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阅读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阅读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阅读的“表达技巧”解题指导

山西省康杰中学柴海军

高考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鉴赏)题目完成过程中,考生最容易完成,最容易得分;又最容易出错,最容易失分的题目之一是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题目。这类题目中最常见的文字就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或者“这样些的好处是什么?”

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其实,只要仔细分析几年高考的“表达技巧”的题目,我们就会发现,高考考查的文学作品表达技巧不外乎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结构方式、修辞技巧和表现手法四个方面。这类题目要想得满分,需要从两点入手:准确使用好专业术语和联系文章内容作答。二者缺一不可。下面我们对这四个方面的专业术语来做详细分析。

一、表达方式(写作手法):

文学作品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写作手法)。

1.叙述:叙述主要分为叙述人称和叙述方式两个方面,它们的作用表述分别如下:

a.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给读者真实生动感觉。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使读者深入到作品中间,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b.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或情感变化)比较清楚地进行叙述。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表述更加充实。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它能使作品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2.描写:就描写手法来说,有细描、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夸张描写。等。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具体到各自的作用是:

a.描写人物常用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它们的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b.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常用方法有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它们的作用: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c.环境、场面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d.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e.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3.议论:议论主要考查论证方法。

a.比喻论证的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所论述的道理浅显透彻,深入浅出,形象易懂,容易被人接受,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b.类比论证的作用: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c.举例论证的作用: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对比论证的作用: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使正确与错误分明,让人们摒弃错误的,接受正确的,增强了论证的效果,给人印象深刻。

e.引用论证的作用:引用具有权威性的材料,使论证有力,更容易让人信服。

d.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抒情: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和等。

a.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它的作用是:直接表达作者的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能激起读者的情感,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容易感染读者。

b.间接抒情:作家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景由情造、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切景语皆情语等):在文学作品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作家借以抒情的对象。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作家离愁别恨,。用《姜斋诗话》的原话说就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间接抒情的作用是:借助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物,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完美结合,能激起读者的情感,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淋漓尽致。使读者与作者之间发生共鸣。

二、结构形式:

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具体到在结构上,应该明确两种结构形式的作用:

a.应该明确不同位置的文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在文章开头部分,作用一般有:开门见山、为下文做铺垫、为后文埋伏笔等;在文章中间部分,常见的作用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照应前文,为后文做铺垫等;在结尾部分的作用有:照应上文,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升华主题、发人深思等。

b.应该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修辞手法:

主要掌握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生必须掌握的8种修辞手法在内的10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a.比喻: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b.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c.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d.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可以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e.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f.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g.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h.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增强表达效果。

i.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j.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四、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文学作品),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文学作品)等

a.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b.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c.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情感铺垫,引发好奇。

d.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e.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f.虚实结合:在文学作品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具体而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g.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h.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i.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

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j.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

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最后还要给所以参加考试的考生提醒三点,其中两点正是在本文开头时笔者提到的:

a.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几乎全是主观题,答案表述经常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b.用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c.千万记得和文章内容联系。不联系文章内容,光说表达技巧,一般只能得到该题目的一半分值,尤其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题目分析:

14.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

参考答案:14、①植物生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

......(专业术语)。

...........(结合文章内容),更富有表现力

每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意思答对即可。

15、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

............(结合

..(专业术语)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

文章内容);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

..(专业术语)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

..........(结合

文章内容);③与下文

..............(结合文章内容)等...(专业术语)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

内容前后呼应

......(专业术语)。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6、①夜来香

...............(结合文章内容),所以称阴香;②.../.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

“没有壮怀”是拟人

...........(结合文章内容)..(专业术语)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

形成对比

..

........(结合文章内容)的观....(专业术语);③体现了

...(专业术语)农夫肯定阳刚之美

点.(专业术语)。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注:题目训练中的重点号和括号内的文字为笔者所加,为的是使大家更好的理解这类题目的解法。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

