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音乐史复习

欧洲音乐史复习
欧洲音乐史复习

1.海顿《C大调弦乐四重奏》(Op.76-3)第二乐章[ 5.6 7.6 1.7 64 5/ 3 2 1/ 7 67656 / 752]

2.2.海顿惊愕交响曲[ 11 33 55 3 44 22 77 5 /11 33 55 3 ]

3.(不想长大)

4.莫扎特小夜曲[

5.2 5.2 5257 2/ 1.6 1.6 16#462]

5.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1.3 1.5 13 51]

6.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一乐章(欢乐颂)

7.舒伯特:《鳟鱼》歌剧

8.舒伯特:《小夜曲》(D.957)[5 b6 5 b3 5 4 b3]

9.勃拉姆斯小夜曲[ 335 335 35 1765]

10.威尔第《弄臣》利哥莱托女人善变歌剧

11.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中《索尔维格之歌》3 13 67 5 5 35 12 7

12.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16

13.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第一乐章“爱人”主题

14.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小提琴12765

15.舒曼梦幻曲选自童年情景钢琴曲第7首 5 1 72 351

16.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之婚礼进行曲

舒伯特特点:1797—1828奥地利。歌曲之王。1、歌曲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鳟鱼”2、其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

3、歌曲中淳朴的音乐语言,常常接近民歌。“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钢琴小品通常称为“特性曲”—瞬想曲;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标志着其创作的高峰。

肖邦特点:1810—1849波兰,钢琴诗人,爱国主义作曲家。“c小调练习曲(格林练习曲)”。其是音乐史上第一位专写钢琴作品的大作曲家。作品中注入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深刻的思乡内涵。其笔下很多题材都提高为独立的艺术作品。

门德尔松特点:1809—1847德国,其音乐被评价为:甜得发腻;作品缺乏思想性。其创作题材有三个方面:文学,自然,宗教。“仲夏夜之梦”“无词歌”(把歌唱性旋律和钢琴织体结合成统一的整体,成为浪漫派特性曲的重要体裁,这是其首创的体裁。贡献:使人们重新认识巴赫作品的价值。

在莱比锡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

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钢琴之王。演奏特点:辉煌,

钢琴技巧高超。首创了交响诗的体裁。交响诗是单乐章的标

题交响曲。“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响曲”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风格继承了德国古典文化,

“第一交响曲”

老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生于1804年3月14日,卒于

1849年9月25日。他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他的圆舞

曲采用由引子与五首有调性联系的小步舞曲组合的曲式结构,

尾声再现主要的舞曲片段而结束。旋律简明、流畅而华丽,

配器注意弦乐器与木管乐器的色彩对比,音乐内容有一定的标

题性或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鲜明的维也纳传统风格。歌曲

作主题写成着名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曲调动听、节奏有力、

和声简明,音乐振奋人心,受到人们的欢迎,至今仍是音乐会

保留的传统曲目。当时,对意大利人来说,这是一首歌颂镇压

民族独立运动的乐曲。

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生于1825年10月25日,卒

于1899年6月3日。小约翰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他

写的圆舞曲主要是供人们欣赏的,也可以随之跳舞。他使这种

舞曲体裁变成具有艺术性的交响乐式的轻音乐形式,旋律主题

有一定的发展因素,每个段落又有明显的对比性,全曲统一在

一个主要的旋律主题上。全曲章法严谨,有段落性又有贯穿性,

旋律、节奏、调性、配器等既讲究对比又力求完整统一。他运

用交响曲发展的手法,赋予圆舞曲一定的标题性,音乐形象描

绘的技巧丰富。他的旋律创作想象力非常好,善于将维也纳城

市的素材与奥地利多民族的乡村民间音乐素材有机地结合起

来,形成维也纳圆舞曲特有的新鲜、活泼而风趣的风格和艺术

魅力。他的代表作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艺术家的生

涯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葡萄酒、爱人与歌声圆

舞曲》《欢乐的人生圆舞曲》《一千零一夜圆舞曲》《维也纳

的气质圆舞曲》;轻歌剧《蝙蝠》《吉普赛男爵》等。

德彪西:法国,特点:结构松散(原因:为了表现气氛和色

彩)“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印象主义音乐在绘画基础

上兴起的。印象主义者追求的是气氛和色彩,和弦功能被减

弱到最低限度。调式和调性也是创造色彩的工具。旋律大多

是片段性的,不同节奏的精致的结合。

古希腊的乐器:(弦乐器)里尔琴{奥菲欧};福尔名克斯;

巴比通;基萨拉。(管乐器)阿夫洛斯琴{崇拜酒神狄俄尼索

斯仪式};萨尔平克斯;绪任克斯。

复调音乐:奥尔加农:最早的复调音乐写作尝试,是以格里

高利圣咏素歌为:“固定调”,在它的下方加上平行五度或

平行四度的声部,这就是奥。其实质就是不同音区的几个声

部,在相隔纯五度或纯四度的调上,同时演唱同一个歌调。

奥进一步发展在12世纪以后形成了“迪斯康特”的形式,即

在固定调的上方写作新的声部,与固定调相距八度或五度,

两个声部以相同的节奏型进行,但它们的旋律关系以反向为

主。10~13世纪,法国有两个乐派先后致力于发展早期复调音

乐—1是10~12世纪里摩日“圣玛夏尔乐派”,2是12~13世

纪的“巴黎圣母院乐派”其代表:莱奥南(最伟大的奥尔加农

作曲家)和佩罗坦(杰出的迪斯康特作曲家)。用“迪斯堪

图斯”风格写作的复调短歌称为“克劳苏拉”,它往往只采

用素歌的一个片段作固定调,上方写作没有歌词、但有严格

的节奏模式的旋律。经文歌:克劳苏拉上方的旋律也被添上

歌词,这就形成了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

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

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

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国

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六,仅次于

第五伟大的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

巴赫1685年生于爱森纳赫一个音乐世家,幼时由父亲教以小

提琴,10岁时父母双亡,依靠兄长为生。他是一位着名的宫廷

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1749

年因视力衰退动了两次手术以失败告终,并且双目失明。1750

年7月18日视力突然恢复,但是10天后死于中风。《我从此走到你的宝座前》是他创作的最后的作品。巴赫是成功地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今天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平均律钢琴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戈德堡变奏曲》、《马太受难曲》、《大量康塔塔》等。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1759)。亨德尔出生于德国哈勒城的一个小市民家庭,父亲是理发师兼外科医生,他是着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少年时期曾跟随当地风琴师、作曲家学习音乐,后来担任了哈勒礼拜堂的风琴师,并开始创作。1703年,亨德尔迁居汉堡,并担任了汉堡歌剧院的提琴师。1705年,他的歌剧作品《阿尔米拉》和《尼罗》在汉堡歌剧院上演并获得成功。1706年至1710年,亨德尔在当时世界歌剧中心意大利四处游历,广泛接触了意大利的音乐文化,开阔了艺术眼界。1709年他新创作的歌剧《阿格里皮娜》在威尼斯上演,得到了意大利歌剧界的一致好评,但亨德尔并没有感到满足,不久他又远走英国。1712年定居英国后,对英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亨德尔从30年代开始创作清唱剧。他的清唱剧?使用英文歌词,由英国人演唱,是一种为英国观众而写的新型作品,但上演之初并不成功,只是经过了十多年时间,才受到普遍的欢迎,亨德尔在英国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亨德尔的曲风雄伟、崇高,所创作的清唱剧是戏剧性的英雄史

