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张爱玲的研究综述
新世纪二十年张爱玲研究述评

析 了 张 爱 玲 创 作 和 自 译 《秧 歌》 的 动 机 及 译 本
名——否定结构及其有机构成、产生的原因和文本
《跋》 中对故事真实性进行辩护的目的,探究了改写
存在。
随着 20 世纪语言论转向、西方叙事学、语言诗
背后的话语权利表现,并对改写的效果进行了简要
不失精当的评价;黎昌抱、孟洁如的 《译者主体性
美追求。她裹挟着内心深处库存已久的温淡与热
的日常叙事》 ,深入分析了张爱玲小说所创造的
望、决绝与妥协,在永远的黑暗中,一直走,真实
日常现代性,并抽丝剥茧地辨析了以张爱玲为代表
真实再真实,到最后就是地老天荒。她笔下参差林
的日常生活叙事的艺术特点;张彩霞的 《论张爱玲
立的繁复意象,似一座座森森丛林,很多时候,读
114
南方文坛
2020.5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新世纪二十年张爱玲研究述评
伍志恒
真检阅俗世的酸惨琐屑,然后又抱有不甚其多的执
一、张爱玲小说艺术的本体性研究
拗,肩窝盛满一地的惘然。这类研究论述集中紧
凑,往往能于管窥一豹间由点带面,深入细致地勾
本体性研究指就张爱玲小说文体、艺术构成及
掘、世俗人生的执着、孤寂苍凉的叙述语式等四个
为张爱玲的家庭小说在哲学观念、情感结构、叙事
方面来谈张爱玲爱情文本的思想意蕴与艺术特点;
模式和精神承传等方面,整体上为中国现代家庭小
娄秀荣的 《月亮·玻璃·墙——张爱玲小说意象小
说写作开辟了新境界,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精神
③
议》 ,指出在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时常出现的意象
115
能动性直接影响着译者,制约着翻译成果的表达,
张爱玲作品论文文献综述

《张爱玲作品中的家国观念解读》一、选题目的及意义在文学研究界,最初给予张爱玲极高评价的是文学史家夏志清,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提到张有强烈的历史意识,热爱中国文化,“是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实而又宽厚的历史家”。
从这点上看,张爱玲及其作品蕴含了中国现代主流作家的“感时忧国”因素。
在这之后,黄修己在《张爱玲名作欣赏》中解读她的《中国的日夜》时,认为张的爱国情感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
池上贞子在“张爱玲和日本”一文中认为张的脑海深处永远是中国,也正因为“她的这种思想……维护了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节操和荣誉”。
阎纯德在他的《二十世纪中国女作家研究》中,论及张爱玲时提到她“是一个走过乱世的爱国者”。
虽然以上学者没有就“张爱玲是爱国的”展开进一步的论述,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好奇,也因此激发了我对张爱玲家国观念的研究兴趣。
张爱玲是否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家国观念”?如果有,这些意识在她的作品中是怎样表现的?这是我的论文将要探讨的。
二、文献综述由程光炜教授主编的现代文学作家作品解读丛书中的《解读张爱玲经典》,就对张爱玲的散文与小说中的中国情结与文化给予了颇具洞见的认同。
李加孟指出,张爱玲以小说登上中国现代文坛,在日寇入侵、国土沦丧之际,编织沪港百余年来男男女女悲欢离合的密密情网,展现给世人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传奇世界;而在散文中,张爱玲以她女性特有的柔性眼光,平铺的笔调构勒真实而鲜活的生活层次,在战火腾飞,血与泪的抗日救国时代背景下却谈吃穿、谈女人,谈哲学、谈艺术、谈理想,构成了一个随意琐屑的世俗世界。
给人的感觉似乎多的是对物质生活的沉酒享受、津津乐道,因而长期以来为人垢病。
翁弢指出,家国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存环境或文化氛围,而家国意识则是因现实种种不如意而寻求解脱的苦难的精神象征。
大凡在一个安稳的年代从容生活着的人,一般很难有明晰的家国意识,唯有在乱世,在家国被破坏或者失落的时候,家国的意识才会涌上心头,愈显突出和强烈。
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

,
”。
”
,
。
,
,
,
。
落痛快 的文章是 天 造地设的一 般 … …譬喻的巧 妙 形象的 入 画 固是 作者风 格的特 色 但 在完成整个 作 ” 品上 从 没象在这篇 里那 样地尽 快妙用 论 文 对《金 锁记 》 价极 高 毫 无 疑 问 《金 锁 评 是张 记 》 女士 截 止 目前 为 止 的最完满 之 作 颇有《猎
。
,
,
。
,
,
,
,
的研 究几乎在张刚 成名 就开 始 了 而且 有 着较 高 的 起点 有着 良好的开端
,
。
,
,
”
,
,,,来自又 张是 格外注 目的 寸
。
二
,
一
年代
、
海外
、
还 值得注意的是 一 篇题 为《评张爱 玲 》 的文 章
。
,
它 的 作者是 与 小 说 家共 同 生活过 一 段 时 间 的 胡 兰 此 成 ④ 文对其作品 的分 析 很 空泛 但却是第一个 将
,
“
鲁迅 之 后有 她 她 是 个 伟大的寻 求者 和 鲁迅
,
,
。
。
不同的地方是 鲁迅 经过 几 十年来 的几次革 命 和 反 动 他的寻 求是战场上 的受伤的斗士 的凄厉 的呼唤
张爱玲 则 是一 株新生的 苗
,
、
