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改写300字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300字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300字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300字

早上,王维被自己的一个梦给惊醒了,好朋友元二也同自己一起在一个旅店,方才安了心。

出门一看,外面早已不比昨日。昨天下午的空气很干燥,而今天早上的渭城刚下了雨,把一些灰尘打湿了。

而自己住的旅店也一样。

但是,王维突然惊奇地发现,应该说是店长告诉他的:自己和好朋友元二本来是昨日就应该分别了,而自己和元二都互相舍不得对方,便找了一家旅店,在里面喝了十几壶酒,喝醉了就倒在床上睡了。不是店长来提醒他,他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呢!

这时,元二也醒了,看见王维正坐在一边,不敢惊动自己,便满怀歉意地笑了笑。

"请您同我再喝完这杯送别酒吧!"元二急忙双手捧着,两人含着泪将酒一饮而尽。

"到了外地,哪儿还有像我这样的老朋友呢?" 送走元二,王维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四年级)

洋溢浓浓“送别诗”的文化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默写或者填写诗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和表达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渗透“柳”字的文化内涵。 3.通过拓展阅读等,培养课外收集阅读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对比题目,引出“送”字 师:同学们,你们看(音乐)茫茫的长江水,吟诵着动人的诗篇,诉说着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生:一起背诵《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新的送别诗。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我们发现送别诗有相同的地方。谁来说。 生:都有一个“送”字。 师:你说呢? 生:都有送什么人物到哪里去。 师:还有吗? 生:一个是到广陵,一个是到安西。 生:都有“到”什么地方的字词。 师:虽然都有“到”的意思,但是用词也不一样。谁发现了? 生:“之”和“使”。之就是到一个地方去,使就是要出使到另一个地方去。 师:这个“使”带着皇帝的使命去的,不能违背皇帝的旨意,担负着国家的责任,也是一种荣耀。把题目连起来说说意思。

生:王维送自己的好朋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师:说得在清楚一些。 生:元二带着皇帝的使命要到安西去。好朋友王维就去送他。 (师出示唐朝地图)唐朝的安西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个子在首都西长安,一个是在北方的荒凉地方。请自由读读这首诗 二、结合地名,感知“送”意 1.检查朗读,纠正字音。 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一生读错“朝”“舍”。 师:此诗中有三个多音字。请根据注释选择读音。 朝:zhāo早上舍 shé丢弃 cháo朝向 shè晚上住宿的地方 尽:①消失;②饮完 学生再读诗句,根据意思定准读音后再朗读。 师:请大家注意句尾字,读起来更上口。 学生再朗读。 2.根据地名,了解意思 师:送别诗中必定有地名。这首诗中除了安西,还有哪几个地名。自由读古诗,找到地名。 生:渭城、阳关 师:出示地图:“渭城”(课件:美丽的景象)在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课件:黄沙满地的情景)这就是(客舍)王维送元二的地方。其他几处呢? 生:客舍就在渭城。 生:阳关在渭城的西边。 师:安西呢? 生:安西就在阳关的西边。 师:就用上这几个地名词语,说一说诗的大意。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能运用平长仄短的规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理解诗句大意并想象画面。 4.初步体会古典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理解诗句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悟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诗歌背景资料,了解折柳送别的典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播放课件)读题,你从古诗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1)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2)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背景资料:唐王朝出现了动乱,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 (3)理解“元二”的称呼。(师补充:姓元,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叫“元二”) 二、读诗文,识平仄 1.初读: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个人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朝”和“舍”(播放课件)。 3.正音后齐读。 4.师范读。(读出平长仄短之感) 问: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5.结合学生说出的特点,指导何为平仄,如何判断平仄。(板书:平长仄短) 6.师结合诗句,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诗。 7.请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出后两句的平仄。(提示最后一行的“出”字在古代读仄声,所以要读短。) 8.请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自由练习朗读这首诗。 9.请学生个别读,然后齐读。 三、解诗意,悟诗情 (一)解读前两句 1.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相信,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们会读得更有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渭城的美景,说说你在图里看到了诗句中的哪些景物。 2.交流汇报。 3.师结合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柳、尘两种意象的特殊。 (1)柳,在古代柳象征离别。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柳”和“留”谐音,折柳就是希望要走的人留下。师引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渭城在黄土高原上,风大,沙尘多。远行的人往往还没出城,就已满身尘埃。所以很多送别的诗里往往会提到路上的尘土,比如杜甫“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情感。 5.会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6.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准备:背古诗,引出摇头晃脑吟诵古诗的方式。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也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 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 4.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 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 第三遍,还可以合着节奏摇头晃脑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 如果老师没有喊停,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下去。 汇报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播放课件)师:这句诗中的两个多音字你读的特别准确,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组词)这两个多音字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完成课作。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里了。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谁还想来读?汇报两名后齐读。 5、师:读着读着,你从诗中看出画来了吗?请拿起笔,在诗句中圈一圈,这幅画都有哪些景物? (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一二

