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酯的应用现状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诱发急性脑梗死1例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诱发急性脑梗死1例林坤才1,谢梅珍2 (1 漳州市第三医院急诊科,福建漳州363000;2 第九○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药学科,福建漳州363000)摘要:1例36岁女性因右侧输尿管结石引起右侧腰部剧痛,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镇痛后,患者出现左侧肢体乏力、言语含糊、意识改变,经颅脑磁共振检查后明确诊断急性脑梗死,予按急性脑梗死诊疗常规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此后未再使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继续其他药物治疗,患者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关键词:脑梗死;氟比洛芬酯;药物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969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3765(2021) 04 0219 02通讯作者:谢梅珍。
1 病案患者女,36岁,2020年3月8日18∶50因“突发语言不清伴左侧肢体乏力2h余”到我院就诊。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等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患者曾于2020年3月8日16∶00因“突发右侧腰部剧痛伴呕吐30min”步行到我院急诊科就诊,当时无肢体乏力,无皮肤感觉异常,无头晕头痛,无心悸胸闷及二便失禁等不适,查体:查体配合,神志清楚、语言清晰,无口眼歪斜,双肺呼吸音清,心律整齐,未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
右肾区叩击痛明显,四肢肌力、感觉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急诊彩超检查提示:“右侧输尿管扩张,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5mm×4mm,右肾结石伴肾积水。
”诊断为:①肾绞痛;②急性右输尿管下段结石梗阻。
16∶27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厂家: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E068T,规格:5mL:50mg)50mg+0 9%氯化钠注射液10mL缓慢静脉注射。
用药约10min后,患者腰痛症状明显改善,但精神倦怠,自行步行回家休息,期间未使用其他药物。
2h后患者在家中出现意识模糊,言语含糊不清,左侧肢体乏力,无法行走,呕吐3次胃内容物,立即由家属送到我院急诊科就诊。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临床应用 [# $ %] 用于缓解术后痛和癌痛。 !"# 适应证
[9] 对氟比洛芬酯注射 !"! 安全有效性 日本 45%678# 液进行了随机双盲双模拟试验, 以肌内注射的酮洛芬
为对照。结果显示: 在开腹手术后疼痛的 203 例患者中 有 9:’ 例 (’9;3/ ) 疼痛得到了改善或显著改善; 20: 例 癌症引起的中重度持续疼痛患者中有 9:+ 例 (:<;</ ) 症状改善或显著改善; 效果与酮洛芬相当。术后镇痛 起效时间约为用药后 9+ %#=, 持续时间超过 05; 癌症止 痛起效时间多在用药后 0,%#= 内, 持续时间可达 <5 以 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在所有使用氟比洛芬酯的 只有 2; </ 出现不良反应, 主要为胃肠 9 ,><例患者中, 道反应如恶心、 呕吐、 腹泻和神经精神症状如发热、 嗜 睡、 畏寒, 个别患者出现注射局部的反应如皮下出血和 注射部位疼痛。有 9/ 的患者出现 ?@A, ?BA 或 C)D 值 异常, 还不能确定与用药是否有关。 我国也于 2,,0 年对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用于术后 疼痛进行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 结果显 示, 氟比洛芬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总有效率达 对照药安慰剂为 30; </ 。注射氟比洛芬酯后 <>/ , 在 9 1 +5 达 9+%#= 出现镇痛作用, 0,%#= 镇痛效果明显, 到最佳镇痛效果, 作用持续时间可达 :5 以上。不良反 应发生率低, << 例使用氟比洛芬酯的患者中可能与用 [+] 药有关的不良反应仅 2 例 (2/ ) , 分别为恶心和心悸 。 !"% 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的 安全性尚不明确。动物实验未发现明显的生殖毒性, 但由于氟比洛芬酯可分布于胎鼠和乳汁中, 因此应尽
