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内科综合治疗分析
消化内科的病例分析(病案分析病历分析)

下一步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应用上述方法治疗仍大量出血或反复出血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方法有:结扎胃底和食管曲张静脉;横切胃底部,再作胃-胃吻合术;若病人全身情况尚稳定者,可考虑作门静脉或脾肾静脉断流手术及脾脏切除。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病情汇报
这位患者经过各位医生积极有效地治疗,康复出院,谢谢。有乙型肝炎病史,家族有类似疾病史。
因“呕血伴解柏油样便1天”而入院。
查体:腹部未见曲张静脉,移动性浊音阳性。
辅助检查:暂缺。
病史特点
01
初步诊断:上消化道出血 失血性休克
02
消化性溃疡?
03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04
胃癌?
下一步治疗方法
内镜止血:有条件的医院,在纠正休克的同时,内镜止血应作为首选。或者在三腔二囊管有效压迫和药物降低门脉压的基础上,应尽早在出血后24~48h内进行。要有足够的术前准备和完善的抢救措施,备好止血药物和器械,不可盲目进行内镜检查。如心率>120次/min ,收缩压<90mmHg 或较基础收缩压降低程度大于30mmHg、血红蛋白<50 g/L等,应先迅速纠正循环衰竭,待血红蛋白上升至70g/L 后再行检查。
病例分析
CLICK TO ADD TITLE
天佑医院 消化内科
总结患者病史特点(20分)
给出临床诊断及其依据(25分)
给出鉴别诊断及其依据(25分)
需要做那些进一步检查(15分)
给出治疗原则、措施及其依据(15分)
考核内容
一般情况:患者男性,务农,江西人,
主诉:呕血伴解柏油样便1天
现病史:患者1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合并咖啡样物,混有少量新鲜血块,量约500mL,解柏油样糊状便1次,量约300-400g,当时无腹胀腹痛,无皮肤发黄,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无皮肤瘀点
医院消化内科急性胃黏膜病变(应激性溃疡)诊疗常规

医院消化内科急性胃黏膜病变(应激性溃疡)诊疗常规
【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无明显先兆的急性呕血和(或)黑粪,可完全无痛或仅有上腹部轻微胀痛、饱胀感。
出血量多少不等,可有大出血甚至失血性休克。
发病前多有应激病史,如败血性感染,大面积烧伤,复合外伤,急性颅脑损伤或服用激素、非固醇抗炎药史。
二、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可见胃体胃窦黏膜充血、水肿,点片状糜烂、浅深不一的多发溃疡,溃疡面预糜烂处有新鲜出血或凝块,边缘整齐。
可确定诊断。
【治疗方案及原则】
1.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致病因素,最为重要。
2.禁食、卧床休息。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3.抑酸剂有利于止血,促进粘膜修复。
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
也可适当应用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新麦林。
4.对大出血者,应注意积极输血补液,维持循环稳定,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奥曲肽可减少出血,有一定疗效。
急性酒精中毒所致急性胃粘膜病变76例诊治体会

急性酒精中毒所致急性胃粘膜病变76例诊治体会李明【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所引起的急性胃粘膜病变的治疗方法。
方法76例患者均为2009年10月~2012年4月住院的急性酒精中毒的病人,符合酒精中毒的诊断标准。
行胃镜检查59例,2例伴贲门撕裂综合征,7例伴有消化性溃疡,HP阳性者48例。
同时给予禁食抑酸保护胃粘膜等综合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在经过系统治疗后均治愈出院。
结论急性酒精中毒所致急性胃粘膜病变通过合理有效的治疗后病情可迅速得到缓解,无并发症,预后良好。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2(000)033【总页数】2页(P52-52,53)【关键词】急性酒精中毒;急性胃粘膜病变【作者】李明【作者单位】广西柳江县人民医院消化科【正文语种】中文当饮酒达到一定的量时,首先会导致中枢神经发生兴奋,但很快又会表现出抑制状态,这种现象就是酒精中毒。
急性酒精中毒也称为急性乙醇中毒[1],在医院的急诊室中常可见到此类患者,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抢救,会导致呼吸受到抑制,最终发生心跳骤停而死亡。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的76例患者均为2009年10月~2012年4月在柳江县人民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急性酒精中毒病人,符合酒精中毒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72例(年龄18~52岁),女性4例(年龄20~25岁);住院时间1~3d的有61例,占80.26%;住院时间4~5d的有13例,占17.10%;住院时间6~8d以上的有2例,占2.63%;其中59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48例患者HP显示为阳性,伴有消化性溃疡的7例,伴贲门撕裂综合征的为2例。
