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传
董必武的故事:吃饭穿衣见精神

董必武的故事:吃饭穿衣见精神董必武的故事:吃饭穿衣见精神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但他从来没有摆过“老资格”。
相反,每时每刻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如吃喝穿等小事上,显示了一位革命长者儒雅而自我要求极严的道德约束力。
吃饭穿衣见精神,这个精神,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幸福。
吃饭穿衣戴帽非小事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后,董必武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做党的统战工作。
当然,此时的他再不能一身粗布衣的延安打扮了。
到了武汉,要换换装,要打扮成国民党统治区的绅士模样。
董必武是党的领导人,要同社会各界打交道,要找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谈话、做工作,有时还要与外国使者、记者谈话,按理应该穿戴得像样些。
当时,比较好的礼帽要10元一顶,但董必武特意吩咐工作人员,只能买一顶3元钱的礼帽,一双最普通的皮鞋。
当然,这也只是装装样子,迎送客人时穿戴一下而已。
工作人员不理解,对董必武说,社会上有名望的绅士穿的是丝绸马褂,一般的中等知识分子也要戴好一点的礼帽,共产党人又不比国民党人低*,为什么不能买好一点的呢?董必武严肃地说,我们共产党人是要革命的,是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幸福的,没有理由为自己讲阔气讲排场,更没有必要去同国民党比这比那。
要比就要比革命,比谁真正为亿万中国人民谋利益,比谁能得到中国劳苦大众的拥护。
吃饭穿衣戴帽非小事,我们出来每花一分钱,都要想到党中央、毛主席和根据地人民的艰苦生活,想到敌占区人民逃荒要饭的情景。
因为工作需要,我们只要扮演一个舞台绅士就行了,应付应付就行了,下台后谁还穿它呀!买好的长袍马褂、礼帽、皮鞋,不是太浪费了吗?1937年9月下旬,董必武坐船从武汉到南京与国民党谈判。
那时,从汉口坐客轮去南京,旅途漫漫,耗时甚长。
在船上,董必武只肯坐普通舱,吃饭时从不要炒菜,只吃一人一份的普通饭菜。
董必武对随行工作人员说,这已经很好了,很奢侈了。
目前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太艰苦了,党中央领导人、毛主席还每天吃着黑豆、小米饭。
党史人物——董必武-作文

党史人物——董必武董必武年生,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
年考取秀才。
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年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
后在黄州任教员。
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
年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
年出狱后再度赴日本。
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
年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教授国文。
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年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小组代表。
随后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北民运部部长,湖北省委委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领导筹建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湖北省国民党工作委员会主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
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
年回国,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
年月参加长征。
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
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
年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出版有《董必武选集》、《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董必武诗选》、《董必武年谱》。
年月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岁。
董必武抗战文选

董必武抗战文选董必武,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革命家和军事家,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同时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统一战线领导人之一。
董必武以其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卓越的战略布局在抗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在抗战初期,董必武就深刻认识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威胁,他坚信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赢得胜利。
他积极参与组建中国游击队,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他发表过许多慷慨激昂、鼓舞人心的演讲,群众积极响应他的号召,纷纷参加到抗日战争中来。
二、统一战线与共同抵抗董必武非常重视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他积极与各个抗日组织进行沟通和协商,寻求共同立场,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他提出了“共同抗战,共同政府”的主张,主张一切抗日党派、军队、人民团体在国家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有自己的地位和任务。
三、坚持扎根群众基础董必武在抗战期间一直坚持扎根在群众基础上,他深入农村、工矿区和根据地,调查研究,了解广大民众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他积极组织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调动他们参与抗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他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成为他们的领导者和带领他们抗击日寇的旗帜。
四、坚决抗击和揭露投降主义董必武对于国内的投降主义现象极为不满,他多次公开发表言辞激烈的演讲,指责那些勾结日本侵略者、投降卖国的行为。
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投降主义,不论是国民党内的还是其他一些抗日组织内部的。
五、积极动员青年参与抗战董必武非常重视青年力量的发挥,他提出了“青年是进步的力量”的口号,呼吁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到抗日战争中来。
他深入学校、团体,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动员更多的青年加入抗日救亡事业。
他宣传和倡导共产主义思想,使广大青年群众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和感召。
六、坚定信仰与无私奉献董必武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奉献精神。
他秉持着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的精神,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董必武人民的公仆 党的“老牛”

