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是指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的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善。这里“吸收”一词系指国内居民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该方法最早是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Alexander)于1952年任职于IMF时提出的。它实际上就是凯恩斯乘数理论与弹性分析法的结合,它的理论基础源于凯恩斯的收入支出决定理论。

1.概述

假设:

(1)(凯恩斯主义的分析)价格(开放经济中还包括汇率)是给定的,不随总需求而变动。

(2)为使这些假定完全合理,必须假设所考虑的均衡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情况下的收入水平,从而产出能对需求的变动作出反应,并且确保不对价格水平形成压力。

图1 AD-AS模型:凯恩斯区间

定义:总吸收A=C+I+G,贸易差额B=X-M,则:

Y A B(2)

=+

B Y A(3)

=-

A A cY(4)

=+

这里的c表示边际吸收倾向,等于边际消费倾向加上边际投资倾向。A0表示自发吸收。

=--

B(1c)Y A(5)

B=(1-c)Y-A(6)

??????0A B Y =(1-c)-E E E

(6a ) 0B =Y -(c Y +A ) (6b)

??????+ ???????

0A B Y Y = - c E E E E (6c ) 由上几式可知,货币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效果,取决于贬值对国民收入Y 和吸收的影响效果的比较。其中货币贬值对吸收的影响可分解为两部分:

(1)c Y ?是贬值后收入变动对吸收的影响,即为收入变动的“引致支出”效应.

(2)0A 是除收入变动影响之外的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效应。注意A 0不是Y 的函数,但是可能是E 的函数。

两种效应之和(c Y ?+0A )等于货币贬值对吸收的净影响效应。

实际上,根据式(6b )0B =Y -(c Y +A ),只要贬值使:

0Y (c Y A )>?+

就改善了国际收支。

亚历山大认为,从式子(5)可以看出,国际收支盈余是因为吸收相对于收入不足导致的;国际收支赤字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过多导致的(详细解释并和凯恩斯主义相联系)。因此,在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改善国际收支可以:

(1)提高Y 而A 不变,(缺陷:Y 上升时A 也会上升);

(2)Y 不变而A 减小,(可行);

(3)提高Y 而减少A ,(亚历山大认为多出的部分可以出口,但实际上能不能卖掉还是个问题);

(4)收入水平的增加大于吸收的增加,[见(6式),存在和(1)一样的问题];

(5)收入水平的减少小于吸收的减小。

总结:

总体来说,亚历山大认为,货币贬值要想改善贸易收支差额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贬值可以带来本国收入的增加;

(2)贬值可以使本国的实际支出,即吸收减少。

或者说,他认为,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取决于贬值能不能使式子(6)中的

Y 相

对于(c Y ?+0A )提高。

贬值的效果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dY, 表示贬值对收入的直接影响;

(2)cdY 表示贬值通过收入变化对吸收的间接影响;

(3)dA 0,表示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

2.本币贬值对收入的影响 (1)闲置资源效应:当一国经济存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时(凯恩斯区间),本币贬值后该国对出口与进口替代的需求增加将会产生明显的使收入增加的效应。但是Y ↑→c, I ↑→A ↑→B ↓,因此贬值最终能否改善B ,取决于c ,要求:0Y (c Y A )>?+

如果认为A 0一直是常数的话,可以把前面的式子写作:dB =dY -dA =dY-cdY =(1-c)dY 如果c<1,吸收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dB>0,贸易差额得到改善。

(2)贸易条件效应。

贬值后,E ↑,R ↑,π↓,出口数量不能马上↑,B 会恶化(J 曲线)。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减少,总吸收水平随之下降,贸易差额dB =dY-dA =dY-cdY =(1-c)dY, 如果c<1,那么dB>0, 贬值的贸易条件效应会使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

3.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

(1)实际现金余额效应。

假设M S

不变,E ↑→P ↑(见下图) 则M / P ↓,人们减少支出,即C ↓→A ↓,同时利率i ↑→I ↓→A ↓,→B ↑。

图2 贬值的IS-LM 曲线

贬值会导致国外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增加,IS 向右移,

图3 贬值的AD-AS曲线

IS右移引起AD右移,导致价格上升。

注意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我们已经放松了几个不变的假设

(2)收入再分配效应。

假设M S不变,E↑→P↑,同时名义工资W不变→固定收入者的财富减少,弹性收入者的财富增加,即进行了再分配。对A的影响不定。

(3)货币幻觉效应

假设M S不变,E ↑→P ↑,若人们没有货币幻觉,则会要求名义工资W和P同步增加,则P↑对经济没有影响;但如果人们存在货币幻觉,则W增长的速度比P增长的速度慢,实际工资W / P↓,人们的实际支出减少了,A↓,B↑

