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当代文学概论教案

现当代文学概论教案第一章:现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1.1 背景介绍历史背景: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改革。
社会背景:国家政治动荡,社会变革,西方文化的传入。
1.2 现代文学的特点反传统: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
白话文的兴起:放弃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使文学更贴近生活。
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矛盾,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第二章: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与作品2.1 鲁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
2.2 茅盾简介:茅盾,原名沈雁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作品:《子夜》、《腐蚀》、《白杨礼赞》等。
2.3 丁玲简介:丁玲,中国现代女作家。
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第三章:当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3.1 背景介绍历史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变革。
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全球化进程,文化多元性的交融。
3.2 当代文学的特点现实主义继续发展: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
文学形式的多样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形式的创新与探索。
文学批评与创作的互动:文学批评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引导。
第四章: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与作品4.1 茅盾简介:茅盾,原名沈雁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作品:《子夜》、《腐蚀》、《白杨礼赞》等。
4.2 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作品:《家》、《春》、《秋》、《雾》、《雨》、《电》等。
4.3 汪曾祺简介:汪曾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作品:《受戒》、《大淖纪事》、《晚饭花集》等。
第五章:现当代文学的价值与影响5.1 文学的价值反映社会现实: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不代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
提升人性:文学作品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提升人性的高尚与美好。
5.2 文学的影响传承文化:文学作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能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给后代。
《现当代文学》授课计划

《现当代文学》授课计划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重要流派、代表作家和作品,以及现当代文学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现当代文学概述:介绍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重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2. 重要作家与作品: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3. 文学与社会文化:分析现当代文学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和重要流派是教学重点。
2. 引导学生思考现当代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安排与评估本课程总学时数为36学时,每周2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1. 授课前准备:制作PPT课件,搜集相关资料,编写授课计划。
2. 授课过程:按照授课计划进行讲授,适时穿插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书目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程评估:结合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估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1. 平时成绩(40%):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成绩(60%):主要考察学生对现当代文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
评分标准:1. 回答问题积极、思路清晰、观点正确,可得高分;2. 作业完成质量高,可得高分;3. 期末考试成绩达到及格分数(60分)以上者,可获得本课程的学分。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1. 现当代文学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等;2. 代表性作家作品选读: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人的代表作;3. 文学评论文章:有关现当代文学的重要评论文章,以及期刊、报纸上的相关文章;4. 网络资源:现当代文学相关网站、论坛、博客等,以获取最新资讯和讨论话题。
现当代文学概论教案

现当代文学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期。
2. 掌握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家。
3. 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念与分期1.1 现代文学:指1917年至1949年的中国文学。
1.2 当代文学:指1949年至今的中国文学。
2. 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家2.1 现代文学流派:2.1.1 文学革命派:鲁迅、郭沫若等。
2.1.2 浪漫主义派:闻一多、徐志摩等。
2.1.3 现实主义派:茅盾、巴金等。
2.1.4 论语派:周作人、林语堂等。
2.2 当代文学流派:2.2.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赵树理、丁玲等。
2.2.2 现代派:废名、汪曾祺等。
2.2.3 朦胧派:北岛、顾城等。
2.2.4 先锋派:马原、苏童等。
3. 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3.1 现代文学作品:3.1.1 鲁迅《呐喊》《彷徨》:揭示社会黑暗,呼唤民主与自由。
3.1.2 郭沫若《女神》:表达爱国情怀,追求民族复兴。
3.2 当代文学作品:3.2.1 茅盾《子夜》:反映中国社会矛盾,探讨人性与发展。
3.2.2 巴金《家》:揭示封建家庭制度的弊端,倡导人道主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念、流派及其代表作家。
2. 鉴赏法: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现当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4. 实践法:鼓励学生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念与分期。
2. 第3-4课时:介绍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家。
3. 第5-6课时: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期末考试:测试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作品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相关文学作品,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案(一)绪论(1.3课时)本节讲授重点:1.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2.现代文学的性质3.“启蒙”“救亡”与“现代化”4. 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特征本节问题及思考:1.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你赞同哪种观点?2.作为外国文学的著名翻译家,林纾为什么要反对白话?3.如何评价梁启超的小说”新民”观?手段方法:讲授、提问、概括归纳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课程要求:1. 阅读“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包括背诵)2.熟读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的文学发展历史。
习惯上分为三个时期:从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从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这是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从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这是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简称为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种说法: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
2. “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