氟比洛芬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氟比洛芬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静脉注射用脂微球非甾体类镇痛药(nsaids),它是由脂微球和氟比洛芬酯组成,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发挥镇痛效应,目前针对围术期镇痛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治疗观察,本文综述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非甾体类镇痛药;脂微球;静脉注射;临床【中图分类号】r7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177-01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靶向抗炎镇痛药,进入血液后被血液中的酯酶迅速水解成活性的氟比洛芬,通过在脊髓和外周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镇痛作用;而脂微球作为一种新的药物载体系统,对氟比洛芬酯的药效产生如下影响:①靶向性:使药物有选择性的在炎症部位及肿瘤部位聚集,其机制可能是肿瘤及手术创口处血管内壁受损变粗糙,炎性物质大量合成并释放,而使其在炎症部位聚集;②控制药物的释放,使药效持续时间长,氟比洛芬酯的半衰期与镇痛时间可以分别达到5.8小时、8小时以上;③更容易跨越细胞膜,从而促进包裹药物的吸收,从而缩短起效时间[1~2]。
本文就其临床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1 用于超前镇痛超前镇痛是一种增强术后镇痛的新概念。
在疼痛刺激之前先给予小剂量镇痛药,超前使用镇痛药可以减轻手术刺激所致的中枢神经元兴奋。
从而消除术后的异常感受性,以达到术后镇痛的目的[3]。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用于超前镇痛的研究较多,这可能与其直接作用于脊髓、抑制中枢敏感化和阻止ampa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激活的某些机制有关[4],陈君等[5]研究了氟比洛芬酯对颅脑手术患者的超前镇痛效果以及对围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证明在手术前预给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具有确切的超前镇痛作用,并能降低颅脑手术围术期应激炎性反应。
在腔镜手术中疼痛的程度较轻且时间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其术后疼痛已经成为影响患者住院时间及手术恢复程度的重要因素[6],通常服用镇痛剂来缓解疼痛,且有一定副作用,曹英浩等[2]的研究表明:不同给药时机影响氟比洛芬酯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前给药优于术后给药,提示氟比洛芬酯具有超前镇痛作用;陈秀辉等[7]在甲状腺腔镜手术中应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方法也减轻了术后并发症;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于解除癌性疼痛也有良好效果,房明[8]的研究表明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胃癌术后静脉镇痛效果良好,可明显减少pcia期间芬太尼的用量,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氟比洛芬酯在高血压患者中临床合理应用

生化指标(异常):总蛋白↓、白蛋白30g/L(40-55g/L)↓、球蛋白↓、HDL↓、 载脂蛋白A↓、葡萄糖↑、尿素2.7mmol/L(3.6-9.5mmol/L)↓、肌酐 54μmol/L(57-111μmol/L)↓、尿酸↓、钙↓、无机磷酸盐↓
氟比洛芬酯在高血压患 者中临床合理应用
汇报人:
前言 Introduction
主要对一个高血压的胃癌术后 患者的氟比洛芬酯临床不合理用药 进行分析。
目录
ONTENTS
患者的基本信息 1 2 氟比洛芬酯微球注射液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合理性评价 3 4 用药建议
总结 5
患者的基本信息
诊断:患者,男,87岁,门诊诊断:胃体低分化腺癌(胃癌);入院诊断:胃 体低分化腺癌(胃癌)、2型糖尿病、高血压。
氯诺昔康是替诺昔康的氯化物。其作用与吡罗昔康相似,具有镇痛、抗炎和 解热作用,可选择性地抑制COX-2,期强度比吡罗昔康稍弱。无高血压禁忌 症。 慎用于老人,禁用于中重度肾功能受损、严重肝功能受损、严重心功能不全 者。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其超前镇痛有明显的术后镇痛效果[7],为术后镇痛提供 新思路。
目录
ONTENTS
患者的用药信息 1
2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合理性评 价
3
4
氟比洛芬酯微球注射液 用药建议
总结 5
总结