65例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为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这是酒精中毒表现最多的症状,38例患者出现腹痛的症状,一些患者呕吐出的胃内容物为咖啡样,还有少部分患者出现黑便或呕血的现象。
1.2 胃镜及实验室检查入院后行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心肌酶、淀粉酶及心电图等检查,意识障碍者常规行头颅CT检查,除外急性脑血管意外;可疑合并肺部感染者需行胸片检查;其中59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48例患者HP显示为阳性,7例伴有消化性溃疡的为7例,伴贲门撕裂综合佂的为2例。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紧急病症,临床上常常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病情危重,需及时进行抢救和处理。
本文将就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包括病因、诊断、抢救和治疗等方面。
一、病因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出血源位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的出血,常见的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性胃炎、胃食管动静脉畸形、胃食管黏膜下血管瘤、异物刺伤、食管裂孔疝等。
年龄、用药史、饮酒史和既往病史等信息是判断病因的重要依据。
在临床上,常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并通过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确定出血的位置和病变的性质。
二、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常包括呕血、黑便、便血、贫血等症状。
病情危急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脉压差减小、心率加快等表现。
诊断上消化道出血首先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查找出血源、评估失血量和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的重要手段。
三、抢救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来说,抢救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让患者休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发生窒息;其次要注意纠正休克,维持循环稳定;最后要进行快速输液以纠正低血压,补充丢失的血容量。
在抢救过程中,临床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尽快稳定患者病情。
四、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内镜治疗和药物治疗。
内镜治疗主要是通过内窥镜在出血病灶处进行止血治疗,包括注射止血剂、电凝止血、组织粘膜下注射等方式。
内镜治疗能准确定位出血病变,减少再出血风险,并且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都有较好的保障作用。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给予止血药物、胃黏膜保护剂、贫血治疗等方式来控制出血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来调整治疗方案,以期尽快缓解患者的症状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临床技能和知识,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细致观察和巧妙处理,以期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急性胃粘膜病变54例观察

复查 , 无不 良反应者送 回病房 , 嘱其患者适 当休息 , 定期复 查 , 治
疗后随访 6 月至 1 , 个 年 所有抽出液均作细胞学涂 片检查 , 以排
除恶变。
2 结 果
复冲洗囊腔 1 ~2次 , 以提高囊 腔 内无水 乙醇 的浓度 , 使无 水乙 醇与囊 内壁充分接触 , 以提高硬化 固定囊壁 的作 用 ;4 注入囊 ()
甲状腺囊肿患者 , 临床多采用手 术治疗 , 较易产 生损伤 、 出
血及术后粘连等并 发症 , 而采用多次 注人无水 乙醇进行 治疗的 方法 , 可提高治愈率 , 本组治愈率 为 8 . %, 6 8 无效 5例 , 术后经病 理诊断证实 , 中 1 其 例为甲状腺瘤部分囊性 变, 1 另 例为甲状腺
细胞失去分泌功能 。但有刺 激机体 引起 疼痛和发热 等副作用 , 本组治疗中有 3 患者出现头 晕、 洌 面红伴烧灼感 和局部疼 痛等 不适 , 药液抽 出后 症状缓解 , 只需对症处理 即可 , 余无其 它并 发
症 的发生 , 应用 2 %的利多卡因可避 免或减轻注射无水 乙醇引起 的疼痛 。 总之 , B超定位穿刺治疗甲状腺囊性病 变 , 是一种安 全经济 作者单位 :3 0 4 新疆 ・ 8 60 ( 阿勒泰) 新疆农十师一八三团医院
变患者临床 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主要 通过 胃镜检查发现急性 胃粘膜病 变大约 占同期上 消化 道 出血住 院病 人的 2 .%, 0 8 治疗
