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关系刍议
结合自身谈谈自己所在地域的文化是如何影响你性格的800字

结合自身谈谈自己所在地域的文化是如何影响你性格的800字
我所在的地域是南方的一个小城市,这里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的文化影响了我性格的方方面面。
首先,这里的饮食文化影响了我的性格。
南方人以吃为天,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美食,糕点、粉面、菜肴等等都让我爱不释手。
这也让我拥有了细致入微的品味和对大小事物的关注。
同时,在南方,用餐时我们会有一些小习惯例如先敬长辈,对食物的尊重等,这也让我具有了谦逊和礼貌的品格。
其次,这里的人文历史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性格。
南方是一个充满古风的地方,这里的人们钟爱传统文化,例如山水画、石榴花等。
这也让我从小就开始接触到文化艺术,同时也让我具有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强烈珍视和继承意识。
同时,南方人们思维灵活、善于交际、富有领导力,这也让我具有了开放、包容、有领导力的品质。
最后,这里的氛围也影响了我的性格。
南方的气息是比较南国气息的,这里的人们悠闲而优雅,这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放松和享受生活。
同时,南方人们讲究生活品质,例如住房、交通、环境等等,这也让我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品质。
总的来说,我所在的地域的文化影响了我性格的方方面面,让我具有了细致、谦虚、礼貌、文化传承、开放、优雅、领导力等品质。
我非常感谢这个地方所带给我的一切。
地域文化与作家个性

《大刘庄》(写农村青年的混沌生存状态)、《冷
土》(《收获》1982年第5期,写一个农村女青年
努力要逃离农村、可在城里又感到自卑的紊乱心
态)这些作品,就是她在安徽农村生活过的结果。
史铁生是北京人,下乡去了陕北。后来,他发表了
反映陕北农民艰苦人生与平常心态的名篇《我的
“开玩笑”的意思、“为么子”这样一些日常生活语
言),使小说充满了湖南风味。那么,外地人看不
懂怎么办?周立波的办法是:在方言的下面加注
释,这样就解决了。周立波的这种方言意识也是
很耐人寻味的。当代湖南作家普遍喜欢在作品中
揉进方言,都是来自周立波。到了韩少功的《马
桥词典》,更以“词典体”去琢磨方言,发掘方言深
(《文汇月刊》1989年第6期,讲述了一个回民复
仇的刚烈故事)一直到那部《心灵史》对于一代又
一代“哲合忍耶”教派不屈不挠地为传播信仰、捍
卫信仰而苦苦奋斗、流血牺牲的“教史”,都写得
那么悲壮、那么崇高、那么决绝、那么惨烈,令人肃
然起敬!而他的小说《北方的河》对于黄河、湟
水、额尔齐斯河、永定河、黑龙江不同气势、不同意
另一方面,作家的个性还体现在能不能以出
色的创新意识和相应的文学成果去写出地域文化
的新气象来。
比如山西作家群、陕西作家群、河南作家群和
湖北作家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以写实主
义为根本的。但是,在1980年代西方“现代派”
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这些传统
的写实主义文学的作家群也悄悄开始发生了变
幽默与讽刺的力作打好了基础———从《活动变人
共性与个性兼容,现代商业与地域文化并重论文

共性与个性兼容,现代商业与地域文化并重【摘要】在讲究城市个性、建立城市文化的今天,城市中心商业街区的文化营造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现代化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者对商业中心的环境及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打造具有地域个性及文化的现代化城市商业街区时,不仅仅是遵循“随波逐流”的大众化,更是对一个城市的性格及文化的折射。
文章针对现代商业空间与地方传统空间形态的结合及在建筑造型及立面中融汇地域文化意向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综合性商业空间地方传统空间地域文化意向地域特征元素地域文化精神勒柯布西耶曾指出,建筑应成为时代的镜子。
建筑反映了国家和地区文化的水平,是时代历史的记录。
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应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色。
当今的建筑设计存在着对历史文化的轻视,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千篇一律、冷漠、单调、缺乏亲和力。
怎样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怎样把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建筑设计作为一门科学,应对传统元素进行选择、提炼、抽象、转化,使之符合时代要求;动态地对地域建筑文化进行分析,创造地发展地域特色,并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进行再创造。
现存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致使现有文化被强势商业文化所统治的结果。
未来的地域建筑创作如果要发展,就需要有文化作为根基。
商业空间尤其是大型的综合性商业空间,是一座城市商业活动和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媒介空间,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场所,它能有效的反映出整个城市的文化特质与民俗风貌,体现城市的社会文化象征,它的规划和建设已成为完善城市职能,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挖掘在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中地域特征的表达与体现,来寻找现代大型商业空间在城市环境中的真正意义。
1 探索现代商业空间与地方传统空间形态的结合我国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多数项目在建设和开发时,不注重整体环境设计,更多的注重经济效益与商业价值,对其环境适应性的要求研究不够,未能充分发掘地域性设计的深层涵义。
文化共性与个性范文

