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如何科学使用兽药
禽病防治中如何科学使用兽药?

禽病防治中如何科学使用兽药?沈学怀安徽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一直以来,兽药对防治禽病,促进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很多养殖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自行使用兽药进行疫病的防治,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误区,可能导致病情延误、产生耐药性、药物中毒等问题。
因此,在禽病防治中应坚持做到科学合理使用兽药。
科学用药应把握以下几点1.购买合格的兽药目前,兽药市场上充斥这各种各样、花样翻新的产品,该如何正确选择呢?一是从正规渠道购买兽药,购药时留心察有没有生产许可证号,有没有批准文号以及产品标签是否详细等,必要时可上相关网站查询。
二是不偏听厂家宣传,不能贪图便宜购买劣质兽药,不要迷信“贵药”就是“好药”,最好先听口碑,看疗效,“货比三家”。
三是药品包装要保留,等药用完后一定时期内无异常再处理,防止造成事故难以追究。
2.正确诊断、掌握病情、对症下药目前家禽疫病种类繁多,大多为混合感染,这就对疫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麻烦。
有的养殖场户在没有弄明白病情的情况下就盲目用药,不仅没有减轻病情,反而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期。
疫病来时莫要慌,要通过专业技术人员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进行综合判断,最好是通过实验室技术检测进行确诊,通过药敏试验确定高敏药物,要尽量选择疗效高、具有高度专一性的药品,做到对症下药。
3.不要长期使用兽药一些养殖场户认为当前家禽疾病多,唯一的办法就是不间断用药,其实这样不仅增加用药成本,还会对机体造成毒副作用,甚至影响种禽的生产性能和繁殖能力。
4.交替轮换使用药物,防止产生耐药性某些药物反复使用后,病原体、动物机体都会对其反应性下降,从而产生耐药性。
实际生产中应交替穿梭使用不同种类的药物,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5.正确的用药剂量正确的使用剂量是药物发挥效果的保障。
加大药物使用剂量可能会起到效果,但会对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发生药物中毒。
一般按照药物使用说明推荐的剂量用药即可,对于病情较重的情况,可在开始治疗时可选用较大剂量,使血液药物浓度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水平,然后再根据病情减小剂量。
兽药使用基本知识

一、正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时治疗,了解和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剂量准确,疗程要足:1、剂量过小无效,过大有毒;2、首次用量可适当增加,随后用维持量,磺胺药首次用量要翻倍,毒性大的药要严格按说明使用;3、不同的给药途径,其剂量也不同,如口服一般比注射剂量大;4、疗程一般3-5天,但一些慢性病、病毒病和呼吸道病,疗程不宜少于7天;5、早用药比晚用药好,如禽流感早用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可收到较好效果,迟用则效果不好,副猪嗜血杆菌病早期治疗有很好的疗效,晚期治愈率很低。
三、饮水给药要考虑药物的浓度、饮水量、稳定性及水质:1、饮水给药浓度一般是拌料量的一半;2、给药前应控制饮水2-3小时,然后在1-2小时内饮完规定量的水;3、注意水温、水质,避免光照和暴露在空气中。
四、拌料给药要采用逐级稀释法,以免拌药不匀,发生中毒。
五、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每天给药次数:半衰期长而毒副作用小的如恩诺沙星,全体药量可一次投给;半衰期长而毒副作用大的,应按推荐的间隔给药;半衰期短的如阿莫西林,每日必须2-3次给药或全天给药。
六、不同给药途径,效果不一样:1、硫酸镁内服致泻,而静注则镇静;新霉素内服安全,而肌注毒性大,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2、对于全身感染,一般来说,注射好于口服、静注好于肌注、饮水好于拌料,3、肠道感染口服用药比较好。
七、注意种属、年龄、性别的特殊性:1、家畜可个体用药,而禽多群体用药;2、反刍畜不宜过多使用(内服)抗生素,以免干扰瘤胃内正常微生物消化;3、幼年和老年动物的药物敏感酶活性低,应适当降低用量;4、雌性动物对药物敏感性比雄性高,在发情、妊娠、哺乳期间慎用泻药、利尿药、子宫兴奋药;5、产蛋期慎用磺胺药、球虫药、甲砜霉素等影响产蛋的要物;6、妊娠期、哺乳期慎用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影响胎儿的药。
八、根据不同季节合理用药:1、秋冬防感冒;夏季防肠道病、弓形体、热应激等;2、夏季饮水量大,饮水给药时适当降低温度,而采食量减少,拌料给药时要适当增加浓度。
畜禽养殖中的兽医药物应用与监管

畜禽养殖中的兽医药物应用与监管畜禽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们日常食品供应的重要环节。
兽医药物的应用在畜禽养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同时也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
本文将从兽医药物的应用原则、常用药物、监管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加深对畜禽养殖中兽医药物应用与监管的了解。
一、兽医药物的应用原则兽医药物的应用旨在预防和治疗畜禽养殖中的疾病,提高畜禽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
在应用兽医药物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用药:根据疾病诊断和治疗要求,选择合适的兽医药物,并按照药物说明书和兽医的指导进行正确使用。
2. 防止滥用:兽医药物的使用应适量适时,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防止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
3. 应用周期控制:兽医药物的使用周期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疾病治疗效果下降或产生其他问题。
4. 药物品种选择:在兽医药物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品种,避免因应用错误药物而影响养殖效果。
二、常用药物1. 抗生素:抗生素常用于治疗畜禽养殖中的感染性疾病,如青霉素、土霉素等。
