《偷书贼》 中死亡视角的叙事作用

合集下载

《偷书贼》读后感

《偷书贼》读后感

《偷书贼》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通过以死神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战争背景下,依然充满爱与希望的世界。

死神,通常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冷漠、无情的,但在《偷书贼》中,死神却被赋予了人性与情感。

他不仅观察着小女孩莉塞尔的生活,还被她对书的热爱、对家人的关心、对邻里的善意所打动。

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让人在开始时感到新奇,随后逐渐被吸引,最后深深沉浸在这个故事之中。

莉塞尔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

生活在战争年代的她,面对贫困、面对死亡,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书,成为了她生活中的救赎。

她偷书,但她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小偷。

她偷的是知识,是希望,是生活给予她的一丝慰藉。

每当她读到一个故事,她都将自己融入其中,仿佛那些人物、那些情节都为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而书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

他们有的善良、有的冷漠、有的充满仇恨,但在莉塞尔的影响下,他们都在悄然改变。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偷书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关于爱、关于希望的故事。

最后的结局令人震撼。

当战争结束,当死神离去,当我们认为一切都结束时,作者却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

莉塞尔的故事不仅仅影响了她自己,更影响了周围的人,甚至是那些远在战场上的士兵。

总的来说,《偷书贼》是一部值得每一个读者深思的作品。

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为艰难的时刻,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人都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去影响他人,去创造奇迹。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战争背景下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光辉的永恒传说。

读后感《偷书贼》感动与偷书无关

读后感《偷书贼》感动与偷书无关

读后感:《偷书贼》,感动与偷书无关总是喜欢北方的秋天,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慢慢看夕阳一点点的沦陷,感觉时间总是那么漫长。

相比之下南方的夕阳,总是显得特别短暂,开始看时一轮红日挂在天际,稍打下盹就只剩下一些红晕。

越来越快的时间,才恍然明白刚刚匆忙行走完夏天,秋也渐行渐远。

我本以为我不会在浪费时间看一些杂书。

然而,当我经过书店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去看看,翻阅最新的杂志,欣赏一两首诗歌。

我甚至有种强烈的感觉拽住我,呆得越久就越不想走。

秋阳灿烂的日子,我总于抵挡不住这种诱惑。

我的读书欲望终于随着桌案上微风拂开的书页而复苏。

《偷书贼》?一本怎样的小说,竟然贼与偷书有关?还用如此严厉的词作为书名。

当时出于对书名的好奇,驱使我买下它。

一本我在书店买来达两年之久的书,可讽刺的是我现在读的却是在图书馆借来的。

一个迟到的故事,花了十节课的时间,终于读完,庆幸自己没有错过,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提早读到。

这是讲一个小女孩偷书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充当了死神的角色讲述了:“1939年的德国,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

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丧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她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被纳粹带走了,母亲随后也失踪了。

在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

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

她忍不住开始偷书。

”(摘自《偷书贼》)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讲小女孩偷书的故事。

这本书要讲述是文字带给我们的神奇魅力。

文字,让莉赛尔这个可怜女孩在战乱时靠它努力地生存了下来;文字,让这个努力生存下来的女孩帮助她那些受苦的朋友,邻居;文字,让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感触到它带来的久违的感动,甚至连死神都被撼动。

