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第七章

合集下载

发展经济学第7章

发展经济学第7章

CH.7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这一章的内容自己看书。

我以下所讲仅仅是补充。

通常所说的科学技术,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是除去主要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企业家才能以外的,对经济增长有重大贡献的因素。

在使用生产方程时,Y=f(L,K,t),t为时间因素,在衡量科学技术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时,t代表除去K,L以外的技术因素。

稍后我们再考察。

1.知识——包含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a.知识——包括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

*知识——分为四种类型:Know-what——事实知识、是什么,信息Know-why——为什么是,典型的科学难题、科学原理(科学)Know-how——知道如何做,属技术领域Know-who——知道是谁的知识,属技术领域与人力资源管理(为进一步改善、改良技术;或为使用某人的技术)(技术)科学知识是对于世界的认识,科学进步则是认识能力的提高。

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手段;与生产力直接相关,可以直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科学不能直接形成生产力;但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体系,不可以截然分开。

人们更为关注技术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但由于处于同一个体系之中,必须予以整体关注。

(1)科学知识是一种公共产品,——非竞争性(MC 0),额外增加一个消费者,生产成本不会明显增加。

多一个人学习科学知识,怎么样?——非排它性。

——无专门所有权,非消耗性产品。

一个人、一个企业掌握某种知识,并不妨碍其他人、其他企业继续掌握、使用,可以无数次地使用,不会因使用次数多而减少。

——它区别于其它公共产品的特点是,生产成本极为高昂,不仅需要巨额投入,而且需要年复一年不间断地投入。

倘若中断投入,对于一个国家的损失,通常在短期内不易察觉,但将使这个国家在一个长时期内科学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科技水平的全面落后应该说与10年“文革动乱”中断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密切相关。

(其它成本大多是一次性投入,即使维护,也无需“年复一年”)——知识的生产成本高昂,但传播的费用低。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发展经济学重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

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1)普通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

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伴有经济增长,而浮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有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浮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普通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

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 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赋予成人识字率2/3 权数,入学率1/3 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 来表示(即人均GDP 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发展经济学ch07-PPT精选文档

发展经济学ch07-PPT精选文档






(二)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工业化模式 起步较晚的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采用的模式,典型 的如日本和德国,其基本特征: 1、市场机制仍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但是政府直接 干预经济的作用加强。 2、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发动的工业化。 3、资本原始积累与工业化同步进行。 4、政府直接投资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而受市场调节的 私营企业采取从棉纺织业起步,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 顺序。


2、从理论上讲,这种演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1)需求结构变化的原因。 (2)要素禀赋的原因。 (3)国际比较优势上的原因。 (4)产业关联效应上的原因。 (5)工业化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资本品工业必 须加速发展。
3、工业化程度的衡量指标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工业和资 本品工业相对变化的统计分析。
一、工业化的涵义
1、较窄的工业化定义。 (1)工业化就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具 体表现为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就 业人口中所占的份额上升。 (2)工业化为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 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 份额上升。


狭义的工业化即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 过程。
判断工业化进程的快慢
工业化进程很快 工业化进程很高 进入发达经济

农业产值和劳动力比重下降很快,工业比 重上升很快 农业比重很小,工业比重较大 实现工业化后服务业发展很快且比重很大 (70%以上)


工业化指标(以第 二产业比重为代表) 下中等收入国家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工 业化水平最高 按收入水平经历倒 U型状 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比重最高,工业化 水平更低,甚至比低收入国家还低