(4)其他直接效应

税收效应

假设M S不变,E↑→P↑→名义工资W↑→税级↑→政府岁入↑,由于政府的边际支出倾向小于私人的边际支出倾向,因此总支出AE↓→A↓→B↓

预期效应

设M S不变,E↑→P↑→P e↑→A↑→B↓

综上所述,一国贸易收支的改善一方面可通过提高实际国民收入进行,一方面可通过降低国内吸收进行。所以,吸收分析法所倡导的政策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的。

如果是收入过低,则可采取扩张的政策(包括贬值)来增加收入,只要收入Y 的增加大于吸收A 的增加即可改善贸易收支CA。

如果是因为国内吸收过多而引起的逆差,则可采取适当政策,减少吸收。

4.吸收分析法缺陷:

第一:吸收论是建立在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基础之上的,对收入、吸收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分析不够;

第二:吸收论没有考虑本币贬值以后相对价格变动在国际收调整中的作用;

第三:吸收论没有考虑贸易伙伴国进出口对本国进出口、收入和价格的影响,这在讨论开放经济问题中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缺陷;(即没有区分大国小国,考虑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 第四:吸收论同样没有考虑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将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

《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18章 第十八章浮动汇率制下的内外平衡 1.浮动汇率下的政策环境和目标与固定汇率下有什么区别? 答案提示:不同于固定汇率下的情况,浮动汇率可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使一国经济达到对外平衡,这样汇率调节就完成了固定汇率下政府必须考虑的内外均衡两个任务中的一个。现在,只剩对内平衡一个目标需要考虑。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的政策目标将只有一个,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达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2.比较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并对之加以解释。 答案提示: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的情况下,如果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即一国货币当局在浮动汇率下可以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3.试解释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用”。 答案提示:参考本章第二节。 4.假设A国和B国经济联系紧密,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A国遭遇严重失业问题,遂采取放松银根政策,B国是否会受到影响? 答案提示:B国会受到影响。A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物价上升和货币贬值,随着A国出口的增加,B国国内市场将相对减小,不利于B国的就业和生产的增加。 5.试分析在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答案提示:通过画图进行分析,此时BP曲线为垂直的。 6*. 试讨论资本不完全流动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与资本完全流动下的作用效果 有何差异? 答案提示:在这种情况下,汇率的变化会引起BP曲线的移动。 7.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试分析在下列两种情形下,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对国内经济的稳定作用。 (1)国内货币供给突然自发增加;

仪器分析[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山东大学期末测验知识点复习

仪器分析[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山东大学期末测验知识点复习

————————————————————————————————作者:————————————————————————————————日期:

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1.共振线与元素的特征谱线 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产生共振吸收线(也简称共振线);发射光谱。 元素的特征谱线: (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基态→第一激发态: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特征谱线。 (3)利用特征谱线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吸收峰形状 原子结构较分子结构简单,理论上应产生线状光谱吸收线。实际上用特征吸收频率左右范围的辐射光照射时,获得一峰形吸收(具有一定宽度)。 由 I t =I e-Kvb 透射光强度I t 和吸收系数及辐射频率有关。以K v 与v作图得图10一1所示 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吸收峰。

3.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 (峰值频率):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长; 中心频率v 中心波长: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长λ(单位为nm); 半宽度:△v 0B 4.吸收峰变宽原因 (1)自然宽度在没有外界影响下,谱线仍具有一定的宽度称为自然宽度。它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谱线宽度越窄。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度,多数情况下约为10-5nm数量级。 多普勒效应: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 (2)多普勒变宽(温度变宽)△v 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察者(接受器),则在观察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频率低,反之,高。 (3)劳伦兹变宽,赫鲁兹马克变宽(碰撞变宽)△v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 L 量发生稍微变化。 劳伦兹变宽:待测原子和其他原子碰撞。 赫鲁兹马克变宽:同种原子碰撞。 (4)自吸变宽空心阴极灯光源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灯电流越大,自吸现象越严重,造成谱线变宽。 (5)场致变宽场致变宽是指外界电场、带电粒子、离子形成的电场及磁场的作用使谱线变宽的现象,但一般影响较小。 为主。 在一般分析条件下△V 5.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 光谱通带0.2 nm,而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10-3nm,如图10—2所示。 若用一般光源照射时,吸收光的强度变化仅为0.5%。灵敏度极差。

原子吸收常用分析方法(DOC)

