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后人今何在

合集下载

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生平简介

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生平简介

董必武简介董必武生平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董必武简介董必武生平简介我想大部分中国人对董必武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第一届共产党领导人之一,也就是他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带入了中国,同时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XX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董必武简介的知识。

董必武简介董必武的画像董必武简介记载说董必武出生于1886年原名叫董贤琮,他出生于湖北黄安县。

董必武从小就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两年后又考入湖北的文普通学堂,在学堂内学习五年后毕业,毕业后的董必武被清朝学部授予学位,后来在黄州做了一名教书先生。

一年后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感到革命并不能改变中国的实质,所以前往东京去学习法律,在到了东京之后他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后来随孙中山回国后多次参与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出狱后的董必武再次前往日本1981年才回国,回国后的董必武在上海组织五四运动后来又创办了武汉中学。

1934年冬兵不在参加长征到达陕北之后担任中央党校的校长,同时他也是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董必武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将我国革命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我国革命创始人之一,董必武为我国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董必武的孙子是谁董必武是我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他也是我国抗战时期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正是董永生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带入了中国。

董必武与妻子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在他的子女和后代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孙子董永生。

董必武的孙子董永生出生于1968年,他是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董永生在1991年的时候参加了工作,现担任密山市兴凯湖乡党委书记。

由于他出生于革命家庭是董必武的孙子所以从小受到了家庭环境的熏陶,后来他在青年时期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退休后又一直做教育工作。

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对党成立的贡献及当代启示

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对党成立的贡献及当代启示

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对党成立的贡献及当代启示董必武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之一。

他的一生,是同中国共产党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生。

五四运动时期,年轻的董必武就为湖北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了武汉中学和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并参加中共一大,不僅为党的建立培养了革命人才,更使湖北地区声名远播,扩大了武汉在中国的影响力。

标签:五四运动;董必武;党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为党的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上、组织上和人才上的基础,促进了湖北乃至全国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为党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我们回顾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的贡献,有利于我们对早年的董必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能为当今党的建设提供指导。

一、董必武革命思想的转变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受天然地理优势的影响,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为先进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天津条约》的签订使武汉租界林立,武汉人民同帝国主义列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幼年的董必武深受武汉人民反抗精神的熏陶,立下奋发报国的志向。

1893年震惊世人的“麻城宋埠教案”使董必武意识到清政府的无能,也坚定了他寻求救国之路的信念。

董必武作为一个从旧社会走出来的秀才,却有着反抗和创新精神。

面对国家四分五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况,他开始寻求变革之路。

面对着处于灾难深重的民情和同盟会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年轻的董必武意识到推翻封建帝制的重要性,25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而后参加了辛亥革命,开始了争取人民解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虽然这些斗争并没有改变当时的国家状况,但却为他思想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在日本留学时董必武曾通过各种渠道接触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但当时并未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新的世界革命的时代,促进了先进思想的传播。

在先进思潮的引领下,中国的有志青年开始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发动人民群众进行革命,这使得董必武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有了方向。

德高望重的董必武

德高望重的董必武

德高望重的董必武作者:王树人来源:《领导之友·综合版》2016年第06期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

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

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董必武,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清末秀才出身的他,曾多次改名立志:原名贤琮,字洁畲,号璧伍,又名用威。

“用威”语出《尚书·大禹谟》中“董之用威”一句;“璧伍”出自《汉书·律历志》中“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一句。

辛亥革命爆发后,董用威满怀救国壮志投身革命洪流,从此,他放弃原名,以“璧伍”之谐音,改名“必武”。

从清末秀才成长为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18岁考取秀才。

读书时曾接受革命团体日知会的影响,拥护孙中山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1911年,他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并在武昌军政府中工作。

1914年,他在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曾会见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先生。

