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初冬》导学案

合集下载

江苏省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二语文晚秋初冬学案

江苏省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二语文晚秋初冬学案

江苏省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二语文《晚秋初冬》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美的意义,体会散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2、关注身边的日常风景,运用写景的方法把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出来二、知识构成:(一)、了解作者和作品德富芦花,本名健次郎(1868-1927),日本近代著名社会派小说家。

出生于日本的一个上流家庭。

在母亲的影响下,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很深。

1889年来到东京,从事西洋文学翻译的工作和撰写一些杂文小品,并陆续发表。

在这段时间里,他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受托尔斯泰的和平思想和歌德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1898年3月,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集《青山白云》,从而正式开始他的文学生涯。

他尊重自然,主张人类和平,宣扬人道主义,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是189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不如归》。

在这部作品中,他愤怒地控诉了封建伦理道德对日本妇女的戕害。

1898年发表随笔集《自然与人生》。

之后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回忆》、《黑潮》,针砭时弊、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和批判封建道德。

1906年造访了仰慕以久的托尔斯泰,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写下自转体小说《富士》四卷,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晚秋初冬》选自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

在这篇作品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真实地展现了一幅凄美的晚秋初冬图景。

作者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用时间的转换来反映同一环境中景物的变化,逼真地描绘出晚秋初冬的自然景象。

(二)整体感知文本课文被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请用四个词语来点出各个部分所写对象1、2、3、4、三、学法和自检:欣赏一首现代诗歌——北方草原孤独的草原没有林莽梦的处女地原是穷乡僻壤风雨如来马头琴的影子和声音冷涩我喜欢的北方太阳钻到云层正在年轻或是古老牧人的箭镞不再彪悍没有可汗赭黄的土地许久叹息许久等待等待骑马的汉子和女人悼默土神雪落的北方草原眼睛要游牧而土地沉睡冻结荣华课题晚秋初冬四、达标检测秃的梧桐苏雪林“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二年级语文:《初冬》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初冬》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初冬》教学设计二年级语文:《初冬》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初冬》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一、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初”、“模糊”、“射”、“层”、“芒”、“茫”、“雾”“庄稼”等11个生字。

通过比较,体会六个叠词和三个比喻句的作用。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通过学生比较初冬雾中、雾后的不同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层次、多形式的引导学生读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初冬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初识立冬,揭示课题:每年的11月7日或者8日是立冬,从这天开始就意味着冬天这个季节到来了。

冬季刚开始的这些日子,就是初冬。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共同欣赏初冬的画面!齐读课题。

书写指导“初”字。

二、配乐初读,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全文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和着音乐)3、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三、走进情境精读感悟过渡: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初冬早晨,小乡村的两幅画面,一幅是————下雾时的景象,另一幅是雾散后的景象。

(板书,指导“雾”字)(一)想象雾中画面,体会景物特点我们先来看看,下雾时的初冬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出示:1—5自然段)a,指名读1—5自然段,其他学生透过朗读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引生入境,感受画面。

清晨,你睡醒了,睁开眼,向窗外看去,满眼白色,于是,决定出去走走。

推开门,哇!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你走在林间小路上,看到了——c,学生入境感受画面。

生: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d,图片1处理“白茫茫的大雾”,大雾还可以说成“浓雾”,雾小的时候可以说成“薄雾”。

图片2处理“一层纱”,“一层”是数量词,还可以说一层——?把词语送回句子中,再读感受雾中的朦胧美。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初冬》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初冬》教案、教学设计
4.家庭互动:鼓励学生与家人分享课文内容,讨论对初冬的感受和印象,增进亲子沟通。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季节变化的文章或诗歌,如《秋天的怀念》、《春天的故事》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写作练习: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以《我眼中的初冬》为题的作文,字数不限,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请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初冬。
-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初冬的画。
-小组合作,编写一个关于初冬的小故事。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辅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初冬的特点和描绘季节变化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初冬的景象,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季节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导入课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词汇和句子;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共同探讨课文中的季节变化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相关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家庭和生活中继续观察季节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态度。通过本章节的教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问学生:“你们喜欢初冬吗?为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对季节变化的兴趣。
4.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初冬习俗和活动,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晚秋初冬》教案设计