随着医改的持续推进,(集采)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凯纷) 被广泛用于外科手术的围术期镇痛,虽然药品零加成后,药学服务 转型推进了该药的合理使用,但目前仍存在较多问题,有必要开展 氟比洛芬酯的合理性评价与干预工作。
氟比洛芬酯治疗中晚期癌痛51例

1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 S 3 软件 , ‘ . 5 P Sl. 0 计 量资料 采用 检验 , 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0 5 为差 .认 0
异 具有 统计 学意 义 。
2 结果
例 。按单双 日半随机分为对照组 2 例和治疗组 2 3 8 例 。两组性别 、 年龄 、 病程均无明显差异 , 疼痛强度 亦 无显 著差 别 ( 00 ) 尸> . 。 5 1 疼痛强度分级 . 2 采用数字分级法L 将疼痛强 1 ] ,
【] ux Q , h n . oet lyo snh m l tm cl nrgnrt no w a ln sJS r s2 0 ,3 () 0 — 0 . 2 F , uZ S egZ P tni i f e ey a e el i ee eai f et a d. ugRe,0 6 162: 4 2 8 a t me s s o s g 2
加剂量 , 高至每天 10m 。疼痛仍不缓解 , 注 最 2 g 肌 吗啡 ( 1 g每次间隔4h 止痛 ; 5 0m , ) 治疗组不增加美
施 康 定 剂 量 , 疼 痛 强 度 增 加 时 , 给 予 生 理盐 水 待 则
天津市南开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 天津 3 0 O ) 0 10
良反应发生率会显著增加 , 严重者会 出现药物蓄积 中毒 , 如精神恍惚 、 嗜睡 、 呼吸抑制等 。因此在不增 加 阿 片 类 药 物 的用 量 和不 良反 应 同 时 , 能达 到 镇 又 痛疗效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方法。氟比洛芬酯
[ 段砺 瑕 , 晓玲. 比洛芬醋注 射液 的药理作用 及临床应 用 【 . 2 ] 李 氟 J 1
氟比洛芬脂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后镇痛中的运用

氟比洛芬脂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后镇痛中的运用目的:将氟比洛芬脂(凯芬)用于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后镇痛,观察其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40例唇腭裂患儿随机分两组:实验组(S组)和对照组(D组),手术结束前10min S组静注氟比洛芬脂(1mg/kg),D组静注0.9%生理盐水(0.1ml/kg)。
记录各组患儿术毕后的CRIES评分。
结果:术后8h内实验组(S 组)CRIE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D组),两组间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氟比洛芬脂具有提高小儿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舒适度,为小儿镇痛提供了新的选择。
Abstract:ObjectiveAdopt flurbiprofen axetil in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of pediatrics cleft lip and palate repairing operation, and observe its effect and security.Methods Put 40 cleft lip and palate children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experimental group (Group S)and control group (Group D).Ten minutes before finishing the operation, use 1mg/kg flurbiprofen axetil in intravenous injection on Group S, while 0.1ml/kg normal saline on Group D. Record the children’s post-operative CRIES scores.ResultsIn 8 hours after the operation,the CRIES scores of Group S are clearly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Group D.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there is no great difference in their recovery of self-respiration,consciousness and extubation time.(P>0.05).No distinct adverse reaction appears in both of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Flurbiprofen axetil is efficient in boosting security and comfort index in pediatric operation,thus it can serves as a new choice in pediatric analgesia.Key words:flurbiprofen axetil;pediatrics;cleft lip and palate repairing operation;post-operative analgesia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后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如果疼痛治疗不充分会带来日后痛觉异常。