原子吸收 常用分析方法撰稿:裴治世

原子吸收常用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分析如果以原子化的手段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即火焰原子化及无焰原子化。在日常分析中火焰原子化应用最广。着重介绍利用火焰原子化进行分析方面的一些常识。 一、常用分析方法 1、标准曲线法(又称工作曲线法) 这是原子吸收光谱最常用的方法。此法是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与试样溶液基体组成相近的标准溶液,分别测量其吸光度,绘制吸光度——浓度标准曲线。同时,在仪器相同的条件下测得试样溶液的吸光度后,在标准曲线上查得试样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绘制标准曲线的步骤如下: 首先在坐标纸上确定一个坐标系,横坐标作为浓度轴,纵坐标作为吸光度轴,在坐标系内描出各标准溶液的浓度与测得吸光度的对应点,然后将各点连成一条直线。即是标准曲线。 由于测量误差使测量值不能完全落在一条直线上,采用描点法绘制标准曲线必然会引入人为误差,为了消除这种误差,可以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分析结果。 根据光吸收定律,物质的浓度C (以x 表示)和吸光度A (以y 表示)呈线性关系,可表示为y=ax+b 。设由N 点构成曲线,通过实验可得N 组观测数据(x i ,y i ),其中y i 为三次测定值的平均值,用线性回归法求a ,b 值。 ()()()() 2 221()()1i i i xy x y x X y Y N a x X x x N ---==--∑∑∑∑∑∑∑ b Y aX =- 标准曲线方程为y=ax+b 例如:某元素由4点构成标准曲线,其浓度及测得的吸光度如下 C(x) μg ·m1-1 0.00 0.50 1.00 3.00 (P479) A(y) 0.000 0.053 0.106 0.303 则 Σx=4.50 (x 值之和,浓度值之和) X =1.125 (x 的平均值,浓度的平均值)

各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谱图表示方法!!!紫外吸收光谱UV分析

各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谱图表示方法!!! 紫外吸收光谱UV 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荧光光谱法FS 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和寿命,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红外吸收光谱法IR 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拉曼光谱法Ram 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ES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 质谱分析法MS 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 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 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提供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的信息气相色谱法GC 分析原理:样品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由于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峰的保留值与组分热力学参数有关,是定性依据;峰面积与组分含量有关反气相色谱法IGC 分析原理:探针分子保留值的变化取决于它和作为固定相的聚合物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谱图的表示方法:探针分子比保留体积的对数值随柱温倒数的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探针分子保留值与温度的关系提供聚合物的热力学参数裂解气相色谱法PGC 分析原理: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瞬间裂解,可获得具有一定特征的碎片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提供的信息:谱图的指纹性或特征碎片峰,表征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几何构型凝胶色谱法GPC 分析原理:样品通过凝胶柱时,按分子的流体力学体积不同进行分离,大分子先流出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提供的信息:高聚物的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热重法TG 分析原理:在控温环境中,样品重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谱图的表示方法:样品的重量分数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曲线陡降处为样品失重区,平台区为样品的热稳定区热差分析DTA 分析原理:样品与参比物处于同一控温环境中,由于二者导热系数不同产生温差,记录温度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温差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提供聚合物热转变温度及各种热效应的信息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 分析原理:样品与参比物处于同一控温环境中,记录维持温差为零时,所需能量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热量或其变化率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提供聚合物热转变温度及各种热效应的信息静态热―力分析TMA 分析原理:样品在恒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随温度或时间变化谱图的表示方法:样品形变值随温度或时间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热转变温度和力学状态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重定向自弹性分析理论)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 ) 目录 ? 1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弹性论)概述 ? 2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前提假设 ? 3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核心观点[1] ? 4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o 4.1 马歇尔-勒纳条件 o 4.2 贬值与供给反应——J 曲线效应 o 4.3 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 5 举例分析 ? 6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的评价 ? 7 参考文献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弹性论)概述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 )又称弹性分析法,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 )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m ),其公式为 E m = 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 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x ),其公式为 E x = 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 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m ),其公式为 S m = 进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 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x ),其公式为 S x = 出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 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从上述四个公式可见,所谓弹性,实质上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当这种比例关系的值越高,就称弹性越高;反之,比例关系的值越低,就称弹性越低。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前提假设 1、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2、贸易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即贸易收支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变化。 3、不存在劳务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就等于贸易收支。 4、收入水平不变从而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就是这些商品及其替代品的价格水平的函数。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核心观点[1] 货币贬值具有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贬值能否扬“出”抑“进”,取决于供求弹性。为了使贬值有助于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必须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马歇尔-勒纳条件 货币贬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的变化;第二个因素是由进出口单价引起的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马歇尔-勒纳条件研究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现举例说明,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假定中国为本国,美国为外国,人民币汇价从$1¥7 贬值到$1¥8,由此引起出口商品美元单

