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后人今何在

董必武后人今何在
董必武后人今何在

董必武后人今何在

2004年09月29日04:55 作者:周燕

197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长篇通讯《革命的好后代——记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一时间,董良翮成为中华大地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董良翮的身世,文章中只披露了他是“革命干部的后代”,他的行动“得到父母的支持”。然而,生活在北京的不少“老三届”的同学都知道,董良翮是中共元老、当时的国家代主席董必武的小儿子。

28年过去了,董良翮现在在做什么?董必武的其他子女状况怎样?当电视专题片——《开国共产党人的亲情家事》的摄像镜头对准董必武后人的时候,作者作为该片的撰稿人之一,随笔记录下他们当今的普通生活和对父亲的珍贵回忆。

董良羽,董必武之长子

1938年3月生于延安,曾就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93年由北京空军司令部退休

我是1938年3月在延安出生的。我出生时,父亲不在身边。当父亲在武汉听说我出生的消息时,高兴得不得了,特意给我买了一条粉红色的小连衣裙。长期以来,这件事成为母亲责备父亲不会买东西的一段笑料。当我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父亲时,面对的是一位

蓄着胡须的陌生老头儿。我不理他,长时间地面壁而坐。父亲一点也不生气,而是想办法接近我,给我抚爱。

妹妹良是1941年出生的。当年,延安的生活非常艰苦,冬天常常烤不上火,我和妹妹冻得直哭。父亲每次从国统区回来,都给我们带一些小礼物,非常疼爱地给我们洗脸、洗手,还经常把我们抱起来亲亲。我们渐渐喜欢上他,终于认可了这位父亲。

我从小没有上过幼儿园,而是跟随父亲到处奔波,重庆、南京、延安、西柏坡……当年,母亲在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是劳动模范,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实在有些吃不消。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父亲便把我带到重庆曾家岩。

可以说,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那时,没有教科书。父亲用蝇头小楷把授课内容写在毛边纸上,钉成课本,教我背诵。父亲是严师,每天的功课背不下来,就不许睡觉,从不迁就我。

我从读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住校,与父亲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尽管这样,父亲对我的教育一点也不放松。我每次回家,他都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听我汇报学习和思想情况。父亲严肃有余,很少开玩笑,讲笑话。在我心中,他可敬,不可亲。

父亲在世时,我从不介入他的工作,了解不多,对他的历史作用也不清楚。我退下来以后,参加了中央文献研究室《董必武传记》和《董必武年谱》的编写工作,系统地阅读了大量的资料,才对父亲有了更

深一层的了解,慢慢悟出了他的精神所在。父亲用他一生的奋斗和人格风范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我们。父亲自幼古文很好,又工于律诗、书法,通晓英、日、俄语,法学造诣尤深。但他从不因为自己是党的“一大”代表,而居功自傲,摆老资格。父亲常常自喻为“布头”、“龙套”和“老牛”。党需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就干好什么。

退休前,部队的一位首长曾好心地提示我:“老董呵,你是不是找找关系,在部队再干几年。”言外之意,要我想办法找上边的人,解决职务和军衔的问题。我没有这样做,55岁,到年龄就退休。我想,领导人的子女也是普通人,他们除了肩负更重的社会责任,没有什么可特殊的。

董良翚,董必武之女

1941年生于西安,曾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哥哥良羽出生时,抗日战争刚刚爆发。那时,日本鬼子的飞机肆无忌惮地轰炸扫射,而我们国家不能制造飞机。父亲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制造飞机就说明她的富强,所以给哥哥取名良羽。

出于这样的想法,我出生时,父亲就继续在“羽”字上做文章,为我取名良翚。弟弟出生后,父亲又为他取名良翮。

解放后,父亲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十分欣喜。

哥哥上大学时,选择了导弹无线电控制专业,他就十分高兴。1970年,我国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84岁高龄的父亲亲自带我们去北京卫星地面站观看“东方红”卫星飞过首都上空

时的情景。可以说,“羽”字是父亲心中的寄托和期望。

1953年前后,我们家曾住在北京鼓楼后面的小石桥,一个有很大后花园的套院里。父亲很喜欢这个住所,房子的建筑布局很合理,也很有气魄。但父亲还是决定搬家,迁入中南海去。

为什么要搬家呢?父亲伸出握拳的左手,用右手拨开食指,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有人烧锅炉、送煤,要有人跑这么远来送文件。这样要占用多少人力、物力啊!这第二呢?我上班太远,如果家在中南海,上班就近了一半路程,节约了一半汽油。我们的国家穷啊!”

这次搬家大约是1958年。我们搬进中南海怀仁堂东侧的一套两进院。不久,王稼祥叔叔一家也从外边迁进来了。母亲有时去探望王叔

叔和朱仲丽阿姨。家里要开饭时,我只要打开北面窗户,扯着嗓子叫

唤母亲就行了。有几回,我是从窗口跳过去把母亲找回来的。我们两

家就像一家人一样。“文革”开始前,王稼祥一家迁出中南海。不久,

不久,红得发紫的戚本禹突然搬了进来。这个院子就开始显得声气浮嚣,喧声笑语常常吵至深夜。父亲和母亲的卧室在二进院北屋

的西头,窗户正对着戚本禹住的院子。对于“文革”种种现象的不理解,

对于弟弟良翮不明原因被囚禁,父母的心情很压抑。两位老人睡觉又

少,如果晚上能够谈谈也好,但现在不行了,隔墙有耳。对二老来说,这种压抑在国统区尝到过,没有想到,1967年他们在中南海又处在这样的境地!我家的乒乓球室设在东墙外的一个车库里。父亲打完球,常常从球室那扇大门走向中南海散步。距球室东侧三四米远的一个院子里住着陈伯达的保姆。“文革”开始不久,有人硬是把父亲经常进出的那扇大门用木板交叉钉死了。事前没有和父亲商量一下,甚至没有通知一声。据说为了安全、保密。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父亲和母亲商议要搬出中南海。

1968年初春,我们搬到六部口附近的一个院子。记得一天晚饭后,父亲站在院子里,舒畅地伸了一个“懒腰”,然后笑着对我说:“良,我们可以上街走走了吧?”我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他是多么希望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呀!