氟比洛芬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氟比洛芬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氟比洛芬酯是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由氟比洛芬和包裹在外层的脂微球组成,常用于手术疼痛和癌症疼痛的治疗。
本文对其在药理学、镇痛机制与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临床应用镇痛【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0-0093-02氟比洛芬是临床广泛使用的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具有消炎、镇痛作用[1]。
由于口服氟比洛芬会刺激胃肠道,影响临床的使用。
1992年7月日本科研制药株式会社研发的氟比洛芬酯在日本上市,每5mL乳剂中含50mL氟比洛芬酯,用于治疗术后痛和癌痛。
2005年,北京泰德公司研发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在中国首次上市。
氟比洛芬醋注射液副作用小,而且起效更快,由于没有中枢抑制作用,不影响处于麻醉状态患者的苏醒,常用手术镇痛。
本文现将其药理作用、镇痛机制与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 药理作用氟比洛芬醋注射液由脂微球和包裹在内的氟比洛芬组成。
脂微球是一种以脂肪油为软基质并被磷脂膜包封的微粒体分散系,平均直径为0.2μm,外膜为卵磷脂,内层为软基质油,其中包裹脂溶性药物。
作为新型药物载体系统,脂微球对其所包裹的药物的药效主要有4个方面的影响: ①靶向治疗。
脂微球靶向聚集于病变部位实现了药物的“靶向治疗”,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度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或数百倍,减少了药物对正常机体组织的副作用,疗效显著;②缓释作用。
氟比洛芬通过脂微球的包裹和保护作用,在靶区被缓慢释放,既起到了长效的作用,又减少了频繁用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③直径小,易于跨膜转运,缩短药物起效时间。
一项同位素标记的测定实验发现,氟比洛芬酯静脉给药后,脂微球被血液中酯酶迅速水解,成为其活性代谢物氟比洛芬。
认识氟比洛芬酯医学课件

炎、镇痛效果。
03
注意事项
由于NSAIDs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和溃疡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氟比洛芬
酯与其他NSAIDs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如胃
痛、恶心、呕吐等。
与其他镇痛药物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机制
注意事项
氟比洛芬酯与其他镇痛药物(如阿片 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但两者可 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镇痛效果。
如出现血液系统异常,应立即停药并给予 相应治疗,如输血、使用止血药物等。
注意事项与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用药前评估
用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了解患者病史、过敏史等情
况,以确保用药安全。
用药剂量控制
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合 理控制用药剂量和滴注速度,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过敏原筛查
对于过敏体质患者,应进行过 敏原筛查,以避免因过敏反应
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胃肠道反应处理
过敏反应处理
轻症患者可适当减少用药剂量或减慢滴注 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如症状持续加重 ,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
