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我和我的家》教案

9、《我和我的家》教案
9、《我和我的家》教案

9、《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爱亲人、爱同学、爱家、爱祖国,有奉献爱的愿望,体会幸福的核心是爱。

2、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

3、按照简单的提纲介绍自己的家。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亲请,体会亲人的爱,也准备付出自己的爱。

2、同时渗透爱祖国,爱集体,爱动物的教育。

教学过程:

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调查家人的生日、年龄、职业等情况,观察家人的喜好,并记录在家庭档案表格中。

2、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1)师:孩子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想不想听?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认真听,仔细看,歌中的宝宝生活的快乐吗?让我们跟随歌中的宝宝一起唱起来吧!(师生一起做动作唱)

(2)播放动画歌曲《吉祥三宝》

(3)师:同学们都说歌曲中的小宝宝很快乐幸福,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4)师:奥,和家人在一起就是快乐幸福的!那你快乐幸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我们一家子。

3、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1)师:同学们认真地看这一张家庭生活照,看你能认识谁。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认出了我。对,这就是我的一张全家福。这是妈妈,我妈妈是一位医生;这是爸爸,是一位教师。

(2)师:同学们根据课前调查的“我的家庭档案”,介绍自己的家庭。

同桌相互介绍,再小组内介绍,最后小组内推荐代表到台上介绍。

4、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1)现在我们来再来看一幅图片。图片上有莉莉的全家福。莉莉快乐的说: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一起。旁边一个小男孩骄傲地说:我是爷爷的乖孙子,爸妈的好儿子,叔叔的好侄儿……

(2)师:同学们想不想也这样来说一下,在家里你是谁?学生看着动画,跟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做动作唱。看完后回答老师刚才提问的问题。生:生活得很快乐,过得很幸福,因为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和家人在一起。学生看图说一说,认真听老师的介绍,然后模仿老师去介绍自己的全家福。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说说“在家里我是谁”。情感的熏陶是最好的良药,先让孩子感受快乐幸福,从而体会家庭温情。

5、总结:了解家庭角色,有条理的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开始关注家庭成员的信息,勾起美好回忆。锻炼说话能力,初步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后,初步形成家庭角色阿意识。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8和9的组成》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8和9的组成》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5页的内容及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会读、数、写数字⑻9,知道9以内的顺序,会比较他们的大小。 2.培养数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严密联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开辟思维,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8和9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6~9的数序。 【教学难点】 会工整的书写8和9。 【课前准备】 老师(计数器,主习题图中各中物品和人的图片,写字练习本, 8只五角星等) 学生(学具圆片,小棒,图形等10个,硬币9个,彩色笔,写字练习本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新课。 ⑴出示主习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发问:这幅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老师适本地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⑵小组交流:图上有哪些人和物,数量各是多少?学生数数,全班交流结果。 ⑶重点指导学生数出“蝴蝶”的只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习题。 强调:在数的过程中,不论从什么地方数起,都应该依照一定的顺序,要是一个挨着一个地数,不反复不漏数。 ⑷提醒课习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和9。板书:8和9。 (评析:在数数的过程中,老师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资源(主习题图),以小动物参观校园为主线,在数数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9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与同伴合作解决问习题的过程中,同时也为后面的数学活动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⑴体验生活中的“8和9”。 (1)数出主习题图下面的人物和点子的个数。 (2)任选2种学具,数出8和9个,摆自己喜爱的图形。 (3)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8和9来表示的。 ⑵逐次感知⑻9的数序。 老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7个珠子,再拨1个,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教

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教学设计

《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5,教材第80页和第81页 教学设计: 《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是在学生熟练掌握1到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和交流,自主探索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在计算上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计算经验独立完成,并逐步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虽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同时学生已经学习过2到8的乘法口诀,已经具备了推导口诀的能力。但9的口诀句数多,数目大,容易混淆,学生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的设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景,让他们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主动学习,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学生就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一步归纳总结,探索出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情感目标:在编写口诀和探索9的乘法口诀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运用口诀进行有关的乘法和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推导和编制9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本、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小袋鼠想拜见数学王国的国王,国王想考考小袋鼠,就在小袋鼠到王国的路上设置了一些关卡,如果小猴子能顺利通关,就可以到达数学王国。小袋鼠是个好学的孩子,他非常想到数学王国学习,可是又怕过不了关,想请大家帮帮他,你们愿意吗 【设计意图:课始创设了“小袋鼠到数学王国”的情境导入新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智勇大冲关,自主探究新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3

