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夏壁画
西夏装饰纹样研究

西夏装饰纹样研究西夏装饰纹样研究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其文化和艺术风格独特而丰富。
西夏王朝在十一世纪后期至十三世纪前期统治西北地区,而其特殊的装饰纹样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西夏装饰纹样的特点、分类、意义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西夏装饰纹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们注重对称和力量感。
这可以从西夏建筑、壁画以及陶器等文物中看出。
其次,西夏装饰纹样的线条简洁明快,形状多为直线、曲线和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
这种简单而清晰的线条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再次,西夏装饰纹样常常使用动植物纹样,如鱼、鸟、狮子等,这些元素在纹样中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感。
最后,西夏装饰纹样大多采用了金色和红色等鲜艳的色彩,给人一种华丽而豪放的感觉。
根据不同的材料和用途,西夏装饰纹样可以分为建筑装饰纹样、壁画纹样和陶器纹样等多个类别。
建筑装饰纹样主要表现在宫殿、寺庙和城墙等建筑物上,以其大胆、雄伟的设计风格给人深刻的印象。
壁画纹样则是表现在西夏的壁画艺术中,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示了丰富多样的纹样。
陶器纹样是西夏文化中一大特色,其独特的纹饰形式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西夏装饰纹样的意义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它们是对西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表达。
纹样中的动植物元素常常与宗教仪式和信仰活动相关联,具有一定的神秘和宗教意义。
其次,装饰纹样也是对西夏帝国权力和权威的象征。
建筑装饰纹样和壁画纹样中常常出现的龙、狮子等图腾动物代表着皇室的威严和权力。
此外,装饰纹样还可以作为西夏人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为我们了解西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线索。
西夏装饰纹样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西夏王朝的灭亡导致了西夏文化的衰落,然而,西夏装饰纹样的独特性和美学价值却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和文化。
例如,在元代和明代的壁画、陶器和服饰等艺术品中可以看到西夏装饰纹样的影子。
此外,西夏装饰纹样也对中国的民间艺术和现代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
莫高窟“神医”李云鹤

在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有一位满头华发的九旬老人,精神矍铄,在此“行医”坚守67年。
无论春夏秋冬,他常年穿行在各个洞窟之间,专注地修复着壁画和塑像。
一幅幅起甲、酥碱、烟熏等病害缠身的壁画,一个个残缺损毁的塑像,在他的精雕细琢下,奇迹般地起死回生,变得光彩照人。
他,就是被誉为我国“文物修复界泰斗”的敦煌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李云鹤。
他是国内成功修复敦煌唐代壁画的“第一人”、国内石窟整体出色成绩,高德荣先后两次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22年还被评为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及名利,程顺和谦虚地说,“有人说我是‘南方麦王’,我哪里是什么‘麦王’,我只想尽早回到田里,甘做‘麦田守望者’。
”谈及未来,年逾生最坚定的选择。
”异地搬迁成功复原的“第一人”,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获得成功的“第一人”……一声承诺,毕生执着李云鹤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壁画与彩塑保护修复专家,1933年生于山东青州。
莫高窟,735座洞窟,世界文化遗产,是隐藏在大漠深处的人类艺术瑰宝。
历史的硝烟、千年的风沙曾让这里千疮百孔。
值得庆幸的是,新中国文物修复的诸多“第一次”也在这里诞莫高窟“神医”李云鹤※文/正裕2324异地搬迁复原成功的第一人。
