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42个重点小城镇名单 -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郊区42个重点小城镇名单 -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郊区42个重点小城镇名单

门头沟区斋堂镇、潭柘寺镇、军庄镇

房山区韩村河镇、窦店镇、琉璃河镇、长沟镇、河北镇通州区漷县镇、台湖镇、西集镇、永乐店镇

顺义区高丽营镇、杨镇、赵全营镇、李遂镇

大兴区采育镇、庞各庄镇、安定镇、榆垡镇、魏善庄镇昌平区小汤山镇、阳坊镇、南口镇、北七家镇、十三陵镇

平谷区金海湖镇、峪口镇、马坊镇

怀柔区桥梓镇、怀北镇、汤河口镇

密云县溪翁庄镇、太师屯镇、西田各庄镇、古北口镇、巨各庄镇、穆家峪镇

延庆县康庄镇、永宁镇、八达岭镇、旧县镇

“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

“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 一、商榷: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郊区城市化”的说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2》教材在“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说明中提到:“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前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后又在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提到:“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鲁教版《高中地理2》中也有类似提法,“由于特大城市人口与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导致城市人口向外流动,继而引发商业、服务业等相继外迁,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20世纪5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已开始出现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现象。随着人口向外迁移和扩散,商业和制造业也相继向外迁移,造成城市中心区的衰落,这就是所谓的郊区城市化现象”。 湘教版中,却把“郊区化”与“逆城市化”混为一谈。“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加之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这一迁移过程称为城市郊区化。这是城市化进程从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又可将其称为逆城市化阶段”。 从以上文字中,可以判断:人教版和鲁教版教材所谓的“郊区城市化”现象,正确的说法应是“郊区化”;但是不能把“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混为一谈。 二、概念辨析 1、郊区城市化与郊区化 “郊区化”概念来自于西方文献,是指立足于中心市,即以中心市为主体,来观察城市向郊区(即中心市外的建成区或都市区)的离心扩散。 概念中的“中心市”不等于我们习惯认识中的市区。在中国,行政上的市区范围很大,与西方中心市空间尺度相似的概念相当于有些中国大城市的中心区,如北京的4个区。而有些没有现成中心区地域划分的城市,则一般相当于原来的旧城范围。因此,中国习惯上所说的城市范围较大,北大周一星教授结合中国的国情,对郊区城市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城市的人口、工业、商业先后在城市中作由内向外的离心迁移,这样一个过程叫做郊区化过程”。即这种现象仍然发生于城市内部或都市区内。 郊区化的前兆是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趋缓,在城市总人口中的相对比重下降,即所谓的相对分散。郊区化的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即绝对分散。郊区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或产业也可能从近郊向远郊离心扩散。 “郊区化”与“城市郊区化”是等价的。郊区即城市的郊区,乡村无所谓郊区,因此“郊区化”即“城市郊区化”。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陶希东, 刘君德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刊名: 城市问题 英文刊名:URBAN PROBLEMS 年,卷(期):2003(4) 被引用次数:23次 参考文献(16条) 1.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7(04) 2.Fielding A J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Western Europe Since 1950[外文期刊] 1989(01) 3.Walker R A Theory Of Suburbanization:CapitaIism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Sp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1 4.Johe M Levy Urban And Metropolitan Economics 1985 5.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引发的思考 1996(03) 6.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 1998(03) 7.宁越敏;邓永城上海城市郊区化研究 1996 8.张越苏锡常三市郊区化研究 1995(03) 9.柴彦威郊区化及其研究 1995(06) 10.吴国兵;刘均宇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0(08) 11.刘建芳郊区化在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12.Mary Beth Norton A People And A Nation 1989 13.Willia Issel Social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83 1985 14.John Pate The Urban World 1981 15.孙一飞;马润潮边缘城市:美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1997(04) 16.Bingham;Richard D;Kimbie Deborah The Industrial Composition of Edge Cities And Downtowns:The New Urban Reality 1995(09)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商勇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经济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统计与咨询2008(2) 2.刘洁.刘军城市多维景观特性初探[期刊论文]-四川建筑2004,24(3) 3.晨风反思城市化进程[期刊论文]-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15) 4.林涛.刘君德我国中心城市的近今发展[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0,24(3) 5.刘君德廿一世纪中国大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行政区划改革思考[会议论文]-1998 6.刘君德.马祖琦上海城市精神的立体解读[期刊论文]-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3) 7.陈安存试论阶层分化对政治发展的挑战[期刊论文]-唐都学刊2002,18(3) 8.王小莹.Wang Xiaoying部分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之启示[期刊论文]-当代世界2008(2) 9.卢为民.刘君德住宅小区多头物业管理问题缘何难解决——关于上海真如镇车站新村物业管理问题的思考[会议论文]-1999 10.刘君德中国城市社区组织制度的创新与思考[期刊论文]-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引证文献(23条)