时代的女 作家与这 两 位 年 代的女 红人 作了这 样 “ 的 比较 我 们读了以 前 的冯沉 君 谢 冰莹 黄 白微 诸 家的 作品 再 来读这 两 位的 便 生出 了后 来 何 以 不 能 居上 的疑 问 因 为前 者 都是向着全 面 的压 抑作反 杭 后 者仅仅是 为 了 争 取属 于 人 性 的 一 部分 情欲 的 自由 前者是 社会大众的呼声 后者只 喊 出 了 就 在 个人 也仅是 偏方 面 的苦闷 谭先 生认为张爱玲 是重 视人 情甚 于 世 情 的 作家 他重 世情 因而 有后 来 不能 居上的看 法 与 傅先 生看重 其对 人 性情 欲 的 挖 掘刚好相左 或许谭先生 指 出 了张 氏部分 作品 内容 的某 种局限 但评 论者 自己 对 作品 内容的理解 未 必 是 没 有局限的 不 错 爱情婚姻两 性 关系是 张爱玲 观 照 人 生的 基本角度 但 在她 描写 的 媒约 婚姻 金钱 婚 姻 高 等 调情 通 奸 拼 居 及其 它 种 种畸型 变态的两 性 纠结 中 包含 着十分 丰 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 冲 突 正 是在这 一点 上 张爱玲超越 了一般的海派小说 家
张爱玲研究

学思想的基本倾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题材选择的非政治性 张爱玲的小说,就题材而言,几乎清一色是恋 爱、婚姻等爱情故事,且大多数是不如意或不幸的 婚恋故事。“‘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 写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尝试。”张爱玲在《自己的 文章》(《张爱玲文集》第4卷)中如是说。因此,张爱 玲永远与时代保持着距离。“十里洋场”的悲欢离 合是难以让人体会到鲜明的时代气息的。即使像 《十八春》这部蕴涵时代投影较多的作品,也最终 被改成了作者的故调。 这样的创作倾向,无疑是其生存环境与人生观 念共同影响之下的结果。出身阀阅门第,从小熟读 古典小说的张爱玲所喜欢编织的,是《红楼梦》一 样的故事。父母并不阻止她去阅读那些描写婚恋题 材的旧小说以及充满市井情趣的通俗小报。她见过
说里指的是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终身能有所依 托。比如《留情》里的敦凤就是一位求安稳的女性。 她年纪轻轻,却愿意嫁给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头──米 先生,只是为了钱,为了找到依靠,敦凤就像一条 青藤找到一棵可以攀附的大树一样,她蹂躏了自己 的感情。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生在这世上,没 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 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张爱玲从表面“相爱着” 而实则没有感情的矛盾中,展示了她对隐藏在女性 内心深处的依附心理的深刻剖析。 张爱玲写作的年代虽然有一部分人经过女权运 动后,已取得独立的人格及人身自由了,但无可否 认的是,这种依附观念仍存在于一部分女性身上, 尤其是中上层女性身上。张爱玲以其女性的切身的 体验和站在男性的角度的观察,在小说中借女主人 公的感情矛盾,半推半就、若即若离、游戏式的恋
堆的麻烦里。他看不惯父亲的猥琐,受不了母亲爱 子的方式,更讨厌父母和姊姊将已长大的他与还是 小孩子的弟妹一起看待。这“使他痛心疾首”。年 轻人总是要恋爱的,他单恋上了一个白俄姑娘沁西 亚。但是恋情还没展开,就夭折了。沁西亚嫁给了 一个低级的白俄军官。婚后的沁西亚在潘汝良眼中 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从此他不在书上画小人了。 再如《心经》中的许小寒一家也生活在麻烦之 中。父女二人不合常理的“爱”,将小寒的母亲冷 落一旁。承受不了伦理的谴责,许峰仪选择了小寒 的女朋友绫卿,留下了小寒母女两人。直到最后小 寒才感受到母爱的力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对于小说中这许多“麻烦”,张爱玲说:“是 个 故事,就得有点戏剧性。戏剧就是冲突,就是磨难, 就是麻烦。”(《自己的文章》)俗世的生活,令张爱 玲更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她也将这种观察
金锁记文献综述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综述和我的研究题目。
研究框架103班10011172 高炳丽一、《金锁记》研究综述随着人们研究视角的扩大和研究氛围的变化,张爱玲以及她的文学作品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重新的审视与评价,关于张爱玲以及她的小说《金锁记》人们已经进行了相当充分的研究。
整理、了解历来人们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对于重新的认识和评价《金锁记》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爱玲的《金锁记》在1943年11月首次发表在上海《杂志》月刊第12卷2期上,后收入小说集《传奇》,1944年上海杂志社出版。
(一)最早的研究以及其他著名作家、人士的评论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那篇写于1944年4月7日、发表于同年5月上海《万象》第3卷第11期的雄文《论张爱玲的小说》(署名“迅雨”),是对于《金锁记》的最早的具有分量的评论。
他主要的观点是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在结构、节奏、色彩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他说“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1]他从新文学文坛过于注重“主义”的论战,而缺乏“深刻的人生真实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等弊病出发,详尽、系统的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作品。
