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价值观差别复习进程
第五章 中西文化概论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教学课件

到1929年萨丕尔把自己的观点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语言 “有力地决定我们对于社会问题和社会过程的一切想法”。 “人不是孤零零地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不是孤零零地生活 在我所理解的那个社会活动中;而人在极大程度上,是受着 那种已经成为他们的社会的表达媒介的特殊语言的支配。” 这里已经透露出语言决定思维的萌芽。另一位美国语言学家、 人类学家沃尔夫承继了萨丕尔的理论,并以北美印第安部族 荷比(Hopi)语言跟西方“标准普通欧罗巴语”(SAE: Standard Av-erage European)的长期缜密的比较研究成果, 指出荷比语言跟SAE语言有天壤之别,其差别不是语音、 语汇、语法等方面的外壳的不同,而是从不同思维出发的质 的差异。沃尔夫由此认为:“同一个物理证据,并不使所有 的观察者都得到相同的宇宙图像,除非他们语言背景是类似 的或者能够以某种方法互相校定的。”“一个人的思想形式, 是受他所没有意识到的语言形式的那些不可抗拒的规律的支 配的。”因此他认为相似的语言模式能够得出相似的世界图 像(world vision),语言模式决定人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 决定人的世界观。沃尔夫将萨丕尔的语言模式与思维模式紧 密关联并相互制约的思想,推向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的极 致,构成了著名的“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
• 第一节 语言、思维与文化 • 语言与思维、文化紧密关联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8至19世 纪之交的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那里,他曾指出:“人 从其自身的存在之中编织出语言,在同一过程中他又将自 己置于语言的陷阱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使用该语言的民 族周围划出一道魔圈,任何人都无法逃出这道魔圈,他只 能从一道魔圈跳入另一道魔圈。”而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 家海德格尔说:“一些时间以前,我曾经极其粗略地称语 言是存在的家。如果人通过他的语言居于在的宣言和召唤 中,那么,我们欧洲人和东方人也许居于完全不同的家 中。……因此,两家的对话仍然近于不可能。”语言是魔 圈,语言是家园。探究两种语言文化,如同在两道魔圈之 间艰难地跨越,或许能够一窥奥秘,或许由此走火入魔。 海德格尔语言是家的说法倒有几分亲切,诱惑着我们想到 别家登门拜访,可依海德格尔的观点,这拜访的结果却又 并不乐观:“两家的对话仍然近于不可能”。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between Man and Nature)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 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中西方主要价值观对比文档-2022年学习资料

The concept of values-N-In the United states,for exam le,values might-include material comfort,wealth,compe ition,-individualism or religiosity and sex,drugs and rock and roll.the values of a society can often-be id ntified by nothing which people receive-honor or resp ct.-In the US,for examples,professional athletes-are onoredin the form of monetary payment-more than colle e professors,in part because-the society respects per onal vales such as-潮-physical activity,fitness,and co petitiveness-more than mental activity and education.hten thinking of values-其实东西方价值观的是全方面 不同,西方的自然价值观念是由古希腊传-统的自然价值观念、基督教christianism传统的自然价值观念发 来的,-而中国的价值观是由道家Taoist school的、以及儒家的自然价值观发展来-的。,在西方价值观 二元对置乃是关键,它是一种“双重二元对置”:首先-是造物者与造物的二元对置,诸如本体实在与现象的对置、-神 万物的对置-之类,例如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对置:然后是人与自然界的二元-府置。这是整不希腊葸想、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基本构架。-中国价值观中一元存在是关键,不管是道家还是儒家,都认为有-一个大-的标准存在, 道家的道和儒家的礼;在这个标准下有一个互相转化的二元-对置,如儒家的主道和霸道的理解,阴阳鱼就是这种思想的 现。这里既没-有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置,更没有造物与造扬主的三元对置。在儒家观念中,-人性也是首然,并永远是自 。人不仅是自然之子;,希耳还应该是百然的孝-子。,这个思想,-在张载的《西铭》,里有很透彻的表达:“乾称父 ,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而带处..齐么叫做自然的孝子?所谓孝,《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 之事者也。”述者,循也,循父母之道也。-这就是说,孝子就是善于继承发展父母未竟的事业;同理,百然的孝子就是 善于继承发展自然未竟的事业。这也就是《周易》所说的“早交之蛊分-干每之蛊”。-转自:stonerain陨石 48f
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的经验比较研究

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的经验比较研究在现代社会中,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
然而,除了语言的差异外,文化之间的价值观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本文将通过经验比较研究中西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探讨这些差异可能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一、时间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最明显的一个差异是时间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且可测量的资源,因此追求高效的时间管理和事先的规划非常重要。
而在中华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无限的资源,不太注重追求高效率的事情,相对注重静心养神。
在权衡利弊时,中华文化中通常会优先考虑人情因素,而不是时间因素。
这种差异可能会在商业、教育和社交等方面带来影响。
例如,在商业上,西方人可能会期待快速高效的服务和交付时间,而中华文化中业务往来的延迟可能会让西方人感到不耐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双方可能需要进行妥善的交流和协调,以达成共识。
二、礼貌和尊重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礼貌和尊重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华文化中,尊重和礼貌通常以谦虚的态度表现出来,例如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间接地提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
而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是比较正面的行为。
这种差异在商业和社交中可能会带来各种问题。
在商业交易中,中华文化的商人可能会避免在交流过程中直接谈论其他公司或商人的成就和缺点,而是通过暗示方式进行交流。
这种情况可能会让西方商人感到困惑或者无聊。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双方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避免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矛盾。
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内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个显著方面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追求个人自由、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化。
在中华文化中,集体主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追求社会和团队的利益最大化。
这种差异在教育、政治和社会组织中显而易见。