1975年,李云鹤创造性地对220窟甬道西夏壁画进行整体剥取、搬迁、复原,并且把西夏壁画续接在唐代壁画旁边,从而使两个历史时期的壁画展现在一个平面上,让被掩埋的久远历史遗迹,舒展卷轴,光彩重现。
李云鹤也是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1991年,李云鹤走出敦煌,主持修复青海乐都瞿昙寺瞿昙殿壁画。
他将地仗层与墙体整体剥取,把原修复材料切割成马赛克大小方块“疏筋”“松绑”,再精确调整平整度、精准拼对壁画接缝、背泥1厘米加固地仗层,最后完整地把壁画整体挂上金属骨架固定在墙体上,成功解决了既往文物保护中材料选择不当造成更是国内原位整体揭取复原大面积壁画获得成功第一人。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壁画绘于西夏时代考

20 0 6年 第 3期 总第 7 1期
・
西北第 二 民族 学 院学报
J unlfteScn otws U i rtfr ai ai s ora h eodN r e n e i o t nli o h t v sy N o t e
院的性 质。正 如 马 德 先 生 研 究 指 出 的那 样 , 高 窟 第 4 莫 4窟 即为 < 卷》中所 讲 的 “ 图 腊 灵 寺”1 ( 4, [11 )属于五代宋几座较大窟前殿堂遗址 , 1 - 都有可能为当时窟寺形式的一部分。曾经有学者 认为 , 莫高窟第 7 窟即为五代宋时沙州“ 2 三界寺” 1 址【 。又 , 荣新江先生认为 , 五代宋时道真主持 的规模较小 的三界寺寺址在莫高窟 ,藏经洞” “ 即为其所藏经, 是被转移至此洞( 1 窟 ) 即 7 而后被封 存起来 的¨ 。 ) 柏 。笔者经过考古发掘证实 , 7 第 2窟及其窟前殿堂建筑的组合均不具备作为寺院
莫高窟第 6 窟 甬道现存壁画的时代之所以定为元代 , l 并不是从绘画 内容、 画风等作 品本身 出 发的断代 , 而是根据一些文献间接推断的。清人徐松在《 西域水道记》 卷三中记 :岩( “ 莫高窟) 之文 殊洞外有元皇庆寺碑。 另清人许乃谷《 ” 瑞芍轩诗钞》 有相 同记载: 文殊洞外有《 “ 元皇庆寺记碑》 , 至正十一年(3 1 建 。功德主为西宁王 , 15 年) 记文者沙州教授刘奇也。在莫高窟 , 6 窟主尊为文 ” 第 l
5 7
维普资讯
观的断定 , 却没有提出可靠的论据和合理的论证 。鉴于此 , 本文欲就莫高窟第 6 窟 甬道壁 画重绘 l 的时代 , 在前人 的启发下 , 试谈 自己的- :之见 , -f L 不当之处 , 敬希方家指正。
西夏王陵的介绍

西夏王陵的介绍说起咱们中国历史上的那些神秘事儿,西夏王陵绝对能排得上号。
这地儿,就像是隐藏在沙漠里的古老密码,让人一靠近就忍不住想揭开它那层神秘的面纱。
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聊聊这西夏王陵,不带那些复杂的学术词儿,就用大白话,让你听了跟听故事似的。
一、走进历史长河,瞧瞧西夏的影子想当年,西夏国那是相当牛气,虽然是个小国,但在历史上也是响当当的。
它跟宋、辽、金这些大佬国家并立,自个儿玩得风生水起。
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皇帝们死后的家,一个个陵墓排列得整整齐齐,跟天上的星星似的,既壮观又神秘。
你站在那儿,看着那些被风沙侵蚀却依然挺立的陵墓,心里头不由自主地就会想:这底下,到底藏着多少故事和秘密啊?二、陵墓里的奥秘,多得数不清走进西夏王陵,你就像进了迷宫一样。
这陵墓的设计,那叫一个精妙绝伦!听说啊,每个陵墓都是按照风水学来的,讲究个天人合一,既要保护皇帝的肉身不受侵扰,又要让他们的灵魂能够安息。
陵墓里头,有壁画、有雕塑,还有各种各样的陪葬品,每一件都透着那个时代的特色和风情。
你想象一下,要是能亲眼看到那些壁画上的飞天仙女,那得多震撼啊!三、岁月不饶人,但西夏王陵依然坚挺别看西夏王陵现在看起来有点沧桑,但人家可是经历了上千年的风吹雨打呢!这些陵墓就像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西夏的兴衰更替。
有的陵墓已经残破不堪,有的还保留着当年的风采,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那么的坚韧不拔,仿佛在告诉我们:历史虽然会过去,但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
四、探寻西夏王陵,就像是在寻宝每次去西夏王陵,我都感觉像是在寻宝一样。
因为啊,这地方总是能给人带来惊喜。
你可能会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古老的文字;也可能会在某个陵墓里找到一件精美的瓷器,上面还残留着岁月的痕迹。
这些发现啊,都让人兴奋不已,仿佛自己真的成了那个时代的探险家一样。
五、西夏王陵,不只是个陵墓那么简单最后啊,我想说西夏王陵可不仅仅是个陵墓那么简单。
它还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历史的丰碑。
