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文学概述

18世纪文学概述
18世纪文学概述

各国社会政治情况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俄国

18世纪的欧洲是反封建斗争最激烈的时期。

启蒙运动与启蒙主义文学

启蒙运动

背景:

1)科学与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工业文明的到来;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及其进步思想的传播;

3)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不满于旧的等级制度;

4)封建统治和教会特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性质、代表人物及思想内涵

性质:继文艺复兴后欧洲的又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及主要阵地:法国“百科全书派”。

思想内涵:

1)思想核心:理性主义;

2)宗教上:反对宗教狂热/迷信,崇尚自然神论、无神论;

3)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天赋人权思想,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4)经济上:提倡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

5)文化上:倡导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

启蒙运动旨在建立一种新的资产积极思想体系,为资产积极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奠定基础。启蒙文学的特点

目的:宣传知识,开启蒙昧,唤醒民众

特点:

1)推崇理性;

2)政治性和革命性;

3)哲理性与政论性(说教性);

4)文体的创新性与多样性(散文时代、正剧、书信体小说、哲理小说、自传、对话体);5)主人公的平凡化.

英国18世纪文学概述

一、18世纪初期,温和的古典主义倾向,“蒲伯时代”。

二、20-50年代:具有启蒙性质的写实小说。(链接)

三、中后期:1、感伤主义文学:斯特恩、墓园诗派(链接)

2、戏剧:(链接)

3、诗歌(链接)

4、哥特式小说(链接)(反对)

写实小说兴起的意义及原因

是一个伟大的文学事件:它标志两千余年的史诗传统的终结,一个以个人主义和日常生活为文学题材的小说时代的到来。

英国小说得以在18世纪发展的原因:

1、中产阶级兴盛,需要用一定的文学形式来反映他们的观念和要求;

2、妇女的参与——现代化生产的发展使大批中产阶级妇女成了纯粹的消费者;

3、17世纪来历史、传记、游记、日记、人物特写和期刊论文等散文体裁的发展都提供了基础;

4、印刷和出版业的发展,物质条件。

笛福(1660-1731)

1719年发表《鲁滨逊漂流记》,奠定了小说这种新型文学形式的基础。他因此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

冒险进取精神;私有财产的神圣性;殖民主义者的特征:占有欲

艺术评价:1、艺术上第一人称叙述,自传或回忆录体裁,取信于读者。

2、故事本身是离奇的,但充满日常生活细节的真实,甚至时间、地点可考。——现实主义的先驱。

3、但是到小说成熟还有一大断距离:

心理描写——理查逊;

结构完整——菲尔丁。

斯威夫特(1667-1745):《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1726)是他唯一的小说,以幻想游记的形式深刻批判讽刺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并表现了作家的正面理想。

内容、与笛福的比较

小人国:高跟党VS低跟党大端派VS小端派

大人国:

飞岛国

“慧骃”国

笛福使鲁滨逊落难荒岛,艰苦创业,表明文明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斯威夫特却让格列弗证明文明人的堕落;

笛福写他的人物历尽磨难苦尽甘来,斯威夫特却让他的人物一直苦苦挣扎;

笛福的小说基本上是新闻报道之类的写实风格,斯威夫特却驾驭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离奇古怪的世界。

理查逊(1689-1761)

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稳定,出现了描写家庭生活以树立道德规范的作品。《帕美勒——美德有报》:

帕美勒:“我的身份虽然是奴仆,但我的心灵像公主”。

某贵妇读者:“帕美勒很善于钻营,B公子未免涉世不深才会上她的当。”

《克拉丽莎》:在英国以读者最少的巨著而闻名。

极其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开拓了小说写作的一个新领域。书信体,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亨利·菲尔丁(1707-1754)

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小说家,还是个戏剧家。菲尔丁与笛福、理查逊并称为英国现代小说的三大奠基人。他促成了长篇小说结构上的现代化。

亨利·菲尔丁的艺术主张

1、他强调小说应该“严格模仿自然”、“人性”和“人情”——确立了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

2、他把小说提高到同史诗同等高的地位,称自己的小说是“散文滑稽史诗”,即“用散文来写普通人的喜剧性故事”。

亨利·菲尔丁代表作:《汤姆·琼斯》

1、结构:由18卷三部分组成:前六卷描述主人公在西部的乡村生活;中间六卷描述男女主人公流浪途中的遭遇;最后六卷则描写他们在伦敦的生活。

在第9卷和10卷,前面主要的线索、矛盾集中在厄普顿饭店出现,在这前后的情节基本对称,就像一座房子的拱顶。代表了小说结构上的成熟。

2、人物:汤姆·琼斯、布立非

认为:现实生活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物,所以无意将汤姆塑造成一个完美理想的人,而是一个合乎“自然道德”的人物形象。(fanhui)

