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评课稿共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共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共篇

篇一: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

日前,下学校听了孙老师的《雨霖铃》、张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和王老师的《再别康桥》这三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

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三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

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张老师的激情创境,孙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王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三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

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

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三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张

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王老师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孙老师的“任选自己喜欢的诗节,谈谈你从中读出的爱、自由与美?”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

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

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孙老师设计的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根据自己的离别感受创作《雨霖铃》等环节,张老师设计的结合自己的理想谈梦想等环节,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

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张、孙老师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

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

几点建议。

1、孙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张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

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3、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

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4、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

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篇二:高中语文评课稿

教研组评课稿

听了王老师的《黄英》这一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一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

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王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3、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篇三:《故都的秋》评课稿

《故都的秋》评课稿

2018年11月15日,我在xxx中学参加教研活动时有幸听到xxx老师的一节《故都的秋》,我感到非常受益,也很受启发,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说这是一节结构严谨,内容丰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学亮点。

1、从教态来观:赵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温和清晰地语势给学生以鼓励,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赵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特别是让学生把单调的文字变成多彩的图画,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赵老师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节课不难观出,老师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

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意味的的段落谈感受”谈谈你从中读出的清、静、悲凉?”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6、从学生活动看: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8、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赵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9、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二、教学建议。

通过观摩,我也发现了几处微小的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赵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课堂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抒发情感的同时还应注意情绪的节制。对于作家及文章背景介绍多注意横纵对比,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结构。课堂教学容量还应适当充实。

3、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体会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教研活动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内容充实、环节有效,教学相长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篇四:高中语文评课标准

高中语文评课标准

一、教材解读(30分)

1、尊重文本,突出教材的主体地位,从“语文的立场”和“语文的方向”的角度确立教学内容。

2、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运用教材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再认识和再创造,既源于教材又新于教材。

3、注重整体感悟,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力求教材思路的主体性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4、知识点的梳理、能力点的确定、思考点的设置、兴趣点的引发、训练点的侧重,都要着眼于学生学有所得,学有长进。

二、教师教学(30分)

1、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教学。

2、课堂充满活力和张力,“活”有“魂”,张弛有“度”。

3、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感受。

4、开阔学生语文学习视野,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品格,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和

成长空间。

5、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学法指导得当,课堂氛围和谐,能从教学过程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动态地调控教学。

6、教态大方,板书实用美观,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启发性、激励性和典雅性。

三、学生学习(30分)

1、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具有明确的指向。

2、学生学习的情致高昂,学有兴趣,求知欲强,学得轻松,也学得实在。

3、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式多样,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质疑问难,敢发表见解。

4、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享有人文关怀,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享用运用语言文字的智慧。

6、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充分享有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四、辅助性教学手段的运用(10分)

1、适时、适当、适度。

2、贴近教学需要,凸现资源整合。

篇五:《项脊轩志》评课稿

《项脊轩志》评课稿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中学语文组王学春

《项脊轩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情动于衷而行于言”。本文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感情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正是一篇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之作。在教学中王学春老师充分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这篇课文讲得很成功。

首先是语文组教学组长邱艳红老师评价:

一、紧扣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导语和结束语,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落实课前预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项脊轩志》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要求学生反复读,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范读确实感染了学生,对课堂难点的突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四、积淀显示功力,巧引拓宽视野

课堂上妙语连珠,信手拈来,博得学生的心,用实力和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崇拜老师,从而喜欢老师的课,提高课堂效率!

五、洞悉学情,为备准重、难点导航。

(一)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二)研习课文内容

六、巧设问题——“多问”不如“巧问”

1、提问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

2、提问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提问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邱艳红老师指出了我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课堂互动时,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

接下来是全体同仁评价

1、评教学目标(朱季光老师)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全面、具体、适宜。全面,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很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2 、评教材处理(魏艳玲老师)

教师知识教授得准确、科学,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了重

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目的的确定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教学难点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教材的组织、处理精心。

3、评教学程序(包淑芬老师)

(1)看教学思路设计

一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二是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清晰;四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很好。

(2)看课堂结构安排

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4、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子江老师)

(1)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教学方法创新

(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评教师教学基本功(蒋宏建老师)

(1)看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

(3)看语言:首先,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课上演示和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并达到良好效果。

6、评学法指导(郑宝凤老师)

(1)学法指导的目的明确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法指导的内容熟悉并付诸实施

7、评能力培养(吴艳涛老师)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平时,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8、评师生关系(苑广平老师)

(1)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9、评教学效果(邱艳红老师)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能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这些老师指出了我的不足:

课堂驾驭: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经验不足: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如果删去这一环节,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后面的鉴赏上,无疑会为将鉴赏推向高潮赢得时间。二是,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

总之,这节展示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同行是良师。

借这个机会,我衷心感谢语文组所有的老师对我这堂课的支持,他们给了我灵气与活力,给了我技术上的指导,课后,我们有同感:合作共赢!

篇六:评课稿套语

no.1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张文顺(游客)发表评论于2017-3-13 22:50:00

一、能够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这节课教师能够充分的利用学生周围的物品积极的创设教学情景,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充分的利用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获得了新的知识,使学生充分的感受了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

三、学生的实验成功,参与率高,知识的过度自然流畅教师至始至终扮演着导的角色,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学生和教师在教欲学的过程中,始终能够紧密的联系生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紧紧把握生活,引导学生从环保的角度去对学生环境教育。

五、在学生的活动中,学生无拘无束的展开了讨论,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良好。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2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李超(游客)发表评论于2017-3-16 17:52:00

观看了《有机合成材料》这一课,有许多的收获,在这里谈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内容较多,但是教师作到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二、师生准备充分,尤其是学生,从上课的情况看,学生的准备是很充分的。

三、课堂结构设计严谨有序。

1、本节课教学设计结构可谓有板有眼,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先是从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入手,逐步引出合成材料,再引出有机合成材料,接着针对有机合成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教学环节紧凑合理。

2、教学过渡自然。

3、教学方法得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整节课有讨论交流,有辩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4、教学注重过程,详细讲解结果的获取途径。