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张晓惠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回想我以前的古诗教学,概括为一个字:累。教师把字、句的意思抄在黑板上,学生再抄在书上,然后把它背得熟熟的。考试的话,所有学生所写出来的意思都一样。明明知道教参上强调:注意诗句的意思不必讲得过细,学生能知道大体意思即可。可是不这样做,老觉得欠缺了什么。细想:这无非是为学生包办到底的老观念在作怪。今天,我再也不能在课堂上做这样的无用功了!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断实现教学创新的劳动者,必须想出新的教法来。 于是,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首诗时,我运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带给学生一次新的教学体验,从而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宴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为了让学生能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我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理解。 首先,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让学生在诗中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酒”,离别在即,好朋友之间举杯话离情。“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

古诗词诵读:2.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部编版)

古诗词诵读 2.送元二使安西 1.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 了解古诗的类别及其特点。 3. 反复诵读,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表达方式。 4.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诗,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送元二使安西》)你了解到了什么?(这是首送别诗。当时,朝廷在新疆设立安西都护府统管西域各国,王维的好朋友元二奉命去安西都护府传达朝廷的最新旨意,故而王维为其送别。) 二、自主学习 1. 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 解义。师:读得真不错,让我们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句意思,待会儿来说说诗中的大概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3. 同桌互相说说。 三、品读诗句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我们已把古诗基本读懂。你们的自学能力真有一手。大家看看这首诗,前两句都是写什么?(写景。)后两句呢?(抒发情感。)(一)品景。 1. 谁来读读写景的句子。(生读)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看到了什么?

2. 自由说。(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指导) 那么多画面,作者只用两句话就精炼地写出来了。这绵绵细雨把尘土都轻轻地润湿了,杨柳也变得苍翠欲滴。多美的画面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我觉得渭城雨后的天空变得更加明朗,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3. 重点品“雨”“柳”之意象。 春日的渭城有很多美的景物,但作者为何重点选中“雨”和“柳”呢?(这雨是绵绵细雨,绵绵不断,正如此时作者的情丝。情也似乎连绵不断,有着淡淡的忧愁;“柳”和“留”谐音,折柳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二)品酒。 1. 读着后两句诗,你又看到什么?(王维与元二举杯共饮美酒的场面,王维与元二话别的情景。)(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他们酒喝了多少?(“更”一字,体会到他们喝了很多。) 3. 地点。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西出阳关到安西,安西到底有多远呢?我们看(出示简略路线图)从渭城到安西,足足有三千多公里。在当时,即便乘坐最好的交通工具也要走上半年多。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路途遥远,充满艰辛,不知何日是归期。这种难分难舍的情都尽在这两句诗中。 4. 小练笔。你想此时王维举杯劝酒,他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 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无不浸透了诗人对朋友全部的真挚感情。我们也把这份情深深埋在心里,让我们配着音乐再来读读整首诗。 送元二使安西 景:雨、客舍、柳 情: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课程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能力目标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铺垫诗情 同学们喜欢音乐吗?(喜欢)。既然喜欢我们就先来欣赏一首曲子。播放课件:歌曲《送别》,长亭、古道、夕阳、垂柳等送别场景。学生欣赏感悟。)老师:这首歌叫做《送别》,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我从曲子中感受到一丝忧愁。 老师:为什么而忧愁啊? 学生:因为要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了,所以很忧愁。 学生:还有一些依依不舍的感情。 老师:是啊,送别总是让人不舍,令人心生感慨。所以古往今来,因为送别,诗人们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 老师:比如说,我们前面就刚学过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那就是——生齐:《赠汪伦》。 老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齐诵全诗 老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老师:指名读试题 老师:我们生活中有叫“元二”这样的名字吗?(没有)看来“元二”并非

