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酵母菌、放线菌、霉菌比较

合集下载

比较各种微生物生境,生态分布及生理状态

比较各种微生物生境,生态分布及生理状态
球菌、芽孢杆菌、产色素细菌、真菌孢子
比较陆生、水生及大气环境中微生物在分布、存在状态、和生理活性等方面的异同**
分布
存在状态
生理活性
土壤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按种类递减
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
不同土壤类型中微生物的含量差异很大
土壤中微生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直接关系。
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条件都适于微生物的生活
清水型
洁净湖泊和水库
贫营养细菌
兼性贫营养细菌
富营养细菌
生物数量少(10~103/ml),以化能自养型和光能自养型微生物为主,少量腐生细菌
腐败型
流经城市的河水、港口附近的海水、滞留的池水、阴沟水
大量外来的腐生细菌
空气中
来源:土壤或水体

气环境:无营养和水分、紫外线直射,不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
漂浮,短暂停留,以吸附于尘埃微粒上的形式存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数与微生物数量有直接关系。
海水
不均匀
0~10米——藻类、蓝细菌
10~50米——化能异养菌,数量随深度下降
50米以下数量减少
海底沉积物上——多,化性、可变为球形、弧形、丝状及螺 旋状,个体小;
3.5%,密度大、渗透压高、冰点低
兼性厌氧,生长慢,能在低营养下生活,常产色素,分解蛋白质能力强,解糖能力低;

实验三 酵母菌、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三 酵母菌、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三酵母菌、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1.观察酵母菌的个体形态及出芽生殖方式,学习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实验方法。

2.掌握酵母菌的菌落特征及其与细菌菌落的区别。

3.学会识别霉菌的菌落特征,掌握霉菌的乳酸石炭酸制片法。

4.学习观察霉菌个体形态及各种无性孢子的方法。

5.学会观察放线菌的菌落特征,个体形态及其繁殖方式。

二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不运动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多数是圆形或椭圆形,其大小通常比常见细菌大几倍甚至十几倍。

用美蓝对酵母菌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活细胞是无色的、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微弱的衰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借此即可对酵母菌的死细胞和活细胞进行鉴别。

2.霉菌形态比细菌、放线菌复杂,个体比较大,具有分支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观察时要注意菌丝直径大小,菌丝体有无隔膜,营养菌丝有无假根,无性繁殖形成的孢子是那一种?孢子是怎样着生的?3.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

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基内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

孢子的表面光滑或粗糙、圆或椭圆,孢子有各种颜色,这些形态特点都是鉴定放线菌的重要依据。

三实验材料1.菌种(1)啤酒酵母、面包酵母、裂殖酵母、热带假丝酵母;(2)毛霉、黑根霉、青霉、黑曲霉;(3)白色链霉菌、红色链霉菌2. 0.1%的美蓝染色液,乳酸石炭酸溶液、乳酸石炭酸棉蓝溶液, 芽孢染色液、无菌水、盖玻片、载玻片,接种钩,接种铲。

四内容与步骤1.酵母菌(1)菌落特征和菌苔特征的观察。

观察菌落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形状、边缘整齐度、大小、颜色等,并用接种环挑菌,注意与培养基结合是否紧密。

细菌、酵母菌、放线菌、霉菌比较

细菌、酵母菌、放线菌、霉菌比较

菌类特征微生物类别
相互关系
形态特征
细胞生长速度
含水状态及菌落表面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
单个散生,以一定方式排列
小而均匀,个别有芽孢菌丝状微生物酵母菌放线菌丝状交织细而均匀霉菌丝状交织粗而分化病毒极其微小,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无细胞结构细
胞单个分散或假丝状
大而分化
一般很快
很湿或较湿,表面粘稠
小而突起或大而平坦
不结合较快
较湿,表面黏稠
大而突起
不结合慢干燥或较干燥,表面粉末状
小而紧密牢固结合一般较快
干燥大而疏松或大而致密
较牢固结合主要特
征外观形态
菌落与培养基结合程度菌落菌落透明度
菌落颜色
菌落正反面颜色差别透明或稍透明
多样稍透明
单调,一般呈乳脂或矿烛
色,少数红或黑色不透明十分多样不透明菌落初期往往是浅色或白色,十分多样相同
一般看不到细胞
一般有臭味
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还具有三
分裂,复分类,芽殖等相同
可见球状,卵原状或假丝状
细胞一般不同有时可见细丝状细胞
常有泥腥味
孢子生殖一般不同可见粗丝状细胞
往往有霉味有性和无性繁殖
毛霉、根霉菌落边缘特征
培养物气味其他特征繁殖方式
PH环境
生活方式
举例说明多带酒香味无性:
芽殖、裂殖;有性:产生
子囊及子囊孢子
酿酒酵母、白假丝酵母碱性环境
链霉菌。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课后答案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课后答案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学实验10 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

微生物学实验10 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

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系实验报告题目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通过菌落及细胞形态的观察和比较,掌握区分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要点。

2、掌握观察放线菌孢子的方法。

3、掌握观察霉菌孢子及根霉假根的方法。

4、了解酵母菌子囊孢子形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三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特征:霉菌形态比细菌、酵母菌复杂,个体比较大,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

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形态单位是菌丝,包括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

营养菌丝分布在营养基质的内部,气生菌丝伸展到空气中。

营养菌丝体除基本结构以外,有的霉菌还有一些特化形态,例如假根、匍匐菌丝、吸器等。

霉菌的繁殖体不仅包括无性繁殖体,例如分生孢子,孢子囊等,包裹其内或附着其上的有各类无性孢子;还包括有性繁殖结构,例如子囊果,其内形成有性孢子。

在观察时要注意细胞的大小,菌丝构造和繁殖方式。

放线菌一般由分枝状菌丝组成,它的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或有孢子丝三种。

放线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大部分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通过横割分列的方式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孢子丝形态多样,有直、波曲、钩状、螺旋状、轮生等多种形态。

