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营养需要与配合饲料中营养素的供给

淡水鱼类营养需要与配合饲料中营养素的供给
淡水鱼类营养需要与配合饲料中营养素的供给

淡水鱼类营养需要及其应用

叶元土

(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我国淡水鱼类营养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目前历经30年左右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国水产饲料在2005年突破1000万吨、水产淡水养殖产量达到1800万吨左右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面对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养殖业和水产饲料工业发展对淡水鱼类营养研究和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且淡水鱼类营养研究自身也面临着重要的转变时期。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肯定和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找到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新形势如何发展,以及如何使我们已经取得的、有限的研究成果更紧密地与水产养殖、水产饲料工业结合,走自主创新、科技与生产相结合、适合我国特点的发展之路。

一、蛋白质、氨基酸营养及营养需要需要

(一)蛋白质的营养及需要量

目前我们基本确定了鲤鱼、草鱼、鲫鱼等重要养殖鱼类的蛋白质需要量,这也是我国淡水养殖鱼类养殖业和饲料工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依然有许多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或还没有解决好。如何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应用好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水产养殖业、水产饲料工业服务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多数鱼类的蛋白质需要量还没有确定

我国的养殖种类数量之多是众所周知的,形成一定养殖产量的种类数量就多达50种以上,这是在其他国家、其他行业所难以见到的情况。

鱼的种类试验蛋白源最适CP(%)参考文献

草鱼酪蛋白22.77~27.66 林鼎等,1980 草鱼酪蛋白36.70 毛永庆等,1985 草鱼酪蛋白41 陈茂松等,1976 草鱼酪蛋白28~32 廖朝兴等,1987 草鱼酪蛋白41~43 Dabrowski,1977 青鱼酪蛋白41 杨国华等,1981 青鱼酪蛋白29~41 王道尊等,1984 鲮鱼酪蛋白36~38 毛永庆等,1985 团头鲂酪蛋白33.91 邹志清等,1987 鲤鱼酪蛋白31~38 Ogino等,1970 斑点叉尾鮰全卵蛋白32~36 Garling等,1976

酪蛋白+

日本鳗鲡

Arg+Cys 44.5 Nose等,1972

酪蛋白+

虹鳟

浓缩鱼蛋白30~40 Ogino等,1976 小口鲈鱼蛋白45 Anderson等,1981

酪蛋白+

大口鲈

浓缩鱼蛋白40 Anderson等,1981 莫桑比克

罗非鱼白鱼粉40 Jauncey,1982 奥利亚非鲫酪蛋白

+卵蛋白56 Winfree等,1981

这些种类包括,将野生养殖种类经济驯化并进行人工养殖的种类主要有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银鲫、长春鳊、团头鲂、鲮、鳜、乌鳢、鳗鲡、黄鳝、泥鳅、大口鲶、鲶、长吻鮠、中华倒刺鲃、倒刺鲃、翘嘴红鲌、银鲴、塘鲺、中华鲟、史氏鲟、黄颡鱼、瓦氏雅罗鱼、胭脂鱼、梭鲈等30余种;经过人工杂交或选育的养殖种类主要有兴国红鲤、荷包红鲤、建鲤、彭泽鲫、颖鲤、丰鲤、岳鲤、荷元鲤、芙蓉鲤、异育银鲫、湘云鲫等10余种;我国从国外或境外引进经济鱼类主要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德国镜鲤、白鲫、露斯塔野鲮、麦瑞加拉鲮、短盖巨脂鲤(淡水白鲳)、革胡子鲶、云斑鮰、斑点叉尾鮰、虹鳟、银鲑、高白鲑、加州鲈、匙吻鲟、欧洲鳗、大口胭脂鱼、大口黑鲈等近50余种。

面对如此庞大的养殖种类数量,目前我们的营养研究有一定基础的种类也仅10余种,如青鱼、草鱼、鲤、鲫、银鲫、团头鲂、大口鲶、长吻鮠、建鲤、彭泽鲫、异育银鲫、湘云鲫、奥利亚罗非鱼、斑点叉尾鮰、虹鳟等。关于鲢、鳙其天然食性是摄食浮游生物的,由于市场行情较好,已经在开始使用人工饲料进行精养了,但是,困惑的是没有营养标准可执行,类似的情况很多。

面对如此情况,饲料企业如何办?我们建议根据养殖种类的食性、饲料企业的特定情况确定未知蛋白质需要量的养殖种类营养需要指标,如肉食性鱼类蛋白质需要量较高,一般在34-40%左右,可以在此范围内确定企业标准,这些种类包括乌鳢、黄鳝、大口鲶、鲶、长吻鮠、加州鲈、翘嘴红鲌、中华鲟、史氏鲟、黄颡鱼、瓦氏雅罗鱼、梭鲈等;杂食性鱼类蛋白质需要量可以在30-34%范围内

确定蛋白质需要量,这些种类包括中华倒刺鲃、倒刺鲃、银鲴、泥鳅、银鲫、湘云鲫、奥利亚罗非鱼、德国镜鲤、白鲫、云斑鮰、斑点叉尾鮰等;对于草食性鱼类,蛋白质需要量可以在24-28%范围内确定企业标准,蛋白质量不宜设置的过高,这些种类包括团头鲂、鲢、鳙等。

结合我国蛋白质饲料原料和目前的生产情况分析,对于一般的养殖种类,建议合理的蛋白质需要量范围应该在28~34%左右。其理由是,当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低于28%左右时,一般是销售价格非常低的配合饲料,其配方成本必须控制在1300~1500元/吨,仅有极少数几只蛋白质原料的价格低于这个价格,因此配方中限制了如鱼粉、豆粕等优质蛋白质原料的使用,一般只能选择如菜粕、棉粕等原料、甚至价格和质量更低的饲料原料,其配合饲料的养殖效果较差、饲料消化利用率很低、对水体的污染也很大,同时,养殖的淡水鱼类也会出现免疫力、抵抗力较差、不耐运输等情况。当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大于34%时,为了达到很好的养殖效果,饲料配方成本将超过3000元/吨,如果全部使用鱼粉、豆粕、菜粕、棉粕、花生粕等原料,如果蛋白质作到34%以上,配方成本将达到3200元/吨以上,且饲料配方空间基本被这些原料占据,使得淀粉原料、油脂原料、颗粒粘接性原料等难以进入配方,营养的平衡性较差。通常,为了藤出这些原料的空间、又要保证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就必须使用高蛋白质原料如血粉、羽毛粉、玉米蛋白粉等,而这些原料的消化率、蛋白质利用率和实际养殖效果并不好,这些原料对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的贡献是有限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将配合饲料蛋白质的含量设置如此高呢?因此,建议将淡水鱼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设置在28~34%较为适宜。

是否是所有的养殖鱼类一定要研究其营养需要、开发人工配合饲料呢?我们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将这么多的养殖种类进行营养研究,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但是,一个种类要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必须解决二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哪就是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人工饲料的生产与供给。那些种类需要进行营养研究和饲料开?发除了我们的选择外,更重要的是市场选择的问题。

2、生长阶段营养需要

同一养殖种类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蛋白质需要量有一定的差异,这既是鱼体自身代谢需要的差异,也是其对饲料蛋白质消化能力、对饲料中有毒副作用物质耐受能力差异所致。养殖动物的阶段营养研究和饲料配制是非常必要的,既是对养殖生理需要的适应,也是对饲料物质的节约。

但是,到目前为止,一个特定养殖鱼类的生长阶段应该如何划分?每一个阶段对营养需要的差异到底有多大?诸如此类一系列的问题还没有准确的答案,这是淡水鱼类研究的一个重要缺陷,这将在一定时期内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同的饲料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方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鱼类生长有阶段性差异,鱼类的生活史中可有性成熟前、性成熟后期和衰老期三阶段,在三个阶段的生长速度有较大的差异。在性成熟前鱼体生长主要表现为体长的生长,而鱼体重量的生长表现不是很明显,该阶段全体重量与体长的关系曲线率变化较大;性成熟期鱼体生长主要表现为鱼体重量的增长,而鱼体体长的变化较小;性成熟后期鱼体生长主要为生殖生长,鱼体重量和体长的变化不明显。从鱼类在自然条件下的营养供给来看,在胚胎发育时期,在消化道形成前重要为内源营养阶段,有卵黄供给营养,在消化道形成时期,为混合营养阶段,既依赖卵黄的营养、有开始摄食外界营养(主要为生物活饵料),在仔稚鱼阶段(鱼

苗)就依赖于摄食的外界营养物质满足需要,到发育完全的幼鱼以后,鱼体摄食能力得到加强,可以主动摄食事物满足营养的需要。

鱼苗期主要为开口饲料,由于对原料的粉碎细度要求很高,颗粒的大小又要很小,在饲料加工上难度很大,饲料需求量也不大,所有一般很少生产淡水鱼开口饲料,在实际生产中多用天然饵料或卤虫卵。

我国养殖的绝大多数鱼类是在性成熟之前,只有少数种类如鲫鱼、罗非鱼、黄颡鱼以及用于繁殖的亲鱼等在性成熟后还在进行养殖。因此,养殖鱼类营养阶段的划分问题主要在性成熟之前。对于性成熟前期的鱼可以设置3个阶段,至于是否是其生长发育的阶段则没有准确的理论基础。每个阶段的蛋白质含量一般设置相差2个百分点即可,如250克/尾以前设置为34%、250~500克/尾设置为32%,500克/尾以后设置为30%。

3、水温(季节)对蛋白质需要量的影响

水产养殖生产不同于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还是一个依赖于自然环境的生产方式。因此,养殖季节、水温等均对养殖鱼类的生长、饲料利用和生理条件产生重要的影响。