他的本名。他姓元,排行老二,所以诗人直呼“元二”。从这样的称呼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诗人和元二是很要好的朋友。 学生:诗人和他的感情很深厚。 老师:送元二干什么? 学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老师:你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使”。你怎么知道“使”在这里是“出使”的意思呀? 老师:你真会学习。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看来这个元二还是一个朝廷的官员,他是带着唐朝的外交使命去出使安西。我们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读熟诗文,初解诗意 老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是谁送别元二吗? 生齐:王维。(师板书:【唐】王维) 老师:王维是唐朝又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诗人,关于王维,你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生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所了解的王维。(略)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那么大家预习时也读了这首诗了吗?谁来展示展示?(一学生朗读)谁来评一评?(生评价,师强调多音字“舍”的读音)老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我读懂了送别时是早上,还在下雨。 老师:你读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天气。你是从诗中哪儿知道的? 学生:我是从“朝雨”知道的。 老师:你很会读书。这朝雨还—— 学生:湿润了地上的尘土。

送元二使安西 (2)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牛蹄镇高田小学吉艳妮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特别害怕离别,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李白送汪伦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 指名读题。 刚才两位同学读了课题,你认为谁的读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生:因为元二是一个人。 师:元二就是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明白了吗? 我们再来读题?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师:出使,到某个地方,到安西。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题?

2.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生:王维师:谁了解王维?我们有没有学过王维的其他古诗呢? 3.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教师纠正字音。 3、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边读边划节奏。我们一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课题。生读题:送元二使安西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二句,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讲解字词,说说这两句的大意。分析诗句。 3.我们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那么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指名汇报。

20.送元二使安西 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育英二小张慧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读通并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拓展送别诗。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诗仙李白写的一首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能来给大家背一背?(指名2-3人背诵,正音)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用朗读将自己再次带到那江边依依惜别的场景中去!(生配乐齐读) 2.师:这首送别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带着这份感动,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第二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一)解诗题 1.师:同学们伸出小手指,跟我一起写诗题(停顿板书),我先写一个字“送”,大家猜猜接下来我会写几个字?为什么?(指名2-3人回答,从中理解“使”、“元二”、“安西”) 元二:诗人的朋友,元常,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叫做元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唐朝设置在西北的最高军事机构,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再说一说诗题的含义?(指名1-2人回答,王维送元二出使到安西去任职。)齐读诗题。

送元二使安西

一、课前谈话: 我们一到四年级背过很多古诗,今天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我出上句你对下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看来大家掌握的很熟练呢!准备好我们可以上课了吗? 二、导入解诗题 1、你知道刚才我们背的这几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王维 2、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纠正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齐读课题,从题目你读懂了什么? 送别,元二(董大),安西,使:出使,怎么知道?板书:结合注释 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吗?我找了一些图片(课件补充) 安西今在新疆库车附近,谁去过新疆?我也没去过,它离我们太远了,我们在中国的东面,而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看了图片,你知道安西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荒芜人烟,一望无际的沙漠,缺少水的空气是十分闷热 师:再来读一读。元二去干什么呀?(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镇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所以是─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去保卫国家。)师:带着你自己的理解读题目。 三、知诗意,以画解诗。 1、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生介绍,板书:查找资料 师补充(课件显示)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唐朝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后代学者称其为“诗佛”。 2、第一次和一首新古诗见面我们要先做什么呢?(生:先读熟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我们学习古诗的敲门砖。(贴板书。) 3、那就读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一下这首诗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而画面?(生读书,师巡视指导) 4、谁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一听?(1个,第一遍就读的这么流畅真了不起。)谁还想读?老师发现你们对“舍”这个字都读的特别准,板书“舍”及拼音,三声意思是丢弃,四声是房子,这是我们这节课需要会写的字,伸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第一个写正确,第二个写美观。(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一尺一寸一拳头) 6、展示书写:谁愿意把你的字展示给大家? 评价:这个天撇捺写的很到位能盖住底下的(画星星)虫的下面是提也写的很正确(画星星)。 同桌互相交换过来,看看他是不是写的很正确呢,如果写的好就也给他画画小星星。 四、美读古诗 1、谁再来试试把古诗读的字正腔圆?(出示整首诗)(一生读) 2、听了你这么一读啊,我也想读。能不能让我也来读一读啊?(师按照平仄规律,有感情地读完整首诗,配乐) 师:谁说说老师读得怎样?(3、4人) 生1:你读得很有感情,并且你每读一个句子,后面有一个停顿。 师:哪儿停了,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每一句读完了,后面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再读下一句。 师:对。你说出了读诗的一个很关键的方法,那就是要缓缓地读。还有谁要说?读诗有长有短这样才有节奏。读诗也要注意押韵,(出示韵脚)自己读读 同学们,这就是古人读诗的方法。(生点头)想学这种方法吗? 师:怎么读?两个字一读。“渭城”连着读,“朝雨”连着读,“浥”单独读,“轻尘”连着读,读的时候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平仄的规律。(师板书:平仄)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词语解释】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④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⑤浥:湿润。 ⑥客舍:旅店。 ⑦更:再。 ⑧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⑨故人:老朋友。 【韵译】: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