在应用抗生素时,应根据疾病类型和抗性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2. 消毒剂:消毒剂用于杀灭畜禽场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常用的消毒剂有过氧乙酸、双氧水等。
在使用消毒剂时,需要按照正确的浓度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以确保彻底消毒。
3. 疫苗:疫苗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能够提高畜禽的免疫力。
在使用疫苗时,应选择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疫苗,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接种。
三、监管措施兽医药物的监管措施对于保障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 药品注册制度:国家制定了严格的药品注册制度,药品需要经过注册才能在市场上销售和应用。
这一制度可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药品广告监管:针对兽医药物广告过度夸大疗效、虚假宣传等问题,相关部门实施了严格的广告监管措施,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3. 药品质量监控: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开展药品质量监控,通过抽样检测等方式,确保市场上兽医药物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兽药的给药方案

兽药的给药方案1. 引言在兽医临床实践中,给药是治疗动物疾病的基础环节之一。
合理的给药方案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同时确保动物的安全和福利。
本文将介绍兽药的给药方案,包括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等相关内容。
2. 给药途径兽药的给药途径有多种选择,常见的有口服给药、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外部应用等。
具体的给药途径选择要根据动物的特点、药物的性质以及疾病的类型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适用于药物不易被破坏且能通过肠道吸收的情况。
这种给药方式简单方便,但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较多。
•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层的给药途径,适用于体积较小的药物和长效药物的给药,如激素类药物。
•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将药物注射到静脉中,使药物迅速进入循环系统,对急救和需要快速起效的情况十分有效,但操作要求较高,适用于有严重症状的急重型疾病。
•肌肉注射:肌肉注射将药物注射到肌肉中,适用于中药、疫苗等药物的给药,注射量较大的药物,如抗生素等。
•外部应用:外部应用是将药物涂抹或喷洒于患处或表皮上的给药方式,适用于一些皮肤病和外科创伤。
3. 给药剂量给药剂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以经过兽医师计算的特定剂量将药物给予动物的过程。
给药剂量的确定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动物的体重、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药物的特性等。
给药剂量应该准确地计算和确定,以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药物过量可能导致中毒甚至死亡,而药物不足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一般情况下,药物的使用剂量会根据动物的体重等因素进行调整。
4. 给药频率给药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给予药物的次数和间隔时间。
给药频率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性质、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等进行合理调整。
常见的给药频率包括每4小时一次、每日一次、每周一次等。
在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确定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给药频率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5. 综合考虑在确定兽药的给药方案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动物的个体差异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如何正确使用兽药

如何正确使用兽药正确使用兽药对于兽医保健行业至关重要。
兽医师和饲养者应该了解正确使用兽药的方法,以确保兽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正确使用兽药。
首先,正确的兽药使用应始于正确的诊断。
兽医师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和检查病情来确保正确地诊断动物的疾病。
诊断的准确性对于选择合适的兽药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药物治疗。
如果诊断错误,使用兽药可能会对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在使用兽药之前,兽医师和饲养者应该详细阅读兽药的说明书。
说明书提供了关于兽药的使用方法、剂量和副作用的重要信息。
阅读和理解说明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使用兽药,并避免可能的错误。
第三,兽药应由合格的兽医师处方。
只有具备相应资质和经验的兽医师才能合法处方兽药。
兽医师会根据动物的特征和诊断结果,选择适合的兽药和剂量。
即使是常见的兽药,也不应该自行使用,因为不同的动物可能对药物有不同的反应。
接下来,兽药的剂量应严格按照兽医师的指示进行使用。
使用过量的兽药可能会对动物的健康造成损害,并可能导致中毒。
如果剂量不足,兽药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兽医师或饲养者应该使用精确的测量工具来确保正确的剂量。
使用兽药的时间也应该注意。
有些兽药需要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重复使用,以达到最佳疗效。
兽医师或饲养者应该按照说明书上的指示,正确地获知兽药的使用频率和持续时间。
错误的使用时间可能导致兽药失去疗效或引发副作用。
最后,残留兽药的处理也要注意。
