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一、引言所谓养心,就是指立足于个体之心,探讨如何使个体之心合于天、道,从而重建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
[1]在中国的大量典籍中,古代圣贤都把养心作为养生修为的第一要务,养心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儒家以“诚正、仁智”养心,道家以“虚静、真常”养心,佛教以“定慧”养心。
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
[2]养心与道德品质修养紧密相关,其内涵十分丰富。
“心”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指称人的生理器官---心脏。
《说文解字》曰:心---象形。
在殷周的古籍中,多指人的情感、心理活动等,其已具有一些道德意识、思想的含义,并且意识到“心”有思维的功能,是人精神活动的主宰。
《易经》中有“心恻”、“薰心”、“立心”,表明“心”是人情感、欲望的发窍之处,是人思维的所发之地。
在《尚书》中,“心”除表示情感、心理活动外,还具有善恶的观念,指向道德层面。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对“心”的认识比较具体,主要出于人的感性认识,理性思维还不够。
到了春秋时期,“心”的含义更加丰富、明确,对“心”的认识也更加理性、抽象。
在《左传》中有“武有仁人之心”,以仁释心。
《国语》提出了“帝心”,与人心相对,认为天有道德意志,人心要符合帝心,否则会受到惩罚。
《老子》中的“心”主要强调“虚其心”,保其“常心”,只有保持心的虚静才能长久,同时强调要有“民心”、“人心”,治国要“以百姓心为心”,这里“心”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战国时期,孟子首次明确提出“心之官则思”的命题,认为人心因有思维功能而不同于动物;提出“仁义礼智”四心是人性之端,是人本有的“良知”、“良能”; 只有不断地扩充、保养其本心,才能养其本性,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主要是从道德伦理方面来探讨“心”,将人心、人性与天相贯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3]二、管子的养心思想在秦汉以前,现在所谓的“道家”、“儒家”,原本没有分开,统统是一个“道”,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乃至一切种种哲学。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儒家——入世的哲学,道家——隐世的哲学,佛家——出世的哲学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
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
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儒家——进取文化,道家——规律文化,佛家——奉献文化儒家学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
“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儒释道范文

儒释道范文儒家做事,道家做人,佛家修心。
儒家用来做具体的项任务事情,也就是做好个人领域的事,也就是需要一个人独自完成的任务;道家则是用来与人打交道的,人际交往的,同时如何运用人际关系取得公众领域的成功;佛家修心则是,儒家和道家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多的物质生活而努力,有太多的功利心,算计心,用佛家的语言说也就是一个人的业力太多,业力影响着人的命运和运气,同时也影响着人的正真幸福指数,所以要用佛家来修心来减小业力带来的影响。
儒家做事,做好个人领域的事。
个人领域的事,也就是个人卫生,个人做的每个角色,做好个人的本职工作,是医生则要不断地提高医术水平,是教师则要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是儿子回家就要帮助父母减轻压力尽孝心,是丈夫就要忠且顾家……。
个人领域是基础,做好了个人领域才能够进入下一步,进入公众领域—(这样你这个人才有价值,同时也是展现个人品德,别人才有结交的意义,所以它是基础,不可跳跃)。
要做好个人领域,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在做的同时要做好,就要以终为始,同时有很多的事时则要要事第一,给要做的事排个顺序,先把最重要的事先做了,一件件去完成。
儒家,儒学是基础,是时常常用的,也是为人处事的先决条件,不可逾越。
道家做人,做好公众领域。
“道”也就是规律,生而为人,则要遵循人道。
而人道的核心则是:洞悉人性,察觉人心。
不管是鬼谷子的纵横捭阖之术,还是法家的管理之术,还是斗争哲学,还是笼络人心,一切的基础都是从人性人心开始。
人性是生而为人,所共有的部分,也就是只要是正常人对待同一件事,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那么所产生的感受是相同的,也就是所谓的“同理心”,从而采取相同的行动方案,比如:一个人为了报杀父之仇,把仇人全家全杀了,一开始不知道杀人动机,则人们都是杀人的人是大坏蛋,有在大的错也不应该杀人全家呀,当人们知道杀人动机后,则对杀对方全家的表示理解,甚至赞同,有孝心,这就是“人性”。
要通人性,无需向外求,自己本身是人,只需时刻觉自心,察情绪,用于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聚光灯打在对方身上,关注对方的需求,也就能够察觉对方的情绪,—有点像王阳明的心学。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思想中国古代文化深厚而丰富,各学派思想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佛道三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本文将对这三家思想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理念。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治理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提倡“仁爱”和“孝道”,认为只有通过道德自勉和相互尊重,社会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佛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外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
佛家思想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尘世的境界,主张通过修行和悟道来解脱生死轮回的束缚。
佛家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修行,强调慈悲、舍己和解脱。
佛家的核心理念是“三法印”,即无常、无我和解脱。
佛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人通过修行佛法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第三大学派,强调回归自然和追求道观的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道,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认为万物自有其道,只有顺应天道和人道,才能达到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追求道的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与儒家思想形成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双重影响。
综上所述,儒佛道三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佛家思想强调超脱尘世的解脱和慈悲为怀,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
这三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这些思想依然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断滋养和激励着人们前行的方向。
以儒治国,以道修身,以佛养心