鱼类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着生活水域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鱼体内温度一般较环境水温高1左右℃。水温的变化会影响到鱼类新陈代谢的强度,因而亦就影响到鱼类的生长速度、饲料利用效率等。依温水性鱼类在不同水温下的生长状况,可将鱼类生长期分为三个阶段:①弱度生长期,水温在10~15℃,鱼类体重仅有缓慢生长;②一般生长期,水温在15~24℃,鱼类体长、体重增加速度保持正常;③最适生长期,水温24~30℃,鱼类体长、体重增长速度最快。

不同种类的鱼对温度要求和适应范围有一定差异(表1)。鲤、鲫鱼的生长起点水温为8~9℃;而青鱼、草鱼、鲢、鳙、鲂等大多数鱼类在15℃以上才进入明显的生长期;

罗非鱼、淡水白鲳在18℃以上开始明显的摄食生长,

28~35℃为适宜生长期;虹鳟鱼在6℃以上开始明显摄食,10~20℃为适宜生长期,25℃以上就会因水温过高而死亡。

水温是影响养殖鱼类生长发育、代谢强度的关键性环境因素。在水温低时要满足快速生长就必须增加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并保障蛋白质的质量,即要增加鱼粉等优质蛋白质原料的使用比例;当水温较高时,可以适当降低配合饲料中蛋白质的质量,即可以适当增加菜粕、棉粕的使用比例。但是,具体在何种水温、哪个季节该用多少蛋白质含量、何种程度的蛋白质质量进行匹配的问题还难以准确界定,这也是饲料配制技术的一大难点所在。

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淡水鱼类在13~14℃以下时,鱼体利用氨基酸作为能量代谢的能力大大下降,在代谢适应方面则转为以脂肪作为能量为主。同时,在这个水温下鱼体的摄食率也大大下降,因此,要么就不投喂饲料,要么就必须增加配合饲料中油脂的含量,如虹鳟等冷水性鱼类配合饲料中油脂的比例高达10%以上,高的已经作到20%左右的油脂。在水温18℃以下时,鱼体代谢也不是很活跃,此时的配合饲料蛋白质用量、蛋白质质量即油脂的用量均应该较高才能保障鱼体快速生长的需要。鱼类快速生长的最佳水温是在24~26℃左右,当水温超过30℃时鱼体的应急反应很强,生长也会下降。

表1:主要养殖鱼类适温能力(℃) 种类 生长最低温

适应低温 最适温 适应高温 最高温 鲤鱼 8

15 22~26 30 34 草鱼 10

15 24~28 32 35 青鱼 10

15 24~28 32 35 罗非鱼 14

20 25~30 35 38 虹鳟 3 8 10~18 20 25

4、蛋白质需要量与鱼体生长阶段、环境水温的适应

根据以上分析,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与水温(季节)变化的协调问题,可以保持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不便,但是蛋白质的质量、油脂含量和质量要做响应的调整。如在春季,可以适当增加油脂的含量,选择优质的油脂原料如猪油、豆油、膨化大豆、菜籽等,蛋白质原料可以适当增加鱼粉的用量。当水温达到25℃左右时,可以适当降低1或2个百分点的鱼粉的用量,增加菜粕、棉粕的用量,油脂原料也可以适当调整。

最终决定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和质量的因素必须考虑养殖鱼类的生长阶段、环境水温(季节)和蛋白质质量,以及饲料中油脂的含量。例如,对于越冬后的养殖鱼类,其体重已经达到500克/尾以上,按照生长阶段应该使用低蛋白质含量如30%的配合饲料,但是水温还很低,可能只有14~16℃左右,此时如果要保障其生长速度就必须提高一个等级设计和使用配合饲料,可以使用32%蛋白质含量的饲料,否则生长速度很低、饲料系数会很高。

在一个生长周期,可以考虑3个生长阶段:6月以前、7-9月、10月及以后,在6月以前水温较低,养殖鱼类如果要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就必须增加蛋白质质量、尤其是油脂的量和矿物质的量;7-9月水温较高,可以适当增加蛋白质数量;10月,水温已经开始下降,鱼类准备越冬,要积累脂肪和增加肥度,因此可以适当降低饲料油脂量,增加淀粉含量以依赖于鱼体自身转化脂肪的能力,储存鱼体自身需要的脂肪、增加其肥度。

(二)氨基酸的营养需要及应用

1、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

养殖鱼类需要10种必需氨基酸,而鱼类对日粮中必需氨基酸的需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10种必需氨基酸的完整性、每种必需氨基酸的数量和10种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比例。其中,10种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比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

目前只有几种鱼类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基本确定,绝大多数淡水养殖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还没有确定。鉴于目前的现实,在饲料中如何控制日粮的必需氨基酸供给数量、平衡模式呢?

对于还没有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种类,可以参考养殖对象肌肉氨基酸组成模式和蛋白质需要量来确定其配合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

必需氨基酸平衡模式目前也是参考肌肉必需氨基酸平衡模式作为配方设计的基础。

2、关于限制性氨基酸与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方法

水产动物出现限制性氨基酸概率较高的为赖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在实际配方设计时如何进行必需氨基酸的平衡、如何控制限制性氨基酸的产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水生动物于陆生动物在氨基酸代谢方面的差异使得这一问题更为复杂化。

有资料表明,高等动物用于新的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有80%左右来源于体蛋白质周转(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只有20%左右来源于新从日粮吸收的氨基酸。在水产动物则是新合成蛋白质需要的氨基酸只有50%左右来自于体蛋白质周转、50%左右来自于日粮吸收氨基酸。有资料表明水产动物与陆生高等动物具有不同的蛋白质周转代谢率,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受日粮蛋白质的影响更大。

配合饲料中必需氨基酸比例(平衡模式)的调整方法主要依赖于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互补作用调整各种饲料原料的配合比例来实现;其次是在配合饲料中补足限制性氨基酸的方法来进行氨基酸模式的修整。由于鱼类对饲料中单体氨基酸

的利用效果很差,所以一般只能依赖于蛋白质原料蛋白质、氨基酸的互补作用来实现配合饲料中氨基酸的平衡模式。

对于特定饲料原料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是无法改变的,但是,配合饲料中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尤其是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是可以通过不同原料的组合进行调整的。这种调整对于提高进入动物体内的氨基酸用于体内新的蛋白质合成的数量和比例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饲料蛋白质氨基酸的互补作用实现必需氨基酸模式的平衡从而显著提高配合饲料蛋白质的利用效率,这就完全可以采用低鱼粉或无鱼粉的饲料配方实现养殖动物对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的需要。这既可以显著降低饲料成本,又可以显著降低养殖生产中的饲料成本,还可以有效提高植物蛋白质原料资源利用效率,这将是鱼类营养学和饲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3、配合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效果如何评判

A.模糊评判方法

配合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效果评判实质上是对饲料中10种必需氨基酸占总量的比例与养殖鱼体需要在比例的接近程度,即对2组数据的接近程度的评判。这正好可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Array方法对这2组、个10个数据进行

模糊评判,计算这2组数据的关联

度,即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愈大,

表明2组数据的接近程度愈大,平

衡效果愈好。条件许可时可以建立

一定的计算程序进行计算,或将这种程序纳入配方计算程序中,通过配方调整得

到关联度最大的饲料配方程序。

B.直观作图评判方法

可以使用excel将2组数据作成曲线,并与饲料配方计算结果进行连接,在配方调整时可以随时观看2条曲线的接近程度。这种方法较为直观,也非常容易作到。

4、关于饲料中单体游离氨基酸利用

水产动物对饲料中单体游离氨基酸的利用效果比较差,因此,在饲料中补充限制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鱼体内游离氨基酸库对饲料来源的氨基酸的容纳量或对单个氨基酸在短时间年量的快速增长的缓冲能力有限。

对于从食物吸收来的氨基酸有多大比例能够及时地用于体内新的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呢?Cowey 和Luquet(1983)研究发现鱼类由鱼体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对游离氨基酸池中氨基酸的贡献不到50%,即有50%以上的游离氨基酸是有鱼体外营养物质经过消化吸收而来的。Nillward等(1976)研究大鼠发现大鼠体内游离氨基酸池中70-80%的氨基酸为体内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供给(再合成蛋白质),而有20-30%的氨基酸是由体外的食物供给。与陆生动物相比较而言,鱼类从食物吸收的氨基酸用于体内新的蛋白质合成的比例要高一倍左右,也说明鱼类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受食物(饲料)的影响较大,体内氨基酸库中所容纳的游离氨基酸数量相对较小。

对于饲料中的游离氨基酸在进入鱼体消化道后很快被鱼体吸收进入血液、组织液中,可能会在血液或组织液中很快形成单个氨基酸量的高峰值。由于鱼体蛋白质合成所需要的氨基酸有45%是来自于日粮氨基酸,因此,在饲料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分解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难以启动体内蛋白质合成的机制。氨基酸体内内

稳定态生理机制可能会启动,将会刺激氨基酸氧化分解的机制将单个氨基酸形成的高峰值削减下来以保持内稳定态。这样,在饲料中添加的限制性氨基酸在进入体内后没有实现补充限制性氨基酸的作用,而是很快被氧化分解掉了。有人用同位素标记的赖氨酸补充在日粮中投喂,很快就会在鱼体排泄物中检测到同位素的试验结果为此提供了证据。

要保证添加的单体限制性氨基酸的养殖效果,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延缓饲料中单体氨基酸的吸收时间。最佳方法是用蛋白质或多糖或硬脂酸类大分子物质对单体氨基酸进行包被处理,在进入消化道后只有当这些大分子包被材料被消化分解后才能将其中的氨基酸释放出来,从而是单体氨基酸的吸收与饲料蛋白质消化水解产生的氨基酸同步被消化道吸收。但是,目前还缺少这方面的试验证据,同时,包被氨基酸的使用成本也会成为一个主要的限制因素。

