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诊疗常规

肾内科诊疗常规
肾内科诊疗常规

第六章肾内科

第一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临床症状起病较急,发病前1~3周多有前驱感染,如上呼吸道或皮肤感染等。约90%的病人有水肿,典型表现为晨起眼睑浮肿严重者可渐波及全身寄其它部位;约2/3的病人有高血压,常为一过性的中等度高血压,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压脑病或心力衰竭。多数病人有少尿,1~2周后恢复。只有少部分病人发展至无尿。

(二)体格检查多数病人有水肿,严重者可有腹水和胸水。

二、检查

(一)尿液检查几乎所有的病人均有镜下血尿,常伴有红细胞管型,40%左右的病人有肉眼血尿;蛋白尿常为轻、中度,多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二)血液学检查

1、血常规呈轻度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常为水、钠潴留,血液稀释所致;白细胞计数在有感染时升高;血沉常增快,一般为30~60mm/h;

2、细菌学及血清学试验咽部或皮肤病原菌培养,约20%~30%为阳性,使用抗生素以后,阳性率降低;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阳性率为50%~80%,常于链球菌感染后2~3周出现,3~5周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6月内50%将至正常,12月内正常者为75%,少数病人持续更长时间。

3、血清补体测定多数患者在急性肾炎的早期有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和C3水平的下降,6~8周内恢复正常。

4.肾脏B超检查双肾大小正常或增大。

5、肾脏组织活体检查表现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三、诊断标准

(一)起病前有1~3周的前驱感染病史,如呼吸道或皮肤感染;

(二)短期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典型症状,可诊断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三)溶血性链球菌培养阳性,血清学检查阳性、血清补体下降等有助于诊断的确立;

(四)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必须连续观察尿液改变和血清补体水平的变化;

(五)诊断的确立有赖于肾脏活体组织检查。

【治疗】

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和休息为主。同时,预防各种并发症,如急性肾衰竭、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等。有急性感染灶者应使用抗生素。

一、控制感染可用青霉素(80万U,肌注,2次/日)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0.25g,4次/日)10-14天。

二、对症处理经限制水、钠摄入水肿仍不消退者,应使用利尿剂。可用氢氯噻嗪25mg,2~3次/日或呋塞米(速尿)20~40mg,1~2次/日。严重者可使用速尿静脉滴注。血压增高经利尿处理仍不能控制者,可使用降压药如硝苯吡啶10~20mg,2~3次/日或肼苯哒嗪25~50mg,3次/日。

三、休息和营养PSGN病者应多注意休息,直至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同时进食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有水肿和高血压的病人应适当限制水、盐的摄

入。出现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四、透析治疗对于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竭、严重而又难于纠正的高钾血症和心力衰竭的病人应予以透析治疗。

【疗效标准】

一、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尿红细胞和尿蛋白转阴,血沉和补体正常。

二、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仍有持续镜下血尿或轻度蛋白尿,肾功能正常。

三、未愈临床症状持续存在,有显著的血尿和蛋白尿。

第二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诊断】

一、临床表现

RPGN多见于中、青年男性,Ⅰ、Ⅱ型中青年多件,Ⅲ型多见于年龄偏大的患者。起病较急,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少数患者以腰痛、肌肉疼痛为主要症状。全身症状较急性肾炎患者为重,体倦乏力,食欲下降。发展至尿毒症的患者多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肺水肿,心包炎,代谢酸中毒等。以严重的少尿或无尿为主要症状,肾功能在短期内进行性下降,多于数周或数月内发展到尿毒症。

二、检查

(一)尿常规可见大量红细胞和红细胞管形,尿蛋白为+~+++,部分患者有肉眼血尿。尿液中的白细胞也增多。尿比重一般不降低。

(二)血常规常有严重的贫血,部分病人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增高。

(三)肾功能血肌酐和尿素氮进行性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进行性下降。

(四)血清补体和抗体抗基底膜抗体型肾炎患者早期,血液内抗基底膜抗体可阳性;免疫复合型肾炎患者,在血液内可检测到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冷球蛋白。

(五)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多与小血管炎型RPGN有关。

(六)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多数病人呈阳性,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七)B型超声波肾脏明显增大或正常,轮廓整齐。

(八)肾脏活体组织检查是确诊RPGN的主要依据,肾小球囊内细胞增生,纤维蛋白沉积,形成新月体。

三、诊断标准

以急性肾炎综合征的表现,如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起病,同时伴有严重的少尿及进行性肾功能下降,应考虑本病的可能。肾活检如新月体形成充填肾小囊面积的50%,受累肾小球数超过50%即可诊断。

【治疗】

早期诊断和及时‘‘强化治疗”是提高RPGN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首选甲基泼尼松龙(10~30mg/kg·d,缓慢静脉点滴)冲击治疗,连续3~5日。间隔3~5日后,可以重复1个疗程,总共2~3个疗程。本冲击治疗方案比单纯口服泼尼松及环磷酰胺为佳,但早期治疗疗效较好(肌酐<707μmol/L),晚期则疗效欠佳。续以口服泼尼松(1~1.5mg/kg·d)和静脉注射环磷酰胺(0.2~0.4g/次,隔日静脉注射,总量<150mg/kg。泼尼松连服6~8周,以后减量(每1~2周递减5mg),减至0.5mg/kg·d时,可改为隔日晨顿服,维持3~6月,然后继续减量至停药。

二、联合免疫抑制疗法即应用泼尼松1~1.5mg/kg·d,连用8周后逐渐减量,时辅以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剂量与肾病综合征同。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静脉注射环磷酰胺(0.5~1.0/m2体表面积,每月1次,连续6次)加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0.5~1.0

/天,连续3天),随后口服泼尼松(1~1.5mg/kg·d体重)8~12周,再逐渐减量。

三、四联疗法包括激素(多为泼尼松)、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抗凝(肝素)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潘生丁400~600mg/d,连用3月~1年)。其中泼尼松和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同前,一般肝素用量为0.5~1万U/d,维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至正常的2倍为宜。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抗凝剂引起的出血等副作用。

四、血浆置换主要用于①伴有肺出血的Good-pasture综合征;②早期抗GMB抗体介导的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每日或隔日交换2~4L。同时应联合使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用量同前)。血浆置换对于I和Ⅱ均有较好的疗效,唯需早期施行,即肌酐<530μmol/L时开始治疗则多数病人有效。

五、对症处理包括降压、控制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

六、肾功能替代治疗对于治疗无效而进入终末期肾脏病的患者,应予以透析治疗。急性期病人血肌酐>530μmo/L者,也应尽快予以透析治疗,为免疫抑制治疗提供保障。病情稳定,血循环抗GBM抗体阴性者,可考虑肾移植。

【疗效标准】

一、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尿和蛋白尿阴性,肾功能正常;

二、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尿和蛋白尿显著减轻,肾功能接近正常。

三、未愈临床症状仍然明显,血尿、蛋白尿持续存在,肾功能异常。

第三节慢性肾小球肾炎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临床症状本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症状轻重不一,可有一个相当长的无症状尿异常期。早期可有体倦乏力,腰膝酸痛,纳差等,水肿时有时无。随着病情的发展可渐有夜尿增多。多数病人有高血压,部分病人以高血压为突出表现。肾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二)体检慢性病容,部分病人有水肿。

二、检查

(一)尿常规可表现为程度不等的蛋白尿和(或)血尿,可有红细胞管型。

(二)血常规多数病人血红蛋白正常或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多正常。

(三)肾功能多数病人可有较长时间的肾功能稳定期,随着病情的进展,晚期可出现尿浓缩功能减退,血肌酐升高和肌酐清除率下降。

(四)B型超声波早期肾脏大小正常,晚期可出现双侧对称性缩小,皮质变薄。

三、诊断标准

病情发展缓慢且能排除其它继发性肾小球和(或)肾小管-间质性疾病,临床上有尿常规异常,肾功能不同程度减退者可考虑诊断。如无禁忌证,肾活检对于确诊、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治疗】

一、饮食治疗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0.6~1.0g/kg),同时控制饮食中磷的摄入。在进食低蛋白饮食时,应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满足机体生理代谢所需要的热量。防止负氮平衡。

二、必需氨基酸可在低蛋白饮食2周后使用必需氨基酸或α-酮酸(0.1~0.2g/k g·d)极低蛋白饮食者,应适当增加α-酮酸或必须氨基酸的摄人(8~12g/d)。

三、控制高血压多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巯甲丙脯酸12.5~50mg/次,每8小时1次)或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吡啶5~15mg/次,每日3次)。至于其它降压药如β

-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药及利尿剂等亦可应用。肾功能较差时,噻嗪类利尿剂无效或较差,应改用袢利尿剂。

四、对症处理预防感染、防止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对于保护肾功能,防止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和肾功能急剧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疗效标准】

一、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尿和蛋白尿阴性,肾功能正常。

二、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尿和蛋白尿持续存在,肾功能正常。

三、未愈临床症状明显,血尿、蛋白尿持续存在,肾功能正常或异常。

第四节肾病综合征

【诊断】

一、临床表现

常有前驱感染,多于上呼吸感染或过度劳累后发病;全身或局部有程度不等的水肿,最初多见于踝部,呈凹陷性,晨起时颜面浮肿,渐及全身;严重者有胸、腹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血容量严重不足的病人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如四肢厥冷、静脉充盈不佳、头晕等。年龄在50岁以上,有大量蛋白尿的病人易于合并特发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少尿、无尿和肾功能急骤恶化。

二、检查

(一)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定性检查+++~++++,24h尿蛋白定量≥3.5g,多为非选择性;部分病人合并有血尿。

(二)血生化检查血浆总蛋白降低,血清白蛋白<3.0g/L;

(三)血脂检查血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升高,亦有部分病人血脂不增高;

(四)病人常有血IgG和补体水平的下降;

(五)特殊检查肾脏组织活检是获得正确病理诊断和指导治疗的必要手段,根据肾活检的病理特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微小病变性肾病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免疫荧光检查无免疫球蛋白或补体的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不同程度系膜基质增多为主要特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及基底膜无异常。根据其免疫病理可分为IgA肾病(以IgA 沉积为主)和非IgA肾病两大类型。

3、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主要特征是部分肾小球的局灶性病变以及受损肾小球的节段性损害,玻璃样物质特征性地沉积于受损毛细血管袢的内皮细胞下。肾小管常有病变,表现为基底膜的局灶增厚和肾小管萎缩。

4、膜性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肾小球基底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一般无系膜、内皮及上皮细胞的增生。

5、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主要病变部位是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区,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扩张。部分病人伴有持续性低补体血症。

三、诊断标准

(一)大量蛋白尿;

(二)低蛋白血症;

(三)水肿;

(四)高脂血症;

其中第(一)、(二)项为必需。

要确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首先必须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一)饮食和休息肾病综合征病人应注意休息,减少外界接触和预防感染。病情稳定者适当活动是必需的,以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水肿明显者应适当限制水钠的摄入。肾功能良好者不必限制蛋白的摄人,但肾病综合征病人摄人高蛋白饮食会导致蛋白尿的增加,加重肾小球的损害,因此,多数学者不主张进高蛋白饮食。

