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词典翻译的篇章语言学视角

合集下载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的汉译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的汉译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的汉译此前有学者认为,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多义性、不确定性,故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留下了不少意义的“空白点”。

这样一来,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甚至于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同一原文,不同的译者来处理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文(司显柱2006:112-113)。

《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这篇文章的汉译版本诸多,文言文,半文言,甚至是白话文版本都有不少出自大家之手。

多个版本之间的优劣让处于翻译学习阶段的人来评判并不容易,很容易陷入凭直觉判断的误区。

由于人们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之下使用特定的语言,语域就是连接语言和情景的重要概念,韩礼德的语篇分析模式能立体的展示语篇和情景的关系,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可以有步骤地指导翻译批评、提供翻译批评思路。

一、原文创作的个人及社会背景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是英国著名的学者、语言学家和文学家,英国古典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1747年,那时贫困潦倒且知名度不高的约翰逊开始酝酿编撰一部英语词典,过程艰难,只好求助于当时英国显赫的达官贵人切斯菲尔德伯爵,希望获得他的支持与赞助,但却遭到拒绝。

约翰逊只好自力更生,历经7年苦楚,终于完成词典的编撰。

切斯菲尔德闻讯后抢先在当时流行的《世界报》上连续发表了两篇推崇约翰逊词典的文章。

此时,约翰逊口述了一封著名的书信,并亲自精心推敲修改后向切斯菲尔德发出,35年之后才公之于众。

信中明确指出切斯菲尔德的行为是在别人最不需要帮助时提出援助。

文章写于1755年的英国,正值英国古典主义文风盛行之时。

塞缪尔约翰逊也是英国期刊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期刊文学的语言在风趣幽默以及偶尔的讽刺中不乏典雅特质,并非纯粹的通俗语言。

因此,此类特色的英语篇章翻译成汉语需要仔细考量。

二、原文语篇分析从宏观角度来看,此文可以归纳为文学题材。

虽然是书信体,但是其话语范围属于文学性语言。

但仔细分析,一篇文章中可能兼有多个功能。

英汉商标名称翻译——认知语言学的视角

英汉商标名称翻译——认知语言学的视角

英汉商标名称翻译——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应葳【摘要】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英汉知名商标的翻译策略,论证框架网络、单一框架网络和双边网络对不同类别商标翻译的解释力,认为商标名称翻译首先要确定统摄译名的音、义框架,进而选取恰当的词语。

参照成功商标翻译案例的操作模式,考察了国内部分汉语商标名称的英译,并提出重译文本。

%In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this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some famous E-C brand names. It is argued that frame networks, single-framing networks and two-sided networks may serve to explain the cognitive process in different kind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s, that is, to select a phonetic or semantic frame that governs the brand nam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first, and then to fill that frame with proper words. With the help of the operation patterns of successful brand name translation eas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possibilities of retranslating some brand names.【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2(025)001【总页数】5页(P53-57)【关键词】概念整合;框架网络;认知机制;商标名称翻译【作者】应葳【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在国际贸易日趋频繁的时代,有大量商标名称亟待进行双语转换。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交流中,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是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语言表达差异,还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和语境的差异。

对于中国传统经典《论语》的英译本来说,如何将其中的意义和语境准确地传达给国际读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论语》的翻译过程中,相比于其他语言文化的传递,英语更加适合表达论述性和逻辑性的内容。

翻译时需要注意保留经典的语言风格和逻辑关系,使得原著的内涵在英译本中得以保留。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角下,翻译《论语》英译本需要注意保留原文的逻辑关系和语言风格,传达其中的名言警句以及对话描述。

考虑到其作为经典著作的文化意义,适当的注释和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翻译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向国际读者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精华。

《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

《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

《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珍珠,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和言论,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语篇语言学方法是一种在文本层面进行分析的方法,适合用于研究《论语》的英译本,以下是50条关于《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1. 通过语篇分析《论语》英译本,探索不同译者对于孔子对话的表达方式。

2. 选取特定章节或段落进行语篇分析,比较不同英译本的表达差异。

3. 研究英译本中对古代汉语辞藻的转译和词汇选择。

4. 对比分析《论语》英译本中的句式结构和语法特点。

5. 探究英译本中对孔子弟子的称呼和身份描述的语言表达。

6. 分析英译本中对《论语》中儒家思想概念的诠释和阐释。

7. 研究《论语》英译本中对于礼仪、道德、人性等概念的语言表达。

8. 关注英译本在传达《论语》中关于治国、教育、道德修养等主题时的语言表现。

9. 分析英译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对于译文的文学性和表现力的影响。

10. 考察英译本中对于《论语》原文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传达方式。

11. 通过语篇分析探究英译本对孔子及其弟子说话风格的处理和表现。

12. 研究不同英译版本中对于《论语》中典故和引用的处理方式。

13. 分析英译本中对于汉字词语的音译和意译方法以及译文对读者的接受效果。

14. 考察英译本中对于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说明和注释的语言表达。

15. 探讨英译本中对于《论语》中对话节奏和语调的表现。

16. 分析英译本中对于孔子及其弟子语言特点和口语表达的处理方式。

17. 研究英译本中对于《论语》中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和角色的语言表达差异。

