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城楼传说故事
嘉峪关城楼讲解词

嘉峪关城楼讲解词(上)嘉峪关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一直有“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说”但若从建造年代上说,嘉峪关比山海关早9年(山海关建于1381年),另一方面嘉峪关的建筑规模又是长城沿线的关隘中最为雄伟。
壮大的一座关口,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从长城的作用来讲,当时为了防止元朝的蒙古族残余势力向西北扩张朱元璋派冯胜西征,冯胜到次后认为只要在此建观就可控制西域,确保明王朝统治的稳定,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万里长城应是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嘉峪关在1961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我们的右边可以看到一棵已有200年历史的杨树,我们称之为“左公柳”是为了纪念晚清儒将左宗棠,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曾任陕甘总督14年,当时由于清****腐败无能,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率兵侵入南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沙俄在1871年更是侵占了伊梨地区,妄图****新疆,1875年当时已64的左宗棠不顾年老多病,受命督办新疆军务,率兵出潼关西征,为收复新疆而决心“马革裹尸”,“老死西域”,正是这种精神和决心,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收复了除伊梨以外的全部领土,使沙俄闻风丧胆,左宗棠的“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老当益壮”的豪迈胸襟与爱国热情被我们后世永为传唱,在他经营西北的十余年中,在民政,经济,文化诸方面也做出了很多贡献。
左宗棠在西北用兵感到交通不便,是西北一大难题,于是他随军队的开进一路筑路,从涧关开始,横贯陕甘两省,并开通了甘新泽运大道,北路修至精河,南路修至喀尔葛尔,沿途设置有军队负责的马拔或步拔,以作为传递情报的驿站。
驿站旁盖有官店,允许商贩在附近开设买卖街,给兵荒马乱的世道点缀的一点萧萧的商贸繁荣。
我们现在走的312国道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当年左宗棠主修的甘新泽运大道的路基。
左宗棠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他率领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感到气候干燥,了无生趣,又水土不服,左宗棠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边栽杨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巩固路基,防风固沙,方便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指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老百姓中现在还流传着“左宗棠杀驴”的故事,讲左宗棠在甘肃广为种树,后曾调任新疆,在他从新疆回到甘肃时看到以前栽种的树大部分都已死去感到奇怪,一天他在出城巡视时,发现老百姓进城都将驴拴在树上,驴是一种非常喜欢啃咬树皮的动物,俗语说得好“人要脸,树要皮”,树没有皮就会干枯,死亡,左宗棠非常气愤,下令将驴斩首****,并告诫若在将驴拴在树上,人与驴同罪,从这个典故上,可以看出左宗棠为改善西北的环境,植树造林,下了很大的决心。
嘉峪关关城的介绍

嘉峪关关城的介绍
嘉峪关关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北的祁连山与马鬃山(又称焉支山)的分水岭之上,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明神宗朱翊钧敕修关城。
关城坐北朝南,城墙周长732.7米,总面积约110000平方米。
关城内有东西两个城门,城外有护城河。
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自汉至唐,河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都在这里。
嘉峪关与兰州、西宁并称甘肃“三秦”,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
明代长城西端起点就在嘉峪关。
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与欧洲有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据史书记载:明代初期,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与明朝大将徐达在甘肃西部、河西地区(今甘肃省和青海省一部分)交战中败于明朝名将徐达之手,被迫向明朝称臣并进行朝贡。
为了与蒙古人保持密切联系,满足朝廷了解外域情况的需要,明朝廷在嘉峪关外修筑了关城。
—— 1 —1 —。
嘉峪关传说故事

嘉峪关传说故事据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良的智者,他在嘉峪关一带修行,并结识了一位名叫王贵的村民。
王贵是个勇敢善良的人,与张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天,嘉峪关遭遇了来自西域的蛮族入侵,城内百姓陷入了危急之中。
张良和王贵决定联手抵御敌人,保卫家园。
在战斗中,张良和王贵发现蛮族的首领竟然是一头凶猛的狮子,它带领着一支强大的军队,企图攻占嘉峪关。
张良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利用城墙上的巨大铁锤,制造出了一个巨大的陷阱。
当蛮族军队进攻时,张良和王贵引诱狮子军队走入陷阱,成功地将它们困在了里面。
随后,嘉峪关的守军趁机出击,最终成功击退了蛮族的入侵。
传说中,这场战斗中发生了一些神奇的事情。
据说,当时嘉峪关城墙上的烽火台突然冒起了一股神秘的烟雾,将蛮族军队吓得四散而逃。
有人说,这是张良运用了他的道术,在关隘上施展了神奇的力量,保住了嘉峪关。
这个传说流传至今,成为了嘉峪关的一段美丽传说。
人们常常在夜晚的篝火旁讲述这个故事,传颂着张良和王贵的英雄事迹。
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守护了家园,保护了百姓,成为了嘉峪关传说中的英雄。
嘉峪关传说故事,不仅是一段美丽的传说,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正义和善良是永恒的主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这个传说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挑战,用智慧和勇气创造美好的未来。
嘉峪关传说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古老而神奇的光芒。
它不仅是嘉峪关的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让我们铭记这段传说,传承这份精神,让它永远流传下去,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力量和信念。
嘉峪关典故名句