鉴于以上原因,在水产饲料中建议不要添加单体游离氨基酸,而是采用适当增加蛋白质水平的方法达到理想的增长效果。同时,在饲料配方编制的时候主要二、油脂的需要量及其应用

鱼类与其他动物一样,能量的满足始终是第一位的,所不同的是鱼类优先利用利用氨基酸作为能量物质,其次是脂肪,再次是淀粉。配合饲料中油脂的营养作用和养殖效果是仅次于蛋白质的,可见其重要性。

脂肪对于鱼类是重要的,因为它是必需脂肪酸和能量来源。此外,又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还可以起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饲料中脂肪含量不足或缺乏,可导致鱼代谢紊乱,饲料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同时还可并发脂溶性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症。但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又会导致鱼体脂肪沉积过多,尤其是肝脏中脂肪积聚过多,引起“营养性脂肪肝”,鱼体抗病力下降,同时也不利于饲料

的贮藏和成型加工。因此饲料中脂肪含量必须适宜。

鱼对脂肪的需要量受鱼的种类、食性、生长阶段、饲料中糖类和蛋白质含量以及环境温度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淡水鱼类较海水鱼类对脂肪的需要量低。

1、鱼类对饲料油脂的利用特点

配合饲料中必须保持一定的油脂总量以满足鱼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在配合饲料中油脂总量的满足可以使鱼体的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显著加快。

(1)鱼类对饲料油脂的储存特点

鱼体与其他动物相似,消化道可以直接吸收油脂,且鱼体对吸收的油脂一般不经过转化而直接用于氧化分解、或直接储存在肠道系膜、肌肉、肝胰脏。因此,饲料油脂的组成和性质将直接影响到鱼体体内储存脂肪的组成和性质。这样,油脂所带有的味道在鱼体中也会有相同的味道,这就是用蚕蛹养殖鱼类后鱼肉中也会有蚕蛹的味道,在配合饲料中使用了较多的肉粉、血粉等以后在鱼肉中也会有肉粉、血粉的味道的主要原因。

同时,存储在油脂中的一些脂溶性有毒物质也会随同油脂在内脏器官中存储,对内脏器官造成器质性的伤害,并使器官组织的生理机能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如果油脂已经氧化酸败,氧化酸败的有毒物质也会随油脂进入鱼体肌肉、肝胰脏等部位,并在这些部位积累、破坏这些器官组织的组织结构和正常的生理机能,从而对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对内脏器官造成器质性的伤害,出现肝胰脏、肾脏、免疫系统的伤害。

如果比较养殖鱼类与自然环境生长的同种鱼类对饲料油脂的利用、储存特点会得到许多重要的结果,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完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我们测定过嘉陵江野生的几种鱼类如岩原鲤、黄桑鱼等在越冬期

间体内储存的油脂的量、部位和储存的油脂的性质,结果表明这些鱼类在越冬期间均要储存大量的脂肪,但是储存的部位主要是在肠道系膜中而不是在肝胰脏、肌肉。但是,养殖条件下,除了肠道系膜外,主要储存在肝胰脏、内脏器官和肌肉中。养殖条件可能改变了鱼体对饲料油脂的储存、利用机制,从而使肝胰脏及其他器官组织的油脂储存量显著增加,而随油脂氧化酸败的有毒副作用的物质积累也在肝胰脏等器官组织显著增加,并在这些器官组织对其组织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的伤害。

(2)氧化酸败油脂的毒副作用

氧化油脂对鱼类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配合饲料对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明显下降,如生长速度下降、饲料系数增加等;鱼体肝功能受到严重伤害,在初期出现脂肪浸润,往后形成脂肪肝,再往后就出现肝纤维化、肝细胞坏死等严重现象;鱼体生理机能受到严重影响,如免疫防御机能明显下降;养殖鱼体死亡率显著增加,在我们对草鱼种的养殖试验中,在饲料中使用6%左右氧化鱼油、玉米油养殖草鱼种50天左右,死亡率达到50%左右;鱼体出现严重的畸形,如鱼体的身体向侧发生严重的弯曲,在我们对草鱼、任泽林等对鲤鱼的试验中均发现氧化油脂使养殖鱼体出现畸形的情况。油脂氧化酸败的有毒物质一般是随着脂肪一起被鱼体吸收和储存在鱼体内、尤其是肝胰脏的,当鱼体内脏器官组织积累脂肪、脂肪氧化酸败产物达到一定量后就会对鱼体的生长、生理机能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鱼类对油脂氧化非常敏感。按照营养学理论,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愈高、必需脂肪酸含量高,对鱼类的养殖效果也应该愈好。这样,鱼油、玉米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其养殖效果应该很好,而猪油、牛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

低,其养殖效果应该较差。然而,实际结果却相反,是猪油、牛油的养殖效果显著优于鱼油、玉米油。其可能的解释只能是,油脂氧化产物对鱼类的毒副作用掩盖了其必需脂肪酸的营养作用,鱼类对油脂养殖产物更为敏感。

(3)适宜添加剂的选择

在饲料中必须保障一定量的油脂以满足养殖鱼类快速生长的需要,适量油脂的使用可以节约鱼体对饲料蛋白质、氨基酸作为能量物质的消耗;而鱼类又会在肌肉、内脏器官等组织积累脂肪,在积累脂肪的同时也积累脂溶性的有毒副作用的物质,从而对鱼体器官造成器质性伤害和功能性破坏,如何才能既充分利用饲料油脂的营养作用,又有效防治其不利影响?适宜的添加剂选择尤为重要。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添加剂呢?根据我们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实际应用情况,建议选择能够强化对饲料油脂利用、有效减少体内脂肪储存、尤其是减少肝胰脏脂肪储存的添加剂最为适宜。这类添加剂如鱼虾4号、肉碱等可以快速降解脂肪及脂溶性物质,并产生足够的能量满足鱼体对能量的需求,从而减少鱼体利用蛋白质、氨基酸作为能量物质的消耗,实现养殖鱼体快速生长;同时,可以有效减少脂肪及其他脂溶性物质在肝胰脏、肌肉等器官组织的储存和积累,可以有效保护或减缓肝胰脏及其他器官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免受油脂氧化酸败产物对鱼体的毒副作用;鱼虾4号还含有可以增强免疫力的物质,可以同时增加鱼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和养殖效果,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验证具有很好的促进生长、保护肝胰脏和提高鱼体免疫防御能力的作用。

根据我们的试验结果和实际应用情况,如果在肝胰脏等内脏器官中没有大量的脂肪积累,肝胰脏能够保持正常的紫红色状态,鱼体的抗应急能力、耐运输能力会很强,一般不会出现不耐运输的情况。同时,如果能够保持鱼体体表具有正

常的粘液,表明其免疫防御能力没有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以以肝胰脏为代表判定鱼体内脏器官组织是否受到伤害,以体表粘液作为鱼体基本的免疫防御功能是否受到伤害,二者结合,基本可以判定鱼体的生理状态,可以确认饲料的效果和鱼体是否可以安全运输、越冬。

2、配合饲料中油脂的含量

不同鱼种类对配合饲料中油脂的需求量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是冷水性鱼类对油脂的需要量高于温水性鱼类;低水温季节、尤其是在14℃以下时对油脂的需要量较水温高时要大。鱼类本来是依赖于氨基酸氧化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的,但是,有资料表明鱼类在水温低于13-14℃以下时,鱼体氨基酸氧化分解酶的活性显著下降,此时鱼类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则主要依赖于油脂的氧化产能了。

根据目前的资料总体分析,虹鳟、鲑鱼等冷水性鱼类对油脂的需要量可以达到10%以上,最高的可以达到18-20%,当然,饲料的加工也只能以膨化饲料了。对于一般的温水性鱼类如鲤鱼、草鱼、鲫鱼、武昌鱼等,对于鱼种(小于250克/尾)配合饲料中油脂总量应该保持在5%以上,而对于育成鱼配合饲料中油脂用量应该保持在4%以上。一般情况下,要满足油脂总量,需要在配合饲料中添加1-2%的油脂,在这种油脂营养水平下鱼体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含油量高的饲料原料在配方中的使用比例。

不同的淡水鱼类对脂质有不同的需求量表。

三、碳水化合物的需要与供给

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之一,尽管目前的研究并没有明确鱼对碳水化合物有特别的需要。但与蛋白质和脂肪相比,碳水化合物是可供能源物质中最经济的一种,摄入量不足,则饲料蛋白质利用率下降,长期摄入不足还可导致鱼体代谢紊乱,鱼体消瘦,生长速度下降。但摄入过多,超过了鱼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限度,多余部分则用于合成脂肪;长期摄入过量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脂肪在肝脏和肠系膜大量沉积,发生脂肪肝,使肝脏功能削弱,肝解毒能力下降,鱼体呈病态型肥胖。碳水化合物还给生长所必需的各种中间代谢物(如非必需氨

基酸和核酸)提供前体。

相比陆生动物,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总体利用水平比较低。在不影响鱼体生长的条件下,鱼类所能利用的碳水化合物的最大量依鱼种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温水性鱼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水平要高于冷水性鱼或海水性鱼,而草食性鱼和杂食性鱼饲料中碳水化合物适宜含量一般高于肉食性鱼。此外,鱼的生长阶段、生长季节也会影响其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一般来说,幼鱼对碳水化合物需要量低于成鱼。