北京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界定标准

北京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界定标准 (2007年修订版) 凡符合以下条件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属于北京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一、商场(市场)、宾馆(饭店)、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 (一)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含本数,下同)以上且经营可燃商品的商场(商店、市场); (二)客房50间以上的宾馆(饭店、旅馆); (三)公共的体育场(馆)、会堂; (四)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娱乐场所。 二、医院、养老院和寄宿制的学校、托儿所、幼儿园: (一)住院床位在50张以上的医院; (二)老人住宿床位在50张以上的养老院; (三)学生住宿床位在100张以上的学校; (四)幼儿住宿床位在50张以上的托儿所、幼儿园。 三、国家机关: (一)区(县)级以上的党委、人大、政府、政协; (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三)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 (四)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的办事机关; 四、广播、电视和邮政、通信枢纽: (一)广播电台、电视台; (二)邮政和通信枢纽单位。

五、交通枢纽、客运车站: 候车厅、候船厅的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客运车站、交通枢纽和客运码头。 六、公共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具有火灾危险性的文物保护单位: (一)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展览馆; (二)公共博物馆、档案馆; (三)具有火灾危险性的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七、发电厂(站)和电网经营企业。 八、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生产、充装、存储、供应、销售单位: (一)生产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工厂; (二)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灌装站、调压站; (三)储存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专用仓库(堆场、储罐场所); (四)营业性汽车加油站、加气站,液化石油气供应站(换瓶站); (五)经营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甲、乙类)且店内甲类物品存放总量达200公斤以上或甲、乙类物品存放总量达500公斤以上的化工商店。 九、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企业: 生产车间员工人数100人以上的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北京市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提纲

北京市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提纲 (一)关于农村社区建设 1、当前的农村社区的基本情况,包括数量、人口规模、村庄类型、办公服务设施、资金投入等情况。 2、区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体制情况?当前农村社区与街道、乡镇的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情况及小城镇建设情况。 4、村委会与社区居委会是否并存?村居并存状态下社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发挥居委会在社区自治方面的主体作用? 5、社区居委会与村党组织、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社区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物业管理机构、驻区单位等社区各类组织间的关系,如何实现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6、社区自治管理服务开展情况如何?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7、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如何?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8、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情况如何?在推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做法?还存在什么问题? 9、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情况及存在问题? 10、当前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有哪些?现行投入

保障体系与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间存在哪些矛盾?建立了哪些投入保障机制,还存在哪些问题? (二)关于农村社区服务 11、当前农村社区服务工作进展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12、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情况及在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3、农村社区服务站作用发挥情况,在人员队伍、资金投入、工作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14、农村社区居民亟需政府组织提供的便利服务有哪几类?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促进社区便利服务发展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15、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如何?积累了哪些经验?在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三)农村社区工作力量 16、农村社区工作力量由哪几类人员构成?工资待遇情况及资金来源?现有工作力量是否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有哪些意见建议? 17、农村社区是否有持证的社会工作者,专业作用发挥情况如何?