分析化学习题参考答案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六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基本要求: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共振线、特征谱线、锐线光源、吸收线轮廓、通带、积分吸收、峰值吸收、灵敏度和检出限,掌握原子吸收的测量、AAS的定量关系及定量方法,了解AAS中的干扰及火焰法的条件选择,通过和火焰法比较,了解石墨炉法的特点。 重点:有关方法和仪器的基本术语。 难点:AAS的定量原理,火焰法的条件选择。 参考学时:4学时 部分习题解答 1、何谓原子吸收光谱法?它有什么特点? 答: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利用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共振辐射光(共振线)的吸收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的特点是:(1)准确度高;(2)灵敏度高;(3)测定元素范围广;(4)可对微量试样进行测定;(5)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 2、何谓共振发射线?何谓共振吸收线?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哪一部分产生共振发射线?哪一部 分产生共振吸收线? 答:电子从基态激发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为共振激发,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当电子从共振激发态跃迁回基态,称为共振跃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光源产生共振发射线、原子化器产生共振吸收线。 3、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为什么常常选择共振线作分析线? 答:(1)共振线是元素的特征谱线。(2)共振线是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 4、何谓积分吸收?何谓峰值吸收系数?为什么原子吸收光谱法常采用峰值吸收而不应用积分吸收? 答: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将光源发射的电磁辐射通过原子蒸汽时,被吸收的能量称为积分吸收,即吸收线下面所包围的整个面积。中心频率处的吸收系数称为峰值吸收系数。 原子吸收谱线很窄,要准确测定积分吸收值需要用高分辨率的分光仪器,目前还难以达到。 而,峰值吸收系数的测定只要使用锐线光源而不必使用高分辨率的分光仪器就可办到。 5、原子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答:原子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 光源:发出待测元素特征谱线,为锐线光源。

国际收支-收入分析法

收入分析法 一、国民收入均衡原理 1. 均衡国民收入 均衡的国民收入就是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生产总值。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就是指在自然失业率的状态下和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总需求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国民收入的衡量,因而总需求永远等于总供给。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总需求指的是实际总需求,它包括消费和实际投资。 而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总需求不是实际总需求,而是意愿总需求,即AD=C+I 。 2. 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总供给由消费与储蓄构成,因此有, C+I=C+S 或 I=S 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决定国民收入: 1) 总需求—总供给法: 可以用解方程的方式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均衡条件:Y=C+I 消费函数:C=C 0+cY 投资函数:I=I 0 均衡国民收入:c I C Y -+= 100 2) 投资—储蓄法: 均衡条件:I=S 储蓄函数: S=-C 0+(1-c)Y 投资函数:I=I 0 均衡国民收入:c I C Y -+=10 3. 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有政府的情况下,消费不再取决于国民收入,而是取决于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等于收入加上转移支付,再减去税收,即YD=Y+TR-TA。 则消费函数为:C=C0+cYD=C0+c(Y+TR-TA) 假设:G=G0 TR=TR0 TA=tY 这样,消费函数可写为C=(C0+cTR0)+c(1-t)Y 引入政府部门后,消费函数出现了两个变化: 一是转移支付的出现使自发消费增加; 二是所得税降低了各个收入水平的消费支出。 如果来自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仍然是c,则来自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就是c(1-t),其中(1-t)是纳税后剩下的收入部分。 这时总需求函数可以写为: AD=C+I+G=(C0+cTR0+I0+G0)+c(1-t)Y 推导: 均衡条件:Y=C+I+G 消费函数:C=(C0+cTR0)+c(1-t)Y 投资函数:I=I0 政府购买:G=G0 均衡国民收入: ) 1( 10 t c G I cTR C Y - -+ + + = 4.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四部门经济中,进出口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进口的影响上。因而一般假定出口为一个外生变量,即将进口看成是收入的一个函数: M=M0+mY M0为自发进口,即不取决于收入的进口部分。 m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即收入每增加1单位时所引起的进口的增加量。 均衡条件:Y=C+I+G +X-M 消费函数:C=(C0+cTR0)+c(1-t)Y 投资函数:I=I0 政府购买:G=G0