最近在生产中发现,玉米、小麦等淀粉含量很高的能量饲料在经过膨化处理后,可以显著提高鱼体对其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利用率,同时也显著提高对玉米、小麦淀粉的利用率。如果这样,就可以在饲料中增加对膨化玉米、膨化小麦的使用比例。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发展方向。

在罗非鱼、草鱼饲料中,适当增加饲料中玉米、小麦的用量,可以取得良好的生长效果。尤其是在鱼体越冬之前,鱼体将淀粉转化为脂肪的能力得到加强,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在越冬饲料中适当增加玉米、小麦的用量,依赖鱼体将淀粉转化为脂肪的能力转化其自身需要的脂肪,既可以满足鱼体储存能量的需要、增加鱼体的肥度,又可以有效控制饲料成本。

四、维生素的营养

1、维生素对于生理机能的维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维生素营养对于鱼类而言十分重要,配合饲料中维生素不足会导致生产性能下降,更重要的是会导致鱼体生理机能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如鱼体出现免疫、防御能力下降,鱼体体表粘液分泌减少,造血机能受到影响出现贫血反应等。我们一般只是关注到维生素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二很少关注到对鱼体生理机能的影

响,从而导致养殖鱼体生理机能下降、抗应急能力下降,疾病发生几率增加。

因此,在水产配合饲料中必须保障维生素的基本需要量。

2、维生素超量使用对生长和饲料转化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维生素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在配合饲料饲料中大量或超量使用对鱼体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不如矿物质元素的作用明显。

因此,对于淡水鱼类配合饲料中维生素而言,供给量不足会严重影响鱼体生长和正常的生理机能,但是过量使用对生长和饲料转化率又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维生素的成本有很高,过量使用会导致饲料成本增高。这样,对于不同的淡水鱼类要保障足够的维生素量又不至于过量使用就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是营养专家和营养配方师必须致力于研究的课题。

五、矿物质营养

1、微量元素的作用

微量矿物元素在动物体内含量甚微,但在肌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微量矿物质元素除了与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如生长速度和饲料系数有关外,与鱼体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重要的生理功能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与鱼体的骨骼系统的生长和发育直接相关,对鱼体正常形体的维持有重要的关系。另外,近年发现的养殖鱼体体色出现“白化”现象也与微量矿物质元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微量元素在配合饲料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应该引起我们更大的关注,如微量元素与鱼类正常生长、生殖和免疫等的关系及作用机理;微量元素在鱼类体内的吸收、运输、积累和排泄;微量元素间及微量元素与其他营养索之间的互作关系;微量元素与养殖鱼类形体的关系;微量元素与养殖鱼类体色的关系;不同养殖鱼类对微量矿物质元素的需要量等。

2、个别微量元素的作用

铁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它是鱼类等脊椎动物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参与氧的运输;在细胞氧化中是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色素蛋白等的组成成分,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起传递氢的作用;同时,铁与养殖鱼类骨骼发育及鱼体体长生长直接相关,足够量的铁可以使养殖鱼类的体长生长速度加快。

铜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不仅在赖氨酸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歧化酶等生物中起着重要作用,还是虾蟹等甲壳类血液中血蓝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虾体内40%的铜存在于血蓝蛋白中。另外铜能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铜作为酪氨酸酶的辅因子参与鱼体黑色素的代谢,并影响体表色素的形成。在最近的试验中发现鲶鱼、黄桑鱼等种类肌肉、脑等器官组织中铜的含量较一般鱼类要高,而这些种类在养殖条件下经常出现“白化”现象,这些鱼类对铜的需要量是否高于其他鱼类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但是,要注意的是鱼类对铜非常敏感,过量的铜会是鱼体生长发育受阻,严重的还会引起养殖鱼类死亡率显著增高。

锰是鱼虾类骨胳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对骨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锰的最低需要量尚未确定,鱼虾类能有效利用鱼粉中的锰,但利用率受鱼粉的种类和加工工艺的影响。锰含量的不足会影响鱼体的生长,还会出现鱼体尾鳍畸形和短体症。

锌也是动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的微量元素。锌缺乏对生长的影响是鱼类营养中研究较多的,如缺锌会导致生长不良,鳍糜烂,死亡率高,鲤鱼还易患白内障。锌对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意义,缺锌可降低动物对氮的利用效率;在细胞分裂和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都需要有锌的存在。对草鱼生长的试验表明,在生长阶段吸收锌能够促进合成核糖核酸(RNA),且鱼体长与锌、RNA、RNA/DNA 呈显著正相关。

鱼的营养成分表

鱼的营养成分表 很多人都喜欢吃鱼,鱼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鱼类有不同的营养价值。我们在吃鱼的时候,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鱼肉,不要盲目吃。因为有些鱼类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排斥反应,甚至会造成腹泻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吃更适合自己的鱼。那么,鱼的营养价值到底有哪些呢? 1.鱼肉含有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维生素,有滋补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清热解毒、止嗽下气的功效,对各种水肿、浮肿、腹胀、少尿、黄疸、乳汁不通皆有效; 2.食用鱼肉对孕妇胎动不安、妊娠性水肿有很好的疗效; 3.鱼肉含有丰富的镁元素,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4.鱼肉中富含维生素A、铁、钙、磷等,常吃鱼还有养肝补血、泽肤养发的功效。 5.含有丰富的完全蛋白质。鱼肉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如黄鱼含17.6%、带鱼含18.1%、鲐鱼含21.4%、鲢鱼含18.6%、鲤鱼含17.3%、鲫鱼含13%。鱼肉所含的蛋白质都是完全蛋白质,而且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和比值最适合人体需要,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6.脂肪含量较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鱼肉的脂肪含量一

般比较低,大多数只有1%--4%,如黄鱼含0.8%、带鱼含3.8%、鲐鱼含4%、鲢鱼含4.3%、鲤鱼含5%鲫鱼含1.1%鳙鱼(胖头鱼)只含0.9%、墨斗鱼只含0.7%。鱼肉的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的碳链较长,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7.无机盐、维生素含量较高。海水鱼和淡水鱼都含有丰富的磺,还含有磷、钙、铁等无机盐。鱼肉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尼克酸。这些都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另外,鱼肉的肌纤维比较短,蛋白质组织结构松散,水分含量比较多,因此,肉质比较鲜嫩,和禽畜肉相比,吃起来更觉软嫩,也更容易消化吸收。所以,可以看出,鱼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口味好、易于消化吸收的优点。

海水鱼类饲料配方的营养与特性

海水鱼类人工配合饲料的营养与特性 1.钙一般在淡水鱼的预混料中钙的含量较多,因为淡水中溶解的钙少,而海水中溶解的钙则趋于饱和,所以海水鱼中钙的补充就少。事实上,如果过多的钙进人鱼体,超过肾功能的负荷,就会抑制生长,所以在借用淡水鱼预混料配方时,要根据养殖海水盐度的高低作适当的调整,高盐度应少添加,低盐度应多添加,但不管水质如何变化,钙对鱼类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 2.磷磷在水中基本上是一种限制因子。水环境中能提供的量有限,所以大部分需要从饵料中获得。分析结果证明,海水鱼组织中的磷含量比一般陆生动物和淡水鱼类要高得多,这种生理生化上的差异,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显然在海水色的预混料中应多添加磷,但是过多的磷又会影响钙的吸收,所以对某一个养殖品种的钙磷需求和钙磷比一直是引起关注的。另外,磷在不同品种的海水鱼中代谢吸收也不同,如大洋性鱼类狮鱼、鲸鱼等,代谢的速度比一般底栖鱼类蝶、纣、石斑鱼要快得多,因此在配制牙解和石斑鱼的预混料时,与大洋性鱼类相比,磷含量就要减少,否则就会影响鱼的生长。 3.铁 从海水鱼生态环境来看,海水中铁的含量不多,因为偏碱性。至于淡水中铁的含量有多有少,则需看具体水质。因此,一般淡水鱼的铁元素补充多少,影响不大,但是海水鱼的需要量应该满足,当然不同种的鱼需求量也不同,过量添加除成本提高外,也会造成代谢及消化吸收上的障碍,从生理上看,大洋性海水鱼的肌红素含量需求较大,比底栖性鱼类要高得多,每一个肌红素中都含有一个铁原子,因此在矿物质中铁的添加量要高,如果使用这样的配方来饲养沿岸性鱼类就应降低铁的添加量。 其它许多种元素,如铜、锌、铝、镁、钾、钠、碘、硒等,都各有不同的生理作用,添加量适宜就会促进生长,反之就会抑制生长,这些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五、从生理生态及加工过程中对维生素的需求维生素是有机化合物,不同于氨基酸、糖类和脂肪,维生素需要量甚微。动物从外界(经常是饵料)摄人维生素以维持正常生长、繁殖和健康。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八种水溶性维生素需求量相对较少,其主要作为辅酶,被叫做 B 族维生素。另外三种水溶性维生素即胆碱、肌醇和维生素C,其需要量较大,虽不作辅助酶,但具其它功能。维生素儿