对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几个概念的辨析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三是零售业外迁,这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外迁后,市中心商业面对来自郊区商业激烈竞争而被迫采取的措施。 郊区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只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这一转变中,建成区在扩张,城市人口在增长。 三、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2014―2016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2014―2016年度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的表彰奖励决定 【法规类别】奖惩 【发文字号】京政农发[2016]30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日期】2016.11.23 【实施日期】2016.11.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2014-2016年度北京市农业 技术推广奖的表彰奖励决定 (京政农发〔2016〕30号) 2014-2016年度,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各级农业科研推广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聚焦科技创新驱动,聚焦农业“调转节”,组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郊区农业生产中示范推广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兼具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技术覆盖面广的科技成果,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集约、高效、绿色、安全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水平,表彰奖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授予“主要粮食作物‘三率’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15项科技成果为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授予“蔬菜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集成与推广”等25项科技成果为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授予“小麦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体系集成与推广”等40项科技成果为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 希望首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不断提高北京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质量与效益进一步提升,首都生态环境质量、郊区城镇承载力、农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6年11月23日2014-2016年度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获奖名册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评审委员会二○一六年十月) 说明 2014-2016年度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共评定80项奖励成果,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40项。

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原因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原因 二战以来,美国城市人口以空前的速度向郊区转移,到70年代郊区人口已经分别超过了中心城和乡村人口,这是继1920年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另一次历史性的变化。美国不仅在人口方面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而且其经济活动的重心也在日益向郊区转移。 美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既是社会的技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联邦城市政策的产物,同时也与美国的社会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1、科技进步为郊区化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三项技术的变革对城市的发展演变具有重大的影响,即交通、通讯和能源技术。 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援建公路法》,计划在全国铺设4.1万英里的州际高速公路,其中有5000英里是位于城市地区的环城公路和辐射状公路,便利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流动。与此同时,汽车也开始普及起来,到1978年美国拥有汽车1.4亿辆,平均每1.5人拥有一辆汽车。由于汽车和公路的发展,美国的郊区化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展开。1971年美国城市史学家John B.Rae评价道:“当代郊区是汽车的产物,如果没有汽车,郊区就不可能存在。”通讯技术对于人口与机构的分布也有重大的影响。在工业化初期,由于通讯技术落后,人口和工业不得不向城市聚集,同时,企业的经营部门也不能与生产部门分离,工厂的郊区化受到了很大限制。电话的发明和使用打破了这种局限。1920年,美国电话机总数为1327万多部,每千人拥有123.4部,拥有电话家庭的百分比为35.0%。到1970年,电话机总数猛增到1.2亿多部,每千人竟拥有583.4部,90.5%的家庭拥有电话。而7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播更加迅速,美国成为一个“信息社会”,从而为人口和企业的分散进一步创造了条件。电能的发明和使用对人口和产业的分散也产生重大影响。在电能广泛使用以前,企业生产以蒸汽为动力,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因此在区位分布上需要接近火车站,从而束缚了产业的空间分布。而电力可以远距离输送,是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又一种解放力量。 2、美国经济结构的演变推动了城市的郊区化 战后,美国产业的部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第一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缩小,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对扩大。以50-60年代为转折时期,美国经济从制造业经济逐步发展到服务业经济,而在70和80年代,又从服务业经济发展到信息经济。由于城市是美国社会经济的主要载体,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动必然不断地改变着其职能、结构和形态。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服务经济对城市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服务业(外向型服务业)日益集中于中心性的大都市区,如纽约、芝加哥、洛杉矾等;②基础服务业日益集中于大都市区的中心商业区内;③这两种趋势由于“发达的企业服务”而得到加强;④大公司的分部出现了郊区化趋势,同时,那些小企业由于在中心商业区无力与大公司夺取地盘也迁往郊区;⑤消费服务业大体上尾随中产阶级而郊区化;⑥地方服务业,尤其医疗、教育等,倾向于尾随其服务对象而分布。但是某些大型服务机构(如大医院),一般仍然集中于内城。由此可见,服务经济对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影响是双重的,即集中与分散两种趋势同时并存。基础服务业日益向心集中的同时,也推动了一些消费服务业、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分部的离心分散,从而推动了美国郊区化的发展。 3、联邦政府住宅政策的推波助澜 美国的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联邦政策的产物。30年代大危机爆发后,美国住宅市场受到猛烈的冲击,罗斯福执政以后,便大刀阔斧地改革联邦住宅政策。1933年4月成立了房主贷款公司,为面临取消抵押住宅赎回权的家庭提供贷款,并延长抵押贷款分期偿付的期限。1934年国会通过了全国住宅法,成立了联邦住宅管理局,实行了更为优惠的住宅抵押政策,将首次付款的金额降到住宅价格的10%,偿还期延长到25-30年,利率降到2-3%。到1972年,