(二)利尿一般病人在使用激素后,经过限制水、盐的摄人可达到利尿目的。对于水肿明显,限钠、限水后仍不能消肿者可适当选用利尿剂。利尿剂根据其作用部位可分为:

1、渗透性利剂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高渗葡萄糖等。

2、袢利尿剂呋噻咪(速尿,20~100mg/d,口服或静脉注射,严重者可用100~400mg 静脉点滴)、布美尼(丁尿胺,1~5mg/d);

3、噻嗪类利尿剂双氢氯噻嗪(75~100mg/d);

4、抗醛固酮类利尿剂安体舒通(20~120mg/d)和氨苯碟啶(150~300mg/d),此类药物单独使用效果欠佳,与噻嗪类合用可增强利尿效果,并减少电解质紊乱;

5、白蛋白多用于低血容量或利尿剂抵抗的病人。由于静脉使用白蛋白可增加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损害,现多数学者认为,非必要时不宜多用。

(三)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仍然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药物:

1、糖皮质激素激素的使用原则为剂量要足(每日1.0~1.5mg/kg体重)。疗程要足够长(连用6~8周),减药要慢(每1~2周减10%)。目前常用的激素有泼尼松、泼尼松龙及甲基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由于半衰期长、副作用大,现已较为少用。

2、烷化剂主要用于“激素依赖型”或“激素无效型”,协同激素治疗。可供临床使用的药物有:环磷酰胺、氮芥及苯丁酸氮芥。临床多使用环磷酰胺,其剂量为每日100~200mg,分次口服或200mg,隔日静脉注射,总量不超过150mg/kg体重。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观察血常规和肝功能。

3、环孢素A 可用于激素不敏感或激素依赖的肾病综合征病者,首始剂量为每日3~5mg /kg,然后根据血环孢素A浓度进行调整。一般疗程为3~6个月。长期使用有肝肾毒性。

4、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MMF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是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可用于激素抵抗的肾病综合征,推荐剂量为1.5~2.0g/d,其确切的临床效果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资料的证实。

(四)降脂治疗高脂血症可加速肾小球疾病的发展,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因此,应予以积极治疗。常用药物包括①3-羟基-3-甲基戊二酰单酰辅酶A(HMCCo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美降脂,lavastatin,20~60mg/d)、辛伐他汀(舒降脂,simvastatin,20~40mg/d)。疗程为6~12周。②纤维酸类药物(fibricacid):非诺贝特(fenifibrate,100mg/次,每日3次)、吉非罗齐(gemifibrozil,300~600mg/次,每日2次)等。③丙丁酚(probucol,0.5/次,每日2次)。

(五)抗凝治疗有学者建议当血浆白蛋白低于20g/L时应常规使用抗凝剂。至于肾病综合征病人是否需要长期使用抗凝剂尚需要更多临床资料的证实。

【疗效标准】

一、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尿和蛋白尿阴性,肾功能正常;

二、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蛋白尿在3g以内或在原来的基础上减少50%以上,肾功能正常和轻度异常。

三、未愈临床症状仍然明显,血尿、蛋白尿持续存在,尿蛋白定量仍>3.5g,肾功能正常或异常。

第五节IgA肾病

【诊断】

一、临床表现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多数病人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感染等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伴有少量蛋白尿。部分病人有水肿和高血压。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表现为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

二、检查

(一)尿液检查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尿红细胞位相检查多为畸形红细胞;约60%的病人伴有少量蛋白尿(24h尿蛋白常<1.0g),部分病人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二)血液检查约50%左右的病人伴有血IgA增高,以多聚体IgA为主;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

(三)约50%的患者皮肤活检毛细血管内有IgA、C3、裂解素和纤维蛋白原沉积。

(四)肾活检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外基质增多;其特征性病变是肾小球系膜区有单纯IgA或以IgA沉积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块状或分散的颗粒状分布;

三、诊断标准

年轻患者出现镜下血尿和(或)蛋白尿,尤其是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临床上应考虑IgA肾病的可能;本病的确诊断有赖于肾活检的免疫病理检查。

【治疗】

本病的预后差异较大,治疗需根据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具体决定。对于以血尿为主要表现的IgA肾病患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应选用无肾毒性的抗生素控制上呼吸道感染,如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2次/日。对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后发作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的患者,控制急性感染后,可考虑摘除扁桃体。

(二)肾病综合征者,选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详细治疗见肾病综合征节):

(三)有新月体形成者,根据新月体的数量进行相应处理。

(四)有高血压的病者,除了控制高血压外,应适当限制饮食中蛋白质和磷的摄入。慢性肾功能不全者,按慢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疗效标准】

一、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尿和蛋白尿阴性,肾功能正常;

二、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尿和蛋白尿持续存在,但较治疗前明显减轻,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

三、未愈临床症状仍然明显,血尿、蛋白尿持续存在,肾功能正常或异常:

第六节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临床多无症状,多因肉眼血尿发作或体检有镜下血尿而发现;一般无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可于高热或剧烈运动后出现一过性血尿,短时间内消失;

二、检查

(一)尿液可有镜下血尿和(或)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500mg,但常<2.0g,白

蛋白为主);

(二)血液学检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均正常。

部分IgA肾病患者可有血IgA的升高;血肌酐、尿素氮等检查正常;

(三)其他检查B型超声波、静脉肾盂造影、CT或MRI检查常无异常发现;

(四)肾活检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病人不必一定要作肾活检,即使肾活检也有5%~15%的病人不能作出诊断。如果随防过程中发现有血尿加重、肾功能恶化,应尽快做肾活检明确诊断。

【治疗】

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的病人主要应进行定期的临床观察和追踪。在未明确之前无特殊的治疗方法。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感染和过重体力劳动,以免加重病同时,应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由于病人蛋白尿较轻,不必使用激素和细胞毒药,也不必使用过多的中药,以免用药不慎反而导致肾功能损害。

【疗效标准】

一、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尿和蛋白尿阴性,肾功能正常;

二、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尿和蛋白尿持续存在,肾功能正常。

三、未愈

第七节狼疮性肾炎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肾损害程度不等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浮肿。表现为隐匿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损害和肾衰竭。

(二)肾外表现面部蝶形红斑、发热、脱发、口腔溃疡、关节炎、浆膜腔炎和多脏器损害。

二、检查

(一)尿常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二)血清免疫学检查

1、免疫球蛋白IgG明显升高。

2、补体总补体(CH50)、C

3、C4均降低。

3、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

(三)肾脏病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法分为Ⅵ型:

1、I型正常肾小球型:

2、II型系膜增生型,又分为Ⅱa型(轻度节段系膜增生)和Ⅱb型(系膜增生)

3、Ⅲ型局灶节段型:

4、Ⅳ型弥漫增生型。又分为系膜增生型和膜增生型。

5、V型膜型。

6、Ⅵ型硬化型。

三、诊断标准

(一)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1982)11项中4项标准。

(二)具有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和(或)病理改变。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控制高血压,防日晒,病情严重者注意休息。

遵循分级个体化治疗原则。

(一)肾脏病理呈I型和Ⅱ型,尿检正常或轻微改变,可不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如果肾外表现明显者,仍需酌情使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

(二)病理呈Ⅲ型和V型,尿检及肾外症状轻微者,可用小剂量激素治疗,泼尼松20~40mg/d。治疗效果欠佳者可加用细胞毒药物。

(三)病理呈Ⅳ型、重度Ⅲ型或肾外症状严重者,应用大剂量激素治疗,泼尼松起始量每日1mg/kg,晨顿服,8周后减量,减至10~15mg/d时,改为隔日顿服,长期维持。同时用磷酰胺冲击治疗,每次剂量0.5~1.0g,加入0.9%氯化钠溶液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月1次,6次后改为每3个月1次,至活动静止后1年停止。在冲击治疗期间;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当白细胞计数<3.0X109/L时,应暂停使用。

(四)重度弥漫增生,有大量新月体形成、血管病变严重、有进行性肾功能恶化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每次0.5~1.0g,加人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3~5日,然后续用泼尼松和环磷酰胺治疗同上。

(五)病理呈硬化型或以纤维化病变为主者,慎用激素和细胞毒物治疗。

(六)环孢素治疗大剂量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使用4~12周,病情仍不改善者,加用环孢素,每日5mg/kg,分2次口服,连服3个月,以后每月减1mg/kg,至每日3mg/kg 维持。

三、肾脏替代疗法

肾衰竭患者则用维持性透析疗法或肾移植。

【疗效示准】

一、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尿检正常,肾功能正常,血清免疫学检查正常。

二、好转症状消失或减轻,血尿或蛋白尿减少,肾功能正常或好转,血清免疫学检查正常或好转。

三、未愈症状、尿检、肾功能和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无好转甚或加重。

第八节过敏性紫癜肾炎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肾损害多出现于过敏性紫癜发生后l周,表现为反复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综合征或慢性肾衰竭。

(二)肾外表现

1、支肤紫癜出血性斑点呈对称性分布,主要分布于下肢。

2、关节炎多发性、游走性、反复发作性关节肿痛。

3、胃肠道症状腹痛、恶心、呕吐和血便。

二、检查

(一)尿常规尿镜检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蛋白尿多轻微,也可出现大量蛋白尿或管型尿。

(二)肾脏病理可表现为肾小球轻微病变、局灶或节段增生性肾炎、弥漫性增生肾炎等。免疫荧光主要为IgA沉积。

三、诊断标准

典型的皮肤过敏性紫癜伴肾损害临床表现是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肾活检有助于确立诊断。

【治疗】

去除感染灶、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对症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一)轻症不需特殊治疗,仅需对症处理。

(二)肾病综合征或肾外症状严重者,可用激素标准疗程。治疗效果欠佳可加用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疗效不肯定。

(三)肾脏替代治疗肾衰竭患者用维持性透析疗法或肾移植。

【疗效标准】

一、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尿检正常。

二、好转症状消失或减轻、血尿或蛋白尿减少,肾功能正常或好转。

三、未愈症状、尿检和肾功能均无好转或肾功能恶化。

第九节糖尿病肾病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肾损害表现分为5期:

I期糖尿病肾病初发期,仅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Ⅱ期微量白蛋白尿期,活动后尿白蛋白排泄率在20~200μg/min(或300mg/24h)。

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排泄率>200μg/min(或300mg/24h),尿蛋白排出量>0.5g/24h,可有轻度高血压。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有明显的蛋白尿,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V期终末期肾衰竭。

(二)糖尿病的临床特征1型患者起病快,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2型患者起病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加重。

二、检查

(一)血糖升高,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二)尿白蛋白排出量持续>200μg/min(或>300μg/24h),尿蛋白排出量>0.5g/24h。

三、诊断标准

(一)有1型或2型糖尿病病史,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及其它类型高血糖诊断标准”(1998)。