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抗过 敏治疗,如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 等。
肝损害处理
血液系统异常处理
对于肝损害患者,应立即停药并给予保肝 治疗。同时,应避免再次使用氟比洛芬酯 。 Nhomakorabea06
氟比洛芬酯的未来发展前景与 挑战
未来发展前景预测及挑战分析
发展前景广阔
氟比洛芬酯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在术后镇痛、肿瘤镇痛、关节炎镇痛等方面具有广泛 的应用前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临床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
耐药性及副作用问题
长期使用氟比洛芬酯可能会导致耐药性及副作用问题,如胃肠道反应、出血、过敏反应等 。这给氟比洛芬酯的广泛应用带来一定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程明华
认识氟比洛芬酯
氟比洛芬酯→非甾体类抗炎药
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SAIDs
类固醇激素是甾体类抗炎药:能有效控制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 症 ,长期使用SAIDs易引起肾上腺皮质的功能衰退等并发症
0
氟比洛芬酯不良反应现状→低且轻微
日本报道的1089例患者中,仅32例(2.94%)出现了不良反 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和神经精神症 状(嗜睡、发热、畏寒)
99例使用氟比洛芬酯的患者中出现的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 良反应仅2例(2% ),分别为恶心和心悸
徐国柱等.中国新药杂志, 2004, 13(9): 846
氟比洛芬酯 静注 脂微球
靶向浓集于 手术切口及炎症部位
靶向部位药物浓度是非靶 向部位的50-100倍
氟比洛芬酯从脂微球中释放
水解
氟比洛芬
镇痛、抗炎
COX-1/COX-2
中国新药杂志.2004, 13(9);846-8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1996, 20; 203-7
38例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经治疗止痛有效率为71.05%, 未见腹痛、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欧阳学农等.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5, 11(5): 281
原因
氟比洛芬 ↓
氟比洛芬酯 氟比洛芬酯
一“酯”之差
氟比洛芬酯微球载体的药理特点
靶向性,使包裹药物释放并聚集在炎症部位周围,从而使 药效增强
两者比值越小,提示疗效越好,不良反应越小
COX同工酶新概念
过去认为 COX-1是一种结构酶,与维持某些器官如胃和肾的生理功能有关 COX-2是一种诱导酶,在受到炎症因子的刺激时,酶活性显著升高,
促使体内大量合成致炎物质PGs,加剧炎症反应,并导致局部或全身 疼痛﹑肿胀﹑发热以及运动障碍
目前认为 COX-1不仅是结构酶,也是诱导酶,它参与炎症并有加重炎症的作用。 COX-2则不仅是诱导酶,同样也是结构酶,如肾脏、胃肠和脑在生理
敲除COX-1基因的新生鼠无肾异常,而敲除COX-2基因的新生 鼠和成年鼠肾明显发育不良、功能性肾单位减少及有严重肾 病变
给犬静脉注射特异性COX-2抑制剂可引起明显的剂量相关的 尿量和尿钠排泄减少,肾血流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以上研究资料证明:
COX-2对正常肾功能维护发挥重要作用
4、COX与心血管(基础研究)
官衰竭 与华法令并用增加出血危险
罗非昔布不良反应
溃疡发生率 1.8%~5.5% 高血压水肿同对照剂 心梗发生率高于萘普生 无菌性脑膜炎 肢体麻木 抵消并用的降压药作用 与华法令并用增加出血危险
美国默克公司宣布主动自全球市场撤回 万络®
因为万络® (罗非昔布)的病人中发生确定 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 相对危险性增加
非选择性NSAIDs安全性
COX同工酶传统概念得到更新,但并非 全盘否定
选择性NSAIDs存在风险,但并不能证明 非选择性NSAIDs的安全
非选择性NSAIDs的副作用应予关注
NSAID所致的胃肠溃疡的发病率
阿司匹林(57) 酮洛芬(59)
依托度酸(25) 氟比洛芬(35) 吡罗昔康(226) 吲哚美辛(180)
15 0.018 > 30
0.906 277.0 1.680 72.8 0.102 0.171 1.10 5.0 1.0 0.07 0.04 0.0015 0.007
600 173
68 15.16 1.25 0.08 0.70 0.58 0.143 < 0.07 0.0027 < 0.0013 < 0.0002
1、骨小梁形成 2、胃粘膜损伤愈合 3、肾功能的修复 4、保护心肌细胞及内皮细胞
修正后的COX概念
1、COX与炎症(基础研究)
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组织可同时测出COX-1和 COX-2
