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生产技术》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作物生产技术 教学大纲

作物生产技术 教学大纲

《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适用对象:“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学生学时:216学时,12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本课程属专业课,为“双带工程”种植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作物生产技术包括十章:第一章耕作制度;第二章小麦生产技术;第三章水稻生产技术;第四章玉米生产技术;第五章棉花生产技术;第六章花生生产技术;第七章大豆生产技术;第八章甘薯生产技术;第九章烟草生产技术;第十章其他农作物生产技术。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掌作物生产课程体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作物生产的相关知识;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其主要任务是探讨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生产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作物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技术基础。

其中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要把课堂讲授与作物生产紧密结合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及时介绍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及优良品种,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向。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力求少而精,通过多媒体、幻灯及课外实验等方法,创造认识和动手机会,使同学增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执行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理论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多媒体教学及室内实验;栽培技术部分以练为主,辅之以精讲,讲重点及关键技术,并结合科研条件及实习场地条件等尽量增加实践环节。

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突出“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组织能力。

四、考核方式、方法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试、实践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25%,终结性考试占总成绩的25%,实践成果考核占总成绩的50%。

五、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绪论(5学时)目的要求:使学生初步了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任务,了解国内外作物生产和科研概况,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目前我国作物生产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差距,明确今后的任务和奋斗目标,让学生感到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热爱农业科技。

(完整版)种子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种子学教学大纲

《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种子学学时:32 实验学时:6 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种子学是研究作物种子的特征特性、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农学、农师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种子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种子发育、成熟的过程和特点,种子休眠、活力、寿命、萌发及种子处理的概念、机理及其变化规律、调控措施,并运用这些理论来阐明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技术原理,熟练掌握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操作技术,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内容,熟悉操作规程,能独立解决种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种子的涵义,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的内容和任务,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种子的涵义,了解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难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区别第二章种子的形成与植物学分类1、教学内容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种子的植物学分类;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熟悉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了解种子的植物学分类,并从专业的角度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有个充分的认识。

3、重点和难点:重点:种皮上的构造及其与胚珠类型的关系;种子的发育和形成过程;种子的形态结构;主要农作物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特点;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难点:胚囊的发育和结构;双受精过程及意义;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1、教学内容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种子水分;种子的营养成分;生理活性物质;其他化学成份;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完整版)种子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种子学教学大纲

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种子学学时:32 实验学时:6 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种子学是研究作物种子的特征特性、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农学、农师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种子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种子发育、成熟的过程和特点,种子休眠、活力、寿命、萌发及种子处理的概念、机理及其变化规律、调控措施,并运用这些理论来阐明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技术原理,熟练掌握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操作技术,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内容,熟悉操作规程,能独立解决种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种子的涵义,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的内容和任务,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种子的涵义,了解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难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区别第二章种子的形成与植物学分类1、教学内容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种子的植物学分类;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熟悉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了解种子的植物学分类,并从专业的角度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有个充分的认识。

3、重点和难点:重点:种皮上的构造及其与胚珠类型的关系;种子的发育和形成过程;种子的形态结构;主要农作物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特点;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难点:胚囊的发育和结构;双受精过程及意义;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1、教学内容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种子水分;种子的营养成分;生理活性物质;其他化学成份;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教学大纲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Seed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各类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原种生产与繁殖、品种生产、杂交制种的基本生产程序与技术要求,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种子生产原理和方法解决良种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树立依法进行种子生产及管理的理念。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掌握种子生产和管理的内容、任务与种子生产体系,了解种子生产与管理的发展,第一章品种审定(3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品种审定的机构和程序,掌握品种区域化鉴定的目的、方法、报审品种的条件和报审与审定程序,品种区域化鉴定的相关知识。

1. 品种区域化鉴定: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栽培试验。

2. 品种审定:我国的品种审定机构、程序、审定标准。

3. 品种布局区域化第二章品种的类型(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品种的发展演变历史,掌握栽培用种、异质品种、群体品种的含义与类别,重点掌握纯系品种和杂交种的含义、种类、遗传基础特点以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 品种的含义和种类:品种的含义;品种的种类。