发展经济学5—9章

发展经济学5—9章

在1943年提出
罗森斯坦一罗 认为基础设施和需求的不可分性,微小投资根本无法启动停滞 丹大推进理论 的经济。
投资必须一次性的达到一个较大的规模,而且要对国民经济各 个部门同时进行投资,才能实现工业化。
9
(二)对资本重要性的实证分析
自1960年代以来,由于物质资本使用效率较低,经济增长并未达到预定 目标,发展经济学家开始对上述“唯资本论”展开了批评与质疑。
平,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低水平陷阱。
要从这个陷阱跳出来,必须作出最低限度努力,或所谓“临界 的最低努力”,
即通过大规模投资以跳出贫困恶性循环,使提高人均收入的力 量超过降低人均收入的力量,使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与人口 增长的速度。
8
罗斯托起飞理 论
1960年。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具有10 %以上的投资增长率,二是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三是工农业 要平衡增长。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不重要的看法是非常错误的。
希克斯(John Hicks)
对西方国家增长来源的计量研究低估了资本形成的贡献。
因为知识重要进步是凝结在新资本中,把资本形成与技术进步 区分开来可能会导致对资本形成贡献的低估。
安德森(
Dennis Anderson)
说技术进步是一个“余值”没有证明,在缺乏投资的情况下, 发展中国家是怎样能够实现技术进步的。
10
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函数研究
麦迪逊(A. Maddison)
纳迪利(M. Nadiri)
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人力资源、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本资 源三大类。
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1950—1965年的15年间,经济增长率 平均为5.55%,
其中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是10%,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
• 2.农业比重大是经济不发达的一个 重要标志。
• 3.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是二元经济结构,即规模较小的先 进工业和规模巨大的传统农业部门 并存。 – 发达国家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 农业和工业都现代化了。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先进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落后的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收入 水平较低。

在这么短时间里,连2010续年按跨汇率上折算两,个中国收人均入GN台I大约阶相当, 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于中开45始0国0跨美入元奇上以中上迹等。收。入经济体的门槛。
2009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估算,中国的人均GNI达 到了6890美元,排在第119位,比按汇率位次上升了6位 。
2009年按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NI是3650美元,属于下中等收入 经济体,排在213个经济体中的125位。
• 地区分布: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 南亚和拉丁美洲。
• 通常把低收入国家称为最不发达国家。
– 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 其次是南亚。 地区
低收入 下中等收 上中等收 高收入 经济体 入经济体 入经济体 经济体
世• 界富裕地区4是0 拉美56 和加48勒比。69
其中:OECD 成员国
30
合计 213
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郭熙保教授
1
总目录
第一篇 1 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导论
2 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度量
第二篇
增长与 分配
3 第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 4 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贫困
5 第五章 资本形成
6 第六章 人口与发展 第三篇
发展要 素
• 4.污染的国际转移。为保护本国环境,发达 17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2)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2)
各方面的关系紧张。 采取这种战略必然要使经济管理体制走向高度集中,而这种管理体制由于信
息不充分,很难准确计算出各部门合理的资源使用比例,会造成资源利用和 配置效率低下。 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会压制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价格机制失灵,市场 难以发育,导致经济逐渐失去活力。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以 业尤其是 现代服务 业为主导 的阶段
以信息产 业为主导 的阶段
农业



工业

服务 业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衡 量一个国家富裕和强大的重要标志。现在发达国家是成熟的工业化国家。
二、不平衡增长与联系效应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他在1958年 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批判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并提出 了不平衡增长战略。
主要观点: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 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 通过优先发展的产业的强大联系效应 带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整个 经济的发展。赫希曼用“引致投资最 大化”和“联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 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由于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体系不健全,各产业部门的自给 性很强,联系并不太紧密,几乎没有太大的联系效应,这就为究竟选择哪个部门作 为优先发展的对象增加了难度。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三、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主导部门是指在各产业部门中具有高创新率和高速增长能力,且具有很强的带动其他 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在工业化过程中起着最主要作用的产业部门。一般来说,主导 部门不是单个的部门,而是由几个产业部门组成的一个主导部门综合体。
➢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发展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发展 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发展经济学ch07