淡水鱼类营养需要与配合饲料中营养素的供给

淡水鱼类营养需要及其应用 叶元土 (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我国淡水鱼类营养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目前历经30年左右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国水产饲料在2005年突破1000万吨、水产淡水养殖产量达到1800万吨左右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面对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养殖业和水产饲料工业发展对淡水鱼类营养研究和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且淡水鱼类营养研究自身也面临着重要的转变时期。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肯定和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找到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新形势如何发展,以及如何使我们已经取得的、有限的研究成果更紧密地与水产养殖、水产饲料工业结合,走自主创新、科技与生产相结合、适合我国特点的发展之路。 一、蛋白质、氨基酸营养及营养需要需要 (一)蛋白质的营养及需要量 目前我们基本确定了鲤鱼、草鱼、鲫鱼等重要养殖鱼类的蛋白质需要量,这也是我国淡水养殖鱼类养殖业和饲料工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依然有许多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或还没有解决好。如何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应用好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水产养殖业、水产饲料工业服务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多数鱼类的蛋白质需要量还没有确定 我国的养殖种类数量之多是众所周知的,形成一定养殖产量的种类数量就多达50种以上,这是在其他国家、其他行业所难以见到的情况。 鱼的种类试验蛋白源最适CP(%)参考文献草鱼酪蛋白22.77~27.66 林鼎等,1980 草鱼酪蛋白36.70 毛永庆等,1985 草鱼酪蛋白41 陈茂松等,1976 草鱼酪蛋白28~32 廖朝兴等,1987 草鱼酪蛋白41~43 Dabrowski,1977 青鱼酪蛋白41 杨国华等,1981 青鱼酪蛋白29~41 王道尊等,1984 鲮鱼酪蛋白36~38 毛永庆等,1985 团头鲂酪蛋白33.91 邹志清等,1987 鲤鱼酪蛋白31~38 Ogino等,1970 斑点叉尾鮰全卵蛋白32~36 Garling等,1976 日本鳗鲡酪蛋白+ Arg+Cys 44.5 Nose等,1972 虹鳞 酪蛋白+ 浓缩鱼蛋白30~40 Ogino等,1976 小口鲈鱼蛋白45 Anderson等,1981 大口鲈 酪蛋白+ 浓缩鱼蛋白40 Anderson等,1981

各种淡水鱼的营养价值大全

各种淡水鱼的营养价值大全 来源:西祠胡同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6日 点击数:39 鲈鱼,淡水鱼古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可见鲈鱼的肉质鲜美。鲈鱼能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安胎,治水气,食之益人。作腌制鱼尤好,晒干,很香美。鲈鱼的鳃、肉都可入药。其鳃性味甘、平,有止咳化痰之功效,可用以治疗小儿百日咳。其肉性味甘、温,有健脾益气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痛、脾虚泄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消瘦等症;若手术后食用亦能促进伤口生肌愈合。鲤鱼,淡水鱼鲤鱼的营养价值很高,特别是含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率高达98%,可供给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食疗本草》说,赤小豆和鲤鱼烂煮食之,治疗脚气和大腹水肿。《本草纲目》在介绍赤小豆与各种肉禽制作利水消肿的药膳时,排在第一位的也是鲤鱼。赤小豆炖鲤鱼,最宜用于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也可作为肾脏病水肿的辅助治疗食品;妇女妊娠水肿,食用本方可补养消肿;产后乳汁不够,也宜食用、有补养催乳的功效。 鲶鱼,猫鱼淡水鱼鲶鱼不仅像其它鱼—样,含有丰富营养,而且肉质细嫩美味浓郁,易消化、刺少、开胃,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鲶鱼有二十几种做法,其中水煮鲶鱼、麻辣鲶鱼、大蒜烧鲶鱼、滋补鲶鱼头等很受欢迎。其中水煮鲶鱼不是很辣,但肉质细腻鲜美。麻辣口味的大蒜烧鲶鱼,则是香辣诱人。如果您想大补,可来一个滋补火锅仔,有花旗参、沙参、党参、淮山、苡仁、大枣、枸杞等作调料,既有滋补效果又美味可口。另外这里的辣椒取自贵州的小灯笼椒,如加上冰糖泡制会很香甜,可去掉辣椒的火气,因此即使怕长痘痘的女士也可大胆品尝 鲫鱼,淡水鱼鲫和鲤鱼同类,是饮食中常见的佳肴,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因为鲫鱼含动物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常吃鲫鱼不仅能健身,还能减少肥胖,有助于降血压和降血脂,使人延年益寿。中医认为鲫鱼能补虚、温中下气、利水消肿,清烧能治胃肠道出血和呕吐反胃。外用还有解毒消炎的作用。尤其是治疗产后乳少更有独到之处。吃鲫鱼能开胃健脾、调营生津,这样不仅补充了生成浮汁的营养蛋白,而且脾健则能使乳汁分泌,因此吃鲫鱼对乳汁少、乳泌不畅的产妇确有增加乳汁分泌的效果。 草鱼,淡水鱼草鱼肉性味甘、温、无毒,有暖胃和中之功效,广东民间用以与油条、蛋、胡椒粉同蒸,可益眼明目。其胆性味苦、寒,有毒。动物实验表明,草鱼胆有明显降压作用,有祛痰及轻度镇咳作用。 梭鱼,狗鱼淡水鱼。狗鱼是在北半球寒带到温带里广为分布的淡水鱼。口像鸭嘴大而扁平,下颌突出。是淡水鱼中生性最粗暴的肉食鱼,除了袭击别的鱼外,还会袭击蛙、鼠

海水鱼类饲料配方的营养与特性

海水鱼类人工配合饲料的营养与特性 1.钙 一般在淡水鱼的预混料中钙的含量较多,因为淡水中溶解的钙少,而海水中溶解的钙则趋于饱和,所以海水鱼中钙的补充就少。事实上,如果过多的钙进人鱼体,超过肾功能的负荷,就会抑制生长,所以在借用淡水鱼预混料配方时,要根据养殖海水盐度的高低作适当的调整,高盐度应少添加,低盐度应多添加,但不管水质如何变化,钙对鱼类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 2.磷 磷在水中基本上是一种限制因子。水环境中能提供的量有限,所以大部分需要从饵料中获得。分析结果证明,海水鱼组织中的磷含量比一般陆生动物和淡水鱼类要高得多,这种生理生化上的差异,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显然在海水色的预混料中应多添加磷,但是过多的磷又会影响钙的吸收,所以对某一个养殖品种的钙磷需求和钙磷比一直是引起关注的。另外,磷在不同品种的海水鱼中代谢吸收也不同,如大洋性鱼类狮鱼、鲸鱼等,代谢的速度比一般底栖鱼类蝶、纣、石斑鱼要快得多,因此在配制牙解和石斑鱼的预混料时,与大洋性鱼类相比,磷含量就要减少,否则就会影响鱼的生长。 3.铁 从海水鱼生态环境来看,海水中铁的含量不多,因为偏碱性。至于淡水中铁的含量有多有少,则需看具体水质。因此,一般淡水鱼的铁元素补充多少,影响不大,但是海水鱼的需要量应该满足,当然不同种的鱼需求量也不同,过量添加除成本提高外,也会造成代谢及消化吸收上的障碍,从生理上看,大洋性海水鱼的肌红素含量需求较大,比底栖性鱼类要高得多,每一个肌红素中都含有一个铁原子,因此在矿物质中铁的添加量要高,如果使用这样的配方来饲养沿岸性鱼类就应降低铁的添加量。 其它许多种元素,如铜、锌、铝、镁、钾、钠、碘、硒等,都各有不同的生理作用,添加量适宜就会促进生长,反之就会抑制生长,这些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五、从生理生态及加工过程中对维生素的需求 维生素是有机化合物,不同于氨基酸、糖类和脂肪,维生素需要量甚微。动物从外界(经常是饵料)摄人维生素以维持正常生长、繁殖和健康。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八种水溶性维生素需求量相对较少,其主要作为辅酶,被叫做B族维生素。另外三种水溶性维生素即胆碱、肌醇和维生素C,其需要量较大,虽不作辅助酶,但具其它功能。维生素儿 D、E和K是脂溶性维生素,其作用与酶无关,但有些情况下如维生素K具有辅酶

浅谈淡水鱼类矿物质营养

淡水鱼类矿物质营养 叶元土 苏州大学 一、概述 (一)矿物元素的分类 矿物元素按动物体内含量或需要不同分成常量矿物元素和微量矿物元素两大类。常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高于50mg/kg的元素,主要包括钙、磷、钠、钾、氯、镁、硫等七种。微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低于50mg/kg的元素,目前查明必需的微量元素有Fe、Zn、铜、锰、碘、硒、钴、钼、氟、铬、硼等十二种。铝、钒、镍、锡、砷、铅、锂、溴等8种元素在动物体内的含量非常低,在实际生产中基本上几乎不出现缺乏症。

(二)矿物元素的主要营养作用 动物体内存在的矿物元素具有重要的营养生理功能:有的参与体组织的结构组成,如钙、磷、镁以其相应盐的形式存在,是骨、牙齿和鳞片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的作为酶(参与辅酶或辅基的组成)的组成成分(如Zn、锰、铜、硒等)和激活剂(如镁、氯等)参与体内物质代谢;有的作为激素组成(如碘)参与体内的代谢调节等;还有的元素以离子的形式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如Na+、K+、Cl-等。 矿物元素必须由外界供给,当外界供给不足,不仅影响生长或生产,而且引起动物体内代谢异常、生化指标变化和缺乏症。在缺乏某种矿物元素的饲粮中补充该元素,相应的缺乏症会减轻或消失。 (三)矿物元素与养殖鱼类的形体 饲料中矿物元素的组成和含量与养殖鱼类的形体有很大的关系,在养殖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饲料矿物元素组成、营养水平的调节对养殖鱼类形体的控制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主要是通过对鱼体骨骼系统的生长、发育而产生影响;同时,也通过对代谢的调节控制作用而对养殖鱼类的形体产生重大影响,如饲料中磷供给不足时,除了严重影响骨骼系统的生长和发育外,还将抑制鱼体对饲料脂肪的氧化分解速度、影响脂肪氧化供能效率,并对生长速度产生抑制作用,还导致鱼体肌肉、内脏和肠系膜积累过多的脂肪,使鱼体内脏比、肝胰脏比显著增加,鱼体出现“大肚”、“短胖”的形体。 关于鱼类的体型,通常是比较鱼体三条几何轴线的相对比例。条几何轴线分别为:①头尾轴、又称主轴,为自头的前端至尾的末端贯穿体躯中央的一条轴线,②背腹轴、又称纵轴,为自背部最高处通过头尾轴至腹部的一条轴线; ③左右轴、又称横轴,为自左至右(或右至左)与头尾轴、背腹轴成垂直的一条轴线。