(二)有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和(或)实验室证据,注意排除糖尿病肾病合并肾小球肾炎【治疗】

一、一般治疗糖尿病饮食治疗。同时低蛋白饮食,蛋白质摄入量每日不超过0.8g/kg。对水肿严重者应低钠饮食,控制欠佳者利尿治疗。

二、降血压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三、糖尿病治疗(见“糖尿病”节)。

四、肾脏替代治疗肾衰竭患者可用维持性透析疗法或肾移植。进入透析的时机稍早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在15~20ml/min即可开始透析治疗。

【疗效标准】

一、治愈无临床症状,血糖和血压控制正常、尿白蛋白、尿蛋白排出量正常、肾功能正常。

二、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血糖和血压控制正常、尿蛋白排出量减少或不减少、肾功能

正常或好转。

三、未愈临床症状和肾功能未好转甚或恶化,尿蛋白排出量未减少或增加。肾功能正常或好转。

第十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临床特征为肺出血、肾小球肾炎和血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三联征。咯血可很轻,也可很严重而危及生命。

肾脏症状多迟于肺部症状,临床表现多样,但肾功能损害进行性发展是其主要特征,数月内可发展至尿毒症。

二、检查

(一)血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

(二)肺部X线肺门浸润或广泛肺部浸润。

(三)肾脏病理广泛新月体形成并常伴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改变。

三、诊断标准

咯血、肾小球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三联征。

【治疗】

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降血压治疗,纠正贫血,需严密监测病情变化。

二、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每次0.5~1.0g,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3~5日可使用1~3个疗程。然后改为标准激素疗法。同时辅以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治疗至病情控制。

三、血浆置换每日或隔日1次,每日置换血浆2~4L。需10次左右。

四、肾脏替代治疗对进入肾衰竭者,可行维持性透析疗法。病情稳定,血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转阴后可行肾移植。

【疗效标准】

一、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尿或蛋白尿阴性,肺部阴影消散吸收,血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阴转,肾功能正常。

二、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血尿或蛋白尿明显减少,咯血停止,肺部阴影部分吸收,血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阴性,肾功能稳定或好转。

三、未愈临床症状未好转或加重,仍有血尿、蛋白尿,咯血、肺部阴影未吸收,血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肾功能恶化。

第十一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诊断】

一、临床表现

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肾病综合征、隐匿性肾炎或急性肾衰竭综合征。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学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阳性。

(二)血生化常有球蛋白升高,如IgG,IgA等或肝功能损害的表现。

(三)血清补体补体水平如C3、C4常降低。

(四)肾脏病理常见病理类型是膜性肾病,其次为膜增生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在肾组织切片上找到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抗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三、诊断标准

(一)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阳性。

(二)有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改变。

(三)肾组织中有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沉积,是诊断乙肝病毒相关肾炎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证据。

【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可选用α干扰素、阿糖腺苷和无环鸟苷等。疗效不肯定。新近使用拉米夫定(1amivudine 50~100mg/d)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二、激素对减轻蛋白尿有一定作用,但必须在乙型肝炎活动性指标控制情况下才可应用。

【疗效标准】

一、治愈症状全部消失、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阴性、尿常规正常。

二、好转症状减轻、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转阴或仍阳性,尿蛋白减少。

三、未愈症状未减轻、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阳性、尿蛋白不减少或增多。

四、肾脏替代治疗对进入肾衰竭者,可行维持性透析疗法。病情稳定,血打

第十二节肝肾综合征

【诊断】

一、临床表现

患者既往无肾脏病史,起病前多有一定的诱因如剧烈利尿、大量放腹水等。逐渐出现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肾功能下降。患者多有严重的肝脏病变,如晚期肝硬化失代偿期,暴发性肝炎或肝脏肿瘤等。

二、实验室检查

(一)肝功能常有肝功能异常如低白蛋白血症,A/G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等。

(二)尿液检查多无异常,尿比重≥1.020;尿渗透压≥450mOsm/kg.H2O;尿渗透压>1;尿钠<10mmol/L;尿肌肝/血肌酐>20。

(三)生化检查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常呈进行性升高。

三、诊断标准

在严重肝病时出现进行性少尿、肾衰竭、尿比重≥1.020,尿钠<10mmol/L

【治疗】

一、加强肝病治疗去除或避免引起肝肾综合征的因素是治疗的关键。

二、一般治疗低蛋白、高糖和高热量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三、扩容治疗应用白蛋白和血浆,同时,可考虑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四、腹水回输肝硬化合并严重腹水的病人可考虑适当放腹水,并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腹水回收。同时,适当补充白蛋白。

五、透析疗法用于肝功能还有可能恢复或肾衰竭尿毒症期、少尿、水钠潴留的患者。

【疗效标准】

一、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尿量和肾功能正常。

二、好转临床症状好转、尿量正常、肾功能好转。

三、未愈临床症状和肾功能未好转,甚或恶化,尿少或无尿。

第十三节淀粉样变肾损害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肾损害起病缓慢,轻度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晚期进入慢性肾衰竭。

(二)肾外表现各脏器受损害的表现,如心脏肥大或心衰、巨舌症、肝脾肿大等。

(三)原发疾病的表现继发性淀粉样变常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常见的原发疾病有慢性感染、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恶性肿瘤等。

二、实验室检查

肾组织病理检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或系膜区有广泛的透明样变伴基底膜增厚。刚果红染色阳性有重要诊断意义。

三、诊断标准

肾脏病理检查刚果红染色阳性。

【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肾功能持续进行性减退,预后较差。

一、原发病治疗对继发性淀粉验变者应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一)激素+马法兰强的松每日0.8mg/kg,马法兰每日0.15mg/kg,7天一个疗程,每6周重复1次,持续6个月。仅对部分患者有减轻病情的作用。

(二)二甲基亚砜二甲基亚砜5g口服,每日3次。可能有效。

三、肾脏替代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可用维持性透析治疗或肾移植:

第十四节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肾损害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肾损害起病缓慢,早期均有血尿,蛋白尿较轻,很少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部分病人预后较差,呈进行性少尿和肾功能损害。

(二)肾外表现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常表现为不规则发热、皮疹、关节疼痛、肌痛、咯血等,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对于系统性血管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阳性率高达96%)。C-ANCA多见于韦格内肉芽肿,p-ANCA多见于微小动脉炎。

(二)其他免疫学检查C反应蛋白阳性,抗核抗体弱阳性,抗双链DNA抗体阴性,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升高。

(三)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

(四)肾脏病理肾小球局灶性节段性坏死性血管炎。确诊须依赖于肾组织病理检查。

三、诊断标准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和肾脏病理改变有助于诊断。

【治疗】

一、药物治疗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一般选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1.0g/d,连用3天),然后改为泼尼松龙(60mg/d,口服)。同时,使用环磷酰胺(1~2mg/kg·d)。严重病人可选用环磷酰胺冲击治疗(0.5~1.0g/m2,每月1次)。至于何时停药,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复发常与过早停药有关。因此,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在1年以上是必要的。

也有学者主张严重的病人进行血浆置换(2~4L/次,连用7~10天)或免疫吸附治疗,

同时辅以激素和细胞药物治疗。

二、肾脏替代治疗肾衰竭者用维持性透析治疗或肾移植。

第十五节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肾脏表现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肾衰竭、蛋白尿以致肾病综合征、范可尼综合征、肾小管性酸中毒、肾性尿崩症或慢性肾衰竭。

(二)肾外表现最早表现为骨痛,腰背部多见,半数病人有贫血、出血等症状,部分病人出现高粘滞综合征、雷诺氏现象等。

二、诊断标准

(一)符合骨髓瘤诊断标准。

(二)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

【治疗】

本病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治疗。

一、骨髓瘤治疗详见“血液系统疾病”。

二、肾损害治疗

(一)充分饮水,保持足够尿量,维持尿量>3L/d。

(二)防止尿酸性肾病别嘌呤醇0.1g,每日3次;碳酸氢钠0.5g,每日3次。

(三)纠正高钙血症

(四)透析疗法急性或慢性肾衰竭者可用透析治疗。

第十六节急性膀胱炎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典型表现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不适。少数患者可有血尿、耻骨上区不适、腰痛或低热。

(二)体检一般无特殊阳性体征。严重者有膀胱区压痛。

二、检查

(一)尿液分析有白细胞尿,清洁尿标本尿沉渣的白细胞≥5个/平均每高倍视野,少部分患者有血尿。

(二)尿细菌学检查

1、尿细菌定量培养尿含菌量≥105/ml为真性菌尿,104~105/ml为可疑阳性,≤104可能是污染。球菌≥103为阳性。

2、尿涂片镜检细菌未离心尿作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平均每个视野≥l个细菌,为真性菌尿。

(三)影像学检查X线和B超可以发现膀胱内是否有结石、异物和肿瘤。

三、诊断标准

急性起病,尿频、尿急、尿痛,白细胞尿,尿细菌定量培养示尿含菌量≥105/ml,排除结核性膀胱炎及肾盂肾炎即可诊断。

【治疗】

一、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鼓励多饮水,勤排尿。

二、药物治疗

(一)单剂疗法口服一次较大剂量的抗菌药,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SMZco)5片顿服,甲氧苄啶(TMP)0.4g或氧氟沙星0.6g顿服,或羟氨苄西林3g顿服、或其与棒酸的复方制剂安美汀9片顿服。治疗后l周复查尿细菌定量培养。

(二)3天疗法目前多采用本方案,药物选择可用SMZco 2片/次,2次/每日或氧氟沙星0.3g/次,2次/每日;或羟氨苄西林0.5g/次,4次/每日,上述方案连用3天。疗程结束后1周复查尿细菌定量培养。

(三)对症治疗碱化尿液,口服碳酸氢钠1.0g,每日3次,可减轻膀胱刺激症状,同时可增强磺胺类、青霉素族药的疗效。

(四)妊娠期妇女急性膀胱炎的治疗应积极处理,疗程7天,但应选用毒性较小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禁用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慎用磺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

(五)导尿管相关的急性膀胱炎症状明显时予以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并及时更换导尿管,必要时考虑改变引流方式;无症状性感染一般不予治疗。

(六)男性急性膀胱炎的治疗常伴有慢性前列腺炎,这时应采用12~18周疗程,可用SMZco#2片2次/每日,环丙沙星0.5g,2次/每日。

(七)复杂性急性膀胱炎的治疗指伴有尿道功能和解剖异常时的急性傍胱炎,应给予14~21天疗法,药物与3天疗法相同;同时纠正功能和解剖的异常。

(八)再发膀胱炎的治疗再给予3天疗法抗菌;如1周后未愈,按药敏结果选用强有力的抗生素,口服治疗6周,或长程低剂量抑菌治疗。

【疗效】

一、治愈症状消失,尿菌阴性,于第1、4周复查时尿菌仍阴性。

二、未愈症状未消失,治疗后尿菌仍阳性;或尿菌虽转阴,但于第1、4固复查时尿菌为阳性。

第十七节急性肾盂肾炎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典型表现

1、泌尿系统症状急性起病,尿频、尿急、尿痛,耻骨上部不适,持续性腰痛,出现尿浑浊和肉眼血尿,部分患者出现上腹或下腹的疼痛。

2、全身感染症状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及呕吐,全身乏力。

(二)体检肋脊角和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压痛和叩击痛。

二、检查

(一)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二)尿液常规表现为脓尿,离心后尿沉渣镜下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尿蛋白微量为-~+;部分病人有血尿。