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的险恶环境下,他毅然参加孙中山重建的中华革命党。

1915年回国,策动讨袁的军事活动,两次被捕入狱。

出狱后,继续坚持斗争。

这些都表现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顽强的战斗精神。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他总结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对比俄中两国革命成败的经验,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独立,走孙中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列宁的道路。

”由此,他逐步实现了由激进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大思想转变。

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0年,董必武和陈潭秋等同志共同创建武汉共产主义组织。

董必武人民的公仆 党的“老牛”

董必武人民的公仆 党的“老牛”

董必武:人民的公仆党的“老牛”作者:刘畅宋佳来源:《祖国·综合版》2011年第07期董必武,1886年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并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

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

1916年出狱后再赴日本。

1918年回国后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

1932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最高法院院长等职。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职。

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从踌躇满志的莘莘学子,到披肝沥胆的开国元勋,再到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

少年伤痛,他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他澎湃强国雄心;暮年尽职,他做事光明磊落。

本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他赤胆忠心、以身许国。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峥嵘岁月磨砺,带给董必武的是内心深处的一片宁静淡泊。

而今,他碧血丹心的赤子之情已化作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祖国这片多情的土地。

作为一位革命前辈和开国元勋,董老是伟大的;而董老又是平凡的,那是因为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家庭在他的生命中占据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这个大家庭中,集中了人世间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

这种感情是平凡的,却又是人间至上的。

今天,就让我们倾听董必武之子董良翮(hé)讲述这平凡中流露着伟大,严肃面孔下掩盖的一颗慈父心。

在北京鼓楼大街小石桥胡同,有一座建于清朝末年的幽静院落。

这里原是清末邮政大臣盛宣怀的私邸,传说还是清朝太监安德海的外宅。

民国时期民政部长马汉三、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文革”主要成员康生等诸多历史人物都曾在此居住。

读《董必武家书》有感——学习传承优良家风 育养新时代接班人

读《董必武家书》有感——学习传承优良家风   育养新时代接班人

读《董必武家书》有感——学习传承优良家风育养新时代接班人董必武从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开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建立了卓越功勋,被人们尊称为“董老”。

但这位忠厚长者,从来不摆“老资格”,而是以“配角”“跑龙套的”自居,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他还特别重视对亲属子女的教育,勉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董必武家书》,收录董老家书68封,字里行间里体现出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特别是在家教家风方面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立志报国,勤奋学习董必武与何连芝1937年在延安结婚,育有三名子女:董良羽、董良翚、董良翮。

三个名字之所以都带“羽”字,是因为董必武深感旧中国的“落后就要挨打”,希望中国自己制造的飞机早日飞上蓝天,期待他们兄妹志存高远,为国家建设作贡献。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愿望,他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格,1963年1月28日还专门写了首《字三子》诗:“蓄势如鹰隼,奋飞健翼张”“武能御外侮,斯文亦在兹”“如鹏飞有意,标指向天津”。

董必武写给孩子们的家书,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怎样把学习搞好。

在他看来,首要的一条是端正态度,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学习的抱负。

他谆谆教导董良翮改掉“贪玩,不好学”的毛病,“立大志、树雄心,准备在社会主义社会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人”。

1961年9月5日,他在给董良翚的信中,提及董良翮升级补考之事,更是严肃地指出:“我对他能否升级不认为是主要的事,他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必须改变对学习的态度,过去他的学习是被动的,不认真的,没有决心要会一种本领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我劝他改变这种态度,要认真地听课,认真地做作业,不会的多问。

