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教案第六章戏剧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

(完整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

中国当代文学导言一.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明确当代文学概念:所谓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至今的文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

指出这一概念的缺陷: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已约定俗成,难以改变。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面临的难题1.作品数量繁多,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占有和把握;2.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许多作家和现象难以盖棺认定;3.离现实太近,与政治关系密切,难以排除的干扰和障碍。

三.必要的准备1.培养自己怀疑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2.培养自己历史的观念和开放的目光第一讲:新规范的确立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一.新规范的源流当代文学——延安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一)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持续不断的文艺批判)1.对萧也牧的批判2.对《关连长》的批判3.对《武训传》的批判4.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5.对胡风的批判(鲁迅的追随者)(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三)作家的体制化三.大一统格局下的创作实践(一)创作概况诗歌,小说,戏剧,通讯特写……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二)出现的问题1.文学观念的工具化2.文学主题的政治化3.虚假化、概念化、公式化、粗俗化第二讲: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学的突围一.双百方针的提出国内背景;国际背景;现实的要求。

二.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观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耿龙祥《入党》、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公刘《禽兽篇》、“迟开的蔷薇”。

邵燕祥《贾桂香、流沙河《草木篇》戏剧: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文学批评: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三.反右运动与文坛生机的夭折55万“左派分子”的产生;文艺界“重灾区”情况;“反右运动”对作家心理和创作态度的影响。

第三讲从“大跃进文艺”到“文革文学”一.“新民歌运动”和“文艺大跃进”1.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发生;2.空前的民歌运动景观;3.“文艺大跃进”。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一、第一章: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时间范围和主要特点,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2. 教学内容: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与时间范围,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

二、第二章:1949-1978年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三、第三章:1979-1999年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学作品。

四、第四章:21世纪初至今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21世纪初至今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五、第五章:中国当代文学的流派与风格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与风格,掌握各种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2. 教学内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及特点。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学作品。

六、第六章:中国当代文学的主题与思想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主题与思想,掌握各种主题与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中国当代文学》教案第一讲绪论一、“中国当代文学”的命名二、当代文学的分期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八十年代文学(1977—1989)九十年代—新世纪文学(1990年至今)三、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一)1949-1976 当代文学“一体化”文学观念和创作思想“一体化”创作队伍和作品规范“一体化”文学传播“一体化”文学阅读和审美趣味“一体化”(二)1977至今当代文学“多元化”1.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逐步走向“多元化”2.艺术创作追求个性化3.文学逐步从主流转向边缘第一节文艺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文学运动的起因文学运动推进的方式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建构一体化的文学规范一、第一次文代会P21949年7月2日—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实现了不同地域的作家、艺术家的“会师”。

选择:谁能成为第一次文代会的代表?A张爱玲B沈从文C朱光潜D赵树理E丁玲第一次文代会1、确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P2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文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

现实政治是文学的目的,文学是政治力量为实现其目标必须选择的手段之一。

这种文学“从属”政治并影响政治的观点,必然产生对于文学的“规范性”要求,为文学创作规定了“写什么”(题材),而且规定“怎么写”(题材的处理、方法、艺术风格)。

左翼文学界作为主流文学力量,大力推行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的?°文艺新方向?±(即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方向)。

P22、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文联)。

主席:郭沫若副主席:茅盾周扬文联的作用通过文学团体对作家的文学活动进行政治领导和控制,实行高度的组织化,保证文学规范的实施。

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文代会也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起点。

第一次文代会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

中学语文戏剧文学鉴赏技巧教案

中学语文戏剧文学鉴赏技巧教案

中学语文戏剧文学鉴赏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戏剧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戏剧作品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戏剧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舞台设计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1.掌握戏剧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理解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分析舞台设计在戏剧中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1.戏剧文学的概念和特点戏剧文学是以舞台为媒介,通过对话和动作的表演来呈现故事情节的文学形式。

其特点包括:(1)舞台表演:戏剧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布景来呈现的。

(2)多样性:戏剧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历史事件、现实问题等。

(3)对话与动作:戏剧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4)舞台设计:舞台的布景、道具和灯光等都对戏剧的表演起着重要的作用。

2.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鉴赏在鉴赏一部戏剧作品时,我们需要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物性格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对白以及其他人物对其评价等来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2)人物关系: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情节的发展非常重要,可以观察他们之间的互动、冲突和合作等。

(3)冲突与转折:戏剧作品中经常存在着各种冲突和转折点,这些冲突和转折会影响到情节的发展走向。

(4)高潮与结局:观察戏剧作品中的高潮部分和结局,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表达。