感伤主义文学:斯泰恩

《项狄传》:这是一部奇书,将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等基本完善的小说规范完全推倒,以一种无中心人物和中心故事的近乎荒诞的形式出现。被昆德拉纳入欧洲最伟大小说行列。《感伤的旅行》这本书只是有个游记的外壳,作者只是借旅途中发生的事件为楔子,披露自己的思绪和感情世界。

弗吉尼亚·吴尔芙:“似乎没有一部作品能那样准确地恰好流进个人的大脑的皱褶,既表达它不断变化的情绪,又回应它最轻微的一时的奇思异想和冲动,竟表达得丝毫不差,又从容不迫。最高的流动性总是和最高的持久性并存的。这就好像潮水冲过海滩把每个涟漪和漩涡刻在大理石似的沙滩上一样。”(返回)

18世纪中后期戏剧

菲尔丁、哥尔德斯密斯、谢立敦

英国18世纪有三出戏剧长胜不衰,即哥尔德斯密斯的《委屈求全》、谢立敦的《情敌》与《造谣学校》。(返回)

诗人彭斯苏格兰吟唱诗人(1759-1796 )。

一朵红红的玫瑰

呵,我的爱人象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呵,我的爱人象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合拍又和谐。

我的好姑娘,你有多么美,

我的情也有多么深。

我将永远爱你,亲爱的,

直到大海干枯水流尽。

直到大海干枯水流尽,

太阳把岩石烧作灰尘:

我也永远爱你,亲爱的,

只要我一息犹存。

珍重吧,我唯一的爱人

珍重吧,让我们暂时别离,

我准定回来,亲爱的,

哪怕跋涉千万里!

哥特式小说

在英国,比以理查逊和菲尔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稍晚,出现了贺拉斯·沃波尔等人创作的这类小说,而且在18世纪末形成一股相当强的潮流。主要描写由于争夺财产或满足个人情欲而引起的谋杀、迫害,主要人物往往是病态的,它们多以中古时期的城堡为背景,充满恐怖、神秘气氛和骇人听闻的超自然事件。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和很多小说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巴黎圣母院

18世纪法国文学概述

恩格斯曾经说:18世纪主要是法国的世纪。

18世纪的法国最初是已经呈现出颓势的古典主义文学。但从20年代开始转化为启蒙文学。勒萨日:代表作《吉尔·布拉斯》是法国著名的流浪汉小说市井平民写实之作,揭开了启蒙文学的序幕。

孟德斯鸠(1689-1775)成名作: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第一部启蒙哲理小说。哲理小说:18世纪启蒙主义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等首创的一种新型小说,是最能体现启蒙思想的文学样式之一。这种小说往往通过带有明显寓意的形象表现作者对于哲学、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见解,而不重视对现实生活本身的描绘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人物成为作家思想的代言人。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教诲性和哲理性;形式有书信体、对话体、叙事体等。代表作有伏尔泰的《天真汉》等。

法国第一个启蒙作家

伏尔泰(1694-1778)50岁前是著名的剧作家,强调遵循古典主义的规则,极力想成为高乃依和拉辛的后继者。“思想锋芒指向王权,艺术上却是古典主义的囚徒。”50岁后成为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创作聚焦于启蒙宣传,主要文学形式是不顾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哲理小说。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伏尔泰哲理小说

1、《查第格或命运》

2、《老实人》:反对盲目的乐观主义,也反对悲观主义,认为唯有“工作可以使我们免除烦闷、纵欲和饥寒三大害处,”因此,还是“种自己的园地要紧”。

象征“理性王国”的“黄金国”。

3、《天真汉》

伏尔泰:“即使上帝是没有的,也必须捏造一个。”

伏尔泰:“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伏尔泰的地位

“咱们一说起诗人来,只有一个,那就是伏尔泰。还有谁呢?伏尔泰。第三名是谁呢?伏尔泰。第四名呢?伏尔泰。”——狄德罗

“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莫洛亚

狄德罗(1713-1784)

戏剧:主张打破悲剧与喜剧的严格界限,建立一种运用日常语言、表现市民家庭生活的写实戏剧。——市民剧(正剧)。

百科全书派的中坚

狄德罗的三部小说

1、《修女》,书信体,独白体。

2、《拉摩的侄儿》,对话体哲理小说。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作品”;恩格斯称它是“辩证法的杰作”。

3、《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对话体。

卢梭(1712-1778)启蒙运动最富民主倾向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之父。

生平与作品介绍1749年第戎科学院的征文《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首次提出自然与文明的对立,把人类分为“文明人”和“原始人”,断然否定了科学和艺术,认为“人生来是善良和幸福的,是文明腐蚀了他,毁了他最初的幸福。”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

1753年,再度应征第戎科学院的征文,写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抨击私有制,指出人类不平等起源于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制度的出现,主张人与人生来平等,提出推翻暴君是合理的。

《新爱洛绮丝》是卢梭著名的书信体小说,也是他的唯一一部纯文学作品。副标题是“一对恋人的情书”。

卢梭对自然、情感的颂扬,影响到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因此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教育小说《爱弥尔》一部表达作家教育思想的哲理小说。半论文体。