第9课诗歌与小说 >?在学生用书中E 此肉客单独成册 @ 一、选择题 1. 《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对《诗经》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风”是东周时的民歌,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B. 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表达了时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 以华丽的辞藻,表现当时恢宏的文化气度和豪迈的时代精神 D. 以长短句的形式,反映了当时激烈的社会矛盾 解析:选 A 。《诗经》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风”这一部分,属于民歌,展 现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它的风格是写实的,不是浪漫主义的, 也不是辞藻华丽的, 其多 为四言诗,不是长短句。故只有 A 是正确的。 2. 汉高祖刘邦本是楚国沛县人, 受楚国文化影响极 深。汉王朝建立后, 刘邦踌躇满志, 纵情放歌。结合所学“楚辞”知识判断,他吟唱的应是 ( )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C.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D.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解析:选B 。楚辞的特点是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不是四言体,并且采用了大量的语气 词“兮”。 3.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 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艺术方面 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音乐方面 通俗艺 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 ( ) A. 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特征的理解能力。题干中“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 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形式逐渐被平民 所接受,宋朝时期,随着平民阶层发展壮大,出现了平民较为容易接受的通俗艺术。 4. 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 础是( ) A. 士人群体的形成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资产阶级的产生 D.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 解析:选B 。词的特点是可以传唱,属于市井通俗文话,因此其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发 展下市民 阶层的壮大。 5.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内容上多以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然而, ________ 的 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 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 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 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自是一派,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 高峰。”上述材料画线处应填入的是 ( )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辛弃疾 课时作业 I .... . ...................

第九课诗歌与小说教案

第9课诗歌与小说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1、本节是高中历史必修(Ⅲ)第二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节主要学习中国的诗歌在各个不同时代存在的不同形式,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把本节知识列为理解并掌握的内容。中国的诗歌在各个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从春秋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到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散曲,各有特点,具有渊源的历史。 2 、学好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体会诗歌来源于现实,同时反映现实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文学题材中看到历史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特色。 知识与能力:熟记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歌,了解它们各自的文学特点。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知识赏析诗歌,并从诗歌中获取历史信息,认识诗歌是时代的窗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古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初步感受这一文学形式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以及它所展现的特有的东方文化魅力,建立对中国诗歌反映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既体现的文化功能的认同感。 (三)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重点:诗歌的时代特征 教学难点:诗歌的史料价值 教学疑点: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二、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较少受到思维教条的束缚,而且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获得情感体验。 2、但高二学生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情绪化、简单化和偏执化,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正确的评价方法并加强引导。 三、教材的解读 总论:诗歌的起源。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体裁。它的起源与人类生活有关。古人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的时候,为了减轻疲劳或为协调彼此的动作,便依照劳动动作作出一种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因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这种节奏就是诗歌韵律的起源。另外诗歌的产生也与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在没有产生文字的时候,原始歌谣只能口头创作和口耳相传,只在先秦典籍中记载了几首,现存数量较少。原始歌谣节奏简单明快,在语言上是二言体或四言体的作品,体裁上的最在特点是乐舞诗三者紧密结合,在内容上多反映原始难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已初现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萌芽。 四、教学手段 本节采用探究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引导为主线。通过设置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点拨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应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手段,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8和9的组成教学设计

《8和9的组成》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一年级授课教师:李红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摆学具、分学具的过程中,感受8和9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初步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准备: 教具:8、9的组成表、课件; 学具:学具盒中的小棒10根、1-8的数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青青草原的开心俱乐部开始报名啦,但要闯过以下四关才能成为正式学员。 二、实践操作,勇闯四关。 第一关:心灵手巧,探究新知。 1、8的组成。 (1)请学生拿出8根小棒摆成两堆,边摆边说说分成了几和几。学生操作,教师完成相应的板书。 (2)引导观察:8的组成有什么规律? (有序思考,有序记忆)