他来信说他愿意今后这样干,这就对了。

我希望他如此!”董必武认为,珍惜时间,刻苦钻研,是把学习搞好的根本方法。

他曾为《中学生》杂志题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董必武

董必武

谢 谢

朴实无华的生活点滴
1、个人生活作风 大连罢宴 处理匿名信 2、教育子女 3、文学造诣 书法 诗词
朴实无华的生活点滴
大连“罢宴”
那天董必武去视察旅顺海军基地。中午,董必武一 看餐桌上摆满了酒菜,不声不响地就径直穿过餐厅,走 上楼梯回到了自己休息的房间,把房门一关,不再出来 了。董老说,不把酒和贵重的菜撤掉,他就不吃了。愣 了一会儿,基地领导推开董老的房门,向坐在沙发上的 董老赔笑脸,说道,我们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准备,就是 准备了一些海味。平时结合潜水训练,战士们带一个网 袋下水,顺便给我们带一点海味上来,给我们改善改善 生活,大海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靠海吃海,这不 算是浪费。 董必武听了这番话,才下楼吃了顿便饭。
永远的丰碑 ——董必武生命 Nhomakorabea院:王雨晴 闫阁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他出 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 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 和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 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 的奠基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 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 出了卓越的贡献,创立了不朽的功勋。1975年4月2 日董必武同志在北京病逝。
朴实无华的生活点滴
处理匿名信
一次,检查员从控告箱里收到一封匿名信,控 告中央办公厅采买员有贪污行为。检察员经过调查 了解,发现被控告的采买员并无贪污行为,只是嘴 巴馋一点,本人也已经改过。他把信交给董必武并 将调查了解的情况向董必武作过汇报后,认为问题 可以了结了。 而董必武却说:“既然这位采买员没有贪污行 为,为什么有人写信控告他?写信人是谁?他对采 买员有什么意见?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吗?”后经 多方了解,查对笔迹,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写匿名信 的同志。原来这位同志因为一件事同采买员吵过架, 又发现采买员平时多吃好菜,就认为他有贪污行为, 写了控告信。

[下载打印版本]董必武

[下载打印版本]董必武
董必武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党和人民永远怀念他 。
人物生平
一、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
1886年3月5日,董必武同志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清贫的教书先生家庭。他自幼受到良好 的启蒙教育,17岁时考中秀才。青少年时期的董必武同志,目睹清朝政府的腐朽专制和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欺 压掠夺,立志救国救民。
董必武同志是严明法纪、严守纪律的模范。1944年1月3日,他在重庆回复中共中央元旦贺电的谢寿电文中 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时候,要毫不犹豫地坚守着中央分配给我的岗位。”1955年,董必武同志担 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他强调要注重对党员进行法制思想教育,使党员懂得“国法和党纪同样是必须遵守的, 不可违反的”,“我们党员应当成为守法的模范”。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自己就是遵纪守法的模范。 他家中有一间办公室,从来不允许家人进去,即便有什么事找他,也只能在门外喊他,有关党和国家的秘密, 从......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董必武同志毅然奔赴武昌投入战斗,从一个晚清秀才成为坚定的反帝反 封建的民主主义者,从此走上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职业革命家道路。他追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 生,先后加入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袁世凯的斗争。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 黑暗让他苦闷痛心,“触于眼帘,即市井萧条,民气沮丧,沉郁惨淡,人以幸生苟免为心”。董必武同志走上重 新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董必武
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
01 人物生平
03 家庭生活 05 后世纪念
目录
02 主要著作 04 人物评价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号壁伍,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 人 , 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

董必武后人今何在

董必武后人今何在

董必武后人今何在2004年09月29日04:55 作者:周燕 197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长篇通讯《革命的好后代——记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

一时间,董良翮成为中华大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有关董良翮的身世,文章中只披露了他是“革命干部的后代”,他的行动“得到父母的支持”。

然而,生活在北京的不少“老三届”的同学都知道,董良翮是中共元老、当时的国家代主席董必武的小儿子。

28年过去了,董良翮现在在做什么?董必武的其他子女状况怎样?当电视专题片——《开国共产党人的亲情家事》的摄像镜头对准董必武后人的时候,作者作为该片的撰稿人之一,随笔记录下他们当今的普通生活和对父亲的珍贵回忆。

董良羽,董必武之长子1938年3月生于延安,曾就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93年由北京空军司令部退休 我是1938年3月在延安出生的。

