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课第2课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课第2课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三:军机处有谕旨,凡机事虑漏 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 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 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
——赵翼《檐曝杂记》
a.设置:雍正 军机处 b.职能: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君主专制 制度发展
到顶峰
c.特点:简、速、密
探究
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 什么影响?
——钱穆《国史大纲》
宰相制与内阁制之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权力来源
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决策与否
性质
具有决策权
法定,行政机构
参与决策 但无决策权
非法定,内侍机构
对皇权影 响
限制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 的产物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中央的权力机构有哪些?对皇权有 何影响?
2.康熙时期中央的权力机构有哪些?皇权 发生什么变化?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和宰相制的区别;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2、设立内阁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奠定基础
明成祖:设内阁
——正式确立
明宣宗:票拟权
——发展
二、内阁的出现
明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内


“部权尽归内阁”
治 地 位 演
参与

机密
票 拟 权
材料: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 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 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 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一: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 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明神宗 内阁首辅权力膨胀
C、权力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 决策机构,“票拟”是否采纳取决于皇 帝的“批红”。 D、性质 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皇帝的“私 人秘书”)
张居正
议一议
阅读课本第17页的[学思之窗],思考: 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职责
宰相制度赋予
过程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汉元
明清 皇权不断强化 中央严格控制 地方
特点
中央集权 制度不断 发展
影响
探究
探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到清朝 产生并延续了两千多年,它对中国产生 了怎么样的影响?
积极 消极
积极影响
封建社会前期
政治上: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2、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 消极影响
宰相制度废除 明清君 主专制 的加强 进一步 加强 内阁的出现 军机处设置 顶峰
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直接影响
a.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 免出现失误
b. 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 腐化之风盛行
2、深远影响 中国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社会晚期 西方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 及衰落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朱元璋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中央:宰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1)加强皇权的需要(宰相制度妨碍 了皇权的高度集中)(根本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题目立意:明朝内阁始终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
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部门。本题旨在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解读,考查
对内阁地位的认识。
解题指导:题干材料表明,当时的内阁首辅已达到“几于震主”的地
步,内阁凌驾于六部之上。这表明内阁权势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但是,内阁仍是内侍机构,其本质没有改变。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
课堂篇 探究学习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典例剖析
随堂训练
2.明初废丞相后,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即使他“星存
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政事处理完毕。鉴与这种情况,明成祖时
设立( )
A.尚书令
B.枢密使 C.内阁
D.军机处
解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国家重大事务都落到了自己身上,非常劳
累,为此他设立了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发展为内阁,故选C项。
答案:C
3.明朝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相同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 B.提高行政效率
C.避免决策失误 D.强化地方管理
解析:明朝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相同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故选A项。
答案:A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典例剖析
随堂训练
课堂篇 探究学习
4.康熙帝时,清政府在地方上设立了江南、江西、福建、广东等18 个省,每省设巡抚一人。又在两江(江南、江西)、川陕、湖广等设 置总督,分管一省或数省的军政。这种做法旨在(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防止武将割据 D.精简地方机构 解析:康熙帝使总督与巡抚相互牵制,分散了地方的权力,从而进一 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 答案:B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繁剧的政务和 大量的奏札”出现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和明成祖的举措有何本 质的共同点。其举措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705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705人教PPT课件
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设置等事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
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背景
①力役过繁,赋敛过厚。
——《明史·周敬心传》
② 据统计,明太祖在位的洪年武间(1368-1398) 全国大小武装起义达一百八十余次之多。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 权) ——全盛
清代皇帝 的批红
阅读史料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
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
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
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进步 落后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 潮流,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的发展 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明清(顶峰) 清:设南书房、设立军机处
皇帝
元(新发展)
中央:设中书省 地方:行省制

宋朝(加强)
中央: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权、财权 中 地方:分割地方权力
原因:由-于--当赵时翼的《军檐事曝需杂记》 要,为了保密,便于皇帝 与重臣商议军国大事。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 外,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各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这军机大臣者皆亲臣、 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封建社会晚期:
地主阶级更加腐朽,
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一单元 第4课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 制度的强化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 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
1.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 2.历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到底该不该废除? 3.内阁制有何特点?内阁就是事实上的宰相吗?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 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 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 记事本末》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明代废丞相的原因有哪些? ①历史原因:丞相制度导致专权乱政; ②根本原因:君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由来已久,宰相 权力扩大,不利皇权加强; ③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故 废丞相。 根本目的: 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清 朝 的 政 治 制 度
军机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雍正
皇权到达顶峰
南书房
皇权扩大
康熙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太极
清 初
内阁、六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权受到限制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直接原因: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 军事机密; 根本目的: 加强皇权; 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 传达圣旨。 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 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 峰的标志
三、正确认识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使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消极影响: 极端专制主义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 萌芽的成长,造成近代中国严重落后于世界。
知识归纳
明太祖废除 宰相 制度

高一历史课件必修一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一历史课件必修一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A、“罗锅”一词有辱刘墉人格 B、片名与剧情名实不符 C、“宰相”称谓违背历史真实 D、作品中的宰相不止刘墉一人
二、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南书房
三足 鼎立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
扩大皇权