(完整word版)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定量分析方法 一、定量分析方法(P145) (1)标准曲线法: 配制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在相同测定条件下,测定标准系列溶液和待测试样溶液的吸光度,绘制A-c标准曲线,由待测溶液的吸光度值在标准曲线上得到其含量。 (2) 标准加入法 当试样组成复杂,待测元素含量很低时,应采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 取若干份体积相同的试液(cX),依次按比例加入 不同量的待测物的标准溶液(cO): 浓度依次为:cX ,cX+cO ,cX+2cO ,cX+3cO ,cX+4cO … 分别测得吸光度为:AX ,A1 ,A2 ,A3 ,A4 … 直线外推法:以A对浓度c做图得一直线,图中c X点即待测溶液浓度。 (3)稀释法: (4)内标法: 在标准试样和被测试样中,分别加入内标元素,测定分析线和内标线的吸光度比,并以吸光度比与被测元素含量或浓度绘制工作曲线。 内标元素的选择:内标元素与被测元素在试样基体内及在原子化过程中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样品中不存在,用色谱纯或者已知含量 二、灵敏度和检出限 (1)灵敏度 1、定义: 在一定浓度时,测定值(吸光度)的增量(ΔA)与相应的待测元素浓度(或质量)的增量(Δc 或Δm)的比值(即分析校正曲线的斜率) PS:习惯上用特征浓度和特征质量表征灵敏度 2、特征浓度 定义: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质量浓度定义为元素的特征浓度 3、特征质量 定义: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质量定义为元素的特征质量。 (2)检出限 定义: 适当置信度下,能检测出的待测元素的最低浓度或最低质量。用接近于空白的溶液,经若干次重复测定所得吸光度的标准偏差的3倍求得。

国际收支理论43203

第三章国际收支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弹性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及理论缺陷;乘数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吸收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货币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第一节弹性论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主要就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与勒纳(A·P·Lerner)在马歇尔(A·Marshall)微观经济学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的影响。由于其主要围绕着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而展开理论分析,所以被称为弹性论。 3、1、1假设前提 弹性论就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前提而展开分析的,即: 1、充分就业与收入不变; 2、将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不考虑劳务进出口与国际资本流动,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3、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即进出口商品以供给方货币表示的价格在本币贬值后保持不变,进出口商品数量仅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 4、假定汇率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3、1、2弹性的基本概念 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需求与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

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 的弹性,简称为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共有四个弹性。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M),其公式为: E M=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 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3、1、 1)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X),其公式为: E X= 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 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3、1、 2) 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M),其公式为: S M=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 进口商品的供给量变动 (3、1、 3) 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X),其公式为: S X= 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 出口商品的供给量变动 (3、1、4) 综上可见,弹性实质就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反映的就是供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 3、1、3马歇尔——勒纳条件 本币贬值会引起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与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从而会引起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就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变化;二就是由进出口单价变动引起的进出口数量的变动。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呢?基于弹性论的几个前提假设(尤其就是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的假设),马歇尔与勒纳指出,本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与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与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

国际收支理论

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可以有助于对各国宏观金 融政策的认识,也为一国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国际收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际收支的决定问题;二是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 政策选择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形成了 不同的国际收支理论。 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作出系统分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Hume),他在1752年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存在着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即“价格——铸币流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因此,倡导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国际收支的分析。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 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混乱,才使得经济学家展开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重新研究。其中 有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A?勒纳(A.Lerner)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而提出的“国际收支弹性论”;马克鲁普和梅茨勒(L.Metzler)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分析而提出的“国际收支乘数论”;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为基础提出的“国际 收支吸收论”;货币学派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货币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 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而且为政府制定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6.1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金本位制崩溃之后,主要 由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于1937年提出来的,着重分析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和 贸易条件的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对此理论作了一定的扩展。 (一)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基本假设 弹性分析法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是建立于以下的基本假设之上的: (1)假定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其他商品价格、消费偏好等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单纯考虑汇率变化引起 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及由此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2)进出口商品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即进出口的变化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 (3)没有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收支主要表现为由商品进出口引起的贸易收支; (4)初始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 (二)进出口商品弹性的基本表达式及弹性分析法的初始结论 根据商品弹性的定义,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可以表示为: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天津 300457 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缺点和基本原理,综述了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现代分析检测技术中的最新进展并做了展望。 关键词:原子吸收;分析;现状 自美国Perkin-E1mer公司1961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到第一台商品石墨炉的推出,从横向交变磁场到纵向交变磁场塞曼背景校正,从纵向加热石墨炉到横向加热无温度梯度石墨炉,从光电倍增管到半导体固态检测器……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发展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1]。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仪器分析的高效性、精密性和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仪器分析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凭借其诸多优势,已成为普及程度最高的仪器分析方法之一。 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 原子吸收光谱法以其高效精密的分析方法,成为普及度最高的仪器分析方法之一,它具有以下诸多优点[2-3]: 1)高精密度。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精密度可达1%-2%,石墨炉原子化法的灵敏度高达 10-12g。 2)高灵敏度。火焰原子吸收可测质量浓度mg/L~μg/L级的金属,是目前最灵敏的 分析方法之一。 3)测定元素广泛。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可测定近70种元素。 4)谱线简单。干扰少,选择性好,多数情况下可不经分离除去共存成分而直接测定。 5)操作简便快捷。自动进样每小时可测数百个样品,即使手工操作每小时也可测数十 个样品。 原子吸收光谱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它不能对多种元素同时分析,对难溶元素的测定灵敏度也不十分令人满意,对共振谱线处于真空紫外区的元素,如P、S等还无法测定。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