父亲去世以后,我常常想,父亲是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做过不少工作,肩负过国家重任。他的许多事迹却不见于史料,我觉得很遗憾。退休后,我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将父亲留下的财富好好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属于我,也不属于我。我想让大家都知道。

董良翮,董必武的小儿子

1945年生于延安,1969年下乡务农,现为广州中联置业公司董事长

在三个孩子中,我跟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父亲对哥哥姐姐可能不像对我这么宽爱。他们的特权不如我大。他们不能随便进出父亲的办公室,我却可以在他办公室的地毯上打滚,甚至可以乱翻抽屉。父亲曾经对我说:“上帝创造你,就是让你破坏的。”父亲很严肃,但他很有人情味,不打人,甚至没有骂过我。

我在“文革”中,曾两次无故被囚禁。1966年12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母亲从广州打来长途电话,说父亲接到中央通知,要我去投案、自首。没有人向父亲解释原因。

在姐姐的陪同下,我直奔公安部,又去北京市公安局“投案”。就这样,我开始了第一次囚徒生活。

当我和一大批红卫兵被“特赦”时,江青、陈伯达、谢富治一伙在人民大会堂召见了我们,说是允许革命小将犯错误,欢迎他们改正错误。这批红卫兵包括“联动”和“西纠”两批人。据说,我不属于他们之列。1968年冬季,父亲在广州养病。为了父亲过生日热闹些,我们全家人先后聚会广州。这时,因“文革”暂停了两年的征兵工作开始了。我兴奋至极,一到广州就缠着母亲,让她到军区活动活动,接收我当兵。广州军区以我眼睛不好为理由,总说研究研究,一个半月后,才通知我可以入伍。

决定搭乘张云逸大将的公车,先回北京处理一些事。不想在回京的列车上,我已被同包厢的两个男人监视上了。一下火车,我便被他们扣

上手铐,塞进一辆早已停在站台上的小轿车里,押走了。与我同行的姐姐和在站台上接我的哥哥都惊呆了,不知所措。

姐姐说,这个时期,父亲做了不少诗,内容都是关于我的。父亲曾经对她说:“你弟弟是代我坐牢呀!” “文革”期间,我两次坐牢,到底为什么?我一直糊里糊涂的。林彪摔死了,“四人帮”被揪出来了,我才慢慢明白过来。林彪、“四人帮”一伙为了篡党夺权,整人的手段因人而异。对我父亲,因为无权可夺,便对他老人家进行精神折磨。他们把我抓起来,为的是逼着父亲“跳出来”。只要父亲“跳”,就打倒他。但父亲就是不理林彪、“四人帮”那一套。

“文革”开始时,我是北京市六中66届高中毕业生。我出狱时,同学们早已离开学校了。1968年12月,父母经过几天认真的考虑,决定送我到农村去。下乡前几天,父亲跟我谈了几次话,他告诉我,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在农村上厕所没有手纸,农民揩屁股用石头……我不知道父亲怎么知道得这么多,下乡后,果然是这样。

离校时,我24岁。出狱半年多,我的身体一下很不好。为了我和女朋友相互有个照顾,父亲要我们结婚后一起去。那时,我还是高中生,中学生结婚没有先例,学校不给开证明。父亲说不开证明也结婚。这件事,我对父亲很钦佩,那么大岁数,还是清末秀才,但他没有封建思想残余,对婚姻的看法,比现代人还清楚。我和爱人是下乡后在农村办的结婚手续。

我在农村干了10年,从普通社员到大队书记,到公社书记,到县委副书记,三年上一个台阶,慢慢地升上来。从1973年当公社书记起,我每年都要坚持参加生产劳动二百天左右。我体会到,只有和群众一起劳动,才能听到群众的呼声,感受到群众的感情。当农民的10年经历,为我一生积累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1979年,我离开农村,回到北京,在农机部农业机械化服务总公司工作。我没有按部就班地上大学,只是在干部学院进行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训。后来,又从农机部调到康华公司,接着又到了海南……现在在广州经商。

如果父亲活着,我相信他也不会落伍,一样会尊重我们自己的选择。

元帅的子女

朱敏 朱德元帅:女儿朱敏,在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工作。曾任教研室主任1986年离休,创办了北京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学院(现改名为北京军地专修学院),出任院长。(朱敏儿子:刘建,任解放军防化研究院副院长;刘康,从事中德之间的商务交流;刘敏,法语译员;刘武,解放军某研究所大队长) 彭钢 彭德怀元帅:侄女彭钢,少将军衔,中纪委常委,中央军委纪委副书记。

林立衡(中) 林彪元帅:儿子林立果,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1967年3月担任空军党委办公室秘书,1969年10月17日,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兼作战部副部长。1971年9月13日凌晨随父母乘飞机仓皇外逃,途经蒙古的温都尔汗坠落,机毁人亡。 林彪元帅的女儿林立衡,曾担任过《空军报》副总编,1974年7月31日,毛主席亲笔批示解除了对林立衡的隔离审查。随后,她跟男友张清林结了婚,并被安排到郑州一家汽车厂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林立衡的问题直接受到党中央的关怀,她在北京的工作问题和户口问题随之解决,并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她的爱人也被安排在北京市卫生部门工作。从此,林立衡一家终于过上了平静安宁的生活。2001年5月18日,林立衡应家乡某公司之邀请出任北京黄鹤大酒楼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长子刘太行 刘伯承元帅:长子刘太行,曾任空军某研究所副所长.后任装甲兵部队作战部副部长。 次子刘蒙曾任总参参谋,爱好文学,参与了《刘伯承传记》的编写工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青年刘伯承》;三子刘太迟,少将军衔,空军司令部装备部副部长。 女儿刘华北,1945年6月在延安保育院时被敌人暗杀;刘弥群,少将军衔,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刘解先,北京总后勤医院第一门诊部医生;刘雁翎,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医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生平简介