以积极 处理原发病、 降低 胃内酸度 、 治疗患病诱 因为主。结论 质子泵抑制剂、 生长抑 素等对治疗急性 胃粘膜病变有效 。
【 词】 急性 胃粘膜病 变 关键
疗 效可靠的方法 , 具有操作简单 , 宜于掌握 和副作用较少 , 因此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

5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总量下降,大便及呕吐物潜血实验均阳性。
X线检查: 常不能发现糜烂性病变,且不适用于急性活动性出血患者。 在急性出血时肠系膜上动脉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可作出出血的
定位诊断,出血间歇时则常为阴性。 内镜检查
在出血后的24~48h内作急诊内镜检查,可见以多发性糜烂和出 血灶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病变,有确诊价值。
单纯的广泛糜烂出血性胃炎不宜手术治疗。少数伴有应激性溃疡出血
者,经24~48h内科积极治疗仍难以控制出血时,在急诊胃够血
轻者可口服H2受体拮抗药,如西咪替丁;重者可静脉滴注用药。 H2受体拮抗药可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 (3)质子泵抑制药
一般而言,其抑酸作用要强于H2受体拮抗药,轻者可选用口 服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 拉唑(耐信)。
9
大出血者应积极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1)补充血容量 对伴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积极补液,
②酚磺乙胺(止血敏):能促使血小板凝血活性物质的释放,并增加其 集聚活性与黏附性,可用2~4g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中输入。
③也可酌情选用巴曲酶、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抗血纤溶芳酸)等药物。
11
(4)抗分泌药 抗分泌药可以减少胃酸分泌,防止H+逆向弥散,pH上升后,可
使胃蛋白酶失去活性,有利于凝血块的形成,从而达到间接止血的目 的。
管注入药物止血。 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②凝血酶 ③云南白药 ④冰盐水:注入3~5℃冰盐水,每次约500ml,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
清亮,总量不超过3000ml,可清除胃内积血,使黏膜下层血管收缩,有利于 止血。 (3)止血药
①卡巴克洛(安络血):可以减低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并增加断裂毛细 血管断端回缩作用。
急性胃粘膜病变临床诊治论文

急性胃粘膜病变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胃粘膜病变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及防治。
方法对2007年12月~2009年l0月我院住院的46例急性胃粘膜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结果本组46例中,显效25例(54.35%),有效17例(36.96%),无效4例(8.69%),总有效率91.31%。
结论急性胃黏膜病变主要病因为应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及导致应激性黏膜损害严重内、外科疾病所致。
质子泵抑制剂及胃黏膜保持剂治疗有效。
【关键词】急性胃黏膜病变诱因发病机制诊治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18-02急性胃黏膜病变(acute gastric mucosa lesion,agml)系指机体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精神刺激等应激状态下,以胃粘膜浅表性损伤为主的病理改变和上消化道出血为特征的一组急性胃粘膜出血性病变[1],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现对2007年12月~2009年l0月我院住院的46例agml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agml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
现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患者46例,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22~78岁,平均45.4岁。
诱因:①药物因素21例(45.65%);②严重内科疾病14例(30.43%);③严重外科疾病8例(17.39%);④其它3例(6.52%)。
主要临床表现是上消化道出血。
其中上腹疼痛、不适38例(82.61%),黑便28例(60.87%),呕血及黑便20例(43.48%)。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其中轻度贫血10例(21.74%),中度贫血31例(67.39%),重度贫血5例(10.87%)。
1.2 诊断标准①存在药物、激素、酒类、手术、烧伤或脑血管意外等应激因素;②发病36h至3d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饱胀、反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以及反复呕血与(或)便血;③伴有血压下降,脉搏增快,胃镜检查见胃黏膜有广泛性充血、糜烂及坏死或浅表溃疡,并可见渗血或大出血。