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

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longzizhai 的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我暂别敦煌资料的整理已经半月了,今天又重新拾起来半月前的提纲,收集了一些资料。
可惜我的时间太有限,当时列提纲时将网撒的太开了,竟然有些收不住了。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体部分,其线条、色彩、技法、表现内容等都很值得结合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仔细研究,但是我无奈之余却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零散的收集了些资料。
以后有时间会一个窟一个窟的仔细收集资料,看得多了,自己的观点也就孕育胸中了。
以下的所有文字我甚至没有仔细读过。
先作为背景知识列出吧。
-----------------------------------------------------------------------------------------------------------------------------------------5 敦煌艺术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
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
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西夏石窟壁画中的狮子图像研究

西夏石窟壁画中的狮子图像研究西夏石窟壁画中的狮子图像研究狮子作为一种典型的猛兽,一直以来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拥有特殊的地位。
在中国的西夏石窟壁画中,狮子图像的出现频率较高,并且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本文将对西夏石窟壁画中的狮子图像进行研究,探讨其含义和艺术特点。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一支独立王朝,建立于1038年,维持了大约200年的时间。
作为西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石窟壁画在艺术和历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石窟壁画是西夏文化传承的见证,其中的狮子图像反映了该时期的社会、宗教和艺术观念。
一般而言,西夏石窟壁画中的狮子图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单独的狮子形象,另一种是狮子与其他动物或人物形象的组合。
单独的狮子形象通常具有威武和凶猛的特征,身体肌肉发达,面部表情凶狠,体现了狮子作为王者和巨力的象征。
而与其他动物或人物形象的组合中,狮子通常被描绘为主导或保护者的角色,代表着力量和权威。
通过对狮子图像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狮子在西夏文化中的多重意义。
首先,狮子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王者的化身,象征着权力、尊严和威严。
在西夏,狮子作为石窟壁画的常见形象,可能代表着王室的威仪和维护国家的重要象征。
其次,狮子也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佛教传入西夏后,狮子成为佛教中的护法神之一,象征着佛教的力量和慈悲。
因此,在石窟壁画中,狮子与佛像、菩萨等形象常常结合在一起,传达了佛教的精神与教义。
此外,狮子图像还可以表达民间文化和信仰,如祈求平安、消灾避害等。
除了狮子图像所代表的意义外,西夏石窟壁画中的狮子图像还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狮子的形象笔触多样,表现了西夏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技巧水平。
有的狮子形象具有流畅的线条,栩栩如生;有的狮子则形象简化,强调力量和速度感。
其次,石窟壁画中的狮子图像通常具有较饱满的色彩,运用鲜艳的颜料进行描绘,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狮子身上的花纹、器物等细节描绘丰富,展示了西夏文化的精细和细腻。
综上所述,西夏石窟壁画中的狮子图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敦煌壁画里的“西游记”