诗。作为一位多产的音乐家,其主要作品有:清唱剧《以色列人

在埃及》、《参孙》《弥赛亚》、《犹大马卡白》等三十二部,

歌剧四十六部,管弦乐《水上音乐》、《森林音乐》、《烟火

音乐》各一套,管弦协奏曲十一首,大协奏曲四十二首,还有

室内乐、组曲、序曲、恰空等器乐曲。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

《皇家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清唱剧《弥赛亚》等,

《弥赛亚》中的《哈利路亚》流传最为广泛。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

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

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祖籍德国,3岁由他的父亲列奥波尔

得教哈普西科德,5岁始作小步舞曲。童年时就显示出惊人的

音乐记忆力和对微小音程的辨别力,被誉为“音乐神童”。1769

年莫扎特离家去意大利继续学习音乐,1772年萨尔茨堡大主

教死,继任大主教对莫扎特十分残暴,1778年陪同母亲到巴

黎,母亲客死他乡,莫扎特回到萨尔茨堡任乐队首席,后对大

主教忍无可忍,移居维也纳。1791年12月5日因为恶性斑疹

伤寒逝于维也纳,终年35岁。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

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

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

其中最出名的歌剧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

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

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

27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

出的贡献。莫扎特的钢琴作品非常丰富多彩:包括:18首钢琴

奏鸣曲,7首钢琴三重奏,2首钢琴四重奏,27首钢琴协奏曲,

35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10首双钢琴作品,15首钢琴变奏曲,

以及其他钢琴小品数十首。

贝多芬(1770—1827)德国着名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

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

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

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资助他去维也

纳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1792年

经过海顿的指引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

快。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

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

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

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

响,因此他被尊称为“乐圣”。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

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合唱》序

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

《黎明》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

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

造性的作曲家。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

杰”。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

平等、博爱的希望。贝多芬一生坎坷,二十六岁时听力渐渐衰

退四十五岁时耳朵完全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

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最为着名歌剧《费黛里奥》等。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1808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黛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意大利歌剧19世纪意大利音乐的主要领域是歌剧,在传统的正歌剧和趣歌剧的基础上循序发展的歌剧。在发展过程中,对浪漫主义思潮反应比较淡漠。开始时,浪漫主义意识主要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没有触及音乐本身。从传统的正歌剧和趣歌剧发展成浪漫主义歌剧,进程是比较缓慢的。19世界上半叶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在青年时期中写了40部歌剧,但在其后,却再也没有写出一部歌剧,主要原因是他不能适应当时浪漫主义的潮流。后来在遵循意大利歌剧传统形式的基础上,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放松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严格区分,常用介于两者之间的叙咏调;2.为了使音乐服从戏剧情节发展,把独立分曲发展成为“场”,每一场包含一个或者几个分曲。3。为了防止歌剧演员即兴演唱,把足以显示歌者演唱技巧和装饰性旋律和华彩段全部写出来。卡巴雷塔例

外。4.为了积累力量,酝酿高潮,常多次反复同一乐句,每次

加强力度,提高音高,叫做“罗西尼渐强”。意大利歌剧中注

入浪漫主义精神的是多尼采蒂和贝利尼,而把浪漫歌剧达到顶

峰的人是威尔第,他的创作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渊源,借鉴外国

先进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歌剧以题材的社会性,现实性,

人物和环境的质朴真实,音乐,戏剧的紧密结合,声乐歌唱的

主导地位和变化丰富的动人旋律而着称。《茶花女》,《弄臣》,

《阿依达》,《奥塞罗》等是其代表作,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

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世界歌剧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民族乐派19世纪挪威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和民族意识

高涨,推动了挪威近代民族音乐的发展。1864年,挪威作曲家

诺拉克和格里格共同组织“欧忒耳珀社”,提倡民族音乐。格

里格的作品题材上和音乐语言上都是民族的,他是音乐家中的

抒情诗人,因此常被称为“北国的肖邦”。他把抒情性和民族

性结合起来,也像肖邦一样最重要的作品是钢琴协奏曲和各种

钢琴独奏曲。格里格同时代人斯文森和辛丁都在不同程度上对

挪威民族音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受德国浪漫乐派影响

很,但作品仍有民族特点。

19世纪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知识分子对民歌的收集个研究

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芬兰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给民歌收集者

奠定了巨大的条件。芬兰民族乐派创始人是生于德国芬兰作曲

家帕修斯,他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皇家礼拜堂的小提琴师,

被称为芬兰歌剧之父,他的很多歌曲流传很广,成为民歌。芬

兰最杰出的作曲家是西贝柳斯,他生于军医家庭,9岁学钢琴,

14岁学小提琴。先后到帕林和维也纳深造,他的交响乐都是独

创一格的作品,意境深邃而形式结构无一相同。民族乐派追求

的目标:一、民族的内容,二、民族的形式。内容方面,要求

在作品中反映祖国历史和民族性格,描绘人民的风俗生活,或

采取本国的民间故事或文学作品作为题材,以激发听众的民族

自豪感和爱国思想;形式方面,运用民族民间的体裁形式和

音乐语言,或直接采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表现出鲜明的民族

风格。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费加罗婚礼》取材于法国戏

曲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有意大利诗人达·篷特改编为歌剧版

本。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

过渡完成。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意识到戏

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

口号。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1791年1月31日,立宪

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年内有数

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

新剧目而闻名。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

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

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

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

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

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

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

的作用。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

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但由于莫扎特多次

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

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

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在《费加罗的婚礼》中创造性写

作发展了意大利趣歌剧的题材,使它成为有深刻戏剧性的性格

喜剧。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

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

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

特众多歌剧作品中最为着名的一部,是莫扎特歌剧中的颠峰之

作。剧中有卡瓦蒂娜、咏叹调、抒情小曲、重唱曲、合唱曲,

绝不是一个意大利作曲家可以写出来的。《费加罗的婚礼》至

今仍是各大歌剧院上演次数最为频繁的歌剧之一,有如天籁的

歌声和错综复杂的男女人物关系,宛如角力般、层出不穷的小

计谋和角色错乱的对白,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念念不忘的经典。

让人眼花缭乱的进行速度,带出男女之间你来我往的情境、种

种约定承诺造成的混乱情形、还有谁对谁唱情歌、谁看谁却不

是谁的有趣故事。随着近代舞台的技术进步,每一次观赏此剧

时都有全新的体会。

“魔笛”用德语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也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当时的莫扎特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虽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创作热情仍很高,所以当维多剧院()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为了方便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给莫扎特住。1791年7月,莫扎特谱曲到一半的时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铁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伯爵的委托,写一部悼念伯爵亡妻的《安魂曲》,莫扎特认为瓦尔塞根是上帝的使者,是来召他回去的,他用全部精力,通宵达旦地创作这首在他看来似乎是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后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了下来。回到维也纳后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日后9月30日,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席卡内德编剧的《魔笛》采用以对话代替宣叙调的歌唱剧形式。莫扎特在《后宫诱逃》中把歌唱局提炼为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哲理性歌剧,主人公他米诺王子从追求爱情的冒险转变为追求真理的历程,通过自我磨练进入了理智和道德的殿堂。想入非非的神话故事,寄予着共济会的道德理想。《魔笛》也像《后宫潜逃》一样充满着民歌风格旋律,这正是德国歌唱局的本色。

“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于1804年,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英雄》的曲名。