3. “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4. “现代文学,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启蒙”“救亡”与“现代化”四、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特征1.主题的矛盾与张力2.题材的多样化选择3.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矛盾第一章中国新文学的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1.7课时)本章讲授重点:1.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2.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与影响(三要点)3.新文学社团的蓬勃兴起(四个主要社团)本章问题及思考:1.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2.从《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的标题,我们能看出作者态度上的何种区别?3.从字面意义解释《文学改良刍议》“八事”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下章预习:阅读鲁迅《呐喊》《彷徨》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二、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第二节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与影响1.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都直接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过启示。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篇一:现当代文学教案】《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
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
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第一节一出现就是高峰第二节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第三节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第四节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第五节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 浩瀚的杂文创作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第一节“青春型”的浪漫主义诗人第二节开创和奠定一代诗风的《女神》第三节独具慧识与大胆创新的《屈原》第五章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第一节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二节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三节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和贡献第四节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第二节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第三节左翼作家群的创作第四节“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第五节“海派”的文学创作第七章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第一节《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第二节《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三节《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四节《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五节《死水微澜》及李劼人的“大河小说”第八章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第一节《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二节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九章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第一节初期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第二节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第三节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第四节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第十章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第一节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二节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十一章解放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赵树理、孙犁的短篇小说创作第二节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创作第三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戏剧和诗歌创作第十二章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概观第二节钱锺书和他的《围城》第三节张爱玲和她的《传奇》、《流言》第四节《马凡陀的山歌》、《升官图》等讽刺文学创作【篇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历史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也是这样,它并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有它内在的历史渊源。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引言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况,掌握重要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2.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现象。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二、第一章:现代文学的开端(1917-1949)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文学的开端及其背景,掌握鲁迅、茅盾等重要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对文学的影响b. 鲁迅的创作生涯及其代表作品《呐喊》、《彷徨》等c.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和农村题材小说3.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和阅读鲁迅、茅盾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学的开端及其重要作家。
三、第二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949-1977)1. 教学目标: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了解赵树理、孙犁等作家的贡献和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及其影响b.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c.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和《芦花荡》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赵树理、孙犁的作品,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四、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1978-至今)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掌握莫言、陈忠实等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b.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檀香刑》c. 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废都》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莫言、陈忠实的代表作品,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
五、第四章:当代文学现象及批评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的敏感性和批判思维,了解当前文学创作的成就与问题。
2. 教学内容:a. 当前文学创作的成就与问题b. 文学批评的意义及其方法c. 代表性文学现象分析3.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的观察和批评能力。
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当代文学教案第一章:现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1.1 背景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文学变革1.2 现代文学的特点:白话文的推广、现实主义的兴起、个性化表达1.3 代表作家及作品: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狂人日记》第二章: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及作品2.1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2.2 郁达夫:沉沦、故都的秋2.3 徐志摩: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2.4 茅盾:子夜、腐蚀第三章:当代文学的概况与特点3.