敲除COX-2基因的老鼠经炎症刺激同样可出现炎症反 应
炎症组织中绝大多数的前列腺素是由COX-1衍化而来 (Gretzer等,1998年)
氟比洛芬酯→环氧合酶抑制剂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AA)代谢起作用 根据其不同作用途径分类:
环氧酶抑制剂(COX) 脂氧酶抑制剂(LOX) 环氧酶和脂氧酶混合抑制剂
非甾体类抗炎药作用机制
细胞膜磷脂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
NSAIDs
COX
PGI2
合成酶 前列腺素 PGG2 PGH2
临床证据
长期使用选择性和非选 择性NSAID的比较:
严重不良反应
非选择性NSAIDs 并发性溃疡
选择性NSAIDs 并发性溃疡
CLASS VIGOR 总计
20:24 16:37 36:61
0.2
0.5
1
2
相对危险性和95%5置信区间
赛来昔布与布洛芬和双氯芬酸钠并发性溃疡发生率没有区别 综合起来看,选择性NSAID与传统NSAID之间的并发性溃疡差别不显著
功能
炎症
NSAIDs对COX-1和COX-2不同作用
结构酶 生理作用
NSAIDs的抑制 作用
诱导酶,致 炎作用
生理性PGs合 成减少
不良反应
NSAIDs
致炎性PGs合 成减少
解热镇痛、抗 炎等作用
理论预期
根据同工酶传统概念,COX-2特异性抑制剂 应该:
具有抗炎镇痛疗效 没有NSAIDs诱发的副作 用
状态下均有COX-2的存在
COX-1和COX-2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互相重叠的
COX同工酶新概念
COX-1
花生四烯酸
COX-2
最初的COX概念
血栓素 A2 前列环素 前列腺素 E2
巨噬细胞分化
白三稀 炎性前列腺素 羟基二十碳四烯酸
调节血小板 保护胃肠粘膜
维持肾血流
致炎 致痛
炎症 疼痛 发热 异常调节的增殖
COX-2特异性抑制剂 如罗非昔布、塞来昔布
COX非选择性抑制剂 氟比洛芬酯
COX同工酶传统概念
环氧酶 的生物学作用
COX-1
生理性酶
表达
胃肠 肾脏 血小板
功能 正常生理功能维持
维持胃肠粘膜完整性 调节肾血流 调节血小板功能源自COX-2病理性酶表达
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 表皮细胞 内皮细胞 等
综合起来看,选择性NSAIDs总死亡率高于非选择性NSAIDs,心血管相关的死亡 是主要原因
COX抑制剂初步临床证据
特异性COX-2抑制剂的疗效并不优于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NSAIDs
特异性COX-2抑制剂并不证明会显著减少非溃疡病相关的胃 肠道症状
特异性COX-2抑制剂总的副作用发生率与非选择性COX抑制 剂无明显差别,甚至更高
在重度溃疡鼠模型中COX-2有助于黏膜防御(Nakatsagi等,1996年) 在胃的所谓“适应性环化防御”应答中, COX-2起关键作用(Gretzer,
1998年)
以上研究资料证明: COX-2也是正常胃肠组织表达的结构酶,对维护黏膜完整性发挥
重要作用
3、COX与肾脏(基础研究)
在新生鼠的肾单位和膀胱有高水平COX-2,并参与肾的发育
抑制血小板凝集、舒张血管
白三烯LTS LOX
合成酶
血栓素TXA2
促进血小板凝集、血管收缩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维持肾脏、血小板的正常功能 抑制胃酸分泌、维护胃黏膜
PGE2 PGF2
PGs,使支气管平滑 肌收缩、发炎、疼痛
氟比洛芬酯→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COX-1倾向性抑制剂 如阿司匹林
COXC同OX-工2选酶择性抑抑制制剂的选如氯择诺性昔康与其疗效 和不良反应直接相关
特异性COX-2抑制剂严重心脑血管副作用发生率高于非选择 性COX抑制剂
特异性COX-2抑制剂有严重至栓倾向,栓塞危险者使用时, 应给预防性阿司匹林
肾功能不全病者,不应作为特异性COX-2抑制剂的治疗对象
塞来昔布不良反应
溃疡发生率4%~6% 高血压水肿同对照剂 血栓倾向 心梗发生率明显高于安慰剂 皮肤过敏反应 非无尿性急性肾衰致死性弥漫性过敏性血管炎致多器
控制包裹药物的释放速度,使其缓慢释放从而使药效持续 时间延长
药物被脂微球包裹易跨过细胞膜,更易被吸收,从而使起 效时间缩短
药物在正常组织分布极少,不良反应明显减轻 氟比洛芬酯经静脉给药,无胃肠刺激作用,与口服氟比洛 芬相比,镇痛更强、起效更快、安全系数大近20倍
氟比洛芬酯:唯一靶向镇痛制剂
NSAIDs对COX1和COX2作用的比较
药物
COXⅠ
COX Ⅱ
COXⅠ/COXⅡ
吡罗昔康 阿司匹林 吲哚美辛 布洛芬 氟布洛芬 美洛昔康 双氯芬酸 萘普生 萘丁美酮 尼美舒利 赛来昔布 罗非昔布 氯美昔布
0.0015 1.6 0.028 4.8 0.082 0.214 1.57 9.5 7.0 >10
所以,COX2抑制剂亦可能有明显副作用!!!
临床证据
长期使用选择性和非选 择性NSAID的比较:
严重不良反应
非选择性NSAIDs 选择性NSAIDs
严重副反应
严重副反应
CLASS 230:270 VIGOR 315:378 总计 545:648
0.5
0.7
1
1.5
2
相对危险性和95%置信区间
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死亡、住院、致命事件或引发其他严重障碍的事件: 选择性NSAID显著高于非选择性NSAID
以上研究资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