我出生时,父亲不在身边。

当父亲在武汉听说我出生的消息时,高兴得不得了,特意给我买了一条粉红色的小连衣裙。

长期以来,这件事成为母亲责备父亲不会买东西的一段笑料。

当我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父亲时,面对的是一位蓄着胡须的陌生老头儿。

我不理他,长时间地面壁而坐。

父亲一点也不生气,而是想办法接近我,给我抚爱。

妹妹良 是1941年出生的。

当年,延安的生活非常艰苦,冬天常常烤不上火,我和妹妹冻得直哭。

父亲每次从国统区回来,都给我们带一些小礼物,非常疼爱地给我们洗脸、洗手,还经常把我们抱起来亲亲。

我们渐渐喜欢上他,终于认可了这位父亲。

我从小没有上过幼儿园,而是跟随父亲到处奔波,重庆、南京、延安、西柏坡……当年,母亲在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是劳动模范,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实在有些吃不消。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父亲便把我带到重庆曾家岩。

可以说,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那时,没有教科书。

父亲用蝇头小楷把授课内容写在毛边纸上,钉成课本,教我背诵。

父亲是严师,每天的功课背不下来,就不许睡觉,从不迁就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必武后人今何在2004年09月29日04:55 作者:周燕197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长篇通讯《革命的好后代——记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

一时间,董良翮成为中华大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有关董良翮的身世,文章中只披露了他是“革命干部的后代”,他的行动“得到父母的支持”。

然而,生活在北京的不少“老三届”的同学都知道,董良翮是中共元老、当时的国家代主席董必武的小儿子。

28年过去了,董良翮现在在做什么?董必武的其他子女状况怎样?当电视专题片——《开国共产党人的亲情家事》的摄像镜头对准董必武后人的时候,作者作为该片的撰稿人之一,随笔记录下他们当今的普通生活和对父亲的珍贵回忆。

董良羽,董必武之长子1938年3月生于延安,曾就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93年由北京空军司令部退休我是1938年3月在延安出生的。

我出生时,父亲不在身边。

当父亲在武汉听说我出生的消息时,高兴得不得了,特意给我买了一条粉红色的小连衣裙。

长期以来,这件事成为母亲责备父亲不会买东西的一段笑料。

当我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父亲时,面对的是一位蓄着胡须的陌生老头儿。

我不理他,长时间地面壁而坐。

父亲一点也不生气,而是想办法接近我,给我抚爱。

妹妹良是1941年出生的。

当年,延安的生活非常艰苦,冬天常常烤不上火,我和妹妹冻得直哭。

父亲每次从国统区回来,都给我们带一些小礼物,非常疼爱地给我们洗脸、洗手,还经常把我们抱起来亲亲。

我们渐渐喜欢上他,终于认可了这位父亲。

我从小没有上过幼儿园,而是跟随父亲到处奔波,重庆、南京、延安、西柏坡……当年,母亲在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是劳动模范,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实在有些吃不消。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父亲便把我带到重庆曾家岩。

可以说,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那时,没有教科书。

父亲用蝇头小楷把授课内容写在毛边纸上,钉成课本,教我背诵。

父亲是严师,每天的功课背不下来,就不许睡觉,从不迁就我。

我从读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住校,与父亲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

尽管这样,父亲对我的教育一点也不放松。

我每次回家,他都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听我汇报学习和思想情况。

父亲严肃有余,很少开玩笑,讲笑话。

在我心中,他可敬,不可亲。

父亲在世时,我从不介入他的工作,了解不多,对他的历史作用也不清楚。

我退下来以后,参加了中央文献研究室《董必武传记》和《董必武年谱》的编写工作,系统地阅读了大量的资料,才对父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慢慢悟出了他的精神所在。