嘉峪关典故名句
摘要:
1.嘉峪关简介
2.嘉峪关典故
3.嘉峪关名句
正文:
嘉峪关位于我国甘肃省境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和名句,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韵味。
1.嘉峪关简介
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位于酒泉市与张掖市之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嘉峪关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由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以作为抵御外敌入侵的防线。
嘉峪关建筑群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2.嘉峪关典故
嘉峪关地区流传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典故。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定城砖”的传说。
相传明朝修建嘉峪关时,有一位名叫熊廷弼的工匠负责砌城墙。
他为了保证城墙的坚固,特意挑选了一块特殊的砖石放在城墙关键位置。
后来,这块砖石被命名为“定城砖”,寓意着嘉峪关的安定和繁荣。
3.嘉峪关名句
嘉峪关的雄伟壮丽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他们在此留下了许多传
颂千古的名句。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嘉峪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句描绘了嘉峪关的壮丽景色,展示了古代边塞诗的豪放与壮美。
此外,还有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嘉峪关》:“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首词寓意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表达了作者对嘉峪关历史的感慨与敬仰。
总之,嘉峪关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嘉峪关的历史故事

嘉峪关的历史故事嘉峪关,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嘉峪关,自洪武五年定国公冯胜平定河西之地始建关,至嘉靖十八年修建肃州西长城和东长城止,历时168年完成关城建制。
自此,由山海关一路西来的万里长城全线连贯,镇朔古今。
西气东输管线,自2002年开工,西起边陲霍尔果斯,东至南方沿海诸省,数年间,两条管线横贯东西,震惊中外。
自新疆迤逦而来的管线在嘉峪关与长城交汇,并沿张掖、古浪一线与长城并行,至宁夏固原与之分离,一路南下。
在这绵延千里的戈壁荒漠之间,地上与地下两条巨龙书写着怎样的故事。
地表之上,这条龙,跨高山,过深壑,穿荒漠,演绎着金戈铁马,气吞山河。
是豪气,是骨气。
地表之下,这条龙,钻丛林,架天堑,劈荆棘,传递着衣食冷暖,默默温情。
是生气,是大气。
地表之上,这条龙,关注的是军事。
“君不见:古来边城多战死,生男岂如生女强。
”多的是生离死别,悲怆之声。
地表之下,这条龙,关注的是民生。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流露着世情冷暖,人间烟火。
地表之上,这条龙,曾画地为牢,却隔不断民族与民族相通的血脉亲情。
地表之下,这条龙,将少人问津,却把隔阂与陌生消融于娟娟细流之中。
长城,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但留胜迹壮山河。
而管线才刚刚开始他的使命,或许百年,或许千年,亘古不息。
抚摸着冰冷的钢管,熟悉的感觉萦绕指尖,十一年前第一次运输钢管的场景历历在目。
那时的我,也曾如五陵侠少般意气风发,粪土当年万户侯。
如今,年届不惑,少了少年痴狂,多了几分岁月沉淀。
激昂高歌如何,婉转低沉也罢,无非是人生舞台上的跳梁一角。
在岁月激荡中,若能光芒绽放固然是好,若不能,于这滚滚红尘中,做好自己更显弥足珍贵。
在嘉峪关,管线与长城实现了交汇,完成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这碰撞中,我看到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我看到了中华儿女的勤劳,我看到了龙的传人的豪迈。
愿长城之精神永保我中华大地,愿民族融合之气永佑我中华大地。
嘉峪关的历史承载明早要飞嘉峪关,怀古?凭吊?我知道嘉峪关有太多的历史承载,所以先做一番功课。
关于长城的故事、传说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里,有关长城的传说和故事数不胜数,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冰道运石
传说在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巨大的石条。
工匠们一直在为如何运输这些石条而发愁,因为山高路远,石条沉重,无法运输。
有一天,突然山顶传来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上面写着在冬季时泼水结冰,将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的方法。
工匠们按照这个方法,顺利地将石条运输到嘉峪关城下,不仅没有延误工期,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众工匠在关城附近修建了庙宇,供奉神位。
2. 定城砖
相传在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他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用工用料都计算得非常准确和节省。
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服,于是易开占向他展示了自己的计算方法。
他让监事管在长城城墙上放置一块砖,然后根据砖的重量、城墙的厚度、长度等数据,计算出了整个长城需要用砖的数量。
监事管惊奇地发现,易开占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用量完全相符,不得不佩服他的才能。
3. 长城的传说
长城脚下有一个叫做孟姜女的女子,她的丈夫去修长城多年未归。
一天,她收到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她的丈夫在修长城时不幸遇难。
孟姜女伤心欲绝,她带着为丈夫准备的衣物来到长城脚下,希望能够找到丈夫的遗骨。
然而,长城巍峨雄伟,她无法找到丈夫的踪迹。
最后,孟姜女悲痛而死,她的泪水化作了一条长河,流经长城脚下。
这些传说和故事丰富了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展开全文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嘉峪关一般指的是嘉峪关关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一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处古丝路的交通要冲,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
城关两侧的嘉峪长城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西端起点。
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治国方针,为了加强河西的军事防御,防止蒙古和女真的侵扰,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于明洪武五年(1372)在嘉峪山西麓选址建关,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
茫茫荒漠中选址建关还在于“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
嘉峪关长城由西长城、东长城和北长城三部分组成,全长约60公里。
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山),长城内外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
城台、城壕、墩台、烽燧纵横交错,共同构成了嘉峪关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整个工程历时168年,1540年建成完工。
嘉峪关历来是古肃州(今酒泉)的一部分,在长城众多关城中,嘉峪关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关隘,古朴雄伟,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关城嘉峪关关城周长733米。
嘉峪关关门为关城的正门,也叫西城门。
门额刻有“嘉峪关”,门道留下深深的车辙。
西门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墙,构成一个罗城,也就是外城。
外城比内城高2.7米。
嘉峪关历来是古肃州(今酒泉的一部分),历史上是一个屯兵要塞,“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鬼门关”。
内城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两门。
门外各筑有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三檐五间式,高17米。
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
内城墙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
石质“工牌”刻有修长城各工程队队长的名字,工程结束要进行严格验收,严格的长城工程管理制度,确保了长城工程的质量。
万里长城第十一关——嘉峪关