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也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此乐时常被例举为浪漫乐派的创始作品,也是古典主义的先驱作品。

“第五交响曲”世称命运交响曲,因为贝多芬对她的朋友兴德勒提到开头四个音符时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这不作品是人民群众向专制暴政进行英勇搏斗的战歌和凯歌,表达了“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光辉思想。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死亡。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尚未写完,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已开始动笔。第一乐章充满了悲壮激昂的战斗热情。第二乐章把深思熟虑的抒情形象和刚毅豪迈的英雄气概结合起来。第三乐章从各个侧面书写英雄人物的精神活动,其中有聚精会神而迟疑不决地提出的疑问,有表现战斗意志的坚定回答,也有对命运的嘲弄和蔑视。第四乐章是一首表现革命洪流滚滚向前、势不可挡的胜利进行曲。

作曲家简介,作品创作背景

欧洲音乐史----教案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2011至2012学年第二学期 教案 课程欧洲音乐史 专业音乐表演 班级1、2 班 姓名高长海 系部文化艺术系 2012年2月

第一章欧洲音乐史概述 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欧洲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欧洲音乐时代分期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 〔教学难点〕古希腊古罗马音乐的特点及其音乐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分析讨论法赏析法 〔授课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调试教学用具,并清点学生人数 二、课程导入以世界文明发展史导入 三、教学内容——绪论:欧洲音乐史概述 1、时代分期 ①远古时代②中世纪时期 (BC3000年——AD5世纪)(AD5——AD14世纪)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教会音乐与世俗音乐 单音音乐时代单音走向复音音乐

③文艺复兴时期④巴洛克音乐时期 (14世纪——16世纪末)(17世纪?a18世纪上半叶)———人文主义、新艺术———(1600年?a1750年)复音音乐时代复音向主音音乐过渡时期 巴赫和亨德尔 ⑤古典音乐时期⑥浪漫主义音乐时期 (18世纪中叶——19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20世纪初)(1750年——1821年)早期浪漫主义(1820--1850)———主音音乐时代与器乐时代———中期浪漫主义(1850--1890)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后期浪漫主义(1890--1910) 音乐内容与形式相均衡 ⑦民族音乐乐派⑧20世纪音乐/现代音乐 (19世纪中叶开始)(19世纪末?a20世纪)———东欧和北欧的民族音乐———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民族的内容表现主义、序列主义音乐、 民族的形式电子音乐、具体音乐、 偶然音乐、噪音音乐等。

欧洲音乐史2

一、趣歌剧: 是由18世纪那不勒斯歌剧(正歌剧)发展而来,是正歌剧两幕之间穿插的一些短小的音乐喜剧即幕间剧逐渐发展并脱离正歌剧独立演出,以清宣叙调代替说白。……意大利的趣歌剧,西班牙的通纳迪亚(说白)。 较成熟的趣歌剧代表是:佩尔格莱西(1710-1736)《婢作夫人》(《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他是后期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 贡献:使男低音走上舞台,并创造了“终曲合唱”形式。 二、格鲁克歌剧改革: 他的第一部改革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西》,第二部《阿尔切斯特》后期:《阿尔米德》最后杰作:《伊菲姬尼在陶里德》。 改革思想:将淳朴自然的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用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宣叙调,是音乐的发展更为连贯,并把体现戏剧的真实性放在首位,歌者表现技艺要服从于真实性,追求自然清新,朴实无华的音乐思想。 三、交响曲: 思想:交响曲是有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通过种种音乐形象的呈现对比和变化发展,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人们的思想心里和感情体验,是一种音响丰富,色彩绚丽,富有戏剧性和表现力的大型管弦乐套曲。 结构:一乐章:奏鸣曲式的快板,二乐章:抒情的慢板,柔板或广板,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四乐章:快板或急板的终曲。 (曲体:交响曲的前身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称之为交响曲。 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得到了真正的确立与发展,主要归功于曼海姆、柏林赫维也纳乐派。曼海姆乐派奠定古交响曲四乐章结构,形成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套取形式。18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对交响曲进行了改革,发展并完善了这种形式,后由贝多芬将其推向顶峰。 浪漫时期交响曲有一定的发展,其特征为:内容具有文学性、标题性、曲式结构自由、乐章数目不定等,乐队编制庞大,音响华丽丰满,民族风格浓郁。 20世纪,交响曲受各种音乐思潮的影响,构思独特,乐队编制有大有小,音响复杂多变,风格多样。以德彪西、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梅西昂、欣德米特等等作曲家为代表。) 四、曼海姆乐派: 18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的普法尔茨选候帝卡尔,泰奥多尔的宫廷集中一批音乐家,以“约翰。施塔米茨”为首。开创了新的乐队音乐风格,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交响音乐奠定了基础。 新音乐风格的特征:1用渐强渐弱代替当时流行的强弱对比;2使用出其不意的特强;3在高潮之后突然全体休止;4废除赋格式的模仿,改复调织体为主调织体,突出小提琴的旋律;5使用弦乐器上的颤音、震音和大幅度的分散和弦快速进行;6写出全部乐队声部代替通奏低音。 影响:曼海姆乐派的作曲家,所作交响曲已经在“快-慢-快”三乐章中加入了小步舞乐章,并在快板乐章中引进了对比主题和主题的展开,为古典主义奏鸣曲式打下基础,虽然此时交响曲存在着结构散漫的弱点,音乐也不脱洛可可风格的伤感气息,但是为古典主义交响曲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意义。 五、海顿: 奥地利作曲家,“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