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解决问题,这层层递进的方法让学生更加能够感受到每一个过程的获得途径以及所表示的价值,每一次回答正确就可感受到一次微小的成功,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的了解和掌握,更好达到教学的目的。

5、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活动,许多学生还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6、本节课反映出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中教态自如,语言清晰,表达准确,尤其是亲切的声音很容易感染了每位学生,这样的表达就更能调动课堂气氛。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3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腊月梅花发表评论于2017-3-29 21:30:00

孙淑琴

1、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内容较多,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作到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充分的体现课改的理念;

3、教学方法得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整节课有讨论、交流、实验和辩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4、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周围的物品积极的创设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的利用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获得了新的知识,使学生充分的感受了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

5、学生的活动时,学生无拘无束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给许多学生创造了自我展示的机会;

6、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引导学生从环保的角度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4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马建军(游客)发表评论于2017-3-31 22:41:00

1.本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值得我们借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入手,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课题,过渡自然。

2.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

3.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4.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体现了教师有很强的教学基本功。

5教师充分引导,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

作意识。

6.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富有激情,注重教学的过程。

7.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5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马建军(游客)发表评论于2017-3-31 22:41:00

1.本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值得我们借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入手,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课题,过渡自然。

2.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高。

3.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4.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体现了教师有很强的教学基本功。

5教师充分引导,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

6.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富有激情,注重教学的过程。

7.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6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老张发表评论于2017-4-2 19:02:00

张志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值得借鉴。

2、教学设计和教学的师生互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探究,形成了学、思、做、辩的良好学习氛围,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合作动手、积极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参与面广热情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多的收获,是一节实效很性强好课,值得学习。

3、教师采用启发问答的方式,在一问一答中由学生将本课题的知识一一展现

出来(要布置学生课前充分的自学课文才能达到此效果)学生思维活跃,表述准确,(可看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有机材料的功过采用正反方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于化学教学之中,增强了学生关注自然的社会责任感。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7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杨玉青(游客)发表评论于2017-4-10 22:06:00

本课题有较多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如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聚合物、热塑性、热固性、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学生学起来显得陌生而枯燥。所以本课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老师讲解,但是,单纯由学生讲授,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容易产生大脑疲劳,学习效果较差。而授课老师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了这一点,能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既能从教师的讲解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又能亲自动手实验、动口讨论、动脑思考、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以“使用塑料的利与弊”为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合作意识、以及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用多媒体手段营造课堂氛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及时补充有机合成材料发展的新成就,新进展,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8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张文顺(游客)发表评论于2017-5-1 18:36:00

一、本节课教师以学生身边较为熟悉的物质的区别入手引入很好。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的师生互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探究,形成了学、思、做、辩的良好学习氛围,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合作动手、积极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参与面广热情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多的收获,是一节实效很性强好课,值得学习。

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

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得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整节课有讨论、交流、实验和辩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9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贺秀梅(游客)发表评论于2017-5-6 11:28:00

观看了《有机合成材料》这一课,有许多的收益。

1、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内容较多,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师生准备充分,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口头表达能力较强。

3、教学过渡自然,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4、教学方法得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整节课有讨论交流,有辩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5、本节课反映出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中教态自如,语言清晰,表达准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6、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用多媒体手段营造课堂氛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及时补充有机合成材料发展的新成就,新进展,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是一节很优秀的课例,看后很感慨,于是让学生也看了,这一节内容我没讲,效果很好,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增长了见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10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陈学红(游客)发表评论于2017-5-13 23:09:00

《有机合成材料》一课不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属于知识的扩大与应用的范畴。课标对此的要求不高,属于了解(既“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初步知识”;“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特点”,“了解“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和知道(知道“三大合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但是,这些只是有利于联系社会,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能引起学时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编写了阅读资料以及调查研究,课堂讨论、家庭小实验等

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参与互动的方式,认识“白色污染”对环境的

破坏,从而提高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该课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首先,该教学设计比较灵活,不是死板教条、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本上的顺序进行教学设计,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并结合教师事先收集好的生活中很熟悉的材料——毛线、布料、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等进行设计教学情境导入新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

1.讲解与学生活动相配合并穿插进行,避免了常规教学的弊端。因为常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大脑疲劳,导致学习效果很差。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从教师的讲解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又能亲自动手实验、动口讨论、动脑思考,使学生大脑始终处于幸福状态,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这种处理方式还有效地分散了难点,降低了教学难度,便于学生理解枯燥的概念。 2学生的活动形式多样化,这样做的好处是:印象深刻,学习效果好。

3.学生的活动有轻有重——轻重化

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对于有一定思维容量的问题,由于其任务难度较大,仅凭一个学生的能力难于完成。这样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实验等,利用多个学生的智慧完成。对于思维容量小,一个学生就可以完成的学生活动,可将其设计成学生回答等方式来完成。

最后,如此大的容量,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是可以很容易完成的,但是它不太适合教学条

件和教学设备差的学校和学生。对于后者要做适当的改进和筛选。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11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李振国(游客)发表评论于2017-5-20 22:45:00

1、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合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整节课有讨论、交流、实验和辩论,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参与面广,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2、教师设置问题有一定的梯度,有层次性,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辩论塑料的利与弊的设置较好,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关心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达到了新课程育人的目的。

4、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较好,这都与老师平时的教育和培养分不开的,从这可以看出,这位老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因为高明的老师并不是简单的从教知识来提高教学成绩,而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来提高教育效果,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是不言而喻的,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

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5、教学环节紧凑、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12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汤莉娟(游客)发表评论于2017-5-21 10:54:00

观看了《有机合成材料》这一课,有许多的收获,在这里谈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1、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内容较多,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教学设计新颖,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教师、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配合默挈,气氛热烈而融洽,体现了平等、尊重、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本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4、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的能力强,善于组织学生、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教师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捕捉教学的契机,促使学生主动溶入课堂中,争做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触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课堂教学实效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6、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的背后是教师无数次的尝试和艰辛的付出。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13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汤莉娟(游客)发表评论于2017-5-21 10:55:00