董必武简介董必武生平简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生平简介 我想大部分中国人对董必武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第一届共产党领导人之一,也就是他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带入了中国,同时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XX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董必武简介的知识。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的画像 董必武简介记载说董必武出生于1886年原名叫董贤琮,他出生于湖北黄安县。董必武从小就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两年后又考入湖北的文普通学堂,在学堂内学习五年后毕业,毕业后的董必武被清朝学部授予学位,后来在黄州做了一名教

书先生。一年后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感到革命并不能改变中国的实质,所以前往东京去学习法律,在到了东京之后他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后来随孙中山回国后多次参与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出狱后的董必武再次前往日本1981年才回国,回国后的董必武在上海组织五四运动后来又创办了武汉中学。1934年冬兵不在参加长征到达陕北之后担任中央党校的校长,同时他也是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董必武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将我国革命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我国革命创始人之一,董必武为我国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董必武的孙子是谁 董必武是我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他也是我国抗战时期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正是董永生将马克思主

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带入了中国。董必武与妻子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在他的子女和后代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孙子董永生。董必武的孙子董永生出生于1968年,他是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董永生在1991年的时候参加了工作,现担任密山市兴凯湖乡党委书记。由于他出生于革命家庭是董必武的孙子所以从小受到了家庭环境的熏陶,后来他在青年时期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退休后又一直做教育工作。 董必武孙子董永生的照片 目前董必武的孙子董永生已经退休,他担任河南省政协委员,以及井冈山书画特约画家,同时也是董必武学会的研究员。 董必武的夫人是谁 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为我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正是由于董必武才让我国走上了改革的这条道路,董必武可以算得上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关于董必武的生平故事介绍1

关于董必武的生平故事介绍1 董必武是我国抗战时期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那么关于董必武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本人为你搜集董必武的故事,希 望对你有帮助! 董必武的故事 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 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 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 秀才。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董必武的很多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比如董必武勤俭的故事。 董必武的故事有哪些呢?今天就让本人来为你讲讲, 在1937年的时候,国共双方进行第二次合作,董必武需要做 党的统战工作,董必武平时在延安的时候就穿着粗布衣生活也比较勤俭朴素,但到了武汉因为要和昨天到这件以及社会人士打交道做工作,所以就需要换衣服。当时市面上比较好的礼帽需要十元才能卖一顶,但董必武特意嘱咐工作人员买便宜的礼帽,皮鞋也是买了最便宜的,就是这样普通的一套衣服董必武也只是在迎送客人的时候穿戴一下,对于这种现象董必武身边的工作人员很不理解,他们觉得共产党人为什么就不能自己穿好一点,吃好一点呢?董必武就告诉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对于中国亿万人民的幸福来说,吃饭穿衣戴帽只是小事,能省一分钱就要剩一分钱”。 董其武董必武关系 董其武是山西人,出生于1899年。父亲是一名长工,董其武自小由外祖母抚养,六岁的时候开始读私塾。1917年,

董其武被保荐读高小。1927年,董其武到武汉担任支队长, 多次立下战功,升任为副团长。1928年到天津任参谋。1930年,中原大战中,董其武担任撤退掩护军队长,后被升任团长。抗日战争期间,董其武带领部队在绥南、包头、绥西等地抗击日军,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后来被蒋介石授予勋章,先后任命为警备司令、剿匪总司令等职。国共内战期间,董其武率部在绥远起义,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抗美援朝期间,董其武率部参与救援任务,被任命为军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2年,董其武被比准加入共产党。 1989年3月,董其武在北京去世,享年九十岁。 董必武是湖北人,生于1886年。十八岁的时候考取 了秀才。在中学读书时接受了孙中山了革命纲领。1911年加 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4年,董必武在日本参加了革 命党。在随后的几年中,他认识到孙中山道路的弊端,开始探索共产主义道路。1921年,他参加了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随后,又担任委员会书记、省委委员等职。北伐战争期间,董必武发动农民运动,壮大了革命声势。1928年,董必武到苏 联学习,回国以后,董必武担任中央党务书记、法院院长等职。到达陕北以后,董必武担任中央党校校长。建国以后,董必武先后担任政府委员、法院院长等职务,为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贡献力量。1975年,董必武在北京去世,享年九十岁。 董必武故居 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同时他也是我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的故居位于北京市小石桥胡同24号,由于董必武在建国之后曾担任过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所以他的故居已经被作为著名景点而保存下来。董必武虽然并不是出生在北京,但由

一张人民币的故事

一张人民币的故事 冶峪中学八年级(1)班孙嘉悦 “唉!贪污受贿真是害人哪!”破旧不堪的人民币爷爷语重心长地对一旁崭新的人民币说道。 一旁崭新的人民币也陷入了沉思。 这,都源于人民币爷爷一波三折的往事…… “2005年冬天,我兴高采烈地同兄弟姐妹们一起走出了印钞厂,被送到了‘国库’——中国人民银行,我们才得以从一件产品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钱’。”人民币爷爷回忆着。“我们个个都满望着能被人们挣去,派上用场,早就听说人们只要见到我们,莫不笑逐颜开,欢欣鼓舞的。” “终于,我们被一家建筑公司取了出来,离梦想越来越近了!在盼望了几个月后,我终于同几个兄弟一起,被封进一个黄色的信封中,踏上了旅途。中途,没人知道经历了什么。 许久,我隐约听到了两个男人的谈话声,第一个人说:‘以后好好干活!工资不会少你的!’另一个人则唯唯诺诺地:‘是!是!您说的是!我一定会好好干的!’第一个人满意地应了一声:‘嗯!这就对了!’我感到一只手把那个载着我的