文化共性与个性范文文化共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独特的个性。
但是,只有通过共享相似的文化共性,个体之间才能理解和沟通,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
文化共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使个体能够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并在相互合作中实现个体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的平衡。
例如,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尊重长辈、重视家庭、勤劳、谦卑等价值观念就是文化共性的体现。
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帮助个体形成共同的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文化共性并不意味着个体没有个性。
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个性的形成受到个体自身的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因此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特的。
个体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选择。
个性给予了个体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在社会中充分发挥了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正因为个体的个性的存在,社会才能更加多样化,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文化共性与个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个体的个性受到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文化共性会塑造和影响个体的个性发展。
同时,个体的个性也会对所处的文化环境产生影响。
在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中,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创新与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文化共性逐渐被改变和重构。
同时,个体的个性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保持文化共性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展个体的个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只有找到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平衡点,才能形成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社会,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文化共性和个性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能分割的两个概念。
文化共性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它通过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塑造了个体的社会认同感和个人行为习惯。
个性则是每个个体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它给予了个体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地域文化与作家个性

地域文化与作家个性
樊星
【期刊名称】《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2)005
【摘要】地域文化哺育了文学.但在同样的地域文化影响下,有个性的作家仍然能写出具有独创色彩的作品来.一方面,作家可以在"行万里路"的生命体验中吸纳四方灵气,写出风格不拘一格、色调变化万千的作品.另一方面,有才华的作家,又可以凭着自己具有创新意味的作品改变地域文化文学的传统面貌,写出新的天地.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樊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
【相关文献】
1.地域文化背景与作家的文学个性差异——吴越文化视域中的鲁迅与茅盾 [J], 鲁雪莉;王嘉良
2.地域文化与作家审美个性及风格——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文学创作比较论之一[J], 韩鲁华;韩云
3.地域文化与作家人生建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创作人生地域文化解读 [J], 韩鲁华;张亚斌
4.秦文化的个性特征与关陇作家群的兴起--明代中期关陇作家群形成原因探析之三
[J], 师海军
5.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浙籍现代派作家——以30年代作家为例 [J], 黄亚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域对人性格的影响

地域对人性格的影响我们都听过“不到东北不知道胆有多小,不到广东不知道钱有多少”,意思是说东北人勇敢豪爽,广东人精明强干,懂经营会赚钱。
在人们的印象中,不同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
提起江浙人,闪现在脑海中的就是温婉闲适,非常细致的生活,一说起山东人,大家就会认为他们既传统又豪爽还不失精明,而山西人则憨厚朴实。
人的性格的确有地域性,地域是怎样影响人性格的呢地理特征促使一个地区的居民形成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地理特征对人的性格有很大影响。
我们都知道“海洋文化”、“黄土文化”这两个名词。
山西就是“黄土文化”的代表之一。
山西远离海洋,临近黄河,海洋的开放文化对山西人影响微乎其微,而受“黄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很大,因此山西人具有憨厚朴实、相对守旧的性格特点。
广东则是海洋文化的代表地区。
海洋文化是开放的文化。
在临近海洋的地区生活,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海上航行交流的机会很多,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多。
这样就形成了广东人容易包容和接受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
山东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一边伸向太平洋,另一边伸向黄河,受“海洋文化”和“黄土文化”的双重影响;同时它处于南方和北方的过渡地带,所以山东人具有南方人和北方人双重的性格特点。
一方面精明能干,另一方面豪爽冲动。
历史积淀、历史文化对人的性格有巨大影响一个地区的人性格同一性,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才形成的。
一个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文化对人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满族等游牧民族多生活在中国东北,游牧生活要求他们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近乎野蛮的性格。
游牧民族能歌善舞,鲁莽冲动,又很讲义气,这些性格特点流传下来,影响着现代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的性格。
游牧民族很少有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因此他们的民族文化也就很难对南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
江浙地区土地肥沃,水源丰沛,人们生活富足安定,就会安心于自家生活。
历代皇帝都很青睐江浙居民,因为他们对财政的贡献很大却从不造反。
这些历史渊源也造就了江浙人安逸的生活态度和性格特征。
从乡土文化到全球文化——文化差异与共性