在教育方面,西方学校鼓励学生追求个人自由和创造力,而中华文化的学校注重传统价值观和程序化思维。
中西方价值观差别

哲学角度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价值观是帮助人们辨别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等的标准。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从而产生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
认识和掌握跨文化差异对世界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哲学角度先介绍了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根源,然后论述了这种差异在诸多方面的表现,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不同,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
因此说,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
同时研究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高中国人文化修养和塑造中国人良好形象的需要。
一、价值观的内涵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
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
在中国,虽然传统的价值观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然而一种严密的、不可抗拒的价值取向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价值系统,它变成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生活等诸方面可评价系统,变成他们民族性格的基石。
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
它与文化一样是一种抽象和概括,用肉眼无法看见,但是通过观察人们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持有什么价值观。
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产生的根源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哲学基础和历史发展。
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们的行为。
哲学基础对中国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哲学:儒家、道家和中国的佛教。
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比较

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比较一、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方法二、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2.1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起源和演变2.2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相似和不同点2.3 影响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因素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内涵和特点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对中国的意义和作用四、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4.1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内涵和特点4.2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起源和演变4.3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和限制五、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的启示5.1 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的现实意义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取向选择5.3 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的展望和建议六、结语6.1 研究成果总结6.2 论文创新点6.3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每一种文化、每一种社会体制、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
中西方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比较,是当前许多学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针对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比较,重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特点,并探讨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于中西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以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比和融合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
1.1 背景介绍“文化决定一切”,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比较研究,早已引起许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了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框架,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分别归入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开启了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研究的先河。
当代,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动、融合越来越频繁。
中西方社会的差异和共性引发了人们对于价值观的关注,深入研究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比较,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好地发挥各个文化优势,进一步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西方对比的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西方文化差异概述2. 中西方教育观念对比3. 中西方价值观对比4. 中西方礼仪习俗对比三、教学重点1.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识别2. 中西方教育观念、价值观、礼仪习俗的对比四、教学难点1.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入理解2. 中西方价值观、礼仪习俗的对比分析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西方文化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方文化有哪些差异?(二)中西方文化差异概述1. 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和原因。
2. 列举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如语言、习俗、价值观等。
(三)中西方教育观念对比1. 介绍中西方教育观念的起源和发展。
2. 对比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异同,如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四)中西方价值观对比1. 介绍中西方价值观的起源和发展。
2. 对比中西方价值观的异同,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家庭观念等。
(五)中西方礼仪习俗对比1. 介绍中西方礼仪习俗的起源和发展。
2. 对比中西方礼仪习俗的异同,如饮食文化、节日庆典、交往礼仪等。
(六)讨论与总结1. 引导学生就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2. 总结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特点,强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 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
2.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和建议。