欧洲音乐史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总体风格。1、强烈的、张扬的主观情感和个性特征每个作曲家的作品都带有 个性化的烙印。2、重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结合,特别是与文学、戏剧、绘画的紧密联系。3、强调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更注重民族性。4、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 音乐创作风格:在旋律上,注重个人主观感受的抒发,抒情性大大加强,跃居结构的伸缩性很大;在和声上,加强了色彩变化,不协和音的结构和进行大胆使用七和弦、九和弦经常使用,半音转调作为取得特殊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调性上,慢慢向多调性和无调性方面发展;在配器上,作曲家着力于诗意形象的刻画,讲究音乐与内容的情感气氛交融,他们探索着各种乐器组合的可能性,取得绘声绘色的音响效果;在力度上,运用了大幅度的力度转换和对比;在形式结构上,不断趋向自由,出现了许多单乐章的交响诗、序曲等体裁。 舒伯特的音乐创作及艺术成就。音乐创作:声乐套曲《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女》、9部交响曲,其中以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第九交响曲最出名、室内乐钢琴五重奏《鳟鱼》、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四重奏》等。艺术成就:1、在艺术歌曲方面,创作了一批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韵,旋律是歌词内涵的自然流露,伴奏承载演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变化表达诗歌的意境、刻画人物情绪的戏剧性发展,提高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2、在交响曲方面,打破了古典主义交响曲的四乐章结构模式。3、在器乐方面,大多遵循古典的样式,但却饱含着宽广的抒情风格的美丽。 艺术歌曲:歌词源于诗歌,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采用分节歌和通节歌的形式 无词歌:也叫无言歌,是一种宛如歌曲的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无词歌为门德尔松首创,它没有歌词,但门德尔松认为他的无词歌所表过的思想内容,比歌词要明确。《春之歌》、《威尼斯船歌》 肖邦钢琴创作体裁。钢琴三重奏、奏鸣曲、叙事曲、谐(言)虐曲、即兴曲、前奏曲、夜曲、练习曲、波兰舞曲、圆舞曲、玛祖卡、幻想曲等。 玛祖卡:波兰民间舞曲,中速,三拍子,强拍落在第二或第三拍子上,常用附点。四队或八队舞者共舞。 波洛奈兹:中速,是一种3/4拍子,乐句末音常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气概辉煌。源于17世纪波兰宫廷典礼行列的伴随音乐。 交响诗:李斯特首创,是一种单乐章的管线乐作品,它以文学作品或故事为题材,采用标题音乐的形式。 瓦格纳乐剧改革:1、音乐形式不再像传统歌剧那样,而采用连续不断的整体。2、废除了传统歌剧的分号编制,放弃了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歌唱形式,创用“无终旋律”连贯的发展乐剧的戏剧性。3、声乐部分也不只是剧中的歌曲,而是用介乎说唱之间的“谈话旋律”,随剧情发展的需要,自然的进入和消失。4、应用了“主导动机”统一发展的原则。他的主导动机是一种用以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感 情活动和戏剧场景等简单而含蓄的旋律片断。5、管弦乐在乐剧中担负着重要的戏剧性的任务,表现意义又是超过声乐部分,并把交响乐队扩大到三管、四管编制。6、他的半音和声不仅为音乐的连续性和炽热情感的表现提供了基础,还把欧洲大小调系的和声推向崩溃的边缘,使得调性动荡、模糊。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归类:歌剧、舞剧、交响乐、交响诗、协奏曲、室内乐、钢琴和艺术歌曲。7部交响曲《g小调第一交响曲》、《C小调第二交响曲》、《D大调第三交响曲》、《f小调第四交响曲》、《e 小调第五交响曲》、《b小调第六交响曲》、第七部没有完成《降E大调交响》;管弦乐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12序曲》、《弦乐小夜曲》、《意大利随想曲》、《哈姆雷特幻想曲》;钢琴作品《四季》其中《六月——船歌》、《十月-秋之歌》、《十一月--雪橇》;芭蕾舞局《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歌剧《黑桃皇后》 艺术成就:1、在芭蕾舞音乐方面,他创作了形式完美、雅俗共赏的古典芭蕾舞经典作品,使舞剧音乐交响化、戏剧化,为俄罗斯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2、在音乐的个性特征方面,他的音乐极富动人的抒情性,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抒情性体现在旋律优美动听、配器绚丽多彩上,戏剧性则体现在强烈情感所带来的音乐震撼力上,他擅于把对美的憧憬与对恶的抨击交织在一起,进行戏剧化的渲染,构成一种独特的音乐冲击力。3、在音乐技法的运用方面,他采用长气息、单一反复和伸缩抒情的乐句,节拍稳定规整,节奏具有舞蹈性特征,常用五拍子使音乐动听而富有活力,和声基于西欧传统,偶尔出现半音化和声,乐队织体注重色彩编

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资料8

一 古希腊音乐文化 1.古希腊音乐体裁:①综合艺术形式的“乐” ②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 ③悲剧诶斯库罗斯(悲剧之父)、索福克利斯、欧里庇底斯 2.乐器:里拉(乐微的原形)、基萨拉、奥洛斯 3.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大哲学家、数学家、音乐理论奠基人毕达哥拉斯,首先计算出五度相生律世称“ 坒律 ” 4.古希腊的音乐是被诗歌规律所支配。 5.古希腊的调式是以四声阶级为基础,早期的里拉有四根弦空弦演奏四声音阶的四个音 简答:古希腊的音乐风格特征? ①它是一种单音音乐,偶尔有支声复调,但不系统,也不重要 ②它是即兴创作和即兴演奏的,但这种即兴也不是完全出于自发而是在一种形式法则的控制下进行的。 ③它是音乐,舞蹈与诗歌三位一体的,音乐的节奏,节拍与诗歌和舞蹈相一致,音乐与诗歌尤其不可分离。 6.音乐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 7.古罗马皇帝中最喜欢音乐的是尼禄。 8.弥撒:天王教大型礼拜仪式,产生于六世纪前后,九世纪逐渐发展为一套较为完整的宗教礼拜仪式,弥撒一般在星期天和一些特殊宗教节日中举行。弥撒曲,天主教会曲活动演唱的歌曲是宗教音乐中一种重要的体裁。 二 中世纪音乐文化 简答:中世纪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①约公元五世纪—公元十四世纪 ②中世纪的欧洲音乐是在两片不同的园地里培植起来的,一片园地是教会的温室,另一片园地是世俗的土壤。教会音乐出于宗教仪式的需要,它的平铺自叙的,朗诵性质的音调和节奏,服从于散文式的经文歌词。世俗音乐是从民调歌舞发展起来的,它的整齐的匀称的节拍和结构,是与诗歌的韵律,乐器的演奏和舞蹈的动作相适应的。事实上,教会音乐与世俗音乐的交流日益频繁。到了中世纪后期,两者渐渐合流,从而为近代欧洲音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

欧洲音乐史重点总结

欧洲音乐史重点总结——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19世纪20、30年代——20世纪 初)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知识框架: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兴起(浪漫主义早期): 代表人物:韦伯(德国);舒伯特(奥地利);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繁荣(浪漫主义中期): 代表人物:舒曼(德国);门德尔松(德国);肖邦(波兰);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 <1>交响诗:李斯特(匈牙利)——创始人; 柏辽兹(法国)——标题音乐创导者; <2>歌剧:{1}意大利歌剧——罗西尼、贝里尼、唐尼采蒂、威尔第; {2}法国歌剧——奥芬巴赫、比才、古诺; {3}德奥歌剧——韦伯、瓦格纳; <3>民族乐派:{1}俄罗斯——格林卡;强力集团;柴可夫斯基; {2}捷克——德沃夏克、斯美塔那; {3}芬兰——西贝柳斯;

{4}挪威——格里格; 三、浪漫主义时期的结束(烂漫主义晚期): <1>浪漫主义音乐流派——马勒、理查德?克莱德曼; <2>印象主义音乐流派——德彪西、拉威尔; ※需要重点记忆的史实: 1、交响诗:这是一种不严格遵守古典作曲结构,标题均含有诗意的单乐章交响曲体裁,其中不同程度的包含了古典交响套曲各乐章的主要序曲的特点,同时又言简意赅的阐明了音乐的思想主题。它是一种具有描写或叙事性、抒情性或戏剧性质的标题管弦乐曲,它的前身是音乐会序曲。交响诗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创始者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创始人——李斯特(匈牙利)】 2、法国歌剧: 1)、大歌剧:这是在1820年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新型歌剧。他有大规模的戏剧构思,强调戏剧场面,采用历史题材,有大型乐队、舞蹈与合唱作陪衬。 【创始人——梅耶贝尔】 2)、喜歌剧:19世纪法国喜歌剧与大歌剧并行发展,喜歌剧用对白而不用宣叙调。它的规模一般比大歌剧要小,音乐也更简单,要求的演员也很少,不适用历史题材,情节是喜剧性的或感伤性的。【代表人物——奥柏《魔鬼兄弟》】 3)、谐歌剧:它又被称为轻歌剧,谐歌剧是从喜歌剧发展而来的,但更强调喜歌剧中机智、讽刺的因素。【代表人物——奥芬巴赫《地狱里的奥菲欧》】 4)、抒情歌剧:一种介乎于大歌剧和喜歌剧之间的艺术形式,体裁主要取自浪漫的戏剧或幻想的文学,音乐上强调优美抒情的旋律。