看着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应该说是被感动。

还记得,书看到三分之一时莉赛尔的生日,看着她给没她送礼物的马克斯拥抱时,我很感动。

我幻想着自己就是马克斯――一个从远方逃来,只能躲藏在黑暗地下室一无所有的男子,细细体会着那种感动。

【最新】偷书贼读后感范文一

【最新】偷书贼读后感范文一

【最新】偷书贼读后感范文一这个古怪的书名会让人觉得那是个有特殊嗜好的孩子徜徉在书海里的幽默故事,我便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开始翻读的,结果错得离谱了.当然,这不是一个说书的故事.书的存在只是为了记录一些事,影响一些人,我们面对的,就是那些被影响的人和被倾诉的故事.虽然他们很遥远,如在天边,但有种力量,把他们拉到了我们跟前.故事开始的那年,莉赛尔9岁.她被寄养到离家很远的一户人家,她的父亲死了,弟弟死了,妈妈也许在不久后也会死,可能是因为纳粹.寄养户是个不怎么宽裕的人家,但有一个爱唠叨其实人很和善的妈妈,有一个教她读书认字教她关怀与爱的爸爸,这就足够了.在偶尔得到一本书后,莉赛尔开始了阅读旅程,并再也没有停止过,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体里从此生根,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在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描写时,作者充当了死神的角色,于是莉赛尔的故事里有了个默默观察她的人.那人很特别,上帝命他冷酷无情,但他却是灵魂最温柔的守护者.虽然他不能让一个人长寿或者立刻死去,他对活着的人.刚刚脱离肉体的灵魂有着充满悲悯的关切,他正是这么看着莉赛尔和她的父母.她最好的小男友.她的马克斯.她的镇长夫人朋友和她身边的邻居们的,他们,正在经历一场生死之战.在以莉赛尔得到的_本书为章节名的_章里,作者把各种情感倾倒了出来.一个个犹如卡片般的小标题让这本书看上去琐碎不堪,但你只要读了,就停不下来.白色代表寂静和安宁.红色是尖叫和鲜血.银色是永不磨灭的良知.蓝色是纯正直至愚昧.黑色是颠覆的痛苦记忆.灰色是无边的绝望和死亡.它们像一个个玻璃弹珠,在作者的托盘里滚来滚去,相互碰撞,呻吟和挤兑着.她低下头,凝视着他失去生机的脸,莉赛尔真的亲吻了她最好的朋友鲁迪斯丹纳,轻轻地吻了他的嘴唇.他的嘴唇上虽然满是灰尘,却充满了甜蜜的气息,仿佛还在为树荫下,还有捣乱分子找西服的灯光下错过的吻而懊恼.她温柔地深吻着他,当她起身离开时,用手指摸了摸他的嘴.她的双手颤抖着,还有她柔软的嘴唇.她再次弯下腰,这一次的吻失去了控制,他们的牙齿在汉密尔街这个人间地狱里轻轻叩响.这只是个故事,一个把人性的光辉和黑暗塞满你眼睛的故事,它会让你的眼球酸涩,然后泪水就莫名地下来了.。

解读马克斯·苏萨克《偷书贼》

解读马克斯·苏萨克《偷书贼》

解读马克斯苏萨克《偷书贼》
岳巍巍;崔丹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6
【摘要】马克斯·苏萨克所创作的《偷书贼》蕴含着伟大的人性的尊贵残酷的人类暴行,是一个关于文字如何喂养人类灵魂的独特故事,一个撼动死神的故事.行文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写作手法如闪回,倒叙,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多维的解读视角如女权主义小说,成长小说和后殖民小说等铸就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提出“文学现象”本质问题.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文章力求分析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悖论”艺术特色,解析作者如何巧妙诸如行为悖论,灵魂悖论,思维悖论及理想悖论等技巧阐释人性本色.【总页数】2页(P354-355)
【作者】岳巍巍;崔丹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英语学院,吉林长春130117;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英语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611.074
【相关文献】
1.战争笼罩下的爱与希望--评电影《偷书贼》里的人间温情
2.历史上的偷书贼
3.差点变成“偷书贼”
4.“偷书贼”
5.电影《偷书贼》中的阅读与人性藏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偷书贼》的读书心得个人收获

《偷书贼》的读书心得个人收获

《偷书贼》的读书心得个人收获《偷书贼》的读书心得个人收获1作者很会讲故事,连我这个前两天还说着偏爱散文从没完整看完一本小说的人从开始看的那天起就一颗心被挂住了。

作者以死神的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却将情感传递的很好,简单的带出了在二战背景下德国普通民众动荡不安的生活,以及犹太人被迫害的框架。

前期很为马克斯心疼,原本对全世界反对种族歧视没那么特别的感觉,直到看到马克斯,仅仅是因为当权者贪婪,就让一整个种族毁灭。

我也是德国人啊,为什么我却只能活在地下,我渴望阳光。

看到时真的心痛到不行。

结尾也很烧心,最后2章几乎哭着看完。

悲剧真的是将最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你看,一片废墟里堆得像山一样高的人儿,小母猪一个个告别,想起了当年汶川地震,天灾发生时就是这样的场景,可这是人祸。