敦煌壁画里的“西游记”作者:张堃来源:《畅谈》2019年第09期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明代的吴承恩根据唐朝僧人玄奘取经的真实经历创作的小说,小说里的唐僧即是玄奘,那么小说里的孙悟空,是吴承恩创造的还是也有历史依据?甘肃省瓜州县东千佛洞里一幅900多年前的壁画,给出了答案。
这幅壁画描绘了玄奘师徒的形象,要比吴承恩创作《西游记》还早300多年,成为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玄奘取经图”。
东千佛洞里的取经图瓜州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丝绸之路上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和商贾重镇。
闻名于世的敦煌石窟群,就位于这里。
东干佛洞和榆林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千佛洞现存洞窟23个,以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洞窟壁画著称。
其中,开凿于西夏时期的两个洞窟规模最大,被专家称为“西夏二窟”。
在这里,专家找到了记录大唐高僧玄奘取经的西夏壁画,一共有6幅。
最早的那幅就在第2窟里。
第2窟后穿道东西壁上,各有一幅彩绘的水月观音,技艺细腻精湛,堪称绝品。
更为重要的是,其中一幅壁画中出现了目前所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玄奘取经图”,表现了玄奘西行求法时,向观音虔诚膜拜的画面。
“水月观音”是佛教三十三观音之_。
壁画主体是端坐的观音,神态自若,周边彩云环绕。
画面右下角,是玄奘和徒弟。
玄奘面容丰腴,身披袈裟,双手合十面向观音,沉静虔诚;而满脸猴气的徒弟,牵着马,手搭凉棚,好奇地眺望着观音,调皮的神态跃然壁上。
虽然整幅画面中观音的形象占据了较大部分,唐僧师徒形象相对较小,但从人物衣着以及马背上看不到装经书的包裹、装经文的木盒等细节判断,壁画描绘的是玄奘取经途中的情景。
玄奘冒险西行取经专家经过考证后认为,画面描绘的是玄奘西行取经的真实事件。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26岁的玄奘为寻求佛法真理,决定西行取经。
但由于当时唐朝基业初创,疆域未定,所以朝廷严禁百姓私自出入境。
当年闹旱灾,玄奘冒险随着逃荒的人群混出长安城,一路经过秦州、兰州。
到达凉州时,朝廷捉拿玄奘的“牒文”也随之到达。
古代壁画 文案

古代壁画文案从汉代到明代,五星必看的中国古代十大壁画#什么是壁画#区别于画在绢、帛、宣纸等材料上,壁画是绘制在墙壁、天花板上的绘画,往往出现在殿堂、墓室、寺观、石窟中,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绘画形式之一。
#我们为什么要看壁画#壁画融合了历史、宗教以及世俗题材,透过壁画穿凿时空,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可以逐一窥探两千年来社会、宗教、建筑、美术、民俗、服装等的发展。
01辽阳墓群壁画年代:汉魏时期坐标: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两岸汉魏代表性壁画,当属分布在辽阳北郊太子河两岸的棒台子、北园、三道壕、小青堆子、东台子、南台子等处的墓室群壁画。
这些墓原来都有高大的封土堆,墓室由淡青色石板构筑,壁画都是直接绘在墓室石壁上。
凤凰楼阁百戏图壁画以表现墓主人经历和生活题材为主,壁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表现墓主的经历和生活的题材为主,内容以有门卒门犬、百戏乐舞、车骑仪仗、宴饮庖厨、楼阁宅院、武库仓廪、杂技、斗鸡等,墓室顶部多绘有日月流云等等,应有尽有,形象地反映了汉晋时代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场景。
门卒图这些一千六七百年前的壁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是古典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品,是研究汉魏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可多得的资料,也是中国美术史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中国绘画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和国画立论基础之一。
02河西走廊墓群壁画年代:魏晋时期坐标:甘肃省嘉峪关、酒泉、敦煌市河西走廊,是指黄河以西至新疆以东的大片区域。
素来以地上石窟闻名,很多人不知道地下还有一个“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
在嘉峪关、酒泉、敦煌市的地下,散布着大量地下壁画砖墓群,这便是著名的魏晋古墓群。