信封抽了出来,递了过去,另一双手则小心翼翼地捧了过去。他就成了我们的第一位主人。 第一个人的脚步声渐渐消失了,主人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信封,把我们拿出来。我这才看到,这里是一个建筑工地,工地上有很多人在忙碌,刚刚那个趾高气昂的,应该称之为——包工头,我的主人应该也是这里的一名工人吧。在建筑公司待了这么久,我懂得真多! 主人看到我们,兴奋得很,把我们点了又点,我望着他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激动地手直抖,看到主人这么喜欢我们,我得意极了。 天色晚了,主人换上干净的衣服,拖着疲劳的身躯,踏上了回‘家’的路。‘家’?对此,我是没有概念的。主人把一个小屋子——很小很小的屋子,称为‘家’,那我也只好这么叫吧。 到了家门口,主人加快了脚步,一边走还一边喊着:‘媳妇儿!我回来啦!工地发钱啦!’接着从屋子里走出一个朴实无华的女人,看样子应该是主人的妻子,主人看到她,就把我们高高地举起来,女主人看到也一样开心,说要给主人好好做顿吃的,犒劳主人。 夜深了,一个小姑娘背着书包进了小屋子,她一看到我们,同样兴奋极了,书包来不及放下来就跑去问厨房里的女主人:‘妈,爸发钱啦?’哦!原来是小主人啊!女主人温柔

小学三年级数学故事:一张大面额人民币

小学三年级数学故事:一张大面额人民币趣味数学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故事:一张大面额人民币,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在商场买东西付款时,掏出一张大面额人民币,营业员常会客客气气问一声:请问,你有零钱吗?所以在出门购物之前,最好准备些零钱。下面是一道关于准备零钱的问题。 有9张人民币,其中一角币1张,二角币1张,五角币1张,一元币4张,五元币2张。用这些纸币任意付款,可以付出的不同数额的款子共有多少种? 用4张一元币和2张五元币可付出从0元到14元共15种不同的元数。 用1张一角币、1张2角币和1张五角币可以付出0角、1角、2角、3角、5角、6角、7角、8角共8种不同的角数。元数和角数的组合,共有 158=120(种)。 但是在付款时,付0元0角就是没有给钱,这种情形应该除外。 120-1=119(种), 因而共能付出119种不同数额的款子。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

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在以上解题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0元,把原来需要讨论各种可能情形的问题变得可用统一方法处理。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

董必武诗词鉴赏

感时杂咏(约1944年) 果然六月惨飞霜,只为沉冤未可忘。 重压青年集中训,屡兴党狱法西方。 小人放肆居高位,特务横行踞上床。 屏息面墙防偶语,敢云无怠或无荒。 过得河来拆却桥,血书史迹怎能消? 建军黄埔谁之助?逼主白云孰与饶! 仲夏羊群窥武汉,长沙马日闹风潮。 可怜革命仍流产,辜负壶浆又一瓢。 欲守四方歌大风,飞鸟未尽先藏弓。 万里长城徒自坏,几番巧计总成空。 江南不让奸通敌,河北终教虏入笼。 枉费心机顽固派,廿年政策逐飘蓬。 【注释】 题注:原诗无题。此题为《董必武诗选》编者所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3月版。 果然句:指1940年7月7日发生的綦江惨案。六月飞霜,典出《淮南子》:“邹衍尽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 屡兴句:指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镇压进步、革命党派和组织,往往罗织罪名,构成冤狱,称作“党狱”。法西方,指效法德、意法西斯主义。 上床:上位。 偶语:对语。《史记。秦纪》:“有敢偶语诗书,弃市。”《史记。高祖本纪》:“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无怠或无荒:没有怠荒。怠慌,懒惰放荡。

“建军黄埔”句:这里指黄埔军校的建立。这所军事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 “逼主”句:指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背信弃义突然发动武装叛变,炮轰当时的广州总统府,孙中山先生不得不在深夜冒着枪林弹雨突围出走。陈炯明司令部当时设在广州市白云山。熟与,如何(两者相比,择其一)。饶,怒,让。全句的意思是,共产党帮助创建黄埔军校与陈炯明逼迫、叛变孙中山相比,谁对国民党宽厚仁让,已经很清楚了。 “仲夏”句: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又指示军阀夏斗寅勾结军阀杨森,趁大部分国民革命军开赴河南北伐之际,于5月17日偷袭武汉。“羊群”指夏斗寅、杨森的反动军队。 “长沙“句:指马日事变。1972年5月1日,反动军官许克祥受蒋介石指使,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捕杀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及工农群众百余人。 “欲守”句:此系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的典故。《史记。高祖本纪》:公元前195年刘邦讨伐英布叛乱后回师长安,途径故乡沛,乃置酒沛宫,与父老子弟欢聚,酒酣,邦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飞鸟”句:出自“鸟尽弓藏”的典故。《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蜚”同“飞“。比喻事成以后,功臣遭到废弃或者杀害。此句的意思是,日本侵略军尚未被赶走,就迫害真正抗日的爱国者和共产党人。 飘蓬:蓬即蓬蒿。遇风常吹折离根,飞转不已。比喻人或者事物的漂泊不定。 【鉴赏】 该诗主要是揭露、鞭挞国民党反动派,以抒发诗人的革命义愤的。全诗由三首七律组成。第一首是抨击国民党反动派法西斯专职统治的。”果然六月惨飞霜,只为沉冤未可忘。”诗人开头就以浪漫的笔触,把国民党法西斯专制统治所造成的“沉冤”,触目惊心地提出来,给读者造成一个强烈深刻的印象。接下来的两联就是叙述法西斯专制统治的具体表现:“重压青年集中训,屡兴党狱法西方。小人放肆居高位,特务横行踞上床。”在这样的高压下,人们只好保持缄默了:“屏息面墙防偶语,敢云无怠或无荒。”把人们在国民党专制统治下的小心翼翼、惶惶不可终日的情状写透、写活了。

