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壳聚糖载药微球的制备
壳聚糖载药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进展

Ke y wo r d s:g r a p e f r u i t v i n e g a r ;a l c o h o l i c f e r me n t a t i o n ;a c e t i c a c i d f e r me n t a t i o n
葡 萄柚属 芸香 科 柑 橘属 植 物 , 是世 界 柑橘 四大类 群( 甜橙 类 、 宽 皮柑 橘类 、 柠檬 来 檬 类 、 葡萄 柚 和柚 类 ) 中的重 要一类 [ 1 ] 。葡萄柚 外形美 观 , 具有 色泽艳 丽 、 香 气 芬芳 的特点 , 而且 其 果 肉酸甜 清 爽 , 营养 全 面 , 富 含 多种 维生 素[ 2 ] , 其加 工 果 汁亦 得 到 国 内外 消 费者 的青 睐, 已成 为发 达 国家最 畅销 的果 汁饮 品之一 。 葡 萄柚 果 肉柔 嫩 , 味 甜偏 酸 , 略 有苦 味 , 具 有 极 高 的营养 价值 和 良好 的保 健功能 。葡萄 柚果实含 有 丰富 的维 生 素 C , B , B 。 , B 3 及钙 、 铁、 钾等 多种 矿 物 质和 微
SH A N Li a n - ga ng
( J i a n g s u En g i n e e r i n g R 8 L D Ce n t e r f o r Fo o d P r o c e s s i n g 。J i a n g s u F o o d&
Ph a r ma c e u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Co l l e g e ,H u a i ' a n 2 2 3 0 0 3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Gr a p e f r u i t v i n e g a r i s d e v e l o p e d u s i n g g r a p e f r u i t a s ma i n r a w ma t e r i a l ,t h r o u g h t h e l i q u i d f e r me n t a t i o n,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n g o f g r a p e f r u i t v i n e g a r i s d i s c u s s e d i n t h i s s t u d y b y t h e o r t h o g o n a l e x p e r i me n t d e s i g n . T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t h e o p t i ma l 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 a l c o h o l i c
一种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一种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与流程英文回答:To prepare chitosan microspheres, there are several methods available. One common method is the emulsion crosslinking method. In this method, chitosan is dissolvedin an acidic solution and then mixed with an oil phase containing a crosslinking agent. The mixture is then emulsified using a high-speed homogenizer or sonicator to form droplets. The droplets are subsequently crosslinked by adding a crosslinking agent or by adjusting the pH. The crosslinked microspheres are then collected by filtrationor centrifugation and washed to remove any residualsolvents or impurities.Another method is the coacervation method. In this method, chitosan is dissolved in an acidic solution andthen mixed with a coacervation agent, such as gelatin or alginate. The mixture is then stirred or agitated to induce the phase separation of chitosan and the coacervation agent.The chitosan-rich phase forms microspheres, while the coacervation agent-rich phase forms a continuous phase. The microspheres are then collected by filtration or centrifugation and washed to remove any residual coacervation agent.A third method is the spray drying method. In this method, a chitosan solution is atomized into small droplets using a spray nozzle. The droplets are then dried in a hot air stream,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chitosan microspheres. The drying process can be controlled toobtain microspheres with desired size and morphology.中文回答:制备壳聚糖微球的方法有几种。