2. 纯系品种:纯系的概念;无性系品种;纯系品种。

3. 异质品种:异质品种的概念;近等基因系多系品种;近缘系多系品种;自交作物的复合杂交群体;混合品种。

4. 群体品种:群体的概念;异交作物开放授粉品种;综合品种。

5. 杂交种:杂交种的概念;杂交种的种类。

第三章播种用材料(2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播种用材料的种类,掌握它们的繁殖方式,重点掌握主要作物的开花习性、传粉特点及其与种子生产的关系,了解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种苗及人工种子基本步骤、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1. 植物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营养繁殖。

2. 播种用材料的种类:种子;果实;营养器官。

3. 利用细胞和组织繁殖: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植物茎尖培养脱病毒。

《种子生产基础》课程标准

《种子生产基础》课程标准

《种子生产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种子生产基础课程性质:专业课程课程学时:32学时课程学分:2学分一、课程信息本课程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基础课程。

一般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进行,总学时40学时。

本课程是在认识和掌握植物与植物生理等基础上,了解种子生产的任务,掌握栽培品种的类型与特性,发掘、研究和利用各种植物遗传资源,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改良作物品种的遗传素质及群体的遗传组成,创造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成熟适当和适应性强的新品种甚至新作物。

在本课程学习之前,需要开设植物学、遗传学等课程。

本课程内容主要对应种业企业的育种岗位。

种子生产基础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有种子生产制种企业经营管理岗位、制种企业种子生产技术员岗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农作物种子生产基本知识,具备种子生产、管理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善于沟通协作和责任心强等的社会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使学生能从事农作物制种方面的工作,并支撑高级种子繁育员、高级农艺工资格证书的获取。

二、课程任务三、教学内容种子生产技术任务及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表四、课程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依据《种子生产基础》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本课程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培养目标中的课程定位与课程任务。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以作物种子生产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基于种子生产岗位工作过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2、课程改革思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时空,如将一般性要求的或学生容易自学的内容少安排学时,或安排学生课外自学,将部分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或各种相应的协会活动中进行。

而实践性较强且集中的实训内容安排在顶岗实习进行等多种实训形式。

(三)教学实施条件1、教学团队具体来说,课程组成员构成情况如下:2、实训条件有育种实训室、种子标本实训室、植物组织培养室等,有新疆、河南省高新科技园及校企共建的100多个种子企业,其设备和基地基本能开设本课程的全部能力训练项目。

《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种子生产学(seedProduction)课程代码:231010047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42/2.5(其中理论42学时,实验0学时)需预修课程:植物遗传学、育种学、种子学适用专业:适用种子科学与工程、农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解农作物原种种子和良种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针对常规品种种子生产、杂交品种种子生产以及无性系种子苗木生产,摸索不同种类种子的最佳生产方法和技术,通过种子质量控制,提高种子的产量和质量,使生产出的种子生活力和活力保持在尽可能高的水平。

为农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种子,为种子经营提供物质基础。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种子生产的基本理论,以及掌握种子生产的方法与技术,充分认识种子与种子质量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掌握不同类型品种的种子生产的原理和技术,以便适应今后的农技推广、种子、农村规划等方面的工作。

2.能力目标:种子生产是实现优良品种价值和栽培技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对于全面掌握作物科学知识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理解并掌握农作物种子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结合实习环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备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作物种子生产工作的能力。

3.达成目标:本课程对应农学专业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要求2和3。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能科学合理地制订种子生产计划,避免发生种子生产事故和纠纷;生产上出现种子事故时,能够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科学的处理方案和措施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种子生产的概念和意义;2.种子生产的内容和任务,包括新品种的普及更换和已退化推广品种种子的更新;种子生产主要生产原种种子和良种种子,包括常规品种原种生产和良种生产,杂种品种亲本原种生产和杂种一代良种生产;3.品种和种子的概念;4.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

种子学教学大纲

种子学教学大纲

种子学教学大纲种子学教学大纲种子学是植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植物的种子结构、发育和功能。

它不仅是植物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实施种子学教学,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种子学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一、引言种子学是植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植物的种子结构、发育和功能。

种子作为植物的繁殖器官,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种子的形态特征、发育过程和功能,为进一步研究植物的繁殖生物学和种子工程提供基础知识。