以儒治国,以道修身,以佛养心一、以儒治国儒家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即仁义道德、纲常伦理,希望人们能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并且不断进取。
要提高公民素质,实现法制民主国家,创建和谐社会,儒家思想将是一剂治国良药。
儒家有“四心”,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是人所具备的不同于动物的人性。
儒家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儒家认为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遵守的。
儒家有“五礼”,即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应做到夫妇有礼,父子有仁,兄弟有智,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在“礼”的倡导下,儒家认为,懂得尊敬是人与动物的不同,是故,“敬”不仅是对于父母关系应当持有的态度,也是对待君臣、兄弟、朋友的态度。
二、以道治身道家以宇宙自然为本位,反对扭曲与压抑人的天性,反对对人的自然天性的破坏和束缚,追求的是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形态。
庄子认为返归自然本性,关键是弃物捐心,返朴归真,道是一种虚无的境界,欲达道的境界,内心必须去除一切杂念,使自己的心境达于空明,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在这种“心斋”、“坐忘”的状态中与道合一。
三、以佛治心佛教的基本原理是“三法印”,具体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盘寂静”。
“诸行无常”指“空”,“空”是指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诸法无我”中的“我”是实体与主宰的意思,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涅盘寂静”中“涅盘”指圆满成就,“寂静”指解脱了烦恼是佛教修行的最终境界和根本目的。
佛家讲究诸法性空。
佛家认为人是由四大、五蕴组成的一个暂时**体。
“四大”是指土、水、火、风,“五蕴”指色(物质)、受(感受)、想(思维)、行(意愿)、识(心识)。
另外,佛学中还有“八苦”之说,即在生、老、病、死的“四苦”基础上再加“爱别离、怨憎恶、求不得、五蕴盛”。
其中生、老、病、死这四苦是自然规律,具有物质性,后四苦是由人的思想感情带来的,具有精神性。
佛学中有“六道”,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前三者称“三善道”,后三者称“三恶道”。
儒家教你做人道家教你养生佛家教你清心

儒家教你做人道家教你养生佛家教你清心六大家的思想精华是二十四个字: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儒家的智慧,主要体现为一种太阳的精神。
孔子和孟子,从道德到政治,一方面树立了伟大的人格理想,另一方面又设计了系统的政经制度。
他们的思想逻辑就是要求先做人,然后才能做事,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用儒学的术语,叫做“内圣外王”。
朱熹所谓《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遵循着这个逻辑。
因此儒学实际上是从伦理到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学。
一切都围绕着做人,做有道德的人展开,因此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就成了儒家的核心诉求。
以儒做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要踏踏实实地做事,孔子告诉我们“下学上达”。
我们平日的学习都是下学,看似很平常,但是只要坚持这个下学,你的知识水平、文化品位、道德境界就会潜移默化地不断提高,也就是不断地实现上达,不断接近那个理想。
有句话说得好:把一切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就是不简单。
平凡中有不平凡,简单中有不简单,用《中庸》的话说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商汤王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就是以儒做人的基本要求。
积极的、乐观的、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直接地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总是能从刚健运行的宇宙得到启示,得到鼓舞,从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执著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这句话同样是几千年来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伟辞名句,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观,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道家精神就是月亮的精神道家精神就是月亮的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乐、韬光养晦、柔弱胜刚强、不为天下先、无为无不为多少人生智慧蕴藏在道家不露声色的谦卑中,这种谦卑就像无声呵护大地的月光。
你看那月光,多么温柔,多么含蓄!日月交辉,儒道互补,是中国的一大智慧。
儒家和道家的互相补充,就像太阳和月亮交替运行,就像乾坤一体,阴阳互摄,刚柔相济,虚实相生。
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的例子