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研究引言壳聚糖纳米微球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讨论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1. 电沉积法电沉积法是一种常用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制备方法。
它通过电化学方法在电极表面沉积壳聚糖材料,形成纳米级的球状微粒。
此方法具有简单、可控性强、成本低等特点。
2. 水相反应法水相反应法是制备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水相反应使含有壳聚糖和交联剂的溶液在适当的pH值和温度下发生交联反应,形成纳米级的壳聚糖微球。
3. 反相沉淀法反相沉淀法是一种制备单分散壳聚糖纳米微球的有效方法。
在此方法中,壳聚糖和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通过超声处理形成乳化液,然后将其引入水相中,壳聚糖微球通过反相沉淀形成。
二、壳聚糖纳米微球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研究1. 利用壳聚糖纳米微球的载药性能壳聚糖纳米微球可以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或共价结合等方法将药物载入微球内部。
其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
通过调节壳聚糖微球的大小和表面性质,可以改变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方式,实现药物的缓释和靶向输送。
2. 利用壳聚糖纳米微球的靶向性壳聚糖纳米微球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来实现靶向输送。
例如,通过修饰壳聚糖微球表面的靶向分子,可以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精确靶向输送。
这种靶向性可以提高药物的局部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3. 利用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响应性壳聚糖纳米微球可以通过调整其结构和组成来实现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
例如,通过改变壳聚糖微球的pH响应性,可以实现在特定pH环境下的药物释放。
这种响应性能使得壳聚糖纳米微球在肿瘤治疗等需要对外界刺激做出响应的场景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结论壳聚糖纳米微球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在药物输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其制备方法包括电沉积法、水相反应法和反相沉淀法等。
壳聚糖纳米微球可通过载药性能、靶向性和响应性等特点,实现药物的缓释、靶向输送和对外界刺激的响应。
壳聚糖微球 制备

壳聚糖微球制备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有多种,以下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1. 首先将壳聚糖溶解在酸性溶液中,调节pH值至2-4之间。
2. 然后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并充分搅拌使乳化剂均匀分布在溶液中。
3. 接着将油相(如大豆油)缓慢滴加到水相中,同时不断搅拌,形成微小的油滴。
4. 将上述混合物加热至70-90°C,保持一段时间,使油滴内部的水分蒸发出来,形成空心结构。
5. 最后通过过滤、洗涤等步骤去除未反应的物质和杂质,得到纯净的壳聚糖微球。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各种参数,如pH值、乳化剂用量、温度等,以确保微球的大小、形状和分布均匀性符合要求。
壳聚糖_固态分散体载药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_陈丽媛

壳聚糖-固态分散体载药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陈丽媛1,党奇峰1,刘成圣1,陈 军2,宋 磊1,范 冰1,陈西广1(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2.青岛市商业职工医院普外科,山东青岛266011)摘 要: 首先采用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通过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了4种不同的壳聚糖载药微球。
通过对微球的粒径、溶胀率、载药率、包封率等指标检测以及缓释性能的研究,发现分子量为240kDa的壳聚糖制备的载药微球缓释效果明显,载药率、包封率均较高,综合性能优于其它分子量壳聚糖制备的微球。
利用该分子量壳聚糖包埋固态分散体制备了壳聚糖-固态分散体载药微球,改善了药物的溶解性并具有药物缓释作用。
因此,壳聚糖-固态分散体载药微球是一种理想的药物缓释体系,可以用于包埋溶解性差,生物半衰期短,对胃肠刺激性强的药物。
关键词: 壳聚糖;固态分散体;微球中图分类号: R31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731(2012)13-1762-041 引 言壳聚糖(chitosan,CS)是一种天然的聚阳离子碱性多糖,其化学名称为(1,4)-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由几丁质脱去乙酰基制得。
壳聚糖具有无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药物运送、缓释、控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近年来对壳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对药物的缓释作用,在改善药物溶解度方面效果甚微。
固态分散技术可以使药物微粒减小到接近分子水平,使药物从晶体转变为无定形态,暴露在溶解介质中,导致药物的饱和溶解度增加[2]。