董必武的故事

一、董必武的“特制草鞋” 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以前,进入到一个崇山峻岭的地带。 那天晚上,下着倾盆大雨,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往北去的山路,崎岖不平,又特别滑。 董必武和警卫员小王,沿着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索着赶路。小王不小心踩翻了一块石头,重重地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的时候,满身是泥,嘴里也摔破了,流着血。最倒霉的是,脚上穿的鞋子不见了,他没有对任何人说,决定咬咬牙挺过去,只好光着脚丫子赶路。 第二天清早,雨过天晴,大地像一座水晶宫一样,雨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就知道他的鞋子丢了,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拿去穿上吧!” 小王坚决地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走出雪山草地没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战士啊!董必武听了心里十分感动,仍旧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这是命令,你拿着穿!” 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您自己留着穿吧。” 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得意地说:“这不还有一双草鞋吗?” 小王说:“那双草鞋已经很破了。” 董必武笑了笑,说:“不要紧,我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 小王十分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小王望着董必武,眨眼问道:“什么特制布鞋?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来,然后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就是吗?” 小王知道,马褡裢里,除了董必武的一些办公用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东西都是在行军途中捡的破烂,像破布、破鞋、破袜子、破麻袋、破棕片等。平时,由于工作忙,董必武没有给小王解释。今天,他亲自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包扎好以后,在地上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说:“过去古人作战,用铁甲做衣服。我们把这些破烂捡来做鞋穿,用坏了一层,再包扎一层,不就是‘特制布鞋’吗?”说完又得意地笑起来。 从此以后,董必武又多了一个捡破烂的伙伴,就是警卫员小王。正是董必武发明的这些“特制布鞋”,在长征行军中广为流传,陪伴红军爬过来雪山,走过了草地。

董必武后人今何在

董必武后人今何在 2004年09月29日04:55 作者:周燕 197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长篇通讯《革命的好后代——记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一时间,董良翮成为中华大地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董良翮的身世,文章中只披露了他是“革命干部的后代”,他的行动“得到父母的支持”。然而,生活在北京的不少“老三届”的同学都知道,董良翮是中共元老、当时的国家代主席董必武的小儿子。 28年过去了,董良翮现在在做什么?董必武的其他子女状况怎样?当电视专题片——《开国共产党人的亲情家事》的摄像镜头对准董必武后人的时候,作者作为该片的撰稿人之一,随笔记录下他们当今的普通生活和对父亲的珍贵回忆。 董良羽,董必武之长子 1938年3月生于延安,曾就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93年由北京空军司令部退休 我是1938年3月在延安出生的。我出生时,父亲不在身边。当父亲在武汉听说我出生的消息时,高兴得不得了,特意给我买了一条粉红色的小连衣裙。长期以来,这件事成为母亲责备父亲不会买东西的一段笑料。当我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父亲时,面对的是一位

蓄着胡须的陌生老头儿。我不理他,长时间地面壁而坐。父亲一点也不生气,而是想办法接近我,给我抚爱。 妹妹良是1941年出生的。当年,延安的生活非常艰苦,冬天常常烤不上火,我和妹妹冻得直哭。父亲每次从国统区回来,都给我们带一些小礼物,非常疼爱地给我们洗脸、洗手,还经常把我们抱起来亲亲。我们渐渐喜欢上他,终于认可了这位父亲。 我从小没有上过幼儿园,而是跟随父亲到处奔波,重庆、南京、延安、西柏坡……当年,母亲在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是劳动模范,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实在有些吃不消。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父亲便把我带到重庆曾家岩。 可以说,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那时,没有教科书。父亲用蝇头小楷把授课内容写在毛边纸上,钉成课本,教我背诵。父亲是严师,每天的功课背不下来,就不许睡觉,从不迁就我。 我从读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住校,与父亲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尽管这样,父亲对我的教育一点也不放松。我每次回家,他都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听我汇报学习和思想情况。父亲严肃有余,很少开玩笑,讲笑话。在我心中,他可敬,不可亲。 父亲在世时,我从不介入他的工作,了解不多,对他的历史作用也不清楚。我退下来以后,参加了中央文献研究室《董必武传记》和《董必武年谱》的编写工作,系统地阅读了大量的资料,才对父亲有了更

小学生数学故事一张大面额人民币

2019小学生数学故事一张大面额人民币 为帮助小朋友们了解有趣的数学故事,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提供了数学故事一张大面额人民币,希望同学们多多积累,不断进步! 生活中出处充满数学的趣味,在这里济南奥数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小学生数学故事,希望济南的家长和孩子能在快乐中了解数学,爱上数学。 小学生数学故事:一张大面额人民币 在商场买东西付款时,掏出一张大面额人民币,营业员常会客客气气问一声:请问,你有零钱吗?所以在出门购物之前,最好准备些零钱。下面是一道关于准备零钱的问题。 有9张人民币,其中一角币1张,二角币1张,五角币1张,一元币4张,五元币2张。用这些纸币任意付款,可以付出的不同数额的款子共有多少种? 用4张一元币和2张五元币可付出从0元到14元共15种不同的元数。用1张一角币、1张2角币和1张五角币可以付出0角、1角、2角、3角、5角、6角、7角、8角共8种不同的角数。 元数和角数的组合,共有 158=120(种)。 但是在付款时,付0元0角就是没有给钱,这种情形应该除外。 120-1=119(种), 因而共能付出119种不同数额的款子。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