共分五卷,一至四卷分述人在婴儿、幼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教育,最后一卷通过爱弥尔的婚姻及家庭生活论述女子教育及男女情爱教育。

卢梭把出身显贵的爱弥儿当作教育对象和主人公,主张对他进行“顺乎自然”的教育。开卷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自传体作品《忏悔录》

三大忏悔录:西方第一部自传作品是奥古斯丁(354-430)的《忏悔录》。另外一部是托尔斯泰的。

保罗·德曼(美,解构主义学者)认为,自我忏悔有两种,一种为揭示真理的忏悔,一种以辩解为旨归的忏悔。

卢梭《忏悔录》带有强烈的“自辩性质”,使他在回忆中经常有意无意地将事实与虚构相混淆,以支持自己的论点。

“要把一个人的一生毫无一点虚饰地、完完全全地把本来面目指给人们看,而这个人——就是我自己”,“我以同样的坦率讲述我的美德和罪过……完全按本来面目把自己表现出来。”偷东西,撒谎,戏弄妇女,陷害女仆,弃发病的朋友不顾溜走,生了5个孩子却都送到育婴堂,生而不养;和众多朋友反目等等。

博马舍(1732-1799)

《费加罗的婚姻》

第九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历史文化背景 二、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概况 20世纪的西方文学就纵的走向看可以大体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另一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这两条线大致平行,但有时交叉。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20世纪世界文学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比较而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20世纪世界文学的影响显然更大,而且更深刻。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由来和实质 一般来说,现代主义是指迄今为止的所有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思潮流派。20世纪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规范的现代主义,也被称作正宗的现代主义,主要流派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派、意识流小说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的文学流派有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两者在哲学、审美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有明显的分歧。 (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 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促使人类不能不从新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命运。 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冷酷关系,也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深重的危机感。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已经熟悉了的世界变得愈来愈陌生,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非理性主义思潮。从文化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想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哲学,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和悲观主义色彩。 西方文学史来看,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现代主义作家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抛弃了传统文学对客观真实性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分析,从而形成了整个文学“向内转”的趋势。

18世纪文学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至18世纪仍然影响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 A.古希腊文学B.中世纪文学 C.文艺复兴文学D.古典主义文学 2.法国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学的时间是(C)。 A.16世纪B.17世纪 C.18世纪D.19世纪 3.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这是(C )。 A.斯威夫特B.理查生 C.笛福D.菲尔丁 4.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诞生的作品是(B )。 A.《格利佛游记》B.《鲁滨逊漂流记》 C.《汤姆?琼斯》D.《克拉丽莎》 5.斯威夫特在英国文学中所开创的传统是(C)。 A.现实主义传统B.浪漫主义传统 C.讽刺传统D.空想社会主义传统 6.代表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最高成就的小说是(D )。 A.《鲁滨逊漂流记》B.《格利佛游记》 C.《克拉丽莎》D.《汤姆?琼斯》 7.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其代表作是(A)。 A.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里芙的《渥多尔弗的秘密》 B.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和《天真之歌》 C.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 D.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 8.诗句“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无论我们到哪儿寻找快乐快乐总在那儿等候”的作者是(C)。 A.拜伦B.雪莱 C.彭斯D.济慈 9.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是(A )。 A.《波斯人信札》B.《老实人》 C.《天真汉》D.《拉摩的侄儿》 10.“种我们的园地要紧”的名言,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这句名言出自一部小说的结尾。这部小说是(B )。 A.《天真汉》B.《老实人》 C.《波斯人信札》D.《爱弥儿》 11.被恩格斯称之为“辨证法的杰作”的作品是(B )。 A.《修女》B.《拉摩的侄儿》 C.《宿命论者雅克》D.《天真汉》 12.《新爱洛德丝》的作者是(B)。 A.狄德罗B.卢梭 C.孟德斯鸠D.伏尔泰 13.《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女主人公是(C )。 A.尤丽B.苏珊娜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 (20th-Century West Literature) (供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试用) 课程编号:11291390 总学时数:32 学分数:2开课单位:文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后继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的概况,了解世界现当代文学在内容上的变化及文学手段的革新。重点讲授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思潮、流派、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 法去分析、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同时总结借鉴西方文 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的探索民族文学发展道路。学习本课程,还能适应中学 文科教学的需求,并能为从事一定的文化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一、学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基本方法和要求 三、教材和教学参考文献的介绍和使用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充分认识本课程学习的重 要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一章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和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 1、资本主义的的高速发展与世界工场的形成 2、世界两次大战对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剧烈冲击 3、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矛盾 第二节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发展概况 1、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基本特征 2、二十世纪西方三大文学主潮之间的联系及影响