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例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都有其独特的治世、治身和治心的哲学理念。
这三种哲学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生活指导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下面将分别从儒家、道家和佛家的角度来探讨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理念。
首先,儒家的治世理念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实践。
儒家强调天下为公、民为重,主张以仁爱之心来治理世界。
在儒家的观念中,君子养心,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基本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孔子曾经提出了“修己治人、以德治国、以礼制度、以忠信为本”的治世思想,在儒家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同时,儒家还提出了社会等级、家族和个人责任、孝道等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次,道家的治身理念强调以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来治理自己的身心。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遵守道的规律。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反对过度的功利和追求,提倡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在道家的传统中,追求修身、养气、修道就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的根本要求。
道家主张顺乎自然而行,淡化物欲,以达到身心平和、自由自在的境界,以此来解决身心问题,使身心得到自由、和谐和发展。
最后,佛家的治心理念强调了通过坚守戒律、修行慈悲和智慧,来克服自我贪嗔痴,达到清净之心,觉悟之心。
佛家主张通过禅修等方法来治愈心灵的苦痛,净化内心的烦恼。
在佛家的视野中,世俗的烦恼和纷扰都是因为对现实的执著,只有通过禅修等方法来舍弃这种执著,达到身心净化的境地。
佛家主张修行慈悲和智慧,通过觉悟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综上所述,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哲学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的指导和价值观念,也对于当代社会建设和人们精神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当下社会,我们可以借鉴儒家的仁爱理念来解决社会矛盾,也可以学习道家的清净心态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更可以借鉴佛家的慈悲智慧来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佛家修心读后感

《佛家修心》读后感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 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用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指导自己日常的做人做事,会更顺利地成就事业和人生。
大量有关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成功与失败的生动事例告诉我们:做人要聪明不外露,做一个糊涂的精明人;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万事都要留有余地;要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八面玲珑路路通;要学会低头,能屈能伸,"忍"字当先;要灵活为人,水流不腐,人"活"不输;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要外圆内方,行欲方而智欲圆……做事要有看待事情的特殊眼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希望;要抓住机遇,敢于冒险;要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一点,专注突破;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要敢于决断,该出手时就出手;要从全局出发,能谋善断,运筹帷幄;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思维,力求创新;在面对挫折时要力争奋发,以毅力和坚忍攀最高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
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
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
如果你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你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你总是心直口快,不加掩饰,不知用晦于明、藏巧于拙,那么你也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掌握了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的方法,必能帮助你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在人生道路上左右逢源,大大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处处受欢迎,事事皆顺利,从而成就卓越人生。
学习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做人、做事、修心的成功哲学,密切结合实际生活,可以解决现代人最关注的许多人生问题。
诸如事业管理、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结交人脉、职场进退、修心养生等诸多方面。
用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指导自己日常的做人做事,会更顺利地成就事业和人生。
大量有关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成功与失败的生动事例告诉我们:做人要聪明不外露,做一个糊涂的精明人;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万事都要留有余地;要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八面玲珑路路通;要学会低头,能屈能伸,“忍”字当先;
要灵活为人,水流不腐,人“活”不输;
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要外圆内方,行欲方而智欲圆……做事要有看待事情的特殊眼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希望;要抓住机遇,敢于冒险;要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一点,专注突破;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要敢于决断,该出手时就出手;要从全局出发,能谋善断,运筹帷幄;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思维,力求创新;在面对挫折时要力争奋发,以毅力和坚忍攀最高峰……
提示:做人要效仿儒家一板一眼,马虎不得;做事要效仿道家灵活机动,随缘方便;思想要效仿佛家量同太虚,智周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