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在以上解题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0元,把原来需要讨论各种可能情形的问题变得可用统一方法处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 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仔细研究董必武同志,不难发现功勋卓著的董老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兼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少有的“清官”。 1957年,董老做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当时,他家住在北京钟鼓楼后的一个昔日王府的大院里。院子很大,有花园有水池,很气派。他的儿女们也都乐意住在这里。由于“高院”离此很远,每天往返不仅不方便,而且还需要很多人来送文件,花费了不人力物力。董老考虑着搬到离“高院”较近的中南海去居住,尽管当时中南海的房子较为窄旧,但他仍不改初衷。一天晚上,董老和盘托出自己的主意,却立即遭到尚在读书的子女们的反对。董老耐心细致地对全家人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人跑这么远送文件,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我不该搬吗?该搬。这二呢?”稍作停顿后,他更深沉地继续说道:“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要用掉不少汽油。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我们国家还穷啊。” 1958年初春的一天晚饭时,还在读初中的女儿董楚青养成了一种不好的吃饭习惯。吃饭时,董楚青急于扒饭,三扒两赶地吃完了,掉了不少饭粒在桌上。小楚青丢碗就想跑,结果被董老叫住。“你看看,你看看。”董老连连说道。年岁还小的女儿楚青茫然不知所措,怔怔地望着饭粒,默不作声。一生惯读诗书的董老马上联想起古老的“锄禾日当午”诗句,绘声绘色地对女儿说道:“碗里、桌上有多少饭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粒粒不能丢啊。”接着又严肃地说:“拣起来吃了。”此后,女儿楚青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1964年春,董老的一个侄孙子去北京看他,一是想见见世面;

四个故事道尽人民币

四个故事道尽人民币 【第一个故事:经济增长】 假设第一年两国是完全一样的,都各有50个年轻人和老人,50个年轻人每年生产100斤粮食,他们自己吃掉50斤,剩下的50斤粮食按照1元1斤的价格卖给50个老人,50个老人自己不参与生产,这样两国的GD P都是100元。在假设两国的粮食没有任何差别的情况下,如果两国都可以自给自足,那么加入货币系统对两国的情况并没有什么影响,只不过交易更加方便(不用抱着粮食以物换物了),计价单位发生变化。 假设第二年X国更加年轻化,变成了60个年轻人,40个老人,60个年轻人每年可生产120斤粮食,本国还是消费掉100斤粮食,剩余20斤,其当年的GDP为120斤,经济增速为20%。L国则出现老龄化,变成了70个老人,30个年轻人,他们仍需要消费100斤粮食,但却只生产了60斤,差额的40斤都需要从X国进口。其当年的GDP为60斤,经济增速为-40%。 这个时候,假设信息是完全的,X国和L国的国民们会如何选择呢?对L国的人来说,他们知道本国的粮食只能满足60个人的需求,剩下的40个人必须从X国进口,而从X国进口必须使用X币,于是他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把X币换成L币,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让他们优先买到粮食吃,避免挨饿,因为L币只有60%能买到粮食,而X币一定可以买到粮食,二是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因为X币只能在60斤粮食里面选,X币可以在120斤粮食里面选。而对X国的人来说,他们也知道持有X币有这两个好处。 那么问题来了,两国人民会如何选择呢?答案很明显。L国的人会争相把L币兑换成X 币,而X国的人肯定不愿意把手中的X币按1:1的原价兑换成L币,X币出现升值,L币出现贬值。这就是我们要讲第一个故事: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的货币更倾向于升值,反之更倾向于贬值。 回到现实世界,让我们先看一下被视为地表最强货币的美元,其长期汇率走势与美国经济的相对走势完全一致。这里我们说的汇率是美元实际有效汇率,而不是大家通常关注的美元指数。实际有效汇率衡量的是美元兑一揽子货币的加权汇率,更能反映美元的综合购买力,而美元指数只考虑了对欧元、日元、英镑等六种货币的相对购买力。自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美元大致经历了两轮大的升值(1977年-1984年,1995年-2001年)和贬值周期(1985年-1994年,2002年-2011年),而这与美国经济地位(用美国与其他所有国家的实际GDP之比来衡量)的两轮上升和下降周期完全吻合(见图1)。

董必武与人民币的故事

董必武与人民币的故事 李洁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是著名的“将军县”——湖北红安(原黄安)县人。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是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却与“人民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 八年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仍旧把持着经济命脉,旧货币仍在一些“国统区”流通使用。但是,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各解放区由共产党领导的银行也达30余家,发行各种票面货币257种之多。为了迅速稳定和占领全国的经济市场,同时统一华北、西北、华东等几个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减少部队在行进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不便。1946年12月30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致电中央,建议中央“召开华北经济工作会议”,以研究华北各解放区“统一对付国民党”和解决“货币不统一”等问题。中共中央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于1947年1月3日,向滕代远、薄一波等同志发出“关于召开华北财政经济会议的指示”。 1947年3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华北财经会议在河南省武安县(1949年划归河北省)冶陶镇召开。为了统一思想,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及任命董必武为主任的决定》,并派遣董必武前往指导会议。华北财经办事处驻地在河北平山县夹峪村,距刘少奇、朱德领导的中央工作委员会驻地西柏坡约两公里。办事处工作人员有五六十人,对各解放区的情况了如指掌。这个精干的机构,肩负起了战时“财经内阁”的神圣使命。董必武到达驻地即对有关具体事项进行了研究部署。(一)1947年8月1日,董必

革命家董必武生平事迹简介

革命家董必武生平事迹简介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名的革命家。下面是本人为你搜集董必武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董必武生平简介 董必武简介记载说董必武出生于1886年原名叫董贤琮,他出生于湖北黄安县。董必武从小就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两年后又考入湖北的文普通学堂,在学堂内学习五年后毕业,毕业后的董必武被清朝学部授予学位,后来在黄州做了一名教书先生。一年后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感到革命并不能改变中国的实质,所以前往东京去学习法律,在到了东京之后他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后来随孙中山回国后多次参与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出狱后的董必武再次前往日本1981年才回国,回国后的董必武在上海组织五四运动后来又创办了武汉中学。1934年冬兵不在参加长征到达陕北之后担任中央党校的校长,同时他也是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董必武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将我国革命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我国革命创始人之一,董必武为我国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董必武的夫人简介 据史书记载董必武一生总会有三位夫人,董必武的第一位夫人名叫黄俊贞,她是红安县高桥镇人,她是董必武的第一任夫人她也是董必武的结发妻子,她和董必武是在1910年的时候结婚,结婚后她为董必武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惜这个儿子未满周岁就幺折了。董必武的第一位夫人和他在辛亥革命失