八、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文献等教学资料。
2. 网络资源,如在线课程、学术论文等。
九、教学时间1. 整个教学过程预计2课时。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Dividednessbetween Man and Nature)中国传统得宇宙观或对自然得态度就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就是指人对自然规律得顺从与对自然得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得生活与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与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得境界 无论就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与实践等方面都就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与。
在中国天人合一得思想指导与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与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与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得思维方式与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得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得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得万物都就是对立得,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与改造自然得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得东西或地位,她们相信这并不就是天命,顺从命运得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得原子得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得思想方式与重逻辑得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得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得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得作用。
西方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 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Individualism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就是群体取向,二就是她人取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价值观差别哲学角度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价值观是帮助人们辨别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等的标准。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从而产生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
认识和掌握跨文化差异对世界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哲学角度先介绍了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根源,然后论述了这种差异在诸多方面的表现,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不同,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
因此说,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
同时研究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高中国人文化修养和塑造中国人良好形象的需要。
一、价值观的内涵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
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
在中国,虽然传统的价值观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然而一种严密的、不可抗拒的价值取向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价值系统,它变成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生活等诸方面可评价系统,变成他们民族性格的基石。
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
它与文化一样是一种抽象和概括,用肉眼无法看见,但是通过观察人们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持有什么价值观。
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产生的根源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哲学基础和历史发展。
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们的行为。
哲学基础对中国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哲学:儒家、道家和中国的佛教。
这三种哲学思想都很重视悟性,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人重“领悟”“言外之意”,乃至对重“含蓄”、追求“韵致”的思想方式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中国人的所作所为都不想让人马上知道,而要让人想一想后领悟出来。
中国人的思维更具有模糊性。
欧美国家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从后来的16世纪到18世纪的弥漫欧洲的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的试验,注重形式论证,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形态的外露以及形式上的完整,因而英美国家的人更重视表达的确切性,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
历史发展中国历史悠久,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
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
相比之下,早在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并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
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三、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表现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中国传统哲学观是“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对大自然的顺从和崇拜,并与大自然和谐统一。
中国自古就有“以类合之,天人合一也”,而西方哲学观自古就倾向于把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即“天人相分”,强调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
所以西方重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
他们认为一个人有时达不到自己的目的,那不是天命,而是自己懒惰,缺乏斗争的精神。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必然导致集体主义取向、他人利益取向。
人们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做事情常常克己守道,先人后己。
同时做事情不愿得罪人,觉得“人言可畏”,为了“面子”和“脸面”,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有时甚至说假话,言行不一,表里不一。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人对“原罪”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为赎罪而不屈不挠地征服自然,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
西方人的“天人相分”必然导致个人主义取向。
所以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个性展现和自我发展。