3.舞台设计的作用舞台设计在戏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布景、道具和灯光等手段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和强调重点。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布景设计:通过舞台的布景设计来展现不同场景和环境,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

(2)道具设计:道具可以帮助演员表达情感、展示人物特点,并且在戏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灯光设计:灯光可以烘托情节氛围,加强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引导观众的视觉焦点。

(4)音效设计:音效的运用可以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氛围和紧张感。

中国当代文学(4)戏剧

中国当代文学(4)戏剧

(三) “侧面透露法”
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 老舍说:“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 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 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 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 么,我要是把他们集中到一个茶馆里, 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


“为民请命”的主题
田汉在《关汉卿》里表达的主题是
“为民请命”, 田汉认为,“为民 请命”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 意义,即使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积极 作用。
关汉卿的形象

田汉在掌握和尊重史实的基础 上,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结构了 关汉卿的故事。它环绕着关汉卿 创作《窦娥冤》一剧来展开剧情。 塑造了一个“蒸不烂,煮不熟, 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 铜豌豆”的崇高形象。
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景在这三个场景中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
中国当代文学(4)
主讲人:杨迎平
第四章
50年代、60年代的戏剧
第一节

中国现代“锁闭式”戏剧注重人物的典 型化塑造,通过故事和矛盾冲突刻画人 物的性格,故事的发展和冲突的描写都 是为了突出人物的个人命运和性格特征; 老舍的《茶馆》是将人物典型化与类型 化相融合的,老舍通过形形色色具有时 代特征的人物来塑造一个时代,用人物 各自的所作所为折射出历史的风貌特征。
3,《茶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 与舞台假定性
“话剧加唱”的做法
运用诗歌和音乐作为抒情的艺术手段, 结合剧情安排了不少富有意境的歌唱性 曲词,如《蝶双飞》。 将碧血,写忠烈, 作厉鬼,除逆贼, 这血儿啊,化做黄河扬子浪千叠, 长与英雄共魂魄!

戏剧文学概念教案模板范文

戏剧文学概念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戏剧文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戏剧文学的定义和特点。

2. 认识戏剧文学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与联系。

3. 培养学生阅读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1. 戏剧文学的定义和特点。

2. 戏剧文学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1. 戏剧文学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内在联系。

2. 戏剧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戏剧文学作品文本、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戏剧文学概念,阅读相关戏剧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戏剧吗?知道什么是戏剧文学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戏剧文学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1. 介绍戏剧文学的定义- 教师讲解:戏剧文学是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 学生思考:戏剧文学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是什么?2. 分析戏剧文学的特点- 教师讲解:戏剧文学具有以下特点:a. 表现形式多样化:包括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

b. 舞台性:戏剧文学以舞台表演为载体,具有直观性、即时性和互动性。

c. 情节冲突性:戏剧文学以矛盾冲突为主线,吸引观众。

d. 台词生动:戏剧文学中的台词具有对话、人物内心的独白等特点。

3. 讲解戏剧文学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讲解:戏剧文学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法和载体上。

戏剧文学以舞台表演为载体,而小说、散文、诗歌等则以文字为载体。

但它们在内容、主题、人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系。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部戏剧文学作品,分析其特点,并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进行比较。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戏剧文学的概念,了解了戏剧文学的特点,以及戏剧文学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与联系。