文学作品中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2

文学作品中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1、对比: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2、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正面衬托、烘托:衬托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更鲜明地体现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4、反衬:为了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更能鲜明的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 5、白描:朴素自然,写出某种情感。 6、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有时还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7、引用:引用能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的典雅。 8.举例或列举议论散文中的举例或列举的作用是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9、抑扬结合:更能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某种品质,使赞扬或批评更为强烈;还能使文章行文富有波澜,制造曲折,避免平淡。 10、点面结合: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更具立体化,揭示问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11、侧面描写:另辟蹊径地表现事物,体现事物的另一个侧面。 12、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 13: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14、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5、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 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 中。 16、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7、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8、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5)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07年的广东高考考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中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应对的高考考题是半开放试题(根据文本自选角度鉴赏)。这类试题先是出现在上海高考题中,2005年后,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中也陆续出现。 (一)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规律 1.读全篇,把握主旨。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写作的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做的相关的注释)等,并利用题目、题干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2.紧扣题目,找准区间。 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弄清楚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明确答题方向,确定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找到答题区,摘录与题目有关的句子或关键词语组合回答。 3.善于整合有关信息。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中的不同信息,或整合回答,或把一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成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准确作答。 4.根据分值,列点回答。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一般情况下,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即可。 5.遇到半开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1)要针对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简明扼要用一句话表达清楚)。 (2)一定要引用原材料中的原词原句或概括原文段中心作为论据。 (3)围绕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结合引用原材料中的原段或原词原句进行分析论证。 (4)答案句数根据分值在6~12句之间便可,语言要简明,表意要清楚。 (二)简答题组织语言的方法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作为答案。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干的指令,将原文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句子,做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答题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的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句、层、段、中心内容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考点一准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一)何谓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 1.重要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富含深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运用修辞手法的特殊词语; ⑦指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2.重要句子①语义较为丰富、内容较为含蓄的句子;②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③能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④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的语句;⑤较难理解的各种修辞句;⑥句型庞大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解题思路: (1)结合语境,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找到对应的信息点,加以概括总结。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巧(各地通用)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指导 答题语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能准确辨析) 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排比(增强气势)、夸张(突出特征印象鲜明)、反复(强调,感染力强)、借代、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用、对比(突出特点使之鲜明) 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表现手法内涵: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形象生动、清新优美、富有感染力、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委婉含蓄、准确严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

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结合文体、语境、修辞和具体语句选用分析) 句子在文中常见的几种作用:(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4)衬托(正衬、反衬)(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10)开门见山,点题(11)总领上文 方法指导: 1、词语理解 如何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高中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师院附中李忠海 前进实验小学史爱东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于记忆,使词句有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垫,前后照应;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高级中学文学作品必备阅读答题技巧窍门

高中小说阅读必备答题技巧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2.小说的情节结构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命题角度(一)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1.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1.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 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重音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重音 重音是指语言表达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字、词或短语的重读。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如果重音表达不准确,就会产生歧义,不能让听者准确领会意思。要注意,重音不是“加重声音”的简称。 重音包括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 重音表达符号:着重号(·)。 一、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定的重音。其特点是音量不需太大,听起来自然,不带特殊的感情色彩,没有特别的强调意味。语法重音的位置相对固定,可通过语法结构掌握其主要规律。 1.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2. 在有宾语的句子里,宾语大都重读; 3.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4.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5.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6.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话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 二、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突出句子的主要意思或抒发某种特殊的感情而有意识读出的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在同一句话里,不同的重音位置能表达各种不同的强调重点。 例如: “咳——老弟,我常.吃西瓜,西瓜嘛,就这味.……”(《猴吃西瓜》) 又如: 是他们 ..提着灯笼在走。(回答“谁提着灯笼在走”) 是他们提着灯笼 ..在走。(回答“他们提着什么在走”)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回答“他们提着灯笼干什么?”) 因而,在表达作品语言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⑴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⑵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⑶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与读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在语言表达实践中,为了准确细微地表情达意,显示重音的方法也有多种多样的。重音的表达方法有:⑴加强音量;⑵拖长音节;⑶重音轻吐;⑷放慢速度; ⑸一字一顿,两字一顿,三字一顿;⑹变换音色。