那个柠檬黄头发,跳到齐腰的冰冷的河水里只为追逐一本书,笑着说给我一个吻的男孩我也爱他。

只能说,这是时代的悲剧,在战争年代人人都是悲剧,文字可以作为当权者的武器毁灭世界,也可以支撑着那些心底尚有一丝求生欲望的人度过最艰难的日子。

只希望,世界和平,用无战争。

《偷书贼》的读书心得个人收获2花了两周的时间和孩子共读了这本书,书的角度很独特,开始的时候,从死神的角度来描述一个纳粹时期德国一个小镇上的故事。

九岁小女孩莉赛尔在战乱中失去弟弟并被德国慕尼黑贫民区的一户人家收养,她的养父教她认字读书,将她带入了文字的世界。

莉赛尔从此对阅读有了强烈的执着。

书本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也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

在那个最黑暗最残酷的战争年代,大人彼此仇恨咒骂,老师狠毒无情,战火纷飞威胁着每个生命,但幸好莉赛尔又遇到那么多让人温暖的人,这些人在纳粹的恐怖气氛下依然保留善意,养父母冒着风险收留犹太人,镇长太太分明知道小女孩偷了她的书却依然为她敞开大门,大男孩鲁迪一直勇敢的陪伴,这些在死神的描绘下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美好,然而战争永远伴随着尖叫和鲜血、痛苦和伤痕、绝望和死亡。

《偷书贼》读后感

《偷书贼》读后感

《偷书贼》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偷书贼》这本书的背景是法西斯主义泛滥的二战期间纷乱的战争给德国人民带来的不安以及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灭族之难。

故事以死神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德国小女孩在二战期间所发生的一切幸与不幸。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本不该有的痛苦,无助的人们总在不断地躲避之中,妄想寻找一片安宁的净土,却总在每一次的流离颠沛中不断地失去身边最亲的人然后又不得不继续向前走,一次又一次地在噩梦的痛苦中不断挣扎。

所幸这个世界同时也是那么的美好,让他们能够在如此绝境遇见那么多纯真的人,哪怕只是曾经。

莉赛尔在亲眼目睹了弟弟的死亡和被母亲的不得已的抛弃后,遇见了那么憨厚善良的汉斯,嘴毒但心灵却又如此美丽的罗莎,
青春年少不懂表达自己却又深深地爱着莉赛尔的疯狂少年鲁迪,更是跨越了民族的界限与犹太人马克斯成为了朋友。

但如死神而言,与大多数灾难而言,这个故事有着一个快乐的开头。

快乐开头的结束便是灾难的开始。

故事的最后是那么的让人痛心,莉赛尔遇到的如此多的幸福在一夜间成为了炮弹下的硝烟,但那份曾有过的记忆却是那么的刻骨铭心,以至于莉赛尔在成为一个老妇人遇到死神后仍清晰地记得那本救了自己一命的《偷书贼》和那本故事里所发生的一切。

故事里的情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瞬间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尝,感受那深藏在文字中的每一份感情。

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偷书贼》读后感

《偷书贼》读后感

《偷书贼》读后感故事以一个死神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战乱年代的小人物身上的故事。

从战争的开始,到战争的高峰。

主人公从十岁到十四岁,由童年到少女。

亲情,友情,朦胧的爱情,生离,死别,恐惧,欢乐,交杂而来。

在死神的娓娓道来中,人性的美好与罪恶缓缓展开。

在战争的年代里,命运悲苦的微小人物无处不在。

无论是主人公还是一笔带过的人物,都会有一个故事让你流泪。

比如,小偷头子阿瑟.伯格,他告诉莉塞尔他要搬到科隆去了。

我本以为他找到了更好的地方生活,死神的叙述却不动声色:他蹲在科隆的街头,怀里抱着刚咽气的妹妹,兜里装着两个偷来的苹果。

文中对他的背景交代不多,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背后又隐藏了多少悲苦呢。

如果不是休伯曼夫妇,莉塞尔的结局也很有可能是饿死街头。

汉斯.休伯曼收养了莉塞尔,这算不了什么。

但他可以把犹太人马克斯收藏在地下室长达2年。

倘若在你的国家也发生战争,你也会有像他们一样的勇气嚒。

整个社会都陷入了狂热,你还能分清是非吗?同情之心很多人都有,但能付诸行动的寥寥无几,更勿说对被冠以敌人称号的人施以援手。

为了你的怜悯之心,被人视为卖国贼,遭到周围所有人的唾弃甚至有性命之忧,你还有勇气冒着以上的种种,为你的怜悯付诸行动吗?在纳粹德国,难道真的所有人都如此痛恨犹太人吗?还是他们只是麻木的跟从,为了不让自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异类,而对无辜的陌生人施以迫害。