3、二十世纪文学与十九世纪文学的基本关系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社会概貌,外国文学多元发展的局面。重点了解三大文学思潮之间的联系,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及世界性影响。 第二章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俄苏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概述, 1、俄罗斯文学创新和争夺话语权时期 2、白银时代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红色三十年代文学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变调 2、高尔基的文学创作 3、肖洛霍夫的文学创作 4、“解冻文学”、“回归文学”、“战壕真实”派文学 第三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无产阶级文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作家作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中与阶级意识和人道主义的复杂关系,掌握社会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性上互相渗透的特征。 第三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1、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概况 2、德国现实主义及托马斯〃曼、雷马克、布莱希特等人的创作 3、美国现实主义及欧〃亨利、斯坦贝克、索尔〃贝娄、塞林格等人的创作第二节罗曼〃罗兰 1、生平与创作 2、《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物形象 3、长河小说的特征 第三节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1、《老人与海》与美国精神 2、作品的象征意蕴 3、“迷惘的一代” 4、冰山原则,语言的“电报体”风格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西方现实主义重要作家和作品创作。现实了解现实主义

18世纪重要文学内容

简析18世纪文学的背景: ①产业革命;②启蒙运动;③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包括洛克重视感觉和经验的唯物主义哲学及社会政治理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的蒸汽机以及当时的光学理论等;④古希腊文学传统。 简述18世纪文学的特征: (1)古典主义仍占有重要地位,启蒙文学成就最高,两种主要创作方法在该时期都有质的飞跃,直接为19世纪两种主要思潮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继英(16世纪)、法(17世纪)后,德国在1S世纪形成厂自己的民族文学。(2)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它与17世纪古典主义同属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思潮,但古典主义拥护国王,启蒙主义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3)启蒙文学自觉地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这在文学的人民性方面前进丁一大步。(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如正剧、哲理小说等等。 启蒙运动: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及文艺复兴运动后所掀起的一场更为激烈、广泛的反封建、反教会,具有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简析18世纪启蒙文学的特点。 ①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 ②启蒙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哲理小说:是18世纪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用小说的形式表现作者的哲学观点和社会看法。不重视情节、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把人物的形象作为一种寓意,常用体裁有书信体、对话体、游记体等。哲理小说对开启民众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启蒙戏剧也称“正剧”或“市民剧”,它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由法国的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其特征是打破了悲、喜剧的界限,描写日常生活,以平民为主人公,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育功能。代表作有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等。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中期发生在德国的一次全国性资产阶级文学革命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它充分肯定个人的地位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崇尚感情,肯定自然,推崇天才,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反叛精神,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赫尔德是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歌德和席勒是主要作家,代表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什么是感伤主义? 答:感伤主义首先出现于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名称从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来。感伤主义作家把现实矛盾看成是理性社会的罪恶,因而对理性采取否定态度。他们在作品中批评贵族与大资产阶级的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在艺术上,重视感情的力量,力图引起读者对主人公的同情,达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感伤主义作家注意描写平民形象,而且创造了日记体、游记体等新小说形式,给欧洲文学带来了新因素。 什么是哥特式小说? 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城堡为背景,写其中因恋情或因财产而引起的凶杀复仇,充满神秘、怪诞、恐怖和刺激,代表作是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力芙的《渥多尔弗的秘密》。 莱辛是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莱辛是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其主要贡献有三:一是美学理论。《拉奥孑L》(1766)探讨的是诗与画的界限。二是戏剧理论。《汉堡剧评》(1767—1769)强调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和民族特性,要求反映市民阶级的生活、愿望和情感。三是戏剧贡献。其喜剧代表作是《明娜?封?巴尔赫姆》(1767)、市民悲剧代表作是《萨拉?萨姆逊》(1755)和《爱米莉娅?迦洛蒂》(1772)。 歌德 论述浮土德的艺术形象。 这一生的痛苦曲折经历中,浮士德表现出坚韧顽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在他不断得到与不断失去的整个人生过程中,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他生命饱满,感受丰富,痛苦促使他深入思考,失败磨砺他的意志,内心不断生出的种种意愿使其精力旺盛,永远开拓。:这种永远不满足、锲而不舍的性格特点,构成了有名的“浮士德精神气这正是欧洲

外国文学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v试卷(最新)

文学概论(一)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主张把文本分为语音组合层、意义单元层、图式化的外观和再现的客体四个层面的美学家是()(1分) A:姚斯 B:艾布拉姆斯 C:韦勒克 D:英加登 2、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学者是()(1分) A:德里达 B:索绪尔 C:萨丕尔 D:卡西尔 3、杜甫诗句“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体现了()(1分) A:双声美 B:叠韵美 C:叠音美 D:叠字美 4、清代学者章学诚说“《庄》、《列》之寓言……愈出愈奇,不可思议。”此话突出了象征意象的()(1分) A:象征性特征 B:荒诞性特征 C:求解性特征 D:哲理性特征 5、明清时期评点过《水浒传》的重要人物有()(1分) A:李贽、叶昼、毛宗岗 B: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 C:胡应麟、李贽、毛宗岗 D:李贽、叶昼、金圣叹 6、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型,抒情作品是()(1分) A:“二分法”的产物 B:“三分法”的产物 C:“四分法”的产物 D:“五分法”的产物 7、语句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正确,这样的修辞策略一般称为()(1分) A:隐喻 B:典故

