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三化学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教案+习题)带答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二节碳

第 1课时碳单质

第 2 课时 CO2和 CO的性

质第三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第四节化学燃料

考点一: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如右图所示: A 、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 、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爆炸,燃烧与缓慢氧化的联系与区别

概念发生条件防范措施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

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燃烧与空气隔离;降低温度至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以下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

爆炸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剧烈燃烧;有限空间严禁烟火

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的氧

与空气或氧接触化反应

① 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

② 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 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 ,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

④ 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 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

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

2CO3+2HCl=2NaCl+H2O+CO2

常见灭火的方法

①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② 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

③ 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

④ 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⑤ 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其它: A 、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

B 、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

用扇子扇蜡烛火焰,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但却降低了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

考点二: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

一、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C60)

1、金刚石( 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

(体现了它的硬度大)等。

2、石墨( 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深灰色,具有金属光泽,细鳞片状的固体,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

可用于制铅笔芯(体现它深灰色、质软)、干电池的电极(体现了它的导电性)、电车的电刷(体现了它

的导电性,滑腻感、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做润滑剂(体现它具有滑腻感)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 :焦炭 ,木炭 ,活性炭 ,炭黑等 .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可用于食品、工业产品中除去色素、异味等,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中除去毒气、制糖业中脱色以制白糖;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

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注意:吸附性是活性炭、木炭的物理性质

4、 C60:C60 分子由 60 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结构稳定。

二、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同素异形体: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古代用墨书写、绘画的字画保存时间很久,仍不变色。

2、可燃性 :

完全燃烧 ( 氧气充足 ) ,生成 CO2

点燃

:C+O 2CO

2

不完全燃烧 ( 氧气不充足 ) ,生成 CO:2C + O 2点燃

2CO

高温

2Cu + CO2↑(置换反应)

3、还原性: C + 2CuO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产生的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在反应中得到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CuO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小结:还原剂:夺去氧元素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得到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元素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

高温

高温

应用:冶金工业: 2Fe O+3C4Fe+3CO ↑

C +CO2CO

2322

(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①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 2的发生装置。

的发生装置。

②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CO2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①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 只能用排水法②密度比空气大(或相对分子质量> 29)用向

上排空气法 CO 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③密度比空气小(或相对分子质量< 29)用向下排

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药品:石灰石与稀盐酸

①不能用 H 2SO4与CaCO3反应的原因:生成的 CaSO4微溶于水,会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②不能用 HCl 与 Na2CO3反应的原因: Na2CO3易溶于水,与盐酸反应速率快,不利于收集。

2、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 2+H 2O+CO 2

3、装置图

装置的注意事项:(1)若用长颈漏斗来注入盐酸,长颈漏斗下端必须伸入液面以下

(2)若用试管来装药品,固定试管时,试管口竖直向上,试管底部与铁架台面接触。

4、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5、检验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6、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高温

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

2O===Ca(OH)2

(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 ,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 ---- 干冰

2、化学性质 :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 2O==H 2 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

2CO3== H2O+ CO2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 2 ==CaCO3↓+H

2O用于检验二氧化碳;这也是久置装石灰

水的试剂瓶壁有一层白膜的原因。要除去这白膜,用稀盐酸。其原理是

CaCO3+2HCl==CaCl 2+H 2O+CO 2

高温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 + CO2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 C 是还原剂)

3、用途:①灭火(灭火器原理: Na2CO3 +2HCl==2NaCl+H 2 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又利用其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③温室肥料④做碳酸型饮料(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4,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⑴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

②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⑵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无毒,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通风换气

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因此在冬季用煤炉来取暖时,要注

意房间的通风和换气。

3、化学性质 :

点燃

1)可燃性: 2CO+O2CO(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发出蓝色火焰

H2和 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 和 O2

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 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 H2、CO 、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高温

H 2 ↑+ CO ↑)

(水煤气: H 2 与 CO 的混合气体 C + H 2O

2)还原性: CO+CuO

应用:冶金工业

Cu+CO (非置换反应)

2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 在反应中得到氧元素 , 发生氧化反应 , 是还原剂 , 具有还原性 . CuO 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Fe 2O 3+3CO 高温

(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2Fe+3CO

H 2、 CO 、 C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A 可燃性C+O

点燃

CO 2CO+O

点燃

2H

+ O

点燃

2

2CO

2 2

2HO

2

2

2

B 还原性 :H + CuO

O

Cu+CO

Cu + H

CO+CuO

2

2

2

C + 2CuO 高温

2Cu + CO 2↑

C 、 H 2、CO :在反应中得到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CuO :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除杂:①