《晚秋初冬》教案设计

《晚秋初冬》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单元《晚秋初冬》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理解,词汇学习,语法点讲解,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

具体章节为第七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晚秋初冬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短语和语法点,如“层林尽染”、“凄清”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美词佳句,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理解,生词、短语和语法点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晚秋初冬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这两个季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词汇学习: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短语,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美词佳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点进行句子仿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晚秋初冬》2. 重点词汇:层林尽染、凄清、萧瑟、寒意等。

3. 重点句子:晚秋的落叶如诗,初冬的阳光如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晚秋初冬”为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示例:晚秋初冬,层林尽染,落叶纷飞。

在这美丽的季节里,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体会到了生命的厚重与韵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季节描写的美文,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把握;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6.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7.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和答案的指导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高中优秀教案高三语文教案:《晚秋初冬》教学设计

高中优秀教案高三语文教案:《晚秋初冬》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教案:《晚秋初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以一种静观自然的看法来写作的,感悟作者对自然深切的喜爱。

2、解自然美的意义,体会散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

3、关注身边的日常风景,运用写景的方法把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目标一教学难点目标2、3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切艺术的形式都是在较人们赏识"美'。

呕吐能够国艺术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来搭建起人们通向"美'的桥梁,由对美的感知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

比如写景散文,读者由作者笔下的文字来感受自然的美。

在作者笔下,打动我们的仅仅是作者所描述的风景吗?我们先打开课本84页的几段话。

由此可见,只有被作者写活的风景才能打动人,而风景怎样被写活,那就是历来被人所论述的"景'与"情'的关系了。

二、作者介绍德富芦花,本名健次郎(1868-1927),日本近代有名社会派小说家。

诞生于日本的一个上流家庭。

在母亲的影响下,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很深。

1889年来到东京,从事西洋文学翻译的工作和撰写一些杂文小品,并间续发表。

在这段时间里,他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受托尔斯泰的和平思想和歌德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1898年3月,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集《青山白云》,从而正式开头他的文同学涯。

他敬重自然,主见人类和平,宣扬人道主义,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是189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不如归》。

在这部作品中,他生气地控诉了封建伦理道德对日本妇女的戕害。

1898年发表随笔集《自然与人生》。

之后间续发表长篇小说《回忆》、《黑潮》,针砭时弊、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和批判封建道德。

1906年造访了仰慕以久的托尔斯泰,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写下自转体小说《富士》四卷,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三、作品简介《晚秋初冬》选自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

在这篇作品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真实地呈现了一幅凄美的晚秋初冬图景。

《晚秋初冬》教案设计

《晚秋初冬》教案设计

《晚秋初冬》教案设计晚秋初冬教案设计教案一:秋天的颜色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秋天的颜色,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色彩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材料准备:教师准备一些秋天常见的植物叶子、树木、水果等实物或图片,放在课堂上展示。

2. 导入活动:教师播放一段秋天美丽景色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种颜色,例如红色、黄色、橙色、褐色等,要求学生在教室或学校校园内找寻具有该颜色的实物并记录下来。

4. 班级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他们找到的实物,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问。

5. 总结和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秋天的主要颜色,提醒他们注意秋天的变化,并展示一些艺术家的秋天画作。

教学延伸:1. 绘画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秋天颜色的理解,创作一幅秋天的画作。

2. 秋天日记:呼吁学生每天观察秋天的颜色变化,并将观察结果写在自己的秋天日记中。

教案二:秋天的果实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秋天的果实,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和季节变化的认识。

教学内容:1. 材料准备:教师准备一些秋天常见的水果,如苹果、橙子、葡萄等,以及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2. 导入活动:教师出示水果图片,让学生讨论这些水果是在什么季节成熟的,并引导他们讨论秋天的特点。

3. 观察实物:教师将水果实物展示给学生观察,引导他们观察水果表面的特征和颜色变化。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水果,观察其外观、口感和气味,并记录下来。

5. 班级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观察的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问。

6. 绘画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用水果作为素材进行绘画创作,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美感。