董必武:人民的公仆党的“老牛”作者:刘畅宋佳来源:《祖国·综合版》2011年第07期董必武,1886年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并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
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
1916年出狱后再赴日本。
1918年回国后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
1932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最高法院院长等职。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职。
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从踌躇满志的莘莘学子,到披肝沥胆的开国元勋,再到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
少年伤痛,他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他澎湃强国雄心;暮年尽职,他做事光明磊落。
本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他赤胆忠心、以身许国。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峥嵘岁月磨砺,带给董必武的是内心深处的一片宁静淡泊。
而今,他碧血丹心的赤子之情已化作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祖国这片多情的土地。
作为一位革命前辈和开国元勋,董老是伟大的;而董老又是平凡的,那是因为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家庭在他的生命中占据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这个大家庭中,集中了人世间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
这种感情是平凡的,却又是人间至上的。
今天,就让我们倾听董必武之子董良翮(hé)讲述这平凡中流露着伟大,严肃面孔下掩盖的一颗慈父心。
在北京鼓楼大街小石桥胡同,有一座建于清朝末年的幽静院落。
这里原是清末邮政大臣盛宣怀的私邸,传说还是清朝太监安德海的外宅。
民国时期民政部长马汉三、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文革”主要成员康生等诸多历史人物都曾在此居住。
革命家董必武生平事迹简介

革命家董必武生平事迹简介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名的革命家。
下面是本人为你搜集董必武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董必武生平简介董必武简介记载说董必武出生于1886年原名叫董贤琮,他出生于湖北黄安县。
董必武从小就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两年后又考入湖北的文普通学堂,在学堂内学习五年后毕业,毕业后的董必武被清朝学部授予学位,后来在黄州做了一名教书先生。
一年后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感到革命并不能改变中国的实质,所以前往东京去学习法律,在到了东京之后他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后来随孙中山回国后多次参与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出狱后的董必武再次前往日本1981年才回国,回国后的董必武在上海组织五四运动后来又创办了武汉中学。
1934年冬兵不在参加长征到达陕北之后担任中央党校的校长,同时他也是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董必武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将我国革命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我国革命创始人之一,董必武为我国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董必武的夫人简介据史书记载董必武一生总会有三位夫人,董必武的第一位夫人名叫黄俊贞,她是红安县高桥镇人,她是董必武的第一任夫人她也是董必武的结发妻子,她和董必武是在1910年的时候结婚,结婚后她为董必武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惜这个儿子未满周岁就幺折了。
董必武的第一位夫人和他在辛亥革命失败之失去了联系,黄氏由于思念董必武日夜哭泣,导致双目几乎失明后来中风卧床不起,在1943年的时候因病去世。
在第一位夫人去世后董必武遇到了了第二位夫人陈碧英,陈碧英是一位共产党员,同时她也曾担任过福建汀州市委宣传部长,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性,在1933年的时候她和董必武结婚,后来她被分配到广东开展地下工作。
由于作为一位地下工作者她的身份是绝对保密的,所以董必武一直不知道她还活着。
后来董必武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和担任他秘书何连芝相恋结婚,何连芝也为董必武生下了两儿一女。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课后作业:第六部分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

课后作业1.(2019·河北衡水中学摸底)[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代君子的推崇。
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的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
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祀中绝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
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
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汉人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
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代君子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原因:儒家的推崇;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础;辅弼幼主,重用贤人,是千古忠臣的楷模。
(2)变化:从摄政当国的风云人物转型为始终克己复礼的本分忠臣。
原因:王莽篡汉冲击了周公形象;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东汉政权对周公形象进行再塑。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代君子的推崇”“‘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等信息概括得出原因。
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周公制作礼乐,为历代所沿用,也是其被推崇的原因之一。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可概括出变化。
主题法