二、种子的形态特征1. 种子的定义和组成介绍种子的定义和由胚珠发育而来的种子的组成结构,包括种皮、胚乳和胚。

2. 种子的外部形态描述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如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表面纹理等。

3. 种子的内部结构介绍种子的内部结构,包括种皮的结构和胚的结构,以及种子中的营养物质分布情况。

三、种子的发育过程1. 胚珠发育详细描述胚珠发育的过程,包括胚囊的形成、胚珠的发育和胚珠囊的结构。

2. 受精和胚的发育解释受精过程和胚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后胚的细胞分裂、胚轴和胚乳的形成。

3. 种子的成熟和休眠讲解种子的成熟过程和休眠机制,包括种子的干燥和种子休眠的原因。

四、种子的功能1. 繁殖功能分析种子的繁殖功能,包括种子在植物繁殖中的作用和种子的传播方式。

2. 营养功能探讨种子的营养功能,包括种子中的储存物质和营养转运的过程。

3. 保护功能强调种子的保护功能,包括种子的抗逆性和抗腐性,以及种子的外壳结构对外界环境的保护作用。

五、实验教学与实践环节1. 种子的观察和测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

2. 种子的发芽实验进行种子的发芽实验,让学生了解种子的发育过程和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3. 种子的保存和利用引导学生了解种子的保存方法和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六、教学评价与考核1. 课堂讨论和提问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价学生对种子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科学思维能力。

《种子生产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种子是一切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种的物质载体。

种子生产是实现优良品种价值和栽培技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种子生产原理与方法课程在作物学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两个二级学科的交叉点,对于全面掌握作物科学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当达到以下要求:全面了解种子生产的任务和内容以及我国和世界先进国家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深刻理解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品种审定和品种保护的过程及两者区别;基本掌握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作物常规品种原种生产和大田用种生产技术,不同繁殖方式杂交种亲本原种生产和一代杂种种子生产技术,无性繁殖作物原种生产和大田用种生产技术。

DNA分子技术在种子生产中的应用。

为独挡一面地指导农作物原种和大田用种生产实践,并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一了解种子生产的概念,种子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二理解种子生产的任务,包括新品种的普及更换和已退化推广品种种子的更新;种子生产主要任务是生产原种种子和大田用种种子,包括常规品种原种生产和大田用种生产,杂种品种亲本原种生产和杂种一代大田用种种子生产。

三掌握品种在植物学上的三性和社会学上的三性概念,掌握植物学上的种子概念和农业生产上的种子概念。

四了解世界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规律;了解中国种子生产体系的演变过程和美国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历史以及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

习题:1 种子生产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2 我国种子生产体系发展的4个阶段。

第一章种子生产的基本理论第一节植物繁殖方式与遗传特点一、有性繁殖方式及其遗传特性1.自花授粉植物及其遗传特点2.异花授粉植物及其遗传特点3.常异花授粉植物及其遗传特点二、无性繁殖方式及其遗传特点1.营养体繁殖及其遗传特点2.无融合生殖及其遗传特点本节重点是理解各种繁殖方式作物由其遗传特点所决定的群体遗传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生产技术》教学大纲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三年制)课程编号:学时:112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56学分:6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性质、目的:《种子生产技术》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种工作的延续,是在植物生长与环境、种子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栽培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种子生产原理和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种子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高效、高产的种子生产原理和技术。

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重点掌握主要作物、蔬菜、花卉等有关种子生产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各项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内容。

2、理解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无性繁殖作物的种子生产技术;3、理解蔬菜作物、花卉及其他种子生产技术;4、种子生产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熟练应用。

三、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1、教学内容种子生产的概念和意义;种子生产的内容和任务;种子生产的特点;种子生产应具备的条件;种子生产计划的制订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种子生产的概念、意义和任务、种子生产计划的制订;掌握种子生产的特点、种子生产应具备的条件。

3、重点与难点重点:种子生产的重要性。

难点:种子生产的重要性。

第一章种子生产的基本理论1、教学内容植物的繁殖方式及其与种子生产的关系;纯系学说及其与种子生产的关系;遗传平衡定律与种子生产的关系,杂种优势利用及其与种子生产的关系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纯系学说及其与种子生产的关系、遗传平衡定律与种子生产的关系,掌握植物繁殖方式与种子生产关系、掌握种子生产的基本理论与相应的理论与种子生产之间的关系。