教学延伸:1. 植物生长观察:学生可以在学校或家里观察并记录一棵树或植物在秋天的生长变化。

2. 秋天果实品尝:组织学生品尝不同种类的秋天水果,让他们体验秋天的味道。

教案三:初冬的变化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初冬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和自然界的规律。

最新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22、初冬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最新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22、初冬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22初冬【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文中的“初、雾、塔、近、像、隔、纱、模、耀、柿、柏、怕”等12个生字,会写“初、绿、挂、怕、菜、层、近、园”等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感悟文本,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知道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词句,从而进行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会写“初、绿、挂、怕、菜、层、近、园”这8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2)请学生听歌曲《四季歌》,边听边记忆:歌中介绍了哪几个季节?2.教师出示画面:春夏秋冬,让学生进行初步观察,说说季节的特点?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共同欣赏初冬的景色,板书课题:初冬全班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积累词语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

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出示课件3、4)看生字展示,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2)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3)(出示课件5)看课件,读词语:初冬田野庄稼耀眼光芒柿子模糊白茫茫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4)出示课件,要求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结构。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 《初冬》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 《初冬》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初冬》教学设计山东屯九年一贯制学校白春玲设计理念在教学中,以读为本,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入情的诵读中,不仅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情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初冬早晨大雾弥漫的景,我们北方的孩子也经常看到这种情景,因此,我们的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对初冬个性化的感受,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认识认识初冬美景。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学习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美感,积累词语。

2、了解和体会初冬季节雾中、雾散时的壮丽景象。

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重点、难点了解和体会初冬季节雾中、雾散时的壮丽景象。

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一、交流感知1.导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初冬》,在学习之前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掌握情况。

2. 听写词语不怕挂着近处初冬白菜一层园子(展示、评价)3.导学: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感受到了初冬的美,我们一起背一背第一自然段,好吗?师:那么小山村在白茫茫的大雾中又是什么景象呢赶快到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研读共品1同桌用喜欢的方式合作读第二自然段,读后同桌交流:这一段有几句话?每一句话都写了什么?生:同桌读略师:这一段几句话这么多举手的,看来读书都很用心。

生:这一段有两句话!师:我们来一句一句读,说一说,谁来读第一句生:读略预设:这句话主要写雾太大,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怎么望也望不见! (板书:望不见画雾)师:谁愿意用你的朗读让大家感觉到远处的塔、小山怎么望也望不见生:读略师:谁能来给他评一评,读得怎么样预设:她读得蛮好的! “都”读得很长。

师:那你也读一读。

师:她的朗读使老师感受到了那浓浓的大雾,你感受到了吗?全班同学就像她这么读。

生:齐读略师:谁来读第二句,说一说这句话写什么生读略板书:看不清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你能看清大家吗?那现在呢?大家能看清他吗?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看不清的情况吗?(在书上画一画作为积累)想不想亲眼看一下雾中情景?[课件]文中句子写的多美呀,让我们感受到了隔着这层纱看近处的景物是一种朦胧神奇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秋初冬》同步练习
一、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1. 将课文每部分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

【提示】第一段:落叶。

第二段:寂静。

第三段:清静。

第四段:夜景。

2. 《晚秋初冬》采用了片段式的文体,结合必修课的学习内容,说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并结合作品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提示】《晚秋初冬》采用了片段式的文体,必修课中的《祖国山川颂》采用的也是这种文体,它具有跳跃性,有诗歌一样的节奏,自由、灵活,空白处给人余味与想像。

德富芦花写晚秋初冬,一会儿户外景色,一会儿内宅景色,笔墨集中;一会儿写白昼,一会儿又写夜晚,随意轻松,各节文字都比较短小,如同一个人说了不多几句话即陷入深思,很好的表现了作品的禅意与理趣。

(二)细节探究
1. 研读第1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落叶的?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
【提示】时间:白天—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使人想起雨景,晨起—满庭皆落叶。

空间:庭中落叶、门前银杏、遍地彩锦、树梢残叶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有让人直接感受季节变化的视图效果。

2. 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晚秋初冬的静谧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提示】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写晚秋初冬的静谧。