从乡土文化到全球文化——文化差异与共性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在地理、历史、社会等各方面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
一方面,文化是每个国家、民族的独特精神世界,展现了他们的特有思想模式、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差异与共性的问题成为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彰显了民族精神的真正内涵。
它们是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涵盖了民族的神话、传说、戏曲、音乐、民俗和习惯等方方面面。
尽管这些文化形式在当今中国社会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时表现出了一定的脆弱性,但它们仍然富含着人民的深刻思想和智慧。
当然,中国的乡土文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和其他文化一样,都面临着与全球文化的交流。
事实上,全球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了中国的各个角落。
这种文化渗透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在电视、网络和其他媒体形式中出现的西方文化元素,以及大量的国外文化产品涌入中国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文化加速交流的同时,也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
文化差异是广泛存在的,不同的文化会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习俗和思维方式等。
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没有及时弥合文化差异,就可能会导致误解、冲突和困扰。
文化共性则是所有文化共有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类思维特点。
它们是人类社会在各种环境条件下所面临的类似问题和共同命运的表现,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
为了增进文化交流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应提高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
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应基于尊重和平等的原则,互相学习,包容差异。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网络、博客和在线论坛上自由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交流。
这些新的媒介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广泛和快速的渠道。
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和共性是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我们应既保护并弘扬自己的文化,又要关注世界各国的文化,尽力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从而建设一个繁荣和谐的全球社会。
关于中国区域文化的讨论