北京市推广六型社区建设

近年来,北京市提出了“一分、三定、两目标”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建立起以社区党组织 为领导,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社区服务站为工作平台,社区社会组织和居民广泛参与的多元 治理体系。“一分”就是促进居委会与社区服务站的职能分开。“三定”就是定事、定人、定钱,明确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人员、经费、任务,确保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工作到位 。“两目标”,就是把北京的社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型社区,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 其中,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 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街道 党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社区内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健全,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形式多样,服务水平 和服务质量较高,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社区特殊群体生活 和需求得到基本保障,社区居民个性化需求逐步得到满足。 社区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的理 论和先进的文化引导居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知荣明耻,弘扬正气,崇尚科 学,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文明礼貌,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爱岗敬业,积极 向上,自觉做良好社会风尚的推动者,做民主法制的实践者,做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首善之区的建设者。 社区环境卫生、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公共场所和庭院等生活环境整洁、 恬静,适宜居住,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齐全;绿化美化程度高,绿地完好、清洁 、美观;居民环保意识强,能自觉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能源,污染源排 放达标 社区环境卫生、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公共场所和庭院等生活环境整洁、 恬静,适宜居住,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齐全;绿化美化程度高,绿地完好、清洁 、美观;居民环保意识强,能自觉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能源,污染源排 放达标。 继续深化“一分三定两目标”,社区各类组织健全,设置合理,职责明 确,民主制度、民主参与机制和社区公共管理体系完善,社区居民的主体作 用和各类组织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强,参与率 较高,能够做到思想共识、规划共商、资源共享、软硬件共建、规章制度共 同遵守、社区环境共治,形成了社区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 氛围。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来璐 李世峰 谭建欣 程昊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的新定位,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北京市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独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农业的多项功能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的农业布局规划、适宜的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农业投资的增加。 关键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具有现代农业特征和都市农业功能的新型农业产业[1]。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北京农业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特征,也是北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由其区位、资源特点决定的,是在对都市农业发展规律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生产粮食外,还应该为实现其它目标做出努力[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较传统农业更为明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3],北京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农业的多功能性具有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1.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农业在本质上具有多项功能,包括农业提供食品的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等。传统农业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人类所需的食品供给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农业的功能局限于物质产品的供给,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其它功能未被发掘。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的生活需求不再停留在食品上,还追求其它的使生活水平提高的东西,对农业的文化和休闲等功能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 本研究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3101) 作者简介:来璐(1973-),女,陕西省兴平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Email:XPLL1124@https://www.360docs.net/doc/833658298.html,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布本市重点用能单位名单有关事项的通知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布本市重点用能单位名单有 关事项的通知 【法规类别】价格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京发改[2011]856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1.06.03 【实施日期】2011.06.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布本市重点用能单位名单有关事项的通知 (京发改[2011]856号) 各区县发展改革委、统计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改革局、统计局,各重点用能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的要求,现将本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名单予以公布(详见附件),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节能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各重点用能单位要健全节能管理组织体系,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节能管理机构,并定期研究部署本单位节能工作。要依法设立能源管理

岗位,做好能源管理负责人备案工作。要完善节能工作激励约束制度,实行节能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对本单位各内设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奖惩。 二、制定并落实“十二五”节能规划 各重点用能单位要制定本单位“十二五”节能规划,并分解年度实施计划,合理安排各年度节能目标及措施。加强各项任务措施的督导调度,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 三、建立健全能源计量和统计制度 各重点用能单位要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2006)》(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加强能源计量管理,配备合理的能源计量器具、仪表。要突出强化能源工作,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按要求定期报送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积极配合节能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做好能源消耗监测分析工作。 四、积极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各重点用能单位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数额资金(经费)用于节能技术改造、节能技术研发、制定实施节能技术进步措施。要积极采用节能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逐步淘汰能耗高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新、改、扩建项目要严格执行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有关规定,按照节能设计规范和用能标准实施、运行项目。 五、加强节能宣传与培训 各重点用能单位要定期组织能源计量、统计、管理负责人和操作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主要耗能设备操作人员未经培训不得上岗。要加强本单位节约型文化建设,提高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形成全单位共同推进节约能源的工作氛围。