(三)尿细菌学检查

1、清洁中段尿培养尿中含菌量≥105/ml为真性菌尿,104~105/ml为可疑阳性,≤104可能是污染。球菌≥103为阳性。

2、尿涂片检查未离心尿作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平均每个视野≥1个细菌,为真性菌尿。

(四)亚硝酸盐还原试验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细菌使尿内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可与Griess试剂反应显红色。

(五)影像学检查X线或B超检查可发现肾脏是否有结石、梗阻、返流、畸形或肿瘤。

三、诊断标准

(一)急性起病,尿频、尿急、尿痛,发热>38℃,肋脊角疼痛、压痛和肾区叩击痛,血白细胞升高,尿细菌定量培养示尿含菌量≥105/m1。

(二)如全身中毒症状或肾区压痛、叩击痛不明显,则用下述方法帮助定位:

1、膀胱冲洗后尿细菌培养法;

2、免疫荧光检查尿沉渣中抗体包裹细菌;

3、影像学发现肾盂异常;

4、短疗程抗菌治疗失败;

其中1最可靠,其余可供参考。

【治疗】

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勤排尿。

二、对症治疗

(一)高热时,予以退热,头痛、腰痛明显时给予止痛。

(二)碱化尿液,口服碳酸氢钠1.0g,每日3次,能减轻膀胱刺激症状。

三、抗菌治疗

(一)轻型非复杂性急性肾盂肾炎采用2周疗程,SMZco 2片/次,2次/每日;或氧氟沙星0.3g/次,2次/每日;或羟氨苄西林0.5g/次,4次/每日。如未显效,应按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换药。

(二)复杂性急性肾盂肾炎发热>38C、白细胞升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明显。采用肌肉或静脉注射抗菌药物2周疗程,可用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1.5mg/kg,每8小时1次;氨苄青霉素2g,每6小时1次;头孢唑啉钠0.5g,每8小时1次;必要时用头孢噻肟钠2g,每8小时一次。注射用药至病人退热72小时后,可改口服有效抗生素,完成2周疗程。若72小时疗效欠佳,根据药敏报告改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2周。

(三)重症急性肾盂肾炎均有寒战、高热、血白细胞显著升高、核左移等严重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在未能获得药敏结果前,选用以下抗菌药联合治疗,疗程2周:

1、半合成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40mg/kg,每6小时静滴1次;苯咪唑青霉素50mg /kg,每6小时静滴1次。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均为1.7mg/kg,每8小时1次;丁胺卡那霉素6mg/kg,每8小时1次。

3、第3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噻肟30mg/kg,每6小时1次;头孢三嗪(菌必治)30mg /kg,每12小时1次;头孢唑肟、头孢磺吡苄、头孢噻甲羧肟(复达新)30mg/kg,每8小时1次。

4、单环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噻肟单酰胺菌素(君刻单)2g,每8小时静滴一次。

(四)急性肾盂肾炎复发的处理

1、寻找易感染或复杂因素,给予纠正。

2、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4~6周。

3、必要时,给予长程低剂量抑菌治疗:SMZco l片,或TMP50~100mg,或呋喃妥因50mg,或氧氟沙星100~200rug,每晚临睡前排尿后服1次,疗程6月~2年:【疗效标准】

一、治愈症状消失,尿菌转阴,第1、4周复查尿菌阴性。

二、未愈症状未见消失,治疗后尿菌仍阳性;或尿菌虽转阴,但第1、4周复查尿菌转阴。

第十八节慢性肾盂肾炎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尿路感染症状病程长,常表现为间歇性无症状细菌尿;或尿频、排尿不适,伴轻微的腰部或耻骨上部不适、间歇性低热;偶尔发生症状性肾盂肾炎。

(二)慢性肾小管间质损害尿浓缩功能受损,出现多尿、夜尿、易脱水和等渗尿;肾小管性失钠致低钠血症;易出现高钾血症和酸中毒;部分病人有血压升高。

二、病理改变

肾外观两肾大小不等,凹凸不平,有不规则疤痕,皮质厚薄不规则,肾盂肾盏变形并有慢性炎症和纤维化;肾间质慢性炎症表现,镜检有间质纤维化伴肾小管萎缩、丧失。

三、检查

(一)尿常规轻度蛋白尿±~+,尿白细胞增多,部分病人可出现血尿。

(二)肾小管功能尿溶菌酶和β2微球蛋白升高;尿浓缩和酸化功能障碍。

(三)肾功能早期肾功能正常,出现肾衰竭时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四)尿细菌学检查急性发作时,尿细菌培养有真性菌尿。

(五)影像学检查X线、B超或CT发现局灶、粗糙的皮质疤痕,伴邻近的肾盏变钝或鼓槌状变形;肾盂变形,出现扩大、积水。

四、诊断标准

尿路感染病史或症状,以慢性间质性肾炎为主要表现,影像学有肾盂、肾盏变形及肾瘢痕对确立诊断最为重要。

【治疗】

一、一般治疗注意个人卫生

二、抗菌治疗

(一)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SMZco# 1片,或TMP50~100mg,或呋喃妥因50mg,或阿莫西林250mg,或氧氟沙星100~200mg每晚临睡前排尿后服一次,疗程>1年,可将抗生素定期交替使用以防耐药。

(二)当有急性症状发作时,治疗方法同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三、外科手术治疗纠正可逆的尿路梗阻,手术前应完全控制尿路感染,手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

【疗效标准】

一、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尿菌转阴,第1、4周复查尿菌阴性。

二、未愈临床症状未见减轻,治疗后尿菌仍阳性。

第十九节肾结核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典型表现发病多见于青壮年,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伴血尿(多为肉眼血尿),脓尿。同时可有结核的全身症状如低热、盗汗、消瘦、乏力等。

(二)体格检查可有肾区压痛和叩击痛

二、检查

(一)尿常规表现为酸性尿,有蛋白、白细胞和红细胞。

(二)24小时尿沉渣找抗酸杆菌阳性。

(三)晨尿培养结核菌至少留三次晨尿作结核菌培养,阳性率达80%~90%。

(四)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皮肤试验常阳性,血沉增快。

(五)影像学检查肾盂造影发现有肾盏变钝,肾乳头空洞,干酪样病灶内的钙化影;输尿管狭窄和出现“腊肠状”、“串珠样”特征性改变;肾收集系统狭窄、皮质瘢痕及充盈缺损。晚期可见整个肾脏钙化(自截肾),多个肾盏不显影或呈大空洞。B超或CT有同样发现。

(六)膀胱镜检可发现被累及的膀胱病变。

三、诊断标准

临床上出现不明原因血尿、脓尿,伴或不伴膀胱刺激症状,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应高度重视肾结核的可能。有下列情况之一可诊断肾结核:

(一)尿结核菌培养阳性;

(二)静脉肾盂造影示典型的结核性改变;

(三)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粘膜有典型的结核改变。

【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充分休息和营养。

二、药物治疗

(一)化疗原则早期、联用、足量、规律和全程使用敏感药物。

(二)常用的抗结核药及用法

1、异烟肼杀菌剂,用量是0.3g,每日1次。

2、利福平杀菌剂,用量是0.6g,每日1次。

3、吡嗪酰胺杀菌剂,用量是0.25g,每日3次。

4、链霉素杀菌剂,用量是每日15mg/kg,一次肌注,每周3次,持续1~2月。

5、乙胺丁醇抑菌剂,头2个月用量是25mg/kg,每日顿服,以后每日15mg/kg。

(三)联合用药

1、18个月疗法为标准疗法,先联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治疗6个月,以后联合异烟肼和利福平继续治疗12个月。

2、6~9个月疗法头2个月联合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治疗,后4个月用异烟肼和利福平继续治疗。

3、四联疗法用于可能耐药的病人,即在疗程中的头2个月联合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治疗,还加上乙胺丁醇、氧氟沙星或链霉素中的一种,以后联合异烟肼和利福平继续治疗12个月,

4、治疗期间每个月复查尿常规及尿结核菌培养,每3个月做一次影像学检查。化疗完成后至少追踪一年。

三、手术治疗

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手术:①一侧肾脏严重病变,功能无法恢复,而对侧肾脏功能无明显损害;②输尿管狭窄造成尿路梗阻;③肾血管受累导致大出血;④肾结核脓肿。手术前须进行化疗1~3个月,手术后继续治疗至疗程结束。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尿、脓尿转阴,血沉降至正常,尿结核菌培养阴性,追踪期内未见复发。

二、未愈临床症状和血尿、脓尿仍然存在,尿结核菌仍阳性;或临床症状、血尿消失,尿结核菌转阴,但追踪期内复发。

第二十节急性间质性肾炎

【诊断】

—、临床表现

无明显原因突然出现肾功能下降,以肾小管功能损害为主,一般无明显高血压、水肿。多数病人发病前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尤以药物引起者为显著。可发生于感染后最初几天,很少超过10~12天。

二、检查

(一)尿常规尿蛋白(±~+++、镜下血尿、白细胞尿、白细胞管型,尿渗透压降低,pH呈碱性。尿嗜酸粒细胞计数超过白细胞总数的5%。

(二)血液学检查血中IgE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感染所致者有白细胞增多和核左移。可出现低血钠、低血钾、血HCO3-低、血气分析代谢性酸中毒。

(三)肾功能检查以肾小管功能损害为主,血Cr与BUN可正常,少数人可有、轻中度增高。

(四)肾活检肾间质广泛或斑块状的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相应部位水肿。

三、诊断标准

对于原因不明的急性肾衰竭,必须高度注意间质性肾炎的可能。尿液分析异常是诊断间质性肾炎的第一线索,尿中嗜酸粒细胞增多为诊断的有用指标。

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功能损害,表现与损害的范围及程度有关。确诊有赖于肾组织活检。

【治疗】

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治疗主要是寻找和去除病因。

一、病因治疗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应立即停用引起过敏的药物;感染引起者则应积极控制感染,清除感染灶。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短时和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30~60mg/d)可能促进药物等所引起的间质性肾炎患者肾功能的恢复。个别报道使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取得良好效果。至于感染引起的间质性肾炎是否使用激素尚有争议。

三、支持疗法多喝水和利尿对于药物的排除有一定的效果。急性肾衰竭患者可先行透析疗法,以获得进一步治疗的时间。

第二十一节慢性间质肾炎

【诊断】

一、临床表现

有尿路梗阻、长期接触毒物或用药史。起病隐匿,早期有夜尿多尿、肌无力、搐弱等肾小管浓缩功能和酸化功能障碍,晚期导致肾功能不全可出现夜尿、少尿、贫血、血压无明显增高。发生明显肾小球硬化时,可出现水肿、高血压、大量蛋白尿。