2. 学生反思:通过学习,我对戏剧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后在阅读戏剧文学作品时,我会更加关注其表现形式和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部分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部分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部分教案第一章: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家理解中国当代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联1.2 教学内容定义与分期:1949年至今主要特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关注民生、反映现实;文学形式的创新代表作家:鲁迅、巴金、茅盾、老舍、赵树理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特点和代表作家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联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文学与社会历史关联的探讨第二章:鲁迅2.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背景分析鲁迅的主要作品及其文学特点探讨鲁迅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生平简介:出生、成长、留学、回国经历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等文学特点:现实主义、讽刺、批判、创新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其作品文本分析法:深入解析鲁迅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2.4 教学评估作品阅读:检查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理解论文写作:评估学生对鲁迅作品主题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力第三章:巴金3.1 教学目标了解巴金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背景分析巴金的主要作品及其文学特点探讨巴金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3.2 教学内容生平简介:出生、成长、留学、回国经历主要作品:《家》、《春》、《秋》、《雾》、《雨》、《电》等文学特点:现实主义、家庭伦理、人性探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文本分析法:深入解析巴金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作品阅读:检查学生对巴金作品的阅读理解论文写作:评估学生对巴金作品主题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力第四章:茅盾4.1 教学目标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背景分析茅盾的主要作品及其文学特点探讨茅盾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4.2 教学内容生平简介:出生、成长、留学、回国经历主要作品:《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文学特点:现实主义、社会矛盾、人性探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茅盾的生平及其作品文本分析法:深入解析茅盾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4.4 教学评估作品阅读:检查学生对茅盾作品的阅读理解论文写作:评估学生对茅盾作品主题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力第五章:老舍5.1 教学目标了解老舍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背景分析老舍的主要作品及其文学特点探讨老舍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5.2 教学内容生平简介:出生、成长、留学、回国经历主要作品:《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文学特点:现实主义、市井生活、人文关怀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老舍的生平及其作品文本分析法:深入解析老舍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5.4 教学评估作品阅读:检查学生对老舍作品的阅读理解论文写作:评估学生对老舍作品主题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力第六章:赵树理6.1 教学目标了解赵树理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背景分析赵树理的主要作品及其文学特点探讨赵树理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6.2 教学内容生平简介:出生、成长、留学、回国经历主要作品:《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文学特点:现实主义、农村生活、幽默讽刺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赵树理的生平及其作品文本分析法:深入解析赵树理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6.4 教学评估作品阅读:检查学生对赵树理作品的阅读理解论文写作:评估学生对赵树理作品主题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力第七章:孙犁7.1 教学目标了解孙犁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背景分析孙犁的主要作品及其文学特点探讨孙犁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7.2 教学内容生平简介:出生、成长、留学、回国经历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纪事》等文学特点:现实主义、农村生活、女性题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孙犁的生平及其作品文本分析法:深入解析孙犁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7.4 教学评估作品阅读:检查学生对孙犁作品的阅读理解论文写作:评估学生对孙犁作品主题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力第八章:汪曾祺8.1 教学目标了解汪曾祺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背景分析汪曾祺的主要作品及其文学特点探讨汪曾祺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8.2 教学内容生平简介:出生、成长、留学、回国经历主要作品:《受戒》、《大淖纪事》、《晚饭花集》等文学特点:现实主义、市井生活、地域文化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汪曾祺的生平及其作品文本分析法:深入解析汪曾祺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8.4 教学评估作品阅读:检查学生对汪曾祺作品的阅读理解论文写作:评估学生对汪曾祺作品主题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力第九章:北岛9.1 教学目标了解北岛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背景分析北岛的主要作品及其文学特点探讨北岛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9.2 教学内容生平简介:出生、成长、留学、回国经历主要作品:《回答》、《一切》、《北岛诗选》等文学特点: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反思历史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北岛的生平及其作品文本分析法:深入解析北岛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9.4 教学评估作品阅读:检查学生对北岛作品的阅读理解论文写作:评估学生对北岛作品主题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力第十章:莫言10.1 教学目标了解莫言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背景分析莫言的主要作品及其文学特点探讨莫言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10.2 教学内容生平简介:出生、成长、留学、回国经历主要作品:《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等文学特点:魔幻现实主义、农村生活、历史反思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莫言的生平及其作品文本分析法:深入解析莫言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10.4 教学评估作品阅读:检查学生对莫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论文写作:评估学生对莫言作品主题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力第十一章:王蒙11.1 教学目标了解王蒙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背景分析王蒙的主要作品及其文学特点探讨王蒙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11.2 教学内容生平简介:出生、成长、留学、回国经历主要作品:《青春之歌》、《活动变人形》、《蝴蝶》等文学特点:现代主义、反思历史、心理描写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王蒙的生平及其作品文本分析法:深入解析王蒙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11.4 教学评估作品阅读:检查学生对王蒙作品的阅读理解论文写作:评估学生对王蒙作品主题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力第十二章:张承志12.1 教学目标了解张承志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背景分析张承志的主要作品及其文学特点探讨张承志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12.2 教学内容生平简介:出生、成长、留学、回国经历主要作品:《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等文学特点:现实主义、草原生活、宗教题材讲授法:介绍张承志的生平及其作品文本分析法:深入解析张承志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12.4 教学评估作品阅读:检查学生对张承志作品的阅读理解论文写作:评估学生对张承志作品主题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力第十三章:陈忠实13.1 教学目标了解陈忠实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背景分析陈忠实的的主要作品及其文学特点探讨陈忠实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13.2 教学内容生平简介:出生、成长、留学、回国经历主要作品:《白鹿原》、《四妹子》、《夭折》等文学特点:现实主义、农村生活、家族题材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陈忠实的生平及其作品文本分析法:深入解析陈忠实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13.4 