北京市商业委员会、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商业委员会、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 【法规类别】商贸物资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京商发[2003]44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商业委员会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发布日期】2003.08.15 【实施日期】2003.08.15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XP10 【失效依据】本篇法规已被《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关于公布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发布日期:2009年7月6日实施日期:2009年7月6日)废止 北京市商业委员会、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 《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 (京商发[2003]44号) 各有关单位: 为规范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特制定《北京市

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范(试行)》,现予发布实施。 北京市商业委员会 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00三年八月十五日 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范(试行) 一、总则 本规范依照市政府关于推进流通现代化构建安全快捷食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精神以及《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制定。 本规范是对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粮油、蔬菜、果品、肉禽蛋及水产品等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选址、设施、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定义 本规范用辞定义如下: (一)农产品:指粮油、蔬菜、果品、肉禽蛋、水产等产品及其加工品。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指经常性的、公开的进行农产品批发交易并具有信息、结算等配套服务功能的规范场所。 (三)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指以外埠农产品进京集散交易为主、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年交易量占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总量25%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由市商业流通主管部门进行确认。 三、功能 (一)价格形成功能:集中供需信息,形成农产品合理的交易价格,并引导农产品生产和消费。

北京市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

北京市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联想集团控股公司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 北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清华紫光(集团)总公司 中国大恒(集团)公司 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北京四环制药厂 北京华讯集团 和德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金远见电脑技术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大地科技实业总公司 四通集团公司 北京曙光天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北大方正集团公司 中国石化长城高级润滑油公司 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长峰科技工业集团公司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用友软件(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中安电子集团 北京南天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时代集团公司 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 北京华泰中药新技术开发中心 北京科利华教育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宝洁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北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现代高达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万源德富泰斯密封制品有限公司北京振兴华龙集团 北京深华科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华光电子有限公司 北京北方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和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比特联创电子(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北京北纬通信技术公司 康明斯发动机(北京)有限公司SMC(中国)有限公司 北京大陆太极电池有限公司 北京德天软件有限公司 北京龙文博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北京四通松下电工有限公司 北京金利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北医联合药业有限公司 北京嘉捷恒信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兆维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电视配件三厂 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广播器材厂 北京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 北京建中机器厂 北京清华银纳高科技发展公司 北京长空工业有限公司 北京恒远新技术公司

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城市化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点知识点,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城市化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规模和面积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 2、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推力):人口过剩(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发展速度慢,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从而出现众多的卫星城。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发展速度快,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多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造成城市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也可以破坏环境,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和生态破坏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另外还可以产生交通及居住条件

差、失业和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秩序混乱、内城衰落等现象。 6、人类解决城市化问题(建造生态城市)的主要对策: ①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②使城市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例如: A.城市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B.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城市新区和建设卫星城 C.合理规划城市,处理好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 D.提高绿化 E.其他措施:合理进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强社会秩序管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二、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大城市郊区化中社会空间的_非均衡破碎化_以广州市为例