墓室场景壁画内容再现当时的现实生活,有反映农耕、养殖、采桑、宴居、出行、军事操练、狩猎等内容,是研究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及气候等的实物资料,在美术领域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史上的空白。
全国人民熟悉的骑着马送信的中国邮政标志,就出土于此。
03敦煌石窟壁画年代:北魏至元坐标:甘肃省敦煌市、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玉门市敦煌石窟,一辈子一定要看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的图案包容了宗教、神话和世俗生活的雄浑场
站在这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的壁 二
面,这些壁画图景被灰色的石质材料一装点,便
画前,我不时地想起西夏古国近二百年的历史,
" "
显示出了艺术价值和人类精神的恒久性。
想起党项民族世俗生活的宏大场面,想起寻常百 六
·
这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智力水平 姓平凡的一生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脚印。
大多数西夏壁画在艺术上却表现为程式化的特
二 点,那两个男供养人活生生一对双胞胎,那两个
" "
女供养人也如从一个娘肚子里出来的姐妹俩。看
六 这两幅壁画,我倒更多地感到了某种可爱的壁画
·
五 创作者的憨厚淳朴的性格。
六 #
朔
&a第 & 窟中,有一幅《水月
文 观音图》,一位端庄美丽的观音菩萨安详地
态修长,脚登毡靴,腰束皮带,身穿窄袖紧身的
党项服装,很有些武士的意味的。只见他手持一
束鲜花,大概是准备献给情人的。女供养人柳眉
杏眼,红唇微起,面圆鼻挺,胖而不腻,风韵渐
至。图中所画,正是西夏人对异性美的普遍渴
望,它代表了一个草原游牧民族潜隐心底的最基
本的审美心态。
不过,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石窟中,
在《千手千眼观世音像》中,作者比较全 面地再现了西夏王国的农业、手工业及其他方 面的重要细节,我们从中也了解了许多关于生
产工具、技术水平、建筑风格、文化习俗和宗 法,在人类从迷信走向科学的漫长征途中起到
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它当之无愧地成了我们 了拓宽生存空间的作用。仔细地阅读了这些壁
了解西夏社会世俗生活画面的重要线索。
另一方面,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说,耕牛是 人类在驯养动物的漫长过程中创造的最杰出的 作品。耕牛的大量涌现大概还是人类从狩猎到 游牧全程演化中最典型的事件,二牛抬杠的简 单画面也是一种浸透着农耕文明基因洋溢着田 园文化韵味的表达,是从随畜逐水草到定居过 程最后完成的象征。
《踏碓图》中,碓米者一脚踏木板,其上 有一木轴做杠杆,带动另一头的捣杵,正在石 臼中碓米。这幅画所表现的内容与中原地区的 汉民族捣米舂谷的方法没有什么两样,这种技 术大概是从中原地区输入的吧。
《酿酒图》画的是一个妇女正在用嘴吹着 灶火,灶洞里烧的是柴吧,另一妇女手持陶 钵,正在铁锅旁酿酒,作者在这里生动地再现 了西夏时期酿酒作坊业的真实图景。
《锻铁图》中,一个工匠用双手推拉竖式 的双木扇风箱,另两个工匠手持铁锤在铁砧上 锻打铁件。我想起了著名的西夏剑,史书上 说,就连宋朝的皇帝也以身上能佩带一把西夏 剑而引以为荣,可见西夏的冶铁技术在当时还 是很有名的。
画后,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认为,文明史就
是不断从压抑的精神世界中解脱的历史,就是
$
在自然状态下不断否定自我的历史。
从总体上看,西夏壁画远承唐韵,近得宋
西夏壁画中的一些意象具有跨文化的性 风,自成一家。那是一种文化意义深远、艺术
质,在阅读这些壁画的时候,我总是想到自然 形象凝重的绘画,它是在开放的外在性和封闭
得惟妙惟肖,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
折射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
安西榆林窟第 ) 窟。在这幅《千手千眼
观世音像》中,莲花瓣上的菩萨圣洁而美丽, 她的身上所笼罩着的金光象征着世界的吉祥和 被圣恩沐浴时的那种陶然神韵。千手千眼大概 隐喻法力无边,能够洞悉世上的一切幸与不 幸,能够拯救芸芸众生于水火之中,应该是很 有些魅力和神韵的。从这个角度看,这美丽至 极的壁画实质上是在向人们灌输一种虚幻的思 想,通过对无所不能的神界和宗教的浪漫主义 的描画,销蚀着人类进取的勇气。
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还在,他们美丽的歌声还在,他们的壁画更值 文
随
西夏壁画综合性地体现了一种近乎蛮荒 得我们研究。
笔
的、汹涌的、幻想的、写实的及程式化了的手
!"!