残留兽药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该遵循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规,正确处置兽药废弃物和残留物。
不要将兽药残留物随意倒入水源或环境中,以免对环境和野生动植物造成污染。
总之,正确使用兽药是保障动物健康和兽医保健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兽医师和饲养者应该通过正确的诊断、详细阅读说明书、合法处方、严格剂量、注意用药时间、观察动物反应和正确处理残留物等步骤,来确保兽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养殖过程中的兽医药品合理使用与注意事项

养殖过程中的兽医药品合理使用与注意事项养殖业是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了人们的食品安全和家庭收入。
在养殖过程中,兽医药品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合理使用兽医药品不仅能够保障养殖动物的健康,也能够减轻养殖户的经济负担。
然而,兽医药品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药品残留以及抗药性等问题。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兽医药品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养殖户在使用兽医药品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合适的药品。
养殖动物的疾病种类繁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兽医药品。
不同的药品对不同的疾病有特定的疗效,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症状选择适当的药物。
同时,也要注意药物的用量和使用方法,遵循药品包装上的说明。
其次,使用兽医药品时要注意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兽医药品的质量对动物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购买药品时要选择有信誉的生产商,购买符合标准的药品。
同时,在使用药品时要注意药品的保存和过期问题,避免使用过期药品或者存放在不当的环境中。
此外,还要注意使用兽医药品的正确方法和剂量。
使用药物时要按照说明书或者兽医的指导进行正确的用药,不要滥用或者误用药物。
另外,兽医药品的使用还要注意防止药物残留。
兽医药品残留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要控制好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次数,以免造成药物残留。
同时,也要留意药物的清除期,确保在动物出栏前药物已经完全代谢和排出体外。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低毒、低残留的药物或者采用其他控制疾病的方法。
此外,养殖户在使用兽医药品时要加强守法意识和兽药管理。
合法使用兽医药品是保障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法规要求。
养殖户要选择合法的销售途径购买兽医药品,遵循国家和地方对于兽医药品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养殖户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兽药管理制度,建立兽药使用档案,确保药品的来源可追溯、使用记录完整。
并定期对养殖场的兽药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总之,合理使用兽医药品是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兽医临床中兽药使用的注意事项

兽医临床中兽药使用的注意事项1科学准确的诊断只有对疾病进行科学准确的诊断才能对动物所患疾病有个了解,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当动物发生疾病时,要第一时间采用各种有效的诊断手段进行疾病确诊,在诊断过程中要详细的了解本地疾病流行动态和本养殖场动物健康状况、饲喂、饲料饮水等饲养情况。
通过对病死动物进行解剖比较分析和实验室诊断等多途径确诊所患疾病,避免误诊。
剖检病死动物时要注意卫生消毒,严防病原因此而流行传播。
有条件的可在疾病诊断过程中进行免疫检测、病原分离与药物试验,以做到疾病诊断准确无误,有的放矢,合理用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2选择有针对性且适当的药物在动物发病时要根据动物的患病情况及自身体质,在有同类治疗效果的药物中选择最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在通常的情况下针对某一种疾病常常需要多种兽药联合用药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效果、避免不良的反应,有效预防其他疾病的续发,对动物机体进行健康调整,以快速的回复动物健康。
在联合用药时要考虑药物的作用,特别对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中更要注意,很多中药毒性较强,副作用大,如用之不当极易造成药物中毒,严重时能危及生命。
3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是确保治疗动物疾病的效果的重要的因素,要根据病情缓急轻重,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的性质来确定最适宜的给药方法。
常见的药物使用方法主要有饮水、拌料、注射等。
饮水给药是最为推荐的给药方法,但在给药前2~4h时停止饮水,让动物有饮欲,并设置合理的饮水设备。
药物的稀释水量要适宜,确保动物能在短时间内饮完,饮完药液之后可补充清水。
对不能融入水的药物,可考虑拌料给药,在拌料时一定要混合均匀,避免动物吃不到药物无效或药物过量而中毒现象的发生。
注射给药时注意注射器械和注射部位的卫生与消毒,注射部位要准确,按照注射要求进行,不能过深而进入腹腔,以免伤及内脏,造成内出血而导致死亡。
4注意轮换用药在对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如长期使用一种抗菌药或抗生素药物常导致病原对所使用药物产生耐药性,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为有效防止该现象的发生,在用药时应采取协同用药或轮换用药的方式进行,减少抗药性带来的影响。
兽药使用基本知识和方法

兽药使用基本知识和方法兽药是指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药物。
正确的兽药使用方法能够确保动物的健康和安全,提高兽医治疗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兽药使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1.选择合适的兽药:在使用兽药之前,需要根据动物的种类、年龄、体重和病症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兽药。