CO[CO

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

CO 2+2NaOH==Na 2 CO 3+H 2 O

Cu+CO 2

② CO 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

高温 CaO+CO ↑

③ CaO[CaCO 3 ]只能煅烧 (不可加盐酸)CaCO

3

2

注意:检验

CaO 是否含 CaCO 3

加盐酸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CO 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4、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 不同的根本原因 是 1 个二氧化碳分子比 1 个一氧化碳分子多 1 个氧原子,

常见气体的鉴别:

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复燃,则气体是氧气

二氧化碳: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是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将气体点燃, 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的小烧杯, 再翻转烧杯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若有蓝色火焰,

小烧杯上无液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是一氧化碳

三,必记化学方程式

点燃

高温

①C →

CO

: 2C + O

2

2CO

C + CO 2 2CO

点燃

高温

②C →

CO

2

:C + O 2 CO 2 C +2CuO 2Cu + CO 2↑

高温

3CO 2↑+ 2Fe

3C +Fe 2O 3

点燃

2CO 2 CO +CuO

③CO →CO

2 : 2CO + O 2

Cu + CO 2

高温

3CO + Fe 2O 3

2Fe +3CO 2

CO 2

H

2CO 3: CO 2

+H

2O ===H 2CO 3

H

2CO 3 → CO 2 :H 2CO 3 ===CO 2

↑+

H

2O

⑥CO

2 → CaCO 3

CO 2

Ca(OH)

2 ===CaCO 3

↓+

H

2O

高温

⑦CaCO 3 → CO 2 :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CaCO

3

CO 2

↑+

CaO

考点三:化学燃料

( 一 ) 燃料和热量 一、化石燃料

① 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② 是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③ 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④ 合理开采,综合利用,节约使用

1、煤

① 称为“工业的粮食”

② 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氮、氧、硫等元素

③ 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干馏,化学变化) ,得到焦炭(冶炼金属) 、煤焦油(化工原料) 、煤气(主

要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 ,用作燃料;煤气泄漏,会使人中毒,有可能发生爆炸 ④ 煤燃烧会产生 SO 2、 NO 2 等,会形成酸雨

2、石油

① 称为“工业的血液”

② 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不可以直接做燃料

③ 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

④ 炼制原理: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之分离(物理变化)

⑤ 石油各产品:汽油、煤油、柴油(作燃料)

;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

3、天然气( 1)主要成分是甲烷

CH 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有机物

A 、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B 、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CH 4+ 2O CO 2 + 2H 2 O (发出蓝色火焰)

注意:1 点燃甲烷前要检验纯度

( 2)、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碳、氢元素的方法:点燃,在可燃物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 证明含有氢元素 ;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证明含有碳元素 。(如果某可燃物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只能证明一定含碳、氢元素,可

能含氧元素)

( 3)、鉴别氢气、 一氧化碳、 甲烷:检验燃烧的产物 (导出点燃, 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看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雾现象;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 4)、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

烷。

( 5)、可燃冰:埋藏于海底,可以燃烧,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储量是化石燃料总和的两倍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开采时如果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严重

( 6)、西气东输:输的是天然气

( 7)、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二、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a) 放出热量:燃料燃烧放热(如化石燃料的燃烧)

;不通过燃料燃烧也可放热

Mg+2HCl=MgCl 2 +H 2

↑;

CaO+ H

2 O=Ca(OH) 2

b) 吸收热量: CO 2+C

2CO ; Ba(OH) 2 + 2NH 4Cl = BaCl 2+ 2NH 3· H

2O

三、使燃料充分燃烧注意两点

: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燃料不充分燃

烧的后果: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产生大量的 CO 等物质污染空气

四、燃气泄漏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根据燃气的密度决定,

如果燃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则安装在墙壁下方,

反之,则安装在上方

(二)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1、煤的燃烧。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溶于水,当溶解在雨水中时,就形成

了酸雨。

2、酸雨的危害:破坏森林、腐蚀建筑物、使水体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等防止酸雨的措施:使用脱硫煤、使用清洁能源等

3、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汽油和柴油作为多数汽车的燃料,它们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

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 措施: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燃料充分燃烧;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用无铅汽油;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汽车用压缩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作燃料;禁止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1、乙醇

① 属于绿色能源中的一种,属于可再生能源 ② 由高粱、玉米、薯类等经发酵、蒸馏而

得,俗称酒精 ③ 可燃性: C 2H 5OH+3O 2 2CO 2+3H 2O ④ 被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的燃料

⑤ 乙醇汽油是 混合物 ,其优点: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促进农业生产 2、氢气

① 最清洁、最理想的燃料: A 、原材料资源丰富, B 、放热量多, C 、产物无污染。 ② 有可燃性 2H 2 + O 2 2 H 2O

③ 有还原性 H 2+CuO

Cu+ H 2O 用于冶炼金属

④ 电解水可得到氢气 2 H 2 O 2H 2↑+ O 2 ↑,但耗用电能 ⑤不能广泛使用的原因:制取氢气成本太高且贮存困难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 Zn + H 2SO 4 = ZnSO 4 +H 2 ↑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法(密度比空气下)