(换位思考,有序记忆) (3)读一读,记一记。 你记住了那几组,说给大家听听。 比比,谁记住的多? 2、9的组成。 (1)学生拿出9根小棒,自主摆小棒。要求边摆边分,并把每一种分法记下来。 (2)汇报展示。 (3)读一读,记一记。 第二关:游戏强化,大显身手。 (1)师生互动举卡片:请举起与老师的牌凑成9的卡片。 要求学生拿出1—8的数字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摆在桌上,若师举5,生则举4,并说一说:4和5组成9,或9可以分成5和4. (2)同桌合作出牌游戏:凑9、凑8。 第三关:面试,运用新知。 举手抢答:猜猜我是谁?(1)我是8前一个数。(2)我和3组成8。(3)5和4组成我。(4)我和6是8的好朋友。(5)我比9少1。 第四关:笔试,练习巩固。 1、独立练习,完成书本P52做一做(生做书上)。 2、展示讲评,指正错误。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9的乘法口诀》 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喜欢看《西游记》吗?(出示课件中的图片) 老师也爱看《西游记》,因为里面藏着一些数学小秘密呢!你能找一找吗? (出示课件中的文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八九七十二变的本领,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呆了七七四十九天,练得了一双火眼金睛。它看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挥起金箍棒打了过去。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 2、说明:其中“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都是以前学过的关于7的乘法口诀。 3、提问:你知道“八九七十二和九九八十一”是关于几的乘法口诀吗?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1、找规律填表。 (1)出示10个方格,提问: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个? (1、2、3、4、5、6、7、8、9、10。有10个) (2)点击课件,方格中出示9颗五角星,提问:不数,你能一眼就看出有多少个吗? (五角星的个数比10少一个,所以是9个) 明确:这里有1个9,比10少1,是9,所以五角星有9个。(板书:1个9,比10 少1,是9) 提问:如果我再添一条,现在有几个9了?你能看出有多少个五角星吗?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方法一:9+9=18 方法二:五角星的颗数比20少2,是18。 板书:2个9,比20少2,是18。 过渡:我们来看1个9,比10少1;2个9,比20少2。我再添一条呢?现在是几 个9?(3个9)3个9比几十少几?是多少?板书:3 个9,比30少3,是27)小结:要求几个9是多少,除了可以用“每次加9”的方法,还可以想“比几十少几”是多少!那么你会用这种方法再算出4个9、5个9、6个9、7个9、8个9、9个9分别是多少吗? (3)学生独立填写数学书76页上的表,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 (4)集体校对并板书:4个9比40少4,是36;5个9比50少5,是45;6个9比60少6,是54;7个9比70少7,是63;8个9比80少8,是72;9个9比90少9,是81。 (5)谈话:小朋友们真厉害,学会了用“比几十少几”的方法算几个九是多少,你能把结果快速的填在75页的统计表里吗? 生填写数学书75页的表格。 (6)那我们大声把你填的读出来吧。 (7)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一:从前往后结果一个比一个大9. 预设二::几个9比几十少几。 预设三:个位和十位加起来和是9,并且十位上的数比9的个数少1。 2、编口诀