胃疾病—外科手术—图谱 √
优先选用交叉关系的交叉组配方式 例:《介质光波导》 介质—光波导 ×
介质波导—光波导 √
必须选用与文献主题概念最密切最邻近的主题词 例:《国际航空运输》 国际运输—交通运输 ×
航空运输—交通运输 国际运输—航空运输 ×
《彩色电视机选择、使用和维修》 彩色电视
18
复合主题(3)
从属关系:如果同时论述上位主题概念和下位主题概念,应视为
多主题进行分组标引。 上位主题词和下位主题词之间,不得进 行组配标引。如果只是重点论述下位主题概念,则只应标 引下 位主题概念。
《物理化学中的胶体化学》
物理化学 胶体化学
《高等数学 Ⅱ 一元微积分与微分方程》
先组散组式:指表达复杂主题的标识在词表中是单
立的,未进行组配,但在标引阶段要根据文献的主题 内容予以组配;检索阶段也要通过相同的组配与之匹 配。《汉语主题词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后组式:指表达复杂主题的标识,在词表中或在标
引阶段皆是单立的,不进行组配,检索时则根据检索 课题的需要,按一定方式组配查找。元词法
大学图书馆采购
Academic libraries (May Subd Geog) (Z675.U5)
works on academic libraries in special fields, such as law school libraries, are entered under headings for special libraries. e.g. Law libraries; Business libraries; etc. UF College library
董必武探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必武传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
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这本书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董必武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全面反映了他在参加领导革命斗争、统一战线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以及他坚持真理、注重调查研究、关心人民群众的工作作风和一贯艰苦朴素的高尚品德。
他关于统一战线、政权建设、法学理论等方面的许多精辟论述,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思想是不朽的灵魂,它陪伴着我们一生,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前行。
董必武小时候在私塾的外面偷听父亲讲课,可以将《三字经》背的比他大的人流利,他父亲给他的赞美,鼓舞了他,虽然少年时期,一直在不停的转移,但董必武成绩一直很好,最后成为文普通班的高材生。
其后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踏入革命的道路,他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
他让我知道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不肯努力的心。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那个发展历史中,最具影响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也是我最敬佩的人。
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仅有两人,一位是毛主席,而另一位,必然是董必武了!毛主席和董必武,两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为缔造新中国,一起拼搏了28年,之后,又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在辛亥首义第三天,董必武他就剪掉辫子投身革命,可以看出他多么大的决心!
他志存高远,立志救国救民,为此,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1966年4月4日,董必武巡视南方时,在武昌东湖宾馆接见了武汉中学代表,作了亲切重要的指示:“武汉中学过去的校训是:朴、诚、勇、毅。
朴就是朴素,也就是艰苦朴素;诚就是忠诚、诚实;勇就是勇敢;毅就是要有恒心、毅力,能够坚持。
”等等贡献。
董必武不仅对革命一腔热血,对作诗,也是一等一的好手!1961年7月1日,恰逢中国共产党诞辰40周年,董必武感慨万分,赋诗纪念:群英结党救中华,脱颖人来唤彩霞。
星火燎原谁料得?卅年成就浩无涯。
这是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在1951年重访“一大”会址时的感慨。
诗中提到了“星火燎原谁料得?”是即便是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引变得,更加的抒发了他对革命的一腔热血,和对新中国成立的欣慰之情与欢喜的心理。
上个世纪20年代,在上海燃起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使得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成为了一种必然,在随后的曲折中,不断的前进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关于董老的故事很多很多,有一个,却让我至今难以忘怀:1958年12月,董老一行在圭峰招待所早早吃过早餐,由党向民、肖辉、曾发、甘伟光等县领导陪同,乘小车到会城河口,登上“银洲湖”号出发。
上午10时左右,船到达古井官冲靠岸上岸后,走了一段路才到崖门国母殿。
国母殿是奉祀南宋杨太后的杨太后的坚贞为后世所敬仰,在其死后,新会后人建“国母殿”纪念她。
遗憾的是,上个世纪日军侵华期间,国母殿被毁,能见证宋元海战的,只有一个纪念碑和几块石碑,记录了南宋灭亡史。
董老发现石碑很高兴,并认真研读碑文。
由于日久风化,碑文相当模糊,一位随行者低声说:“石碑已没有什么意义了。
”董老却兴趣盎然,继续在碑前细看,良久才回过头说:“这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我要好好研究一下。
”看碑文时,董老原是站着的,入迷时竟不自觉蹲了下来。
保卫人员立即奉上随身带上山的轻便折椅,让他坐着细读。
不觉间,已是11时多,该午餐了,但董老等兴致不减,继续认真研究碑文。
至12时,党向民眼见时间不早,硬着头皮上前劝说董老进午餐,董老却连声说“我不饿”,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
午餐期间董老问记载了陆秀夫背少帝赵昺投海的碑文是否仍
然存在。
有熟知情况的当时县委领导告诉董老,奇石碑已不在了。
董老听了感慨不已,吟了《游崖门》诗:“渔村奇石已无碑,国母官冲旧有祠。
往事海天何处问,随潮上下只鸥知。
骂名留得张弘范,义士争传陆秀夫。
大是大非须要管,华人爱汉耻崇胡。
”休息不到半小时,董老终于忍耐不住,自个儿又去研读碑文,直至下午2时多,才依依不舍下山离去。
这个故事中,我深深的被董老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的精神所感动,怪不得他出口成章,怪不得他每首诗都写得那么好,这与他喜观察,爱生活,是离不开的啊,所以他才能为革命做出那么大,那么多的贡献!新中国的成立,与他的努力也是离不开的。
我也要像董老一样,专心于自己认定的事,不放弃,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董必武同志的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道德品质表现在许多方面。
他一生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革命事业,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他身居高位,从不自视特殊,而是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注意以身作则,服从组织,遵守纪律,不徇私情,敢于同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爱护干部,团结同志,善于同党外朋友合作共事,时刻关心群众,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他好学深思,刻苦攻读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科学书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他热情奖掖青年后进,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读书是他平生的一大嗜好。
对于中国古典诗词、书法和文化历史有很高的造诣。
他不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杰出代表之一。
先烈的很多事情和品格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应把他们当做一面旗帜去敬仰,怀念的同时,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