D:反讽 8、李白的《月下独酌》之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在意境创造上属于()(1分) A:情景并茂式 B:情中见景式 C:虚实相生式 D:景中藏情式 9、与“模仿说”相似的文学观念是()(1分) A:表现说 B:再现说 C:实用说 D:客观说 10、叙述时间是由两种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这两种时间是()(1分) A:文本时间和阅读时间 B:故事时间和现实时间 C: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 D:阅读时间和写作时间 11、“价值阅读”要求()(1分) A:发现作品的文化意义 B:发现文学所负载的审美价值 C:对作品进行价值评判 D:尽可能把握作品的肌质 12、西方18世纪至19世纪间出现的主要文学思潮依次是前()(1分) A: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B: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C: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 D: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13、《淮南子·道应训》中有“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描述,一般认为这说明了艺术起源于()(1分) A:游戏 B:劳动 C:模仿 D:巫术 14、与艺术直觉相比,艺术灵感是一种()(1分) A:推理能力 B:思维状态 C:抽象理解 D:感性直观

二十世纪世界文学

2013学年秋季学期《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萨特是20世纪法国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2.1942年在加缪的文学生涯中意义重大,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局外人》,对“荒诞哲学”主题进行探索。 3.加缪的作品《鼠疫》是以“医生手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虚构故事,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世界和人的深邃思索。 4. 杜拉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最富于个人魅力的法国女作家之一。 5.《情人》是当年已经70岁的杜拉斯的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 6.韦恩多才多艺,他的作品多以针砭时弊,抒发怨愤为特征,是“愤怒的青年”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 7.韦恩多才多艺,他的作品多以针砭时弊,抒发怨愤为特征,是“愤怒的青年”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他在《山里的冬天》中既成功塑造了“圆形人物”,又出色地刻画了“扁平人物”。 8.福尔斯不是一个纯小说家,他写小说是为了表述他的思想,因此他有“哲学小说家”的名声。 9. 《愤怒的回顾》被认为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上演的一部正确的戏剧。 10. 迪伦马特是当代瑞士著名戏剧家、小说家和画家,享有国际声誉,被认为是20世纪“继布莱希特之后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家”。 11.伯尔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职员、小知识分子、劳动者以及其他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构成了“小人物”画廊。 12.二次大战后,在看待民族灾难这个问题上,西德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所谓自省时期,反映在文学上,形成了“战后文学”,又名“废墟文学”,伯尔就是“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13.伯尔的作品《莱尼和他们》被德国文艺界称为“纪实体小说”或“新闻体小说”。 14.美国著名导演卡夫曼曾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拍摄成电影《布拉格之恋》。 15.《蝇王》是戈尔丁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最能体现其思想的代表作。小说以

英国文学——18世纪概述

启蒙时期文学(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 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确定了君主立宪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政权,英国从此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发展时期。 18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成为时尚。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 18世纪英国散文出现繁荣,散文风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之上。理查德·斯梯尔(Richard Steele, 1672-1729)与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创办《闲谈者》(Tatler)与《观察者》(Spectator)刊物,发表了许多以当时社会风俗、日常生活、文学趣味等为题材的文章,他们清新秀雅、轻捷流畅的文体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散文作家,他的文风纯朴平易而有力。斯威夫特的杰作《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儿童故事,同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作者通过对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等虚构国度的描写,以理性为尺度,极其尖锐地讽刺和抨击了英国社会各领域的黑暗和罪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是18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巨擘,《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The Preface to Shakespeare)和《诗人传》(Lives