国际收支专题三 一、货币主义学派简介 (一)货币主义产生的背景 1、Keynes主义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批评及对货币重要性的轻视引起理论纷争。 2、由于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的信息不完全、政府实施经济政策的时滞和政治因素和 利益集团力量左右政府政策的选择,Keynes主义旨在稳定经济的政策反而导致经济不稳定。 3、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导致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严 重的通货膨胀和70年代出现“滞胀”局面。 4、西方发达国家Phillips曲线消失的现实冲击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二)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1、简介 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193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7年。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经在1980、1988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2、弗里德曼的学术贡献: A、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视经济理论的实证分析,他的自然率假说、货币 存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等都是在对现实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B、持久收入消费理论 C、自然率假说 D、现代货币数量论 E、信奉自由市场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三)货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 一、弹性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弹性理论主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着眼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调整,其基本思路是货币贬值通过影响国内外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国际收支发生作用。由于这一方法侧重于对外贸市场的分析,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展开,故称为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弹性分析法分析了汇率变动导致国内外产品之间,以及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作用于国际收支。其着重考虑的是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二)评价 弹性分析的理论贡献在于: 1)它指出,在一定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从而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会改善贸易收支的片面看法。尤其是这一理论揭示出了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的作用不大,因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大部分是低弹性的商品。 2)它表明,只有改变进出口的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转向制成品,并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才是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根本途径。

弹性分析论的局限在于: 1)该理论忽视了非贸易收支和资本的国际移动。 2)忽略了收入效应、生产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对 国际收支的影响。 3)未考虑贬值对国内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影响。贬值只能在短期内改善贸易收支,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4)供给并不是有完全弹性 5)忽略了预期的作用 6)实际上弹性值很难计算 二、吸收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国际收支差额等于总收入减去总吸收。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国际收支调节必须通过改变总收入或总吸收来进行,改善国际收支方法最终无非是增加总收入或减少总吸收,或二者兼用。 (二)评价 吸收分析法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出发,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的。与弹性分析法相

《国际市场营销学》第三章习题参考

1.解释下列概念: 本国经济环境:本地经济环境是指企业所在国的经济环境,它对企业的行为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直接的影响。 自由贸易区: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持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 关税同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而且对非同盟国家采取统一的关税率。 共同市场:指共同市场成员国间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 同时,劳动力与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 经济同盟:指成员国之间不但商品和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建立共同的关税,而且成员国制订和执行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的差异。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对外经济往来和对外债权债务清算而引起的所有货币收支。 国际收入平衡表:它是系统地记录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项目及金融的统计表,这一统计表是各国全面掌握该国对外经济往来状况的基本资料,是该国政府制定对外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亦是国际营销者制定营销决策必须考虑的经济环境。 国际金融制度:指为更好地利用外资,保持国家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国内金融市场稳定,而又能同国际市场接轨,各国政府纷纷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进行一系列安排。 外汇市场:货币市场亦即短期资金市场,主要从事一年或一年以内短期资金的融通活动。

根据借贷方式的不同,货币市场一般可细分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贴现市场和短期证券市场。 汇率风险:是指一个企业的成本、利润、现金流或市场价值因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的潜在的上涨或下落的风险。 2.本国经济环境对国际营销产生何种影响? 答:国内消费者需求状况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对企业跨国营销发生直接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尤其是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国际营销者必须分别掌握消费者集团的行为,掌握影响国际营销的有关指标,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营销决策;由市场结构决定的竞争性质决定了国际竞争者的进入难度大小。 3.试述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及经济同盟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及经济同盟在其内部成员间都废除了关税。 不同点: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及经济同盟采用统一的外部关税,自由贸易区则不然;共同市场及经济同盟实现了成员国间的劳动力与资本的自由流动,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则没有做到这一点;经济同盟在某些方面做到了成员国间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和谐。 4.当今全球经济环境有哪些特点?对国际营销有何影响? 答: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迅速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的加强;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各国关系的复杂性提高。 对国际营销的包括:这些经济环境特点深刻地影响全球公司的结构、行为和绩效,从而影响国际营销者的行为和绩效。 5.试述全球市场环境及其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答:人口的各种特征,主要包括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家庭状况等决定了世界的潜在市场、购买力及购买偏好不同;消费者收入是影响社会购买力、市场规模大小以及消费者支出多少和支出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国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是指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的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善。这里“吸收”一词系指国内居民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该方法最早是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Alexander)于1952年任职于IMF时提出的。它实际上就是凯恩斯乘数理论与弹性分析法的结合,它的理论基础源于凯恩斯的收入支出决定理论。 1.概述 假设: (1)(凯恩斯主义的分析)价格(开放经济中还包括汇率)是给定的,不随总需求而变动。 (2)为使这些假定完全合理,必须假设所考虑的均衡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情况下的收入水平,从而产出能对需求的变动作出反应,并且确保不对价格水平形成压力。 图1 AD-AS模型:凯恩斯区间 定义:总吸收A=C+I+G,贸易差额B=X-M,则: Y A B(2) =+ B Y A(3) =- A A cY(4) =+ 这里的c表示边际吸收倾向,等于边际消费倾向加上边际投资倾向。A0表示自发吸收。 =-- B(1c)Y A(5) B=(1-c)Y-A(6)