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 请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 西出阳关后就再没有老朋友了。 【诗文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

送元二使安西 同步练习1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课时同步练习-20古诗两首 课文在线 ________________(题目)送元二使安西 ___________ (作者) (唐) 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 用“√”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朝.雨(cháo zhāo) 客舍.(shěsha) 更尽.(jǐn jìn) 2. 第一首诗的诗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朝的________; 他有“________”的美誉,我还读过他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小释义员。 (1)之__________ 故人:______________ 烟花:________________ 使:___________ 浥:_______________ 更尽: _______________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发挥想象,写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此时 的你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两首诗是写诗人什么季节送别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篇一: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下是各个版本教材的内容 [语文A版第五册课文] 28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①安西② [唐]王维 渭城③朝雨浥④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⑤无故人。 ①[使]奉命前往。②[安西]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唐代六都护府之一,在今新疆库车一带。③[渭(wèi)城]在今陕西长安县西。④[浥(yì)]湿润。⑤[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课文]

送元二使①安西 [唐]王维 wèiyì 渭城朝雨浥②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③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①使:出使。 ②浥:湿润。 ③更尽:再饮完。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课文] 7 珍惜 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语文S版第十二册课文]

送元二①使②安西③ (唐)王维 渭城④朝雨⑤浥(yì)⑥轻尘, 客舍[shè]⑦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⑧无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②使:出使。③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④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⑤朝雨:早晨下的雨。⑥浥:湿。⑦客舍:旅店。⑧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西师大版第十一册课文] 17 古诗两首 送元二①使②安西③ [唐]王维 wèi 渭城④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quàn 劝君更尽⑤一杯酒,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一、课题 T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 T 谁来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S 送元二到安西。 T 送他去安西干什么? S 执行任务。 T 执行什么任务? S 奉命前往安西 T 看来有个字阻碍了你,“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S 出使的意思 T奉谁的命令去?(奉朝廷的命令去治理那里。) T 谁送?完整说一遍 S 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T 现在再读课题,相信你会有不同的理解。(指名读,齐读) 二、自读古诗。 T 现在我们一起走入古诗,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 S “朝”错读为“cháo” T 这个字怎么读?(chao)为什么读作zhao? S 是早晨的意思。

T 你能给它组个词吗? S 朝阳 T 还有一个字容易读错——舍,你们为什么读作shè? S shè是屋子的意思。比如宿舍、屋舍 T 看来我们在读多音字的时候可以利用组词的方式,结合在句子中的意思来判断它的正确读音。谁再读? T 读得流利 读得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的味道 读诗讲究快慢缓急和轻重变化。谁再来试试。 T 来,一起读(齐读) 三、质疑、再读古诗、汇报 T 学习这首诗,你最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 S 王维为什么要送元二去安西? T 你想知道送别的原因 S 他们为什么要更近一杯酒? T 你真会思考,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 S 王维是怎样送元二的? T 你们真会思考,我们只要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现在,结合课下注释再读古诗,边读边提起笔来,在旁边写一写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自学) T 这首诗写了什么? S 渭城在早晨的时候下了一场细雨,把地打湿了。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 2 省一等奖课件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师提示: 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牵挂的是谁? B.王维来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业,他最想对朋友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 自制幻灯片一套。 【教学时数】 1课时 注意: “三分诗,七分读”。这堂课应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当堂会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2.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送元二使安西》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2.《送元二使安西》

