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腰骶丛阻滞定位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

桡神经 正中神经
臂丛旳临床 应用解剖学要点:
1、臂丛阻滞麻醉: 在锁骨中点上方1.5—2cm
㎝㎝㎝
进针、正对第一肋上缘
与皮肤垂直进针1—2cm。
2、臂丛经锁骨下方进入腋窝:
锁骨骨折易损伤该丛。
3、锁骨下臂丛麻醉: 可从腋博动点进针
阻滞麻醉。
4、上止血带应在三角肌止点以上 免压N桡。
三、胸神经: 12对。
节内为假单极N元。 内脏运动性N节 节内交感N元或副交感N元。
肌支 分布肌肉、含躯体运动、感觉NF。 皮支 分布皮肤、含感觉NF。
一、脊神经旳构成、分部、纤维构成(性质) 脊N31对 C8、T12、L5、S5、Co1 。 脊髓 前根 + 后根 脊N 前、后支。 混合性: 躯体感觉NF 内脏感觉NF 四种NF 躯体运动NF 内脏运动NF
L1
腹股沟区及下腹部
小结: 1、上肢肌N
支配歌:
教员 刘兴国 三肌有三意、 屈肘靠肌皮。 三头位于后、 伸肘是桡意。
2、前臂肌N 桡神经不难记、 全部伸肌肱桡肌。 支配歌: 尺神经也简朴、前臂屈肌一块半、 名为尺侧屈腕肌、屈指深肌尺侧半。 其他正中神经管。(前臂屈肌尺侧
半;旋前园、方肌;除拇收肌以外旳大鱼际肌)
下干
位置:
斜角肌间隙
前股 内侧束 锁骨后方
中干 前股 上干
腋腔
后股 下干
6、胸外侧N:
胸小肌。
7、胸 背 N:
背阔肌。
乳腺癌根治手术中、清除
分支
腋淋巴结时勿损伤该N。
分部 8、腋 N : 穿四边孔
绕过肱骨
外科颈。三角肌、小园肌;
肩部、臂上外皮肤。
临床: 肱骨外科颈骨折易损伤腋N ;
操作演示 超声引导下腰骶丛和腰神经根阻滞

操作演示|超声引导下腰骶丛和腰神经根阻滞1.椎体定位方法传统的定位方法,摸到髂棘所对的间隙为L3-L4,而有很多文献已经证实这个方法并不准确。
有两种方法定位:1)探头置于髂骨上方,可以看见髂骨,骶骨头端所见第一个横突即为L5横突,依次向头端计数。
2)探头置于胸段中线旁见横突,继续向体侧移动,仍可见声影,表示为肋骨,所以仍处于胸段脊椎水平;探头向下移动至体侧没有接续的声影(肋骨),可判断为L1节段。
2.长轴三叉戟腰丛阻滞探v头平行于下肢长轴置于横突界面,可见横突间隙由浅到深依次为:横突间肌及横突间韧带、后方腰大肌、腰丛神经、腰大肌界线。
将局麻药注入腰大肌间隙中。
3.短轴切面腰丛阻滞探头横向置于L3横突,可见棘间韧带、横突及关节突,此时腰大肌间隙被横突阻挡,探头向远端移动,原横突的位置可见横突间肌及横突间韧带,此部位与腰大肌后缘间的位置即为腰丛神经。
4.关节突切面探头从横突切面向中线移动,可见椎体见间隙变窄,出现关节突切面。
在关节突之间的位置即为腰神经根从椎间孔发出的位置。
5.三叶草腰丛阻滞探头横向置于髂棘近端,腋中线,可见L3横突,靠近前面的位置可见椎体,椎体前缘为腰大肌,浅面可见腰方肌,靠近后方的位置为竖脊肌,腰丛即位于横突前方、腰大肌后缘的位置。
6.旁正中横突间隙腰丛阻滞探头由刚才三叶草的位置略向后方倾斜,同样先找到横突位置,仍可见椎体旁的腰大肌、浅面的腰方肌以及后方的竖脊肌,探头移动至横突间位置,原横突的位置前方,也就是腰大肌后缘与腰方肌之间,即为腰丛神经。
7.骶骨上入路骶骨上入路定位在L5横突与骶骨翼间,探头置于此处,可见一侧的髂骨影及L5横突,探头向中线移动,可见骶骨翼、L5横突以及两者间较窄的间隙,深面出现的高亮回声为腰骶韧带,深面为腰大肌界线,将局麻药注射于两者之间,可阻滞到腰大肌后间隙和腰大肌旁间隙。
8.长轴入路骶丛阻滞探头置于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可见外侧的髂骨,浅面的臀大肌,深面的臀中肌,可见臀上动脉走行其中,臀上神经与之伴行,可在此行臀上神经阻滞。
腰丛神经阻滞