因为汉斯夫妇信仰的不是什么真理,或者道德,而是爱。

他们只是单纯的爱别人,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

此等思想,如我国古代圣贤孔子的思想不是不谋而合吗?可是,这种思想,却演变成了个人极端崇拜。

纳粹德国不正是因为对希特勒的极端崇拜,盲目地服从,才做出如此骇人听闻的恶行吗?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可以,许多人却以为:有,便足矣。

他们给了自己很多理由,做了很多违背良心的事情,时间长了,良心为何物,也就忘了。

对他者的爱,才应该是团结这个社会的纽带,而不是对一个虚无名称的爱。

但是,现在恰恰是对一个名秤的爱在联系这个社会,这种爱是多么的虚无,而它产生的也只有恨,对他者的爱倒成了虚妄。

介绍二战的英文小说作文

介绍二战的英文小说作文

介绍二战的英文小说作文英文: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many powerful and moving novels were written about the experiences of people during this tumultuous tim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nd impactful novels is "The Book Thief" by Markus Zusak. This noveltells the story of a young girl named Liesel who lives in Germany during the war. Through her eyes, we see the horrors of the Nazi regime and the resilience of the human spirit.The novel is unique in that it is narrated by Death, giving a haunting and powerful perspective on the events of the war. The language used in the novel is beautiful and poetic, and Zusak's writing style really brings the characters and setting to life.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aspects of the novel is Liesel's love for books, and how she uses them to escape from the harsh realities of war.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Thief" are incredibly well-develop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are complex and realistic. For example, Liesel's friendship with Max, a Jewish man hiding in her basement, is both heartwarming and heartbreaking. Zusak does an excellent job of portrayingthe human cost of war, and the ways in which people find hope and love in the darkest of times.This novel really touched me on a deep level, and Ithink it's an important book for everyone to read. It reminds us of the power of literature and the resilience of the human spirit, even in the face of unimaginable hardship.中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关于人们在这段动荡时期经历的作品被创作出来,其中最著名和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就是马库斯·祖萨克的《偷书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偷书贼》中死亡视角的叙事作用作者:李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11期摘要:文学作品《偷书贼》将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自然融合,强化了死亡视角在作品中的独特作用。

本文将从死亡叙事视角的三个作用:贯穿者、见证者、主旨揭示者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

关键词:《偷书贼》;叙事视角中图分类号:I61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3-0003-02任何艺术作品都会采用叙事视角来记录和描述所要展现的内容,文学作品和电影都不例外。

作为修辞学和文学术语的“叙事视角”,就是指叙述故事的方法,即作者采用的表达方式或观点,也可指作者将自己的观点通过作品中某个人物之口进行表达的方法。

同样的主题、情节和冲突,可以以不同的视角进行叙述,效果也可以大相径庭。

从大部分分析叙事特色的研究中,基本可以概括出两种常用叙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

《偷书贼》的作者将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很自然的融合在一部作品中。

其第一人称视角选择了旁观者的叙述视角。

但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部作品的旁观者是一个不受时空限制、超越生命真实的“死神”。

表面上看,这个叙事视角单一,而结合故事的主题和宏观背景,作者选择这个极具个性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可谓新颖独到,同时又使用了第三人称叙事的视角,“死神”似乎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虽然是个局外人,但却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了解故事所有的线索、发展和结局,洞察所有人物的心理过去、现在和未来。

“死神”无处不在,借“死神”的所见所闻,用强化死亡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反思战争的罪恶和人性的光芒。

一、作为贯穿者的死亡视角小说《偷书贼》由序幕和尾声以及十个章节组成,其中的九个章节都以故事的主人公偷到的书的名字中的一个来命名,而每一个章节的开始都由“死神”叙述故事,并借由他的眼睛深入到每一个人物的生活中去。