如何正确阅读文学作品

如何正确阅读文学作品 引言: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成为人们前进的指引,就在于其中蕴含着有益于人生和社会的可贵价值。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著文章、写文章,要传道义、担道义,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在课外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能够增加人文知识,获得艺术享受,还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人物、情节、语言,都有着它们公认的、不可多得的优点,能够让你直接获得写作的启发,促进你的思考,能够激发你的创作灵感,从而提高你的语文的综合水平。可以说,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适当地阅读优秀的、具有相当价值的文学作品,有百利而无一害。 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我只浅谈一个内容,即当我们面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应该如何着手,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使我们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收获地阅读。正确的阅读方法能使你事半功倍。由于今天的讲座的性质,我今天所讲的内容中,基本上以小说为实例。 一、揣摩并提炼深刻的主题 释义:指作家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的、贯穿一部作品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一句话,它往往是小说的灵魂。没有主题的小说是不存在,只是有的作品,在主题展现上更加明显,更鲜明。在阅读中,应养成揣摩并提炼作品主题的习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这对理解全文有很大的帮助。 实例:[美]海明威《老人与海》(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84天未捕到鱼了,同行都远离他,最崇敬他的孩子也离开了他。第85天他又独自一人乘船出航到很远的地方,竟然捕捉到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大马林鱼是鱼中豪杰:它机灵、沉着、“搏斗起来一点也不惊慌”,老人被它拖了两天两夜,还不断被它掀起的大浪摔倒在船上,被它牵走的钓索勒得背脊生痛,两手血肉模糊。当时老人只要割断绳索就可以摆脱困境,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靠喝冷水、吃生鱼片加大体力,最终制服了大鱼,猎获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在归途中,又被成群的鲨鱼轮番侵食。桑提亚哥拼出全力搏斗,最终还是输给了鲨鱼。当他回港上岸时,老人带回的只是一艘空船和自己疲惫不堪的身躯,因为大马林鱼被鲨鱼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经典)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归纳 小说阅读 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四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主题) 一、人物形象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细节描写: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描写对象的特点鲜明突出。 2、小说中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主人公、次要人物。 这两类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 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有对比、衬托、揭示主题的作用。 4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常考的题型。 设问角度: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由面到点分点作答,性格特点+文中的依据(结合文本材料分析)。 如何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可从五面揣摩: 第一,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第二,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第三,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第四,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五,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注意:区别“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二、情节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停顿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停顿 在语言表达和朗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层次之间出现声音的中断叫停顿;在文字中有标点符号的地方,缩短停顿的时间抒发感情叫连读。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停顿表达符号://,连读表达符号:⌒。 一、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在标点符号和文章自然段落间所作的间歇,叫语法停顿。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停顿时间大体是:句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至于省略号、破折号、叹号、问号等,要根据其使用的地方和表情达意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停顿时间的长短。另外,章节停顿﹥段落停顿﹥句群停顿﹥句子停顿。 二、强调停顿 在文章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根据作品内容、脉络、听者的需要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所作的停顿,叫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 例如: 这时候,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海上日出》) “云”“连我自己”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光亮的事物,强调太阳躲进云层里和太阳透出重围时,云、海水和周围人的变化,就应有一个停顿。