、排水法(难溶于水)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

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

4、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

附:初中要求掌握的两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一、固+固气体发生装置图:

制取氧气:反应原理:2KMnO 4△

+ MnO 2 + O2

↑K 2MnO 4

2KClO 3MnO 2

2KCl+3O 2

↑△

二、固 +液气体发生装置图:

MnO 2

①制取氧气:反应原理: 2H 2O22H2O + O2↑

②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 2

③制取氢气:反应原理: Zn+ H2SO4=== ZnSO4+H2↑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燃料与燃烧测试题(word.含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燃料与燃烧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为“节水”标志的是 A.B.C.D. 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 B.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越高,空气的质量就越高 C.200多年前拉瓦锡通过实验发现空气由氮气、氧气和氦、氖等稀有气体组成D.近几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3.下列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图书室内文字资料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 D.如果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二氧化碳能灭火,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 C.用墨写的字不易褪色,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洗衣服时,用硬水比软水效果更好 5.如图所示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1和图2中水下白磷对比说明燃烧必须要有氧气参与 B.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说明燃烧必须要有氧气参与 C.图1中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下的白磷对比说明燃烧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升高温度的作用 6.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一氧化碳做燃料B.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 C.干冰用来人工降雨D.焦炭可冶炼金属 7.下列客现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一一分子体积变小 B.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体温计中的水银柱上升一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增大C.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一一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D.金刚石和石的物理性质差异大一一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8.下列物质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A.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氧化性B.金刚石用于裁玻璃——硬度大 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能与水反应D.活性炭用于净水——化学性质稳定9.某化学活动小组做了如下四个设想,你认为具有可行性的是( ) A.工业上可用“蒸馏法”淡化海水来解决我国的淡水危机 B.为了减少水体的污染,农业上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C.为了节约能源,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D.加高燃煤锅炉的烟囱,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10.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 A.CO2可用于人工降雨和光合作用,CO可用于做还原剂炼铁 B.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元素 C.通常情况下,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D.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11.今年5月18日,我国宣布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种化合物B.一种高效清洁能源 C.一种可再生能源D.一种可以燃烧的固态水 12.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图中固定玻璃管的仪器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①丙装置的作用是收集二氧化碳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四章 燃烧 燃料全部教案

第四章燃烧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的: 1.了解燃烧及燃烧的三个条件 2.知道自燃和爆炸现象 3.了解灭火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 2.灭火的方法 3.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用具: 酒精灯,坩锅,铁支架,酒精,棉花球,石块,纸片,小纸盒,烧杯,热水,白磷,红 磷,铜片,简易灭火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创设情景】播放一段录像: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升空视频,放几幅火灾画面 【提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 【提问】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引入新课。 【提问】火是怎样产生的? 请你将知道的燃烧事例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物质的燃烧有何特征? 【交流与实验】交流以下问题(课本P89的交流与讨论的3个问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仪器和物品进行实验。 【提问】针对问题3进行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点燃方式? 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点燃方式不一样? 不同的点燃方式有同样的目的吗?(介绍着火点) 【师生整理】物质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需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提问】以上条件是否需同时满足,还是只需部分满足。 【演示实验】红磷和白磷燃烧的比较(可通过具体实验或实验录象来完成观察。) 【学生小结】必需同时具备。 【观察与思考】烧不坏的手帕 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原来浸透酒精的手帕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布置任务】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灭火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成功的灭火?【创设情景】播放四个片段,请同学们判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学生讨论】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灭火的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小结】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灭火主要有三种方法: (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3)将大量的冷却剂(如水、二氧化碳气体等)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学生阅读】灭火与自救 在不同的火灾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 投影几种灭火器,介绍它们的用法及适用范围

【精选】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章《燃烧燃料》测试卷(含答案)

【精选】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章 《燃烧燃料》测试卷(含答案) 限时:45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Zn —6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36分) 1. 【2023·重庆期末】春节期间,綦江城区禁止燃放鞭炮。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 2. 【2022·河池改编】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 氢气 B. 氮气 C. 汽油 D. 面粉 3. 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 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 B. 镁条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 C. 酒精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 D. 纸燃烧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4. 【2023·北京通州期末】已知硫化氢(H 2S)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S + 3O 2=====点燃2SO 2+2H 2 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体现了H 2S 的可燃性 B. 表示硫化氢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硫加水 C. 生成的SO 2可以直接排入空气 D. 硫化氢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硫原子构成

