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课文导学案

《生命,生命》课文导学案
《生命,生命》课文导学案

《生命,生命》课文导学案

《生命,生命》课文导学案

《生命生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积累好词佳句.

3、课文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我要仔细读课文,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我要感悟作者对生命地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学习重点:通过读课文,读得遍数越多越好,争取能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学习提示:我要读读下面的材料,对理解课文有帮助.

《生命》一课的作者是杏林子,本名刘侠,自12岁起,患“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小学毕业后便因病辍学的杏林子,数十年来坚持自修,以致成为台湾文坛上的着名作家.残而不废的她,凭着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着有四十多本着名的散文、小说、传记、剧本,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杏林子的一生积极开朗,淡泊名利,富有爱心.她的一句名言是:“除了爱,我一无所有”.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19课,齐读课题(生齐读:生命生命)

2、这个课题,和之前的课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答:连用两个“生命”)

预设一:好,作者连用两个“生命”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学完课文,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预设二:一看你就是做了充分的预习,学完课文之后,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预习单》,我们检测一下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预习检查

1、看着清单的第二部分,会读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

很好,同桌互相读一读吧!(互读)

2、有没有读得不准确的?

预设一:(生说),能请这位同学读一读吗(

生读)全班一起读两遍(齐读)

预设二:这么棒!

你来读。(生读)看来,词语确实是会读了。

1、那画线的生字你会写了吗?老师要检测一下(打开课件)

请在你的写字本上把词语工工整整地写出来吧!注意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

2、写得怎样呢?看答案在这,同桌交换(生检查)

3、全对的举手,你们真了不起。

4、没举手的同学,看看错在哪?赶快在本子上把错字纠正两遍。

5、刚才老师注意到,这位同学把“欲”字写得非常漂亮!为了给左边的欠字足够的空间,右边谷字的一捺变成点,这就像做人一样,要懂得礼让。你也赶快写一个漂亮的“欲”字吧!

注:扰欲撼蹋

1、字词自己都会了,来看预习单的第一项内容:

课文通过哪三个事例,引出对生命的思考?用概括的话来说(一生概括,板书上去)

2、说得准确吗(

不准确,其他同学纠正,再板书)

3、在你读书的时候,你发现这三个事例之间有什么联系(

2生答)

预设一:浅层面的,都是围绕生命来写的'——你抓住了的课文的核心内容,那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思考呢,让我们走进事例,细细品味。

预设二:深层面的——你读书的时候深入进去了,相信学完课文,你还会有更多独特的见解,让我们走进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过渡语:请同学们回到课文中,结合着预习单的第三项内容,针对自己画出的句子,

小组内展开交流,小组长注意引领组员人人参与发言。

三、回归故事,感悟生命

过渡句:刚才的小组讨论,你们都很积极,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一)飞蛾挣扎求生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1、生读句子,谈感受。

这位同学抓住了“挣扎”,谈出了自己的体会。

其他组员,你还捉住哪些词语去体会了(

生答)板书:极力

你还捉住了标点符号,感受到作者的震惊,多么会读书!你能读出这种震惊吗(

生读)

2、同学们,你是否留心过那些弱小、但顽强的小动物,他们是怎样对待生命的(

生谈)

3、是呀,凡是生物,都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作者从飞蛾的身上感受到强烈的求生欲望。小小的昆虫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一起读读课题吧!(生齐读:生命生命)

引导语:我们接着品读瓜苗生长这个事例,作者对生命又有怎样的思考呢?

(二)瓜苗不屈生长

那小小的的种子里,包含着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你抓住瓜苗恶劣的生长环境,体会到它生命力的顽强。

你抓住“竟然”,体会到了作者的惊讶、佩服之情,你能读出这种惊讶吗(

生读)

作者为何惊讶(

生命顽强,不屈向上)板书:不屈向上

原来,生命是一种精神,一种勇气,一种力量!

2、每一份顽强不屈的生命里都包含着无尽的诗意,

瞧,小瓜苗顽强的生命力,化作了一首小诗(配乐读诗)

3、此时此刻,这截小瓜苗已经扎根在作者的心中!

小小的瓜苗尚且如此顽强不屈,更何况人呢?再读课题!(生齐读:生命生命)

(三)作者感受生命

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1、你把作者提到的两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加以对比,谈出了自己的感悟。

2、在你的身边、生活中,谁在白白地浪费生命谁在好好地使用生命(生答)

那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地使用生命“有限与无限”谁来读(一生读)

3、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生谈)

这位同学在谈的时候,用上了她搜集的资料,这样谈得就更加真切、更有说服力了!