??????0A B Y =(1-c)-E E E (6a ) 0B =Y -(c Y +A ) (6b) ??????+ ??????? 0A B Y Y = - c E E E E (6c ) 由上几式可知,货币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效果,取决于贬值对国民收入Y 和吸收的影响效果的比较。其中货币贬值对吸收的影响可分解为两部分: (1)c Y ?是贬值后收入变动对吸收的影响,即为收入变动的“引致支出”效应. (2)0A 是除收入变动影响之外的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效应。注意A 0不是Y 的函数,但是可能是E 的函数。 两种效应之和(c Y ?+0A )等于货币贬值对吸收的净影响效应。 实际上,根据式(6b )0B =Y -(c Y +A ),只要贬值使: 0Y (c Y A )>?+ 就改善了国际收支。 亚历山大认为,从式子(5)可以看出,国际收支盈余是因为吸收相对于收入不足导致的;国际收支赤字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过多导致的(详细解释并和凯恩斯主义相联系)。因此,在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改善国际收支可以: (1)提高Y 而A 不变,(缺陷:Y 上升时A 也会上升); (2)Y 不变而A 减小,(可行); (3)提高Y 而减少A ,(亚历山大认为多出的部分可以出口,但实际上能不能卖掉还是个问题); (4)收入水平的增加大于吸收的增加,[见(6式),存在和(1)一样的问题]; (5)收入水平的减少小于吸收的减小。 总结: 总体来说,亚历山大认为,货币贬值要想改善贸易收支差额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贬值可以带来本国收入的增加; (2)贬值可以使本国的实际支出,即吸收减少。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缺点

主要有以下优点: 1 选择性强。这是因为原子吸收带宽很窄的缘故。因此,测定比较快速简便,并有条件实现自动化操作。在发射光谱分析中,当共存元素的辐射线或分子辐射线不能和待测元素的辐射线相分离时,会引起表观强度的变化。 而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来说:谱线干扰的几率小,由于谱线仅发生在主线系,而且谱线很窄,线重叠几率较发射光谱要小得多,所以光谱干扰较小。即便是和邻近线分离得不完全,由于空心阴极灯不发射那种波长的辐射线,所以辐射线干扰少,容易克服。在大多数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产生干扰。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有时甚至可以用纯标准溶液制作的校正曲线来分析不同试样。 2、灵敏度高。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是目前最灵敏的方法之一。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是ppm到ppb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0~10-14克。常规分析中大多数元素均能达到ppm数量级。如果采用特殊手段,例如预富集,还可进行ppb数量级浓度范围测定。由于该方法的灵敏度高,使分析手续简化可直接测定,缩短分析周期加快测量进程;由于灵敏度高,需要进样量少。无火焰原子吸收分析的试样用量仅需试液5~100?l。固体直接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仅需0.05~30mg,这对于试样来源困难的分析是极为有利的。譬如,测定小儿血清中的铅,取样只需10?l 即可。 3 分析范围广。发射光谱分析和元素的激发能有关,故对发射谱线处在短波区域的元素难以进行测定。另外,火焰发射光度分析仅能对元素的一部分加以测定。例如,钠只有1%左右的原子被激发,其余的原子则以非激发态存在。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只要使化合物离解成原子就行了,不必激发,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目前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可测定的元素达73种。就含量而言,既可测定低含量和主量元素,又可测定微量、痕量甚至超痕量元素;就元素的性质而言,既可测定金属元素、类金属元素,又可间接测定某些非金属元素,也可间接测定有机物;就样品的状态而言,既可测定液态样品,也可测定气态样品,甚至可以直接测定某些固态样品,这是其他分析技术所不能及的。 4、抗干扰能力强。第三组分的存在,等离子体温度的变动,对原子发射谱线强度影响比较严重。而原子吸收谱线的强度受温度影响相对说来要小得多。和发射光谱法不同,不是测定相对于背景的信号强度,所以背景影响小。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待测元素只需从它的化合物中离解出来,而不必激发,故化学干扰也比发射光谱法少得多。 5、精密度高。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精密度较好。在日常的一般低含量测定中,精密度为1~3%。如果仪器性能好,采用高精度测量方法,精密度为