中国文化的区域性格特征课后思考第六组郭秋林3120100118 1、讨论中国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环境变化多样。
而中国文化,不仅历史悠久,与诸多古文明相比,中国文化不仅在历史上更具延续性,而且由于各地的环境更加不一样,并随着历代的长期变化而融合了更多异源文化,是中国文化更具有将多元性一脉相承的趋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的相异性主要源于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特点。
我国的总体所在,本与巴比伦、埃及等古文明所处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域不同,处于北温带,甚至北部延伸至亚寒带区域。
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较为显著,而南北巨大的纬度差又导致了从我国最北部东三省区域到岭南、长江三角洲地带乃至南部的珠江流域都有各自的地理“小环境”,温度、降水、植被等各方面都有显著不同。
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以南北的地域差异为主。
正如各地土里生长出不同的树木一样,文化也因各地所接触到的事物、历来风俗的特点,而被打上烙印。
●随历史发展,我国文化的区域性也有过不同历程的转变:首先,在古代农耕文化时期,我国南北文化发展便早已出现了发展方向和进度的各异,北方则“先行一步”。
由于历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发展建设都以北方为重,除南宋等少数朝代将都城设于江南,于是北方的文化发展状况远好于南方,而福建、两广等地常被视为“荒蛮之地”。
而随着中国人口的两次南迁,北方唐末爆发安史之乱、北宋末期遭金人入侵,北方文化的发展优势逐渐消去,唐朝就曾有南北均衡发展的时期。
到明清时期,四大才子、乾隆六下江南,可见南方的文化优势已开始显现,以河南为中心的都城文化逐渐沉沦。
随着近先代,工业文明乃至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东西部的文化差异也开始显现。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从东部沿海入侵我国,而同时,相应的地区在战争冲击与殖民统治下,也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深远影响。
而与之相比我国西部的文化则更多的保留了其原有的形态,较之东部对外交流更加频繁便捷,西部则略显落后。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东部的现代文化向西扩散,这将形成带动发展乃至共同发展的局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关系刍议——以岭南文化为例
在近年掀起地域“文化热”中,地域文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这不仅是一个理论,而且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实践问题。
因为各地都在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或文化大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区),以及文化名城(镇)等,作为文化建设的目标。
这其实就是地域文化在当今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其提供文化支持问题。
基于此,很有必要弄清地域文化概念,地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关系,以便有的放矢,根据两者联系和差异,提出和制定地区有关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对策和措施。
反之,则有可能在这些方面彼此雷同,达不到预期效果,有关文化发展建设的规划就有可能流于一句空话。
岭南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质共性和个性差异,可以说明地域文化这方面的理论问题,本文即想作为引玉之砖,引起讨论,并求教于方家。
一、地域文化概念
著名史学大师、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曾说过,中国文化有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不能离开这种时空差异,笼统地谈论中国文化。
这个论断成为界定地域文化的理论基础。
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产生、分布和传播总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是不能不受地理条件制约的,而且在事实上,许多物质文化成果就是人类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加以人工驯化、加工创造的文明成果,深刻地打上地域条件的烙印。
如珠三角出产的香云纱,只有顺德河涌里的淤泥才能浸渍出来,其他地方不行,所以香云纱是顺德的特产,是地域物质文化的一个典范。
又人类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形态。
广东人喝凉茶,山西人食醋,西南山里人嗜食辣成风,舍此就会感到不舒服,于是形成不同饮食文化,这也是地理环境在起作用。
举凡这种事例,不胜枚举。
因此,可以说,地域文化是指产生在特定环境、特定范围,有鲜明、稳定的文化特质和风格,幷且自成一个系统的文化体系。
地域文化最大特征是以特定地域为依托而产生,离开这个地域,就等于釜底抽薪,无所依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种没有地域概念,到处通行的文化,恐怕不能称为地域文化。
基于这种理解,中华文化实际是由各个地域文化共同组成的文化体系,即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文化(民族)多元一体的著名论断。
这里的“多元”,自是不同地域或民族文化。
10多年前,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地域文化丛书”,把全国分成24种地域文化,
一种一册,称为“三晋文化”、“齐鲁文化”、“关陇文化”、“湖湘文化”、“江西文化”、“八桂文化”、“黔贵文化”、“滇云文化”、“岭南文化”、“琼州文化”等,应视为中国地域文化一种表现形式。
当然,也有以江河为载体反映地域文化的,如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等。
不管哪种形式,它们都以某一特定地域(流域)为范围,表现这个范围内文化的内涵、特质和风格,与另一个范围文化有显着差异,这应是地域文化概念本质所在。
二、地域文化共性与个性
地域文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全国而言,上述24种地域文化彼此之间有很大差异,这是地域文化存在的前提,但是中华文化应有它的共同性。
例如历史悠久,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以农业文化为本,絶大部分人讲汉语,使用汉字,崇拜共同的黄帝、炎帝等。
而这些共同性又存在于各个地域文化之中,即哲学上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正因为有了上述地域文化,把它们的共同性特点游离出来,才整合出中华文化特质和风格,也就是通常讲的“中华文明”。
文化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由地理环境差异、地域开发历史过程、人口迁移、文化交流不同而产生,在一个特点相对一致或相似范围内形成,如上述24种地域文化,基本上为一个相对独立地理单元,如齐鲁文化发生于山东半岛,三晋文化在黄土高原,关陇文化在陕西、甘肃陇山以东,湖湘文化在湖南,黔贵文化在贵州,岭南文化在两广(也有把广西文化分出,另称八桂文化)、琼州文化在海南岛,这些地理单元、区位、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历代建置、人口、民族迁移、生产方式、经济水平、民族关系等都有自己的过程和历史积淀,经过长期文化历程,最终形成各自相对稳定文化特色,也就是今日所称“地域文化”。
它以文化个性为主流,并以此相互区别,但不能彼此孤立,这就是文化共性和个性的双重特征。
有了这个特征,也就成为研究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以其为指南,许多地域文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三、岭南文化共性与个性
在岭南地域背景下,广东、广西和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广大海域都属岭南地域范围,在其自然、人文、历史等特点基础上形成地域文化,是为岭南文化。
其在热带亚热带条件下产生,故从发生学观点看来,它是热带海洋文化。
华南师大曾昭璇教授曾说“岭南文化,众
流所宗;岭南亲海,热带民风”,就是这个道理。
岭南人除了土著古越人,还有大量中原人、海外人,他们多次南迁和从海外进入,使岭南文化包含许多海外文化基因;另外,在历代中央政府对岭南采取多种特殊政策,使岭南文化孕育、形成条件与其他地区有不同。
从西周“南越”族形成,到唐代,“岭南”作为“岭南道”政区出现,作为地域文化类型的“岭南文化”应该形成。
以后不断发展,形成它的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重商性、创新性、务实性、领潮性等文化特质与风格,在全国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这是岭南文化的共性。
但是,由于岭南地理环境差异,北部为山,中部为珠三角平原,西部为西江河谷平原,东部为谷岭平行山地;沿海为海积平原和台地等。
中原移民入居路线和时间早晚不同,土著居民成份也不一样,中部为南越人,西部为骆越人和瓯越人,东部为闽越人,他们的文化特质有差异,环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一样,平原种稻,山地种杂粮,服饰、饮食,以及风俗等也有差异,特别是语言,以入粤时间不同,早来的唐代已形成广府系,讲白话,即广州话,分布在珠三角和西江地区,稍迟的在唐宋之交,讲闽南话,分布在潮汕、海陆丰和雷州半岛及海南的四周,成为福佬系。
最迟来的讲客家话,分布在粤东山区、粤北山区,主要在宋代以后形成,是为客家系。
这样,在岭南文化概念之下,又分为广府、福佬、客家三个民系,也是三种亚文化,他们的文化特质和风格有小异,如广府人重商,商业文化发达,客家人重教,耕山为业,农耕文化兴盛,福佬人亲海,有坚强内聚力,精耕细作,海洋文化突出。
这些都是他们文化的个性,成为区分民系重要标志,也是在岭南文化共同性下的差异。
两者既是一个整体,又划分三个部分,形成典型地域文化共性与个性案例。
参考文献:
1.谭其骧.中国地域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2):4-13
2.李权时.岭南文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63-70
3.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14-16
4.袁钟仁.岭南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6-23
(许桂灵: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