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科举制度浅析

合集下载

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

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

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这一制度和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展开论述。

一、科举制度的概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旨在选拔优秀人才为官,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后勤支持。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透明,不再局限于出身和财富。

二、科举制度的演变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完善。

起初,科举考试的范围相对狭窄,主要是针对政治、经济和法律方面的知识。

后来,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扩展,包括经义、经史、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使得参加考试的人才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储备。

三、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减少了以名门望族的背景为准的官员选拔。

人们有更大的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官职,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科举制度也为社会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治理。

四、进士文化的兴盛科举制度的实施催生了进士文化的兴盛。

进士们不仅仅是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他们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化人。

进士们热衷于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进士文化的兴盛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五、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考试注重记忆和应试技巧,对于实际能力的评估存在一定偏差。

其次,科举制度的选拔范围相对狭窄,忽视了民生、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这些问题也成为后来科举制度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总结起来,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对当时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为社会带来稳定秩序和发展机会。

进士文化的兴盛则促进了文学和艺术的繁荣。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对实际能力的评估存在偏差,选拔范围相对狭窄。

【浅析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及其对教育的影响】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浅析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及其对教育的影响】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浅析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及其对教育的影响】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项正式制度,它创始并初步发展于隋唐时期,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世家大族势力大减,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传统的“九品中正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下诏举贤良之士;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下诏十科举人,其中文才秀美一科的设置标志者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1]隋朝时期的科举制很不完善,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很大发展。

唐太宗实行偃武修文的文教政策,积极发展教育,开科取士;武则天亲自策问贡士于洛城殿,开创了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形式;唐玄宗励精图治,调整了学校教育和科举制的关系,使二者重新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到天宝年间,科举制大部分的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基本确立,考试形式已定型,科举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选士制度。

唐代考生来源主要由两种:“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

”考生参加考试要自带身份、履历证书及鉴定材料,并规定不可报考者为:(1)曾触犯唐朝律令;(2)工商子弟;(3)州县衙门小吏。

[2]唐代科举考试一般有两级。

地方的州县试和中央学校的毕业考试一般都在冬天举行。

中央礼部主持的省试大约在每年的三四月间,故而当时有“槐花黄,举子忙”的民谚。

[3]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

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主要是招收非常之才。

常科考试主要包括以下六种:(1)秀才科:注重选拔博识高才、出类拔萃的人物。

试方略策五道。

(2)明经科:注重考核儒家的经义。

先贴经,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3)进士科:注重诗赋。

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

(4)明法科:注重考核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

试律七条、会三条。

(5)明字科:注重考核文学理论和书法。

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

(6)明算科:注重考核算术,要求详明术理。

考试内容为《九章》《海岛》等史学名篇。

对隋唐的科举制度进行评价 -回复

对隋唐的科举制度进行评价 -回复

对隋唐的科举制度进行评价-回复隋唐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在公元580年的隋文帝时期开始实行,一直持续到公元907年的唐僖宗末年。

该制度通过选拔人才,建立了一套公正、客观的考试体系,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选拔和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隋唐科举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限制,需要进行评价和思考。

首先,隋唐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科举制度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晋升,不再仅是官僚世家的传承。

这使得社会上具备才华和能力的人们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国家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人才资源。

对于那些具备才华但家庭背景较差的人来说,科举制度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进步的舞台。

其次,隋唐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从明经、明法以及明论,全面考察了考生对于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了解。

这种全面考察的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并且培养了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全面教育的特点,对于塑造当时以及后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隋唐科举制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限制。

首先,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过分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实际知识积累的情况。

考生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刷题,结果导致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培养了一部分拥有空洞知识和缺乏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样的现象使得一些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胜任,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其次,科举制度的选拔结果也存在偏颇和不公平的情况。

科举考试对于贫困家庭的考生来说,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很难承担昂贵的教育费用和考试费用。

这就造成了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无法享受到科举制度带来的机会,限制了社会流动性和公正性。

此外,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偏向于儒家经典和文学作品,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考察较少。

这使得那些具备其他学科才华的人才无法通过考试脱颖而出,造成知识结构的单一化。

最后,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的特定角色和责任进行了强调,但也给他们带来了限制和压力。