4、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活动更有价值,杏林子下定决心:生齐读。

于是,世人看到了一个活得光彩有力的杏林子,(出示简介)

5、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杏林子”,比如:……(生举例)

6、让我们再来读课题,一起为生命加油!为生命呐喊!为生命喝彩!(生命生命)

这也正是课题连用两个“生命”的用意!传达出杏林子对生命强烈的呼唤。

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三个事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能不能颠倒排序

一层比一层向上,层层递进,不断提升,生命就有了高度,有了厚度!

四、小练笔

此时此刻,你对自己的生命又有哪些感悟与理解呢谁来说(生说) 课下,接着把你的感受写下来。有余力的同学去读一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孩子们,你怎样理解、对待生命,你就会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二年级语文导学案 1、找春天(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羞”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清新和充满生机的美,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春天。 过程与方法 4.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教学本课着重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5.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春天。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感受春天清新和充满生机的美,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2.难点 感受春天清新和充满生机的美,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三、知识梳理 本文以“找春天”为题引导读者走进春天,感受春天的无限美好,去发现春天的特点。 四、学法指导 本课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感悟春光的美好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能够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教师口述目标,课前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认识“羞”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清新和充满生机的美,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春天。 2.教师设问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并多读几遍。。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注意借助汉语拼读准字音。(3)自读或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读着课文,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画出描写这种心情的词句好好读读体会词语蕴含的意思。 (5)你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什么?(6)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想想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该怎样读出发现春天

二年级下(1-4)课文导学练资料

第一单元 班级姓名家长签字 1.第一单元共有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一”组成。课文分别是《》《》《》《》。 2. 这一单元课文都写了春天的美丽变化。不同的是:《找春天》是写的几个小伙伴去田野找春天;《》是写的;《》是写的;《》是写的;《》是写的。 3.“语文园地一”中的“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展示台”是让同学们展示;“宽带网”是让同学们通过上网搜集关于的知识。 1. 找春天 导语: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伙伴们都出去寻找春天了,他们都发现了什么呢?让我们带着兴奋和好奇来预习课文吧。 一.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二.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丁丁冬冬躲躲藏藏遮遮掩掩 三.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下面的字(只写生字的序号)。 羞遮掩④嫩⑤符⑥触⑦鹊⑧探⑨躲 能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 能用换一换的办法记住: 四.我会照样子说一说,写一写。 例:遮掩遮遮掩掩 躲藏快乐开心 高兴整齐漂亮 五.反复读课文第三段,试着写出下面词语说的是谁,怎么样? 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害羞: 六.我能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1、我们()掉棉袄,()出家门,()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2、小草从地下()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3、树木()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4、她在柳枝上()秋千,在风筝尾巴上()啊();她在喜鹊、杜鹃嘴里(),

在桃花、杏花枝头()……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_______棉袄,________家门,________田野,去_______春天。春天像个___________________,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________地找啊,找啊。 2、小草从地下_______________,那是春天的_________吧? ________________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________吧?树木_____________嫩芽,那是春天的________吧?_________的小溪______________,那是春天的_________吧? 3、春天来了!我们______到了她,我们______到了她,我们______到了她,我们______到了她。她在柳枝上_________,在风筝尾巴上_________;她在喜鹊、杜鹃__________,在桃花、杏花__________…… 4、我还发现()是春天的使者。小鸟叽叽喳喳,那是春天的()吧? 八.我会连。 小草丁丁冬冬春树枝上笑 野花吐出嫩芽天风筝尾巴上荡秋千 树木开出一朵两朵在喜鹊、杜鹃嘴里摇啊摇 小溪探出头来桃花、杏花枝头叫 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写了小伙伴们去()寻找春天,发现()发芽了,()开了,()也发芽了,()解冻了……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十.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你感受到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 。 十一.读一读第3—8自然段,想一想,小伙伴们寻找春天为什么得“仔细地找”?从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在寻找春天时,他们看到了,听到了 , 闻到了。 十二.你能写几句赞美春天的句子吗?试一试吧。 2. 古诗两首