2.《送元二使安西》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浥轻尘(yì hù)渭城朝雨 (zhāo cháo) 客舍青青(shě shè)更尽一杯酒(gēng gèng)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浥轻尘(hù) B.渭城朝雨 (cháo) C.客舍青青(shè) D. 更尽一杯酒(gēng) 2.尽:A.喝完;B.都,全;C.全部用出。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2)我们应尽力帮助贫困山区的朋友。( ) (3)他说的尽是废话。( ) 3.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释有误的一组是() A.渭城朝雨浥轻尘(浥:湿润。) B.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 C.劝君更尽一杯酒(君:你更:再。) D.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老朋友。) 4.下列诗句停顿有误的一组是() A.渭城/朝雨/浥/轻尘 B.客舍/青青/柳色/新 C.劝君/更尽/一/杯酒 D.西出/阳关/无/故人 5.下列诗句与其它三句不是一类的是一项()。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A.秦时咸阳城,陕西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B.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 7.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采薇(节选)》选自《诗经?小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又称“诗三百”。 B.《采薇(节选)》是一首写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 C.《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 D.《送元二使安西》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 三.古诗词填空。 1.《送元二使安西》是代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所作。题目中“使”的意思是。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是: ,地点是,景物是: 、和,这样为送别营造了个愁郁的环境气氛。 2.《送元二使安西》中“,”一句属于环境描写写出了景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雨”、“柳”、“酒”等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读题解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谁来读读题目! 2.指导学生读题、解题 指生读。 评价:读得很正确,声音很响亮。 注意听老师读,你听出了什么?生回答。 指读、齐读 3.你们能从古诗的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重点提醒: 谁送谁去什么地方? 元二,原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还有一个诗人他姓董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称为董大。使是到,出使的意思。 安西是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库车县,是唐朝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二)指导朗读,读出诗味 1.生读诗 我们学习古诗啊,第一步就是把古诗读正确。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好自由读《送元二使安西》,开始。 (大屏幕出示古诗) 2.指导读古诗 (1)指名读 好,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有几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评价:读得很正确,把好几个多音字都念准了了。比如“朝雨”的“朝”、“客舍”的“舍”、“更”字) 老师要问一下,朝雨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时候下的雨? “朝”在这里是“早上”的意思,跟“朝思暮想”“朝发夕至”的“朝”意思是一样的。“朝思暮想”的意思就是早晨晚上都想念,“朝发夕至”是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把这两个词语抄在这句话旁边,学语文要善于积累。 再来看“客舍”的舍字,另一种读音是舍,谁会组词? 客舍的舍是房屋的意思,你看这字,上端象屋顶,下端象建筑物的基础。中间是客舍招徕顾客的酒旗。 更这里念第四声,跟更上一层楼的读音一样,是再的意思。尽是完的意思,更尽连起来就是再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戴建荣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戴建荣]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先请大家看我写这首诗的题目,一边看,一边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写?先写一个字(送),接下来写两个字(元二),然后写一个字(使),最后写两个字(安西)。这首诗的作者是——相机板书。 (2)好,我为什么这样写呢? (3)没错,真好,这个孩子是会思考的。前面是从读的节奏上来说的,而她呢,不仅知道节奏,而且能从字词的意思上来说,了不起。别坐下,对她的发言同意吗? (4)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是在家中排行第二。什么叫排行第二,你知道吗? (5)真有文化。咱们古人重男轻女,女孩子轮不到排辈分,只有男孩之间才可以,说明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6)不叫元一,叫元大,有个哥哥,而元二恰恰是个男孩,所以就元二了。明白了吗? 二、读诗: 1.使什么意思?奉了谁的命令出使?能不能不去?如果不去?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2.安西,是一个?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3.咱们一起看。(出示地图)长安,当时唐朝的首都,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今新疆库车附近,古时称为(安西)。 4.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就从长安开始一路西送。往西走啊走啊,走到现在渭河以北,有一座城叫(渭城)所以这首诗也叫《渭城曲》。同学们,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但是,在这样一个晚上,这两个朋友是不睡觉的,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通宵达旦的就是喝酒聊天,聊天喝酒。所以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渭城——(朝雨浥轻尘)。 5.正因为他们没有睡觉,所以才会看到这渭城下了一场朝雨。送到这里,元二就孤身上路了,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现在敦煌的西南,古时候这有一道关,叫(阳关),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所以又叫《阳关曲》。看到阳关这两个字,有没有想起一句诗,叫秦时(明月汉时关) 6.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阳关)。 7.出了阳关,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元二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了安西这个地方。看啊,这个地方,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是大风过来烟,也就是大风一起,飞沙走石。当地的百姓、当地的官员要出行都要遮着挡着才可以,元二就是出使到这样一个地方。所以,这样一首送别的诗该怎么读呢? 8.也就是送别诗要读出感情,速度要读得——慢。指名读。 9.你为什么这样读?(因为渭城是一个地方,朝雨可能是清晨的雨。) 10.真想和你拥抱一下,但是男女有别。真好,把刚才咱们解课题时用到的方法融进了现在的朗读里面,这就是学习。好,看来,咱们都是这么读的。 11.其实,在咱们唐朝,唐朝许许多多的诗人,他们写诗也好,作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叫——(师板书:平仄)一起读 12.平其实是一种声调,叫平声,仄也是一种声调,叫(仄声)咱们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一脉传承下来,现在我们也有声调,它们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还有一种特殊的声调,叫轻声。现在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现在的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 13.为了好记一点,平声咱们就用一条横线表示,仄声就用一条竖线来表示。遇到平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