55 【摘要】以广州市为例,首先分析了不同社会制度下郊区化的社会内涵、机制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空间分异,发现郊区化的空间不均衡性,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隔离与排斥,城市“新自由主义”发展策略、管治失效及郊区农村的自发转型成为中国大城市郊区社会空间“隔离破碎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郊区化;社会空间;“非均衡破碎化”;广州市 UNBALANCED A ND SEGMENTED URBA N SOCIAL S PACE IN SUBURBANIZATION: A C ASE OF METROPOLIS GUANGZHOU OF CHINA WEI Lihua; YAN Xiaopei ABSTRACT: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Guangzhou,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mechanism of suburbanization under different social system. It finds that there are serious social segregation, social exclusion, and even social conflict. And the “new lib-eralism” urban economy strategy, the failure of ur-ban governance and spontaneous transformation in rural suburban in China’s mega-cities suburban gen-erates the above problems. KEYWORDS: suburbanization; social space;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Guangzhou 1 郊区化与社会空间分异——不同制度下的分析 1.1 北美城市“郊区”及其“郊区化”的社会内涵与机制 美国城市的郊区化研究侧重于不同种族、社会阶层的迁居动机、社会排斥、社会网络、住房市场等方面,但其根源首先应当从“最先向郊区迁居”的中产阶层的社会分析入手。工业化初期 北美城市的郊区指的是“一个低级的、下贱的、无秩序的人群的居住之所(《牛津英文词典》)”,因而“现代意义上”的中产阶层郊区的出现必然需要“城市价值观”的彻底转型,这不仅体现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社会内涵的互变,还体现在工作与家庭的分离,并最终创造出一个“社会隔离”的单一居住功能的新的城市空间类型。郊区的社会内涵从下等阶层居住区向中产阶层居住区的演进历程是长期的,是中产阶层的精英通过不断的“试错”(trial-and-error methods)实现的,首先是银行家、商人为摆脱拥挤的城市中心,追求一种融乐趣、邻里感、财富、家庭生活于一体的郊区生活而开始的;郊区土地的非农开发所带来的可观经济收益更促使中产阶层向郊区聚居。但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来看,“郊区”是一种“文化上的创造”,反映的是英格鲁美国中产阶层(Anglo-American bourgeoisie)的文化价值观及其对经济效益的主动选择,譬如19世纪的巴黎,其工业化程度远高于伦敦,交通技术的不断革新导致的却是工厂和工人被不断运送到郊区,而中产阶层仍忠于城市中心。 192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结构是由城市最强有力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选择所决定的”,中产阶层作为城市强势群体,其对工业投资和居住空间的不同选择塑造了同心圆、扇形、多核心等经典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郊区或郊区化作为中产阶层的“乌托邦梦想”(bourgeois utopia)(Fishman,2002)是建立在“排斥原则”(principle of exclusion)的基础之上的,如居住与工作分离、中产阶层的郊外独户住宅与工人的拥挤衰败的内城社区分离、郊外宜人的生态环境与内城被污染了的环境分离开来等等。内城的工业、商贸业塑造了中产阶层,而中产阶层却在空间上背离了它。对中产阶层而言,郊区并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多的是其价值观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众多矿井、工业城镇、重工 大城市郊区化中社会空间的“非均衡破碎化”* ——以广州市为例 魏立华 闫小培 【作者简介】 魏立华(1977-),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 闫小培(1956-),女,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05-10-31【文章编号】1002-1329(2006)05-0055-06【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0125003)部分研究成果。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地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地区环境卫生责任区责任标准(试行)的通知 【法规类别】环境标准 【发文字号】京政管发[2008]49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8.02.01 【实施日期】2008.0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地区环境卫生责任区 责任标准(试行)的通知 (京政管发〔2008〕49号) 各相关区县政府,各有关单位: 根据《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要求和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为进一步落实我市农村地区环境卫生责任制,市市政管委、市农委研究并制定了《北京市农村地区环境卫生责任区责任标准》(试行),经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切实提高农村地区环境卫生质量水平。 特此通知。 二〇〇八年二月一日

北京市农村地区环境卫生责任区责任标准 (试行) 1.1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规范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地区。 1.3 各级农村环境工作行政部门和市政管理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1.4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制订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工作规划,健全区、乡镇、村各级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区县农村工作行政部门、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订相应的环境卫生工作计划,制定管理规范,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1.5 按照各级财政统筹安排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建设和管理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农村地区环境卫生日常维护管理需要,与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环境卫生事业发展。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 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发展出现的阶段性。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现象,也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就中外郊区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没有系统地总结国外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大城市继续向郊区化阶段推进。所以,总结国外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郊区化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过程 根据国外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来看,其郊区化发展是城市工业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市民环境意识增强等综合因素的结果。一般而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过程。首先是人口居住郊区化——“卧城”发展阶段。西方国家工业化后期出现了“大城市病”,导致了一些富有阶层迁往郊区居住,他们白天到市中心区上班,晚上回郊区休息居住,这种郊区特有的居住功能被形象地称之为“卧城”,这是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次是工商业郊区化——半独立卫星城阶段。这是20世纪中叶,郊区提供大面积廉价的土地供迁出企业扩建或新建以及灵活、快速、安全的汽车运输迅速发展的结果。随着中心市区那些难以承受高昂地价和环境成本的工厂企业的外迁,促使与它们有联系的小厂也跟着外迁,从而掀起了工业郊区化浪潮。紧随其后的是市中心商业以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的形式向郊区和居民地带延伸其服务范围。随着中心城区工商业的郊区化,郊区“卧城”的规模、功能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郊区逐渐成为中产阶级工作、生活和居住的重要场所,但与中心城区仍具有紧密的联系和依赖关系。所以,原来功能比较单一的“卧城”开始演变为半独立性的卫星城镇。最后是服务业和办公场所郊区化——边缘城市阶段。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零售、旅馆、科技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性行业大规模向郊区扩张,交通通讯和网络技术超速发展以及高级住宅和办公楼郊区化发展的结果。半独立性的郊区卫星城镇高度产业化,城市功能多元化趋势明显增强,逐步演变成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边缘城市”,成为城市扩散进程中新的集聚中心和边缘经济增长极,双向吸纳着中心城区和农村居民来此就业居住。这一阶段属于城市郊区化的成熟阶段。 二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经验和教训 1.经验总结 (1)国外郊区化是内因与外因共同推动的结果 引起郊区化的内因主要是大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所导致的城市内部凝聚力的逐渐丧失。大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在形成初期具有极强的向心力,进而产生集聚—规模效应,但这种集聚是有限度的,当到达某一限度时,继续向城市中心区的集聚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指中心区出现交通拥挤、地价上涨、住房紧张、基础设施老化、教育资源