72例急性胃黏膜病变诊治体会

【 关键词】 胃黏膜病 变; 急诊 胃镜
急性 胃黏膜病变是以 胃黏膜浅表性损 害性 病变 , 以 且 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为探讨急性 胃黏膜病变的 致病 因素 、 临床特 点及有效治疗 方法 , 采用 回顾性 调查方 法 ,对 2 0 年 1 08 月一 2 0 年 l o9 2月住 院的 7 2例急性 胃黏 膜病变进行 了分析 , 报告如下 。 1 临床资料 11 一 般资料 . 本组 患者 7 2例 ,男女 比为 4: ,年龄 1 1 7 8 2岁。且经 胃镜检查同时大部分行组织活检 , 以及行 B超 ( 、 、 、 ) 肝 胆 脾 胰 等排除消化性 溃疡 、 食管 胃底 静脉 曲 张、 胃癌 、 胆道 出血等其他原因引起 的上消化道 出血后。
1 内镜 表 现 . 2 直 视 下 以 胃黏 膜 上 皮 下 出血 及 扁 平 的 或
23 诊 断 诊断主要依据病 史及 临床表现 , . 确诊有赖于发
病 4 8h内行 胃镜检查。
2 治 疗 与 预 防 . 4
A ML的治疗措施颇多 ,但去除诱因 、积极处理原发 G
病、 抑制胃酸 、 降低 胃内酸度是治疗 的基础。胃内酸度升高
凹陷的 , 胃黏膜糜烂 、 溃疡 为特点 , 一般仅 为黏膜出血 , 糜 烂或浅表溃疡 , 不侵犯肌层 。
1 结果 . 3 急性 胃黏膜病 变中 , 、 男 女患病 的比为 4: , t 而 年 龄 段 的 患 病率 为 :4 1 1~ 7岁 占 1.7 ,8 3 67 % 1~ 5岁 占
高血脂 、 糖尿病非 常重要 。它能减少 急性脑血 管病 的发生 而并发的急性 胃黏 膜病 变 , 同时也应积极提倡合理饮食如 高血 压、 高血脂病人 应低盐 , 低脂饮食 , 理锻炼 , 合 劳逸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内科综合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11T12:27:01.19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3期作者:李丹
[导读] 结论对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实施内科综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加强机体耐受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人民医院内二科 165000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内科综合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抽选我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40例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9/2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0%(14/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实施内科综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加强机体耐受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胃粘膜病变;内科;综合治疗
急性胃粘膜病变(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s,AGML)是以胃粘膜发生不同程度糜烂、浅溃疡和出血为特征的病变,以急性粘膜糜烂病变为主者称急性糜烂性胃炎;以粘膜出血改变为主可称为急性出血性胃炎,发生于应激状态,以多发性溃疡为主者可称为应激性溃疡[1]。
现抽选我科收治的40例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内科综合治疗方法及效果。
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40例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53.7±1.2)岁。
其中急性糜烂性胃炎19例,急性出血性胃炎10例,应激性溃疡6例,急性化脓性胃炎5例。
将40例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综合治疗,具体如下。
2.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在饮食上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咖啡、浓茶等饮料,宜少食多餐、进食流质或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保持生活规律、戒烟酒、乐观轻松的心情。
对于脓毒症、休克、大面积烧伤等病情危重的患者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实施心电监护。
2.2药物治疗
2.2.1抑制胃酸分泌
临床上多用组胺受体拮抗剂(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PPI)两大类。
常用H2RA制剂有西咪替丁(每次400mg,每日2次)、雷尼替丁(每次150mg,每日2次)、法奠替丁(每次20mg,每日2次)及尼扎替丁(每次150mg,每日2次)等[2]。
PPI制剂主要有奥美拉唑(每次20mg,每日1次)、兰索拉唑(每次30mg,每日1次)、潘托拉唑(每次40mg,每日1次)、雷贝拉唑(每次10mg,每日1次)以及埃索美拉唑(每次40mg,每日1次)。