二、检查

(一)尿常规尿蛋白±~十,少量白细胞,尿比重低。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1.5g,常<0.5g,为小分子蛋白尿、尿溶菌酶、β-微球蛋白、NAG排泄增加。如累及近端肾小管出现尿HCO3-增多,可有糖尿、氨基酸尿、尿钠、钾、钙增多,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尿pH呈碱性等表现。

(二)如累及远端肾小管则有血氯增高、血钾、钠、钙、磷降低,血pH和HCO3-低,尿钠、钾、钙、磷排出增多,尿NH4+减少、尿HCO3—增多。

(三)肾功能血BUN与Cr早期正常或轻度升高,晚期明显升高。

(四)静脉肾盂造影或逆行性造影有尿路梗阻者可见肾盂积液、肾盏扩张变钝,双肾大小不等,肾外形不规则。

(五)B超、核素扫描,可有尿路梗阻,双肾大小不一、表面高低不平,可见疤痕形成。

(六)肾活检间质纤维化,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和不同程度的肾小管变形退变及萎缩,晚期可有肾小球硬化。

三、诊断标准

肾活检主要表现为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有助于鉴别。

【冶疗】

慢性间质性肾炎多为可治性,因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一、病因治疗去除原发病因是治疗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关键。药物引起者,尽快停用有关药物;毒物所致者尽快脱离接触有关毒物;梗阻所致者应及时解除梗阻;感染所致者,应及时控制感染。同时应用适当增加水分的摄人,维持尿量在2000ml/d以上,增加药物或毒物等的排泄。

二、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肾小管—间质病变常有水、电解质的紊乱,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纠正。

三、控制高血压合并高血压的病人可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控制。

四、肾功能替代治疗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时,可按其它肾小球疾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处理,进行透析治疗。肾功能损害不可逆者,病情稳定后可考虑肾脏移植。

第二十二节尿酸性肾病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慢性尿酸性肾病(痛风肾)较常见于中年以上男性,绝大多数伴有关节炎或痛风石、尿酸性尿路结石,但肾脏病变与痛风关节炎的程度不平行。早期表现为多尿,部分病人伴轻度水肿、血压中度升高,晚期渐出现显著高血压和氮质血症。

(二)急性尿酸性肾病常突然发生,多见于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或恶性肿瘤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或放疗时,出现少尿、无尿、水肿、高血压等急性肾衰竭表现。

二、检查

(一)血液学检查血尿酸增高>357mmol/L(6mg/dL),尿酸排出量增加(>1.0g /d)。慢性者早期Cr及BUN可正常,晚期血肌酐及血尿素氮升高,急性肾损害者于短期内Cr与BUN明显升高。

(二)尿液检查酸性尿,pH<6.0,渗透压<800mOsm/L,蛋白尿(±~+;少量红细胞、尿酸结晶阳性、急性者有肉眼及镜下血尿。尿蛋白为小分子蛋白尿,定量一般<1g /24h,尿β2-微球蛋白、溶菌酶、NAG增高。尿石成分分析为尿酸盐。

(三)影像学检查单纯性尿酸结石在X片上不显影;混合者可于X片上发现,IVP 可协助结石的诊断。B型超声波检查对结石的诊断有帮助。

(四)肾活检肾间质—小管病变,于肾间质及肾小管内找到双折光的针状尿酸盐结晶则可确诊。

三、诊断标准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靠病史,临床表现及生化、影像学检查,肾活检有确诊价值,但由于尿酸盐沉积以肾髓质为主,肾穿刺常不易发现。

【治疗】

主要是高尿酸血症的控制和肾功能的保护。

一、急性尿酸性肾病

(一)充分补液鼓励病人多喝水或静脉补液,维持尿量在2000ml/d以上。必要时可在补液的同时适当使用渗透性利尿剂如甘露醇以增加尿量。

(二)碱化小便是治疗急性尿酸性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可口服碳酸氢钠(1~2g/次,每日3次)或枸橼酸合剂(20~30ml/次,每日3次,其组成成分为枸橼酸140g,枸橼酸钠98g,加水至1000m1),以维持尿液pH在6.5~7.0之间,增加尿酸的排出。

(三)预防性治疗对于恶性肿瘤病人,特别是放疗或化疗时,应注意做好预防工作(补充足够的水份和碱化小便)。在接受化学治疗前,可先给予别嘌呤醇(0.2~0.6g/d)预防性治疗,同时碱化尿液,防止可能出现的急性尿酸性肾病。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一旦发生急性肾衰,应按一般急性肾衰处理,及早给以透析治疗。透析治疗的频度视病情而定。

二、慢性高尿酸血症

(一)饮食控制应限制饮食中富含嘌呤类食物如肉类等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同时多饮水和碱化小便,避免使用抑制尿酸排出的药物如速尿、氢氯噻嗪等;此外,还应避免酗酒,尤其是同时进食高蛋白饮食。

(二)药物治疗包括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和抑制尿酸形成的药物。

1、促进尿酸形成的药物对于肾功能好的病人可使用增加尿酸排出的药物如①丙磺舒(probenecid):0.25/次,每日2次,以后逐渐增加剂量至1~3g;②苯溴香豆酮(又名痛风利仙,benzbaomaune):初始剂量为25mg/d,以后改为50mg,最大可增加至150mg,维持剂量为50mg,隔日服用;③磺酰比唑酮(sulfinpyraone):初始剂量为100mg,然后每周增加100mg,最大剂量可用至每天800rug。肾功能不全病人不宜使用此类药物。

2、抑制尿酸形成的药物对于尿酸生成过多的病人,可给予别嘌呤醇200~400mg,分3次口服。当血尿酸降至360μmol/L(6.0mg/L)时,可使用维持量100~200mg/d。由于此药不增加尿酸的排泄,因此,在肾功能减退的病人也可使用。但用药过程中要注意此药的副作用如肝损害、粒细胞减少、皮疹、上消化道出血等。因此,有肝功能损害、药物过敏史、消化道溃疡者慎用。

(三)对症治疗

1、痛风急性发作急性期应以控制症状为主。首选药物为秋水仙碱(colchicine),初始剂量为0.5mg,每小时1次或lmg/次,每日2次;总量达4~8mg时改为每天0.5mg)。此外,也可使用消炎痛或炎痛喜康。在急性发作期避免使用促进尿酸排泄或抑制尿酸形成的药物如丙磺舒、别嘌呤醇以及利尿剂如速尿、噻嗪类等。

2、肾绞痛慢性高尿酸血症的病人常有结石形成,易于发作肾绞痛。发作时按肾绞痛处理。如病人出现肾积液应尽快去除结石,保护肾功能。

3、尿路感染痛风患者较易合并尿路感染,应密切观察,定期检查尿常规细菌学检查。如尿路感染反复发作,应注意排除复杂因素。

第二十三节镇痛药肾病

【诊断】

一、临床表现

长期滥用镇痛药病史,累积量>1~2kg。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出现夜尿多或多尿现象。渐可见显著性肾小管功能障碍表现为浓缩、酸化功能缺陷,及失盐性肾病,少数可表现为少尿、无尿、水肿、高血压等。发生肾乳头坏死者可有突发肉眼血尿、肾绞痛,重者有急性少尿、无尿等。

二、检查

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

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 小儿厌食症,一听到这个,妈咪们肯定会觉得很烦恼。因为孩儿吃不下饭,久而久之,营养就会跟不上,那么就比同龄人发育得慢。小儿厌食症到底是个怎样的病症?其诊断标准分别有哪些? 遇有厌食患儿,首先要仔细询问病史,做好体格检查及必要化验。一般来说,小儿厌食的年龄在1~6岁之间,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甚则拒食达2个月以上,即可确认本病。但是要排除那些可以导致厌食的慢性疾病及微量元素缺乏和维生索缺乏。厌食症诊断标准如下:1、年龄 若是1岁以下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发现有明显食欲低下者,多为疾病所致,应该引起重视,可能是由败血症、结核病、佝偻病和各种营养缺乏症等。年纪稍大的小儿要特别留意其饮食的习惯和平时的生活情况,家庭环境等等;因为家庭环境较好的家庭,小儿容易养成不好的进食习惯,喜欢吃零食等,都有可能引起厌食症。 2、食欲不振的程度 如果是轻度的食欲不振可能是因为零食过多或者天气、心情不好等原因等所致;若情况比较严重,可能是厌食症或者其他潜在疾病。 3、有无症状出现 若患儿有轻度食欲不振,但是依然活泼、愉快,多属正常情况。若伴有疲倦、精神萎靡、低热者,多系结核或其他感染。伴有腹痛和便血者应注意胃、十二指肠溃疡,寄生虫等。伴反应迟钝,皮肤粗糙,少汗和发育不良者,应注意甲状腺功能低下。伴多汗、肋骨串珠、方额、颅骨软化等骨骼改变系佝偻病。 4、微量元素的检查 通过微量元素的检查,可以帮助找到是因为哪种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厌食症,也有助于判断。 还要与畏食区别开,虽然这两者都是食量减少,但畏食者的食欲正常、饥肠辘辘,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譬如口咽溃疡、牙痛、吞咽困难或腹痛等原因进食时觉不适、畏惧和拒绝进食而致食量减少,这些患者在消除了上述病因后食量便可恢复正常。 小儿厌食症可以通过几种方式去进行诊断,妈咪们要时刻关注孩子是否有这个问题,那么好及时去解决。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职责 1.参与制订、修改医院有关医疗质量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本科室 的管理办法;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本科室的各种医疗管理制度贯彻执行情况,并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2.制订本科室出入标准、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规、操作规程,并具体 组织培训、实施、监督、检查和总结。 3.优化科室医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定期检查本科室的医疗质量、工作运转和指标完成情况。分析存 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建议及时反映给医务科、院领导。 5.定期组织全科人员进行业务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结 合本科室特点,开展科室新技术、新业务。 6.把好质量关,运用现代管理理论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减少差错, 杜绝事故,确保医疗安全。 7.做好出院患者随访工作并做好记录,指导患者功能锻炼,达到较 好的治疗效果,避免医疗纠纷。 8.不断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9.负责科室进修实习医师的安排、教学及考核工作。 10.负责教育科室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改善服务态度,改进医 疗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1.门诊及专家门诊:负责本科室门诊疾病的诊治,开展知识宣教。

12.积极参与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抢救治疗工作。 13.按医院有关规定及时上报本科有关医疗质量资料。 14.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活动和监督检查。 15.完成医院交代给的政府指令性任务及其他工作。 16.定期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并按照医院 安排对全院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如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17.对科室工作人员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18.对患者进行传染病甄别,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19.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 所有物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除。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20.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 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患者和接触污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患者提供口罩。 21.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感染性疾病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及分类、不同传染病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及时、