不同的动物对兽药的反应也不同,有些兽药对一些动物可能有毒副作用,因此必须选择适宜的兽药。
2.遵循使用说明:每种兽药的包装上都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包括使用剂量、给药途径、使用频率等信息。
在使用兽药之前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并按照说明进行操作,避免使用过量或不当的兽药。
3.正确存放和储藏:兽药需要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避免与食物和饮水接触,以免造成污染。
兽药的有效期一般是3至5年,过期的兽药不能再使用。
5.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外用等。
口服给药适用于药物不易刺激消化道且能够被吸收的兽药。
注射给药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兽药。
外用给药适用于局部治疗,如涂抹、喷雾等。
6.注意卫生和安全:在使用兽药之前,需要做好个人卫生和安全工作。
体内兽药在人体内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必须穿戴好防护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兽药。
用过的兽药瓶和器具应该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之,正确的兽药使用方法对于动物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在使用兽药之前,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选择合适的兽药,并按照说明进行操作。
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安全,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合理使用兽药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有效预防动物疾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医临床上如何科学合理的联合用药
农村广大养猪专业户与中、小型养猪场长期盲目的滥用抗生素预防与治疗猪的疾病,往往在养猪生产中与临床上造成严重后果,应引起高度重视。
滥用抗生素主要表现在用药不对症、随意加大或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改变给药途径、药物配伍缺乏科学性与不遵守药物的休药期等。
我就兽医药品在临床上如何联合用药、对症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滥用抗生素造成的危害
1.1 滥用抗生素会诱发某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链霉素、新霉素与氯霉素等,损害机体的免疫细胞,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不仅降低机体的抗病力,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
1.2 滥用抗生素,可抑制体内的许多敏感菌群,致使体内的正常菌群和真菌乘机大量繁殖,导致形成二重感染,并产生耐药性菌株,给临床预防与治疗疾病造成很大的困难。
1.3 滥用抗生素,不遵守休药期,可造成药物残留,其产品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严重危害公共卫生的安全。
1.4 滥用抗生素,有时使用剂量过大,对动物可引发过敏,甚至中毒而造成死亡。
1.5 抗生素使用不对症,缺乏科学的配伍,其预防与治疗效果很差,往往导致治疗失败,增大死亡率,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兽医临床上如何科学合理的联合用药
2.1 抗生素的联合使用
2.1.1 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苄星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苯唑西林纳、美西林等)
可与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头孢类药物等联合使用。
可与金银花、鱼腥草、板兰根、、蒲公英、青蒿、芦根、银花藤、双黄连、松萝、天葵、五苓散、麻杏石甘汤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四环素、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氯霉素、红霉素与磺胺类药物等联合使用。
2.1.2 头孢类药物(头孢噻呋、头孢唑啉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钠、头孢噻吩钠等)
可与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双黄连、TMP抗菌增效剂等联合使用。
不可与氟苯尼考、红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多粘菌素等联合使用。
2.1.3 氨基糖苷类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阿米卡星、安普霉素等)
可与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TMP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头孢类、林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两性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联合使用。
2.1.4 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竹桃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北里霉素、螺旋霉素等)
可与新霉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青霉素类、头孢类、林可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双黄连及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
2.1.5 林可胺类药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可与喹诺酮类、TMP、双黄连等药物联合使用。
不能与红霉素、替米考星、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多肽类、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