简述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简述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简述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隋朝的科举制度,真的是一个颠覆性的创举,跟之前的选官方式比,简直就像一场“革命”。

在隋朝之前,官员的选拔基本上都是通过门第、权贵、家世这些东西来决定的,说白了,能不能当官,靠的就是看你爸是谁,背景够不够硬。

所以那时候,如果家里没点背景,想入仕途,那就是天方夜谭。

不过,隋朝的科举制度一出,简直就给了所有有才华的平民百姓一个公平的机会。

这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让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有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大家想象一下,那时的科举,尤其是在隋朝建立后,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它的想法已经很清晰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成绩好的人就能当官,不管你是哪个家庭出身。

说白了,就是“看你有本事,不看你家底”。

这就像现在咱们说的,“能者上,庸者下”一样,有才有能的人,谁都可以翻身农奴把歌唱。

科举的考试内容可不仅仅是填鸭式的死记硬背,主要考的是“经学”也就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大家要知道,儒家文化在当时可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这些经典的文章不仅要背得滚瓜烂熟,还得能够理解其中的深意,说得好听点,就是要考察你的才智和学问,说得直白点,就是“背出来能给大家听得心服口服”。

这个考试的规模还挺大的,隋朝的科举考试并不是一开始就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最早是在一些地方设立的“乡试”和“会试”。

“乡试”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地方性的考试,考得好的人可以参加更大的考试——“会试”,然后如果通过了会试,就可以参加最后的“殿试”,这个殿试可是有点像现在的大型高考,考得好就能进朝廷,成个大官,吃香喝辣,人生巅峰。

要说科举的影响力,这可不是吹的,那时候一旦通过了殿试,基本上就能进朝廷工作,日后的仕途几乎是一路绿灯,简直是普通百姓的“梦中情人”。

但你要说隋朝的科举制度是不是完美,那可就真得说不清楚了。

虽然它打破了门第的局限,给了普通百姓一些机会,但是嘛,考试内容依然还是挺死板的。

大部分还是靠背诵经典,不是很能体现一个人实际的才干。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科举制度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让人才选拔更加公正,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和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源于卫国公杨广的"开科取士"制度。

该制度首次将士人以考试取士的方式纳入晋、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历代的选官方式。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着"金榜题名"的说法,意味着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最终能够进入士人阶层。

科举制度在隋朝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

隋文帝杨坚最早开始了科举制度的具体施行,设置乡试和会试两个阶段的考试。

唐太宗时的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设立省试、殿试等多个环节,确保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唐玄宗时的科举制度更是进一步完善,其后期形成的"进士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成熟和系统的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深刻影响了隋唐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1.政治影响科举制度的引入使选官的标准从世袭贵族变为考试选拔,大大降低了家族势力对政治的控制。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他们的上升渠道更为公开透明,基本不受特权阶层的影响。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的政治氛围更加宽松,提供了广阔的机会给优秀的士人们。

2.文化影响科举考试的推行,使士人们因考试而争先恐后地研习文史,促进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科举制度使士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担负起了撰写文章、编写史书、官方文献等任务,推动了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交流。

科举制度也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科举考试内容以经、史、子、集为主,促使了先贤文化的广泛传承和学习。

这种制度为后人提供了追求有限社会价值、取得荣誉和地位的途径,也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社会影响科举制度的运行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的推行使社会的阶级结构变得更为宽松,给了有志于进取的年轻人们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隋朝科举制度浅析

隋朝科举制度浅析

隋朝科举制度浅析政治系2010级路宽学号:2104053085隋朝科举制度浅析摘要: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从起源到没落经历了1 300 多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通过研习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研究成果,对科举制度的起源与终结、利弊以及对国内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举制度;辩证;公务员张希清在1993 年曾对科举制度下过这样的定义:“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在这个非常严谨的定义中,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这一定义说明了科举制度的实质和目的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而区别于过去所说的“选举”制度。

第二,说明科举是“朝廷开设科目”,这意味着是国家规定的统一考试,而“科”既没有说“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也没有说“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