天空、阳光、树木、枯叶、菊花的影子、鸟雀的残果,一切都悄无声息。

这时,也许两三只觅食的麻雀会暂时打破院里的宁静,但如果连苍蝇在格子门上爬动的沙沙声都能听见,那就足以显示周围的寂静了。

这里作者是通过动态的描写来衬托静态的景物,以动写静,则静之愈甚。

3. 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第三段虽然也是写静,但与第二段相比,角度不同,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提示】一是写夜晚的静,树影斑驳,炊烟升起;二是写雨中的静,雨打落叶,暮雨潇潇;三是写人的静,“默然独坐,顾影自怜”。

由物及人,表现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超然心态,结尾处能使人感受到作者孤寂的内心世界。

4. 在第四段中,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夜景的?
【提示】先写月光,由朦胧到昏暗,再到月光消失、寒星满天;再写夜气,由“凝聚而不动”到“稍稍震颤着”,再到戛然而止。

5. 结尾处面对此景此境,作者竟隐隐然“听到了大自然至高无上的声音”,如何理解?
【提示】那是作者心中的天籁之音,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心底涌动着的空寂之情,那份澄澈枯淡的孤绝之美,当它们无法用言语表达时,只能用心去揣摩和体会。

(三)思维碰撞
1.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写作上的启示?
【提示】(1)手法上:《晚秋初冬》的片段就像一首首的绝句,景与情已经无法分辨,真的是“景语皆情语”;动静结合,就拿第三自然段来看,静的是栗、银杏、桑、枫、朴等落叶,满地树影和我孤独的心。

而动的则是升起的炊烟,飘香的茶花,敲打落叶的阵雨。

(2)色彩上,如“红叶、金云、黄蝶、白云、黑夜、月夜、蓝天、炊烟、银杏”等等,使人感觉到了秋天的绚丽多彩,感觉到了善于变化的秋景。

2.德富芦花用诗化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美妙的晚秋初冬图,他想表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这和我们古代那些写秋的名篇《秋声赋》表达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提示】《晚秋初冬》整篇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捕捉生活中每一值得感叹的瞬间,笔触随着周边事物的变化而静静地游移,显现出一种宁静状态下平和的心态和哲人般的沉思,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孤寂、感伤而又从容、豁达的心境,更能体会到他对自然的热爱。

而《秋声赋》,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四)文本脉络
二、文本亮点
《晚秋初冬》整篇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捕捉生活中每一值得感叹的瞬间,笔触随着周边事物的变化而静静地游移,显现出一种宁静状态下平和的心态和哲人般的沉思,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孤寂、感伤而又从容、豁达的心境,更能体会到他对自然的热爱。





庭中红叶
门前银杏
静谧白昼 寂静庭院 孤寂感伤从容豁达
纷杂落叶 满地树影 飘香茶花
敲叶阵雨 清静内宅
寂静月夜
从艺术手法来看,有如下特点:
(1)构思新巧,结构谨严。

作者采用了小节分段形式,每一小节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它们之间有时空的推移,有日月星辰的交替衔接,由风吹树梢、雨打落叶的外界静观到参禅一般的内心思索,让读者能更深地感触到秋天的变化和秋思的绵长。

(2)笔墨灵秀,动静结合。

作者在静态的心境中描绘自然界的动态,在动态的景物变化中体现宁静的心态,通过白昼的静谧、庭院的寂静、内宅的清静、月夜的宁静来衬托内心世界的清静和寂寥,又通过落叶、生灵、炊烟、阵雨等富有生机的自然景物,奏响了一曲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自然乐章。

如第三段,静的是栗、银杏、桑、枫、朴等树木的落叶,满地树影和“我”孤独的心;而动的则是升起的炊烟,飘香的茶花,敲打落叶的阵雨。

(3)手法多样,语言优美。

一是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深秋之景,如飞舞的树叶“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秋风在如海的天空里咆哮”,“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销了”,“经霜打过的菊花低着头,将影子布在地上”等;二是色彩丰富,红叶、金云、黄蝶、白云、黑夜、月夜、蓝天、炊烟、银杏等等,使人感觉到了秋天的绚丽多彩;三是语言凝练,富有诗意,整篇文章就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表现了自然界的丰富变化和作者内心充满虚幻的想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