2.2.2保护胃黏膜
(1)传统的胃黏膜保护剂主要有铝制剂、铋剂和前列腺素类药物米索前列醇。
铝制剂可以粘附于糜烂出血灶或溃疡表面,阻止胃酸及蛋白酶侵袭病灶,还能刺激表皮生长因子分泌及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主要包括硫糖铝(每次1.0g,每日4次)、铝碳酸镁(达喜,每次1.0g,每日3次)。
硫糖铝常引起便秘,另外其所含的铝吸收率很低,吸收人体的铝主要从肾脏排出,故肾功能不全者要慎用。
目前其水悬溶剂迪先常用于内镜下直接喷洒于病变黏膜表面,疗效确定。
铝碳酸镁释放的镁离子可使胃肠道排空加速,故其引起的便秘较轻,耐受性好过硫糖铝。
铋剂同时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和黏膜保护作用,每次120mg,每日4次,主要有胶体次枸橼酸铋(CBS,得乐)、果胶酸铋钾(维敏)、复方铝酸铋等。
米索前列醇能够补充内源性前列腺素,抑制胃酸分泌,增强黏液屏障,促进黏膜细胞的再生修复,溃疡愈合,可有效防治NSAIDs及其他应激所致的胃病[3]。
(2)其他的胃黏膜保护剂如施维舒和瑞巴派特,也有较好的疗效。
施维舒能够提高胃黏膜氨基己糖的含量,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强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常用剂量每次50mg,每日3次[4]。
瑞巴派特具有升高前列腺素、清除氧自由基及降低粘附因子表达等作用,能很好的防治NSAIDs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常用剂量每次100mg,每日3次。
2.2.3对症治疗
当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时,可予甲氧氯普胺或多潘立酮1次10mg,1天3次服用,以促进胃正常蠕动。
腹痛难忍时可予适当的解痉剂或镇痛剂进行缓解。
2.3内镜下治疗
急诊内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广泛糜烂性渗血,或者NSAIDs导致大面积溃疡伴底部血管活动性出血,可予内镜下止血。
2.3.1高频电凝和止血夹止血:适于溃疡底部血管性出血。
高频电凝止血操作简单,适用于非喷射状出血、活动性渗血、有血凝块或黑苔、血管显露等。
内镜下发现出血灶后,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去除血凝块,然后连接高频电源,固定电极板于患者小腿部,功率通常用10~20W,时间1~2秒。
选用合适电凝头,内镜直视下正面对准出血灶,轻轻压在出血灶中央部位,适量注水,每次通电2秒,反复数次,直至组织发白而出血停止。
止血夹类似活检钳,钳瓣呈夹子状,夹住小血管数日后可脱落有凝血块形成,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5]。
其他微波、激光、热探头有时也用于止血治疗。
2.3.2药物喷洒:仅用于黏膜糜烂性出血的情况。
可用普通导管或者专用多头喷洒导管将冰盐水去甲肾上腺素(8mg/l00ml)、5%~l0%孟氏溶液、凝血酶(200-400U加入20ml生理盐水)及立止血等直接喷于病变部位。
3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数(%)]
4讨论
对急性胃黏膜损害应有新的认识。
首先,急性胃炎仅是急性胃黏膜损害的一种,并不是所有的胃黏膜损害都伴有炎症存在。
其次,药物、各种应激造成的胃黏膜损害往往不伴有炎症存在,称之为胃病。
患者病情往往较重,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要表现,应提高警惕,积极采取防御措施,减少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耐受性。
再次,急性胃黏膜病变恢复较快,数天后黏膜修复可不遗留任何损伤痕迹,故24小时内紧急胃镜检查是必需的,也是确诊的手段之一,一经确诊要及时治疗[6]。
本研究中两组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中,显效12例(占60%),有效7例(占35%),无效1例(占5%),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中,显效8例(占40%),有效6例(占30%),无效6例(占30%),治疗总有效率为70%。
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实施内科综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加强机体耐受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亚宁,陈永刚.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14例临床诊治体会[J].吉林医学,2014,35(24).
[2]杜凤芹.急性胃黏膜病变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30):160,161.
[3]哈斯也提?艾合买提江,艾克热木江?买买提.46例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22).
[4]王秀丽.88例急性胃粘膜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4).
[5]姜树中,施娟. 内科危重病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临床特征及防治探讨[J]. 医药前沿,2016,(36).
[6]张海鸿.急性胃黏膜病变的病因病理分析及诊治效果观察[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