诗歌与小说 教案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教案 学习目标 目标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诗歌的作用有哪些?《诗经》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什么是楚辞、汉赋?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请掌握诗歌的作用、《诗经》反映的社会状况及楚辞、汉赋的形成和特点。 目标二:唐朝诗歌繁荣。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是什么?时代的变迁如何影响了唐朝的诗风?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哪些? ——请掌握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时代的变迁对唐朝诗风的影响及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目标三:宋词和元散曲是我国古代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变迁对词、散曲的风格有何影响?宋词和元散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有哪些? ——请掌握时代的变迁对词、散曲的风格的影响,宋词和元散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主干知识归结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歌的产生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和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诞生在这些劳动号子之中。后来诗歌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2.《诗经》 (1)地位:《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反映的历史信息:西周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他们掌握了知识文化,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和规范当时的统治秩序。《小雅·鹿鸣》中记载了天子宴群臣的盛况,“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表现了宗族间相亲相爱的脉脉温情。当时的平民也往往通过歌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硕鼠》篇中,劳动人民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寄生虫本质,控诉自己身受的苦难:“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关雎》篇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表现了对美满爱情的赞美和追求。 3.楚辞 (1)含义: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他把满腔悲愤化为诗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国都城郢被秦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哀郢》:“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4.汉赋 (1)产生背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 (2)含义:是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 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3)特点:此时的赋多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之作。如司马相如为汉武帝游猎之事作赋:“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干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讴歌

一上《8和9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上《8和9的组成》教学设计 奉化裘小王培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自主探究8和9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板书:8和9的组成)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8和9的组成”,在这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6和7的组成。好,小火车准备好了吗?哪边的火车开起来? (学生依次回答) 二、合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8的组成 师:这辆小火车开得真不错!那么现在要把这8颗星星分成两组,有哪些分法呢?我们没有星星,可以用什么代替呢? 生:小棒 师:好,那么现在请同桌合作,用小棒试试,并把结果记录在白纸上。比比哪个组的分法最多?(学生同桌合作交流,用小棒摆摆,并记录结果,请学生搭档带记录纸上台汇报,用教具小苹果代替星星,一个摆,一个说。)(板书8的组成) 师:看着这些分法,你还能想到哪些分法? 师:分得正确小组有哪些?……老师发现大家都是仔细的观察家,掌声送给自己!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8的分法,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8可以分成…… (二)教学9的组成 师:那么我们现在再来试着把9分一分,你有哪些分法?同桌合作,并记录在纸上,准备上台分享汇报! (学生小组自主探究,并汇报)(板书9的组成) 师:看着这些分法,你还能想到哪些分法? 师:分得正确小组有哪些?……你们真厉害!比老师想得还更全面,更有序! 师:刚才同学们又找到了这么多9的分法,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9可以分成…… 三、巩固练习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9的乘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探索9的乘法口诀蕴涵的规律。 情感与价值观:在编写口诀和探索9的乘法中的积的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得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一、课前准备:(手指操) 二、学习新课 (一)编口诀 1、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智慧星,只要你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课件出示:数一数有几个格子?(10)再出示9颗智慧星。(这里有几颗智慧星?) 师:你能很快地告诉老师这里有几颗智慧星吗?你怎么看的这么快、这么准呢?(共10格,空了一格)

空了一格,也就是比10少1,用式子算就是10—1=9 师:我们可以说1个9比几少1是9。 2、出示两排智慧星: 师:现在是两排了,你还能很快看出现在有几颗智慧星?(怎么看的?)师:1个9和1个10比,那2个9就可以和几十比?跟20比你还能用算式算到有多少颗智慧星吗?所以我们就可以说2个9比几十少2是18。 3、出示三排智慧星: 师:再看是几个9,就可以和几十比,那3个9就是?我们也可以说3个9比30少3是27。 师:像这样还有4个9一直到9个9,你能每次和几十比一比,看看比它少几写下来,在减一减得数是几。 生:填表后汇报。(略) 导:刚才我们说的这些数都和几有关? 板书: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式子自己编口诀 师:我们以前学习了2—8的口诀,今天你能根据表格,自己编9的乘法口诀吗? 生汇报师贴口诀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1~9的乘法口诀复习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1~9的乘法口诀复习教案 红朗小学赵明媚 【教学内容】 1~9的乘法口诀复习与整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对1~9的乘法口诀进行复习,使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求积。 3、在练习、游戏中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提高口算正确率和速度,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课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具准备】 小黑板、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出两个智力题考考大家,看谁最聪明! 1、一只青蛙4条腿,两只青蛙()条腿,五只青蛙()条腿,八 只青蛙()条腿?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算得这么快的? 生:乘法口诀 2、一个星期有7天,两个星期有()天?三个星期有()天?五 个星期有()天?七个星期有()天? 教师:这道题你们用什么方法做的? 生:也是乘法口诀 教师:太棒了。通过我们前一段的学习和应用,我们体会到乘法口诀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作用非常大,今天我们就一起进一步进行乘法口诀的复习与整理二、探索知识 (一)、明确任务