5. 【2022·常州】常州的焦尾琴是四大古琴之一,面板材料取自尾部烧焦的桐 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桐木能够燃烧说明其具有可燃性 B. 向灶膛扇风可加快桐木的燃烧速率 C. 桐木烧焦时,部分桐木转化为木炭 D. 浇水可降低桐木的着火点而灭火 6. 下列安全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 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B. 煤气泄漏迅速打开排气扇 C. 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D. 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以控制火势 7. 某密闭容器中,12 g A受热完全分解产生B和C,其中B的质量为2 g,同 时部分C分解产生0. 1 g D和7. 9 g E,则最终该密闭容器中B和C的质量比为( ) A. 1:1 B. 1:2 C. 1:4 D. 1:5 8. 关于燃烧或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B. 将图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C. 厨房着火时,移走液化石油气罐是为了使其与氧气隔绝 D. 用水灭火时,水的作用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九年级化学--燃料的燃烧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燃料的燃烧练习(含答案) 夯实基础 1.能使煤燃烧更充分的措施是( ) A.减少空气通入量 B.充分利用热能 C.将块状煤碾成粉末 D.净化尾气 2.燃烧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变化,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有火焰 B.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 C.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D.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3.“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失火,我们不能贸然采取灭火措施,应针对火情采取科学的灭火措施 D.油库、面粉厂、纺织厂、轮毂厂、橡胶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发生爆炸 4.运用如图K8-1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图K8-1 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 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 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图K8-2 5.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如图K8-2所示)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6.已知石蜡的着火点约为190 ℃,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如图K8-3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 ℃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会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图K8-3 A.移走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无法判断 7.人类目前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 (1)石油是化石燃料之一,它属于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煤块经粉碎处理后,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快、更充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溪市的燃气改造工程,使更多的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天然气中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好饭菜,关闭燃气阀门使火焰熄灭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为了缓解能源危机,人们正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请写出一种新能源:______________。 8.请根据图K8-4回答下列问题。

2019年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专题复习:第四章_燃料及其燃烧_单元检测卷(有答案解析)

2019年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专题复习: 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单元检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3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26分,) 1. 相同形状、体积的木块与煤块,在空气中点燃的难易程度,取决于() A.它们的密度 B.它们的着火点 C.它们是否是可燃物 D.它们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 根据化学实验常识,判断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发现煤气泄露时,立即打开排风扇电源开关 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3. 年春,云南、广西等省大旱,政府采取飞机撒播和高炮火箭发射干冰、碘化银 等增雨剂实施人工降雨,以缓解旱情.下列有关干冰的说法错误的是() A.干冰不是冰,而是固态二氧化碳 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是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缘故 C.干冰升华吸热,可作致冷剂 D.干冰可灭一般可燃物燃烧引起的火灾 4. 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用水扑灭 B.夜间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窗通风,并开灯检查 C.图书馆内图书档案着火,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D.酒精在桌而上燃烧可用湿抹盖灭 5. 下列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可用石蕊试液区分 B.二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铁的冶炼 C.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可导致酸雨的产生 D.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一氧化碳,可以通过点燃的方法除去一氧化碳 6. 食油在锅里由于过热着了火,离开火炉后仍不熄灭,此时最好是() A.立即浇水 B.把油泼掉 C.用砂盖火 D.盖上锅盖 7. 下列说法不符合“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B.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 C.开发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的新技术 D.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资源 8. 下列关于和不同点的比较错误的是()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知识过关练习题(有答案)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知识过关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学校图书室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在学校图书室内肯定不需要张贴的标志是() A. B. C. D. 2.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如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A. Q点 B. N点 C. P点 D. M点 3.在化学实验室内外一般不会张贴的标志是() A. 禁止烟火 B. 当心爆炸 C. 剧毒 D. 禁止拍照 4.某煤矿曾发生一起重大爆炸事故,据悉事故原因是因为煤仓附近煤尘和“瓦斯”含量过高引起。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此次爆炸一定不是煤尘含量高引起的,因为煤尘的着火点较高,不易燃烧 B. 此次爆炸一定是“瓦斯”含量高引起的,因为它是可燃性气体,而跟煤尘无关 C. “瓦斯”的主要成分是CH4,矿工进矿时应使用明火检查其含量 D. 煤尘好“瓦斯”都是可燃物,跟空气混合后很容易引发煤矿矿井爆炸事故 5.垃圾也是一种资源。下列是可回收标识的是() A. B. C. D. 6.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 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 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D. 只要外界条件足够多,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7.我们看到“农家乐”灶头炉膛中柴禾架空时烧得更旺.这是因为() A. 散热更快 B. 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C. 使着火点降低 D. 柴禾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 8.燃烧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变化,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燃烧一定有火焰 B. 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 C. 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D. 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9.如图所示,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如甲图),不如火柴梗水平放置或略向下放置(如乙图)燃烧的旺,其原因是() A. 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B. 空气中氧气不足 C. 火柴梗跟氧气接触面积少 D. 火柴梗着火点低 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的催化剂 B. 石蜡在氧气中的燃烧不属于化合反应 C.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与氮气不反应 D.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 11.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 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 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12.近年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 B.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C. 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都要严禁烟火 D. 夜间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开灯检查并打开门窗通风 13.下列说法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 向稀盐酸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B. 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在水中燃烧 C.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D. 用肥皂水可以鉴别硬水与软水 1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B. 有小孩不慎跌入富含二氧化碳的深洞中,应立即下洞救人