败之失去了联系,黄氏由于思念董必武日夜哭泣,导致双目几乎失明后来中风卧床不起,在1943年的时候因病去世。 在第一位夫人去世后董必武遇到了了第二位夫人陈碧英,陈碧英是一位共产党员,同时她也曾担任过福建汀州市委宣传部长,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性,在1933年的时候她和董必武结婚,后来她被分配到广东开展地下工作。由于作为一位地下工作者她的身份是绝对保密的,所以董必武一直不知道她还活着。后来董必武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和担任他秘书何连芝相恋结婚,何连芝也为董必武生下了两儿一女。 董必武子女简介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是第一批将马克思主业和无产阶级革命带入中国的人,同时他也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他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就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是我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他出生于1886年后来,在当地考取了秀才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前往东京学习,在日本的时候他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就是在孙中山的带领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子女们也很有成就,董必武的长子名叫董良羽,他1938年出生于延安曾就读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由于父亲常年不在身边,所以对董良羽并没有很多的宠爱和陪伴,甚至在他出生的时候父亲董必武也不在身边。董必武的女儿名叫董良翚 1941年出生于西安,她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现在担任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同时也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由于董必武很喜欢“羽”字,所以在给子女取名的时候每个子女的名字中都含有一个“羽”字,后来董必武的第二个儿子董良

人民币背后的故事

人民币背后的故事 第一套人民币10元背面。 人民币的发行已经历时61年了,当初人民币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人民币上面的字体至今仍是一成不变?其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1947年决策发行人民币 194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董必武任主任,南汉宸任副主任。董必武向党中央建议,组建中央银行,统一发行货币。新成立的银行起名为“中国人民银行”。同年11月,“华北财办”确定由南汉宸负责组建筹备组,又从晋察冀边区银行总行调来了何松亭、秦炎、王厚朴、石雷、孙及民等到“筹备组”工作。 原计划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然而战争把时间表大大提前了。解放军马上就要进入北京,不能带着多种货币到北京街头买东西,必须加紧赶制全国统一货币——人民币。 毛主席一拒其像上钞票 “筹备组”成立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人民币的设计。最初的设计,票版上设计了毛主席像,上报中央审查,中央回电不同意。毛主席指出:“票子是政府发行的,不是党发行的,我现在是党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么能把我的像印上呢?以后人民政府成立后再说吧。”第一次没通过,又推倒重来,这一次,设计人员根据董必武指示,要求票面上要反映出解放区建设图景,重新设计了版样,顺利通过了中央审批。今天,我们翻开第一套人民币可以看到,票面上几乎都是解放区军民生产劳动的图景。 题写行名和金额的重担落在了董必武的身上。票版设计完了,紧接着就是人民币的印刷。第一批人民币的印刷是在东北佳木斯完成的,钞票纸由苏联进口,钞票印好后再运到石家庄。 毛主席再拒其像上钞票 长期以来,人民币设计者的工作和行踪都处于严格的保密之中。作为人民币总体设计师,罗工柳先生的设计工作是从第二套人民币开始的。 1950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进行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工作。经过美术专家们认真研究,反复论证,1951年2月上报了新币的设计、印制方案。开始设计时,参考了前苏联的卢布,卢布上有列宁像,于是他们在人民币上也设计上了毛主席头像。原设计为11种面额。其中还有50元和100元两种。 后来,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取消了50元、100元券,增加了2元券和3元券。周总理看了之后,传达了毛主席关于不要在钞票上印他的像和行名应改为从左至右排列的指示。 马文蔚与人民币书法 第二套人民币的票面图案活泼大方。票面上换上了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经济处工作的马文蔚先生题写的行名和金额。

董必武诗词39首

董必武诗词39首 挽左权同志 1942年7月 左君真卓荦,弱冠已从戎。大略观孙子,精微究客翁。 长征尝险阻,抗日显英雄。讵忆偏城阨,横尸马革中。 贺冯焕章先生六十寿 1942年 上将勋名日月高,时危草野起英豪。龙争虎斗风云会,豕突狼奔海宇骚。 力赞中枢抗强寇,性耽佳句弄柔毫。吟诗寿世原余事,语妙并州快翦刀。 注:冯玉祥,字焕章。 代毛泽东同志挽戴安澜将军殉国 1942年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今誉东瓜著,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捐命,壮志也无违。 吊张荩忱将军 1943年5月 此为去年将军殉国三周年纪念而作,今岁中原战役倭势尚张,国军竟莫能抗,感时抚事,辄令人想念将军于不置也。 汉水东流逝不还,将军忠勇震瀛寰。裹尸马革南瓜店,三载平芜血尚斑。 男儿抗日死沙场,青史垂名姓字香。中原倘有英灵护,岂让倭奴乱逞狂。 注:张荩忱即张自忠。 忆友叶挺 1944年 夕阳景好近黄昏,苦忆江南一叶冤。敌后几经殊死战,四年囚系未离樊。 东江人物够相思,志在春秋不可移。希魔将继墨魔仆,蛟龙岂复困天池。 挽彭雪枫同志 1945年2月 早列红军著令名,更于抗日展功勤。苍头特起竹沟鹘,碧眼同看蚌埠云。 拟合盟邦摧丑虏,不图中道丧元勋。沙场战死君何恨,淮北哀声处处闻。