他主要从作者的心理分析方法、节略法的运用以及作者的风格来体现作者在《金锁记》这个小说上的成就。
有一些著名的作家、著名人士对《金锁记》做过评论,比如严加炎说《金锁记》把主人公的心理写得很复杂、深刻和透彻,把悲剧写得细致入微而又震撼人心。
他说“把主人公心理写得如此复杂、深刻和透彻,把人类悲剧的后果写得如此细致入微,而又如此震撼人心的,却只有张爱玲的《金锁记》。
”[2]一是细细分析曹七巧在小说中那种自己得不到幸福也不让儿女得到幸福的变态心理,以及她所说的那些刀子似的在他人的心灵上能划出伤痕的话语,以此来体现张爱玲在小说两性心理刻画上的前所未有的深刻性;二是细细分析《金锁记》中的那些鲜活而富有艺术魅力的意象,以此又说明了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的独到。
张爱玲女性文学研究综述

张爱玲女性文学研究综述作者:马永佳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5期张爱玲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性格的女性文学家,在她的作品中很少描写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而是着重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
在她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女子,但是她们却有着相同的命运:被当时的整个社会洪流所吞噬。
现在对研究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女性形象和衬托女性形象的男性形象做了研究整理,综述如下。
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第一类:在爱与不爱之间挣扎的男人,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他们是为数不多有真感情的新时代的都市人。
范柳原在起初是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但是到最后他发现自己是爱着白流苏的,发现了真正的爱情。
第二类:是那个时代下的畸形产物,没有爱,没有能力、并且没有自尊。
但是他们却假装很高贵一样。
他们沉醉在金钱与肉欲的欢愉中不得自拔,他们是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牺牲儿,在他们身上呈现了那个时代一切的丑陋。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围绕在梁太太周围的一系列男人都可以说是这种类型,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男人的存在,所以才造就了一批可怜的女人。
第三类:是既没有地位也没有理想的男人,他们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留下来的寄生虫,是新旧时代交替夹缝中的无辜产物。
第四类:是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在小说中因为是异国他乡,所以他们心中缺乏着归属感,有的玩世不恭,也有的是抱着美好的希望生活,然而往往事与愿违,结局都是不尽人意。
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英国人罗杰可以说是善良的,但是在最后还是自尽。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封建枷锁和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形象这一方面的典型就是《倾城之恋》当中的白流苏,她可以说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但是一直受到封建枷锁的控制,直到遇到范柳原真心相爱。
然而起初的目的却是为了报复家中对自己冷落。
虽然最后和范柳原走在一起,但是她也始终没有逃脱男权社会的掌控。
二、基本欲求的情欲压抑下的女性悲剧形象中国女性长期在男性的精神压迫下,自己的精神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关于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特点分析综述

关于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特点分析:1.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和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首先来自她的父母。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张爱玲在少年习作《天才梦》中曾说:“我三岁时能背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他的泪珠滚下来。
”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
她母亲第一次从海外回来时,就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
据张爱玲后来在《私语》一文中说,母亲的回来使她十分兴奋,“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巅。
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谐和的,然而我喜欢它,连带的也喜欢英国了,因为英格兰三个字使我想起了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砖,沾着生发油的香,母亲告诉我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国是睛朗的,可是我没法矫正我最初的印象。