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乘法口诀家族(小黑板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这个家族里住着几十个口诀宝宝,有一天这些口诀宝宝想出来散散心,可是,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他们玩疯了,不想回到自己的家了,同学们,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能把这些口诀送回自己的家吗? 1、师设置了五道关口,并设置了闯关密码,同学们必须破解它们的闯关 密码并闯过五道难关,这些口诀宝宝才会跟你们回家。 2、首先成立闯关小分队:左边的同学为第一分队,中间的同学为第二分 队,右边的同学为第三分队。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为我们的闯关行动贡献一份力量,前三关都采用接龙的形式来完成, (二)、闯关行动 1、破解密码 课件出示:1--9的乘法口诀有多少句? (1)谁能列出算式?1+2+3+4+5+6+7+8+9=? (2)谁能快速算出结果?(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快速算出结果 的) 师:同学们真厉害,旗开得胜,一上来闯关密码就被你们破解了,下面的闯关行动一定会非常顺利。 2、第一关:看算式,想口诀。(课件出示) 3×9=7×8=7×4=8×2= 9×6=6×7=5×8=4×6= (请第一分队的同学接龙完成。第一关顺利通过,开始闯第二关。) 3、第二关:看口诀说出两个算式。(出示试题) 二八十六六七四十二七九六十三 三九二十七三六十八七八五十

福建省莆田市高中历史第9课诗歌与小说习题

第9课诗歌与小说 完成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的这首诗() A 抒发了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 B 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C 体现了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D 体现了超脱世俗的平和心境 2、关于宋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起源于民间,适合于配乐演唱 B 其描述的内容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太平气象下的歌舞升平 C 宋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生活的繁荣发展 D 南宋时期的诗词大都反映了严峻的社会现实何忧国忧民的情感。 3、下列哪位宋代词人的词充满了繁华多彩的都市风情() A 李清照 B 柳永 C 陆游 D 苏轼 4、关于《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 由孔子编订而成 C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D 保存了从西周到战国的诗歌 5.“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体现了诗人() A.放荡不羁,蔑视权贵 B.流连山水,宁静平和 C.颠沛流离,饥寒交泊 D.关心民间疾苦,抨击社会现实 6.下列叙述中,唐诗兴盛的原因有①社会经济的繁荣②庶族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科举取士和帝王提倡④民族融合和频繁的中外交往()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下列关于元散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元散曲又称“长短句” B.元时汉族文人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C.元散曲局限于宫廷范围 D.散曲在宋代已经广泛流行,元代兴盛 8.李白的诗鲜明体现了大唐帝国() A、用诗歌反映和规范当时的统治秩序 B、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C、失去了往昔的盛世年华 D、安史之乱后的颠沛流离 9.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8和9的组成课时教学设计

“三案合一”课时教学设计

(板书课题:8、9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课件演示)。 星期六,老师要带我们一(1)班的学生去绿城广场踢足球,准备带8个小足球去,可是用一个网兜乂装不下,于是呀,老师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知道老师可能会怎样分装这8个小足球吗?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重点突出教材上提示的儿种组成,8和9的其余组成惜况,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去推出。) 请你拿出8个小五星来代替8个小足球,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里汇报,教师巡视,听取汇报。 c.请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意见,其他小组做补充。(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d.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e.让学生根据板书,再把8的组成完整地摆一 (板书课题:8、9的组成)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课件演示)。 星期六,老师要带我们一(1)班的学生去绿城广场踢足球,准备带8个小足球去,可是用一个网兜乂装不下,于是呀,老师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知道老师可能会怎样分装这8个小足球吗?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重点突出教材上提示的儿种组成,8和9的其余组成惜况,主要引导 学生通过联想去推出。) a.请你拿出8个小五星来代替8个小足球,按照 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 结果记录下来。 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里汇报,教师巡视,听取汇报。 c.请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意见,其他小组做补充。(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多媒 体课件展示) d.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e.让学生根据板书,再把8的组成完整地摆一遍。