十八世纪俄罗斯文学

十八世纪,俄罗斯已脱离了中世纪的愚昧和落后,作为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进入欧洲大国的行列。在这个世纪,俄国的社会和经济逐步走向稳定与发展的道路,俄罗斯文学也从幼稚走向成熟。 俄罗斯在十八世纪的发展与俄国进入该世纪后的第一位沙皇彼得一世的贡献分不开的。他的改革不仅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俄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彼得一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他的改革及其对欧洲文化的引入,形成了西欧文化与俄罗斯民族文化历史上的第一次碰撞,它将欧洲先进的技术和一些进步的思想传入俄国,促使俄罗斯这个刚刚统一、停止征战的民族一改闭塞的生活方式,俄国的文化、乃至整个民族的文明水准亦得到了发展和提高。造就了一个在文化层次上不断成熟的民族。 十八世纪的最初三十年,俄国的文坛同动荡的社会相比,显得相对平稳。除延续一些旧的文学体裁外,新的文学体裁尚未成熟。 俄罗斯文学至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古典主义和后来的感伤主义文学兴起之后才有改观。 古典主义文学浪潮产生于十七世纪的法国,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这种文艺思潮拥护王权和崇高的理性,艺术上追求和谐、完美,提倡“三一律”。古典主义由欧洲传入俄国时,法国已由古典主义极盛时期转入启蒙主义时期,所以,俄国的古典主义作品除具有歌颂开明君主、歌颂个人对国家利益的服从、艺术上严格遵守各种清规戒律(体裁、文体等)外,还带有鲜明的启蒙主义思想倾向,即平等意识。 康捷米尔是俄国第一个讽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讽刺、抨击保守势力,批判他们在彼得一世改革后复辟和倒退的倾向。他的诗篇《告理智,或致诽谤学术者》、《费拉列特和叶甫盖尼,或论堕落贵族的妒嫉与傲慢》在当时以手抄本形式广为流传。罗蒙诺索夫是该时期又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学者、思想家。他创办了如今享誉世界的莫斯科大学,他的《修辞学》,《俄语语法》、《论俄文格律书》等主要著作,不仅奠定了语言学、修辞学基础,而且以语言、语体的改革对俄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与阿那克里翁的对话》、《彼得大帝》等诗篇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古典主义的佳作。 感伤主义在俄国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在古典主义与感伤主义之间,还有一个讽刺杂志流行、社会思想活跃的时期。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变革的思想,各种讽刺刊物,如诺维科夫的《雄蜂》、楚尔科夫的《杂拌儿》等相继出现,这些杂志的风格一改古典主义歌功颂德的倾向,讽刺中带有批评、抨击,幽默中有深刻的劝戒,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和监督作用。所传播的启蒙主义思想和对现实的否定意识却对当时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出现以卡拉姆津为代表的感伤主义文学潮流外,还出现了一批逐渐摆脱古典主义、乃至感伤主义影响,将目光和笔触投向社会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出现,改变了俄罗斯当时文坛的景象,在他们的作品中,已流露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端倪。俄国文学史上文学对社会的责任感、作家对文学事业的责任感这一传统也可追溯于此。 感伤主义在俄国兴起于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它源于十八世纪的英国,它崇尚情感,重人物的内心感受,其主人公也非帝王和功臣,而是普通人,这是一种深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的潮流,它表现了人们对平等的理想,它在艺术技巧上重人物心理刻划,也为文学形象的个性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尼·卡拉姆津是俄国感伤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一个俄国旅行家的书信》和中篇小说《可怜

第五章十八世纪欧洲文学

第五章十八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启蒙运动及启蒙文学 (一)、启蒙运动 十八世纪具有全欧性的思想运动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运动,启蒙家以先进的观点教育民众,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因而有“启蒙”之名。启蒙运动在法国声势最为浩大,在德国也有蓬勃的发展,俄、意等国启蒙思想也很流行。这一思想运动也是一场非常剧烈的政治革命运动。启蒙运动的任务表现在几个具体的方面: 首先是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宗教。其次是以理性为中心启迪教育民众,消除蒙昧。再次,以理性为目标,向往理性王国,建立理性的社会,这是当时启蒙主义者梦寐以求的东西,企图以此来代替黑暗的封建社会。 (二)、启蒙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具有如下特点。(与文艺复兴文学相比较来认识) 1、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重视作品的写实性,重视 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描写。 2、启蒙文学对封建制度本身及其精神支柱——教会进一步进行深刻批判。对现 实的揭露更加广泛和深刻。 3、从人物塑造角度看,文艺复兴时作品正面主人公大多是上流社会的人物,而 启蒙文学中资产阶级和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占据了重要地位,一些道德高尚,感情丰富、有血有肉的平民成为作品的正面人物。 4、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民主性。 5、他们喜欢材采用民间故事和人民的语言,使作品容易为民众所了解。十八世 纪作家创作了一些新体裁,如正剧、哲理小说和抒情小说等,以适应启蒙运动的需要。 二、英国文学 (一)、主要作家作品: 1、丹尼尔·笛福(1661-1731)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五十九岁时他的《鲁滨逊漂流记》出版,获得很大成功。

18世纪文学概述

各国社会政治情况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俄国 18世纪的欧洲是反封建斗争最激烈的时期。 启蒙运动与启蒙主义文学 启蒙运动 背景: 1)科学与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工业文明的到来;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及其进步思想的传播; 3)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不满于旧的等级制度; 4)封建统治和教会特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性质、代表人物及思想内涵 性质:继文艺复兴后欧洲的又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及主要阵地:法国“百科全书派”。 思想内涵: 1)思想核心:理性主义; 2)宗教上:反对宗教狂热/迷信,崇尚自然神论、无神论; 3)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天赋人权思想,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4)经济上:提倡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 5)文化上:倡导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 启蒙运动旨在建立一种新的资产积极思想体系,为资产积极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奠定基础。启蒙文学的特点 目的:宣传知识,开启蒙昧,唤醒民众 特点: 1)推崇理性; 2)政治性和革命性; 3)哲理性与政论性(说教性); 4)文体的创新性与多样性(散文时代、正剧、书信体小说、哲理小说、自传、对话体);5)主人公的平凡化. 英国18世纪文学概述 一、18世纪初期,温和的古典主义倾向,“蒲伯时代”。 二、20-50年代:具有启蒙性质的写实小说。(链接) 三、中后期:1、感伤主义文学:斯特恩、墓园诗派(链接) 2、戏剧:(链接) 3、诗歌(链接) 4、哥特式小说(链接)(反对) 写实小说兴起的意义及原因 是一个伟大的文学事件:它标志两千余年的史诗传统的终结,一个以个人主义和日常生活为文学题材的小说时代的到来。 英国小说得以在18世纪发展的原因:

19世纪欧洲文学

第七章19世纪中期欧洲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 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可数的几个黄金时代之一。出现了一大批属于该时代又属于一切时代的文化巨人如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罗曼罗兰、狄更斯、哈代、普希金、果戈理、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德莱塞等灿若星辰的作家,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数量之多、整体水平之高,可以说前代不可与之比肩,后代也难以再现。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继浪漫主义后盛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它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广阔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和矛盾,深刻地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并注意从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塑造典型性格,具有较大的认识作用和艺术借鉴价值,对后代欧洲文学有很大影响。由于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的不同,西欧和俄国、东北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现实主义在此不作为写作方法,而是指文学思潮。30年代之前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起点一般认为是在法国。作为策源地,法国的现实主义开始并不是在文学领域,而是在绘画上。离枫丹白露不远的巴比松,风景优美,在此聚集了一大批画家,他们描绘最庸常的生活,既没有浪漫主义的浓烈的色彩,没有浪漫主义选材的传奇性,也没有古典主义的庄重、严谨。代表作品有米勒的《拾穗者》、《播种者》及为库尔贝的《石匠》。他们形成了一个画派,学院派对这个画派非常反感,就给了他们一个蔑称:“现实主义”。当时在法国召开的博览会根本不接纳他们,他们便自己在展览会外(后)挂上横幅:现实主义,自己展览自己。这时已是50年代,文学家们也开始探讨文学,发现在文学上已有了现实主义,如此时已不在世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还有福楼拜,他们的作品中早已有了现实主义,这样,在19世纪中后期,现实主义的地位逐渐有了提高。 浪漫主义在还没有创作时,就已有了宣言,它是喧嚣地登上文坛,而现实主义则是静悄悄地出现。

(完整word版)19世纪法国小说发展及特征概述.doc

绪论 19 世纪法国小说发展及特征概述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 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 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读者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 千个莎士比亚”。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 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 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我们大学生的必修课。我们这门《 19 世纪法国小 说研究》课程,就是从一个层面了解世界文学乃至世界文化的窗口。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个窗 口了解法国、了解世界。 在西方文学发展的过程里,法国文学占有极特殊的地位。19 世纪更是法国文学界群星灿 烂的时代,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莫泊桑等,用自己的作品创造了这个时代 文学的高峰。 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小说家们,以自己敏锐的观察,热情而深沉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手 段,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风俗人情和国民性;深入地批判了金钱时代 的精神罪恶,把人们灵魂的困惑、精神上的挣扎,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和审美价值。对于我们认识历史,认识人类心灵发展的历史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法国文学概述 现代法国人的起源非常复杂,主要由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罗曼人构成,其中罗曼人所 占比重最大。法语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拉丁语的一种现代形式。那些古罗马的拉 丁语天才尽管早已作古,却似乎始终左右着法语文明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古罗马人对秩序和 理性的热爱、对极端状况的竭力避免等特征被后来的法国人所继承。 中世纪:最早的法国文学可以追溯到 11 世纪。作者不明的《罗兰之歌》便是法国最早的史诗。中世纪法国还盛行骑士传奇,这些传奇无不歌颂骑士精神,弘扬典雅的爱情。在南部普罗 旺斯地区大行其道的行吟诗也多半以骑士与贵妇之间的典雅爱情为主题,这些行吟诗多半具有 丰富的想象力,风格却矫饰造作,文学价值不高。中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法国才出现了第一 位真正的伟大抒情诗人,维庸( 1431 年- 1465 年)。 16 世纪: 16 世纪末,法国人仍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在文学领域,文艺复兴的影响主 要体现在古典主义的创作倾向。一个名为“七星诗社” 的作家团体在 1550 年出版了一部宣言,界定了学院派文学的创作规条,抒情诗人比埃尔?德?龙沙(1524 年-1585 年)是七星诗社的领袖。诗体悲剧正式出现,这种题材重视情节、时间和地点的结合,在法国兴旺了三百年。 然而十六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却是拉伯雷( 1490 年- 1553 年)及其最著名的作品《巨 人传》。《巨人传》风格奇异,极尽夸张,语言也非常粗糙,有时甚至粗俗,但却在插科打诨 之中对社会进行无情讽刺。 16 世纪法国另一位作家蒙田( 1533 年- 1592 年)则和拉伯雷风格截然不同。他文风成熟沉静,是近代第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他的作品旨在反应自己真实的 人生经历,并不追求语言的华丽。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对欧洲的统治 进入十七世纪,法国徹底成为君主集权制国家。 1635 年成立的著名的法兰西学院导致了法国文化的中央集权。文艺理论家布瓦洛( 1636 年- 1711 年)出版《诗的艺术》,确立了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规则,成为當時绝对的权威,不容任何挑战。法国古典主义认为文学创作 应该以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典著作为典范,诗歌则应该遵循自然和理性的原则。一切韵文体 的创作都要遵循严格的规则,悲剧创作尤其如此。这便是古典主义时期,也称为“路易十 四时期”,因为它基本和“太阳王”路易十四( 1643 年- 1715 年)漫长的统治时期相契合。 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法国是欧洲勿庸置疑的霸主。古典主义的相关理 念,诸如秩序、均衡、典雅等,至今仍体现着法国人对文学品味的追求。高乃依( 1606 年-1684 年)和拉辛( 1639 年- 1699 年)依照古典主义原则创作了许多诗体悲剧。高乃依的作