教学评估作品阅读:检查学生对陈忠实的作品的阅读理解论文写作:评估学生对陈忠实作品主题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力第十四章:贾平凹了解贾平凹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背景分析贾平凹的主要作品及其文学特点探讨贾平凹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14.2 教学内容生平简介:出生、成长、留学、回国经历主要作品:《废都》、《高老庄》、《秦腔》等文学特点:现实主义、农村生活、地域文化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贾平凹的生平及其作品文本分析法:深入解析贾平凹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14.4 教学评估作品阅读:检查学生对贾平凹作品的阅读理解论文写作:评估学生对贾平凹作品主题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力第十五章:当代文学的趋势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分析当代文学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15.2 教学内容新兴文学流派:网络文学、青春文学、科幻文学等文学现象:IP改编、文学市场、文学奖项等未来展望:数字化、全球化、跨界融合等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当代文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现象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学案例和作品1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检查学生对当代文学发展趋势的理解论文写作:评估学生对当代文学新特点和新趋势的分析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主要围绕中国当代文学进行展开,重点包括对当代文学的定义、分期及其主要特点的介绍,难点则主要集中在对各个时期代表作家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第一章:现代文学的开端(1917-1949)1.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影响1.2 鲁迅与现代短篇小说的兴起1.3 现代诗歌与散文的发展1.4 曹禺与现代戏剧的崛起第二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949-1977)2.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2.2 赵树理与农村题材小说2.3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与“红色经典”2.4 现代诗歌与散文的演变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1978-1999)3.1 改革开放与文学创作的新局面3.2 汪曾祺与短篇小说的复兴3.3 现代诗歌的多元发展3.4 莫言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第四章:21世纪初的文学趋势(2000-2010)4.1 21世纪初的文学特点4.2 城市题材小说的兴起4.3 网络文学与数字化阅读4.4 文学理论的探讨与批评第五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阅读与分析5.1 鲁迅《呐喊》中的短篇小说选读5.2 茅盾《子夜》的长篇小说选读5.3 郭沫若《女神》的诗歌选读5.4 老舍《茶馆》的戏剧选读第六章:当代小说的新趋势(2011-2024)6.1 当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6.2 毕飞宇与《推拿》的阅读与分析6.3 当代小说中的城市与乡村主题6.4 当代小说中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第七章:当代诗歌的探索与创新7.1 当代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创新7.2 海子与当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倾向7.3 当代诗歌中的女性视角与声音7.4 网络诗歌与新媒体诗歌的发展第八章:当代散文的繁荣与多样化8.1 当代散文的创作特点与趋势8.2 张抗抗与当代女性散文的创作8.3 当代散文中的自然与环境书写8.4 当代散文中的记忆与叙事第九章: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9.1 当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9.2 当代文学批评的实践与探索9.3 当代文学奖项与评价体系9.4 当代文学的国际交流与影响第十章:综合实践与研究10.1 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10.2 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10.3 现当代文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10.4 现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现代文学的开端(1917-1949)鲁迅与现代短篇小说的兴起现代诗歌与散文的发展曹禺与现代戏剧的崛起重点环节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949-1977)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赵树理与农村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与“红色经典”重点环节3: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1978-1999)改革开放与文学创作的新局面汪曾祺与短篇小说的复兴莫言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重点环节4:21世纪初的文学趋势(2000-2010)21世纪初的文学特点城市题材小说的兴起网络文学与数字化阅读重点环节5: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阅读与分析鲁迅《呐喊》中的短篇小说选读茅盾《子夜》的长篇小说选读郭沫若《女神》的诗歌选读老舍《茶馆》的戏剧选读重点环节6:当代小说的新趋势(2011-2024)当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毕飞宇与《推拿》的阅读与分析当代小说中的城市与乡村主题当代小说中的历史与现实交织重点环节7:当代诗歌的探索与创新当代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创新海子与当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倾向当代诗歌中的女性视角与声音网络诗歌与新媒体诗歌的发展重点环节8:当代散文的繁荣与多样化当代散文的创作特点与趋势张抗抗与当代女性散文的创作当代散文中的自然与环境书写当代散文中的记忆与叙事重点环节9: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当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当代文学批评的实践与探索当代文学奖项与评价体系当代文学的国际交流与影响重点环节10:综合实践与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现当代文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现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全面覆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时期、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理论批评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话剧的文艺方针 继承了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受到三个方 面的不良影响,有不少作品呈现概念化、公式化。
1949年7月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分别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的话剧工作者, 就实现大聚合。为庆祝这次大会的召开,戏剧界举行 了盛大演出,仅话剧演出就达10余台,其中既有来自 解放区的《红旗歌》、《喜相逢》、《反"翻把"斗争》 等,也有来自国统区的《等因奉此》、《南下列车》 等。会后,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宣告成立,戏剧 家田汉被选举为主席。
都(北京)人,古代伟大 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主要的杂剧有《窦娥冤》 《救风尘》《单刀会》。 为民请命是《关汉卿》的政治主题;“铜豌豆”性 格则是该剧的精神主题。 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和话剧加唱的形式。《关 汉卿》剧作中穿插着《窦娥冤》的写作、演出、遭遇。 遗憾的是将关汉卿过于政治化和革命化,戏剧呈现 出浓烈的观念色彩,对关汉卿作为“风流才子”和 “杂剧班头”的表现不够。
• (三)“左倾”后歌剧的兴盛
• • • • • • • 原因: 一、“反右”后作家们对历史剧的热衷。 二、中苏交恶后对民族新歌剧的重视。 特点: 一、情节结构倾向戏曲,具有传奇色彩。 二、歌唱、说白、表演并重。 三、音乐大都以民歌或戏曲音调为基础。
第二节 《茶馆》
一、老舍生平
•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 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 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 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第一部作品是长 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 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 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 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 《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 篇巨著《四世同堂》。新社会的新气象使他极为振奋,不久就发表以艺人生 活为题材的剧作《方珍珠》。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 大成功。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 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 《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 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 建国后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 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侮辱投湖自尽。
3、“多人多事”--人像展览 法
艺术结构纵横交错、虚实结合,每一幕穿插一个 特别的事件。人像展览法来结构戏剧。主要人物王利发、 常四爷、秦仲义从壮年到老年,贯穿始终;次要人物二 德子、唐铁嘴、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则父子相承; 其它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三)《茶馆》的典型环境的选取
• 选择北京普通的一个大茶馆-裕泰,却是剧作家独具匠心的选择。