《8和9的组成》教学设计

《8和9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摆学具、分学具的过程中,感受8和9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初步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准备: 教具:8、9的组成表、课件; 学具:学具盒中的小棒10根、1~8的数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青青草原的开心俱乐部开始报名啦,但要闯过以下四关才能成为正式学员。 二、实践操作,勇闯四关。 第一关:心灵手巧,探究新知。 1、8的组成。 (1)请学生拿出8根小棒摆成两堆,边摆边说说分成了几和几。学生操作,教师完成相应的板书。 (3)读一读,记一记。 你记住了那几组,说给大家听听。

比比,谁记住的多? 2、9的组成。 (1)学生拿出9根小棒,自主摆小棒。要求边摆边分,并把每一种分法记下来. ( (3)读一读,记一记。 第二关:游戏强化,大显身手。 (1)师生互动举卡片:请举起与老师的牌凑成9的卡片。 要求学生拿出1—8的数字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摆在桌上,若师举5,生则举4,并说一说:4和5组成9,或9可以分成5和4. (2)同桌合作出牌游戏:凑9、凑8。 第三关:面试,运用新知。 举手抢答:猜猜我是谁?(1)我是8前一个数。(2)我和3组成8。(3)5和4组成我。(4)我和6是8的好朋友。(5)我比9少1。 第四关:笔试,练习巩固。 1、独立练习,完成书本P52做一做(生做书上)。 2、展示讲评,指正错误。 三、小结、奖励。 小朋友们非常勇敢,已经顺利地闯过了四关,慢羊羊村长奖励大家破格给你们在开心俱乐部先开一堂课,让大家一睹为快。请看大屏(课件展示):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二年级数学上册《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使学生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的意义的理解,同时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利用发现的规律,熟记口诀。 2.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将多种口诀记忆方法归纳总结,渗透数学学习方法。 3.体会主动探索带来的学习乐趣,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主编写9的乘法口诀,探究发现乘法口诀中蕴含的规律并熟记口诀。教学难点 探究发现9的乘法口诀及其规律,熟记口诀。 学科素养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引入 (一)、课前准备 师:你们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吗?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部动画片中的主题曲吧,看谁听得最仔细,能找出歌中的数字。(播放视频) 师:你们发现歌词中有那些数呢? 生1: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 生2:还出现了“八十一难”。