父亲用他一生的奋斗和人格风范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我们。

父亲自幼古文很好,又工于律诗、书法,通晓英、日、俄语,法学造诣尤深。

但他从不因为自己是党的“一大”代表,而居功自傲,摆老资格。

父亲常常自喻为“布头”、“龙套”和“老牛”。

党需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就干好什么。

退休前,部队的一位首长曾好心地提示我:“老董呵,你是不是找找关系,在部队再干几年。

”言外之意,要我想办法找上边的人,解决职务和军衔的问题。

我没有这样做,55岁,到年龄就退休。

我想,领导人的子女也是普通人,他们除了肩负更重的社会责任,没有什么可特殊的。

董良翚,董必武之女1941年生于西安,曾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哥哥良羽出生时,抗日战争刚刚爆发。

那时,日本鬼子的飞机肆无忌惮地轰炸扫射,而我们国家不能制造飞机。

父亲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制造飞机就说明她的富强,所以给哥哥取名良羽。

出于这样的想法,我出生时,父亲就继续在“羽”字上做文章,为我取名良翚。

弟弟出生后,父亲又为他取名良翮。

解放后,父亲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十分欣喜。

哥哥上大学时,选择了导弹无线电控制专业,他就十分高兴。

1970年,我国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84岁高龄的父亲亲自带我们去北京卫星地面站观看“东方红”卫星飞过首都上空时的情景。

可以说,“羽”字是父亲心中的寄托和期望。

1953年前后,我们家曾住在北京鼓楼后面的小石桥,一个有很大后花园的套院里。

父亲很喜欢这个住所,房子的建筑布局很合理,也很有气魄。

但父亲还是决定搬家,迁入中南海去。

为什么要搬家呢?父亲伸出握拳的左手,用右手拨开食指,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有人烧锅炉、送煤,要有人跑这么远来送文件。

这样要占用多少人力、物力啊!这第二呢?我上班太远,如果家在中南海,上班就近了一半路程,节约了一半汽油。

我们的国家穷啊!”这次搬家大约是1958年。

我们搬进中南海怀仁堂东侧的一套两进院。

不久,王稼祥叔叔一家也从外边迁进来了。

母亲有时去探望王叔叔和朱仲丽阿姨。

家里要开饭时,我只要打开北面窗户,扯着嗓子叫唤母亲就行了。

有几回,我是从窗口跳过去把母亲找回来的。

我们两家就像一家人一样。

“文革”开始前,王稼祥一家迁出中南海。

不久,不久,红得发紫的戚本禹突然搬了进来。

这个院子就开始显得声气浮嚣,喧声笑语常常吵至深夜。

父亲和母亲的卧室在二进院北屋的西头,窗户正对着戚本禹住的院子。

对于“文革”种种现象的不理解,对于弟弟良翮不明原因被囚禁,父母的心情很压抑。

两位老人睡觉又少,如果晚上能够谈谈也好,但现在不行了,隔墙有耳。

对二老来说,这种压抑在国统区尝到过,没有想到,1967年他们在中南海又处在这样的境地!我家的乒乓球室设在东墙外的一个车库里。

父亲打完球,常常从球室那扇大门走向中南海散步。

距球室东侧三四米远的一个院子里住着陈伯达的保姆。

“文革”开始不久,有人硬是把父亲经常进出的那扇大门用木板交叉钉死了。

事前没有和父亲商量一下,甚至没有通知一声。

据说为了安全、保密。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父亲和母亲商议要搬出中南海。

1968年初春,我们搬到六部口附近的一个院子。

记得一天晚饭后,父亲站在院子里,舒畅地伸了一个“懒腰”,然后笑着对我说:“良,我们可以上街走走了吧?”我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他是多么希望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呀!父亲去世以后,我常常想,父亲是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做过不少工作,肩负过国家重任。

他的许多事迹却不见于史料,我觉得很遗憾。

退休后,我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将父亲留下的财富好好整理一下。

这些东西属于我,也不属于我。

我想让大家都知道。

董良翮,董必武的小儿子1945年生于延安,1969年下乡务农,现为广州中联置业公司董事长在三个孩子中,我跟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父亲对哥哥姐姐可能不像对我这么宽爱。