(二)老舍话剧特征(以《茶馆》为例)
1、“人物第一” 戏剧描绘了三个时代反映三 个社会;选择茶馆这个窗口来 透视整个中国半个世纪的社会 面貌; 三个时代的反映是通过种 种人物的命运变迁来展现的, 例如:三个贯串戏剧的人物。 王、常、秦。 真正打动人的是人生本身而 不是世事变迁。
王利发形象
2、“开口就响” 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使用个性 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 • 比如王利发、秦仲义。 • 马五爷,只说了三句话,性格顿现。 • “闻其声,知其人”
• 《年轻的一代》(陈耘)
– 1963年由上海戏剧学院教师艺术团首演,罗森、陈耘导演。 青年萧继业身体有伤仍不畏艰苦,扎根边疆;而烈士子弟林 育生却贪图安逸,装病回到上海,后来改正错误。

另有《第二个春天》、 《远方青年》、《南海长 城》、《丰收之后》、《东进序曲》、《雷锋》等优 秀话剧。
三、当代歌剧的发展
(三)1962-1963:社会主义教育 剧
• 1962年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剧” 的繁盛。宣传和强化阶级斗争理论,进 行革命传统教育。 • 有三类:一是不顾生活真实,一味图解 阶级斗争理论。如《夺印》。二是有一 定生活基础,但是错误思潮影响,陷入 “左”倾错误路线。如《千万不要忘 记》。三是严格从生活出发,按照艺术 规律创作。如下面的剧作。
•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 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 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 晚上回来鱼满舱啊啊~ 四处野鸭和菱藕 秋收满帆稻谷香 人人都说天堂美 怎比我洪湖鱼米乡啊啊~ 洪湖水呀长呀嘛长又长啊 太阳一出闪呀嘛闪金光啊 共产党的恩情 比那东海深 渔民的光景 一年更比一年强啊~ 洪湖水.wma
(二)歌剧的特征是: 情节结构倾向于戏曲,具有传奇色彩; 歌唱、说白与表演并重; 音乐大多采用民歌和传统戏曲形式; 内容和英雄形象为人民所熟知,便于流传。 弊端是把“戏曲化”成为了歌剧的唯一道 路。
• 背景:1956 • • 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 • 演出暴露出的缺点 • 反对话剧公式化、概 念化的不良倾向,斥 之为“违背现实主义 • 的逆流”。 • 毛泽东最高国务会议 上“百家争鸣,百花 齐放”的方针
成果:第四种剧本 突破“人性”“人道主 义”的禁区,描写人的 道德情操与爱情生活, 塑造真实的人物。 突破不准“暴露”的禁 区,大胆干预生活,揭 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 重矛盾和冲突。
二、 老舍的话剧特色
(一)老舍话剧的代表作《茶馆》的曲折命运
《茶馆》是当代话剧的经典作品。创作于1957年,几 经曲折,直到1979年,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1980 年,《茶馆》应邀到西欧演出,被西欧戏剧界人士誉为 “远东戏剧的奇迹”,西德曼海姆民族剧院为《茶馆》的 演出升起了五星红旗;1983年,《茶馆》在美国演出,被 美国人誉为中国的《推销员之死》(美国剧作家阿瑟·密 勒的名作),轰动了美国。
中 国 青 年 艺 术 剧 院 在 北 平 成 立 ;
一 九 四 九 年 四 月