师:是啊!孙悟空用八九七十二般变化与妖魔做斗争,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说不定就与这些数有关呢。(二)、准备铺垫 师:首先大家来看,老师在方格里写了一个9,再看老师写一个数(18),有哪个同学知道9加上多少等于18? 接下来学生根据每次加9的规律,把这列数填完,汇报交流,教师再逐步完成表格填数。同学们了解到这些数都与9有关后,引出课题:9的乘法口诀。【设计意图】 用大家熟悉的音频引入新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方格呈现依次加9的得数,使学生对9的口诀的由来作好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师:9这个数字很特别,当我们数数的时候数到9,再数一个数是10,9和10挨得很近,这里有一些方格,大家来数数看有几个?出示方格的ppt 师:像这样的规律,我们的同学能自己接下去发现吗? (二)、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要求:组长分配每个组员解决两道题,由组长记录。记录完毕后,共同观察整个表格,讨论出求几个9的计算技巧。由小组长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基础上总结:几个9就是几十减几。 【设计意图】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第9课诗歌与小说 1、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 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其”指的是下列哪位词人()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2、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 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3、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 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 A.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 B.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 C.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D.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4、中国古代文学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众多作品反映不同时期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怀。阅读下面精美 文句,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5、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栏目走红中国。其中有一道根据作品判断作者的题,内容为“大江东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该作者() A.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B.作品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C.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D.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这种演变趋势,最能说明() A.城市经济日趋繁荣 B.专制皇权逐渐加强 C.选官制度明显变化 D.民族融合已经加深 7、2014年,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诞生了史上第一个赋社彭城赋社,专门从事辞赋的整理、创作、研 究,重点开发“汉代五绝”之一的汉赋资源。下列关于汉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 8、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 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C.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9、明朝小说《西游记》中的诸天神佛、取经僧人师徒及各路妖怪,均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神 佛妖魔,他们或娇憨,或城府,或温吞,或火爆,或欲望,或牵绊,他们也都生存在“神’’际或“妖”际关系复杂的世间。这反映出() A.“三教合一”的社会趋向 B.该神魔小说折射的是世俗百态 C.宗教逐步庸俗化文学化 D.人文主义在古代中国的缘起 10、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 《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11、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有类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去掉了所有的特殊方言;内容上是“诗 经”式的,内涵却在扩大;句式上,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下列作品符合该特征的是() A.《二京赋》 B.《将进酒》 C.《雨霖铃》 D.《窦娥冤》 12、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 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13、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乐府机构,并加强了对民间信息的采集。故《十五从军征》《病妇行》 等反映民间疾苦的乐府作品得以上达天听。这表明乐府诗() A.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一定意义 B.助推了汉赋的兴起与发展 C.成为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 D.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14、“举凡商人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无不在明代商贾小说的表现范围之中,商人已经成了商贾小说 的主角。”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商人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业经济的繁荣 C.小说创作进入新阶段 D.市民阶层的扩大 15、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其著作《镜花缘》中借才女卢亭亭的口说:“将来若花姊姊做了国王, 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队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安牍,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在此,作者意在表达的思想是() A.反对专制统治 B.主张男女平等 C.彻底批判儒学 D.赞同女子参政 16、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 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由此可见,宋代() A.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C.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D.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地位 17、明代重要的戏曲作者,大都拥有进士科名,而话本小说的作者或编著者中,却少有举人、进士。 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高雅与通俗文艺的不同价值取向 B.士人与市民的不同文化观念 C.戏曲与话本小说的不同消费方式 D.江南与北方的不同区域特征

8和9组成教案

课题:8和9的组成 序号()【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5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拼摆的去感受并掌握8、9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会有序地操作、有序地思考。 2.学生知道一个数分成两个数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达。 【教学难点】 有序地掌握8、9的组成。 【教学准备】 点子图,学生准备9个圆片,五角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这节课我带来了好多同学们最喜欢的五角星,并将全部奖给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想知道有几个吗让我告诉你:比9个少,比7个多。”学生猜中后,故意先出示7个红五星,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了7个再添上1个是几个啦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8和9的组成。 学生看到五角星,情绪立即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回答,齐声数数,对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好奇。 [设计意图]在新课引入时,采用了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数就开始思考,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师把8个红五星分抓在两手掌中,让学生猜猜左右手各有几个猜中后亮出双手再来。

2.几次下来,学生的情绪一定很高,人人都会参与到这一游戏中来。 3.师:我们也一起来玩一玩,好吗同学2人一组用学具玩这“猜数”游戏。 游戏要求:同桌进行游戏,猜中后,猜的同学及时记录下猜中的结果,然后交换再来。就这样,并适时把猜中的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每位学生都在“玩”中多次体验着8的组成。(即8的组成)。 4.汇报结果。同桌展示各种不同的记录结果,引导整理得出8的组成 [设计意图]:教师是把学习的权力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体验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重点强调:8可以分成1和7,8可以分成2和6,8可以分成3和5,8可以分成4和4。)(教师板书) 5.在给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红五星时,要求他们能用8的组成说说: 师:8颗红五星奖给你们几个同学后,还剩下几颗或老师只剩下几颗了,刚才已有几个同学奖得了红五星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的组成。 ()师:请同学拿出9个圆片,把它们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同桌合作,一个分,一个记录) 师巡视,并提示学生:探究出4种方法后,不用操作,想出另外4种方法。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重点讲解:9可以分成1和8。 7.师生共同小结:8和9的组成 9 1 8 9 9 9 9 9 9 9 6 3 7 2 8 1 4 5 5 6 3 7 2 4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8,9的组成》教案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2节8、9的认识 【第二课时】8、9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拼摆中去感受并掌握8、9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 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会有序地操作、有序地思考。 三、教学难点:有序地掌握8、9的组成。 四、教学具准备 点子图,学生准备9个圆片,五角星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带来了好多同学们最喜欢的五角星,并将全部奖给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想知道 有几个吗?让我告诉你:比9个少,比7个多。”学生猜中后,故意先出示7个红五星,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了?7个再添上1个是几个啦?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8和9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师把8个红五星分抓在两手掌中,让学生猜猜左右手各有几个?猜中后亮出双手再来。 2.师:我们也一起来玩一玩,好吗?同学2人一组用学具玩这“猜数”游戏。 游戏要求:同桌进行游戏,猜中后,猜的同学及时记录下猜中的结果,然后交换再来。 就这样,并适时把猜中的结果记录下来。 3.汇报结果。 我们看着大屏幕,验证一下,他说的对吗?

