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一些思考

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一些思考

第43期中青班高宏

很感谢党校能够提供这样一种学习形式,使我能够有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我学习经典的一点体会和思考。

今天是4月9号,从开学到现在整整一个月时间,我们学习了《共产党宣言》(马恩合作)第二篇是《资本论》(马克思)第三篇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法兰西内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论粮食税》(列宁)、《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等10篇马列篇经典著作。有收获吗?如果老师这样问学员,当然大家都会说有收获,但我坦率地说,没有收获,越学越糊涂了。这恰恰说明,学习马列经典,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月两月的事情,而是需要终身为之努力的事情。也许这就是我的唯一的收获。所以,我下面所谈的所谓的思考,只是为自己今后如何学习马列经典提供一点思路和方法而已。

我今天和大家想分享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学习动机

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动机,学习马列经典也是一样,一方面是外在动力,一方面是内在动力。

一、外在动力

(一)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改革建设任务日益艰巨,这对我们党应对越来越复杂的执政环境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二)重视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的学习,尤其重视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特别是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接见从前线回中央党校学习的同志时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每读一遍我都有新的启发。没有大量真正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的干部,要完成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的。——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认识和体会。

1981年3月26日,在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小组负责同志的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很赞成陈云同志提出的“建议中央提倡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

主义哲学,重点是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这一很好的意见;邓小平同志随即指出:“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他还提出了把毛泽东同志的一些主要著作“选编一下”,同时“还要选一些马恩列斯的著作”的学习要求。次日,在同总政治部的负责同志的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我看应当搞学习运动,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学习理论的要求。

2011年5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举行春季学期学员开学典礼的讲话中谈到: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保持政治上坚定的思想基础。——这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对党校学习的干部学员的要求。

(三)领导干部自身成长的需要

涉及信仰,自我要求和工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带头人,能不能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汇聚合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善不善于学习,特别是加强理论学习。作为领导干部,要踏准时代节拍,担当发展重任,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在实践中有所创造,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党性修养,提升运用马克思主

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紧紧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二、内在动机

说句实话,我没能真正深刻地把握马列经典的灵魂,除了自己理解能力有限,知识储备不足等自身问题,更主要的是马列经典相当于一个浩瀚的海洋,我啪地跳进去,一下淹得不见影子了。所以说,学习马列经典,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需要科学的读书方法,终身为之付出努力。

所以,我学习马列经典的个人动机就是好奇心和疑惑。

第一,后人的理解与经典原著究竟有多大距离?

第二,阅读经典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既然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马克思研究的对象就是资本主义,应该说,没有任何人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有马克思这么细致精微和彻底,他研究的目的就是用社会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但是奇怪的是,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取得过社会主义胜利,也基本没有出现导致根本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规模群众性的阶级斗争。

我试图去廓清马克思主义是否落后与时代?马克思想建立的究竟是个怎样的社会,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就是那个规律?

因为有疑惑,所以才要学习。想通过溯本追源来消除内心的疑团。这就是我自己的学习动机。这个动机应该说是朴素的,也是客观的。

第二格部分:读什么

马列经典,不是一两部著作,而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是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用心写作出来的包罗万象的著作。我们不可能将马克思全部著作读完,当然,如果我们真的有精力,而且有耐心能将马列的经典著作全部读完那是最好不过的。因为,如果不能完整读完马列著作,必然对马列的思想不能全面把握,必然会存在偏差。但想全部读完,又是不可能的,这里面就有个选择的问题,究竟选那些著作来读呢?