军机处的设置

1.军机处的设置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 外……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 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 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 皆在于此矣。
首辅
结局
夏言(嘉靖朝) 严嵩(嘉靖朝) 徐阶(隆庆朝)
被杀 罢黜为民,死 致仕回乡
高拱(万历朝) 张居正(万历朝)
逐出朝廷、回乡 抄家、没产、充军
材料一:在名义上张居正是皇帝的
内阁权限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内阁性质
材料二:(明)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 异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 非“大臣”。
——《吴晗论明史》
Oh! My God!
二、 内阁的创立与发展
明太(祖2:01殿3年阁重大庆学高士考题()侍从顾问)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奠”基,“又 仿宋制置殿明阁大成学祖士:”文,渊“阁成祖大简学翰士林(官参直与文渊机阁务,)参预机 务言”批,答至,裁仁决宗机而宜后,,悉诸由大票学拟士”“。品由位此尊表崇明,,地—明居—朝近确内密阁,立(而纶B ) A在明太明祖宣时宗期:已内正式阁设大立学士(票拟权) B在明成祖时期开太始参监与(国批是红权) ——发展
权曹臣吉乱祥政(。明明英中宗后)期严嵩、张居正等磔内刑阁首辅操纵
朝汪政直,权(倾明一宪时宗。)这表明( B ) 寿终正寝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课第1课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课第1课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坐而论道
站而论道
跪而论道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和宰相制的区别;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明朝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废行省,设三司
皇帝
皇帝
集 权
中央
宰相 吏户礼兵刑工
集 权
地方
“三司”
布 行中都书省 按
分别隶属



互相牵制




(行政)(军政)(监察)
权力来源 职责
宰相
任免
对皇权影响
内阁首辅
a、原因 (1)直接原因: 宰相权力过大,“胡惟庸案” (2)根本原因: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b、影响
1、皇权与相权合并,皇权空前强化
2、六部成为国家最高的行政部门,直接 对皇帝负责,强化了皇帝对全国的控制
3、皇帝工作量巨大,很难独立处理全国 事务
2、设立内阁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奠定基础
明成祖:设内阁
——正式确立
明宣宗: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票拟制度化
——全盛
结论: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 内阁的性质
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 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 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 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③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 帝的批红。
宰相与内阁首辅之比较
胡案前后延续 十几年,诛杀 了3万多人,成 为明初惊天大 案,对明初政 治产生重大影 响。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 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 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高中历史课件 必修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中历史课件 必修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
(历史原因)
③宰相制度,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学思之窗
⊙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 ⊙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同意。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与最高决策(决
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 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又制约皇权。
汉至唐

明清
坐而论道
站而论道
跪而论道
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历程
秦朝
形成
从汉到元
发展
从明到清
顶峰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和宰相制的区别;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太祖大肆杀戮功臣,连皇太子也看不下去了, 有一天皇太子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 第二天,太祖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上,让皇太子用 手拿起来,皇太子面有难色,太祖说:“有棘的会扎 手,我把棘给你去掉,岂不更好?”
明内 阁政 治地 位演 变图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参与机
侍 从
密事务 决策
票 拟 权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部权尽归内阁”
明神宗
X(时期)
难点突破
内阁首辅==宰相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 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 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大的决 策权,它决策的事,连皇帝也难以 更改。
皇太极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2、康熙:南书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股取士
地方
废行省 设三司
布政司(行政)、 都指挥司(军 政)、按察司 (监察)
明太祖
特务机构 锦衣卫(明太祖)
东厂(明成祖) 西厂(明宪宗)
中央
废宰相, 权分六部
(创设情境)
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 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 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 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 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 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明 代: 废除丞相制度 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1、清初政治状况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 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 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朝坐中左门外 会议,如坐朝仪。 ——昭裢《啸亭杂录》卷4《议政大臣》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任免
对皇权影 响
要经皇帝及 大臣商议
制约皇权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内阁的创立
(3)特点:
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 机构; 没有决策权; 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不是事实上的宰相。
皇帝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位低权轻
亲中自书掌省管
归入
归入
内阁
明成祖:位高权重






丞相废除后,政务繁多,皇帝一人无力应付 (2)创立经过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明太祖
设殿阁 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 品秩较低,不
协理章奏
参与决策
明成祖 设内阁
参与机密事 务的决策
地位逐渐上升
明宣宗
可以“票拟”对 地位变得更加 奏疏的处理意见 重要
清代皇帝 的批红
材料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
宰相。
皇帝挑选亲信充任, 每日召见,商议军国大事, 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执行
跪受笔录
清朝
皇帝
内阁 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
军机处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部部部部部部
军机处的作用:









议(Βιβλιοθήκη 初) (康熙)军 机 处(雍正)
(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3、军机处的设立:
在太和门外, 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
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
雍 谨密者入直缮写。后改军机处,地近
正 皇 帝
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 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军机处外景
军机处内景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3、军机处的设立:
B、军机处的运作
——叶向高
材料二:(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 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 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 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 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内阁制和宰相制
宰相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职 责 一级决策者
内阁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为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欣赏一组图片
自主探究 如何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一谈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有哪些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
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
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历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到底该不该废除?
资料回放 废除宰相制度15年之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 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当。”
1、清初政治状况情况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 2、康熙时南书房的设置
目的:为了扩大皇权 内容: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作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 王大臣会议、南书房),最后集权于皇帝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3、军机处的设立:
A、为什么要设军机处?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

C、军机处的职能特征:

★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
皇 权
★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


★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峰 ★跪受笔录,不能决策,完全听命于皇帝
自主探究
如何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一谈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有哪些积极作用?
材料一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 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 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 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3)影响
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乱政。 弊——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也易造成太监乱政。
挑战


处死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 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 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 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 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 的影响。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宰相制度的废除(皇权、相权合一) (1)背景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地方设三司,宰相职权随之扩大
(2)措施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朱元璋废宰相加强皇权后, 事情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 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 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 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 “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2、内阁的创立
(1)背景
学思之窗 (对明朝废宰相制度)有的学者评论道:明中期以 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 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 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明 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更加严重,其因在 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