万里长城第十一关——嘉峪关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
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
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
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嘉峪关初建时,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0平方米。
现存的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
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
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两门。
门外各筑有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三檐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
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带前廊。
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
关城周长733米。
关城正中有一官井,旧有亭,今已废。
西门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墙,构成一个罗城,这就是外城。
外城比内城高2.7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峪关城楼传说故事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
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
”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
”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
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
”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
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
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冰道运石: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
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
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
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
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
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
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鸣: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
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
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
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左公柳: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
为"左公柳"。
关於这棵古柳树还有著一段传说。
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去平息动乱后,他来到嘉峪关当他看到戈壁滩上一片荒凉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就什麼也见不到了,令他感概万分。
由於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青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纷纷开了小差。
左宗棠见此情况,为了稳定军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决定在路旁大量植树,制定出严格的法令,以其保证树木的成活。
若干年后,这一带已经杨柳成荫,树木成行了。
后来有个文人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晾经石:在甘肃嘉峪关附近,有一块洁白的晾经石,传说是玄奘晾经的地方。
据说唐朝玄奘与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从印度取经回来,闯过火焰山,涉过疏勒河,来到河西走廊。
这天,天气特别炎热,烈日当头,如焚似火,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更是热得无处藏身,石块被烤得滚烫滚烫,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骑马在前,三个徒弟背著经卷紧跟后面,没走几步就个个被烈日烤得汗流浃背,唇乾舌燥,面红耳赤。
猪八戒实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师父道:"这天要热死人,还是找个树荫歇息一下再赶路不迟。
"玄奘听后立即呵斥道:"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连棵草都不长,哪里来的树,还是赶快赶路要紧!"八戒无奈,只得撅著大嘴,气喘嘘嘘地向前赶路,一边走一边向天上看去,只见天上蓝蓝的,一丝云彩也没有,顺便说了一句:"这会儿要是下一场雨该多痛快呀。
"不料。
话音刚落,立即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师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汤鸡,经卷也全被淋湿透了。
天晴后,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个好地方好把经卷摊开晾晒一下。
悟空一个跟头翻上云端,发现不远处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听得知此山叫洞庭山。
悟空赶紧带师傅来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满意,并指著一块黑油油的大石头说:"这块石头正是晾经的好地方,你们赶快打开经卷摊开晾晒,并令八戒看守经卷,不得有误。
"很快,经卷晾晒乾了,师徒四人急忙收拾经卷,准备赶路。
不料有几张紧紧粘在石头之上,怎麼揭也揭不下来。
没办法,只好抄录在别的纸上。
不久,这块晾晒过经卷的黑石突然变成白色。
以后,人们便把这块洁白如玉的石头称为"晾经石"从此,这个民间传说就流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