一般我们会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读,但哪些具有代表性呢?其实这挺难的,我们只能选择在某一方面最成熟的作品。除了教材推荐的篇目以外,还应读读这几本。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和起源》列宁的《怎么办》《国家与革命》。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第三部分:怎么读

一是要把握好两个原则:

1、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种“文本”:显在的文本:就是在原著文本的字里行间能明确地读出的作者的思想。具有实然性。潜在的文本:就是原著文本中的思想随时空的转换,可能做出的新的合理性解读。具有可能性。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坚持“可能性”的解读高于“实然性”的解读。

2、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须忠实于原著。所谓“忠实”就是在研读经典著作时,由于时空跨越、语义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的思想。(比如共产党宣言中的共产共妻的论述,但是马克思的这段原话,的确是容易让人产生误会的。)相反,它可能恰是一种误解。这个时候,我们应在忠实原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它的现代性含义。

二是要运用好三个“抓手”

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从什么地方切入原著,即从什么样的视角去理解原著的词句,这对于是否能忠实把握原著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解决入门问题非常重要。

1.时代背景、写作动机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他所生活时代的时代主题及社会状况,是忠实于原著所必须

具有的视野;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即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忠实于原著的直接前提。将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作者是如何提问、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这不仅有利于忠实于作者的思想,而且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作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2.作者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任何人的思想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且,任何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必定受其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一篇(或部)原著是作者思想不成熟时期还是成熟时期的作品,或者是从不成熟或成熟过渡时期的作品,这直接决定它的理论价值。若不能准确定位,则势必是拔高或贬低这篇原著的观点。

3.整体的逻辑结构、中心思想。对文本的整体逻辑结构、中心思想理解和把握,对于我们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原著十分必要。只有把握原著的整体结构和中心思想,才能避免对原著思想的片面理解,从而更好地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对原著思想做出合理的准确的全面的解读。

三是必须具备两项基本功

研读原著必须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尤其是两个方面的基础非常重要:

1.史学的功底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著距离我们时代久远,他们生活的时代及他们的著作中涉及的史事、人物对于今天的青年人都很陌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史学知识的学习,了解他们生活时代及他们的著作中所涉及史事、人物的基本概貌。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原著所提问题、提问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关于问题的基本观点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是非常必须的。

2.文化(文学)功底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它是直接从西方文化发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妨碍我们忠实把握原著的一道坎。要克服这种障碍,就必须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从而避免望文生义。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货币的本质时,曾引用莎士比亚戏剧《雅典的泰门》中的诗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巴尔不能扎克、狄更斯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比当时的政治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所提供的全部资料还要丰富得多。

四是必须解决好“学什么”的问题

1.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学习原著,当然首先要为了掌握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更加深刻、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正确地运用马克思的基本前提。

2.基本方法

马克思经典作品指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他们得出基本结论的前提。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并进而学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尤为重要。特别是今天,学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对于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

五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阅读模式(五步法)

1.文本解读。通过阅读文本:(1)掌握其结构,包括以章节为纲的形式结构,及以内在关联为目的内容结构;(2)明白其问题意识,以及作者是如何回答问题的,包括其主张的陈述自己主张的路径;(3)获悉其基本命题、该书的主要理论和思想,从而在脑海中建立起关于本书的一个总体印象。

2.语境分析。为了解决基本命题提出的深层背景,以及哪些因素促使作者凝思运笔,就必须叩问其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并且了解该经典著作在知识、理论和思想脉络中的特定时空场景。

3.主题把握。在文本和语境分析的基础上,把我经典文本透露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我们从此意义中又能获得什么,包括固有的意义与接受者赋予的意义、文本明示的意义与读者阅读进程中触发、引申的意义,不言之言与微言

大义等。

4.风格赏析。通过风格赏析,对它的叙述视角、研究路径加以分析,藉此可看出作者的知识姿态、文本结构及其背后的文本心理的种种独特性,乃至语言的风格。

5.历史定位。应该说经过以上几重步骤之后,对于这部经典在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位置,通常会有一个总体印象。将枝蔓抖去,细节隐去,放入时间的纵深之中,总体而言,看它承继或者增进了何种知识,证立或颠覆了什么命题,从而展现知识、思想和学术的杰出成就。这就是所谓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