#
在莫高窟第 ’)* 窟,胖乎乎的比丘慈眉善目,双手环抱, 目视远方,似有所想。那位菩萨则发髻高耸,一双水汪汪的大 眼睛脉脉含情,半身裸露,肤如凝脂,丰满而不显臃肿。只见 她左手微抬,若有所盼。
这是一幅宗教化了的世俗生活图示,其中所揭示的应该是 平常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需求。美丽的菩萨脚踩莲花,那是高 贵和纯洁的象征。
看这幅壁画作品,我不由想起了盛唐艺术的阳刚之气和自 由奔放的抒情个性。这无疑是诸多西夏壁画中的精品,在这幅 壁画中,西夏人把艺术和宗教融合得如此和谐,那种世俗的精 神、对美的至真至善的追求和宗教的博大胸怀在这里给我们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莫高窟第 $!% 窟的壁画是西夏男供养人和
女供养人像,男供养人鼻脊隆起,八字胡须,体
不过,其上的《犁耕图》、《踏碓图》、 《酿酒图》和《锻铁图》完全是一种写实的风 格。《犁耕图》上的二牛抬杠式的画面在今天 农村的一些地方仍能见到,耕者一手扶犁,一 手持鞭,精心地耕作着黑色的土地。黄牛一副 任劳任怨的样子,这个为人类的农业文明做出 过卓越贡献的黄牛形象应当永远铭记在我们心 中。在西夏时期,河西走廊和银川平原都是著 名的粮食生产地和集散地,这一带的农业在当 时应该是很发达的。
五
六
和技艺的形象展示,经由西夏艺术家的介于理
那是一个热爱生活崇尚自由的民族,那是 #
性和梦幻色彩的描绘,便展现出一种自由驰骋 一个独自哼着欢乐的歌却不得不为自身的安全 朔
方
于人们眼前的浪漫和飘逸。它们是西夏古国社 和平焦虑的民族,那是一个跟着月光向前走去
·
会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是西夏人民对宗教和文 最终消逝在历史高原上的民族。但他们的文字 散
崇拜和原始宗教,想到那个随风而逝的民族。 的土著性的猛烈碰撞和融合中又孕育出多元文
他们充满热情的歌谣在丝绸之路上相伴着悠扬 化的艺术,它是盛开在西夏人民精神领地上的
的驼铃声,似乎传得很远很远。
炫目的花儿,它时时引导着我们沿着幽幽曲径
那些通过艺术家充满梦幻笔调仔细描绘和圈 走向昔日阳光照耀下的美丽的花园。
随
笔 坐在金刚宝石座上凝神遐思,只见她将乌黑
!"" 的秀发盘成了垂环髻 ’ 这是那个社会最流行的
发型 (,身穿粉红色的连云罗裙,脚著彩色绣
花鞋,手承纤云,给人一种随时都会飞去的
感觉,这是神界的飞天。再一细看,发现她
额宽腮小,鼻梁突起,面露善良的微笑,宛
然如生,壁画中的细节描写无不显示出西夏
少女的温柔、典雅和美丽。
在她的周围,彩色的祥云浮托着插有柳枝
的净瓶,青色的山石后生长着嫩绿的修竹。观音
座下,碧水清波中浮出几朵红莲。圣洁的光环与
观音身上的红色罗裙交相辉映,富丽中透露出庄
严,神秘中飘逸着清新。
在她的对面稍远的右下方,茫茫碧水的
彼岸,唐僧双手合十,面向观音膜拜,孙悟
空手牵驮着佛经的白马跟在后面。一幅《水
月观音图》,把虚无缥缈的神话和传说描绘
走进西夏壁画
二 "
"
六
·
杨天林
五 六
"
朔 方
·
散 文 随 笔
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四百多个洞窟中,关于西夏的 !! 洞窟就有八十多个,占了约五分之一。其内容的广泛和规模的 宏大由此可知,自南北朝这两个地方开窟以来,恐怕是任何一 个朝代和王国都没有过的。
用“近水楼台先得月”来形容应该是很贴切的,从公元 #$%& 年到公元 #’’( 年,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敦煌和安西都曾 是西夏的属地,西夏又是一个佛之国度,党项民族把心目中的 偶像和世俗生活的画面凝固在这两个理想的地方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