欧洲音乐发展史

欧洲音乐发展史 前言 欧洲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时代。从那个时代到巴洛克时期之间,大致可划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三个阶段。 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文明的哲学、美学及各种艺术形式从这里开始,西方的音乐文化也是从这里开始。这个时期最早出现过基于口头传唱的希腊长诗,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揭示了音乐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公元前4世纪前后,古希腊悲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著名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既是戏剧家也是音乐家,在他们的戏剧中,音乐发挥了奇妙的作用。此时期音乐的特点是:第一,音乐的含义比现在的更为宽广;第二,音乐与其他艺术尚未分离,并且音乐被认为是与其他科学门类如:天文、数学等有密切联系;第三,音乐是单音音乐,且音域较狭窄;第四,已经出现多样的音乐体裁及音阶调式。古罗马的音乐是从古希腊借鉴过来的,罗马人在古希腊音乐的原有基础上扩大了音乐的演奏规模,使音乐在古罗马时期又有了一定的发展。 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的音乐文化是指公元5世纪至13世纪这段历史时期内的欧洲音乐文化。在中世纪最大的音乐文化中心罗马出现了以罗马教皇格里哥利一世的名字命名的格里哥利圣咏。在这之后出现了带花腔的“散文诗”,“填词”圣咏调。从11世纪开始,西欧文化发展重心转移到了城市,教会音乐因此有了新发展——产生了复调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至16世纪发生在欧洲各国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实际上反映了资产阶级新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即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自由、解放、平等、博爱等要求。这些主张主要反映在建筑、雕塑、绘画及文学中,并扩展到了这两百年间的音乐文化中。于是,复调音乐迎来了第三个发展高峰,世俗音乐中更多的反映了现实生活,音乐文化呈现出越来越世俗、明朗和感情化的倾向。 巴洛克时期 欧洲音乐史中的17世纪初叶至18世纪中叶的这段时期被称为“巴洛克时期”。更准确的说是始于1600年而结束于巴赫逝世的1750年。这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中的第一个伟大时期。

欧洲音乐史论文

欧洲音乐史论文 音乐的思想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欧洲音乐的发展与欧洲人民的思想解放的关系。音乐是一个时期人民思想的具体表现,欧洲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大致包括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代、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音乐时期,其中音乐所代表的人也从教廷宫廷等权贵转向普通欧洲人民,并且音乐所包含的思想也从延续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现实的理性中来。 音乐本身就是作曲家对情感的抒发,所以对音乐不仅仅要在节奏、旋律等中进行欣赏,更要体会作曲家在音乐中抒发的思想。只有体会到了音乐家们的思想,才是真正读懂了音乐。 关键字:音乐思想旋律欧洲音乐 (一)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中的宗教音乐 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主要是流行在教廷和宫廷中,主要是贵族在维持欧洲音乐的发展。这两个时期的欧洲音乐旋律、节奏单一,绝大多数是歌颂上帝、描述贵族阶级生活美好的音乐内容。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但是由于作曲的权利和作曲家大多由教廷掌握,所以音乐包含的思想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所以这两个时期的音乐并没有反映广大欧洲人民或者作曲家内心自己的想法。 (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变革 首先说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本意是形态不圆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

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用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一时期的音乐,巴洛克不复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后的音乐作品,它确实存在着夸饰和有些不太规律化的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清晰、统一和协调。但至十六世纪末期,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净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所以这一时期的音乐开始相较于之前两个时期,有了明显的变化,此时的音乐对比强烈,强弱音色对比尤其明显,这一变化主要用于表达情感,可以说是欧洲音乐趋向于个人思想表达的一个开端,是一场巨大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亨德尔和巴赫,他们两人都是当时教堂内的主要音乐作曲家,他们两个的代表作虽然大多是教堂音乐,但也都融入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当时他们任职教堂时候的自我感受。从他们的音乐作品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音乐作品内容的改变。 (三)维也纳古典时期,欧洲音乐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18世纪中后期,这个时期正值欧洲社会大变革,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方面,欧洲社会的变迁都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当时正值欧洲启蒙运动的兴盛时期,具有资产阶级思维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博爱”、“平等”、“人权”、“理性”等新兴口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诞生也大大受到了这场思想运动的洗礼。这个时期的三大主要主要代表音乐家就是“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由他们三人构成了人们常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他们音乐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欧洲音乐史学习版.doc

名词解释:荷马史诗: 西方音乐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从“荷马史诗”开始的。荷马史诗包括两部大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用古希腊的爱奥尼亚方言写成,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时形成,有小亚细亚的盲诗人荷马记载编纂而成。《伊利亚特》:描写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最后51天的故事,主角为英勇善战的的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奥德赛》:讲述战后希腊主将奥德修斯历尽艰辛返回故里的故事。 荷马史诗采用扬抑抑格六音步诗行写作,节奏感强烈,适于吟诵歌唱,由民间的游吟诗人边弹里尔琴边吟唱。荷马也许正是一位游吟诗人——当时的职业乐师,他将民间关于特洛伊战争传说的零篇散章收集起来,编纂成这两部历史上最古老的伟大文学巨著。 格列高利圣咏: 它是罗马天主教会的圣咏,是中世纪教会音乐的核心,俗称格列高利圣咏,因为表情肃穆,风格朴素,又称为格列高利素歌。相传格列高利一世对格列高利圣咏的形成与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得名。它是节奏灵活自由,没有伴奏的单声部歌曲。 形成与产生: 1、不能完全归功于格列高利一世。 2、公元754年丕平引进纯正的罗马教仪。 3、查理大帝致力于取缔地方圣咏,强行推广罗马文化礼拜仪式,并邀请英国著名学者阿尔昆记录,增补并完成罗马圣咏的歌谱,促使罗马圣咏与高卢地方礼仪音乐的融合,形成了新的圣咏--格列高丽圣咏 格列高利圣咏的基本特点: 1、格列高利圣咏的演唱具有教会时代的典型特色。 2、肃穆、节制,最大地排除了世俗的感性欲念。 3、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 4、拉丁文为歌词。 5、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建立在自然音阶的基础上。6.唱诗班演唱圣咏的方式:有独唱、齐唱、交替对唱,应答轮唱三种。独唱咏唱后,唱诗班重复,特点:一领众和7.格列高丽圣咏的三种风格:音节式、纽姆式、花唱式。8.记谱采用纽姆符号记谱。 名字解释:克劳苏拉: 原意为“句子”“段落”,在风格和写作上属于迪斯康特样式,各声部被纳入节奏模式,只采用素歌的一个片段作固定调,上方写作没有歌词,有较清楚地节拍节奏特征,克劳苏拉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你替换礼拜仪式中的其它段落,因此常被单独创制,这些原本独立的音乐片段,慢慢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复调体裁,成为13世纪经文歌的前身。 名词解释:法国游吟诗人: 游吟诗人:12世纪法国出现的世俗音乐家,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游吟诗人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骑士阶层,还有下层有才华的诗人音乐家。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特点:特罗巴杜尔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历史上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 简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1)两种常规:蒙特威尔第在他1605年的第五卷《牧歌集》的前言中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 ○1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常规”(和声是歌词的主人) ○2他本人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称为“第二常规”(歌词是和声的主人)