掌握杂种优势理论与杂交种种子生产。

3、重点与难点重点:作物繁殖方式与种子生产的关系。

难点:作物繁殖方式与种子生产的关系。

第二章种子生产基本方法与种子生产基地建设1、教学内容种子级别的分类;常规品种的种子生产;杂交品种的种子生产;无性系品种种子生产;加速种子生产;种子生产的基地建设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种子级别的分类、加速种子生产的方法,种子生产的生态条件及基地建设。

掌握常规种子生产、无性系种子生产、杂交种种子生产方法与程序。

3、重点与难点重点:种子生产的基本方法:无性系品种种子生产、常规品种的种子生产,杂交品种的种子生产难点:杂交品种的种子生产第三章种子生产的质量管理体系1、教学内容种子质量指标体系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及管理种子质量管理2、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我国种子认证体系、种子认证的发展历程;掌握种子认证的概念、程序、组织及其作用、种子质量管理。

3、重点与难点重点:种子认证的概念、程序、发展历程,种子认证组织及其作用。

难点:种子认证的概念、程序、发展历程,种子认证组织及其作用。

第四章自花授粉作物种子生产技术1、教学内容水稻种子生产技术小麦种子生产技术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小麦、水稻种子的生物学特点与栽培品种分类,种子生产技术;掌握常规种子生产技术和杂交种种子生产技术。

3、重点与难点重点:水稻三系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种种子生产技术;杂交水稻两系制种原理;小麦的常规种和杂交种子生产技术。

难点:水稻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种种子生产技术;杂交水稻两系制种原理;小麦常规种和杂交种生产技术。

第五章异花授粉作物种子生产技术1、教学内容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油菜种子生产技术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玉米、油菜种子生产的生物学基本特点与栽培品种分类,花器结构与开花习性;掌握玉米、油菜种子生产技术。

3、重点与难点重点:玉米自交系原种生产法,玉米杂交种种子生产技术。

杂交油菜三系及其相互关系,油菜产生杂株的原因和防止措施。

难点:玉米自交系原种的生产方法,玉米杂交种种子生产技术。

杂交油菜三系,油菜产生杂株的原因和防止措施。

第六章常异花授粉作物种子生产技术1、教学内容蚕豆种子生产技术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蚕豆生产的生物学基本特点与栽培品种分类、花器结构与开花习性;掌握蚕豆种子生产技术。

3、重点与难点重点:蚕豆原种种子生产技术。

难点:蚕豆原种种子生产技术第七章无性繁殖作物种子生产技术1、教学内容无性繁殖作物的遗传和生产原理;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甘薯种薯生产技术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无性繁殖作物的生产原理;种薯退化原因及防止;马铃薯、甘薯脱毒原理与方法;掌握马铃薯的原种生产技术、良种生产技术和甘薯原种生产技术。

3、重点与难点重点:马铃薯、甘薯种薯的种薯退化,脱毒原理与方法;马铃薯的原种生产技术、良种生产技术和甘薯原种生产技术。

难点:马铃薯的原种生产技术、良种生产技术和甘薯原种生产技术。

第八章蔬菜种子生产技术1、教学内容叶菜类种子生产技术;根菜类种子生产技术;茄果类种子生产技术;瓜类种子生产技术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叶菜类、根菜类、茄果类、瓜类等蔬菜花器构造、开花授粉习性与种子形成;了解常规品种的隔离、采种方法、采种技术要点等生产技术;掌握叶菜类、根菜类、茄果类、瓜类等蔬菜种子生产技术。

3、重点与难点重点:大白菜、萝卜、番茄、黄瓜等蔬菜的种子生产技术。

难点:大白菜、萝卜、番茄、黄瓜等蔬菜的种子生产技术。

第九章花卉种子生产技术1、教学内容花卉的分类;花卉种子生产技术、花卉种苗繁育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花卉植物的分类、繁殖方式,理解一年生花卉、宿根花卉、木本花卉、草坪植物种子生产与种苗繁育技术。