发展经济学ch07

世界农业生产年均增长情况 单位:%
世界农业生产的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增长带来的。
农业生产的增长意味着粮食生产的增长,使得全世界饥荒和贫困问题 大大得到缓解。
收入组别 低收入国家
1990-2000 20002008
2.3.2
下中等收入国家 3.1
3.8
科特迪瓦
3.5
第七章 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A、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明确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 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弄清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B、重点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现代农业的含义与内 容、传统农业的改造
C、难点
传统农业的改造
D、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 地位与作用
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是下降的,即农业部 门在国民产值和劳动力中所占份额是趋于下降的。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发展中国家大多以农业为 主,农业在国民产品和劳动力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越是 落后的国家,其农业的比重越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不仅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最基本 的消费品,而且是其他部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工业 化的基础和前提。
2、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及高产良种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在大多数 低收入国家都程度不同被使用了。
3、许多生产方法和工具仍然是传统的。例如,锄头、木犁、扁担、 箩筐等生产工具,以及畜耕、播种、除草、收割、脱粒、运输等作业 方式在1000多年前就已存在,但至今还广泛地使用着。
4、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目前既不完全是传统农业,也没 有进入现代农业,而是处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阶段。
工作与社会对技术需 求相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0
[p(t ) Yu(t ) Yr(t )] e rtdt C(O )
委内瑞拉首都街景
上图:城市化达到90%与贫民窟密布 下图:贫民区群众进入首都阻断交通
巴西的城市化超过80%,城市 中形成了大型贫民窟
左上:圣保罗贫民窟一角 右下:贫民窟的街道 左下:远景是城市中心区的高楼大 厦,中景是近郊的外资企业,近景 是杂乱无章的贫民窟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22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 Rural-to-urban migration was viewed positively until recently
7-23
Figure 7.10 Components of Migration in Selected Countries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24
Toward an Economic Theory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7-28
Toward an Economic Theory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LM WA (W M ) LUS
Where WA is agricultural income, LM is employment in manufacturing LUS is total urban labor pool WM is the urban minimum wage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31
Case study:China’s migration labors
Stage:
Before the Agri-Reform
In 1980s:TVE Arter 1992s
– Indiscriminate educational expansion fosters increased migration and unemployment
– Wage subsidies and scarcity factor pricing can be counterproductive – Programs of integrated rur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encouraged
7-17
The Urban Informal Sector
• Importance of the informal sector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 Policies for the Urban Informal Sector • Women in the Informal Sector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29
Toward an Economic Theory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 Five Policy Implications
– Reduction of urban bias – Imbalances in expected income opportunities is crucial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18
Informal Sector
p
City formal
Agri.
1-p
q
Informal sector
1-q
unemployment
Yu YF p YI (1 p ) pw (1 p ) qw 1
• A Diagrammatic Presentation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25
Figure 7.11 Schematic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Rural-to-Urban Migration Decision
Chapter 7
Urbanization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Theory and Policy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Dilemma
• A verbal description of the Todaro model
– Migration is a rational decision – The decision depends on expected rather than actual wage differentials – The probability of obtaining a city job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urban unemployment rate – High rates of migration are outcomes of rural urban imbalances
V (O )
t
n
0
[p(t ) Yu(t ) Yr(t )] e
rt
dt C(O )
Figure 7.12 The Harris-Todaro Migration Model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Figure 7.8 Importance of Informal Employment in Selected Cities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21
Figure 7.9 Youth Unemployment Rates, 1995 and 2005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7
Figure 7.6 Annual Growth of Urban and Slum Populations, 1990-20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印度的城市化仅仅 30%,但也与贫民窟 扩大同步
左上:铁路边的贫民窟 右下:公路边的贫民窟 左下:露宿街头乞丐群体
Table 7.1 Population of the Largest and Second-Largest Cities in Selected Countries (millions)
• Urbanization: trends and projections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2
Figure 7.1 Urbanization and Per Capital Income in Selected Countries
• The current view is that this migration is greater than the urban areas’ abilities to
– Create jobs
– Provide social services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3
Figure 7.2 Urbanization across Time and Income Levels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6
Figure 7.5 Estimated and Projected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of the More and Less Developed Regions, 1950-2030
Old generation: the petty bourgeoisie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16
Figure 7.6 Annual Growth of Urban and Slum Populations, 1990-2001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30
A Comprehensive Migration and Employment Strateg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