欧洲音乐史论文

音乐的思想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欧洲音乐的发展与欧洲人民的思想解放的关系。音乐是一个时期人民思想的具体表现,欧洲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大致包括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代、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音乐时期,其中音乐所代表的人也从教廷宫廷等权贵转向普通欧洲人民,并且音乐所包含的思想也从延续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现实的理性中来。 音乐本身就是作曲家对情感的抒发,所以对音乐不仅仅要在节奏、旋律等中进行欣赏,更要体会作曲家在音乐中抒发的思想。只有体会到了音乐家们的思想,才是真正读懂了音乐。 关键字:音乐思想旋律欧洲音乐 (一)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中的宗教音乐 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主要是流行在教廷和宫廷中,主要是贵族在维持欧洲音乐的发展。这两个时期的欧洲音乐旋律、节奏单一,绝大多数是歌颂上帝、描述贵族阶级生活美好的音乐内容。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但是由于作曲的权利和作曲家大多由教廷掌握,所以音乐包含的思想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所以这两个时期的音乐并没有反映广大欧洲人民或者作曲家内心自己的想法。 (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变革 首先说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本意是形态不圆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用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一时期的音乐,巴洛克不复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后的音乐作品,它确实存在着夸饰和有些不太规律化的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清晰、统一和协调。但至十六世纪末期,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净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所以这一时期的音乐开始相较于之前两个时期,有了明显的变化,此时的音乐对比强烈,强弱音色对比尤其明显,这一变化主要用于表达情感,可以说是欧洲音乐趋向于个人思想表达的一个开端,是一场巨大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亨德尔和巴赫,他们两人都是当时教堂内的主要音乐作曲家,他们两个的代表作虽然大多是教堂音乐,但也都融入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当时他们任职教堂时候的自我感受。从他们的音乐作品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音乐作品内容的改变。 (三)维也纳古典时期,欧洲音乐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欧洲音乐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

第八章前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一、概述(过渡时期) ?古典音乐诞生的准备条件: 从庄严宏伟的巴洛克风格,变成华丽纤巧的洛可可风格;从单一表情的巴洛克意识,变成变化多端的动情风格,这两种风格都被吸收到古典音乐中;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主体被和声体的主调音乐替代;乐队乐器日益完善,趋于规范化,演奏通奏低音的哈普西科德逐渐消失;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以炫耀技巧为能力的歌剧日益不得人心,弓I发了一场歌剧改革。 二、典雅风格与动情 ?典雅风格(洛可可风格)Gallant Style : 洛可可一词源于18世纪装饰艺术华丽精巧,典雅轻盈风格的描述。这种风格的音乐被称为洛可可风格或典雅风格。 ?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 法国:库普兰 西班牙:意大利作曲家D?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作曲上抛弃了通奏低音的复调写法,改写了洛可可风格的哈普西科德奏鸣曲,广泛运用大距离跳进,双手交叉,快速反复同音的独创演奏手法。 成就:所作的单旋律550余首,大多是轻快活泼的舞曲、精巧的田园曲、随想曲、托卡塔和赋格曲。大多采用二段式发展而成的二段奏鸣曲式。在马勒开创了洛可可风格的器乐乐派继承人为西班牙作曲家安东尼奥?索勒神父。 德国:C-P-E巴赫(组曲、奏鸣曲1泰勒曼 ?动情风格Empfindsamer stil : 指以CPEA巴赫的交响曲和键盘奏鸣曲为代表,因不满足于全曲或整个乐章的单一表情,而通过大最的力度变化,力求在音乐 中表达真实而自然的情绪转换。 三、趣歌剧与喜歌剧的产生和发展 ?意大利趣歌居!I Opera buffa 定义:起源于18世纪,是以正歌剧的幕间剧(穿插在整个剧两幕之间的音乐喜剧)为基础,脱离整个剧发展而成的。用清宣叙调代替说白 作品:佩尔戈莱西《婢作夫人》第一部标志意义 典型形式:1首意大利序曲,5首咏叹调和2首二重唱,其间穿插着代替对白的清宣叙调。 ?法国喜歌居!I Opera comique: 定义:是兴起于18世纪的一种包含对白和通俗歌曲的笑剧和讽刺剧,后在趣歌剧的影响下发展成"歌唱的喜剧"。到了19世纪,题材有喜剧变成了悲剧和浪漫主义文学题材,但依旧采用喜歌剧题材,即用对白将独唱和合唱歌曲串联起来。 作品:卢梭《乡村卜者》 四、格魯克的歌剧改革 人物:格鲁克(捷克裔德国作曲家)和卡尔扎比吉 针对:正歌剧(呆板,演员炫技破坏戏剧连续性) 主导思想:采用卢梭"返回自然"和狄德罗"以自然为师”的美学观,力求歌剧艺术创造的淳朴、自然,能够体现戏剧的自然性。 改革内容:1?清除了歌唱者即兴炫技的部分,体现戏剧的真实性。2?用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宣叙调,加强了旋律性,减少与咏叹调间的对比,使音乐更连贯。3.使序曲(预示剧情1舞蹈和合唱的运用与剧情密切相关。4.废弃数字低音,代之以具有明确的各声部的近代写法。 作品:《奥菲欧与尤丽狄茜》《阿尔切斯特》 五、曼海姆乐派 Mannheim School是指18世纪中叶,在德国曼海姆候选帝宫廷中云集的一批以约翰?施塔米茨为首的作曲家、演奏家。他们创作与演出十分活跃,并有着重大影响。 贡献:1?结构上,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三乐章的基础上加入小步舞曲作为第三乐章,并在快板乐章中引进对比主题和主题的展开,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2?演奏风格上,前瞻性地采用渐强渐弱,并且使用出其不意的特强和在高潮后的突然性全体休止。3.创作上,采用主调音乐风格,突出小提琴的旋律,并废除了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使用总谱形式经行创作。4.丰富了乐队编制,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并以出色的演奏闻名全欧。

西方音乐史机考题库复习题

一、选择题 1.西方音乐的历史通常从哪一个时期讲起?B A 古罗马 B 古希腊 C 古埃及 D 古印度 2.西方音乐的历史痕迹可见于:D A 考古挖掘的乐器与乐谱残片 B 陶器、浮雕上的音乐图像 C 古代文献记载 D 以上三点均可 3.“音乐”一词的来源与什么神灵有关?B A 宙斯 B 阿波罗 C 缪斯 D 雅典娜 4.德尔斐赞美诗常用的伴奏乐器是:C A 阿夫洛斯管 B 潘笛 C 里拉琴 D 竖琴 5.酒神颂歌常用的伴奏乐器是:A A 阿夫洛斯管 B 管风琴 C 基萨拉琴 D 鼓和钹 6.词意为“和着里拉琴而唱的诗歌”指的是:D A 颂歌 B 抒情诗 C 史诗 D 赞美诗 7.悲剧《俄瑞斯特斯》的创作者是:D A 荷马 B 萨福 C 埃斯库罗斯 D 欧里庇得斯 8.提出以四音音列为音乐体系基础的古希腊音乐理论家是:B A 毕达哥拉斯 B 亚里斯多塞诺斯 C 柏拉图 D 苏格拉底 10、古罗马音乐的主要特征是:D A 军乐较发达 B 追求气势和排场 C 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D 以上三点均是 11.“中世纪”的开端通常以西罗马帝国的陷落为标志,其年代是:B A 公元313年 B 公元476年