利用可溶性载体制备固态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SD),可以改善弱水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但它不具备药物缓释的性能。
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同时有效改善药物的溶解性、生物半衰期短、对胃肠道刺激性小的方法。
因此,利用壳聚糖材料包埋固态分散体,制备壳聚糖-SD载药微球,以期改善药物的以上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壳聚糖微球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制备的纳米微球进行形貌观察,用动态光散 射仪(DLS)测定纳米微球的粒径及分布,通过红外光谱(IR)分析纳米微球的 化学结构,并采用体外释放实验考察纳米微球的载药性能和药物释放行为。
实验结果
通过优化乳化法制备的烷基壳聚糖纳米微球形貌圆整,粒径分布较窄,直径 在100-200nm之间。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烷基链成功引入到壳聚糖分子中。药物 负载实验表明,烷基壳聚糖纳米微球具有较高的载药量,药物负载率可达30%以 上,负载药物的纳米微球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化学性能:如降解性、稳定性等。壳聚糖微球纳米粒需要在不同的环境 中保持稳定,同时又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进行降解,因此对于其化学性能的要求较 高。
3、生物性能:如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等。由于壳聚糖微球纳米粒在药 物传递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需要对其生物性能进行 深入研究。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中,需要考察壳聚糖微球纳米粒对于细胞和血 液的影响,以评估其生物安全性。
(2)小鼠免疫:将制备的免疫原注射到Balb/c小鼠体内,以诱导产生抗体。
(3)杂交瘤细胞制备: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将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 瘤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
(4)单克隆抗体纯化:通过有限稀释法,筛选出能够稳定分泌抗人CD28单 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进行克隆扩大。然后,通过蛋白A柱进行纯化,得到 单克隆抗体。
制备方法及性能研究:壳聚糖微球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原位聚合法:将壳聚糖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溶解,加入交联剂和引发剂, 通过原位聚合反应得到微球纳米粒。该方法的优点是制备过程简单、产量高,但 可能引入残留物,影响其性能。
2、乳滴聚合法:将壳聚糖溶液与不相容的溶剂混合,通过高速搅拌形成乳 滴,再通过热处理或溶剂挥发法制备出微球纳米粒。该方法的优点是乳滴尺寸可 控,但可能受到搅拌速度和热处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研究

实施。
在由靛红经靛红232肟最终热解制备邻氨基苯甲腈的两步反应中不难看出,两步反应的前后变化主要是溶剂的有无和反应温度的差异,从理论上说,该制备可以用一锅法加以实施。
显而易见,第一步缩合时的溶剂水是不利于第二步热分解反应的进行的,为此中间产物靛红232肟的除水和干燥就显得尤为重要。
至于稍过量的盐酸羟胺将随溶剂的除去而充分除去,微量残留并不影响靛红232肟的热分解反应的进行。
靛红与盐酸羟胺缩合时采用的溶剂为水,缩合完成后易于除去,留下的固体可在温热和真空条件下充分干燥。
靛红232肟不经处理,直接用于下步反应,研究表明,这样的做法是可行的。
为了实施前述两个目的,本文选用同时添加催化剂和高沸点有机溶剂的方法,达到了相当理想的结果。
本文选用甲醇钠为催化剂,添加甲醇钠后可使热分解温度由原来的224°C降低到165~180°C。
在选用高沸点有机溶剂时研究发现:卤代苯、硝基甲苯、煤油、聚乙烯醇等均存在不足,且可行的产物收率很低,实用价值不高。
本文选用水溶性好,易于除去且对人体危害不大的环丁砜作为热分解溶剂,充分满足了设计要求。
催化剂的添加量为靛红的0.005~0.05倍,溶剂为0.05~5倍。
考虑到成本及后处理的难易,最终选定为靛红∶甲醇钠∶环丁砜为1∶0.01∶0.5 (摩尔比),由此制得的邻氨基苯甲腈的收率可维持在80%以上。
热解温度达到靛红232肟的起始分解温度(165°C)时必须暂时撤去热源,避免反应过分剧烈,不易控制。
热分解完成后可以用减压蒸镏,收集成品,但产物易于在镏出通路凝固,造成堵塞,故本文选用化学处理。
热分解完成后的混合液经水和丙酮处理,可使催化剂,溶剂和热分解残渣充分除去,最终得到相对较纯的产品。
参考文献1 L itvishkov Y M,et al.Ger O ffen,1979:2810 8562 L itvishkev Y M.U SSR1980:7874063 A ro ra,P K,Sayre L M.T etrahedron L ett, 1991;32(8):10074 Bakke J M,H eikm ann H K Ger O ffen1971:2 1251325 Bakke J M.Ger O ffen1972:20956845 Bedfo rd G R,Partridge M W.J Chem Soc, 1959:1633修稿日期:1998.9.28壳聚糖微球的制备研究3丁 明 施建军 皇甫立霞 高建锋(合肥联合大学化工系 合肥230022)摘 要 利用液体石蜡作有机分散介质,甲醛、戊二醛作交联剂,通过反相悬液交联法制备了微米级窄分布壳聚糖微球,对合成最佳条件进行了实验选择,并对产物的形态、红外光谱特性及吸附行为进行了初步表征。
头孢替唑钠壳聚糖载药微球制备的研究

424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
2.5壳聚糖载药微球的制备
襄端毒翁嚣詈凳篓篇鬈暑
首先进行壳聚糖氧化降解:取39壳聚糖加入油醚洗涤2—3次,室温干燥.