最有营养价值的10种鱼

最有营养价值的10种鱼类 1、白令海鱼 白令海鱼独一无二的从鱼种改良到育苗繁殖出来的,零下50度超低温速冻,保证了白令海鱼的色型口味口感,鲜美嫩爽滑,美食美味爽口的鱼肉口感谁吃谁知道;吃了还想吃,健康佳肴适口度深受老人儿童们的喜食。 2、鲤鱼 鲤鱼对孕妇胎动不安、妊娠性消肿有很好的食疗效果。中医学认为,鲤鱼各部位均可入药。鲤鱼皮可治疗鱼梗;鲤鱼血可治疗口眼歪斜;鲤鱼汤可治疗小儿身疮;用鲤鱼治疗怀孕妇女的浮肿,胎动不安有特别疗效。

3、带鱼 鱼肉厚刺少,营养丰富。有补脾、益气、暖胃、养肝、泽肤、补气、养血、健美的作用。适合体虚之人如头晕、气短、乏力、营养不良者食用,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皮肤干燥者尤为适宜。所以,胃口不佳的人,可以考虑在夏天多吃些带鱼。 4、草鱼 1.草鱼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循环有利,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 2.草鱼含有丰富的硒元素,经常食用有抗衰老、养颜的功效,而且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3.对于身体瘦弱、食欲不振的人来说,草鱼肉嫩而不腻,可以开胃、滋补。

5、桂鱼 主治腹内恶血,杀肠道寄生虫,益气力,健身强体魄,补虚劳,另可益胃固脾,治疗肠风泻血。 6、鲫鱼 鲫鱼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喜群居而行,择食而居。肉质细嫩,肉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11克,并含有大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鲫鱼药用价值极高,其性平味甘,入胃、肾,具有和中补虚、除羸、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 7、鲢鱼 鲢鱼味甘,性平,无毒,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较宜养殖的优良鱼种之一。为我国主要

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8、青鱼 ⒈青鱼中除含有丰富蛋白质、脂肪外,还含丰富的硒、碘等微量元素,故有抗衰老、抗癌作用 ⒉鱼肉中富含核酸,这是人体细胞所必须的物质,核酸食品可延缓衰老,辅助疾病的治疗。 ⒊每百克含蛋白质15.8~20.1克,脂肪2.6~5.2克,磷171~246毫克,镁32毫克,锌 0.94毫克,硒37.69微克,维生素总E0.81毫克。 青鱼是一种富含蛋白质、脂肪很低的食物。青鱼含有丰富的核酸,可以延缓衰老,营养易被人体吸收,可用于食疗。 青鱼中除含有19、5%蛋白质、5、2%脂肪外,还有钙、磷、铁、B1、B2和微量元素锌,成人每日需锌12-16毫克。 青鱼含丰富的硒、碘等微量元素,故有抗衰老、抗癌作用;青鱼体内还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EPA具有扩张血管、防止血液凝结等作用;DHA对大脑细胞、特别对脑神经传导和突触的生长发育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如何配制观赏鱼颗粒饲料

如何配制观赏鱼颗粒饲料 热带鱼养殖2008-10-15 15:18:08 阅读54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在配制观赏鱼颗粒饲料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营养性。营养性与适口性是饲料质量高低与否的最重要指标,在营养性方面可分为生长与增色两部分,营养物质的含量应符合观赏鱼生长需求标准。 2.适口性。饲料散发出的不同气味是初步鉴定观赏鱼饲料质量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好的饲料散发出带有海鲜味道的腥味及香味。因此,在饲料中应添加一些诱食剂,其作用是提高配合饲料的适口性,引诱和促使观赏鱼主动摄食饲料。目前,比较常见的诱食剂有氨基酸及其混合物、含硫有机物、核酸类物质和动植物的提取物。 3.稳定性。饲料要求在水中一定时间内不松散,以便鱼类摄食并防止营养物质的散失和流失。一是增加淀粉含量较多的原料的使用量,如次粉、小麦粉;二是在饲料中添加黏合剂。目前,黏合剂有膨润土的钠盐或钙盐、褐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木质素磺酸盐、半纤维素等。 4.添加着色剂。观赏鱼体色是叶红素和叶黄素在体内积累成色而成,由于观赏鱼和其他鱼类一样,不能在体内合成上述两种物质,必须从饲料中摄取。这两种有机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性原料(如蔬菜、胡萝卜)中,但经加工、贮藏,这些营养成分损失较大,含量甚微。因此,要满足观赏鱼饲料增色的需要,必须在饲料中另外添加着色剂。饲料着色剂可分为天然着色剂,如绿藻、螺旋藻、虾蟹类壳粉;人工合成着色剂,如类胡萝卜素及其衍生物;微生物着色剂,如叶黄素等。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天然着色剂种类复杂,含量变化大,不易掌握,来源不稳定,同时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作为着色剂添加的主要物质是由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叶黄素和由化学合成方法生产的类胡萝卜素及其衍生物。 台湾惠宏有机矿物虾红素含特殊成分nthaxanthin 能促使红龙、七彩、花罗汉等高经济观赏鱼体色鲜红,色泽自然、分明、增强免疫力及繁殖能力。 添加鱼成长所需维生素、氨基酸、铬、钼、铁、锰等特殊元素及有机矿物质,可经由肠道直接吸收。强化免疫能力,提高繁殖率,加速仔鱼成长。七彩泌乳可增加30%。使用方法∶每公斤汉堡添加3公克 极品罗汉饲料配方: 特色∶ 高蛋白质鱼粉,南极虾等高级起头艶丽配方,多醣体免疫抗体酵素,增强鱼苹抗病能力。 1本品专为高级花罗汉、中国兰寿、狮头高级金鱼及高级观赏鱼、血鹦鹉等高级热带鱼,调配之高营养高蛋白质起头强化配方之增艳极品饲料。 2.含多醣体免疫抗体酵素、多种维他命、必需氨基酸,增强鱼苹抗病能力,确保鱼苹建康。 3.添加活菌酵素,帮助消化,健胃整肠,减少排泄物,不污染水质。 4.含虾红素、螺旋藻、大量南极虾、胡罗卜素等起头增艶完整配方,快速显现健康亮丽色彩。 使用方法∶ 高营养配方请酌量喂食即可,每次喂食量以3分钟食毕,最多不超过6分钟,每日2次。 质量保证∶

饲料与饲料配制word版

饲料与饲料配制—在线作业_A 一 单项选择题 1. 脂肪 蛋白质 粗纤维 维生素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维生素 知识点: 1.2 饲料营养物质 2. 错误 正确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错误 知识点: 2.1 国际饲料分类 3. 错误 正确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正确 知识点: 3.1 青绿饲料营养特性及其影响 下列不能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是( )。 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大于或等于18,以风干形式饲喂的一类饲料叫粗饲料( )。 青绿饲料潜在的营养功能的发挥受到该类饲料含水量高的限制。( )

4. 乳酸菌 醋酸菌 酵母菌 酪酸菌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乳酸菌 知识点: 4.1 青贮意义及原理 5. 尿素 氨气 液氨 氨水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尿素 知识点: 5.2 秸秆饲料 6. 20%以下 16%以下 14%以下 18%以下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14%以下 知识点: 6.1 谷物籽实类饲料 一般制作成功的青贮饲料需要( )微生物的作用。 我国广大农村处理秸秆多采用的氨化试剂是( )。 为了便于玉米的贮存,通常要求其含水量应为( )。

7. 单宁 植酸 木聚糖 葡聚糖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单宁 知识点: 6.1 谷物籽实类饲料 8. 错误 正确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正确 知识点: 5.1 青干草 9. 胃肠胀气因子 植酸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大豆抗原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大豆抗原 知识点: 7.1 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的营养特性及其加工 10. 高粱的主要抗营养因子是( )。 晒制干草的VD 含量高于人工制作的干草。( ) 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抗营养因子是( )。

各种鱼的营养价值

各种鱼的营养价值 草鱼: 草鱼的俗称有:鲩、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混子、黑青鱼等。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水库,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与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就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草鱼含有丰富的不饱与脂肪酸,对血液循环有利,就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草鱼含有丰富的硒元素,经常食用有抗衰老、养颜的功效,而且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并具有暖胃与中、平肝祛风、治痹、截疟、益肠明目之功效,主治虚劳、风虚头痛、肝阳上亢、高血压、头痛、久疟。草鱼味甘、性温、无毒,入肝、胃经; 1、草鱼含有丰富的不饱与脂肪酸,对血液循环有利,就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 2、草鱼含有丰富的硒元素,经常食用有抗衰老、养颜的功效,而且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3、对于身体瘦弱、食欲不振的人来说,草鱼肉嫩而不腻,可以开胃、滋补。适烧、炖、酸汤鱼、水煮鱼片最佳。