”她一直喜欢老舍的小说《二马》,除了因为她母亲当时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外,还在于这部小说写的是北京人在伦敦的故事。
其次来自她自己的经历。
受父母的影响,张爱玲从小会背唐诗,也从小就学英文,在教会中学读书时就曾在校刊发表过英文文章,虽然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争没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杂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这段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最初的几篇小说《沈香屑第一炉香》、《沈香屑第二炉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
而她从小卷不离手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的营养,更是深入到了她的骨髓之中,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
2.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
对于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主要内容的了解,可以《沈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为主,辅以其它作品。
张爱玲论文 文学综述

文献综述---解析“张爱玲热”成因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成名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
正如柯灵先生所说,我板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文坛都安放不下她,上海沦陷,才给她机会。
【1】对张爱玲其人其作品的研究有很多,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热”现象出现了两次,20世纪40年代的在上海产生了一次,20 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又出现了第二次。
对“张爱玲热”现象产生的原因研究观点很多,对“张爱玲热”现象文学界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的。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许多学者认为都文学史的的重写是“张爱玲热”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张爱玲的消失是文学史抒写过程中的弊端造成的现象,而对张爱玲的再评价则是重写文学史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重写文学史思潮促使人们重新发现了张爱玲,引起了专业阅读和研究的热潮,这是构成张爱玲热的重要部分。
【2】重写文学史的的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人们在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推动下,文学史给一些被遗忘,评价有失偏颇的作家以新的定位,而张爱玲就是这场文学思潮中受益的作家,她的地位在此受到了空前的提升。
20世纪60年代,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以专章讨论张爱玲,并把她放在与鲁迅并列的地位,使得她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1984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次把张爱玲写入了大陆文学史。
大部分学者认为通俗文学思潮是张爱玲的作品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
张爱玲的作品以雅俗共赏著称,虽不能简单归于通俗文学之列,但她创作的通俗性品格在新时期通俗文学思潮的洗礼之下显示出特有的魅力。
【2】她作品中的“俗人俗事”,带着现代风韵的小资情调,在俗文学中堪称经典。
20世纪80年代初,文学的多元化、多功能性得到尊重,通俗文学回归文学大家庭,重新焕发出生机,并形成强大的通俗文学思潮。
【2】从她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与世俗的上海如此匹配的世俗的张爱玲,她对凡俗的日常生活细节,怀着一股热切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五年来张爱玲的研究综述
张爱玲,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历来被许多人喜欢赞赏。
她为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尤其在小说方面,张爱玲作为中国民国时期最富有传奇性的女子之一,她一直是近代文学和小说发展史研究持续的热点,2007—2012,这五年间,关于张爱玲的研究又有了许多新的结果,先将五年来有关张爱玲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