观看了《有机合成材料》这一课,有许多的收获,在这里谈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1、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内容较多,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教学设计新颖,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教师、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配合默挈,气氛热烈而融洽,体现了平等、尊重、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本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4、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的能力强,善于组织学生、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教师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捕捉教学的契机,促使学生主动溶入课堂中,争做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触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课堂教学实效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6、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的背后是教师无数次的尝试和艰辛的付出。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14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袁永红(游客)发表评论于2017-5-23 9:14:00

观看了《有机合成材料》这一课,有许多的收获,在这里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1.教师引课新颖,能结合现实生活充分利用身边学生熟悉的材料---毛线布料等进行情景设计引入新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新颖合理,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

3.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参与面广,教师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的能力强。

4.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课堂氛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及时补充有机合成材料发展的新成就,新进展,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这是一节很优秀的课例,看后很感慨.教学中我利用了该课例,效果良好.从中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增长了见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15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王克虎(游客)发表评论于2017-9-25 12:47:00

观看《有机合成材料》这节课堂实录,我有很多感受:

1、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注重教法设计和学

法指导,能从教与学两方面去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良好。

2、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到位,能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讲清概念。

3、教学过程井然有序。教具使用和演示实验恰到好处,教师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得法,教得轻松。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兴趣昂然,思维活跃,觉得愉快,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效果优良。

4、板书规范、直观性强,能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5、教师语言准确清楚,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而且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6、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能达成,能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16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付天德(游客)发表评论于2017-10-5 16:46:00

观看了《有机合成材料》一课,感触颇深:有机合成材料》属于知识的扩大与应用的范

畴。课标对此的要求不高,属于了解(既“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初步知识”;“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特点”,“了解“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和知道(知道“三大合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但是,这些只是有利于联系社会,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能引起学时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编写了阅读资料以及调查研究,课堂讨论、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参与互动的方式,认识“白色污染”对环境的破坏,从而提高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本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值得我们借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入手,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课题,过渡自然。

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

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体现了教师有很强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充分引导,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富有激情,注重教学的过程。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17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

柴少清(游客)发表评论于2017-10-5 16:53:00

观看了《有机合成材料》一课,有许多的收益,值得品味:

一、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合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整节课有讨论、交流、实验和辩论,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参与面广,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二、教师设置问题有一定的梯度,有层次性,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辩论塑料的利与弊的设置较好,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关心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达到了新课程育人的目的。

四、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较好,这都与老师平时的教育和培养分不开的,从这可以看出,这位老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因为高明的老师并不是简单的从教知识来提高教学成绩,而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来提高教育效果,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是不言而喻的,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五、教学环节紧凑、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

篇七: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

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著: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三种认知态度:

①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领悟态度:分析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③分析态度: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个性化的分析人物,如何认知项羽与刘邦?(开放性问题)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老师范读,整体感知,筑好文言基础墙。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

3、拓展延伸,启迪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三、说学法

1、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批注法,学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四、说课时安排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五课时教学本文。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初读)第二课时: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熟读)第三课时: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精读)

第四课时: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赏析,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由学生自主认识到人物的性格,悲剧的原因等问题。(赏读)

第五课时:补充课本教学内容:同学生一起阅读古今关于刘邦项羽的一些篇章:让学生投入进来,把握自己眼中的项羽。(展读)

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五步学习法:初读-熟读-精读-赏读-展读(板书)

五、接下来针对第四课时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说教学过程

1、疑问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我的开场白是这样安排的:

提起项羽刘邦,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景从,发兵沛县。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由此激起学生的探求兴趣。

2、发散思维析人物

因为本单元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是:走进小说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层层设疑,步步引入环节)(课件展示)(一):鉴赏人物作品

(1)、鉴赏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请男同学齐读,读出其雄奇壮美的王者之气,分析在大气磅礴之中含有怎样的可贵的思想:

求贤如渴,居安思危。

篇八:高中语文听课评课

我觉得夏老师的这堂课有三个特点:

一、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上节课夏老师让学生自学,并疏通文意,而这节课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归纳遇到的困惑,老师再根据学生总结出的问题,进行第二次的探究讨论。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讨论中来。这个环节的设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思路清晰。夏老师先让学生自学,朗读并疏通文意,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并讨论,接着总结课文中演的文言知识,最后在进行拓展延伸,学生通过自己的工具书找出相关的成语。这个设计思路,符合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博大渊深,增添对语文的兴趣。

三、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强。这堂课可以看出夏老师的教育智慧以及扎实的语文功底。学生讨论的如火如荼而没有脱离教学的主旨,是因为有夏老师的引领。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夏老师会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而不是放任自流。

寓庄于谐,寓教于乐。不拘一格,

篇九: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搜集整理:无涯轩主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

块《》。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

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

难点原因:

突破途径: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2、内容的组织安排: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

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

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分钟) l 导入??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分钟)新课学习:

第三环节:(分钟)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

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第四环节:(分钟)布置作业:

分为两部分:

(1)书面作业p??和复习本节。

(2)预习下节内容,目的是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和顺利学习下节课做准备。

第五环节:

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实

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

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电教媒体

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六环节:

板书设计:

《蜀道难》说课稿(人教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

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

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

2. 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3.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

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环节三】、诵读感悟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

意境。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例如当学生讨论本首诗歌的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说法,最后确定一种最有据可循的说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又使理解不发生偏差。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艺术技巧上,由于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夸张时,而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手法,则需要教师点拨。

例如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教师要适时的补充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样,看似无序地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环节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评析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与《蜀道难》进行比较阅读。此环节意在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深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环节六】作业设置

背诵诗歌。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环节七】板书设计

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二)鲁迅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此文的?说了什么?