2.1.6 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
可与氟苯尼考、庆大霉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新霉素、TMP等联合使用。
可与人参、柴胡、甘草、清肺汤、竹叶石膏汤、六味地黄汤、白芍、赤芍、黄连、黄柏、、葛根联合使用。
不能与红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多粘菌素B、磺胺类药物及大黄、犀角、羚羊角、白矾、赤石脂、牡蛎、珍珠母、滑石、硼砂联合使用。
2.1.7 酰胺醇类药物(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
可与新霉素、四环素类、粘杆菌素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青霉素、头孢类药、红霉素、林可胺类、蜂胶、大黄、卡那霉素、链霉素、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
2.1.8 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沙拉沙星等)
可与青霉素、头孢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TMP等药物联合使用。
不可与氯霉素、替米考星、四环素、红霉素、氟苯尼考等联合使用。
2.1.9 磺胺类药物(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等)
可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制霉菌素、TMP等药物及黄连素联合使用。
不能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莫能菌类、两性霉素B等以及山楂、乌梅、山萸肉、五味子、川芎、神曲、麦芽、白芍、赤芍、白陶土、果胶、活性炭、硼砂等联合使用。
2.1.10 抗菌增效剂
可与磺胺类药物、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利福平、土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强力霉素、喹诺酮类、粘菌素类等联合使用。
可与黄连素、鱼腥草、苦参、蒲公英、女贞叶、青蒿、白头翁、仙鹤草、马齿笕、地榆、旱莲草、忍冬藤、黄苓、黄柏、贯众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四环素联合使用。
2.1.11 解热镇痛抗炎药物(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安乃近、扑热息痛、消炎痛等)
可与青霉素类、胃复安、皮质激素、夏枯草、穿心莲、干姜、秦芄、川芎、赤芍、蜂蜜、荆芥、山楂、秦皮、延胡索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头孢类、前列腺素类、环孢菌素、VA、VC、氯化铵、乙醇、利尿剂等联合使用。
2.1.12 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杆菌肽、万古霉素、维吉尼霉素等)
可与青霉素类与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
不能与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头孢类、红霉素、四环素类等联合使用。
2.2 抗病毒药物的联合使用
2.2.1 干扰素
可与抗生素、阿糖腺苷、强力宁、明胶、氟尿嘧啶、VD联合使用,但不能混合注射。
可与清开灵、黄芪、柴胡、板兰根、人参、香菇、知母、川芎、茵黄注射液等联合使用,并能混合注射。
不能与麻醉药、镇静药、强的松、葡萄糖注射液联合使用。
2.2.2 免疫核糖核酸
可与各种中药制剂与细胞因子制剂,联合使用,并能混合注射。
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时不能混合使用。
2.2.3 阿糖腺苷
可与干扰素和中药制剂联合使用。
不能与氨茶碱联合使用。
2.2.4 清开灵注射液
可与干扰素、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细菌素、溶菌酶、排疫肽、抗菌肽、心肌炎药物、阿托品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青霉素类、阿米卡星、红霉素、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联合使用。
2.2.5 黄芪多糖注射液
可与干扰素、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抗菌肽、细菌素、溶菌酶、肾上腺素、利尿剂、抗血压药物等联合使用。
可与人参、苦参、板兰根、柴胡、当归、生地、防风、金银花、麻黄、党参、附子、益母草、山豆根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青霉素类、黄连、黄柏、玄参等联合使用。
2.2.6 双黄连(金银花、黄芩、连翘等)注射液
联合用药参照黄芪多糖,除外还可与青霉素类、头孢类、林可霉素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等联合使用。
2.3 细胞因子制剂的联合使用
细胞因子制剂如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抗菌肽、溶菌酶、细菌素等可相互联合使用,可与各种中药单方注射液混合使用,可与各种抗生素联合使用,但不能混合使用。
不能与酸碱性溶液与葡萄糖类溶液混合使用。
3、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3.1 兽医临床上要根据药物的性质与药理作用,针对疾病的病原体和临床特征,科学合理的联合使用药物,以扩大抗病毒和抗菌谱,增强对病原体的杀灭作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以提高药物预防与临床治疗的效果。
3.2 当临床上出现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或产生严重耐药性菌株时,应及时采取联合用药,以充分发挥各种药物的协同作用与促进作用,可有效的提高临床防治效果。
3.3 不科学、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能提高临床防治效果,反而会影响与降低药物的疗效,增大药物的不良反应,延误患病动物的病情,诱发耐药性菌株的出现,导致二重感染,产生严重后果。
3.4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往往造成药物配伍禁忌,使药物产生相互干扰,出现沉淀、浑浊、降效、失效,严重者引起动物中毒、过敏,甚至死亡等。
3.5 细胞因子制剂(基因工程药物)不能与抗生素混合注射,但可以联合使用,分别肌注。
否则,药物失效。
细胞因子制剂与中药制剂联合用药,可混合肌注,也可分别肌注,能显著的提高药物的协同作用与促进作用,增强临床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