糖尿病诊断标准参考

表1

表3 医生诊断您患糖尿病的根据 目前临床使用的标准是按照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订的标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糖尿病: 1.有糖尿病症状(多尿、烦渴、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及典型三多一少等)空腹血糖两次超过或等于7.8mmol/L。 2.有糖尿病症状,一天内任何时候血糖超过或等于11.1mmol/L。 3.疑有糖尿病者,应作口服8.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服糖后2小时血糖超过或等于11.1mmol/L。 新诊断标准〔美国糖尿病学会(ADA,1996)新建议〕 以空腹血糖(FBG)诊断: 正常:FBG<6.1mmol/L 空腹血糖异常(IFG):6.1mmol<=FBG<7.0mmol/L 糖尿病(DM):FBG>=7.0mmol/L 血糖正常值 糖尿病、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单位:mmol/l)诊断条件静脉(全血) 毛细血管静脉(血浆) 糖尿病空腹≥ 6.1 ≥ 6.1 ≥ 7.0 服糖后 2h ≥10.0≥11.1≥11.1 糖耐量受损空腹 < 6.1 < 6.1 < 7.0 服糖后2h 6.7~10.0 7.8~11.1 7.8~11.1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 5.6~ 6.1 5.6~ 6.1 6.1~ 7.0 服糖后2h < 6.7 < 7.8 < 7.8 二:血糖正常值参考 1,空腹血糖正常值 ①: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70~11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为3.9~6.9毫摩尔/升(70~125毫克/分升)。 ②:空腹全血血糖≥6.7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2次重复测定可诊断为糖尿病。

眼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眼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白内障 (一)术前检查与准备 1.眼科入院常规检查 2.验光(双眼) 3.测双眼角膜曲率(电脑测量、手动测量相互参照,必要时可参考角膜地形图测量结果) 4.眼科A/B超检查 5.根据验光(包括对侧眼)与A超测量结果确定拟植入得人工晶体度数(注意A常数) (二)入院医嘱 长期医嘱: 眼科护理常规 三级护理 普食 盐酸左氧氟沙星眼液 0、1ml 点术眼 4/日 裂隙灯检查 1/日 临时医嘱: 裂隙灯检查、视功能检查、散瞳查眼底、间接检眼镜检查、角膜曲率、医学影像工作站、血常规、凝血四项、尿常规、血糖、胸正位片、心电图、 (三)术前交待要点 1.手术得目得就是摘除混浊得晶体,植入人工晶体,提高视力。 2.如同时伴有眼底病与其它眼病,术后视力提高不理想或不能提高。 3.有可能不合适放人工晶体,最多见得原因就是后囊破裂、悬韧带断裂,术中医生根据情况植入不同类型得人工晶体或不植入人工晶体。 4.可能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角膜水肿失代偿与交感性眼炎,瞳孔可能变形。 5.手术中若晶体核沉入玻璃体中,需尽快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6.术后如有晶体后囊混浊,影响视力者需激光治疗或再次手术。 7.有继发眼内感染得可能,虽然大部分经治疗能够好转,但仍极少数病人由于严重得感染,不仅视力丧失,重者还可能丧失眼球。 8.极少数有眼内驱逐性出血得可能,导致术中眼压突然增高,不能缝合切口,严重者甚至需要当场摘除眼球。 9.术后人工晶体发生排斥反应或偏位,甚至脱落。 10.术后可能仍有屈光不正,需要配带眼镜才能达到最好视力。 11.若人工晶体脱落或偏位严重,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需二次手术。 12.术中与术后发生麻醉与心脑血管意外或全身其它意外危及生命。 (四)术前医嘱: 拟于明日×时×分在局麻下行×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冲洗结膜囊 剪睫毛 冲洗泪道 托吡卡胺眼液 0、1ml 点×眼 1次/10分钟×6次术前1小时 (五) 术后处理: 1.术后3天每天换药,检查术眼视力,观察前房得炎症反应情况,有无前房出血与晶体皮质残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正常空腹血糖的范围为3.15~6.19mmol/L,餐后血糖2小时血糖<7.8mmol/L,当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为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则称为空腹血糖损害。如果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在7.8mmol/L~11.1mmol/L则称为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损害与糖耐量减低可看做从正常到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但如果治疗得当,可以逆转为正常。如果治疗不得当,则发展为糖尿病。正常人的饭后血糖小于7.8. 当血糖降至2.8~3.3毫摩尔/升(50~60毫克/分升)时,多数病人都会出现症状,但也有例外,如胰岛素瘤的病人由于长期处于低血糖状态,即使血糖降至1.7~2.8毫摩尔/升(30~50毫克/分升)也可没有症状,甚至血糖低至1.1毫摩尔/升(20毫克/分升),如果持续时间短暂也可能没有症状. 低血糖最早出现的症状有:心慌,手抖,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冰冷,麻木和无力,同时有头晕,烦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精神错乱等神经症状.继续发展,则出现剧烈头痛,言语模糊不清,答非所问,反应迟钝,眼前发黑,视物不清,心里明白嘴里说不出话来,有时全身肌肉抽动,甚至抽风,最后完全失去知觉发生昏迷和各种反射消失.如仍得不到及时抢救,最终将导致死亡.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Ⅰ型)人,当胰岛素注射量太多时,可出现恶性低血糖反应症状,很象躁狂型精神病或癫痫样发作.还有更严重的是发生低血糖性脑病,病人可有单瘫,偏瘫,不能说话,走路不稳,曰眼歪斜等,若老年糖尿病人很容易误诊为脑血管意外. 另外,低血糖发生的次数越多,症状会不断发生变化,变得更不典型.在得病的头几年内,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有心慌,手抖,出汗,头晕,饥饿,无力等明显自觉症状,若纠正及时,很少发生低血糖昏迷.随着病程拉长,病情加重,低血糖发作的症状变得很不典型,以神经精神障碍表现为重,严重者发生昏迷. 类低血糖的治疗方法 在轻度低血糖发作期间,你可能出现下列的某些症状:发抖,震颤,心悸,神经质,出汗,寒战和湿冷,心搏加快,焦虑,头晕以及极度饥饿.这些都是由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所致.轻度低血糖往往不会影响你的大脑,因此,你应该能够识别出这类症状,并进行自我治疗. 1)对于低血糖的预防:1.注射胰岛素后30分钟内要进食,当活动量增加时,要及时少量加餐,外出办事别忘记按时吃饭,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病人也应及时加餐。2.注射混合胰岛素的病人,特别要注意按时吃晚饭及在睡前要多吃些主食或鸡蛋、豆腐干等。3.随身携带一些糖块、饼干等,以备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应用。4.注意营养,多吃蔬菜水果.5.生活,作息,饮食有节制有规律.6.多做运动,保持心情愉快.7晚上睡觉时将头部垫高.8不要再闷热或干燥的环境下站立太久. 2)当低血糖急性发作时:1.反应较轻、神志清醒的病人,用白糖或红糖25--50克,用温开水冲服或喝其他含糖饮料;稍重者吃馒头、面包或饼干25克,或水果1--2个,一般10分钟后反应即可消失。2.低血糖反应较重,神志又不很清楚,可将白糖或红糖放在病人口中,使之溶化咽下;或调成糖浆,慢慢喂食。如服糖10分钟仍未清醒,应立即送附近医院抢救。 3.对低血糖昏迷的病人,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毫升,并给予吸氧,很快就可见效,或肌肉注射高血糖素1毫克,15分钟内意识应清醒。清醒后必须给病人服糖水等,预防下一次反应性低血糖。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点击“采纳为答案”。 血糖偏高 当血糖高于正常时称为高血糖症。如果这种状况持久存在,对人体的各部分均有害。病人会感到全身不适,常有疲倦、口渴、大量饮水、大量排尿等表现。如情况严重,应尽快就医。 使血糖变得过高的常见原因有: (1)所使用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不够; (2)运动量明显减少,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3)摄食过多特别是甜食或含糖饮料; (4)过度肥胖; (5)情绪或精神上的压力过重; (6)低血糖后出现反跳性高血糖被称为SOMOGYI现象;

脑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脑出血 [定义]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以深部穿通支小动脉出血为最多见。 发病原因:①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②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血液瘤、脑动脉炎; [诊断] 一、症状 (一)50-70岁男﹥女冬春季多,白昼发病多于晚间;体型:颈部粗短,两肩宽阔、颜面鲜红、五短体材者; (二)使血压升高的因素:情绪激动,用力排便、饱餐、剧烈运动;(三)前驱症状:(1)剧烈的后侧头痛或颈部痛;(2)运动或感觉障碍;(3)眩晕或晕厥;(4)鼻出血;(5)无视乳头水肿的视网膜出血。 (四)颅内压增高症状:(1)意识障碍(2)呕吐(3)头痛(五)惊厥: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少数为杰克逊发作。 二、体征 (一)血压增高:收缩压﹥26.6Kpa(200mmHg) (二)颅内压增高体征 1、呼吸变深而慢,或快而不规则,或呈潮式呼吸,脉搏充实而缓慢,每分钟常在50-60次/分。血压增高。 2、眼底改变 (三)脑膜刺激征 (四)局灶性神经系体征 1、壳核—内囊出血:三偏征:偏瘫、偏深感觉障碍、偏盲;失语(主侧半球病变) 2、丘脑出血:病灶对侧偏身浅感觉、深感觉缺失;波及中脑者发生系列眼球症状,如“日落眼”等。 3、脑桥出血:突然起病的深昏迷和无预感的头痛,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4、小脑出血:突然起病的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上下肢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可有眼球震颤,一侧周围性面瘫等。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脑脊液检查:多为血性 (二)颅脑超声波检查:脑中线移位 (三)颅脑CT:高密度出血影,可显示出血部位、大小、邻近的脑水肿带、脑移位及是否破入脑室等。 四、诊断要点 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进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 ●肝炎后肝硬化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感冒 ●麻疹 ●水痘、带状疱疹 ●猩红热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霍乱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传染病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 医院内感染的防治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肾腺皮质激素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 ●隔离与消毒 ●传染病预防接种

传染病常用诊疗技术 ●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 ●肝脏穿刺抽脓术 ●胸腔穿刺术 ●腹腔穿刺术 ●腰椎穿刺术 ●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 病毒性肝炎 [诊断] (一)基本要点: 1.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天以上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恶心,或伴有茶色尿等,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2.肝肿大,肝区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 3.肝功能异常,血清ALT升高,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要点: 1,甲型肝炎: (1)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甲肝病人,或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AVlgM阳性,或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HAVlgG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 nm甲肝病毒颗粒。

2,乙型肝炎: (l)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史。婴幼儿患者其母常为HBsAg阳性者。 (2)具备基本要点l、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BsAg、HI3eAg、抗HBc – IgM.1-IBV DNA任何一项阳性者。 3.丙型肝炎: (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CV或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 (1)必须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DVAg、抗- HDVlgM或HDV RNA阳性。 5.戊型肝炎: (1) 2个月前曾接触戊肝病人或到过戊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EV或HEV RNA阳性,或 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34 nm颗粒。 注:①乙、丙、丁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HI3sAg携带史本次出现肝炎症状,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症状、体征(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的慢性肝病改变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②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有持续3周以上的梗阻性黄疸,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三)重型肝炎诊断要点:

妊娠期糖尿病诊疗常规整理

产科 妊娠合并症 妊娠合并糖尿病诊疗常规 【概述】妊娠期间的糖尿病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又称糖尿病合并妊娠,占不足20%;另外一种为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才出现或发现糖尿病又称妊娠期糖尿病(GDM),占80%以上。我国发生率1-5%。 入院医嘱】

说明: 1、产前检查,≥ 28周者,Qd,<28周者,Qw。 2、如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建议查肝、胆、脾、胰、双肾、输尿管、膀胱B 超及超 声心动图。 3、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为1-2 个月(8-10 周)血糖控制情况,正常值应为 6.5% 以下(正常为4-6%),孕晚期只能反映过去2 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了。 【监测】 1、血糖监测应每天进行,入院初期,血糖未达标准时,应行“大轮廓”血糖 试验(三餐前30分钟、三餐后2小时及22时微机血糖,下同)。血糖达标准后可改测“小轮廓”试验(即三餐后2 小时及22时血糖值,下同),如住院时间较长,且一直血糖稳定达标,可每天随机抽查一次餐后 2 小时血糖,但必须每周至少测定一次“大轮廓”式样。 2、大于32周者,每周至少行2次电子胎心监护及每周1 次的羊水指数和 生物物理评分(BPS评分)试验。大于28 周,入院后每周行至少一次胎心监护,如胎心监护有异常者酌情注意复查,当天或第二天早上执行。 每周至少测三次尿酮(尿常规)情况。每周至沙复查一次B 超,以了解胎儿及羊水等情况。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生化、电解质情况,心功和血脂酌情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应1-2 个月(6 周)复查一次(正常值4-6%)。 【饮食、胰岛素使用原则】 1、饮食控制原则为:少量、多餐。每日分5-6 餐,淀粉及碳水化合物相对减少,增加蛋白及脂肪类摄入,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55%,蛋白质25%,脂肪20-25 %。早餐占10%-20%,午餐占20%-30%,晚餐占30%,各种加餐占30%,特别应注意睡前加餐可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控制3-5 日后收住院测定24 小时血糖(血糖轮廓试验)和相应尿酮体(尿常规),严格饮食控制后出现尿酮体阳性,应重新调整饮食。 2、胰岛素使用原则 (1)指征: ①经正规饮食控制后,空腹血糖>5.8mmol/L ,或餐后血糖≥ 6.7mmol/L ,或经饮食控制后未能达到以下血糖控制标准。 血糖控制标准 ②死胎、死产史或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③病情严重,严格控制饮食后出现尿酮体,只有应用胰岛素才能摄入足够食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题库(终审稿)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 常规题库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病因。 【出血部位及病因的诊断】 常将消化道出血以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1.小量出血与胃液混合,为咖啡色呕吐物;大量则呕吐鲜血,同时伴暗红色或柏油便。(注意与咯血及服中药鉴别) 2.根据便血判断出血部位,柏油便为上消化道出血或高位小肠出血,暗红常为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鲜红色血便常为左半结肠出血,与大便不混或排便后滴血常为直肠或肛门出血。(注意大便色泽与出血速度及肠蠕动有关)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消化必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贲门粘膜撕裂征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结肠癌、息肉、血管病。粘膜下肿物、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病、缺血性肠病、淋巴瘤、放射性肠炎。 【出血量的判断】 1.消化道出血量微量――便潜血阳性,黑便――50-70ml,柏油便――200ml ,呕血――250-300ml 2.全身情况头晕、口渴、心慌等,出血量约>400ml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1000-1500ml称上消化道大出血。 3.24h后Hb下降1g约失血400ml。【活动性出血的判断】持续呕血或便血,积极补液输血后生命指征不稳定,Hb继续下降,肠鸣音亢进。

一、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疗流程 强调行急诊胃镜检查(发病24h内行胃镜检查)山同时行镜下治疗,活动出血而内镜检查阴性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 1.一般急救措施积极补充血容量、输血。 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药物:垂体后叶素0.3-0.4U╱min持续静滴,可同时静滴硝酸甘油,止血后垂体后叶素0.1-0.2U╱min维持3-6d;生长抑素(包括施他宁)250ug静注后250ug╱h维持72;奥曲肽100ug静注后25ug╱h维持72h。 (2)生命体征平稳时可行急诊内镜下止血。 (3)视肝功情况选择急诊手术。 (4)必要时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 3.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下鼻胃管;灌注止血药。 (2)药物:H2RA、PPI、立止血。 (3)内镜下止血。 (4)保守治疗无效者急诊手术。二、下消化道出血的诊疗流程

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

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 营养不良一般指“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 【体格评价指标】 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的中位数〒标准差(SD)评价年龄的体重(W/A)、年龄的身高(H/A)、身高的体重(W/H)三个指标。 1.低体重:儿童的年龄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 中度[X ( 2SD~ 3SD)],重度( 2.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的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 中度[X ( 2SD~ 3SD)],重度( 3.消瘦:儿童的身高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 中度[X ( 2SD~ 3SD)],重度( 注:评价结果三者可不一致,因与缺乏的营养素在体内的生理生化功能有关。 【病因诊断】 1.病史采集:喂养史、生长发育史、既往疾病史(反复感染、心肾肝疾病); 2.临床表现:精神、运动、疾病情况等; 3.体格检查:注意皮下脂肪、心肺肝脾、皮肤、毛发、肌力、肌张力等; 4.实验室检查: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清前白蛋白降低; 5.营养计算:能量需要量和供给量计算体重应分三步,了解营养不良严重程度: (1)按实际PEM体重确定能量需要量; (2)按实际身高体重(消瘦儿童<实际身高体重的50%):供给量以108 kcal/kg计算(补充既往感染损失); (3)按实际年龄的平均体重计算:确定供给量(>以现有身高的体重确定)。 【治疗】 1.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 2.补充能量和蛋白质:按计算首先提供足量的能量需要量和供给量,然后据营养不良程度和消化功能状况,遵循由少增多的原则提高食物蛋白质量; 3.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分析、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证实伴有维生素A、C,B族维生素,锌、铁缺乏者等,可适当补充,促进康复; 4. 治疗并发症: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时应及时纠正; 5. 支持疗法:加强护理,预防感染、改善生活环境和个人卫生状况;轻度营养不良调整营养的同时可用中药、中医配合调理;中、重度营养不良儿童门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应住院治疗。 【预防】 1.推广应用生长监测通过定期健康检查并记录,早期发现体重不增或体重下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合理喂养宣传科学育儿知识,鼓励母乳喂养。4~6月龄逐步引入其它食物,培养良好饮食习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合理安排膳食,注意食品搭配多样化,在保证主食的基础上,注意蛋白质、维生素等含量丰富的食物的摄入。 3.合理安排生活制度定时进餐,充足睡眠,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加强体格锻炼及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增进食欲,预防疾病。 4.及早矫治先天性畸形如腭裂、唇裂、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 5.预防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工作,减少传染病的发生;注意个人

2型糖尿病诊疗常规

2型糖尿病诊疗常规 一、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1 .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及非典型症状(头 晕、乏力、外阴瘙痒、反复皮肤疖肿等)出现的时间、程度; 2 .注意急、慢性并发症出现的时间、程度及进展情况,如有急性 并发症,注意询冋可能的诱因,如摄入咼糖、中断治疗、应激状态等; 3 .诊治经过:有关诊断的检查结果(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胰 岛素释放试验等),有关控制饮食及药物治疗情况,特别是降糖药的 具体使用情况及其疗效;使用胰岛素者应注意询问首次使用胰岛素的 原因,治疗中有无低血糖症状及体重的变化; 4 .既往有无高血压、肾病史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女性有无 巨大胎儿分娩史及妊娠期糖尿病史; 5 .糖尿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 除常规体检外,还需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辅助检查】 1. 急性并发症: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酮、尿酮、尿糖、血渗透压及肾功、电

解质等。 2?慢性并发症: 1)眼底检查:眼底镜检、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 2) 肾脏检查: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肾功能检查。 3) 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 4) 心脏检查:心电图、心脏B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 5) 血管检查:ABI、双下肢血管B超、血管造影等。 【诊断标准】 1 ?无论有无糖尿病症状,均可根据血糖作出糖尿病诊断: (1)有糖尿病症状者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糖尿病:一次空腹血 糖》7.8mmol/L,或一次随机血糖A 11.1mmol/L,或0GTT2h血糖》 11.1mmol/L ; (2)无糖尿病症状者符合下列一项者可诊断为糖尿病:两次以上 空腹血糖A 7.8mmol/L,或两次以上随机血糖A 11.1mmol/L ,或一次 空腹血糖》7.8mmol/L及一次随机血糖A 11.1mmol/L ,或一次空腹血 糖A 7.8mmol/L 及一次OGTT2h 血糖A 11.1mmol/L ,或两次以上 OGTT2h 血糖A 11.1mmol/L。 2 ?根据发病年龄、起病缓急、有无自发性酮症倾向、对胰岛素依 赖与否及胰岛素、C肽水平、ICA、IAA、GAD免疫学指标等综合判定,予糖尿病分型。

常见急诊病种诊疗常规

中医、中西医结合常见急诊病种和急危重症诊疗常规 中风病急症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一、诊断要求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厚味、烟酒等诱 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的基本病机,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 二、分级 1、中经络:偏身麻木或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为主症,而无神 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 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三、治疗措施 1、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一般中经络者一周左右,中脏腑者四周左右。病情 稳定后即可辅助病人被动活动,而后逐步增加活动量。中脏腑患者头部可稍垫高,翻身时尽量少动头部。痰涎盛,频繁呕吐者,应取侧卧位(当以软枕垫起腰背臀部45度角)即可o 2、针剂 A、中经络 灯盏花注射液1-2支+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 丹参注射液10-20m1+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生理盐水250ml静滴 B、中脏腑 闭证:a、痰热内闭 清开灵注射液30-60m1+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1静滴 醒脑静注射液20m1+5%葡萄糖注射液2 50ml静滴 安宫牛黄丸1--2丸/次 B、痰湿蒙塞。 苏合香丸1--2丸/次 脱证:参附注射液20m1+5%葡萄糖注射液lOOml静滴 厥脱证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一、诊断要点 本厥脱证非单纯之厥或脱症,是指邪毒内陷或内伤阳气或亡血伤津失血所致的气 血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类病症。 二、分期分级 (一)分期 1、早期:表现气阴耗伤证o 2、中、晚期:表现真阴衰竭或阳气暴脱或阴竭阳脱证。 (二)分级 1、轻度:神清或烦躁不安,手足不温或肢端寒冷,汗出过多,脉沉细(数)无力, 收缩压降低至80mmHg以下,脉压小于20mmHg;有高血压者,收缩压低于平时