鲫鱼: 又名河鲫、鲋鱼、喜头、鲫瓜子、喜头鱼、海附鱼、童子鲫、鲭。鲫鱼就是全价高蛋白低脂肪动物性食品。养生功效:为补脾利水的养生食品。日常食之可益脾胃、补需羸、通乳汁、利水湿,且性质平与,不濡不燥,尤宜养生食用。鲫鱼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清热解毒,通络下乳。鲫鱼有利于心血管功能,可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 1、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就是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质来源,常食可增强抗病能力,肝炎、肾炎、高血压、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患者可经常食用; 2、鲫鱼有健脾利湿,与中开胃,活血通络、温中下气之功效,对脾胃虚弱、水肿、溃疡、气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补食疗作用;产后妇女炖食鲫鱼汤,可补虚通乳; 3、鲫鱼肉嫩味鲜,可做粥、做汤、做菜、做小吃等。尤其适于做汤,鲫鱼汤不但味香汤鲜,而且具有较强的滋补作用,非常适合中老年人与病后虚弱者食用,也特别适合产妇食用。 鲫鱼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利水、通乳、除湿之功效。适烧、清蒸、番茄闷、由以煲汤为佳。 鲤鱼: 又名龙门鱼、鲤拐子、赤鲤、黄鲤、白鲤、赖鲤。鲤鱼有

鱼用饲料配方手册

鱼用饲料配方手册 淡水鱼类种类繁多,仅我国就有900多种,进行养殖生产的鱼类(包括引进种类近100 种)。投饲养殖的鱼类,饲料要占其周期养殖成本的一半以上,S养的全面与否a接关系到养葫鱼类的经济效益,角类的营养需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选择设计好的营养全面的饲料配方时,我们应该从现有的饲料原料出发,开发出适用于淡水养殖鱼类的新蛋白源、脂肪、碳水化介物,在满足营养要求的基础上,研制出营养全面且成本较低的配介饲料,从而促进淡水养殖漁业的发展。要开发好的饲料,必需对饲料的e芥构成成份有较全面的了解。 —、氨基酸与蛋白质 氨慕酸町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所谓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和数量不能满足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及生产需要的氨基酸。蛋白质的构成对动物的营养效果十分重要,它的生物学价值取决于所含氨基酸的平衡状况。 (一〉必需氨基酸的“木桶模式”。现代科学己经证明,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利用,是将蛋白质消化降解为氨基酸,然后以氨基酸(少部分以短肽)形式吸收、参与机体代谢,合成各种动物组织蛋白,生产产品。而各种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组成比例不同,不同生物体蛋白质所介氨基酸组成比例差异很大。当动物合成某一组织蛋白(或生产某一特定产品,如鸡蛋)时,动物只是按所合成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比例利用饲料。 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如果其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比例低于所合成的蛋白质相应氨基酸比例,则会限制其他氨S酸的利用,降低饲料蛋白质的利用和生物学价值。只冇所供蛋白质所含氨基酸与将合成资白质一致时,才能被充分利用,即如同一只由许多木板组成的木 —块木板相当于一种氨基酸在所供蛋白质中的含最与产品蛋白质中含量的比值,即满足程度,若某种氨基酸比值低,不能满足合成需要,就好比组成木桶的一块木板较短,则木桶盛水效率降低,其他木板再长也只是浪费。所以只冇必需氨基酸与产品蛋白质一致,蛋口质才能最有效地利用,各种氨基酸的效价也就高。 由此可见,饲料蛋白质的质量取决于所含必需氨基酸的总最和氨基酸组成的比例。饲料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总量人,各氨基酸组成比例与动物机体蛋白质(或产品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例越接近,其生物学价值就越高,品质就越好。反之,蛋白质品质就差。一般说來, 动物性彊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都与动物产品接近,因而生物学价高,品质好.参数谷物及其他植物性蛋白质含必需氨基酸总量少,比例不符合动物需要,生物学价值低。目前营养家们将与某特定动物特定生长阶段的体组织蛋白质(或某产品蛋白质)中氨基酸比例一致的蛋白质视为此群体、此阶段的“理想蛋白质”。 (二〉限制性氨基酸。由于某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的不足,会限制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这些氨基酸称为“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中限制性氨基酸,是以其中各氨基酸组成比例与动物体蛋白质或产品蛋白质中各氨基酸比例接近的程度來确定的。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动物体蛋白质相应氨基酸會量比称为“氨基酸的化学评分”。通常以百分比衣示。即:氨慕酸的化学评分 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 X100% 动物组织蛋白(或产品蛋白)质中相应氨基酸含量

如何配制猪饲料的秘密!太详细了

(一)能量饲料 1、玉米:具有“饲料之王”美称。营养特点: (1)能量高,ME(猪)㎏。NFN含量高(74%~80%),且主要是淀粉,CF少,%,消化率高; (2)CP含量低,%~%且品质差,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含量低; (3)含有较高脂肪(%%),亚油酸含量在2%左右,是谷物类饲料最高者,若玉米占日粮50%的比例,可满足畜禽亚油酸的需要量; (4)黄玉米含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也是维生素E的良好来源,B组维生素中除硫胺素含量丰富外,其他维生素含量很低。不含维生素D; (5)钙含量低,磷含量虽然高,大部分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对猪利用率低。 使用注意事项: (1)饲喂前要粉碎,但不易久贮,1周内喂完为好。 (2)禁止饲喂霉变玉米,注意去毒(黄曲霉毒素(﹤㎎/㎏)和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具有致癌作用,赤霉烯酮可使卵巢病变,抑制

发情,减少产仔数,初产母猪流产,公猪性欲降低)。现常在配合料中加脱霉剂。 (3)不宜过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过肥,出现软脂。一般用量60%左右。 2、小麦麸: 又称麸皮,是小麦加工的副产品,主要由种皮、糊粉层、少量胚和胚乳组成。小麦麸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面数质量,生产上等面粉时,有相当一部分胚乳与胚、种皮等组成麦麸,这种麦麸的营养价值高。如果对面粉质量要求不高,不仅胚乳在面粉中保留较多,甚至糊粉层也进入面粉,这样的麦麸营养价值低。因此,麦麸的营养价值差别较大,粗纤维为%-12%,粗蛋白质%-17%,氨基酸组成好于小麦。由于麦粒中B组维生素多集中在糊粉层和胚中,故麦麸中B组维生素含量高,麸皮中钙少磷多,钙与磷比例极不平衡。由于粗纤维含量较高,因此能量较低(ME约为~㎏),常用来调节日粮能量浓度。 通常生长肥育猪日粮麸皮15%-25%,断奶仔猪日粮用量大会引起拉稀,一般不超过10%。妊娠母猪日粮约占25%-30%。由于含适量粗纤维和硫酸盐类,具有轻泻作用,产后母猪喂给适量的麸皮粥可以调节消化道机能。 3、米糠:

鱼类配合饲料的选择

鱼类配合饲料的选择技巧 鱼类的食物来源有天然饵料和人工按鱼类营养需要生产的配合饲料。水产养殖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在饲料使用方面主要取决于质量而不是价格,饲料的选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养殖经验为主,而不能依赖别人说的什么饲料的好坏来选用饲料。适合其他养殖户的饲料并不代表也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随着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对水产饲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粉末状配合饲料和颗粒配合饲料存在着水中稳定性差,沉降速度快,易造成饲料的浪费和水质污染,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水产养殖的需要,而浮性饲料能较好的克服上述两种饲料的弊端,浮性饲料更有利于养殖经验不丰富的用户更好的控制投饲率,有着较好的市场潜力和市场前景。 养殖品种及规格不同品种的全价配合饲料,其成分含量和营养价值是不相同的,所适用的养殖鱼类就不一样。比如,肉食性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要比杂食性鱼类高,杂食性的又要比草食性的高,养殖鳗鱼、罗非鱼和草鱼时,不应使用同样的饲料;同一种鱼,不同养殖阶段也应使用不同的饲料。为了提高养殖的保险系数而盲目购买高档饲料,既增加了养殖场成本,又不适合鱼类的营养需要。为了降低养殖成本,使用低档廉价饲料,也是不恰当的。 低价格的全价配合饲料多使用品质较差、消化利用率较低的原料,可被鱼类利用的有效成分含量较低,饲料系数高,养殖鱼类所需要营养得不到满足,生长缓慢,饲料消耗量大,同样也会使养殖效益

下降。避免跨种类混合使用全价配合饲料,用畜禽饲料喂鱼,不仅不能满足鱼类营养需要,还会因为畜禽饲料中所含的某些药物等添加剂而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因此,选择全价配合饲料需要注意鉴别饲料的名称、使用的养殖对象以及饲料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 鉴别全价配合饲料品质优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饲料颗粒的长短和大小要适当。鱼类的摄食特点是,当它能吞食较大颗粒的饲料时,不选择小颗粒的饲料,因此,应选择粒径适合鱼口径大小的饲料。优质全价配合饲料从外观来看,颗粒粗细均匀,长短一致,颗粒长度是粒径的1.5~2倍,无过碎或过长的饲料。 2.饲料的粘结要适度。饲料颗粒外表光洁致密,不粗糙松软,这样的饲料在水中稳定性好,可保持浸泡在水中20秒内不吸水变形,1.5h内不完全溃散(虾类饲料除外)。 3.饲料含水量要适当。优质全价配合饲料手感干燥清爽不潮湿,含水率约为12%,正常情况下可保存3个月以上而不霉坏变质。饲料含水分太少,则硬度过大,不利于鱼类消化;饲料含水量水分太多,则容易霉变,保质时间短。 4.饲料的适口性和色泽要好。优质全价配合饲料颜色均匀自然,气味淡香,口感略咸。 若饲料颜色偏重于某种原料的颜色或颜色不均匀,表明饲料原料品质较低劣或加工时混合不均匀,成品饲料的质量就没有保障。 配合饲料的保存饲料中的蛋白质会被霉菌破坏,脂肪容易被氧化,维生素在光照、高温、潮湿及有氧的情况下易失效等等,无论饲