仪器分析笔记 《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 )概述 概述 1、定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光,通过试样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谱线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2、特点 灵敏度高:在原子吸收实验条件下,处于基态的原子数目比激发态多得多,故灵敏度高。检出限可达 10—9 g /mL (某些元素可更高 ) 几乎不受温度影响:由波兹曼分布公式0 q E q q KT N g e N g - = 知,激发态原子浓度与基态原子浓度的比 值 q N N 随T ↗而↗。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化器的温度一般低于3000℃,此时几乎所有元素的 1%q N N =。也就是说,q N 随温度而强烈变化,而0N 却式中保持不变,其浓度几乎完全等于原子的 总浓度。 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因吸收线强度受原子化器温度的影响比发射线小。另试样处理简单。 RSD 1~2%,相对误差~%。 选择性高:谱线简单,因谱线重叠引起的光谱干扰较小,即抗干扰能力强。分析不同元素时,选用不同元素灯,提高分析的选择性 应用范围广:可测定70多种元素(各种样品中)。 缺点: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同时多元素分析。 3、操作 ①将试液喷入成雾状,挥发成蒸汽; ②用镁空心阴极灯作光源,产生波长特征谱线; ③谱线通过镁蒸汽时,部分光被蒸汽中基态镁原子吸收而减弱; ④通过单色器和检测器测得镁特征谱线被减弱的程度,即可求得试样中镁的含量. 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 确定待测元素。 选择该元素相应锐线光源,发射出特征谱线。

紫外光谱分析法习题答案资料讲解

紫外光谱分析法习题 答案

紫外光谱分析法习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1. 在紫外-可见光度分析中极性溶剂会使被测物吸收峰 ( 3 ) (1) 消失 (2) 精细结构更明显 (3) 位移 (4) 分裂 2.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与单光束分光光度计相比,其突出优点是 ( 4 ) (1) 可以扩大波长的应用范围; (2) 可以采用快速响应的检测系统 (3) 可以抵消吸收池所带来的误差; (4) 可以抵消因光源的变化而产生的误差3. 许多化合物的吸收曲线表明,它们的最大吸收常常位于 200─400nm 之间,对这一光谱区应选用的光源为 ( 1 ) (1) 氘灯或氢灯 (2) 能斯特灯 (3) 钨灯 (4) 空心阴极灯灯 4. 助色团对谱带的影响是使谱带 ( 1 ) (1)波长变长 (2)波长变短 (3)波长不变 (4)谱带蓝移 5. 指出下列哪种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常用的光源? ( 4 ) (1) 硅碳棒 (2) 激光器 (3) 空心阴极灯 (4) 卤钨灯 6. 指出下列哪种不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的检测器? ( 1 ) (1) 热电偶 (2) 光电倍增管 (3) 光电池 (4) 光电管 7.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决定于 ( 2 ) (1) 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2) 分子的电子结构 (3) 原子的电子结构; (4) 原子的外层电子能级间跃迁 8. 基于发射原理的分析方法是 ( 2 )

(1) 光电比色法 (2) 荧光光度法 (3)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 (4) 红外光谱法9. 基于吸收原理的分析方法是 ( 4 ) (1) 原子荧光光谱法;(2) 分子荧光光度法; (3) 光电直读光谱法; (4)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 10.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 强度大且光谱区域广的光源是 ( 3 ) (1) 钨灯 (2) 氢灯 (3) 氙灯 (4) 汞灯 11. 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 3 ) (1) 分子的振动 (2) 分子的转动 (3) 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 (4) 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 12. 阶跃线荧光的波长 ( 1 ) (1)大于所吸收的辐射的波长; (2)小于所吸收的辐射的波长 (3)等于所吸收的辐射的波长; (4)正比于所吸收的辐射的波长 13. 比较下列化合物的UV-VIS吸收波长的位置(λmax ) ( 4 ) (1) a>b>c (2) c>b>a (3)b>a>c (4)c>a>b 14. 在紫外-可见光谱区有吸收的化合物是 ( 4 ) (1) CH3-CH=CH-CH3 (2) CH3-CH2OH (3) CH2=CH-CH2-CH=CH2 (4) CH2=CH-CH=CH-CH3 15.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和单波长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区别是 ( 2 ) (1)光源的个数; (2)单色器的个数; (3)吸收池的个数; (4)单色器和吸收池的个数 16. 下列哪种方法可用于测定合金中皮克数量级(10-12)的铋? (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