大城市郊区乡村城市化研究_以上海为例_陈先毅

本文中的上海郊区城市化指1949年以来,现在上海行政区范围内中心城区以外的乡村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分别以现在的四区六县(浦东新区、宝山、嘉定和闵行四区和青浦、松江、金山、奉贤、南汇、崇明六县)及六县作为上海郊区1992年以前和1992年以后郊区城市化的地域界定。 大城市郊区乡村城市化研究 ——以上海为例陈先毅 宁越敏 大城市郊区的乡村地区,地处城市地域向农村地域的过渡地带,其城市化过程既受大城市职能扩散的辐射,是城市化发展最迅速的地区;又以原有的经济结构和地域结构为基础,体现出城市化的初始特征,因而可通过对大城市郊区乡村城市化的研究来探索城市化过程中的规律性。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其城市的形成、城市地域结构、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经济体制下城市职能的对外扩散等方面的特征都很典型;另一方面上海郊区乡村自90年代以来的非农化、城市化发展迅速,因而可作为大城市郊区乡村城市化 的典型来研究。 一、上海郊区乡村城市化的历史 过程(1949-1991) 1.城市化动力特征的演变 城市化的实质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空间组织形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的转变,因此,产业的非农化是农村城市化的经济基础。根据上海郊区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过程,可把本时期乡村城市化过程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1949-1970年。这一阶段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离的二元政策。一方面乡村的非农产业发展被否定,农业剩余产品通过统购统销中的价格机制转化为城市的工业投入和城镇居民生活福利的一部分,难以形成向非农产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这一时期随上海城市的工业职能的加强,为解决工业职能扩大和地域限制之间的 矛盾,并配合新的工业项目的建设,从50年代中期开始,开辟了彭浦、漕河泾、北新泾、五角场、长桥、庆宁寺、高桥等近郊工业区。50年代后期又开始建设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等远郊工业卫星城。但是,尽管有工业区向郊区乡村延伸和工业卫星城市的飞地型布局,却没有资本、技术向乡村的扩散而带动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致使城市工业对郊区城市化的影响局限在工业区和卫星城市的内部,广域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则相当缓慢。 (2)1970-1991年。1970年以后,发展农村“五小工业”被肯定。上海郊区非农产业也因劳动就业和市场供应的需要开始发展。因所有制限制,当时农村工业以社队工业为主。到1978年,上海郊区社队工业产值达28.99亿元,占社队工农业总产值的52.15%,表明70年代上海郊区农村的产业转移已经开始。1978年以后,国家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通过市场机制的城乡联系得到恢复。1984年以后,农民获准进城务工经商。1986年,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针,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联系的加强及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促进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其非农化发展过程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实现: 一是城市工业向郊区的扩散。城市工业向郊区的扩散既有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主动扩散,也有因市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市政动迁、“三废”拔点等的被动扩散。无论是主动扩散还是被动扩散,无论是整厂或部分车间向外搬迁的有形扩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