悲愤: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

一是痛惜爱国青年的牺牲、赞颂爱国青年的精神,二是愤慨反动政府及文人的无耻、抨击反动政府的暴行和反动文人的污蔑,三是要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鲁迅先生无话可说,一是悲愤至极,二是不欲敌人快意。

(三)鲁迅先生写此文仅仅是为了纪念刘和珍吗?找出体现鲁迅写作缘由和写作目的的语句加以分析。

(教师补充)背景介绍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中多次出现作者关于“写点东西”的不同表述,先是两次写到“我也

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接着又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分析每一次出现所针对的内容,不难看出作者的写作缘由。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刘和珍来说的。鲁迅所编辑的期刊因为其战斗胜往往被查封和扼杀,以至于“有始无终”,但在这“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的“生活艰难中”,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与其说是刘和珍“很爱看先生的文章”,不如说是刘和珍对鲁迅的一种敬爱,是对鲁迅观点的一种赞同而与其思想产生了共鸣。对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的忘年知音,对这样一位“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当然不仅是因为程君的请求,更是发自内心地觉得

“早”该写点文章来纪念她,以表悲痛之情。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紧接着“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的。“这样的世上”是指血腥屠杀的反动统治者与其走狗文人交织而成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又多有庸人的世界,麻木的庸人不但不能像猛士一样“奋然前行”,反而做了反动统治者的帮凶“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为了使这没有尽头的世界早日结束,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唤醒民众的必要。

而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针对“庸人”而言的。“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难道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不能!面对快要降临的忘却的救主,“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来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综合起来看,此文不仅仅是为纪念刘和珍,而是借悼念并赞扬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的爱国青年刘和珍,评述“三一八”惨案及其发生后的社会现象,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阴谋虐杀革命青年的凶残暴行和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唤醒民众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激励人们起来斗争,摧毁这个“似人非人的世界”。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请同学们理清全文思路,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三—五节)

(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是写作的起源,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2.在理清总体思路下,划分层次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第一段(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第二段(3-5)记述刘和珍的行状;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教训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

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

【问题探讨】

1、你能说说本文结构上的特点吗?

2、你能否从本文中发现写作纪念性文章的思路?

一、二两节,写作缘起;中间三、四、五节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最后六、七两节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以情感为线索,三部分的情感分别为:纪念——赞颂、揭露——抨击、唤醒——激励

【学习总结】

先由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教师最后补充。

【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感情脉络

2、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

3、注意重点字词的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进一步探究文章的总体思路,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难句,以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导人新课。

1.进一步探究思路

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有两个方面,思路从一个方面到另一方面,先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另一面,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

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不屈服。②反动势力方面:“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怒,造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探究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性,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无非是流言家开罪、嫁祸之辞。作者不但写刘和珍的斗争性,而且着意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意蕴在于表明,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反而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节,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理清六、七两节关于惨案意义的思路。

评课记录

《秋天》是部编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描绘了秋天到了,大自然各种景物发生了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在今天下午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听了王筱婕老师的课,有所启发,有所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儿童,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识词的教学效率。王老师遵循《课标》的要求,关注了一年级的年段特征,整堂课以识字、识词教学为主,抓住了教学的重点。比如,学到“树叶”一词时,随机认识“树”,让孩子们来比较“树”这个字中间的木字旁和原先学过的“木”字有什么区别,还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说认识的木字旁的字,然后又帮孩子们整理了课文中已经出现过的木字旁的字——棋、桥、桃等,最后再予以总结这些事物都与“木”有关,所以都是木字旁。这一环节,既帮孩子们回忆整理了相关字词,又学习了新的偏旁,明白了字的意思。如果能结合图片,让孩子们积累更多与树有关的词语,比如树干、树枝、树叶等,那就能一举多效了。王老师也抓住了本课字词教学中的那些重点,如“一片片”、带“一”的短语,带“了”的短语,教学目标十分明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养成阅读兴趣是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保证。本堂课中,王老师借助媒体,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比如学到第二段,让孩子们来体会“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时,出示两幅图画的对比,让孩子们直观地来理解文本内容;又借助“苹果”、“棉花糖”等非常可爱的图片,让孩子们来学说句式“()那么(),那么()。”虽然在这篇课文中关注句子教学,有点为时过早,毕竟这是孩子们正式学习课文的第一篇,应以字词教学为主。但是现场学生的回答,让我认识到,借助了直观的图片,孩子们是可以把这个句子说好的,而且孩子们说得兴致勃勃。在认识大雁南飞排一字和人字时,老师借助了视频,这个视频的出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如果此时,老师

抗日战争评课稿

抗日战争评课稿 听了杨清萍老师《抗日战争》这节课颇有感受。 一、教学目标 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维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以及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细致的认识了解,不仅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二、教学设计 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准备《抗日战争》这节课时,杨老师查找了一些网上的资料,紧扣“殇?战争”这一主题通过“感知?深究?反思”展开教学,设计较为新颖。特别是通过让小组同学课前搜集国民党抗战、共产党抗战和其他爱国力量的抗战史实,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视频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堂课的设计体现了历史教学的人文主义关怀,将爱国主义情感和尊重生命的意识,联系现实问题渗透其中,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整节课始终贯穿着情感的熏陶,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更使本课的情感得以升华。 三、教学内容 抗日战争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学生须知道基本史实。教给学生学习 历史的基本方法。把握基本线索,构建知识网络,讲述中国军队抗战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抗战史观的重任。课堂的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重难点非常突破,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比较到位。本课采取的视频,歌曲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现实达到了预期授课的效果。通过这些材料就比较好地使学生意识到“以史为鉴”,而这正是一般历史课都要努力达成的一个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1、课前播放《南京大屠杀》视频:日本犯下了滔天罪行。通过描述使学生对日军的罪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语言的魅力群文阅读评课稿