第三,关于“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所以说“可以”而没有用“完全”一类的文字。

是因为在唐宋时期,士人贡可以自由报考,不必他人推荐;但武举、制举一般则必须有官员的推荐才可以。

第四,关于“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强调“主要”而不是“一切”,这是因为在隋唐五代及宋初,在决定官员取舍的因素中还有“通榜”、“公荐”等不少推荐的成分。

以成绩定取舍———这也是科举制度不同于其他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之处。

中国古代帝王通过这种考试方式来加速阶级的流动,从而集中皇权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科举制度也因此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

一、科举制的起源与终结隋朝时,与开凿大运河同时实行的另一项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就是科举制。

科举始于隋文帝时期,它不分出身和民族,按考试成绩选拔国家官员。

隋炀帝将科举制度推广和普及,希望通过这一制度解释江南汉人的不满情绪,给中下层读书人提供入仕之途。

考生不分出身,地位一律平等。

考试是在小屋中进行的,考生往往一连考上几天,中途不许离开这些屋子。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谈谈自己看法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谈谈自己看法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谈谈自己看法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科举”,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治世和教育,也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框架奠定了基础。

隋朝在其前期的一些改革中,重新建立了一个科举制度,并确立了一些机制。

在前期宗室分裂的局面,隋朝为担心自己的势力而恐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吴起改革科举制度的原因之一。

隋朝颁布了《隋令》,明确了科举考试的等级制度和考试规则。

科举制度以国家学士、衙门学士为主要考试层次,以及泰、封、赐、僚八种考试学士等次要考试层次。

因此,隋令的颁布以及对科举制度的规定,极大地拓宽了考生的途径,减少了限制,赋予了考生更多的机会。

隋朝的科举制度在职位等级、考试期限和考试内容上也有所改革。

在职位等级上,《隋令》共设定八个等级,从最高的高举山到最低的内尚书,并指定考试内容,在考试期限上,除了每年秋季和春季考试外,另设“半拜试”,以及定期聘任各科末考试学士,用以解决临时紧急和加快科举考试的进度。

在考试内容上,除去隋令规定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大了“本科(课问)”的考试分量,以加强考试的实质性,以及增加考试分数的有效性。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并对其进行改革,开设了“三科”,即“文科”、“品科”和“史科”。

无论是在考试形式上,还是在考试内容上,都有更多的变化和丰富,使唐朝的科举考试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

唐朝还在考试职位等级上进行了调整,从原来的八种等级,变为九种,把最高考试职位定为“宰相”。

此外,唐朝还把科举考试的机制分为“官试”和“聘试”两种。

在考试期限上,唐朝大大加快了科举考试的进程,一次期次可以招聘四届,是隋朝的三倍以上。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为历史上治世和教育,以及中国社会发展框架奠定了基础。

隋朝和唐朝的改革,使科举考试的制度趋于完善,从而解决了当时国家招贤的问题,也开启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新时代。

科举考试制度的成功发展,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传统中国社会提供了培养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的渠道。

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1. 背景隋朝科举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与其它朝代的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差异,下面将从考试内容、选拔方式、晋升机制等方面详细探讨。

2. 考试内容隋朝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诗赋以及礼乐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经义是最重要的考核内容,承继了隋前代的考试内容。

经义考试主要针对《易经》、《尚书》、《礼记》等经典著作中的理论进行考察,对考生是否具备对经典文献的理解能力进行评价。

这种考试内容体现了隋朝时期重视儒家经典及其思想传承的特点。

同时,历史知识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部分。

隋朝科举制度将历史知识作为一种必备素养,考察考生对历史事件的掌握及其对历史背景的了解。

此外,诗赋以及礼乐方面的知识也是考试的重点。

通过考察诗赋能力,可以评价考生的才华和文采;通过考察考生对礼乐的了解,可以评价其是否具备君子风度和文化修养。

3. 选拔方式隋朝科举制度的选拔方式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关,也是最为基础的选拔。