18. 考察英译本中对于《论语》对于自然、宇宙、生命等主题的语言表达和诠释。

19. 分析英译本中对于《论语》中对于教育和学习的语言描述和识别。

20. 通过语篇分析探讨英译本中对于《论语》中隐喻和比喻的再现方式。

21. 研究英译本中对《论语》中对话结构和逻辑推理的语言呈现方式。

_论语_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

_论语_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

收稿日期:2010-10-18作者简介:陈旸(1969-),女,广东汕头人,佛山科技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应用语言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6,2010《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陈旸(佛山科技学院,广东佛山528000)摘要:本研究引入语篇语言学理论,采用语篇分析的方法,重点从语篇特征、意义与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语境与语言选择、语篇体裁与情景因素、蕴含意义的解释五个方面入手,探讨《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旨在为《论语》复译者提供参照;为语篇分析和汉语典籍英译研究带来启示。

关键词:《论语》;语篇分析;语篇语言学;方法中图分类号:H 3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 (2010)06-0088-04一、引言关于《论语》英译本翻译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很深入的探讨。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语篇语言学,采用的是语篇分析的方法,目的是探讨语篇语言学对《论语》英译本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的研究表明,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论语》英译本的翻译,可以揭示原来被忽略的重要学术问题。

本文采取语篇分析的方法,探讨《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并通过例子分析说明,从语篇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论语》英译本,给我们的语篇分析和汉语典籍英译研究带来启示。

二、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语篇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又称“语篇分析(dis -course analysis)或“篇章分析(text analysis)(黄国文,2001:4;张美芳,黄国文,2002)。

语篇语言学把文本视为交际活动,关注语言的使用;重视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其研究对象包括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以及涉及语言体系以外的各种制约因素,如“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语言学理论,旨在通过语言的功能和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

而《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其英译本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视阈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论语》的英译本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语言功能和语境视阈下的意义。

我们需要明确《论语》的语言功能。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语录集合,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们的言行。

在语言功能上,《论语》主要具有陈述功能和规范功能。

在陈述功能方面,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道德伦理。

而在规范功能方面,它同时也给予了读者一些道德规范和人生哲理,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劝诫作用。

在进行英译本分析时,我们需要特别关注译文如何体现这些语言功能,并且如何在特定语境下传达其所蕴含的意义。

我们需要考虑特定语境对译文的影响。

特定语境包括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都具有重要影响。

在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原著的语言风格、社会背景和哲学思想,并结合译者的翻译风格和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来探讨译文在特定语境下的表达和传达效果。

译者在选择用词和语法结构时,是否能够恰当地反映原著的语言特点和含义,是否能够适应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论语》的英译本进行案例分析。

以《论语》中的一段话为例:“巧言如簧,奸诈如猾。

”(有些版本翻译为:“Smoo th talkers are as dangerous as those who are cunning.”)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在原文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巧言和奸诈的危险性,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反对虚假言辞和狡诈行为的道德规范。

而在译文中,通过对巧言和奸诈的描绘,也体现出了类似的语言功能和规范功能。

汉-英语汇对译中的视角转换

汉-英语汇对译中的视角转换

汉-英语汇对译中的视角转换邓巨;李学玲【摘要】翻译是意义的再现,不是词与词的一一对应.但是形神皆备,是翻译的最高境界;某些情况下,译者对词的处理,无法回避.视角作为识解事物的角度,影响甚至决定人们的判断.在汉-英语汇对译中,视角转换至少存在13种主要类型.其中,原因视角—结果视角、结果视角—原因视角、部分视角—整体视角、整体视角—部分视角、功能视角—方所视角、行为视角—方式视角占有主导地位.汉-英语汇对译中的视角转换,并不呈现规整的规律性对应.【期刊名称】《重庆与世界(学术版)》【年(卷),期】2014(031)010【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语汇;对译;视角;转换【作者】邓巨;李学玲【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重庆400031;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一、引言本文探讨汉-英语汇对译中的视角转换问题。

我们采用语汇这一表述,是因为认知的原型性特征,造成作为认知的产物的语言的层级界限并不那么泾渭分明。

这一表述,可以涵盖某些介于词和词组的案例,从而避免分歧。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活动。