赠纽约华侨衣联会陈金坚先生 1945年6月 天与机缘到美洲,逢君忽忆廿年游。中兴名论三篇策,高卧豪情百尺楼。 志士不辞污马革,群儿争取烂羊头。人间何地无渣滓,次第清除始自由。 原注“逢君忽忆廿年游”:一九二五年识君于广州。 编者注:陈金坚先生:时为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顾问、纽约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创会人之一、纽约《侨报》副董事长。陈金坚先生长期担任衣联会书记、 常委、主任委员等职务,参与衣联会创办的《美洲华侨日报》笔政,在抗 日统一战线中,“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随着蒋介石坚持分裂而出现的内乱危机,陈金坚 先生为领导人之一的衣联会,鲜明地表露了支持中共为首的进步力量的立场。 1945年4月25日,反德、意、日法西斯的同盟国在美国三凡市举行筹备建立联合国的会议,中国代表团有董必武和章汉夫两位中共人士。在该 团访问纽约期间,受国民党控制的中华公所措办的所谓全侨对中国代表团 的公宴,竟然不给董、章两位发请帖。陈金坚先生等衣联会领导人,当即 发动为欢迎董必武、章汉夫而召开的盛大宴会。在全场热烈掌声中,董必 武激动地应邀作诗一首。 哭陶行知先生 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方圆中规矩,教育愈陶钧。 栋折吾将压,山頽道未伸。此生安仰止,无复可归仁。 一九四六年五月候机还都寓居红岩缓步溪桥上口占一绝 缓步溪边野草深,葡萄结子绿成阴。红岩暮景尤宜夏,桥上看云出远岑。

董必武的夫人是谁

董必武的夫人是谁 董必武的夫人是谁 2017-01-27 15:48:08 董必武的夫人是谁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为我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正是由于董必武才让我国走上了改革的这条道路,董必武可以算得上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那么陪伴着为民族英雄的又是怎样的一位女性呢?董必武夫人又是谁呢?董必武一家照据 史书记载董必武一生总会有三位夫人,董必武的第一位夫人名叫黄俊贞,她是红安县高桥镇人,她是董必武的第一任夫人她也是董必武的结发妻子,她和董必武是在1910年的时候结婚,结婚后她为董必武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惜这个儿子未满周岁就幺折了。董必武的第一位夫人和他在辛亥革命失败之失去了联系,黄氏由于思念董必武日夜哭泣,导致双目几乎失明后来中风卧床不起,在1943年的时候因病去世。在第一位夫人去世后董必武遇到了了第二位夫人陈碧英,陈碧英是一位共产党员,同时她也曾担任过福建汀州市委宣传部长,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性,在1933年的时候她和董必武

结婚,后来她被分配到广东开展地下工作。由于作为一位地下工作者她的身份是绝对保密的,所以董必武一直不知道她还活着。后来董必武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和担任他秘书何连芝相恋结婚,何连芝也为董必武生下了两儿一女。董必武夫人虽然有三任,但是只有最后一任何连芝算的上是和董必武相濡以沫。董必武的故事有哪些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 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 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董必武的很多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比如董必武勤俭的故事。董必武的塑像董必武的故事有哪些呢?今天就让小编来为你 讲讲,在1937年的时候,国共双方进行第二次合作,董必 武需要做党的统战工作,董必武平时在延安的时候就穿着粗布衣生活也比较勤俭朴素,但到了武汉因为要和昨天到这件以及社会人士打交道做工作,所以就需要换衣服。当时市面上比较好的礼帽需要十元才能卖一顶,但董必武特意嘱咐工作人员买便宜的礼帽,皮鞋也是买了最便宜的,就是这样普通的一套衣服董必武也只是在迎送客人的时候穿戴一下,对于这种现象董必武身边的工作人员很不理解,他们觉得共产党人为什么就不能自己穿好一点,吃好一点呢?董必武就告 诉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对于中国亿万人民的幸福来说,吃

董必武和夫人何莲芝

董必武和夫人何莲芝 董必武和夫人何莲芝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height=180> 董必武:革命家,法学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名贤琮,字洁畲,号璧伍,又名用威。1886年3月5日生于湖北黄安县城一个清贫的乡塾教师家庭。18岁应试中秀才。随后在家乡高等小学任教,1905年到武昌考入中学堂,接受近代教育,五年后毕业赴黄州任中学英文教员。1914年和1917年两次东渡日本攻读法律,并参加中华革命党。回国后曾任律师。1920年与陈潭秋等在武汉组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武汉地委书记、湖北省委委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27年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回国后,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34

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 联合国制宪会议。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政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曾当选为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因肝癌病逝于北京,享年89岁。主要著作编为《董必武选集》。 何莲芝:四川省万源县丝罗乡人,生于1905年,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曾任赤卫队分队长、万源县 游击队长、中共万源县委妇女部长,参加过红四方面军长征,担任过红军连连长。1937年夏天与董必武在延安结婚,何 莲芝比董必武小二十多岁,两人是那个年代典型的革命夫妻。婚后生有三个孩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即国务院)法治委员会办公厅秘书,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代主席董必武秘书。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 董必武是我国着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仔细研究董必武同志,不难发现功勋卓着的董老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兼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少有的“清官”。 1957年,董老做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当时,他家住在北京钟鼓楼后的一个昔日王府的大院里。院子很大,有花园有水池,很气派。他的儿女们也都乐意住在这里。由于“高院”离此很远,每天往返不仅不方便,而且还需要很多人来送文件,花费了不人力物力。董老考虑着搬到离“高院”较近的中南海去居住,尽管当时中南海的房子较为窄旧,但他仍不改初衷。一天晚上,董老和盘托出自己的主意,却立即遭到尚在读书的子女们的反对。董老耐心细致地对全家人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人跑这么远送文件,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我不该搬吗该搬。这二呢”稍作停顿后,他更深沉地继续说道:“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要用掉不少汽油。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我们国家还穷啊。” 1958年初春的一天晚饭时,还在读初中的女儿董楚青养成了一种不好的吃饭习惯。吃饭时,董楚青急于扒饭,三扒两赶地吃完了,掉了不少饭粒在桌上。小楚青丢碗就想跑,结果被董老叫住。“你看看,你看看。”董老连连说道。年岁还小的女儿楚青茫然不知所措,怔怔地望着饭粒,默不作声。一生惯读诗书的董老马上联想起古老的“锄禾日当午”诗句,绘声绘色地对女儿说道:“碗里、桌上有多少饭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粒粒不能丢啊。”接着又严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