乡试通过考试的方式选取一定数量的优秀考生,进入下一轮的会试。

会试则更加严格,只有通过乡试的考生才能参加。

会试的内容主要是对考生的应试能力进行考察,包括对经义、历史和诗赋等方面的应试能力。

通过会试的选拔,可以进一步筛选出优秀的考生。

最后,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关。

在殿试中,考生需要到皇宫进行面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主要考察考生的形象、仪态以及对礼乐的了解。

殿试的选拔更加严格,只有通过殿试的考生才能被授予进士头衔。

4. 晋升机制隋朝科举制度的晋升机制相对较为简单。

一般来说,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的考生,如果获得皇帝的青睐,会被授予进士头衔,并给予相应的官职。

进士头衔是隋朝科举制度中最高的等级,被视为社会地位的象征。

获得进士头衔的考生,可以被任命为中央的官员,进入政治权力中枢。

隋朝科举制度强调公开、公正的选拔原则。

考生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凭借个人的才华和能力获得晋升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朝科举制度浅析政治系2010级路宽学号:2104053085隋朝科举制度浅析摘要: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从起源到没落经历了1 300 多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通过研习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研究成果,对科举制度的起源与终结、利弊以及对国内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举制度;辩证;公务员张希清在1993 年曾对科举制度下过这样的定义:“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在这个非常严谨的定义中,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这一定义说明了科举制度的实质和目的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而区别于过去所说的“选举”制度。

第二,说明科举是“朝廷开设科目”,这意味着是国家规定的统一考试,而“科”既没有说“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也没有说“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

第三,关于“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所以说“可以”而没有用“完全”一类的文字。

是因为在唐宋时期,士人贡可以自由报考,不必他人推荐;但武举、制举一般则必须有官员的推荐才可以。

第四,关于“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强调“主要”而不是“一切”,这是因为在隋唐五代及宋初,在决定官员取舍的因素中还有“通榜”、“公荐”等不少推荐的成分。

以成绩定取舍———这也是科举制度不同于其他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之处。

中国古代帝王通过这种考试方式来加速阶级的流动,从而集中皇权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科举制度也因此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

一、科举制的起源与终结隋朝时,与开凿大运河同时实行的另一项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就是科举制。

科举始于隋文帝时期,它不分出身和民族,按考试成绩选拔国家官员。

隋炀帝将科举制度推广和普及,希望通过这一制度解释江南汉人的不满情绪,给中下层读书人提供入仕之途。

考生不分出身,地位一律平等。

考试是在小屋中进行的,考生往往一连考上几天,中途不许离开这些屋子。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

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

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

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公元20世纪初,是古代读书人成为国家官员的一道龙门。

中榜者的名字被高高张贴,有很多人去观看。

从隋朝起采用的这套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官员提供了依据。

从此以后,所有的朝廷官员包括地方长官都必须是科举合格者。

由于一旦考中便可以衣锦还乡,享受荣华,所以有不少人考到白发苍苍。

科举不看中民族、出身,而是凭能力选拔官员是封建社会所能采用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在历史上吸收了大量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集团科举制在越过初创期向发展完善期过渡时现实了勃勃生机。

这项制度成了以后历代王朝用人的支柱。

张希清在《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中认为,科举制度的萌芽于南北朝出现,于隋创始,于唐确立,于宋完备,继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共历经了1 300 年之久。

但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科举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察举征辟制。

尤其是察举征辟制中的策试对科举制的出现至关重要。

察举征辟制中包括的科目如秀才、孝廉等还可以看作是分科考试的前身。

从汉代的察举征辟制中的策试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士族对官员选拔的操纵达到顶点,而官员选拔中的各种弊端也由此而愈演愈烈。

九品中正制至梁初被废除后,代之而起的是天鉴四年制定的九流常选,选举再无膏粱、寒素之隔,不同一经,不得为官。

梁武帝反对九品中正制度下的“乡举里选”的,他制九流常选,不再设中正掌握,而以州望、郡宗、乡豪代之。

到了隋代,随着进士科的设置,考试科目基本固定下来,科举制度初具规模。

唐高宗时期,对科举考试的许多细节例如考试内容、试卷格式、评分标准、录取程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工作,科举制度的具体规定由此走向完善并基本固定下来,科举制度初具规模;唐高宗时期,对科举考试的许多细节例如考试内容、试卷格式、评分标准、录取程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工作,科举制度的具体规定由此走向完善并基本固定下来。