上海初三化学燃料及其燃烧教案习题带答案

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节碳 第1课时碳单质 第2课时CO2和CO的性质 第三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第四节化学燃料 考点一: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簿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白磷的若火点 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爆炸,燃烧与缓慢氧化的联系与区别 U .⅛发生条件防范措施 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 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 他;温度达到看火点 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与空气隔离^降低温度至 巷火点以下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 烧,短时间内积聚大址的热,使气体 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剧烈燃烧:有限空间严禁烟火 缓慢氧化 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的氧化 反应 与空气或氧接触 ②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枳迅速膨胀 ③可燃性气体(氮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 ④油库、血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总::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 爆炸的危险 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而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的条件决定若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T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液态二氣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根据右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 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现象①白磷与氧气接触,燃烧;②白磷没与氧气接触,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正确; B、现象①白磷燃烧,而水温是80℃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正确; C、由上分析可知现象③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错误; D、现象①③中,白磷、红磷都与氧气接触,而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正确;选C。 【点睛】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以:1、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学习化学是为了形成正确的化学观。下列有关化学的观点错误 ..的是 A.摩拜单车、小黄车等共享单车有利于人们低碳出行,更好地保护环境 B.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C.焚烧秸秆不会造成雾霾 D.研制可降解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答案】C 【解析】 A、摩拜单车、小黄车等共享单车有利于人们低碳出行,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 B、垃圾中有许多有用的资源,可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正确; C、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错误; D、研制可降解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正确。故选C。

3.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B.燃烧必须有氧气参与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即可燃烧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答案】D 【解析】 A、天然气泄漏时禁止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行为,打开排气扇,可能产生火花,导致爆炸,错误; B、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错误;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一定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可以得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正确。故选D。 4.如图为某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3 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O2CO2+H2O C.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都改变 D.点燃X前,要先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X是甲烷,Y是氧气,Z是二氧化碳,W是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CH4+2O2点燃 CO2+2H2O。 【详解】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A错误; B、反应方程式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方程式未配平,且缺少反应条件,故B错误; C、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分子的种类改变,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故C错误; D、X是甲烷气体,具有可燃性,在点燃甲烷气体前,要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故D正确。故选D。 5.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 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答案】B

【化学】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在露营篝火晚会上,小东发现篝火的木柴堆积密集,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主要目的是 A.方便添加木柴B.升高木柴的着火点 C.增大氧气的浓度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木柴架空,可以使更多的氧气和木柴接触。应该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详解】 A、添加木柴,在上也可添加,不符合题意; B、着火点是不可变化的,不符合题意; C、 氧气的浓度没有提升,还是空气中的浓度,不符合题意;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 积,符合题意。故选D。 2.小林査阅资料获得有关物质燃烧的新信息:①2Na+Cl2点燃 2NaCl ②2Mg+CO2点燃 2MgO+C,由此形成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A.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有局限性 C.反应①是化合反应 D.反应①可用于工业生产大量食盐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钠能够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该选项说法正确; B、镁失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说明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有局限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①两种反应物生成一种生成物,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D、钠在氯气中燃烧能够生成氯化钠,但是不能用于生产食盐,这是因为钠有强烈的腐蚀性,氯气有毒,并且生产成本很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同点是() A.组成元素相同B.分子结构相同 C.化学性质相同D.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答案】A

【详解】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组成元素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1个一氧化碳分子比1个二氧化碳分子少一个氧原子,它们分子的结构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如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中元素均显﹣2价,由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2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4.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常用方法,如图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之间关系的形象表示,若整个大圆圈表示纯净物,则下列物质属于Z范围的是() A.红磷B.干冰C.乙醇D.铁锈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属于化合物。 【详解】 A、由图可知,X为单质,Y为化合物,Z为氧化物。A.红磷为单质,故A不正确; B、干冰为固体的二氧化碳,为氧化物,故B正确; C、乙醇化学式为C2H5OH,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故C不正确; D、铁锈为混合物,故D不正确。故选B。 5.水资源缺乏、温室效应、酸雨、沙尘暴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下列做法错误 ..的是A.开发新能源,实行低碳排放 B.煤炭脱硫,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C.植树造林,减少土壤沙漠化 D.污水要集中排放到大海和江河中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章 燃料及其燃烧 4.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同步测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