C 公元800年 D 公元1054年 12.中世纪音乐的盛期是指:B A 5-10世纪 B 11-13世纪 C 14世纪 D 16世纪 13.西方教会初期,米兰教区使用的圣咏是:A A 安布罗斯圣咏 B 高卢圣咏 C 贝内文托圣咏 D 老罗马圣咏 14.莫扎拉比圣咏主要指哪个地区的圣咏?D A 不列颠 B 法国 C 意大利 D 西班牙和葡萄牙 15.按照词乐关系,歌词的一个音节配四到五个音符的形式称为:D A 吟诵式 B 花唱式 C 纽姆式 D 音节式 16.在圣咏的演唱方式中,将唱诗班分成两组轮流演唱的形式属于:B A 应答歌唱 B 交替歌唱 C 齐唱 D 独唱 20.常规弥撒配乐的第一首经文是:D A 荣耀经 B 信经 C 圣哉经 D 慈悲经 21.最初在“哈里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后来独立出来的体裁是:B A 附加段 B 继叙咏 C 教仪剧 22.以下哪些乐曲曾引用《末日经》做为旋律素材?D A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B 李斯特《死之舞》 C 圣桑《骷髅之舞》 D 以上三部均是 23.以耶稣诞生、复活等故事编创的小型戏剧属于:C A 道德剧 B 奇迹剧 C 神秘剧 24.《美德的戏剧》出自哪位作曲家?A A 希德嘉 B 萨福 C 莱奥南 25.西方最早出现的复调音乐叫做;C A 迪斯康特 B 附加段 C 奥尔加农

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与风格特征论文(共2篇)

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与风格特征论文(共 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论欧洲古典音乐时期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朦胧色彩风格特征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因而西方音乐史上以印象主义音乐作为对其音乐的概括,德彪西也由此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缔造者。最初的印象主义是由绘画所衍生出的描绘性术语,源自于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从此以后,印象主义逐渐开始向音乐、文学等不同艺术领域渗透。在音乐领域,印象主义主要利用音色与和声来唤醒听众感官和意境印象的一种作曲立场。印象主义对印象色彩的修饰和感觉较为重视和强调,与印象主义绘画相比,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理念并无二致。 一、德彪西音乐风格的形成 克洛德·阿西尔·德彪西生于1862年,卒于1918年,是法国著名作曲家。自学生时代起,德彪西就表

现出离经叛道、独立不羁的自由天性,他对于音响色彩做出大胆探索,例如使用钢筋演奏一部分全音音阶、十一和弦以及增和弦等,对于传统演奏规则不予遵循,德彪西因此而受到音乐教师的批评。 《春天》这部具有很强色彩性的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887年,其中已经蕴含了印象主义的早期创作迹象;1890年,德彪西开始密切地与一些象征派诗人交往,如路易斯、魏伦以及马拉美等,这些诗人的艺术观点以及思想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彪西的创作理念,与此同时,印象派绘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德彪西有所启发。1890年到1910年间,德彪西在此期间以其旺盛的精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从《牧神午后》、《夜曲》,到《大海》、《意象三首》,德彪西的个性化的管弦乐色彩与和声、独具魅力的音乐语言攀至高峰。而印象主义歌剧《佩里雅思与梅里桑德》、钢琴曲《版画集》、《意象》以及《钢琴前奏曲》则意味着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臻于成熟。 二、德彪西的音乐风格特征 德彪西的作品具有雅致、飘逸、朦胧、透明、优美、空幻、纤细和幽静的特点,其光色如梦般变幻无穷,无迹可寻。德彪西突破了数百年来西欧音乐的传统模式,进而创造出令人为之神往的一种全新音乐语

西方音乐史古典讲稿

(一)概述: 定位——; 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两大时段——“前古典”和“维也纳古典时期” (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有如下这样一些新的特征: 一、器乐继续发展和走向成熟,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具体表现在:1、大小调体系成熟; 2、对比、对称、平衡和简洁的音乐语言结构,主调 音乐处于主导; 3、交响曲、古典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的形成; 4、维也纳古典乐派产生; 二、受启蒙运动影响,歌剧领域出现革新潮流: 1、喜歌剧的产生。 2、歌剧改革。 早期古典主义音乐 (前古典主义音乐) 第一节前古典主义的概念:大约1730~1780属于这一时期; 歌剧和器乐是这一时期音乐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歌剧的变化 ?一、喜歌剧(opera buffa)的兴起: ?1、意大利的喜歌剧。 喜~产生于意大利,从正歌剧的幕间剧(intermezzo)中脱胎而出。 第一部喜歌剧《女仆作夫人》—作者:乔瓦尼.巴蒂斯图塔.佩格莱茜 (G.B.Pergolesi,1710~1736)?喜歌剧的特点:(1)、大众化,生活化。 (2)、表现形式比较简单 (3)、音乐比较通俗。 (4)、娱乐性,常常具有讽刺性。 ?2、法国的喜歌剧(opera comique)。 “喜歌剧之争”是法国音乐中的重要事件。 卢梭的《乡村卜者》 ?3、英国的《乞丐的歌剧》盖伊曲、佩普什脚本。 ?4、德国的歌唱剧(singspiel)。 二、歌剧改革 ?1、歌剧改革的背景; ?2、格鲁克的改革; (G.G.Gluck,1714~1787)德国作曲家代表作:《奥菲欧与优丽狄茜》 ?3、改革的要点:《阿尔采斯特》 (1)、歌剧中的一切服从于戏剧表现的需要;

音乐类研究生考试西方音乐史模拟试卷

音乐类研究生考试西方音 乐史模拟试卷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2016年音乐类研究生考试西方音乐史模拟试卷(七) 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 威尼斯乐派复合唱 2. 乔万尼·加布里埃利 3. 扎利诺 4. 巴洛克 5. 两种常规 6. 蒙特威尔第 7. 通奏低音 8. 单声歌曲 9. 利托奈罗 10. 帕莱斯特利那风格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16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的音乐的背景及代表人物和风格。 2.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附: 2016年音乐类研究生考试西方音乐史模拟试卷(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 威尼斯乐派复合唱 16世纪一种“分开的合唱队”,即复合唱风格。唱诗班和乐队被分成几组,安排在教堂里相对的两侧长廊,两侧还各有一个管风琴。作曲家的复合唱风格的作品,以分开的合唱队的交替演唱与一同合唱等各种对比手法开拓了独特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效果。 2. 乔万尼·加布里埃利 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音乐家,第一个在总谱上标注乐器的人,威尼斯乐派复合唱创始人,最早整合人声和器乐的作曲家,配器法之父。代表作:经文歌《在教堂里》。

16世纪意大利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首要着作有《和声基本原理》、《和声论证》等在音乐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4. 巴洛克 5. 两种常规 蒙特威尔第在他1605年的第五券《牧歌集》的前言中做了解释。他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常规”,而他自己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作曲家采用前者时主要关注对位写作的优美;采用后者时,对歌词的有效表现使一些偏离对位法规则的做法成为正当合理的手段。 6. 蒙特威尔第 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之间的划时代作曲家。牧歌意大利牧歌的奠基人,提出了“两种常规”,他充分利用音乐和戏剧的表现手段,对歌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代表作歌剧《奥菲欧》,是自歌剧诞生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它使歌剧艺术从此进入一个成熟的发展期。 7. 通奏低音 数字低音,即兴的器乐伴奏织体,这是巴洛克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的织体。它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的。 8. 单声歌曲 在声乐领域中,最突出的新发展包括单声歌曲(意为用通奏低音伴奏的宣叙风格的歌曲),它是17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出现的一种带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唱世俗歌曲的总称。 9. 歌词有二至三段诗节组成,每节三行,用同样的音乐。每节后有两行尾奏,叫做利托奈罗,用不同的音乐,节拍也不同。上方声部的旋律比较有装饰性,尤其是在开始和结尾处。10. 帕莱斯特利那风格 帕莱斯特利那风格是建立在对位、模仿、旋律进行、协和与不协和等一系列原则基础上的一种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16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的音乐的背景及代表人物和风格。