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学术界历来都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张爱玲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做出了独特而又伟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小说方面,张爱玲一生创造出很多优秀的小说,这些小说历来被人称赞,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的文体,叙事策略对于小说的创造来说尤其重要,张爱玲在写作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许多学者对此都有自己的研究,朱凤华《试论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就对张爱玲的小说的叙事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文章中从张爱玲小说的雅与俗的融合、本土传统与外来文化的调和、末代的挽歌与新时代的清唱、边缘与中心的互动四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的叙事策略。
张爱玲小说的“俗”并不是让人不堪忍受的庸俗和令人恶心的低俗。
她亲近的是一种我们人人都分不开的蕴涵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的市俗之趣,不过由于她创作姿态的超脱,批判眼光的犀利。
使得形而下的俗也变成形而上的雅了。
她的旧小说凋子,清凉幽冷的勾画描写,
还有她骄傲凌厉的一两句议论.都给人一种雅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在俗的题材体裁里还蕴涵着严肃的主题。
使她在描绘俗人俗事时分外冷峻严酷切入骨髓。
因而脱离了旧小说那种轻浮肤浅做作的趣味。
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策略。
旧小说笔法的浸染下。
张爱玲作品的语言色彩,叙事扣吻,场景设置,情节安排等都显得非常传统。
但在内容与技巧上她却对西洋近代文
学乃至现代主义有不少的借鉴。
她把旧小说发挥到了极至,而现代里的传统.又为她的小说增添了撼人的魅力。
张爱铃的创作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在边缘。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远离主流远离中心的“距离”正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也是一种独特的叙事策略。
同时,关于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另外一个关键的词语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那就是“旁观者心态”,张娟《旁观者心态与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求是学刊》2007年第1期)就关注了这一点,作者认为通过对张爱玲的旁观者心态的考察,会发现虽然她总是与世态人生保持距离,但她的心灵却深深扎根于脚下这片不断沉沦的土地;并且由于旁观者心态带来的冷静与理性,她得以超越这片土地,达到人性、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深度。
首先,张爱玲早慧而非早熟的心态是她对人世产生旁观心态的心理基础。
童年爱的缺失与成年后感情的不完也影响了她对人世的投入态度,从而使她抽离现实,冷静赏玩所谓的亲情爱情张爱玲的旁观者心态使她形成了独特写作风格,她的文字凛冽又准确,客观而深刻。
张爱玲独
特的叙述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述者在文本中的身份和位置———隐身(第三人称)叙事者;二是封闭的文本结构,在冷静的剖析与无情的结尾后面隐藏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三是有节制的抒情,在蓄势待发的感情中有更深的震撼力量。
张爱玲在写作中一直是抱着自我审视自我观望的心态,正是因为这种心态,
反而使她的创作具有了人性的深度。
在历史层面上,张爱玲的旁观者姿态反而使她更准确地传达出转型时期中国的特色。
同时,旁观者心态也导致了张爱玲强烈的虚无意识。
这种意识是张爱玲在小说的创作中非常执着于细节。
张爱玲的旁观者心态对她创作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二,张爱玲创作的语言特色
张爱玲的小说写的精彩不仅仅是因为张爱玲富有特色的叙事策略,她进行创作的语言特色也很重要,许多学者专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研究,于宝娟《论张爱玲创作的语言风格》(《齐鲁学刊》2007年第一期)就介绍了这一点,在文章中,作者提出张爱玲创作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多姿多彩的精妙比喻、流转自如的音韵节奏、融会古今的独特韵味三个方面。
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中,汉语言充分焕发出其独有的色彩美、音韵美美,传统与现代也实现了密不可分的交融。
精妙的比喻:张爱玲的比喻带有明显的通感色彩。
本体、喻体往往来源于不同的感官范畴,而又凭借她绝妙的想象力联结在一起。
还经常通过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实体化。
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格调独辟蹊径,扩大比喻中事物对象的时空范围,赋予比喻以崭新的境界。
音韵节奏:她的作品中,那流转自如的语言节奏,那“抑扬顿挫”的声韵,那丰富变化的句式往往让我们感到一种难以言传的魅力。
来长期的文学实践中,张爱玲更深刻地领悟到汉语言中强烈和谐的韵律和节奏所蕴含着的丰富而深厚的艺术内涵,并掌握了如何使小说语言流畅优美的技巧。