提问:他说全了吗?真好,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有序的思考问题。 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渗透函数思想)预设:红色的五星从7到1越来越少,白色的五星从1到7越来越多; 每组五星的数量都是8。 小结:你们真善于观察,那8的组成一共有几组呀? 4.记忆组成提问:8的组成这么多,用全记住吗? 预设:看到8 就能想到8 ∧∧ 1 7 7 1 看到8 就能想到8 ∧∧ 2 6 6 2 (擦掉)… 看到8 ∧ 4 4 呢?为什么? 小结:只要记住这4组,8的组成就能都记住了。 5.9的组成。(方法同8的组成)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课时 8、9的组成的教案

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8课时 8、9的组成 【教学内容】:教材P52及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理解掌握8和9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 8个小五星,9个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数? 2.师:请你打手势表示下面各题圆圈中该填什么符号。 7○8 8○9 8○6 9○5 3.猜一猜。 (1)一个数比9小,这个数可能是几? (2)一个数,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4.揭题。 师: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和9,而且还学会了8和9的写法。这节课 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9,了解8和9分别是怎样组成的。 (板书课题:8、9的组成)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8的组成。 2.创设情境。 一天,老师买了8个小西瓜,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于是呀,老师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知道老师可能会怎样分装这8个小西瓜吗? 3.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师:请你拿出8个五角星来代替8个小西瓜,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看看可以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同桌合作,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的所有组成。 (3)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五角星,知道8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8的组成,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减少一些记忆的内容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最新)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9的 乘法口诀》,课本第84页。 ●教材分析:《9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熟练掌握1到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和交流,自主探索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在计算上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计算经验独立完成,并逐步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虽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 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同时学生已经学习过2到8的乘法口 诀,已经具备了推导口诀的能力。但9的口诀句数多,数目大,容 易混淆,学生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的设计结合学生的年 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景,让他们在兴趣浓厚的状态 下主动学习,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学生就有了较强的自信心 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一步归纳总结,探索出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情感目标:在编写口诀和探索9的乘法口诀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运用口诀进行有关的乘法 计算。 ●教学难点:推导和编制9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小袋鼠想拜见数学王国的国王,国王想考考小袋鼠,就在小袋鼠到王国的路上设置了一些关卡,如果小猴子能顺利通关,就可以到达数学王国。小袋鼠是个好学的孩子,他非常想到数学王国学习,可是又怕过不了关,想请大家帮帮他,你们愿意吗? 【设计意图:课始创设了“小袋鼠到数学王国”的情境导入新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智勇大冲关,自主探究新知: (一)第一关,导入新课。 1、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赛龙舟情景图)小袋鼠刚走了几步就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幸好河上面有一条小桥,但是桥口有一个小兔子。小袋鼠正想从桥上走过去的时候,小兔子拦住了袋鼠说:“小袋鼠,你要是想过去,就必须完成两个任务:1、说出你在河面上发现的两个有关数学的信息,并且提出三个数学问题。 2、你必须完成跳远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