两宋时期,科举考试录用的人数比唐代增加数倍,解决了唐代没有解决的名额问题,考试与录取的方法也进一步严格化,这是科举制度的极盛时代。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已经发展成为包括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5 个级别的一套复杂的考试程序,原来每年举行的科举考试,也改为 3 年举行一次。

鸦片战争后的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了专制政治的工具尤其是作为专制君主控制知识阶层的工具,在民主政治尤其是两党或多党政治体系没有形成、不需要中立化的人员专门从事行政工作的情况下,它的基本形式即考试任职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真正的用途。

清末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时期。

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夏,张之洞、刘坤一等就不断地、明确地提出改科举、兴学堂的主张,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秋,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在中国延续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宣告结束。

科举制度由改到废影响巨大,严复当时也曾指出此事的敏感性:废科举制度是中国数千年以来的最大举动,这项举动正确与否都不是你我能够有资格评论的。

美国来华传教士林乐知也称:“停科举一事,直取汉唐以后腐败全国之根株,而一朝断绝之,其影响之大,于将来中国前途当有可惊可骇之奇效由于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废除。

”二.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辩证地看待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学习的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科举考试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于其考核的内容和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大部分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

另外科举还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在中国的历史上,提到科举制,多数是作为批判的对象而被加以介绍的,典型的例子如吴晗曾说:“明清两代五六百年间的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学术发展的历史上作了大孽,束缚了人们的聪明才智,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压制了思想,使人脱离实际,脱离生产,专读死书,专学八股,专写空话,害尽了人,也害死了人,罪状数不完,也说不完。

”近代以来,不少观点认为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钳制了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使之甘心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和附属,或是认为科举制度会导致家庭悲剧与官场腐败。

国内有些学者也曾论述过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指出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单一,知识结构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从而失去了选拔人才的初衷。

认为科举的废除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是有必然联系的,科举制度使得官员思想教条、目光短浅,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除此之外还指出科举制度存在选拔不公的现象,例如,科举制始终将女性排斥在外。

另外,“学而优则仕”很大程度上只为了富裕人家、官宦人家以及书香世家的子弟的前途。

因此,科举制的公平性是有限的。

也有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科举制度,比如刘海峰曾经撰文指出,科举制是一个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将科举骂成罪大恶极实在不够全面客观。

他认为科举在清末被废除,并不是因为考试选才的制度问题,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必然结果,科举制度是废于时而非废于制。

事实上,在科举制废除不久,就开始有人提出为科举制平反,其中包括梁启超、孙中山等政治人物和胡适、钱穆等一流学者。

刘海峰指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对科举制深入全面地研究后发现,科举制之所以能够跨越中国不同朝代以及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被广泛实行,是因为有选拔人才的内在逻辑和公平竞争的普世价值在起作用,并不是完全属于腐朽没的丑物。

科举制被许多人称为“糟粕文化”,但它却引起了一场文化革命,甚至对后世乃至其他国家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甚至在清末,人们空前激烈地批判矛头主要是对准八股文而不是科举制度本身,科举并不等同于八股。

梁启超和孙中山先生在游历东西洋国家比较之后也提出要为科举制平反这一结论,是因为他们确实是发现科举制在历史上曾发挥过不可抹杀的重大作用。

第一,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是从根本上打破了两晋南北朝以来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最大限度地网罗全国优秀人才,使一些出身寒门的庶族可以沿着这个阶梯取得参与政权的机会,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

第二,选拔官吏有了文化作为依据,封建统治者的高明之处体现在科举制度上也许就在于,他们利用这种考试形式从参与考试者中选拔出高素质、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朝廷做官,提高了朝廷官员的整体素质。

第三,科举制度不仅能够得到政治上的特权,而且还能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

宋真宗在《劝学文》中写道:“福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就是古代一旦科举及第后,便能迅速获利的真实写照,科举制使读书称为了一种潮流。

第四,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不仅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国际社会也产生一定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