孢子也有球形、椭圆形、杆状和瓜子状等等。

它们的形态构造都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细胞核和细胞质有明且分化,个体比细菌大得多。

酵母菌的形态通常有球状、卵园状、椭圆状、柱状或香肠状等多种。

酵母菌的无性繁殖有芽殖、裂殖和产生掷孢子;酵母菌的有性繁殖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

酵母菌母细胞在一系列的芽殖后,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并不分离,就会形成藕节状的假菌丝。

2、三点接种法与霉菌菌落形态的观察霉菌的菌落形态是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为便于观察,通常用接种针挑取极少量霉菌孢子点接于平板中央,使其形成单个菌落;或在平板上接三点,即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接种,经培养后同一菌种可形成三个重复的单菌落。

后一方法称为三点接种法。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绪论:一、名词解释: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简答、论述:1、为什么微生物一直不被人类所了解?因为它们⑴个体过于微小;⑵群体外貌不显;⑶种间杂居混生;⑷其形态与其作用的后果之间很难被人认识。

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⑴体积小,面积大;⑵吸收多,转化快;⑶生长旺,繁殖快;⑷适应强,易变异;⑸分布广,种类多。

3、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巴斯德:⑴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曲颈瓶实验)⑵免疫学——预防接种。

(鸡霍乱病)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⑷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⑵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⑶提出了科赫法则。

(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⑷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

⑸配制培养基。

原核生物:一、名词解释: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做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糖被:是包被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DPA-Ca:吡啶-1,6二羧酸钙盐的简称,芽孢皮层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可能与芽孢的抗逆性有关。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在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即菌落。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区分四大类微生物的方法

区分四大类微生物的方法

四、 四大类微生物的比较
细菌的菌落特征:
细菌的菌落有其自己 的特征,一般比较湿润、较 光滑、 较透明、较粘稠、易挑起、 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 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 等。
四、 四大类微生物的比较
放线菌菌落特征: 能产生大量分枝和气生菌丝的菌种(如链霉菌)
菌落形态
菌落质地致密,与培养基结合紧密,小而不 蔓延,不易挑起或挑起后不易破碎。
薄 菌 落

四、 四大类微生物的比较
放线菌
霉菌
酵母菌








湿



质 地



菌 落 大
四、 四大类微生物的比较
把细胞个体形态与菌落特征一块比较:
细胞形态
单个分散
小 细菌 薄而小 湿
大 酵母 厚而大
细 放线菌
密而小
丝状


霉菌
厚而大
四大类微生物的比较
与细菌菌落类似,但一般较细菌菌落大且厚,表面湿润, 粘稠,易被挑起,多为乳白色,少数呈红色。
四、 四大类微生物的比较
表观特征的描述要点: • 表观(湿、干) • 质地(松、紧;软、硬) • 隆起(高、低;厚、薄) • 菌落自身(大、小)
细菌
表 观湿 质 地软 隆 起
四、 四大类微生物的比较(群体特征—菌落)
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 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形状、颜色等), 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 依据(见P14 图2-3)。
各种微生物形成的菌落特征
四、 四大类微生物的比较
细菌的菌落特征:

菌落特征比较总结

菌落特征比较总结

菌落特征比较总结菌落特征比较:
细菌:湿润,粘稠,易挑起
放线菌:干燥,多皱,难挑起,菌落较小,多有色素
酵母菌:湿润,粘稠,易挑起,表面光华,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
霉菌: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
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起
细菌:一般形成较小的圆形菌落,颜色有白色、黄色等,表面光滑或不光滑
放线菌:菌落背面有同心圆形纹路。

这点可以和细菌菌落区分。

酵母菌:菌落为淡黄色,光滑,半透明,比细菌菌落大。

霉菌:菌落大型,肉眼可见许多毛状物,棕色、青色等,可见黑色的分生孢子群。

对于科学实践中鉴别微生物种类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菌落形态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较湿,表面黏稠
干燥或较干燥,表面粉末状
干燥
外观形态小而突起或ຫໍສະໝຸດ 而平坦大而突起小而紧密
大而疏松或大而致密
菌落与培养基结合程度
不结合
不结合
牢固结合
较牢固结合
菌落透明度
透明或稍透明
稍透明
不透明
不透明
菌落颜色
多样
单调,一般呈乳脂或矿烛色,少数红或黑色
十分多样
菌落初期往往是浅色或白色,十分多样
菌落正反面颜色差别
相同
相同
一般不同
一般不同
菌落边缘特征
一般看不到细胞
可见球状,卵原状或假丝状细胞
有时可见细丝状细胞
可见粗丝状细胞
其他特征
培养物气味
一般有臭味
多带酒香味
常有泥腥味
往往有霉味
繁殖方式
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还具有三分裂,复分类,芽殖等
无性:芽殖、裂殖;有性:产生子囊及子囊孢子
孢子生殖
有性和无性繁殖
PH环境
碱性环境
菌类特征 微生物类别
单细胞微生物
菌丝状微生物
细菌
酵母菌
放线菌
霉菌
病毒
主要特征
细胞
相互关系
单个散生,以一定方式排列
单个分散或假丝状
丝状交织
丝状交织
极其微小,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无细胞结构
形态特征
小而均匀,个别有芽孢
大而分化
细而均匀
粗而分化
细胞生长速度
一般很快
较快

一般较快
菌落
含水状态及菌落表面
很湿或较湿,表面粘稠
生活方式
举例说明
酿酒酵母、白假丝酵母
链霉菌
毛霉、根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