他们的特权不如我大。

他们不能随便进出父亲的办公室,我却可以在他办公室的地毯上打滚,甚至可以乱翻抽屉。

父亲曾经对我说:“上帝创造你,就是让你破坏的。

”父亲很严肃,但他很有人情味,不打人,甚至没有骂过我。

我在“文革”中,曾两次无故被囚禁。

1966年12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母亲从广州打来长途电话,说父亲接到中央通知,要我去投案、自首。

没有人向父亲解释原因。

在姐姐的陪同下,我直奔公安部,又去北京市公安局“投案”。

就这样,我开始了第一次囚徒生活。

当我和一大批红卫兵被“特赦”时,江青、陈伯达、谢富治一伙在人民大会堂召见了我们,说是允许革命小将犯错误,欢迎他们改正错误。

这批红卫兵包括“联动”和“西纠”两批人。

据说,我不属于他们之列。

1968年冬季,父亲在广州养病。

为了父亲过生日热闹些,我们全家人先后聚会广州。

这时,因“文革”暂停了两年的征兵工作开始了。

我兴奋至极,一到广州就缠着母亲,让她到军区活动活动,接收我当兵。

广州军区以我眼睛不好为理由,总说研究研究,一个半月后,才通知我可以入伍。

决定搭乘张云逸大将的公车,先回北京处理一些事。

不想在回京的列车上,我已被同包厢的两个男人监视上了。

一下火车,我便被他们扣上手铐,塞进一辆早已停在站台上的小轿车里,押走了。

与我同行的姐姐和在站台上接我的哥哥都惊呆了,不知所措。

姐姐说,这个时期,父亲做了不少诗,内容都是关于我的。

父亲曾经对她说:“你弟弟是代我坐牢呀!” “文革”期间,我两次坐牢,到底为什么?我一直糊里糊涂的。

林彪摔死了,“四人帮”被揪出来了,我才慢慢明白过来。

林彪、“四人帮”一伙为了篡党夺权,整人的手段因人而异。

对我父亲,因为无权可夺,便对他老人家进行精神折磨。

他们把我抓起来,为的是逼着父亲“跳出来”。

只要父亲“跳”,就打倒他。

但父亲就是不理林彪、“四人帮”那一套。

“文革”开始时,我是北京市六中66届高中毕业生。

我出狱时,同学们早已离开学校了。

1968年12月,父母经过几天认真的考虑,决定送我到农村去。

下乡前几天,父亲跟我谈了几次话,他告诉我,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在农村上厕所没有手纸,农民揩屁股用石头……我不知道父亲怎么知道得这么多,下乡后,果然是这样。

离校时,我24岁。

出狱半年多,我的身体一下很不好。

为了我和女朋友相互有个照顾,父亲要我们结婚后一起去。

那时,我还是高中生,中学生结婚没有先例,学校不给开证明。

父亲说不开证明也结婚。

这件事,我对父亲很钦佩,那么大岁数,还是清末秀才,但他没有封建思想残余,对婚姻的看法,比现代人还清楚。

我和爱人是下乡后在农村办的结婚手续。

我在农村干了10年,从普通社员到大队书记,到公社书记,到县委副书记,三年上一个台阶,慢慢地升上来。

从1973年当公社书记起,我每年都要坚持参加生产劳动二百天左右。

我体会到,只有和群众一起劳动,才能听到群众的呼声,感受到群众的感情。

当农民的10年经历,为我一生积累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1979年,我离开农村,回到北京,在农机部农业机械化服务总公司工作。

我没有按部就班地上大学,只是在干部学院进行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训。

后来,又从农机部调到康华公司,接着又到了海南……现在在广州经商。

如果父亲活着,我相信他也不会落伍,一样会尊重我们自己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