腰丛神经阻滞腰丛神经阻滞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薄存菊郑宝森一:腰丛的解剖定位腰丛(lumbar plexus)由第12胸神经前支、第1-4腰神经前支构成,分支包括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等,分布于髂腰肌,腰方肌,腹壁下缘与大腿内侧的肌肉和皮肤,小腿与足内侧及大腿外侧的皮肤,以及生殖器等处。
腰丛位于腰大肌深面(或肌质内),腰椎横突的前方,该处称为腰大肌间隙。
间隙的前外侧壁即腰大肌,后壁为第1-5腰椎横突,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后外侧为腰方肌与部分腰大肌纤维,内侧是1-5腰椎椎体和椎间盘的外侧棉及起于此面的腰大肌纤维,上界至第12肋,向下沿腰骶干与盆腔的骶前间隙相通。
腰丛及股神经,闭孔神经,股外测皮神经的起始部都在此间隙中。
二:穿刺技术及并发症腰大肌间隙入路1.体位的选择大多数术者采取患侧向上的侧卧位。
其目的是有利于药液向椎间管和下肢扩散。
对于正常脊柱的患者此体位较佳。
但对伴有脊柱侧弯或椎体旋转者, 侧卧位时脊柱畸形则更加明显, 给定位及穿刺带来了困难。
腰大肌间隙神经穿刺达椎管内的报导屡见不鲜【1-2】。
因此,在治疗前必须认真阅片, 观察脊柱情况, 对于脊柱畸形严重者可放弃或采取腑卧位给药, 注射后再取侧卧位的方法。
以减少穿刺失败的机会。
另外采取侧卧位注射时, 由于穿刺深达7cm 左右, 因此患者侧卧时, 双肩及臀部一定要与床垂直。
术者身体与所持穿刺针垂直。
使床、患者、术者、穿刺针成一标准的方形, 确保穿刺部位的准确。
2.适应证的选择腰大肌间隙神经阻滞是将药液注入腰大肌间隙, 阻滞其间穿出的神经。
根据腰大肌及腰丛的解剖特点, 凡腰丛的神经干性腰腿痛是腰大肌间隙神经阻滞的最佳适应证。
对于坐骨神经干性腰腿痛, 由于组成坐骨神经的大部分神经纤维来自骶丛, 只有腓总神经的一小部分神经纤维(腰 4 部分神经纤维) 从腰大肌间隙内穿出。
因此, 坐骨神经干性腰腿痛不是腰大肌间隙神经阻滞的适应证。
周围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

周围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满意的神经阻滞应具备三个条件:①穿刺针正确达到神经附近;②足够的局麻药浓度;③充分的作用时间使局麻药达到需阻滞神经的神经膜上的受体部位。
一、解剖标记定位根据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寻找其体表或深部的标志,如特定体表标志、浅层的骨性突起、血管搏动、皮纹及在皮肤上测量到的定位点深层标志如筋膜韧带、深部动脉或肌腱孔穴及骨骼。
操作者穿刺时的“针感”,即感觉穿刺的深浅位置,各种深层组织的硬度、坚实感及阻力等。
局麻药注入到神经干周围后可浸润扩散到神经干表面,并逐步达到神经干完全阻滞。
但解剖定位只局限于较细的神经分支,如腕部和踝部神经阻滞成功率高,而较粗神经除了腋路臂丛通过穿透腋动脉定位外,其他很少使用。
二、找寻异感定位在解剖定位基础上,按神经干的走行方向找寻异感。
理论上,获得异感后注药,更接近被阻滞神经,其效果应更完善。
根据手术范围和时间等决定阻滞方法。
应尽可能用细针穿刺,针斜面宜短,以免不必要的神经损伤。
目前应用神经刺激器及超声引导神经定位,因此不需找寻异感定位。
三、神经刺激器定位(一)工作原理周围神经刺激器产生单个刺激波,刺激周围神经干,诱发该神经运动分支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并通过与神经刺激器相连的绝缘针直接注入局麻药,达到神经阻滞的目的。
目前临床使用的神经刺激器都具有较大可调范围的连续输出电流,电流极性标记清晰。
(二)绝缘穿刺针选择尽可能选用细的穿刺针,最好用22G。
选用B斜面(19°角)或短斜面(45°角)的穿刺针。
上肢神经阻滞通常选用5cm穿刺针,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选用10cm穿刺针。
神经刺激器的输出电流0.2~10mA,频率1Hz。
需一次注入大剂量局麻药时,用大容量的注射器与阻滞针相衔接,以确保在回吸和注药时针头位置稳定。
(三)操作方法将周围神经刺激器的正极通过一个电极与病人穿刺区以外的皮肤相连,负极与消毒绝缘针连接。
先设置电流强度为1~1.5mA,刺激频率为2Hz。
坐骨神经阻滞定位方法