3、重点与难点重点:花卉原种生产技术与种苗繁育。

难点:花卉原种生产技术与种苗繁育。

第十章其他植物种子生产技术1、教学内容烟草种子生产技术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烟草种子的形成、发育,掌握烟草原种、良种生产技术3、重点与难点重点:烟草原种生产技术、良种生产技术难点:烟草原种生产技术、良种生产技术四、学时分配五、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在学习之前应具有一定的植物生长与环境、生物化学、作物遗传育种、种子学、栽培学等多方面相关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与有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前后衔接和分工,避免遗漏和不必要的重复。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郑跃进.新编种子学.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 颜启传.种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 谷茂.作物种子生产与管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4] 王小佳.蔬菜育种学(各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 包满珠.园林植物育种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6] 张明菊.园林植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七、实验教学实验一:马铃薯播种(4)实验二:蔬菜种子生产技术(育苗移栽)(4)实验三:水稻杂交技术(2)实验四:水稻成熟期性状考察与室内考种(4)实验五:不同类型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测定(2)实验六:小麦杂交技术(2)实验七:自花授粉作物种子收获(4)实验八:常异花授粉作物种子生产技术(2)实验九:玉米自交和杂交技术(4)实验十:玉米(或油菜)制种田的播种(4)实验十一:玉米成熟期性状考察与室内考种(4)实验十二:油菜自交和杂交技术(2)实验十三:马铃薯脱毒苗的培养或驯化移栽(2)实验十四:油菜雄性不育系的鉴定(2)实验十五:马铃薯杂交技术(4)实验十六:甘蓝或萝卜自交不亲和性的测定(4)实验十七:蔬菜杂交技术(4)实验十八:植物开花习性与授粉特点的观察(2)实验十九:花卉植物有性杂交技术(4)执笔人:赖丽芳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系主任审核签名:《种子生产技术》实验教学大纲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三年制)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种子生产技术实验学时56实验学分:学分一、本实验课的性质、任务与目的种子生产技术实验是《种子生产技术》课程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验证,是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操作对对种子生产的遗传学原理和技术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为在生产应用中打下基础。

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学会主要作物、蔬菜、薯类、花卉等的种子生产技术。

通过实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技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二、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种子生产技术》实验是以植物育种学、种子学和栽培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作物、蔬菜、薯类、花卉等种子生产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科学。

本实验课程以研究大田作物种子生产为主,也包括蔬菜、薯类、花卉等种子生产研究。

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方向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1、由指导教师讲解实验的基本要求、目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2、根据实验要求,分组或综合,由学生操作完成。

3、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规则,认真进行实验,按时完成。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1、每次实验必须由指导教师点名,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2、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对每次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或实验考试评分;3、考核与课程同步。

六、本实验课配套教材或实验指导书郑跃进.新编种子学实训.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颜启传.种子学实验指导.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谷茂.作物种子生产与管理实训.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王小佳.蔬菜育种学(各论)实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执笔人:赖丽芳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系主任审核签名:《种子生产技术》实习教学大纲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课程编号:适用专业: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三年制)实习周数:1周(第一学期0.5周,第二学期0.5周)学分:2一、实习目的和任务:通过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种子生产的相关理论,掌握主要种子生产方法的技术操作,培养学生进行作物、蔬菜、花卉等种子生产技术的实践动手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实践总时间为1周,实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让学生亲自观察、操作和体验,增加学生对种子生产技术的感性认识,训练其实际操作能力,了解生产所采用的品种,掌握主要作物、蔬菜、花卉等植物育种和选种、制种与繁种过程中的主要技术环节。

二、实习内容实习期间,学生必须在指导教师的安排和带领下完成以下实习内容:第一学期:1、蔬菜种子生产技术实践(1天)2、油菜杂交种种子收获(0.5天)3、马铃薯实验田播种(1天)4、实习总结,撰写实习报告(0.5天)第二学期:1、马铃薯收获 (1天)2、玉米实验田收获(0.5天)3、油菜制种田播种(1天)4、总结、撰写实习报告(0.5天)三、实习基本要求实习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实习环节结束后要求撰写实习总结报告,综合评定实习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