“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在构造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交际行为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个体与群体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的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和中华文化的群体主义或集体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个人主义意味着对自由、对差异的追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
个体本位的意识是西方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具有最高的价值。
西方文化把“个体主义”比作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个性在西方文化中是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人潜能的发展、个人的志趣爱好及个人权利等常常是至高无上的。
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美国人强调外在的、个人的、权利的、功利的东西,而且好斗、崇尚竞争的缘故。
天人和一必然导致群体取向,就如同天人相分势必导致个人主义取向一样。
中华文化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
特别是忠孝一体的泛家族主义决定了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如:“在家者孝于亲”、“在朝者忠于君”。
虽然中国古代是私有制,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依然强调集体主义,以维护整体利益为宗旨。
中华文化强调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
古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实现“家”、“国”、“天下”的和谐,追求整体的利益,可以看出古人以家、国、天下利益为重的群体价值取向。
无论是中国的群体价值观,还是西方的个体主义价值观,都在其各自文化中的交际行为方面充分表现出来,都为其不同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交际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本民族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而价值观又是自己民族性格的基石。
权威和平等中国是崇尚权威的国家,在中国下级服从上级、下属要按领导指示或意图办事、尊敬长辈、教育孩子首先是要听话等,这些都是服从权威的表现。
崇尚权威是与中国的内陆文化和儒家思想直接相关的。
农业文化是以家庭为基础,靠血缘来维系,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人际关系呈等级性,人际交往中重关系的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和“礼”,就是人一方面要自立,另一方面要助人。
“礼”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主张克制自己,从而达到仁,也就使社会达到和合。
孔子的“礼”就是“伦理”,强调的是辈份等级差别。
“仁”主张的人际关系的准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伦”思想。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礼仪”是指交际准则,即“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即做事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谦卑,人们称自己的房子为“寒舍”,就连皇帝也以“寡人”自谦。
因此中国人忠顺、容忍、重义、守信、谦恭、敬老尊师,人际和谐,社会有序。
但是中国人也因此抑制个人欲望,限制人的发展,思想保守,人们缺少开拓进取精神。
平等思想在美国深入人心,美国的家庭提倡平等,而不是等级,把孩子看作成年人来对待,尊重其人格,孩子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孩子可以自己作出抉择。
美国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平等地对待别人,也希望自己受到平等的对待,在生活中人们不看重家世背景,更注重本人的能力。
平等的价值观是以海洋文化的契约关系为基础,在西方古代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下形成的。
海洋文化使人们在从事商业活动中,交易双方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交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也只在有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交易,才最终达成契约。
基督教主张众人平等,甚至要爱自己的敌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这些都为人人平等奠定了基础。
从人际关系看中西方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是通过交际实现和完成的,但实现某种关系的交际方式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
用中国文化的交友方式来与美国人交朋友显然是行不通的。
中西方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主要差异: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感情型”,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差序格局,与其对应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此“五伦”不仅构成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标准,而且成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这种在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使人们相互依存、相互满足,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需求;在公务处理上,公私不分、个人情感关系和公共关系混淆,是典型的情感型人际关系模式。
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则偏向于“工具型”。
在人际关系中,人人平等,父母和子女都是平等的,可以直呼其名,可以相互竞争。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很少顾及人情、面子,人们常常是公事公办,不讲情面。
人们的交往原则:利己、对抗、竞争、平等、独立、求异、求新、自由、自助、直截爽快、注重隐私等。
在资源或物质分配方面人们也不会“人情为一线,日后好相见”,这种关系惯常以“公平交易”为准则。
人们按法则办事,即是亲朋好友也是“人”和“事”两清,公私分明。
但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一点不讲人情,他们也广交朋友,对人热情周到,但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感情用事,常常把人情当作交易的手段。
西方文化中这种理智、逻辑超过感情的人际交往形式是典型的工具型人际关系模式。
价值观与家庭观念在西方国家,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一直渗透在家庭成员的关系中。
在家庭观念很淡薄的美国家庭,各人的卧室是各自的castle,其他人不得擅入;连父母想进入子女的房间,都得敲门获准。
作为对个人“利己”观的认同,西方国家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造访他人必须预约,否则就侵犯了别人享受独处的自由;作客时不可在主人房内擅自走动,四处张望;未经允许连桌上的书籍、报纸都不能动,否则便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也就是说,每个人自我“利己”的权利在这些规范中得到了确认。
美国的家庭行为在中国人看来,大多是难以理解的。
中国人特别珍视家庭的亲情,“家”是避风港。
和爱国一样,爱家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夫妻之间互敬互爱,“没有隔夜的仇”;兄弟之间情同手足,有矛盾也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长幼之间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一家人“尊长爱幼”便“家和万事兴”,就受到公众舆论的尊敬和羡慕。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中,“家”的神圣性很淡薄,而“亲情”氛围尤为浓郁:既相互“利他”和睦相处,“远亲不如近邻”,又乐于以“自家”的优势帮助他人。
法律也有保障发扬“利他”精神,“见义勇为”者的利益的专门条文。
稳定与变化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的生活是“万物不变”,或“万变不离其宗”的。
稳定是中国人的一种价值观,人们希望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希望家庭稳定,生活平静,实现“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