选择题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下列每组的三种仪器都能用到的一组是() A.长颈漏斗、集气瓶、水槽 B.集气瓶、锥形瓶、分液漏斗 C.酒精灯、锥形瓶、集气瓶 D.集气瓶、烧杯、长颈漏斗 【答案】B 【解析】 A、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所以不用水槽,故不可选; B、集气瓶、锥形瓶、分液漏斗都要用到,故可选; C、制取二氧化碳不需加热,所以不需酒精灯,故不可选; D、在制取二氧化碳时,烧杯既不能用作反应容器,也不能用来收集气体,所以不需要烧杯,故不可选。 故选B。

选择题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气体是一种“温室肥料” B. 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使人中毒身亡 C. 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人工降雨 D. 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气体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可用作于“温室肥料”故A正确;B、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使人窒息身亡,故错误;C、干冰升华吸收热量,所以二氧化碳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错误;D、由于硫酸钙微溶于水,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不能制备大量二氧化碳,故错误。故选A。 选择题 下列物质中不能与发生反应的是() A.灼热的焦炭 B.石蕊试液 C.澄清的石灰水 D.一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A、二氧化碳能与灼热的焦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与紫色石蕊试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不能与一氧化碳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选择题 四位同学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分别设计了下列四套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他们对设计的装置相互进行了交流评价。其中能够使反应随时停止和发生的装置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A、玻璃导管几乎伸到试管底部,加入一定稀盐酸后,导管口可能被液封,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排出,更谈不上使反应随时停止和发生,错误; B、装置中的长颈漏斗在反应过程可随时添加稀盐酸,但不能使反应随时停止和发生,错误; C、装置用注射器滴加稀盐酸,