风筝课文导学案及答案

风筝课文导学案及答案 〖主干知识〗 给加点的字注音。 丫叉()憔悴()()惊惶()诀别()瑟缩()肃杀()惩罚()堕落() 根据拼音写汉字。 点(zhuì)___ 拾(duō)___ (chuò)___学精(zhàn)___ (kān)探____ 造(yì)___ 和(xié)___ 选词填空。 我即刻伸手____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____在地下,____扁了。(扔踏掷撕毁折断抛)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_____》。鲁迅原名_____,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_____家、______家、_____家。 文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给同学听 一听。 〖点击思维〗 1、注意“j”“q”“x”和“v”相拼时“v”上面的两点要省略掉。 2、这几组字因为偏旁不同,所以读音字义都不同,要结合不同的偏旁,辨析其细微差别。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辨析动词的不同用法。 4、鲁迅的小说集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坟》、《华盖集》等,你读过那些作品? 5、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心理感受。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 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风第二部分(3-4):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总 故意弄坏弟弟风筝的故事 筝第三部分(5-11):中年想风筝,意分 识到自己的过错,心中充满忏悔。 第四部分(12):看北京的风筝,心情总 十分悲哀沉重。 〖语言特色〗 《风筝》的语言别具特色。如写早春二月故乡风筝季节的那一段文字,绘声绘色,创造了鲜明的意境。在作者笔下,似乎一切都活动起来了。我们好像从字里行间嗅到了大自然散 发出的温暖醉人的春意。风筝、柳枝、山桃、喧闹的孩子们,这些富有特征的事物唤起我们 联想,在想像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图画来。又如写“精神的虐杀”的那一段 文字,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秘密被发现后,小兄弟是“很惊惶 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风筝被无端肢解了,他独自“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其惊恐不安的内心,其悲苦无奈的神态,写得是多么真切,仿佛如见其人。“我”因为“愤怒他的瞒了 我的眼睛”偷做风筝,便“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因被“瞒”而“愤怒”,只一笔,就勾画出了“我”的颇带几分“专制”色彩的心理状态, 而一个“折”字,一个“掷”字,一个“踏”字,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一连串动作,十

最后的常青藤叶(1)课文导学

最后的常青藤叶(1) 分值100分,用时40分钟 课时1 一、课文回眸(3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琼珊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她望着窗外,在计数——倒数上来。 “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儿,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一起的“八”和“七”。 苏艾关切地向窗外望去。有什么可数的呢?外面见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幛砖屋的墙壁。一标极老极老的常春藤,纠结的根已经枯萎,攀在半墙上。秋季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怎么回事,亲爱的?”苏艾问道。 “六。”琼珊说,声音低得像是耳语,“它们现在掉得快些了。三天前差不多有一百片。数得我头昏眼花。现在可容易了。喏,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么,亲爱的?告诉你的苏艾。” “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哟,我从没听到这样荒唐的话。”苏艾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数落地说,“老藤叶同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你一向很喜欢那株常春藤,得啦,你这淘气的姑娘。别发傻啦。我倒忘了,大夫今天早晨告诉你,你很快康复的机会是——让我想想,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你好的希望是十比一!哟,那几乎跟我们在纽约搭街车或者走过一幛新房子的工地一样,碰到意外的时候很少。现在喝一点儿汤吧。让苏艾继续画图,好卖给编辑先生,换了钱给她的病孩子买点儿红葡萄酒,也买些猪排填填她自己的馋嘴。” “你不用再买什么酒啦。”琼珊说,仍然凝视着窗外,“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 “你不能到另一间屋子里去画吗?”琼珊冷冷地问道。 “我要呆在这儿,跟你在一起。”苏艾说,“而且我不喜欢你老盯着那些莫名其妙的藤叶。” “你一画完就告诉我。”琼珊闭上眼睛说,她脸色惨白,静静地躺着,活像一尊倒塌下来的塑像,“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小说中的琼珊得了“肺病”,不能治愈,就睁着大大的眼睛向窗外望着、数着落叶。 B.小说以琼珊默默地倒着报出的数字来表现了琼珊对生命的渴望之情。 C.小说以对话描写的方式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表达了苏艾对琼珊的关心。 D.小说用“活像一尊倒塌下来的塑像”刻画出了病中的琼珊仍有获得新生的坚强信念。 E.小说幽默、风趣,渲染出了一种悲剧的喜剧色彩,但是又不乏庄严的思想感情。 2.小说第三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10分) 3.请简要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6分) 4.琼珊在病中为什么不停地数着常春藤上的叶子呢?(10分) 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教学文稿

三 年 级 下 册 语 文 教 案(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大部分学生天真聪颖,接受能力也较强,但小部分同学纪律散漫,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没有自觉性,经常作业不按时完成。所以存在着学习上的“贫富悬殊”。对于这小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逐渐养成遵守纪律,爱学习,求上进的良好习惯。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勤于学习的氛围,使大家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编排有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全册教材生字注音方法和三年级上册基本相同。 (二)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本册教材对每个单元前的导语编写更加着力,除达到点明专题,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外,进一步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