坐骨神经阻滞定位方法
坐骨神经阻滞是一种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常见治疗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坐骨神经阻滞定位方法:
1. 传统方式:患者平躺,并将骶尾部抬高。
医生通过手指触摸找到患者的骶尾肌和坐骨结节。
然后在坐骨结节的外上方约2-3cm处用酒精消毒,然后用针头注射麻药。
2. 超声引导:医生使用超声波仪器定位坐骨神经和相关解剖结构,然后进行阻滞注射。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CT或X光引导:在一些复杂情况下,医生可能使用CT或X光引导以更准确地定位坐骨神经。
无论使用哪种定位方法,医生在进行坐骨神经阻滞前应仔细检查患者的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以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该治疗。
此外,需要使用无菌操作,并密切监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情况。
臂、腰、骶丛阻滞定位

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交点 方向:垂直进入数cm
(6)尺神经阻滞
1.肱部阻滞 穿刺点: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中点触及肱动脉搏动 方向:此处进针向肱动脉后方,小指有异感
2.肘部阻滞 体位:前臂屈曲90º 穿刺点:肱骨内上髁及尺骨鹰嘴之间触及尺神经 方向:与尺神经平行进针/稍内侧,位:仰卧,臂外展、旋外、屈肘 穿刺点:腋窝最高点 方向:向腋腔顶刺入,刺破腋鞘 效果: 腋动脉上方-正中、肌皮神经 腋动脉下方-尺、桡、前臂内侧皮神经
(5)正中神经阻滞
1.肘部阻滞 体位:伸肘关节 穿刺点:肱骨内、外上髁之间取肱动脉搏动稍内侧 方向:垂直进入3-5cm
(7)桡神经阻滞
3.桡神经浅支阻滞 穿刺点:桡骨茎突上7cm背外侧缘 方向:垂直进入,有异感
4.桡神经深支阻滞 体位:肘关节伸直,前臂内旋 穿刺点:肱骨外上髁背侧外缘远端两横指,
桡侧腕短伸肌内侧缘压痛处 方向:垂直进入,有示、中、环指、手背异感
第二节 腰丛、骶丛阻滞
一、闭孔神经血管束 包绕闭孔神经及血管
3.腕部阻滞 体位:握拳,腕关节屈曲 穿刺点:尺侧腕屈肌腱与其桡侧尺动脉搏动点间 方向:垂直进入,有异感
(7)桡神经阻滞
1.肱部阻滞 体位:肘关节伸直 穿刺点:肱骨外上髁上10cm处稍外侧,压迫有异感 方向:穿破皮肤至骨有异感
2.肘部阻滞 体位:肘关节伸直 穿刺点:肘窝前肱二头肌腱外一横指半处 方向:垂直进针指向肱骨,出现异感
三.阻滞途径 (臂丛锁骨上部)
(1)斜角肌间沟阻滞途径 穿刺点:肌间沟与环状软骨水平交点 方向:足侧
(2)锁骨上阻滞途径 穿刺点:锁骨中点上1.0-1.5cm 锁骨下血管旁阻滞 方向:内、后、下,直达第一肋
腰椎神经阻滞操作方法详解