《语言的魅力》评课稿 杨老师注重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引领学生有效地进行群文阅读,揣摩学法,引导学生迁移练笔,他的课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也感染着我。 群文阅读最能够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这堂群文阅读课是一节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的课,通过文本之间的比对联结,抓住主人公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知问题的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让学生在迁移中训练语言,形成能力,更大程度上去体现这堂群文阅读课的语用实效,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妙言。 第一,故事激趣,感知妙言。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努力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老师选择了《唐伯虎题诗贺寿》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作为本课的导入,在讲述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猜测、想象和评点,初步感知语言的妙。这个故事只是一个抛砖引玉,意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究妙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在提醒学生,本课的聚焦点就在一个——“魅力”。 第二,阅读品味,领悟妙言。 从这几篇选文来看,既符合议题的鲜明特征,语言的“妙”都贯通了文本,文本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文臣武将、伟人枭雄,能够多层次、多侧面、多形式地反映语言的魅力的不同审视角度。 在教学中始终立足于“读”。课堂上杨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浏览、速读、情境品读、读思结合等。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通过阅读小贴士的出示,让学生掌握读、思、勾、议的阅读方法,紧紧围绕“妙在哪里”让学生展开探讨交

听课评课教研活动顾芳

《听课、评课、教研活动》 听课 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校本教研中,在听名、特、优教师的精彩教学中,我们总觉得在听课中有所收获或者是有所感悟。在小学教学这样长时间里,我们也有幸参加了一些实践教学活动——有我们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也有名、特、优教师的精彩送教活动……我们平时总觉得听听课就可以学习到,其实细细想来更多的收获还是来自别人对听课后的评课。从听别人的评课中可以学习到别人所学习的,还可以把自己对课堂的想法与别人的思路比较、碰撞。在碰撞中自己学习到了别人的优点,也给自己一些思考,只是光听课所不能收获的。 其实在随堂听课是对我们教学的莫大督促,如果我们能在他们听课后主动找他们说说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那我们也会有很大收获,不是有句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自己只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来自两次教学活动过程中。一次是特级教师王学其来给我们送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节课下来自己除了说好、在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他的课究竟好在哪?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收获究竟是什么?不过那天我们的马兰老师的精彩评课给我很大收获,他把我们所想到的优点和想法那么流畅的表达着,说着我们想说的,而自己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收获……第二次就是来自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节课后听课老师和我及时的交流让我能反思到自己的教学不足,让自己试着把他们优秀的建议带进自己的课堂,第二次再上这样的内容时,

很明显能感觉到比第一次有进步,但同样还有不足,就因为听课老师能真诚而亲切的和我交流,说着他们对我在教学中的建议,让我有很深的感触。所以我想说,听课学习重要,但评课更重要。如果是自己上课,并且有人听我们上课,那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学习的机会,一定要听到他们对自己课堂设计的想法。如果我们有幸能听优秀教师的课堂,那我们一定不要错过听评课的机会,因为那对我们而言会有更大的收获! 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所谓“活”就是让课堂生动活泼,不呆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生活的地方。课堂教学的过程,既是生命潜能的开发过程,又是生命中活力、情意、智能等发展生成的过程。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有多丰富,语文也有多丰富。通过语文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享受语文、感受世界、感受生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把课程的创新与教学的创新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的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的学习,走向自主创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造和谐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正如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所学的

历史高效课堂评课稿-《夏商周政治制度》评课稿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评课稿 ----评孙丽雯老师全校公开课必修一《夏商周政治制度》 高台一中高二文综组赵伟吉 今天有幸听了孙老师执教《夏商周政治制度》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认知过程,正因为如此,教学中对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孙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15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开卷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我们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着。孙老师充分发挥了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有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再点拨、提升,值得借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一个具体介绍,使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背景做一介绍,孙老师此点体现的很好。 此课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有以下几点: 1.探究新方法,讲活历史课。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一、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

《故都的秋》评课稿

《故都的秋》评课稿 2012年11月15日,我在xxx中学参加教研活动时有幸听到xxx老师的一节《故都的秋》,我感到非常受益,也很受启发,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说这是一节结构严谨,内容丰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学亮点。 1、从教态来观:赵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温和清晰地语势给学生以鼓励,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赵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特别是让学生把单调的文字变成多彩的图画,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赵老师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节课不难观出,老师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意味的的段落谈感受”谈谈你从中读出的清、静、悲凉?”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6、从学生活动看: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8、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赵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9、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二、教学建议。 通过观摩,我也发现了几处微小的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赵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课堂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抒发情感的同时还应注意情绪的节制。对于作家及文章背景介绍多注意横纵对比,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结构。课堂教学容量还应适当充实。 3、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二年级数学《搭配中学问》同课异构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搭配中学问》同课异构评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二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同课异构评课稿 **月**日,二年级王老师和高老师同课异构讲了数学广角的《搭配中的学问》。两位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问题,发展了学生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优点: 1.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两位教师创设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故事形式,无论是王老师的帮助小鸡、小鸭、刺猬解决雨伞的问题,还是高老师的游数学城堡,都创设了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开了个好头。

2.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标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两位教师都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且学生自己总结出搭配的方法,交换位置法和固定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做了方法的优化。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 3.教学设计符合数学教学规律。 两位教师注重了学生知识新旧的衔接和由易到难的特点,有效地设计教学流程,都是从两个数字能够组成几个两位数为基础,探索三个数字能够组成几个数,以复习旧知为基础,使学生很容易想到三个数字同样可以用交换法来组数,水到渠成掌握了交换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教学重点突出。 建议: 1、王老师的教学内容在稍加拓宽,将生活中的应用解决问题会更好。

2、在学生活动后,高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路,长期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提高很快,同样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小学语文《有趣的汉字》评课稿

小学语文《有趣的汉字》评课稿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方式,是在语文前提下开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趣的汉字》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我组四位老师的同课异构就紧抓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了“活动化”。 2、突出了“自主性”。 3、突出了探究性。 4、突出了语文性。 通过听王老师的课,联系我自己的课堂,我认为要上好综合实践课,主要还是从这几方面着手: 1、写好计划书。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梳理,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整体策划,有明确的活动目标,让计划更有目的性。 2、充分认识到阅读材料的作用。 阅读材料是出发点,承担着激发学生兴趣、提供活动素材、引领研究方向的作用。阅读材料是例子,教师要通过这些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阅读材料是原点,每一篇阅读材料都可以看做是一方面典型的代表,可以引领学生以此为点,辐射更大的扇面、走的更远、见识更广。所以,要运用好阅读材料。更好地凸现三位目标。 3、体现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教师对知识要点的点拨、对学生展示的评价是必要的。 4、要体现语文味。