石斑鱼营养需求与饲料的研究进展(精)

石斑鱼营养需求与饲料的研究进展 艾春香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省水产饲料研究会 石斑鱼是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鱼类的统称,它们在全世界亚热带和热带海区均有分布,是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水网箱养殖高档鱼类之一。 石斑鱼为凶猛性、暖水性、广盐性的中下层鱼类,它具有生长快、适应环境能力强、养殖成活率高、耐高密度饲养、食性广(偏肉食性)、池养条件下能产卵、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和市场价值高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外,石斑鱼是一类行动迟缓的鱼类,这可减少用于运动的能量消耗,提高饲料效率和减少投饲频率。经过驯养,它能很好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但这种鱼类具有多疑的天性,当它发现食物时不是及时向食物移动,可当有某一条鱼试图接近食物时,它就会立即激烈地攻击食物,甚至在摄食过程中有时也会伤害到自身。由于这种特性,所以石斑鱼一般采用与真鲷等海水鱼类混养(Mix-cultured),以净化池塘并刺激石斑鱼摄食。 石斑鱼养殖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外石斑鱼的养殖始于20世纪60年代,而国内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且主要集中在沿海的福建、广东、浙江、海南、广西、台湾等省。养殖方式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和海区增殖放流等。近几年来,随着石斑鱼多种养殖模式的推广以及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的突破,极大地推动了其养殖产业的兴起。石斑鱼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提供能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的优质配合饲料,然而由于人们对其营养需求研究尚不全面,难以满足研制生产其优质配合饲料的要求。为此,大力开展石斑鱼营养学研究,开发出优质系列配合饲料,对进一步推动石斑鱼的养殖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概述国内外有关石斑鱼营养需求与饲料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开展石斑鱼营养需求研究和研制开发石斑鱼系列配合饲料提供参考。 一、石斑鱼的营养需求 石斑鱼是偏肉食性的广食性鱼类。自然状态下的石斑鱼主要捕食多毛纲(如沙蚕)、甲壳动物(如xandiid蟹、小长臂虾)和小鱼等生物饵料。目前,国内养殖石斑鱼主要靠饲喂新鲜小杂鱼、甲壳类、软体动物、沙蚕等, 有时搭配少量配合饲料。迄今,国内外学者在石斑鱼的营养需求研究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1.对蛋白质的营养需求 蛋白质不仅是构成石斑鱼组织器官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且还是其机体内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激素和抗体等的组成成分,同时也是饲料成本中比例最大的成分。此外,饲料中蛋白质作为能量利用时将伴随着氮的分泌而影响水质。因此,国内外学者均将石斑鱼的蛋白质营养需求作为首选的重要课题进行研究。至今,国内外有关石斑鱼的蛋白质营养需求已有较多的报道。结果表明,石斑鱼对蛋白质的要求较高,但不同的种类、同一种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蛋白源和饲料组成条件下,石斑鱼对蛋白质的营养需求各异(见表1)。实用石斑鱼配合饲料中推荐的经济有效的蛋白质水平为40% (Boonyaratpalin,1997)。 蛋白质的质量会影响石斑鱼的生长发育。Millamena(2002) 以斜带石斑鱼(E.coioides)幼鱼的增重率、特殊生长率、存活率、饲料转换率和体成份为指标,采用鱼粉分别被动物下脚料粉——肉粉和血粉(4:1)混合物替代0%, 10%, 20%, 30%, 40%, 60%, 80%和100%配制成8种蛋白质为45%,脂肪为12%的等氮实用饲料(以含鱼粉100%的饲料或小杂鱼作为对照饲料),饲养幼鱼60d,以探讨肉粉和血粉混合物替代鱼粉对幼鱼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鱼粉被混合物替代10%-80%的饲料组幼鱼与小杂鱼组幼鱼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的差异

淡水鱼类营养成分

1、鲤鱼 【别名】:龙门鱼、鲤拐子、赤鲤、黄鲤、白鲤、赖鲤 【食量建议】:每次约100克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禁忌人群】:慢性病患者不宜食用 鲤鱼介绍 鲤鱼因鱼鳞上有十字纹理而得名。体态肥肚,肉质细嫩。产于我国各地淡水河湖、池塘。一年四季均产,但以2-3月产的最肥。鲤鱼呈柳叶形,背略隆起,嘴上有须,鳞片大且紧,鳍齐全且典型,肉多刺少。按生长水域的不同,鲤鱼可分为河鲤鱼、江鲤鱼、池鲤鱼。河鲤鱼体色金黄,有金属光泽,胸、尾鳍带红色,肉脆嫩,味鲜美,质量最好;江鲤鱼鳞内皆为白色,体肥,尾秃,肉质发面,肉略有酸味;池鲤鱼青黑鳞,刺硬。泥土味较浓,但肉质较为细嫩。鲤鱼体态肥壮艳丽,肉质细嫩鲜美,是人们日常喜爱食用并且很熟悉的水产品。逢年过节,餐桌上都少不了它,取其“年年有余”、“鱼跃龙门”之意,增添喜庆气氛。 冬天,鲤进入冬眠状态,沉伏於河底,不吃任何东西。春天产卵,雌鱼常在浅水带的植物或碎石屑上产大量的卵。卵在4~8天後孵化。鲤生长很快,大约第三年达到性成熟,在饲养条件下,可活40年以上。长度平均35公分(14吋)左右,但最大可超过100公分(40吋),重22公斤(49磅)以上。鲤常被养殖,以供食用,特别在欧、亚二洲,每水域能生产出大量的鱼。是家养的变种。鲤的两个养殖品种是镜鲤(mirror carp,具少数大鳞)和草鲤(leather carp,几乎无鳞)。黑鲫(Carassius carassius)是鲤的一个无须的欧洲近缘种。 鲤鱼是在亚洲原产的温带性淡水鱼。喜欢生活在平原上的暖和湖泊,或水流缓慢的河川里。分布在除澳洲和南美洲外的全世界。很早便在中国和日本当作观赏鱼或食用鱼,在德国等欧洲国家作为食用鱼被养殖。背鳍的根部长,没有脂鳍,通常口边有须,但也有的没有须。口腔的深处有咽喉齿,用来磨碎食物。鲤鱼的种类很多,约有2900种。 我国古代有崇尚鲤鱼的风俗。常以鲤鱼作为赠礼和祭品。《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妻

饲料配比

文章编号:1000-0615(2005)06-0798-06 收稿日期:2004212227 资助项目:国家“十五”攻关草鱼高效饲料开发技术项目 作者简介:马 利(1977-),男,河南鹤壁人,硕士,主要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E 2mail :hnmlhb @https://www.360docs.net/doc/855945563.html, 通讯作者:雍文岳,E 2mail :yongwy @https://www.360docs.net/doc/855945563.html, 不同菜粕水平对草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毒素残留的影响  马 利1, 黄 峰2, 吴建开1, 雍文岳3, 曹俊明1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 2.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湖北武汉 430023;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 434000) 摘要:为考察不同菜粕水平(0~50.0%)对草鱼生长、饲料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和毒素残留的影响。对不同体重的草鱼(初始平均体重约5.0g 和18.7g )分别进行了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菜粕水平的升高,不同体重的草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均有所下降,但在0、10.0%、20.0%和30.0%组没有显著差异;草鱼(初始平均体重约5.0g )肌肉和肝脏中硫代葡萄糖甙、 唑烷硫酮和异硫氰酸盐的含量随饲料中菜粕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不同菜粕水平对草鱼(初始平均体重约18.7g )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血糖、肌肝、T 3和T 3/T 4均无显著影响,而对T 4和T 3+T 4有显著影响,并且对肝脏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通过两个试验的研究认为草鱼幼鱼饲料中菜籽粕用量以少于30.0%为宜。 关键词:草鱼;菜籽粕;生长;血清生化指标;毒素残留中图分类号:S 963.31 文献标识码:A E ffects of different rapeseed meal levels on grow th ,serum biochemical indices and toxins residues in Ctenoparyngodon idellus  MA Li 1, HUANG Feng 2, WU Jian 2kai 1, Y ONG Wen 2yue 3, CAO J un 2ming 1 (1.Institute o f Animal Science ,Guangdong Academy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China ; 2.Fisheries Department ,Huazhong Agriculture Univer sity ,Wuhan 430023,China ; 3.Changjiang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 f Fisheries Science ,Jingzhou 434000,China ) Abstract :Two 82week feeding trial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different rapeseed meal levels (0.0-50.0%)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blood biochemical indices and toxins residues in grass carp (Ctenoparyngodon idellus )(average body weight were about 5.0g and 18.7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rapeseed meal levels ,the weight gain rate ,specific growth rate ,feed efficiency ratio and 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decreased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0.0,10.0%,20.0%and 30.0%groups.Glucosinolate (GLS ),isothiocyanate (ITC )and oxazolidine thione (OZT )content in the muscle and liver also increased with the rapeseed meal level increasing in average body weight 5.0g ;In average body weight 18.7g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rum glutamic 2oxalacetic transaminase ,glutamic 2pyruvic transaminase ,glutamic 2oxalacetic transaminase/glutamic 2pyruvic transaminase ,total protein ,albumin ,globin ,albumin/globin ,urea nitrogen ,glucose ,creatinine ,T 3and T 3/T 4,but T 4and T 3+T 4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liver cells were damaged.From the two trials ,a percentage of no more than 30.0%of rapeseed meal supplementation in the feed was suitable. K ey w ords :Ctenoparyngodon idellus ;rapeseed meal ;growth ;serum biochemical indices ;toxin residues 第29卷第6期2005年12月 水 产 学 报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 Vol.29,No.6  Dec.,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