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

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2010-08-12 来源:光明日报我有话说 演讲人:叶廷芳演讲地点:中国国家图书馆 叶廷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6年生于浙江衢州,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留 任助教后,于1964年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先后任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北欧文学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中国作协、剧协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苏黎世大学荣誉博士。主要著作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卡夫卡及其他》、《美的流动》(随笔集)、《遍寻缪斯》(散文集)、《不圆的珍珠》(随笔集)等;译著《老妇还乡》(迪伦马特喜剧选)、《变形记》(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卡夫卡书信日记选》、《卡夫卡传》(合译)、

《溺殇》等多部以及编著《论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德语国家散文选》、《外国百篇经典散文》、《世界名家随笔金库》、《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合编)、《从颠覆到经典――现代主义大师群像》(合编)等30余部。此外有相当数量的有关戏剧、建筑与艺术方面的评论文字。 小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藏既久,蓄势待发。一朝被引,即成疾风。所向披靡,倾倒一方。 主持人开场语 上一期的光明讲坛刊登了王岳川先生的演讲,演讲中提到,对今天不断发展强盛的中国而言,大国文化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是一个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重大文化战略问题。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也要走出去。 从历史上看,中国曾经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而且还跨过千山万水,传播、影响到欧洲。下面,我们就请叶廷芳先生给我们讲讲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产物,是人情和人性表现的载体。所以文化不管什么类型,产生自哪个民族或地域,因为有人性这个媒介,一经接触,就会相互吸引,进而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乃至相互交融。当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会很快交融,有的甚至还会发生摩擦,以至战争,例如宗教文化,历史上的十字

外国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是指除中国文学以外的世界各国文学。世界文学源远流长,绚丽多姿。早在几千年以前,在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就已经孕育出了人类最初的文学瑰宝。在而后的岁月里,东西方许多民族都出现过杰出的文学大师和众多的名家名著。人们热爱和珍视这些作家及其作品,是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显示了人类成长的精神轨迹,并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审美的愉悦。 本章主要摘选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外国文学中诗歌、小说和散文的经典名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期,现实主义文学主要发端于法国、英国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四五十年代迅速遍及整个欧洲,并传到美洲,成为十九世纪中后期欧美文学的主流。资产阶级文学从文艺复兴开始发展,至此,出现了空前光辉壮阔的场面。 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背景处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价值规律和自由竞争支配整个社会,金钱主宰一切,“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本主义制度故有矛盾的暴露,粉碎了启蒙思想家关于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的预言,面对这种冷酷的社会现实,人们从更现实的角度去寻求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的方法。于是,讲究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和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写实性和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立场,剖析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揭露和批判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 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欧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重大成就,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文主义文学启蒙文学,文学反映现实人生,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倾向性等。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如表现历史题材时注意风俗画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等,也大大丰富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力。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不凭主观幻想进行创作,而是基本上以唯物主义反映论为依据,冷静地观察和剖析社会,从现实生活中获得题材并加以提炼,力求真实地准确地反映各阶层的人物和生活。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包括城市、乡村、豪华的上层社会、阴暗的贫民窟以及政府、法院,银行、监狱、学校等等;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制度崩溃、资产阶级由上升至衰落的历史进程,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描绘的真实的社会生活图画,表现了一些国家各自不同的特色。果戈里的俄国农奴庄园,巴尔扎克巴黎下层社会,狄更斯的煤烟滚滚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很重视细节描写,通过真实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使生活图景更精确逼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细节描写的丰富性、准确性、生动性方面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作家,并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超过了前人,在世界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新阶段。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写的作品也并非百分之百的真实。宗教启发解决矛盾,对劳动人民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往往存在偏见,劳动人民和工人形象遭到歪曲。 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要求描写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环境,并从人物与环境的联系中塑造典型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与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势,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地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恩格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贵族、资产阶级中的反面人物被写成天生的恶人,正面人物是道德说教的传声筒,劳动人民形象不被重视,甚至被歪曲和丑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