又如: 第二天早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这个语段中的三处停顿,表示了一种复杂的感情,既有对那个黑暗、不平等社会的强烈愤恨,又有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又如: 后来,老鼠//见猫就逃,猫//见老鼠就抓。(《猫和老鼠》) 猫一下全明白了,瞪圆双眼//大声说:“是你给吃见底了?”(《猫和老鼠》) 停顿时间的长短是相对而言的,不能机械地套用,要根据语言实际运用的效果来定。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有的看似应停顿的地方却要连读。 例如: ⌒ “糟了!糟了!月亮掉在井里啦!”(《捞月亮》) 按照语法停顿的要求,第一个“糟了”的后面是叹号,停顿时间较长,但为了表达说话者急切的心情,这个看似必须停顿的地方务必要连读。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 答题技巧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小说的三要素 主人公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命题关键词 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三、一般设题角度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分析表现手法) 故事情节及其特点赏析(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表现手法) 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赏析(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主题的赏析(概括作品主题) 对小说社会意义或表达技巧的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 取向作出评价) 环境描写 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1)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4)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5)深化主旨; (6)象征和暗示。 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1)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 动……的情节发展。 故事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以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1.把握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2.学会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1)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在高三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在历次阅卷中,本大题得分均在10分左右,有时甚至还要低。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纵观历年高考选文,作品往往既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有特色鲜明的艺术手法。所选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字数一般在1000字左右。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特点:1.通过一定的物象揭示一种哲理;2.通过一定的形象,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3.以一种象征给人以深刻的理性启迪。 近年来高考试题设计基本特点是稳中求变,每篇文章大多设计四个小题: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取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大多采用“探究题型”考查。试题设计难度适中有梯度,切入点小中见大,考查点全。这些试题更具开放性和探究性。鉴赏评价题型多考查文章内容观点及其评价,谋篇布局及其作用,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等。个性探究题型命题者往往从不同人对作品的理解出发列出前人的多种看法,要求考生进行辨析并阐述自己的见解等。 高考命题的趋向是:主观题在增加,客观题在减少,在好多省份的试卷中甚至取消了客观题目。在设计题目上坚持“主题辐射”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即是一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现手法,都从文章中心思想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存在的情况:一是不会阅读;二是不会做题。针对这种现状,粗谈一下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文学作品是以写人、记事、写景、抒情为主的文章,其主题往往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出来的。在阅读时,应首先从宏观上分清文体,依文体特点来理清文章的形象特征。 一般地说,读一篇文章后,要理出三个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时文章的标题就告诉了我们文章的内容,有时则需通过阅读全文来把握。具体说来可分为:写人为主的文章,先弄清写的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意义;记事为主的文学作品阅读时应先搞清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些事蕴涵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文学作品,阅读时应注意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另外,文学作品语言含蓄,要注意通过文字的表层意思洞察作者在文中所赋予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解析现代阅读题目的基本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调整心态,冷静答题。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小说专题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命题规律,把握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 2、高考真题实战演练,能够运用所学提高答题的准确度。 直击高考: 2018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层级要求如下: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 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 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神。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 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注意:要在通读时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勾画关键词语和重要语句。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 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 刻画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小说的命题基本上围绕着五个关键词: 环境: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节: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人物: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主题、探究: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三、小说阅读考查的一般设题角度 (一)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分析表现手法) (二)故事情节及其特点赏析(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表现手法) (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赏析(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小说主题的赏析(概括作品主题) (五)对小说社会意义或表达技巧的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 (1)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4)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5)深化主旨; (6)象征和暗示。 2、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 (1)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3、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故事情节 1、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指导学生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是我们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面对新的语文选修课程,这个教学任务再次凸显出来,成为教师备课、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与同仁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文本阅读是根本 “文本阅读”这个过程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由于课时紧张,很多教师采取了“直奔主题”的方法,减少甚至完全取消阅读课文的时间。 不能认真阅读,不能享受阅读的快乐,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个致命的缺陷。当我们面对选修教材中众多的文学作品时,淡化了阅读这个过程,看似厚重的教学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把握艺术形象、体味文学形式等,这一切就都成了海市蜃楼,根基不实。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读过作品,就直接进入到所谓的欣赏中。有些学生看似准备得很充分,从网上搜索了很多背景资料,但其实连原文都未细细读过,资料也谈不上真正“消化”,只是经一下手就论堆儿又转给了老师。舍本逐末、囫囵吞枣,以此方法欲寻艺术美感,不过是缘木求鱼,令学生厌烦之心渐生,对这些精美的作品敬而远之。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有些老师动脑筋设计了一些好方法。有的老师指导学生在课上以批注法来读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要求学生阅读时加以批注,在随后的讨论中,学生有文可依,发言也更言之有理、有序。批注阅读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内心感受的机会,有成就感,这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北京宣武区回民中学的一位学生,在课上批注阅读《林黛玉进贾府》[1]时,注意到贾母对黛玉的影响力。其依据是两段原文: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宝玉)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学生从黛玉对同一个问题的前后的不同回答,看出贾母对黛玉的影响,及黛玉的聪惠、敏感。因为给了学生阅读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才会有这样真切而独特的体会。 香港某中学的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读完作品后提出问题,并将好的问题在全班内公布并征集答案,最后与提问题的学生自己准备的答案做比较。这也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好方法。 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鉴赏的一般环节 从调研情况看,由于小学、初中阶段的表达交流能力训练基本是围绕单纯的叙事、描写、抒情和简单的议论进行,大部分高中学生的鉴赏评论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教师可以循序渐进,以提问的形式由浅入深指导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A读了没有?作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概要) B你对作品的哪些方面有感触?(引导学生找到动情点) C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触?(引导学生沿动情点深入阅读,找到合适的评价切入点) 第一个环节强调文本阅读,并在阅读之后提出概述的要求。对作品的概括叙述能力,是对学生阅读理解、概括主旨、表达交流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环节是引发学生思考,向心灵深处寻找与作品共鸣的点。很多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蜻蜓点水,不爱思考。我们则要以问题的形式促使学生去寻找动情点。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用的是“感触”这个词,而不是“感动”这个词,因为不能先入为主地就强迫学生必须被作品感动。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爱好兴趣等各种原因,对于某些作品,有些学生不觉得有什么好,甚至从根本上就不赞同作者的观点、不喜欢作品的风

文学中常见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小见大。《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 (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阅读借景抒情的散文,务必要品味情分析景,惟其如此,才能正确领悟到散文的内涵。 (五)虚实结合,这里强调虚写,主要指联想和想象。 (1)联想,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活动。主要有四种类型:相似性联想,相反性联想,因果性联想和事理性(现象与本质)联想。例如《三颗枸杞豆》,文题与内容就是相似性联想:三叔一生的成绩。同时相对于文中的“我”又是一种联想:如果少壮不努力,日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抓住联想来理解主题,我们就会理解文中的“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动力之所在。诗歌中联想颇多,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它们有着相似性。 (2)想象,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多样性,从而获得丰富的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