腰椎神经阻滞操作方法详解
腰椎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疾病的方法。
下面是腰椎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的详解:
1. 预备工作: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取坐位或仰卧位,肩部向前下方倾斜20度,使肩甲下缘与腰棘骨接触。
术区消毒麻醉,然后覆盖无菌巾。
2. 定位:用适当方法辨认骨性和软组织的表面标志物,如腰棘骨、髋嵴、耻骨、骶骨等。
通过肌肉的触觉、声音和电刺激,定位椎间隙和神经阻滞点。
3. 皮肤麻醉:扎入麻醉药物,以适当的角度和深度穿刺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直至进入上述椎间隙。
4. 针头进入:将神经阻滞针与指导针连接在一起,通过皮下组织、突子肌、棘下韧带和黄韧带,将针头推进到椎间隙。
5. 确定针头位置:进针过程中,通过监测进针时的电生理反应和液体反应,判断针头是否准确进入椎间隙,并避免进入神经或血管。
6. 注入药物:当针头正确进入椎间隙后,可以注入适量的药物,如麻醉药物、类固醇等。
7. 检查疗效:注入药物后,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评估神经阻滞治疗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腰椎神经阻滞操作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检查结果,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和告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操作者应具备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和技术,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并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周围神经(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颈丛(一)颈丛的组成和位置颈丛 cervical plexus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方,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
(二)颈丛的分支颈丛的分支有浅支和深支,浅支亦称为颈丛皮支。
颈丛皮支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出,位置表浅,散开行向各方,其穿出部位,是颈部皮肤浸润麻醉的一个阻滞点。
主要的浅支有:1.枕小神经 lesser occipital nerve(C2)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分布于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肤。
2.耳大神经great auricular nerve(C2、3)沿胸锁乳突肌表面行向前上,至耳廓及其附近的皮肤。
3.颈横神经transverse nerve of neck(C2、3)横过胸锁乳突肌浅面向前,分布于颈部皮肤。
4.锁骨上神经 supraclavicular nerves(C3、4)有2~4支行向外下方,分布于颈侧部、胸壁上部和肩部的皮肤。
颈丛深支主要支配颈部深肌,肩胛提肌、舌骨下肌群和膈。
5.膈神经 phrenic nerve(C3—5)是颈丛最重要的分支。
先在前斜角肌上端的外侧,继沿该肌前面下降至其内侧,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进入胸腔,经过肺根前方,在纵膈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达隔肌。
隔神经的运动纤维文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腹心包。
隔神经还发出分支至膈下面的部分腹膜。
一般认为,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尚分布到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等。
膈神经损伤的主要表现是同侧的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有窒息感。
膈神经受刺激时可发生呃逆。
6.副膈神经 accessory phrenic nerve 多见于一侧,起自第5~6颈神经的前支,在锁骨下静脉的后侧加入膈神经。
臂丛神经1简介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一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组成。
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
臂丛五个根的纤维先合成上、中、下三干,由三干发支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由束发出分支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部分胸、背浅层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桡神经阻滞
3.桡神经浅支阻滞 穿刺点:桡骨茎突上7cm背外侧缘 方向:垂直进入,有异感
4.桡神经深支阻滞 体位:肘关节伸直,前臂内旋 穿刺点:肱骨外上髁背侧外缘远端两横指,
桡侧腕短伸肌内侧缘压痛处 方向:垂直进入,有示、中、环指、手背异感
第二节 腰丛、骶丛阻滞
一、闭孔神经血管束 包绕闭孔神经及血管
2.腕部阻滞 体位:握拳,腕关节微屈 穿刺点:经桡骨茎突横与
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交点 方向:垂直进入数cm
(6)尺神经阻滞
1.肱部阻滞 穿刺点: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中点触及肱动脉搏动 方向:此处进针向肱动脉后方,小指有异感
2.肘部阻滞 体位:前臂屈曲90º 穿刺点:肱骨内上髁及尺骨鹰嘴之间触及尺神经 方向:与尺神经平行进针/稍内侧,出现异感
3.腕部阻滞 体位:握拳,腕关节屈曲 穿刺点:尺侧腕屈肌腱与其桡侧尺动脉搏动点间 方向:垂直进入,有异感
(7)桡神经阻滞
1.肱部阻滞 体位:肘关节伸直 穿刺点:肱骨外上髁上10cm处稍外侧,压迫有异感 方向:穿破皮肤至骨有异感
2.肘部阻滞 体位:肘关节伸直 穿刺点:肘窝前肱二头肌腱外一横指半处 方向:垂直进针指向肱骨,出现异感
三.阻滞途径
(4)腋路臂丛阻滞途径
体位:仰卧,臂外展、旋外、屈肘 穿刺点:腋窝最高点 方向:向腋腔顶刺入,刺破腋鞘 效果: 腋动脉上方-正中、肌皮神经 腋动脉下方-尺、桡、前臂内侧皮神经
(5)正中神经阻滞
1.肘部阻滞 体位:伸肘关节 穿刺点:肱骨内、外上髁之间取肱动脉搏动稍内侧 方向:垂直进入3-5cm
二、闭孔神经阻滞定位 穿刺点:耻骨结节外下1.5cm 方向:垂直至耻骨下支,再后退2cm,
稍偏外侧并紧贴耻骨下支下缘刺入 2.5cm进入闭膜管
三、坐骨神经阻滞定位
1.臀部坐骨神经近端阻滞定位 体位:侧位,髋、膝关节微屈 穿刺点: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嵴连线中点作垂直线,
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相交处 方向:垂直
2.臀部坐骨神经远端阻滞定位 体位:侧位,髋、膝关节微屈 穿刺点: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连线中点
或稍内侧 方向:垂直
三.阻滞途径 (臂丛锁骨上部)
(1)斜角肌间沟阻滞途径 穿刺点:肌间沟与环状软骨水平交点 方向:足侧
(2)锁骨上阻滞途径 穿刺点:锁骨中点上1.0-1.5cm 锁骨下血管旁阻滞 方向:内、后、下,直达第一肋
第一节 臂丛
(臂丛锁骨下部)
(3)喙突下臂丛阻滞途径 体位:仰卧,头偏向对侧 穿刺点:喙突下2cm,三角肌胸大肌间沟 方向:垂直于皮肤,向足向外向后倾斜10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