第十章则是主人公自己写下的故事《偷书贼》来命名。

序幕和尾声对应得尤其精彩,都突出了“死神”眼中天空的色彩。

“当我逼近你的那一刻,天空会用什么颜色发出信息?”;“我最喜欢巧克力颜色的天空,很深,很深的巧克力色。

人们说这种个颜色适合我。

”对死神来说,天空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因为他要忙于带走千千万万的灵魂,所以颜色舒解了他的压力。

繁忙工作之余他还有一个消遣,就是观察那些幸存者,而偷书贼则是其中之一。

死神描述了三次见到偷书贼时天空的颜色。

第一次是莉赛尔的弟弟死在白雪茫茫的铁路上,天空是刺眼的白色。

第二次见莉赛尔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一个飞机坠毁的场面的引来了莉赛尔,飞行员悲惨的死去,“飞行员的身体苍白,毫无血色。

他那双褐色的眼睛冰凉冰凉的—就像咖啡渍一样”。

最后一次见莉赛尔是红色的天空下炸弹侵袭小镇的场景,残垣断壁,尸首遍野,莉赛尔手里握着一本书嚎啕大哭,天空是可怕的红色,那夺去了莉赛尔所有亲人的致命红色。

死亡总是与阴沉灰暗、血腥残酷的色调联系在一起,预示着人类难以逃脱战争的暴行,生命被死亡轻易剥夺,遭受生离死别的痛苦。

在尾声“最后的色彩”里,长寿的莉赛尔在悉尼的郊区去世,“那天下午,天空一片湛蓝。

和她爸爸一样,她的灵魂能够站起来”。

这说明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经受了爱恨离别之苦的莉赛尔坚强面对了战后的生活,安静祥和地度过了幸福人生,她亲手书写的故事为世间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令死神也对她肃然起敬。

二、作为见证者的死亡视角全知全能的“死神”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

“死神”目睹了二战期间发生在欧洲各个角落里的悲惨故事。

由于偷书贼莉赛尔的独特吸引力,莫尔钦小镇只是“死神”选取的其中一个战争缩影。

作者借用死神日记描述了二战中不止一个国家不止一个民族的悲惨境遇,很有震撼力。

在“第六章之死神的日记:1942年”的小节里,“死神”开篇就举了庞贝古城和黑死病的例子来说明这一年也是死亡人数巨大的一年。

他在地球上巡回好几次,从波兰到苏联到非洲,最后又回来。

“人类有时喜欢加快速度,它们制造了更多的尸体和逃避的灵魂。

几枚炸弹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几间毒气室或是几声演员的枪声也可以。

”“死神”还列举了三个例子:绝望的犹太人、苏联士兵和法国海滩上的尸体。

这表明还有更多死亡的例子被见证下来。

而在“死神日记:科隆”小节里,一千多架轰炸机飞向科隆,死神收走了五百人的灵魂,致使五万人无家可归。

在“死神日记:巴黎人”小节里,“死神”说这个夏季的天空是犹太人的颜色。

作者使用无比凝重但又超脱的笔触描写了备受摧残的犹太人被残杀前的惨状。

“死神”目睹了两个著名集中营部分犹太人逃跑跌下悬崖的惨景,但总比毒气室痛苦地等待死亡好一点儿,因为可以在他们跌落的过程中轻轻托住他们的灵魂。

“死神”回忆往事就会浑身颤抖,会呼喊“上帝啊!因为眼前的一切让死神也难以理解,会让他变得疲劳乏力,但又无法抗拒只能积极工作,带走更多人类的灵魂。

最后“死神”说:“他们是法国人,他们是犹太人,他们也是你们。

”简短的一句话使人类遭受战争涂炭的境况昭然若揭,连冷酷的“死神”都会在这种惨境中变得感慨甚至同情,不解于人类为何要互相迫害与屠杀,这样的笔触带来的震撼效果远远胜过战场上血淋淋的杀戮,视觉上的冲激只能产生一时的强烈效果,但是文字的描述却能带来心灵的冲击。

三、作为主旨揭示者的死亡视角“偷书贼”莉赛尔作为本书的主人公,其行为势必与偷书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