肾病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肾病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导语:肾脏是我们体内一个重要的器官,如果它出现了问题,我们身体里的其他器官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我们的健康。肾病综合症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 肾脏是我们体内一个重要的器官,如果它出现了问题,我们身体里的其他器官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我们的健康。肾病综合症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病发时会出现脸色苍白,精神萎靡等症状。所以我们应该要对于肾病综合症的诊断标准有一定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步骤吧。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步骤如下:① 是否肾病综合征;② 是否原发性肾病综合征;③需与全身系统及先天遗传疾病所致的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相鉴别;④ 是哪种肾小球疾病引起,必须作肾活检才能确诊。 能引起肾病综合症的主要疾病常见有:1. 过敏性紫癜肾炎:好发于青少年,有典型的皮肤紫癜,可伴有关节痛、腹痛及黑便,多在皮疹出现后1~4周左右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典型皮疹有助于鉴别。 2. 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青少年和中年女性,以多系统受损的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检查可见出多种抗体,一般不难鉴别。 3.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以蛋白尿或NS 为主要临床表现,国内依据以下三点进行诊断:①血清HBV抗原阳性;②患肾小球肾炎,并可除外红斑狼疮等继发性肾小球肾炎;③肾活检切片中找到HBV抗原。 4. 糖尿病肾病:好发于中老年,常见于病程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早期可发现尿微量白蛋白排除增加,以后逐渐发展成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病史及特征性眼底改变有助于鉴别诊断。 5. 肾淀粉样变性:好发于中老年,肾淀粉样变性是全身多器官受累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疗常规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疗常规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以下简称为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是因体内维生素D缺乏,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不良而导致骨骼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凡活动性佝偻病均为体弱儿管理对象,其判断标准如下。 (一)收案标准 1腕骨X线检查有活动性佝偻病征象; 2如X线正常,或无条件检查时,有血生化检查异常,并有一项佝偻病症状及一项佝偻病体征; 3X线检查及血生化检查均正常,或均无条件检查时,可根据以下条件进行收案: (1)3个月以上的婴儿,具有典型的颅骨软化; (2)1岁内婴儿,具有佝偻病的高危因素,并有二项佝偻病的症状及一项主要体征,或二项次要体征; (3)1岁以上的小儿,具有二项佝偻病的症状及一项主要体征。 附:佝偻病的评定项目标准 1、高危因素 (1)佝偻病的高发年龄为1岁内的婴儿,尤其6个月内的婴儿; (2)早产儿、多胎儿、出生体重异常的婴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或大于4000克); (3)人工喂养的婴儿;

(4)冬季出生的婴儿、户外活动少,每天接受日光照射不足1小时的婴儿; (5)生长发育迅速的婴儿,如体重评价在均值加2个标准差以上,或在第95百分位以上的婴儿。 2、症状 (1)主要症状 ①多汗:头部容易出汗,有酸臭味,每睡必浸湿头发或枕头。出汗与室温、季节、衣着无关; ②夜惊:无任何刺激或极轻微的刺激而易惊醒,醒后常常哭闹。 (2)次要症状 烦躁不安:平时易兴奋、爱哭闹、好发脾气,失去正常小儿的活泼性。 3、体征 (1)主要体征 ①颅骨软化:多见于0~6个月的婴儿,于顶骨、枕骨或双侧颞骨部按之呈乒乓球样弹性软化感。3个月以上的婴儿出现此体征即有诊断意义。 ②方颅:多见于6~18个月的小儿,额骨、顶骨向双侧对称性隆起,头颅呈方形或马鞍形。 ③肋软沟:多见于12-18个月的小儿,因肋骨受膈肌牵拉向胸内部,而形成一横沟,应使其小儿于仰卧位检查,不能在坐位检查。

内分泌科诊疗常规

内分泌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甲状腺机能亢进 【诊断要点】 ①病史:起病一般缓慢,少数可在明显精神创伤或感染后突然发病;存在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高神经精神应激症群(如神经过敏、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急躁易怒、多言失眠等)、高代谢症群(食欲亢进、喜凉怕热、低烧乏力、多汗、腹泻)以及月经失调、阳萎、周期性麻痹等其他功能紊乱。 ②体格检查:消瘦,皮肤潮湿,手细颤,腱反射亢进;收缩压高、脉压大,心动过速、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早搏等;单侧或双侧突眼;甲状腺肿大。 ③辅助检查:血清总T3、T4和FT3、FT4增高;血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TSH)兴奋试验阴性;TSAb、TRAb测定阳性。 【入院指征】诊断明确、病情较重,或伴有感染,或疑有危象者。 【入院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血脂------ 2日内完成 心电图、X线检查、B超------3日内完成 TSH、T3、T4、FT3、FT4 ------ 10日内完成 根据病情选择检查项目: TSAb、TRAb测定 甲状腺同位素扫描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调节全身功能状态,进行心理治疗。口服安定片2.5mg,3次/日。脉率>100次/分时,口服安定片10~20mg,3次/日。 2.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有他巴唑、甲亢平,治疗量30~40mg/日;甲基(丙基)硫氧嘧啶300~400mg /日。维持量各为5~10mg/日及50~100mg/日。应用过程中应注意药物过敏、肝功能损害及血白细胞减少情况。 【疗效标准】 ①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 ②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③未愈:经充分治疗,未能到到好转指标者。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之欧阳光明创编

一面瘫 欧阳光明(2021.03.07) 面瘫(口涡,口癖)是指颈乳突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属西医的面神经炎。 一诊断标准 ㈠症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两侧)周围性面瘫,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等。 ㈡体征: 本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急性发作,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减少或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三)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而眼睛及其以上不受影响,多伴有一侧肢体偏瘫。 二,治疗 取穴:

①主穴: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四白,地仓,颊车,颧髎,下关,健侧合谷。 ②配穴: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⑵电针:取阳白、丝竹空、顴髎、地仓、颊车等穴通电30分钟。 物理治疗:是最主要、针对性最强的治疗手段之一,早期可改善血循环,控制炎症发展,消除局部神经水肿;后期可改善神经营养,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面部应避免风寒,戴口罩,注意保暖;忌食辛、香、燥、辣之品;因眼睑闭合不全,必要时应戴眼罩,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自我锻炼:如湿毛巾热敷、表情动作及咀嚼练习等。 二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中青年发病率逐渐增高的趋势。中风是中

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精编版

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 营养不良一般指“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 【体格评价指标】 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的中位数±标准差(SD)评价年龄的体重 (W/A)、年龄的身高(H/A)、身高的体重(W/H)三个指标。 1.低体重:儿童的年龄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 中度[X(2SD~3SD)],重度( 2.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的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 中度[X(2SD~3SD)],重度( 3.消瘦:儿童的身高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 中度[X(2SD~3SD)],重度( 注:评价结果三者可不一致,因与缺乏的营养素在体内的生理生化功能有关。【病因诊断】 1.病史采集:喂养史、生长发育史、既往疾病史(反复感染、心肾肝疾病); 2.临床表现:精神、运动、疾病情况等; 3.体格检查:注意皮下脂肪、心肺肝脾、皮肤、毛发、肌力、肌张力等; 4.实验室检查: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清前白蛋白降低; 5.营养计算:能量需要量和供给量计算体重应分三步,了解营养不良严重程度: (1)按实际PEM体重确定能量需要量; (2)按实际身高体重(消瘦儿童<实际身高体重的50%):供给量以108 kcal/kg计算(补充既往感染损失); (3)按实际年龄的平均体重计算:确定供给量(>以现有身高的体重确定)。【治疗】 1.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 2.补充能量和蛋白质:按计算首先提供足量的能量需要量和供给量,然后据营养不良程度和消化功能状况,遵循由少增多的原则提高食物蛋白质量; 3.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分析、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证实伴有维生素 A、C,B族维生素,锌、铁缺乏者等,可适当补充,促进康复; 4. 治疗并发症: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时应及时纠正; 5. 支持疗法:加强护理,预防感染、改善生活环境和个人卫生状况;轻度营养不良调整营养的同时可用中药、中医配合调理;中、重度营养不良儿童门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应住院治疗。 【预防】 1.推广应用生长监测通过定期健康检查并记录,早期发现体重不增或体重下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合理喂养宣传科学育儿知识,鼓励母乳喂养。4~6月龄逐步引入其它食物,培养良好饮食习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合理安排膳食,注意食品搭配多样化,在保证主食的基础上,注意蛋白质、维生素等含量丰富的食物的摄入。 3.合理安排生活制度定时进餐,充足睡眠,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加强体格锻炼及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增进食欲,预防疾病。

疼痛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疼痛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偏头痛】 1. 诊断依据: (1)常于青春期起病,女性居多。 (2)发作性搏动性头痛为主,也可呈胀痛; 以一侧头痛为主,也可全头痛; 间歇性反复发作,起止较突然,间歇期如常人,病程较长。 (3)多伴有恶心、呕吐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 (4)脑电图检查偶有轻度或中度异常,脑成像及其它辅助检查均无异常。 2. 治疗常规: (1)药物治疗:阿司匹林、麦角胺、尼莫地平、卡马西平等药物。 (2)物理治疗: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3. 三叉神经阻滞、枕神经阻滞等。 【带状疱疹】 1. 诊断依据: (1)发病初期常伴有全身不适、微热、倦怠、食欲减退等,3~5日后在神经痛 的部位出现疱疹。 (2)沿神经走行分布的单侧性疼痛,呈束带状,多为烧灼样、割裂样剧痛。 (3)疼痛区域皮肤先有潮红,继而出现成簇的粟粒至黄豆大小疱疹,逐渐增多, 沿受累神经支配皮肤区域排列成带状,该处皮肤痛觉过敏。 (4)带状疱疹消失后仍留有剧烈疼痛,持续6月以上者,为慢性疱疹后神经痛。2. 治疗常规: (1)药物治疗: 1)止痛:可用芬必得、曲马多、加巴喷丁,吗啡等。 2)抗病毒:可用阿昔洛韦、板兰根、阿糖胞苷等。 3)抗感染:可用抗生素。 4)其它药物:如干扰素、强的松(短期小剂量)、维生素等。 (2)疱疹出现后,注意避免抓破、感染,局部可外搽龙胆紫药水,或口服抗生素。 (3)物理治疗:激光等。 (4)神经阻滞:视病变部位行相应的椎间孔神经阻滞、椎旁交感神经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肋间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单次或留管连续用药)、皮下置 管接PCA(病人自控镇痛)。 【肩关节周围炎】 1. 诊断依据: (1)多发于50~60岁,40岁以下者少见,女性多于男性(3:1),左侧多 于右侧或双侧同时罹患。 (2)肩关节疼痛、僵硬,以钝痛为主,偶可呈剧烈锐痛,疼痛部位深邃, 按压时反而减轻,夜间疼痛加重。 (3)肩关节周围压痛,压痛点多集中在肩峰下、喙突下方胸大肌止点、大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正常空腹血糖的范围为~L,餐后血糖2小时血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