“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有互动才会有碰撞,有碰撞猜会有提升。只有个人展示是不能引起共鸣的,可以让学生说创作感受,谈收获,甚至学生互相提问,这些形式都可以形成互动的情形和氛围,让课堂上充盈语文味。 5、教师的文学素养、语文素养、跨学科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拓展、加强、丰富。 教师独立解读教材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目的还需明确。 教师对自己要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到敲到好处需要思考。 综合性学习这一项目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第一轮使用还处于摸索和逐步深入的阶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有许多的盲点:如何将课内外活动统筹安排,做到有机结合?如何充分利用阅读材料?过程指导如何更好地实现互动和提升?成果展示活动怎样学生成为“首席”二教师又不全部隐退?建立怎样的评价机制? 我们五年级已经轻轻掀开了综合性学习的面纱,我们还会进一步加强研究,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丰富。我们将在“走一步”的兴奋中,期待“再走一步”的快慰。

九年级历史-评课稿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进行实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重点,围绕学生实际情况。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阐述革命的经过,理解《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内容、作用,能结合后边将要学习的内容得出这场革命的深远意义。通过对克伦威尔等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表现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做出分析,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取问题探究式、导读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小组或同桌讨论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发现问题再点拨;模拟历史情境,短剧表演;激烈辩论等方式,配以多媒体展示典型图片,文字示意图,富有悬念的问题设计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同时使学生认识: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革命的进程,但进步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信念。 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确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意义,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实施方案 <导入> 课件欣赏油画《查理一世在狩猎》,观察他的神情,引出他的最后下场(朗读录音),作简单的对比,得出悬念:查理一世为什么命丧断头台?那时的英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引到课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新课讲授> ——革命前的英国 环节一:课件展示导读提示:革命前的英国 ——速读课本第一子目,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英国社会状况。 环节二:展示看书所得

高中语文评课稿(共9篇)

篇一: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 2010-10-09 08:55:58 作者:罗兆民来源:金台教研网浏览次数:5305 文字大小:【大】【中】 【小】 日前,下学校听了孙老师的《雨霖铃》、张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和王老师的《再别康桥》这三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 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三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 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张老师的激情创境,孙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王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三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 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 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三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张 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王老师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孙老师的“任选自己喜欢的诗节,谈谈你从中读出的爱、自由与美?”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 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 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孙老师设计的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根据自己的离别感受创作《雨霖铃》等环节,张老师设计的结合自己的理想谈梦想等环节,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 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张、孙老师渐行渐深的

同课异构评课稿子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数学优质课评课稿 评课人:肇源县第三中学王金玲 评课课题: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出课教师:树桓恩博 本节课两位教师精心准备,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两位老师共同走过从磨课到出课的整个过程,从中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准确、具体、全面,他们都通过各自的方式,合理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动力和积极性;合理的课堂练习、有效的课堂评价,使学生真正体会指数函数的解析式、图像形成、性质归纳、函数应用,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的处理: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精心设计,两位老师重点把握准确,难点得以突破,通过精彩的情境引入和对核心知识的充分探究,对教材进行了非常合理的整合。 三、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下他们的教学过程: 1、进入教学的第一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如何“导” 两位老师都合理的设计了生动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例如恩博老师在引入时用的“折报纸”的例子,树桓老师用的“捐大米”的例子和“绳子日取一半”的例子,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

础,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从倍感诧异的结果中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2、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体现如何“学” 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过程。树桓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指数函数定义的过程中,详细分析了底数“a’的取值,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思想,而且科学全面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恩博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指数函数图像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描点,在图像形成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由特殊到一般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在总结指数函数性质时,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共同探究总结,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将数学变成学生看得见,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3、合理有效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体现如何“练” 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有效地课堂练习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修改教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这节课中,两位老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练习,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他们在练习设计上,表现为以下两点:首先,练习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第二,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探索性,并能通过图像直观分析体现数学的看得见的事实,再给出规律进行代数推理,数形结合思想用得恰到好处。总之,整个练习设计考察了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语文老师同课异构课后点评

一年级“同课异构”课后点评 包年级领导刘兴林 在点评之前,我先谈一下我对评课的几点看法。以前的评课,大家的的确确是开诚布公地畅所欲言,优点、缺点都剖析的淋漓尽致,这样做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是:人性中乐于接受优点却不乐于接受缺点的共性难以改变,所以以前的评课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使评课者与授课者无形中产生了些许对立,以致于教师对于评课成果的内化不情愿,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不利于课堂改革。 换一种角度来看,听课与评课其实都是为了发现好的教学思路和策略,汇总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听课评课,凝聚人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普遍认识,能够扩大课堂改革优秀成果,也是教师间彼此交流,增进互信,加深友谊、合作的一次机会和平台。所以,我在后来的评课中,很少去留意课堂中的缺点和不足,而更加乐意去找寻课堂中的优点和闪光点。有些缺点在我当时看来是,而在后来才发现不是了,那些所谓的“缺点”,其实是授课人多年来使用的最得心应手的手段和方法。 本次共有5名教师参加了“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教学内容都是一年级语文下册《19乌鸦喝水》这一课。下面我逐一谈一谈我所发现的优点。 王文艳老师的课堂能够抓住关键字词和语句,重视基本知识的积累运用,重视学生语文基本感悟能力的培养训练,教学手段主要借助于课件,生动直观;能够在自己所熟练的传统教学方法:如听、读、讲、启发、诱导等方法中,有创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带领学生读到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时候,停下来,问学生“乌鸦可能去过什么地方?”。当学生读到乌鸦找到了水却喝不着时,问学生