偷书、读书和写作的主题在文本中表现多样而且深刻。

在故事情节的描述中,“死神”似乎隐形了,读者几乎完全随着故事中的第三人称人物的叙述来体验偷书贼的奇特经历。

起初莉赛尔只是去镇长家取送换洗衣物,镇长夫人伊尔莎总是寡言少语。

第二次登门时,伊尔莎没有给莉赛尔换洗衣物,却抱着一大摞书邀请莉赛尔进屋。

走进伊尔莎满是各色书籍的书房,莉赛尔睁大了一双好奇的眼睛,禁不住用手掌心抚摸每本书的书脊,伊尔莎也露出了笑容鼓励她把自己手里抱着的的书放到书架上去。

可是莉赛尔突然觉得这样做太唐突就从匆匆告别离去,随后又返回来感谢镇长夫人因为一排排的书籍是她见到的最美丽的景色。

而第四次莉赛尔进书房时,伊尔莎也在埋头读书,从书架上取书来读对莉赛尔来说太具有吸引力了,“她坐在地板上,镇长夫人坐在她丈夫的书桌旁,莉赛尔感受到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

当她认识了一个生词或是把一句话连贯起来后,她就感受到了这股力量。

”在读书的过程中莉赛尔与伊尔莎之间肯定增进了了解,可是好景不长,镇长必须带头在战争期间渡过难关,不应该再享受雇人洗衣的小奢生活。

伊尔莎送给莉赛尔一本书和额外的洗衣费用作为补偿,并欢迎她再来看书。

生气失望的莉赛尔冲着伊尔莎说出了刻薄恶毒的语言,并把那本书重重仍在了伊尔莎脚下。

但伊尔莎只是默默退回到房间里。

莉赛尔也承认自己狠狠踹了一脚她和伊尔莎之间逐步建立起来的友谊,她开始憎恨镇长一家,并用偷书的行为来报复,其实是抑制不住自己对书的渴望,其实偷书行为早被镇长夫人发现,但是她却在配合莉赛尔,最终在一本书中夹着一封劝诫信,她诚恳得告诉莉赛尔自己故意没有惊动来偷书的她,唯一的希望是莉赛尔能以更文明的方式进书房取书、读书或者借书。

伊尔莎很委婉地指出了莉赛尔的不当行为,并以宽容善良心对待一个喜爱读书的女孩子。

伊尔莎后来还亲自登门送给莉赛尔一个小黑本子并告诉她:“我想要是你不想再读我的任何一本书了,也许你会愿意自己写书。

”伊尔莎给了莉赛尔一个写下自己文字的理由,因为是文字让她获得重生,虽然会有惩罚和痛苦,但也有欢乐,这就是写作的意义所在。

也恰恰是写作的愿望让莉赛尔经常呆在地下室,使她最终逃脱了轰炸幸存下来。

应该说是发生在莉赛尔身上的故事让她对生活有了全新和痛彻的感悟,所有的人与事都为莉赛尔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尤其是伊尔莎的书房,马克斯自我设计的两本画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莉赛尔文字启蒙的源泉。

文本紧紧围绕偷书、读书、写书的主题,为主人公的成长注入了精神动力。

大篇幅的第三人称描写增加了真实感,连“死神”都为之折服。

四、结语《偷书贼》中作者叙事视角的选择,使得战争的残酷不仅仅跃然纸上,更加敲打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还有什么比让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被动的失去所有亲人,甚至所有她认识的人来的更残酷呢?无需作者直言,无需“死神”开口。

死神对这个普通的生者的不同寻常的留意正说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偷书贼》这部作品对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复视角应用,从某种程度上使小说的主题深化,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成功的叙事视角的应用让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够让更多的读者真正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参考文献:[1]Adams, J."Into Eternity's Certain Breadth":Ambivalent Escapes in Markus Zusak's The Book Thief[J].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2012,(41).[2] Zusak, M. The Book Thief [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5.[3]陈思广.论当代战争小说对战争中人的心理世界的艺术展示[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03).[4]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贾娜.试析《偷书贼》的叙事视角[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7).[6]岳巍巍,崔丹.解读马克斯.苏萨克《偷书贼》[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