欧洲音乐史上的杰出人物

欧洲音乐史上的杰出人物 一、巴洛克时期 音乐之父J.S.巴赫 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 多米尼克·斯卡拉蒂 清唱剧大师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 巴赫和亨德尔的区别 罕见的巴赫家族 二、古典主义时期 交响曲之父、四重奏之父海顿 音乐神童莫扎特 乐圣贝多芬 三、浪漫主义时期 门德尔松-巴尔托迪 歌剧作曲家罗西尼 艺术歌曲之王弗朗茨·舒伯特 标题音乐之父、现代管弦乐之父柏辽兹 音乐诗人舒曼 歌剧之王威尔第 钢琴之王李斯特 钢琴诗人肖邦 乐剧巨匠瓦格纳 小提琴魔术师帕格尼尼 四、印象主义、欧洲民族乐派及晚期浪漫派作曲家 印象主义大师德彪西 莫里斯·拉威尔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格林卡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中坚力量“强力集团” 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位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 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格里格 捷克音乐之父德沃夏克 捷克伟大的作曲家斯美塔那 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西贝柳斯 音乐之父——巴赫( 德国) 音乐神童——莫扎特( 奥地利) 古今乐圣——贝多芬( 德国) 歌曲之王——舒伯特( 奥地利) 音乐神灵——韩德尔( 生于德国的英籍作曲家) 指挥之王——卡拉杨( 德国) 歌剧之王——威尔弟( 意大利) 音乐之王——斯卡拉蒂( 意大利)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 意大利) 园舞曲之父一一老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 交响曲之王——海顿( 奥地利) 交响乐诗人——柏辽兹( 法国) 印象派大师——德彪西( 法国) 轻歌剧之王——奥芬巴赫( 法国) 管弦乐色彩大师——拉威尔( 法国) 舞剧音乐大师——柴科夫斯基( 俄国) 钢琴诗人——肖邦( 波兰) 钢琴之王——李斯特( 匈牙利)

欧洲音乐史考点

填空、选择 1、贝多芬从他的第三交响曲开始,在第三乐章中以谐谑曲取代了宫廷气质的小步舞曲。 2、“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两部声乐套曲是《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此外,他还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 3、“无歌词”是由门德尔松首创的钢琴小品,包括6卷48首小曲。 4、浪漫主义时期代表法国喜歌剧最高成就的是作曲家比才,和他的作品《卡门》。 5、浪漫主义初期意大利歌剧的三个代表人物是罗西尼、贝里尼、唐尼采蒂,威尔第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集大成者,而普契尼的歌剧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以真实主义歌剧为基础,他的优秀歌剧作品有《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多》等。 6、《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1913年创作的舞剧音乐,20世纪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俄国古代未开化民族在春天祭献大地的仪式。 7、在交响曲中,不仅使用大标题,而且每个乐章都冠以小标题和详细的文字解说,并用固定乐思代表主人公的形象,首次运用这种形式进行创作的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代表作品是《幻想曲交响曲》 8、斯美塔那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他为捷克民族歌剧和交响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沃尔塔瓦河》生动地描写了河流两岸的秀丽风光、人民的风俗生活。 9、格什温是20世纪最富有美国特色的一位作曲家,他将美国爵士乐的音乐素材与古典作曲技法熔于一炉,代表作品是钢琴与乐队《蓝色狂想曲》,以爵士乐为特点,为爵士乐走向世界舞台起了积极作用。 10、霍尔斯特对复兴20世纪英国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音乐创作常与古文化相结合,塑造出独特的神秘色彩,作于1916年,以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命名的七乐章交响乐《行星组曲》就是这样一首独辟蹊径的名作。 11、1945年后,音乐创作中出现了一种转向寻找新音色的现象,主要使用传统乐器进行演奏,通过新的演奏方法开拓新的音响资源,与电子音乐分别走上了新音色探索的两条不同道路,新音色方面的代表作品有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的《广岛受难者的哀歌》和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的《大气》。 名词解释 1、主导动机:也称主导主题。在大型音乐作品如歌剧、舞剧及标题作品中,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事件、情景或情感,并始终与所象征的人物或剧情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音乐片段,被称为主导动机。主导动机具有标签和符号的意义。 2、五人强力集团:又称“巴列基列夫小组”或“新俄罗斯乐派”,是俄罗斯音乐的创作集团。1857年在彼得堡逐渐形成,成员五人,他们是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和居伊,他们都是业余音乐爱好者,没有进过音乐学院,却有着伟大的抱负,继承格林卡的事业,以发扬促进俄罗斯音乐为宗旨,真心接受巴拉基列夫的指导和教诲,从而结成一个强大的音乐社团——俄罗斯“强力集团”,坚强地捍卫俄罗斯民间音乐。 3、轻歌剧:与喜歌剧一样,是一种生活气息与娱乐性较强的歌剧,产生与19世纪中期的法国,与大歌剧相对,与18世纪的喜歌剧相仿。多取材于日常生活,

欧洲音乐史考题

《西方音乐史》试卷 一、填空题(10分) 1、古典主义盛期在维也纳出现了、、三位伟大的音乐家,他们先后以维也纳为生活、创作的中心地,共同对欧洲音乐史产生了久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 2、被誉为“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他的歌剧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第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歌剧;此外还创作有歌剧、管弦乐幻想曲。 3、是巴罗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沿用整个巴罗克时期。 4、的歌剧最大贡献在于反映出了德国的民族气质,他创作的歌剧 标志着德国民族歌剧、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 6、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者,他为捷克民族歌剧和交响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创作有喜歌剧,交响诗套曲中的第二首,生动地描写了河流两岸的秀美风光、人民的风俗生活。 7、将具体描写图画的10首分曲连成一个不间断演奏的整体,以一段代表作曲家参观画展的“漫步”的主题作为引子和乐章间的连接,这部作品为,由作曲家 创作。 8、交响曲不仅有大标題,每一个乐章还都冠以小标题和详细的文字解说,其中用“固定乐思”来代表女主人公的形象,在乐曲每个乐章中多次变化重复出现,由作曲家创作。 9、格里格是19世纪挪威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1875年,他为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诗剧配乐而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二、判断题(10分) 1、“强力集团”中的作曲家都是专业音乐工作者。 2、勃拉姆斯是发展以贝多芬为代表的德国古典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艺术歌曲方面,他是继舒伯特和舒曼之后的又一重要代表。 3、古典交响曲通常由五个乐章构成。 4、海顿最重要的贡献是促成了歌剧和钢琴奏鸣曲这两种体裁的成熟。 5、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艺术歌曲和标题音乐鲜明体现了音乐和文学的联系。 6、李斯特的音乐创作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他的钢琴音乐和艺术歌曲的创作。 7、音乐史上通常将1500年至1650年这150年称为巴罗克时期。 8、西方艺术音乐的历史源于古希腊音乐。 9、贝多芬一位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创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作曲家。 10、《仲夏夜之梦》是由舒曼创作的序曲。 得分 三、名词解释(2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