话 剧 团 体 :
历程:
• 1949-1953 多幕剧
• 1953-1957 独幕剧 • 第四种剧本创作
(一)第四种剧本创作
概念:
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涌现 出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 默《洞箫横吹》等较有影响的话剧。这些剧本一方面 突破 “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 的爱情、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突破只准歌 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 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被称为“第四种剧本”。“第四 种剧本”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表现先进和保守斗 争的工厂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 和敌军斗争的部队剧本。)而言的。
• 1、中国茶馆是极具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
• 2、旧中国的茶馆是各色人等的聚居地。
• 3、能够反映各阶层各派力量的矛盾和冲突。
• 4、大“中国”的小“窗口”
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著名 第三节《关汉卿》 戏剧家。1916年随舅父留学日本, 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现代时期的 作品有话剧《咖啡店的一夜》《获 虎之夜》《苏州夜话》《名优之死》 《顾正红之死》《回春之曲》等。 与聂耳、冼星海合作创作了大量歌 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 中国的国歌。与夏衍、阳翰笙等参 加艺华影片公司,编写拍摄了许多 电影。 解放后创作了话剧《关汉卿》 《文成公主》《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等,整理了戏曲《白蛇传》《谢瑶 环》等,在历史剧的创作和改编方 面达到了新的高度。“文革”中惨 遭残害,病死狱中。
团 在中 京国 成人 立民 解 放 军 总 政 治 部 话 剧
一 九 五 三 年 五 月
上 海 人 民 艺 术 剧 院 在 沪 成 立 ;
一 九 五 零 年 八 月
中 央 戏 剧 学 院 在 京 成 立 ;
一 九 五 零 年 四 月
北 京 人 民 艺 术 剧 院 在 京 成 立 ;
一 九 五 零 年 一 月
《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漠雁、吕兴臣)
– 1962年由前线话剧团首演,漠雁导演。根据上海“南京路上 的好八连”的事迹创作。在灯红酒绿的都市环境中,革命战 士思想发生波动:有人嫌自己太“土”,偷偷扔掉了布袜子; 有人喜新厌旧,看不上农村的妻子;还有人擅自离哨陪女朋 友逛街。剧作提出了在和平年代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如何继续保持良好的作风和光荣传统的问题。
第六章 十七年的戏剧
第一节
戏剧概述
当代戏剧发展历史的三个时期
• 第一个发展时期 1949-1957
• 第二个历史时期 1958-1976 • 新的历史时期 1977——
一、戏曲改革
一、戏曲改革
(一).当代戏曲改革的过程
1949-1957年间,戏曲改革主要历史任 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 1958-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 是京剧现代戏的革命; 进入新时期,戏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 征则是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
(二).戏曲的推陈出新
第一次戏曲改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简称: 改人、改制、推陈出新。主要内容和成就是传 统剧目的“推陈出新”,即“改戏”。 在剧目上,把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伦 理道德剧清除了舞台,纯洁和净化了戏曲舞台; 对一些剧目的思想进行改造,抑浊扬清; 一批话剧改造者加盟戏曲队伍,新的戏剧 理念的传播,提高了传统戏曲的艺术水准。出 现了如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 台》、昆曲《十五贯》等。
• 《还乡记》(赵寻)
(二)1958-1962:历史剧
1958-1962年间,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高 潮。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 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 的《神拳》,朱祖贻的《甲午海战》、 曹禺的《胆剑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