⑵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不仅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而且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的方法与要求。 ⑶联系本单元专题,继续设计听说读写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 本册共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调查周围环境,一个是回忆、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分别编在“爱护周围环境”和“可贵的亲情、友情”两个单元中。这两次综合性学习涉及的范围广、针对性很强,具较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充分给学生留出了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 3、大量更新课文,精心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本册新编选的课文超过一半,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单元内课文继续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 4、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⑴改进课文的导学系统。继续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 ⑵改进课后练习的设计。课后练习,都是策略性的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每篇精读课文至少有一个能统领全篇的重点题目。如《七颗钻石》的重点题目是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能够完成这个题目,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教育意义基本上也就把握

苏教版语文导学案答案

苏教版语文导学案答案

苏教版语文导学案答案【篇一: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1、长江之歌 一、学习要求: 1.学会2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学习重难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培养审美情趣;背诵课文 三、自学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 尘埃:磅礴:灌溉: 2.朗读课文 1.组内互读 互相纠正字音与语调 2.小组展示课文朗读 四、默读课文 解决下列问题: 1.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 2.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 3.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4.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 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 学完了这首诗 你有什么感想呢? 五、课堂反馈: 一、辨字组词 慨()彩()劈()薄() 概()采()臂()礴()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的时代()的力量()的气概()的乳汁

()的丰采()的臂膀()的国土()的清流 ()的情怀()的未来()的长江()的源泉 三、长江之歌中风采指() 乳汁指() 母亲的情怀指() 四、长江之歌歌颂了长江的什么之美?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怎样的感情? 参考资料 《长江之歌》: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 王世光作曲 胡宏伟作词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 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 注入东海 全长6300千米? 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 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 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 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 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 湖口以下为下游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全集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 导学案全集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七下语文学案集 目录 第一单元 1.邓稼先学案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案 3.回忆鲁迅先生学案 4。孙权劝学学案 第二单元 5.黄河颂学案 6。最后一课学案 7。土地的誓言学案 8。木兰诗学案 第三单元 9.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10.老王学案 11.台阶学案 12.卖油翁学案 第四单元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 14.驿路梨花学案 15.最苦与最乐学案 16。短文两篇学案 第五单元 17.紫藤萝瀑布学案

18.一颗小桃树学案 19.外国诗两首学案 20.古代诗歌五首学案 第六单元 21.伟大的悲剧学案 22.太空一日学案 23.带上她的眼睛学案 24.河中石兽学案 第一单元 第1课《邓稼先》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勤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二、积累字词: 三、解决以下问题: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各部分大意。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合作探究: ①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可否去掉 ②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③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④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⑤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研读赏析: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 5.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小学语文导学案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学案与教案有什么区别 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

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使用的。 3、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有什么意义 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能做到课内明确任务,课后复习有方向,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启发学生思维探究的最佳切入点。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启示(如观察、对比、推理、归纳、讨论等)。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习能力。 4、开展学案导学的主要过程是: 1)出示学案,学生自学。课前教师首先要把文本或多媒体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其次,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学案中那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第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2)自学检测,讨论交流。课堂导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检测、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效,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

课文《猫》导学案及答案

课文《猫》导学案及答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猫》导学案及答案 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学习重点】 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作者链接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 ) 郁( )闷一缕( ) 娱( )乐污涩( ) 怂恿( ) 婢( )女蜷( )伏惩( )戒怅( )然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 怂恿: 蜷伏: 悲楚: 惩戒: 妄下断语: 逞能: 恍惚: 一尘不染: 眼花缭乱: 秩序井然: 【合作探究】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展示提高】 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 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3.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4.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6.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3