初三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沪教版上册)20081214221636105

初三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沪教版上册)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练习与实践 1.88g。 2.如①1952年冬天,伦敦的烟雾事件。②1955年日本的四日市的空气污染事件。③1952年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的污染事件。④我国近年来福建、浙江沿海的赤潮事件。 3. 如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出现,向人们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消除大气污染物等课题。用化学的方法对大气进行检测和污染防治,回收处理生产的大量垃圾,变废为宝等都是化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练习与实践 1.C 2.D 3.D 第三节练习与实践 l.(1)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沿略倾斜的试管缓缓倒人,瓶口紧靠试管口。 (2)根据试管的大小折叠纸槽,将药品放在纸槽上,水平送入试管中,竖起试管,抽出纸槽。也可以用药匙代替纸槽。 (3)用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约l/3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先均匀预热,后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 (4)废液倒在废液缸中,废渣倒在指定的容器中,不能随意丢弃。 2. 见P73表 3.猜想: (1)铝能导电; (2)铝能与氧气反应; (3)铝能与食醋反应。 实验设计: (1)将打磨好的铝片连接一节干电池和电珠; (2)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片; (3)将一小片铝片放人食醋中。 实验现象: (1)电珠亮了; (2)铝片表面光泽度下降,变白; (3)现象不明显,若加热,则有少量的气泡产生。 结论: (1)铝能导电: (2)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铝,但没有像镁带与氧气反应那样剧烈; (3)铝几乎不能与冷的食醋反应,加热则有少量气泡产生,不如镁带与食醋反应现象明显。 本章作业 1.C 2.A 3.A 4.不一定。(1)固态二氧化碳受热升华变成气态二氧化碳,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 (2)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成氨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5.物理性质有:无色透明、具有特殊的气味,易挥发,易溶解碘等物质。化学性质是: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6.⑴变黑⑵上下浮动,像跳舞一样。 7.(略)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练习与实践 1.A 2.C 3.(略) 4.(1)红磷的用量不同,所观察到的现象不同。红磷不足:进入瓶中液体的体积不到1/5;原因是红磷没有将瓶中的氧气耗尽。 红磷过量:瓶中进入液体的体积大约为1/5;红磷将瓶中的氧气耗尽了。 (2)(略) 5.氮气,78%;氧气,2l%。3.36。 6.水蒸气;红磷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导致瓶中气压减小;高山上氧气含量较低,携带氧气瓶可补充供呼吸的氧气。 7.氮气能使书画与氧气隔绝,使之不易被氧化,且氮气不支持呼吸,能防止书画被虫蛀蚀,从而保存更久。 8.如空气由氮气、氧气等组成。 9.(略) 第二节练习与实践 l.D 2.B 3.木条复燃。剩余的l/5大部分是液氧,汽化成氧气,支持燃烧。 4.(1)木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C) (O2) (CO2) (2)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P) (02) (P2O5) (3)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Fe) (02) (Fe3O4) 5.排尽空气防止水倒吸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6.;略 第三节练习与实践 1.(略) 2.(1)①、②;. (2)③、④; (3)①、②、③、④。 3.蜡烛熄灭。碳酸钠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灭火。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复习__第四章_燃料及其燃烧_单元检测试卷(有答案)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复习 _第四章_燃料及其燃烧单元检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2分,) 1. 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A.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2. 年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各国共同协商对策,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下列气体中大家关注的温室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氢气 D.二氧化碳 3. 据报道,中国正在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有望于年后发射月球车、大卫星和空间站,若“长征五号”燃料燃烧只有水生成,则应选用的燃料是() A.氢气 B.甲烷 C.汽油 D.乙醇 4. 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做灯火实验 B.高层住房着火时,先打开所有门窗 C.将煤制成蜂窝煤,增大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 D.夜间发现家中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查明泄漏原因 5. 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固体单质是() A.氢气 B.二氧化碳 C.木炭 D.二氧化硫 6. 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最理想的是() A.天然气 B.汽油 C.酒精 D.氢气 7. 金刚石、石墨、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相差甚远,这是因为() A.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C.构成它们的原子种类不同 D.组成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8. 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B.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浇水灭火 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9. 实验室用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一般选用的酸是() A.稀硫酸 B.浓硫酸 C.稀盐酸 D.浓盐酸 10. 小明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开后继续用大火煮,直到煮熟;第二次在水开后将火焰调小,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煮熟.两次比较发现() A.第一次比第二次省燃料又省时间 B.第一次费燃料但省时间 C.第二次比第一次费燃料又省时间 D.第二次比第一次省燃料,两种方法所用时间相近 11. 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B.电视机短路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C.油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图书档案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12. 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 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爆炸 D.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13. 这一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下跌,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错误的是() A.石油是化石燃料,被誉为“工业血液” B.石油分馏可得到汽油、柴油等多种产品 C.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D.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禁止使用含铅汽油是为了保护铅资源 B.不含铅的汽油是绿色无污染的燃料 C.化石燃料都可直接作为家用燃料 D.含硫量高的天然气不能直接供居民使用 二、多选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9分,) 15. 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 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氧气 D. 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隔绝氧气 2. 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 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逃离火灾区 C. 夜间发现燃气泄漏应立即开灯查看并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D. 被围困在火灾区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3. 下列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 A. 高温煅烧石灰石 B.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C. 锌和稀硫酸反应 D. 生石灰与水反应 4. 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 A. 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 B. 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 C. 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 D. 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将装有某气体的试管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产生爆鸣声,说明该气体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 B. 向等量的硬水和软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产生的泡沫不一样多 C. 燃着的木条分别在空气样品和人体呼出气体样品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说明两种样品中氧气含量不同 D. 向盛有粉尘的金属罐中快速鼓入空气,点火发生爆炸,该粉尘可能是面粉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 B. 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 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小空气质量越差 D. 氮气用于食品防腐,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 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B. 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C. 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 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8. 下列爆炸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气球爆炸 ②高压锅爆炸 ③煤气爆炸④轮胎爆炸 ⑤火药爆炸 ⑥氢气球遇火爆炸 ⑦煤矿井内瓦斯爆炸 A. ② ③ ⑤ B. ③ ⑤ ⑥ ⑦ C. ③ ⑤ ⑥ D. ① ③ ⑤ 9. 下列灭火措施对应的灭火原理正确的是( ) 选项灭火措施灭火原理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降低着火点 B风将蜡烛吹灭隔绝空气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扑灭森林火灾移除可燃物 A. A B. B C. C D. D 10. 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a与b对比,可探究不同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不同 B. 图1中c和图2中d对比,可探究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专题07 燃料和燃烧(考点详解)(原卷及答案)中考化学考点专题复习大全

专题07 燃料和燃烧 燃烧和灭火 1.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它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它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助燃性的物质); (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可燃性气体泄漏时的注意事项:当室内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气泄漏后,室内充满可燃性气体,在此环境中不能进行人工呼吸、打电话或打开换气扇,应先关闭总闸,开窗通风,并在杜绝一切明火的同时查找泄漏的原因。 4.火灾自救策略: (1)迅速找到安全通道; (2)发生火灾时上层空气中氧气少,毒气浓度大,所以要匍匐前进; (3)房间发生火灾时不能随便开门开窗,开门开窗会增加氧气量,使火势更加凶猛;(4)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烟尘,使人窒息而死,因此最好用湿布捂住口鼻; (5)若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应逆风而跑,因为顺着风更易被烧伤和发生危险。 1.(2022山西中考)在一次家庭小实验中,当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时,发现水面以下部