为了增强语言的音乐性与节奏感,深化作品的意蕴,张爱玲在创作中大量使用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等语音形式,制造独特的音韵节奏,烘托气氛,抒发感情。
融汇古今:传统文化风习耳濡目染,自然对她影响极大。
从她作品的语言中经常能看到传统文学的影子。
在运用文学言的过程中,张爱玲常常化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象为己用,使传统文化之美与现代的文学创作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经常选用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意象作为喻体,从而点染出作品的传统风韵。
张爱玲创作语言的风格除了上述几个方面所叙述的特点以外,还有一股浓重的色彩,那就是一股苍凉的感觉,董广智《论张爱玲作品的苍凉风格》(《唐山学院学报》2007第9期)就介绍了这一点,他认为她作品中的凡人琐事有一种强烈的人生悲剧感作为底子从而摆脱了鸳蝴派的庸俗套路获得了升越的精神境界此人生悲剧感即张爱玲不厌其烦常说的苍凉,张爱玲的人生感觉即以此为底子她觉着真实的人生是灰色的悲哀的反映于她的作品里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挣扎在缺乏光彩的生活中。
同时冉小平《张爱玲的苍凉世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也说道张爱玲不太相信前面有个美好的未来世界等待着她她说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她的世界是荒凉并非荒谬,她的人生缺少有力依托并非失去意义,她对荣华过多依恋而无勇气毅然抛却。
她对人生怀有深深的失望可绝对不是绝望。
她把自己的苍凉情怀写进了小说,把苍凉诠释于亲情的无情,性爱的无爱,用笔为世人描绘了一个无情无爱的苍凉世界。
在作品中的对世事人情的苍桑感及由此产生的惊心动魄的荒凉色彩,包括语言。
悲壮的精神已让位于苍凉的境界。
让人在读她的文章时,感觉她的语言给人一种苍凉的风格。
三,张爱玲文学里其他的世界
张爱玲创作文学时,不仅给我们带来一个个精彩而又令人深思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背后,她给了我们一些其他的关于生活边边角角的世界,比如文学里的服饰符号,音乐旋律,戏剧色彩....,都让我们见识到那个离我们很近却又遥远的民国世界,关于张爱玲作品里的服饰符号,贺玉庆《张爱玲小说中服饰符号的意蕴
探析》(《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就介绍了这一点,服饰天生痴迷的张爱玲,善于吸收传统服饰描写的经验,并大胆注入现代元素,巧妙运用隐喻象征的手法,使笔下的服饰由平常的物象变为内涵丰富的符号。
这些服饰符码不仅传达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也成了作者认识世界、解读人生的钥匙。
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服饰不仅仅是作为物质器物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符号和象征物而存在。
张爱玲的服装世界首先表现在服饰的色彩上,张爱玲对色彩的敏感异于常人其次表现在人物服饰图案的选择上。
服饰图案作为一种符号,这让人感受到古老图腾文化在渐渐地向生命个体渗透、转化和投影。
月的星霜,遭遇的波折,现实的境况。
心情的状态.都像不可回避的化装师,给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打上不可掩盖的印记。
张爱玲在作品里常常不厌其烦、极其详尽地盘写一个个人物上袄下裙穿什么料子花式,头面鞋脚什么色调。
她明白通过服饰等生活细节来诠释人物、勾勒迅速走向现代的中国人的精神轮廓。
她小说中的服饰意象,在传统写实中注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人物的服饰有时虚拟化和抽象化,但又决不给人以触目之感,使张爱玲笔下的服饰超越了他人,成了现代文学一道别样的风景。
张爱玲的文章里,还能看到音乐的影子,余志平《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音乐描写》(《湖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就关注了这一点,在文章中,作者提到由于张爱玲家庭和母亲的影响,张爱玲本人其实并不喜欢音乐,但她的小说却频频跳跃着不同乐器的音符张爱玲把音乐融入小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张爱玲小说中的音乐运用近百处可谓丰富多彩咿咿呀呀的胡琴,叮叮咚咚的琵琶,紧紧绞着弦子的凡哑林,忽断忽续的口琴,富于挑拔性的爵士乐,狂喜嘶吼的鼓乐 .....,这些音乐的描写是张爱玲的文章更具有灵动性和深刻性,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作者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一是传达感情,揭示心理。
二是营造气氛,结构作品。
三是转化意象,拓展想象。
总之张爱玲以其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巧妙地把音乐融入小说用音乐传递主人公的情思用音乐构筑小说情节用音乐创造出一个个意味深长的意象把音乐幻化成一个个生动的比喻使其作品处处闪烁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力濡染出无穷的意趣。
总之,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无论是他的叙事策略,还是语言特色,亦或是她的作品中关于其他方面的特点,都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