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3.2 改革开放后的文学: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3.3 当代文学的特点:多样化、商业化、网络文学的兴起第四章: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及作品4.1 钱钟书:围城、管锥编4.2 路遥:平凡的世界4.3 王安忆:小鲍庄、长恨歌4.4 陈忠实:白鹿原第五章: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解读5.1 鲁迅:《阿Q正传》、《狂人日记》5.2 茅盾:《子夜》、《腐蚀》5.3 钱钟书:《围城》、《管锥编》5.4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章:当代文学的进一步探讨6.1 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趋势:个人化、边缘化、多元化6.2 代表作家及作品:余华《活着》、莫言《红高粱家族》6.3 女性文学:铁凝《哦,香雪》、张抗抗《隐形伴侣》第七章:网络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新趋势7.1 网络文学的崛起:互联网对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影响7.2 网络文学的特点:互动性、草根性、娱乐性7.3 代表网络作家及作品:安妮宝贝《告别薇安》、唐家三少《斗罗大陆》第八章:现当代文学的比较与分析8.1 文学观念的变迁:从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的转变8.2 文学风格的对比: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差异8.3 文学主题的演变:从启蒙到消费、从革命到人性第九章: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文学奖项与评论家9.1 茅盾文学奖:中国文学的最高荣誉9.2 鲁迅文学奖:鼓励优秀文学创作与评论9.3 代表性评论家:李健吾、钱理群、王德威第十章:现当代文学的教育与研究10.1 现当代文学教育的意义:培养文学素养与批判思维10.2 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10.3 学术资源与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术期刊、数据库的使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现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难点解析:理解现代文学特点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变革,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发展。
大学二年级文学课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

大学二年级文学课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3. 掌握阅读、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3. 阅读、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文学作品的片段等方式进行。
2.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15分钟)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包括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义勇军进行曲》,茅盾的《子夜》,余华的《活着》等。
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或讲解的方式进行。
3. 阅读、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25分钟)3.1 阅读方法和技巧介绍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先整体把握文本,然后逐段读、逐句读、逐字读,注意理解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修辞手法等。
3.2 分析方法和技巧介绍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3.3 评价方法和技巧介绍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4. 案例分析和讨论(30分钟)选择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可以选择一篇短篇小说或散文作品,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5.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并写一篇作品评论。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1. 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3. 学生完成的课堂作业质量和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
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
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一出现就是高峰
第二节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
第三节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
第四节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第五节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浩瀚的杂文创作
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
第一节“青春型”的浪漫主义诗人
第二节开创和奠定一代诗风的《女神》
第三节独具慧识与大胆创新的《屈原》
第五章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节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第二节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第三节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和贡献
第四节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
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第二节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
第三节左翼作家群的创作
第四节“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
第五节“海派”的文学创作
第七章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
第一节《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
第二节《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五节《死水微澜》及李劼人的“大河小说”
第八章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风格
第九章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初期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第三节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
第十章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
第一节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
第二节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
第十一章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赵树理、孙犁的短篇小说创作
第二节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创作
第三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戏剧和诗歌创作第十二章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概观
第二节钱锺书和他的《围城》
第三节张爱玲和她的《传奇》、《流言》
第四节《马凡陀的山歌》、《升官图》等讽刺文学创作
第五节“七月”派的小说、诗歌创作
第六节冯至、穆旦等人的文学创作
第十三章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二节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三节其他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四节十七年的短篇小说
第十四章新中国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闻捷、李瑛、李季的抒情叙事诗
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第三节邵燕祥、张志民等人的诗歌创作
第十五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人的散文
第二节魏巍等人的报告文学
第三节杂文在当代的新发展
第十六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老舍的《茶馆》等现实题材剧作
第二节郭沫若、田汉等人的历史题材剧作第十七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状况第一节特殊时期特殊的文学现象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诗歌创作第四节八个样板戏的问世
第五节“高、大、全”审美模式的形成
第十八章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开放性发展第一节伤痕小说
第二节反思小说
第三节改革小说
第四节文化小说
第五节军事小说
第六节历史小说
第七节先锋小说
第十九章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形态第一节现实主义诗歌的挺进
第二节“朦胧诗”的兴盛
第三节“后朦胧诗”的崛起
第二十章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多样化格局第一节老作家散文的新收获
第二节中青年散文作家群的崛起
第三节女性作家群散文创作的高潮
第四节文化散文的兴盛
第五节杂文与报告文学的复兴
第二十一章新时期戏剧的多方面探索
第一节现实主义戏剧的复苏与发展
第二节戏剧形式的革新与探索
第三节新式戏剧的高品格追寻
第二十二章新世纪之交文学发展的新动向第一节新世纪之交文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现实主义主潮的再次勃兴
第三节不断渗入的现代主义思潮
第四节莫言的小说创作成就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台港澳文学
第一节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家
第二节香港和澳门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家
五、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刘勇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2、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4、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5、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6、程光炜、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7、温儒敏编著《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