“假如你是小乌鸦,你会怎么写想呢?”。这些问话看是简单,实则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表达的空间。没有“想象力”学不好语文,不会表达当然不是好的语文,而老师在这里的一个停留,恰逢其时,用得好。另一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看图片让学生配上声音,虽然学生在这个环节配合的并不是十分的熟练,但是老师借鉴影视媒体的表达和意识,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我认为,兴趣和愿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 赵美华老师的课堂,出彩的地方很多。猜谜导入,字谜识字,借鉴网络中“喜、怒、哀、乐”的动画表情,都充满了趣味性和思想性。当然在教学方法中,通过检查认读字词,到指导书写笔顺,再用比较法识字,运用词语说话,以及教学课文时,注重学生有表情朗读,巧妙设问,如:乌鸦还有什么办法呢?你从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呢?到课堂最后运用这些词语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等等,设计的都很巧妙,落实的也很到位。课堂中,老师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我的感受是,这节课堂环环紧扣,步步为营,老师是细心的,学生的思想是自由、活泼、积极的;老师的心境是宽阔的,否则不会在课堂中表现的那么随心和从容。 杜玲霞老师的课堂,特色非常明显。目标教学法使用的非常熟练,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落实的特别到位。读课文时,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表情,而是通过学生的示范阅读,让大家真正体会到“着急、激动、失望”等表情的语音、语调、语气、面部表情的变化。当然,课件的运用也很熟练,课件内容也很生动活泼,尤其最后一个问话:“我知道这是一只()乌鸦?”问的好,这个括号留的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个括号使所有的表达的愿望得到了实现。本节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老

初中历史听课评课记录

初中历史听课评课记录 篇一:七年级历史评课稿 《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评课稿 授课人: 授课班级:七(1)班 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主评人: 评课地点:政教处 评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导学案设计符合洋思教学模式,课堂上从大的方向上讲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下边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优点: 1、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2、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 1 力水平 。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4、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5、时间控制合理。 6、能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特别是最后对本节课的小结,既梳理了本课知识,又为前后知识的联系做了铺垫。 建议: 1、当堂训练的两个问答题题可改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何,有何意义,这样既照应了学习目标,突出了重点,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2、文景之治不是课标要求,它只是为下了一节《汉朝的大一统》做铺垫,只需让学生了解一下,可不做要求。 3、适当引导学生看看文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 2 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篇二:2011年秋季历史听课记录2 澄迈县白莲中学教师听课评课记录表 评课 1、本课通过情景导入,生动形象,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摘要 2、授课内容详实,语言丰富。 (优缺3、学生积极活跃,课堂氛围活跃。 点)

修改病句评课稿

修改病句评课稿 1丰富课中活动,优化复习课堂 ——“修改病句专题训练”复习指导课教学设想 如何上出复习课的味道来,让学生乐于参与又学有所获?在“修改病句专题训练”中,我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活与考场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充分设置学生的课中活动,尽可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感悟,最大化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这节修改病句专题课,我采用“实例分析-归纳方法-巩固联系-测验反馈”的教学模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循序渐进的学习课堂。学生从生活(中考考场作文)中认知病句,并体会、分享对规范用语、修改病句的看法,认识本节课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然后了解并归纳病句的基本类型以及修改方法;接着实践所学知识,识别并修改病句。整节课堂从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归纳总结,再用以指导实践,回归生活;“教”者由“扶”到“放”,“学”者由合作学习、交流分享到个体体验;所选病句也是由易而难,由单一性病句修改题型再上升到四选一病句甄别题型,注意难度与梯度,这样既易于学生接受,又授之于“渔”,还能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实践与理论方面均能得到提升。 二、丰富课堂情趣,力求课堂生活化、活泼化。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手段: (一)各环节的名称设置力求形象、活泼、风趣。如课前活动取名为:考场哈哈镜——说长道短;课中活动,学习、思考、归纳环节取名为:病句手术台——会诊医治;练习环节分为:沙场秋点兵——合作演练;千里走单骑——我来亮剑。课后活动,巩固检测环节拟名为:中考链接线——实战迎考我能行! (二)学习过程张弛有度,教学方式同中求变。简单的病句,病因分析与诊治,全班齐答,节省时间;不常见的病句,病因分析与诊治,由学生个别抢答;有难度的句子,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有代表性的病句,演化成课堂情境表演让学生来感知、分析。演练巩固学习效果环节,有合作学习,也有竞争学习。 (三)采用谈话式教学,注意语言的感染力,教师语言尽量抑扬顿挫,生动幽默,避免古板、干巴。 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在病句内容选择上,注意选择句美、情美、或有理趣的句子;在训练环节,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合作演练,学生可以增强合作意识,也增强向身边同学学习、汲取的意识,这样便于查漏补缺,能够分享经验,可以体验成功;在学生个别实践反馈环节,分为A、B类型题分别安排男、女生来挑战对抗,用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增强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在达成预期效果时,注意激励学生,增强信心,自信迎考。

最新教师听课评课心得5篇

教师听课评课心得5篇 这次讲课、听课及评课活动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教师听课评课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师听课评课心得体会1 依据学校的部署,在缓和而又忙碌的工作中,我有幸听了良多老师的课。说句瞎话,踏进学校大门的一个感受就是一个字“忙”字,因而,起初的听课我并不多大的踊跃性,只是作为去实现一项义务的心态看待听课,然而,几回的听课之后,我由起初被动的利用自己没课的时光去听课,转为主动跟其余老师调课去听课。由于,不同老师的讲课风格和特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从他们身上,我真正学到了许多新的教学办法和教学理念,使我大开眼界,线人一新,丰硕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使我真正理解到了我们老师要一起课改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每堂课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先生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配合者。我谈谈自己的多少点体会:一视营造高兴体现新课标的精力,重课堂。 不同的老师决议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模式,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特色,在课堂上,每个老师都能充足发挥特点和独到之处。特殊是同课异构的听课活动,使不同的老师在统一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设计上却有着不同的教学特色。比方:一年级的“加法实际问题”,四位老师的课堂都很精彩,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处置教材和教学资源,从身边找出数学信息进行教学,特别是张一老师,那面带微笑的面容,