因此,翻译的首要任务是意义的传达,而不是词对词的形式转换。

但是,人们无不认同:形神兼备,是翻译的最高境界。

“Benz”,译为“奔驰”,“Liberty”(一种强化地板),译为“利保地”,“BMW”译为“宝马”,既直击所指,又确保了语音上的高度近似。

语音,属于形式层面,这样的翻译,堪称典范。

本文探讨汉语语汇英译过程中的视角转换。

语汇,包括词语词组,有其读法、写法及所指,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不可否认,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候源语中的某一个词,并不出现在译语里。

“你不懂这里的规矩”,译为“You don’t know what is proper here”,译文之中找不到源语中“规矩”的对应词,意义传达却明白无误;如果加进这个词,感觉反而刻板。

语言学视域下的文学作品英译中式词汇分析

语言学视域下的文学作品英译中式词汇分析

语言学视域下的文学作品英译中式词汇分析摘要:文学作品的翻译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价值和意义。

然而在语言学视域下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中式英语一直困扰着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本文通过运用语言词汇提取机制、心理词库表征等相关理论分析,对文学作品英译中式语言词汇的心理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语言学文学作品英译中词汇自Chinglih(中式英语)提出以来,中式英语就收到了语言研究学界的广泛关注。

从公示语到英文论作,中式英语已经渗透到了语言翻译的诸多领域,具有汉语特色的中式英语在语言学领域呈现曰益明显的蔓延趋势,对文学作品文化交流和沟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文学作品翻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一)中式英语发展的理论分析(二)中式英语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受到汉语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学作品的翻译在词汇、语法、句型和文化等层面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本土文化烙印。

中式英语在文学作品中的词汇表现通常为词语误用、搭配不当、词汇冗长、词序颠倒等层面。

词汇冗长是指在译文中使用不必要或者重复含义的词汇进行修饰表达。

比如“rahinthehead(愣头愣脑)”中“rah”的意思已经接近于词汇所要表达的含义了,而“inthehead”在此处的修饰显得多余。

词汇意义可以统分为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正是因为译者对词汇联想意义的内涵和表达认知不够准确,才会形成逐字翻译的中式英语词汇。

词汇的联想意义包括词汇内涵意义、情感意义、环境意义、搭配意义、主体意义和反映意义。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翻译为“knowiknow,noknowinoknow”;“挥金如土(pendmoneylikewater)”被译为“pendmoneylikedirt”;挥金如土词汇中“土”的反映意义是代表“不值钱的东西”,而将词汇直译成“dirt”则不能表达该词汇的文化层次含义。

忽视语言文化差异将汉语词汇的深层内涵意义直接译成英语必然会导致文学作品中文化精神的缺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词典翻译的篇章语言学视角
【摘要】:本论文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英词典的翻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考察了篇章论框架下汉英词典翻译中的相关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以期对汉英词典的编纂及翻译提供有益的参考。

由于篇章语言学本身并非一个完全成熟的语言学理论,而且包含不同的视角,本论文主要从篇章性的7个标准出发,讨论汉英词典的翻译问题。

论文为跨学科研究,在讨论中融合了篇章语言学、词典学及翻译学的相关理论。

本论文除了导言和结论以外共分为六章。

导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范围,并从词典学与语言学、翻译学、及篇章语言学三个方面做了文献综述。

第一章讨论词典作为篇章的概念。

本章首先讨论了一些主要的语言学理论与词典编纂的相互关系,为把篇章语言学引入词典学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所论及的语言学理论包括社会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语料库语言学。

笔者认为,虽然这些语言学理论从不同角度为词典编纂提供了理论支持或指导,但就汉英词典的翻译而言,它们并没有太大的用处。

而篇章语言学却能为汉英词典的翻译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框架。

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笔者对篇章语言学做了简要回顾,对词典工具论、词典交际论这两个观点做了批判性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词典篇章论的观点。