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A. 纸杯着火点变低 B. 温度低于着火点 C. 与氧气接触面太小 D. 纸杯不是可燃物 2.(2022湖南湘潭中考)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电器失火立即用水灭火 B. 白磷放入水中保存,是为了隔绝空气 C. 剪烛芯使蜡烛熄灭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D. 扑灭图书、档案等物的失火,应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3.(2022年云南省中考)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A.森林起火一一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B.油锅起火一一用锅盖盖灭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一一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D.汽油着火一一用水浇灭4.(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将煤球做成蜂窝状其日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 B.用水灭火其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遭遇火灾要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跑离着火区域等D.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5.(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升温至60℃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 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者火点未必燃烧 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 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四章_燃料及其燃烧_4.1 燃烧与灭火_同步检测题(有答案)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同步检测题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2分,) 1. 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只有左侧试管中的红磷能燃烧 B.只有右侧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 C.磷燃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污染 2. 下列灭火措施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图书馆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房屋着火–用高压水枪扑灭 D.电视机着火–用水扑灭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燃气灶上煮饭时,不一定要有人照看 B.夜间察觉有煤气中毒的危险时,要及时开灯查找泄漏源 C.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 D.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遇到明火一定会引起爆炸 4.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打开门窗通风 B.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用燃着的蜡烛进行试验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烧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5. “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6. 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恰当的是()

A.计算机起火时,用水浇灭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水浇灭 D.煤气炉着火时,用扇子扇火 7. 下列关于能源和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化学电池是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B.氢气燃烧的过程是热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 C.大量废旧电池的随意丢弃,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D.氢能是理想的新型能源,它有放热多、资源丰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8. 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 B.蔗糖的溶解 C.酒和醋的酿造 D.钢铁的生锈 9. 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和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一样,这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同造成的 B.只有燃烧才能将物质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C.蜡烛火焰一吹就灭,是因为吹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使蜡烛熄灭的 D.将划着的火柴梗向上,则火焰会慢慢熄灭,这是因为它接触不到氧气 10. 如图所示图标中,表示“禁止放易燃物”的是( ) A. B. C. D. 11. 年 月 日,江苏省昆山市一金属制品厂的抛光车间发生了粉尘爆炸,导致 人死 人伤的悲剧,粉尘爆炸是可燃性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称为爆炸极限)后,遇火发生剧烈燃烧产生的爆炸,以下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 ) A.产生粉尘的车间必须注意通风排气 B.在容易产生粉尘的生产车间周围张贴图标 C.粉尘爆炸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 D.铁在空气中不能点燃,因此,铁产生的粉尘不会爆炸 12. 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携带酒精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液化气着火,首先迅速关闭液化气罐阀门 D.不能用明火检查燃气管道是否漏气 13. 世界上每年有上万家庭发生火灾,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果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

初三化学练习册 答案(上海)

初三化学练习册答案(上海) 九年级第一学期化学练习册答案 1. 化学的魅力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一) 1.(1)发出耀眼白光,留下白色粉末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产生大量气泡 2.乙同学。镁带燃烧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可能也有发光发热现象 3~7 C B C C BC 8. ①②③④⑥⑦⑧⑤ 9.(1)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因为海水中的水被蒸发导致食盐析出。(2)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因为蜡烛熔化、汽化并不产生新物质。(二) 1.银白色固体发出耀眼白光,留下白色粉末白色氧化镁粉末 2. B 3. B 4.(1)用试管夹夹镁带会烧坏试管夹 (2)用烧杯盛石灰水实验时间过长,现象不明显 (3)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污染胶头滴管

5. B 6. A 7.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难 8.碳酸钙产生大量气泡二氧化碳木条熄灭 9. B 10. BC 11. 垃圾分类名称 具体垃圾(填序号) 有机垃圾 4 5 9 10 金属 塑料 有害 可回收 1 7 6 11 8 2 3 12.略 1.2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

1~5 B C D D AD 6.溶液变红色溶液有红色变无色 7.蓝蓝沉淀蓝色沉淀消失 8.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 9. BD 10.颜色变化热量变化气体生成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11.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小结实验步骤现象实验结论(二) 1.(1)试管烧杯铁架台圆底烧瓶漏斗量筒 (2)a b d b d 2. C 3. AB 4.(1)灯芯上的酒精挥发后不易点燃且浪费酒精 (2)液体会溢出 (3)放出的大量热会使量筒底部爆炸 5.(a)(1)瓶塞正放在桌上瓶塞应倒放在桌上 (2)标签朝下放标签应朝上握于手心 (b)(1)加热时试管没倾斜加热时试管应倾斜 (2)试管内液体超过1/3 试管内液体应低于试管1/3处 6. D 7.略 1.3 物质的提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