2%醋酸溶液100mL,搅拌均匀后加入3%双氧水2.5mL和浓盐酸lmL,室温降解12h.
图62%醋酸浓度的壳聚糖微球
图70.39/L壳聚糖微球
图9
3/1油水比的壳聚糖微球
图lO交联密度为5/6的壳聚糖微球
图11头孢替唑钠与壳聚糖质量比为3/1
2.6产物的表征
图8
2%Span80的壳聚糖微球
然后,将1.29头孢替唑钠溶于40mL的0.3r/3
结果
L氧化降解的壳聚糖醋酸溶液,加入4.8mL
Span80
和60mL液体石蜡的混合介质中,中速搅拌30m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壳聚糖载药微球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载药微球的机理及基本操作。
2. 学会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微球的载药量。
二、实验原理
壳聚糖是一种多糖,自然界中第二大糖类,由甲壳素经脱乙酰反应得到的,而甲壳素是虾或螃蟹的外骨骼以及真菌的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
壳聚糖的结构与纤维素相似但是与纤维素不同的是在其糖苷链上连接着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正是因为壳聚糖有了这个氨基使其广泛的应用于药物制备与研发当中。
同时壳聚糖还是无毒的,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并且不会引发免疫排斥反应的材料。
更重要的是壳聚糖还具有粘膜吸附性,这可以是其在体内停留更长的时间,正是因为以上特点壳聚糖成为了药物载体的理想原材料。
焦磷酸钠分子式Na 4P 2O 7·10H 2O,为无色或白色结晶性粉末,相对密度1.82.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对热极稳定。
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壳聚糖与焦磷酸钠反应的原理:壳聚糖在酸性条件下产生NH 3+(如图2-1)。
3
图2-1 壳聚糖在酸性条件下产生自由氨基
自由氨基带有正电荷,而三聚磷酸钠在水溶液中产生阴离子(如图2-2)。
O
P P O -Na +
+Na -O
O -Na ++Na -O O O
图2-2 三聚磷酸钠在水溶液中产生阴离子
壳聚糖的自由氨基阳离子与三聚磷酸钠上的阴离子发生静电吸附反应,紧紧的吸附在一起。
O
P P O -Na +-O
O -+Na -O O
O 3OH
+HO
图2-3 壳聚糖与焦磷酸钠的静电吸附反应
三、实验方法
(一)载药微球的制备
先称取0.5 g 的壳聚糖并溶于50 ml (2% v/v )醋酸溶液中,制得1 % (w/v)的壳聚糖醋酸溶液,然后用循环水式真空泵抽滤除去壳聚糖中的杂质。
在室温下,向壳聚糖醋酸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0.1 mol/L ),调节pH=4.5值在一定范围。
加入0.2 g 的布洛芬,搅拌30 min 使其成为均一、稳定的悬浊液。
在20 min 、325 rpm 转速的条件下,将140 ml 焦磷酸钠溶液(0.7 g/L )滴加到上述悬浊液中,得到壳聚糖微球溶液。
停止反应后,加入30 ml
NaOH(0.1mol/L)溶液,产生絮状沉淀,将产物分放在50 ml离心管内,用台式低速自动离心机(3000 rpm)离心4 min,弃去上层清液。
用蒸馏水洗涤离心产物三次,最后将产物在-43 ℃的条件下冻干24 h,即得到壳聚糖载药微球。
(二)微球载药量的测量
精确称取0.1 g 载药微球置于20 mL的乙醇中, 超声30min使微球中的布洛芬完全溶于乙醇中,过滤,取滤液,测其吸光度,将所测定吸光度的值带入A=0.0014C-0.3821式中A为吸光度,C为浓度(μg/ml)。
微球中所含药物量=200C/微球总量。
确定溶液中布洛芬的浓度,计算其载药量及包封率:
载药量= 微球中所含药物量/ 微球总量×100%
四、思考题
1、为什么搅拌的转速是325 rpm,转速增高会出现什么结果?
2、如果焦磷酸钠溶液的浓度增加,会有什么现象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