第二章讨论形式衔接及意义连贯与汉英词典的翻译问题。

笔者发现,就词典文本而言,形式衔接主要是指词典中参见的设置,尽管其他形式衔接的方式在词典文本中也很常见,而
意义连贯则主要体现在词典释义的一致性上。

具体而言,意义连贯包括条目选择与安排的一致性、条目译文的一致性、用法标签的一致性、解释性对等词的一致性、词类标注的一致性以及条目译文的多样性等问题。

第三章讨论可接受性与汉英词典的翻译问题。

事实上,词典文本的可接受性主要体现在条目及配例译文的可接受性方面。

而汉英词典翻译的可接受性可从两个方面讨论:(1)如何协调译文的准确性和地道性,(2)如何看待新词翻译的可【关键词】:汉英词典篇章语言学词典翻译篇章性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315.9;H06
【目录】:ACKNOWLEDGEMENTS4-6论文摘要6-10ABSTRACT10-13CONTENTS13-16CHAPTER0INTRODUCTION 16-340.1PURPOSEOFTHEDISSERTATION16-170.2RATIONALEFOR THEPRESENTRESEARCH17-230.3SCOPEOFDISCUSSION23-240.4. LITERATUREREVIEW24-300.4.1(Bilingual)LexicographicStudiesandL inguistics24-270.4.2TextLinguisticsandLexicography27-280.4.3Bilingual LexicographyandTranslationStudies28-300.5PREVIEWOFTHEDISSERT
ATION30-34CHAPTER1THEDICTIONARYASTEXT34-591.1LINGUI STICSANDDICTIONARYCOMPILATION34-501.1.1TheInfluenceofLi nguisticsonDictionaryCompilation36-491.1.2.LexicographicalInfluenceo nLinguistics49-501.2TEXTLINGUISTICS50-581.2.1TextLinguistics:anI ntroduction51-531.2.2TextLinguisticsandtheDictionary53-581.3SUMMA RYOFTHECHAPTER58-59CHAPTER2COHESIONANDCOHERENC E:ACONSISTENTTEXTOFTRANSLATION59-922.1COHESIONAND THEDICTIONARY59-632.2COHERENCE:ACONSISTENTTEXTOFD ICTIONARYTRANSLATION63-912.2.1ConsistencyinEntrySelectionan dArrangement64-652.2.2ConsistencyinEntryTranslation65-672.2.3Consis tencyinUsageLabels67-712.2.4ConsistencyinExplanatoryEquivalents71-7 42.2.5ConsistencyinthePartofSpeech74-862.2.6AboutMultipleV ersionsof Translation86-912.3SUMMARYOFTHECHAPTER91-92CHAPTER3A CCEPTABILITY:THECOREOFC-EDICTIONARYTRANSLATION92-1 393.1.ACCURACYVERSUSIDIOMATICITY94-1273.1.1MeaningAnaly sisandC-EDictionaryTranslation96-1083.1.2ReverseTranslation108-1153.
1.3Internet-AssistedC-EDictionaryTranslation115-1263.1.4TheRoleofNat iveEnglishProofreader(s)126-1273.2TRANSLATIONOFNEOLOGISMS 127-1383.
2.1NeologismStudies:anOverview128-130
3.2.2ChineseNeologi sms:FormationandTranslation130-1383.3SUMMARYOFTHECHAPTER 138-139CHAPTER4SITUATIONALITY:CONTEXTUALINFORMATI ONINC-EDICTIONARYTRANSLATION139-161
4.1RECONSTRUCTI
NGCONTEXTUALINFORMATION140-1434.2SEMANTICCOMPLE MENTARITYINC-EDICTIONARYTRANSLATION143-1444.3C-EDIC TIONARYTRANSLATIONANDTHEPRESENTATIONOFGRAMMATI CALINFORMATION144-1504.3.1PresentationofGrammaticalInformatio nEncodedintheChineseEntryWordsandExpressions146-1484.3.2Presentati onofGrammaticalInformationEncodedintheTargetLanguageTranslation14 8-1504.4MEANINGDISCRIMINATION150-1594.4.1TypesofMeaningDi scriminationandDevicestoRealizeIt151-1544.4.2InstitutionofUsageColum ns154-1594.5SUMMARYOFTHECHAPTER159-161CHAPTER5INTER TEXTUALITY:LITERARYEXAMPLETRANSLATIONANDDICTION ARYINNOV ATION161-1775.1INTERTEXTUALITY:ANINTRODUCTI ON161-1625.2INTERTEXTUALITYINC-EDICTIONARIES162-1665.3 INSTITUTIONANDTRANSLATIONOFLITERARYEXAMPLES166-17 15.4C-EDICTIONARYTRANSLATION:INHERITANCEANDINNOV A TION171-1755.5SUMMARYOFTHECHAPTER175-177CHAPTER6IN TENTIONALITY:TYPESOFC-EDICTIONARIESANDTHEIRTRANSL ATION177-2016.1TwoPREV AILINGCONCEPTIONSINC-EDICTIONA RYCOMPILATION:ACRITIQUE178-1836.2SOMETHOUGHTSONC-E DICTIONARYCOMPILATION183-1996.2.1DictionaryTypology:ARevi ew184-1866.2.2C-EDictionaryClassification:theUser’sPerspective186-19 96.3SUMMARYOFTHECHAPTER199-201CHAPTER7CONCLUSION 201-2077.1MAJORFINDINGS201-2047.2LIMITATIONSOFTHERE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