(完整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新部编人教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新部编人教版) 1 春夏秋冬导学案设计课题春夏秋冬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词串”形式的识字韵文。整篇课文是围绕一年四季的季节特点来安排词串的。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为学生了解四季特点和识字识词创设了情境。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本课教学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将识字、写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指导学生通过想象,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等多种方式来识字识词。本文词串韵律感强,画面感强,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识记生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口头表达能力。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本课生字卡片。(师生)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儿歌导入,初步识字(用时:10分钟) 1.播放儿歌《四季》。 2.板书课题,指 导学生朗读,教学生字“春”“冬”。 (1)指导观察。 (2)示范书写。 (3)指导学生书写。 3.指导组词。 1.听儿歌,说说从儿歌里听到了什么。 2.跟着老师朗读课题。 3.学写生字“春”“冬”。 (1) 观察字的结构。 (2)观察老师书写,跟着老师书空,说笔顺。 (3) 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进行描红。 4.联系生活给这两个字组词,交流自己识记“春”“冬”的方法。 1.猜字谜。 (1)三人 看日出。( ) (2)又戴半边帽,脚蹬两只鞋。( ) 二、图文 结合,朗读词语(用时:15分钟)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相机出示“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朗读词语。读准“风”和“霜”。 2.出示词组。“春风吹”“夏雨落”“秋霜 降”“冬雪飘”,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词组。 3.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词语和词组。 4.出示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画上有什么。出示词语“青草”“红花”“游鱼”“飞鸟”和词组“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5.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读好词语和词组,读出韵律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词语和词组,读不 准的字音可以先圈起来,再请教老师和同学,最后再读几次。 2.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自主练习,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请读得好的同学示范,其他同学听一听怎样读出节奏感。 3.采用不同方法朗读词语和词组。可以分开读,也可以组合读。 4.观察课文插图,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全集(全新)

七下语文学案集 第一单元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学习时间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阅读字词过关,第二、三课时阅读探究 勤学过程: 1、字词过关:(《查看三点一测》) 2、说说鲁迅,谈谈背景。 3、鲁迅名言: 4、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5、泥墙根一带的趣事有:(每件事的概括限七字以内) 6、这段话的描写角度多变,其中对“泥墙根一带“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听觉到觉到觉到觉到觉到觉。 7、写景必须抓住特征,这段文字写静物时主要抓住它们的来写,写动物时主要抓住来写。 8、“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9、“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10、阅读第七段,思考下列问题:

第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第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第三、请用最短的时间背诵这段文字,并把背诵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11、百草园本是荒原,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12.读课文第11、12两个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 ②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时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将介绍三味书屋的方位、布置等词语勾划下来,并互相交流。 13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表现在哪些方面: 14、读第12段至末尾,思考以下问题。 ①“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②“我”最反感的是什么? 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构成了什么关系? 15、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16、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17、准确概括本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18、阅读本文你在写作上有什么收获? 19、背诵第二段和第七段:

Unit 4 课文导学案 答案

Reading 1 In Unit4 Book2 导学案 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s】 1 理解课文,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 2 培养快速阅读,整体理解能力,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3 通过合作探究、自动质疑,学会总结段落大意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学会长难句的分析,准确把握句子含义。 5 意识到野生动植物所处的困境和加强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课前自主预习导学案(P26) 快速阅读完成以下任务: Task 1: 根据汉语提示,在课文中找出以下10个短语,并熟记。 1 渴望做某事long to do sth 2 结果as a result 3 飞走fly away 4 一定数量的a certain number of 5 立刻at once 6 注意pay attention to 7 如释重负,松了口气in relief 8 保护……不受……(危害)protect sb from sth 9 把某人带到某地去take sb to sp 10 大声笑了出来burst into laughter Task 2: True (T) or False (F): ( T )1. According to the text, human hunting is the main reason why wild animals are killed. ( F )2. People are not allowed to hunt elephants because of the rules of wildlife protection. ( T )3. We can know from the text that WWF is an organization that protects wildlife. ( F )4. According to the text, antelopes may die out because people kill them for food. ( T )5. Daisy’s experience made her learn to help wildlife. ( T )6. Daisy traveled by a flying carpet. ( F )7. Antelopes are killed for the wool that is taken from under their back. Task 3: Scanning for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Make your choice. ( A )1. Paragraph 1 suggests that _____________. A the number of the antelopes in Tibet is getting much smaller now B Daisy would like to see the antelopes very much C the antelopes have all been killed for the wool and none were left D the antelopes have moved from Tibet to some other places ( C )2. From Paragraph 2 we can infer that _________________. A farmers in Zimbabwe once made a living by hunting B farmer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government C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elephants in Zimbabwe have been improved D animals in Zimbabwe find it interesting to take photos with tourists

采薇课文导学案

采薇课文导学案 采薇课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学习方法: 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诗经》有关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

雅》74篇。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

(完整版)小学语文导学案

小学语文导学案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学案与教案有什么区别? 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

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使用的。 3、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有什么意义? 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能做到课内明确任务,课后复习有方向,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启发学生思维探究的最佳切入点。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启示(如观察、对比、推理、归纳、讨论等)。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习能力。 4、开展学案导学的主要过程是: 1)出示学案,学生自学。课前教师首先要把文本或多媒体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其次,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学案中那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第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2)自学检测,讨论交流。课堂导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