亲热的立场,平和的语气,天然的教态始终映入我的脑海,这种教学作风正合适小学生的春秋特点,适时的组织学生,能及时把思维走神或做小动作的小友人拉回课堂,使每个同窗都能主动参加而不落伍,尤其课件处理的很不错,再加上老师优美的导入语言,始终借助学生爱好的动画片中的喜羊羊美羊羊......等来贯串全部课堂,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致,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人不知鬼不觉的接收了新知,让学生在快活中学习,在轻松中强化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感触到数学贴近生活,领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同时,张老师还及时应用动画中的人物给学生浸透德育教育,教导学生学习动画中勤奋的动物,好好学习,不要像那些偷勤的动物学习。总之,老师们在课堂上都展示了自己精彩的一面。 二体现数学与生涯的接洽,器重创设情景。 在听课之时,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位老师能从生活实际动身,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资源作为教学资料,以赞助自己实行教学设计,老师们都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从情境中把学生自若的引入课堂及学习内容,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促使了学生主动地对四周事物进行察看,能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从而把所学数学知识利用到x常生活中去,使学生从生活中感想数学,从数学中感触生活。 三体现自动性学习,看重学生着手操作。 俗话说:心灵手巧。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要孩子们主动的介入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在课堂

历史课评课稿

美中不足的历史教学 我首先从整体上去评价这一节课,这一节课算得上是一节好课,整体上适合高中教学的要求,从师生互动方面来讲,师生互动的还是不错的,从教学目标上来讲达到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结构方面也比较紧凑,但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过于拥挤,这可能是与课程比较急有关。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全面具体,切合学生实际。老师通过教师出示教学目标,问题导学,层层设问,及活动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体系,建立了知识树。教师语言表达准确、专业知识较丰富,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从老师课堂的讲解可以看得出对于教材是比较熟悉的,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的也很不错,可以看得出老师使拥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从这一点看是很不错的了,但是整一节课讲下来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把握可能不是那么准确,这与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特意指出有关,也与整一节课老师安排的内容过多有关,这一点可能对于很多老师来说都有可能犯错。把讲完当做是学生学完。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首先,从导入上讲,老师是从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讲起的,这一点很不错,可以温故而知新,但对于学生来可能就不是很好了,学生会觉得没有新意,这对于学生一节课的听讲,注意力的集中上来说不是很好。 从教学思路设计上来讲,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畅性比较流畅,用郑观应的一生来作为线索这一点把枯燥的历史课化为与一个人一生有关的事件,这一点比较新颖也比较好,值得倡导。老师用学案教学的方式来上课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一点值得表扬,但不倡导,因为要上好学案教学的一节课难度很高,在这一节课里老师这么安排使得课堂结构安排比较满,这样的话使得学生听得比较辛苦,老师讲的也比较费劲。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上来说是不错的,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不真实的,似乎是有演练过的,学生对于课堂眉宇之间似乎有点应付的感觉。

高中语文评课稿15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一): 听了王老师的《黄英》这一节课,十分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那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 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 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 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 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必须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一 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十分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带给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 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 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潜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潜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潜力和自主学习潜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 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推荐。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推荐。

历史评课稿 (1)

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课堂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以及引导,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细致的认识了解,不仅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整节课始终贯穿着情感的熏陶,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更使本课的情感得以升华。 值得商榷之处:复习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有效资料、整合分析资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课前学生的准备中才能得到充分培养。这一目标是不是在复习课中都不能设计和实现呢? 二、教学内容 课堂的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重难点非常突破,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比较到位。课堂中选取了许多相关习题材料,非常贴切地解决了复习课的相关问题,而且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能有效地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复习课中联系了“日本两次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及启示”和“日俄改革的相同点”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就比较好地使学生意识到“以史为鉴”,而这正是一般历史课都要努力达成的一个教学目标。 值得商榷之处:复习课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教师如何更优更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复习的关系,这也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精髓所在。 三、教学过程 亮点: 1、课堂导入简洁、自然。利用提问直接切入正题,也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复习佳境。 2、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采取调查学生情况的方式,给了

高中语文评课稿.docx

高中语文评课稿 评课稿是听课后需要点评的评语,那么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公文站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欢迎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一: 谈《定风波》一课 对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他们见“所未见”的东西,闻“所未闻”的东西。应该汁多肉丰,让他们在这堂课中真正汲取到知识的、文学的、情感价值的和人生观方面的东西。 总体上说,张老师所讲苏轼的《定风波》,有三个可说之处: 1、对新课标的研究有深度。尤其是在体现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 2、注重课堂的实效性。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一节课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师生交流充分且教学过程流畅。对教学过程的详细琢磨和精心设计,表现了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纯熟的驾驭能力。 张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苏轼的《定风波》,内容很少,全词仅仅62个字,而对于苏轼,大家又都很熟悉,如果仅仅就这首词来赏析的话,这堂课就会没有厚度,不够充实;而如果我们一堂课交给学生很多的话,对所交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只会识其皮毛,难求甚解。 张老师的课,抓住苏轼的旷达重点讲透,让学生在学了这首词,真正理解了苏轼的旷达之后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读懂其他同类的苏轼的词。把课堂赏析部分分成这样几步: 先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从容;再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在讲述这一点时重点介绍苏轼坎坷多磨难的经历,让学生看到苏轼经历的风雨之多;经历这么多的磨难为何还能做到从容应对呢?自然引导学生看到了苏轼“无风雨夜无晴”的人生境界,即旷达思想。 至此,主旨毕现,但就此停止的话,学生对于苏轼的旷达依然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是不深入不透彻的。于是在此处张老师借用苏轼的其他词句让学生看到苏轼“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心系天下的苏轼。联系苏轼经历的重重磨难和环海沉浮,让学生领会到苏轼的旷达实质上是历经磨难志不得伸的沧桑,是忍下眼泪亮给我们的坚强。那么到此学生应该能够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了。而且学生又见到了苏轼不少其他的词句,知识面扩宽了,课堂也丰厚了。 如何使课堂流畅自然,循循善诱,逐步加深?在备课中,我做了多种设计,也做了多个否定。河蚌痛苦的眼泪孕育了闪亮的珍珠,苏轼一路坎坷一路歌,阅读苏轼中思路逐步清晰。 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二: 1、教态:马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