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蕴深刻的主题

合集下载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代表作,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人物性格、生命形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命、人性的思考。

《边城》的主题意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故乡情结:《边城》是沈从文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充满了对湖南乡村风土人情的赞美和怀念。

通过描绘小镇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人物形象等,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

2. 生命意识:《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人生命形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等,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3. 人性探讨:《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性格、行为、情感都成为作者对人性的探讨。

小说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4. 民族文化:《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传统价值观等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湖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

《边城》在文学、文化、人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文学价值:《边城》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说中展现的故乡情结、生命意识、人性探讨等主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家乡、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2. 文化传承:《边城》通过对湘西小镇的文化描写,展示了湖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湖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3. 生命教育:《边城》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遭遇,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珍贵。

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能够引导读者珍惜生命、关注自我成长和人生发展。

4. 人性启示:《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他们的行为和情感表达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小说中的主题意蕴,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5. 社会反思:《边城》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家庭观念、婚姻制度、社会道德等。

读书心得——浅析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主题意蕴

读书心得——浅析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主题意蕴

读书心得——浅析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主题意蕴《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饱受苦难的无言的小黑孩、那根闪耀着金色光芒的透明的红萝卜、那种奇异神秘的魔幻的氛围共同诉说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心意。

在遗落的世界里,莫言借助黑孩的奇幻想象构建了一个独属自我的王国,小说构建的世界使读者看到真实现实的缩影,从而发觉其中深刻的内涵意蕴。

一、残酷物语——黑暗世界中“光”的泯灭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农村笼罩在一片压抑、绝望、冷漠、孤寂的氛围下,这里的村民大多愚昧、自私、贫穷、怯懦,其中,格外显眼的是一个黢黑、瘦弱、干瘪的小男孩,他的生命能量近乎枯萎耗竭。

原初美好天真孩子的现状使人不禁感慨残酷现实对人性的挤压,小说全篇正是在这种真实自然的生活画卷中刻画真实人性,展露现实。

(一)初识世界——家庭之殇脑袋大脖子细,深秋的季节光着脊梁,赤着脚丫,穿着肥大的裤头子,腿上背上密密麻麻分明是伤疤。

母亲逝世,父亲下了关东杳无音讯,只有日日夜夜酗酒虐待的后母和襁褓中的小弟弟为伴;没有学上,小小年纪被赶到工地干着繁重的成年人的体力劳动以挣工分养活自己。

这样一个凄惨的儿童无姓无名,被小石匠唤作“黑孩”。

作为与世界的首次照面,黑孩体验到的只有无尽的创伤与苦痛,饥饿与贫穷也许不会将他压垮,但精神上不堪的折磨与羞辱足以深切伤害一个孩子稚嫩美好的心灵。

黑孩心中的痛苦与恨意无处排解,他时常不自觉地回忆过去,重复伤害。

刘副主任向民众训话时,黑孩的思绪又飘向了远方:“那次梦中,火车刚站起来,他就被后娘的扫炕笤帚打醒了,后娘让他去河里挑水。

笤帚打在他屁股上,不痛,只有热乎乎的感觉。

”①黑孩也会“站在闸上,把着石栏杆,望着水底下的石头,几条黑色的瘦鱼在石缝里笨拙地游动”②。

脑海中又想起那几年父亲还在时的情景,若父亲还在身旁,是否还会是今天这番光景?会不会心痛自己孩子的惨况?这些回忆渲染出无限的悲凉与心酸,落寞的氛围使得黑孩的眼中没有光了,他所见到世界中的“光”泯灭了。

高考作文热点主题范文----写家国情怀的10篇满分作文

高考作文热点主题范文----写家国情怀的10篇满分作文

高考作文热点主题范文----写家国情怀的10篇满分作文【2019年高考天津市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国家是大家的。

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选文目录No1.和祖国一起前行国家在飞速发展,时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201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中国将开启新的篇章,踏上新的征程。

仰望星空,心怀梦想。

为梦想而战,让我们为梦想而站立起新的高度。

时代在新,我在行。

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必须扛起振兴国家的大旗。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周恩来总理也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些足以说明青年的国家的重要性。

我们是国家之脊梁,时代之脉搏,振兴国家,不负韶华,我们应当仁不让。

习近平用典中曾提到:“学如弓驽,才如箭镞。

”学习不能只学不用,要学以致用方可有效。

身为青年人,我们要学以致用,紧跟时代潮流,观历史不足,掌时代方向,做好人生的掌舵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让自己更出彩,让中国更精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客套话谁都会说,但一切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

青年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结合,发挥最大优势;青年人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把握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做无限的事。

在青年中也存在着一小部分狭隘自私的青年人,某网红在微博发布的人生排序中,自己排在最前,父母排在最后,更可气的是没有社会和国家。

生他养他的父母排在最后,实在令人心寒,更可恨的是他从没有想过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一丝奉献。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古典小说,它涵盖了许多哲学主题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红楼梦》中体现的主要哲学意蕴:
1. 人生无常:小说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体现了人生无常的观念。

贾府盛极一时,但最终却衰落破败,人物的命运也充满了变数和悲剧。

这反映了佛教中的无常观,即万物皆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2. 因果报应: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往往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体现,人物的善恶行为最终会招致相应的结果。

3. 人性的复杂性:《红楼梦》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虚荣、贪婪的一面。

这反映了人性的多元性和矛盾性。

4. 虚无主义:小说中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虚无主义态度。

贾府的荣华富贵最终化为泡影,一切皆是空,这反映了一种对物质世界和世俗追求的怀疑和否定。

5. 道家思想:小说中还蕴含了一些道家的思想,如阴阳调和、
道法自然等。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这在小说中通过描写贾府的园景、人物的修行等方面得以体现。

巧用插叙,让作文意蕴更深刻

巧用插叙,让作文意蕴更深刻

巧用插叙,让作文意蕴更深刻作者:杨荣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版》2024年第29期插叙是一种常见的叙述方式,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

有效且巧妙的插叙可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清晰,主旨更加突出、深刻,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体,情节更加波澜起伏;还能对主要情节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衬托补充,让主线故事更加明晰、立体,使文章意蕴更加丰富、深刻。

“文似看山不喜平”,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插叙的内容,使自己的作文尺水兴波、曲折起伏,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下面,我们以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莫怀戚的《散步》、冰心的《荷叶·母亲》这三篇文章为例,对这一叙述方式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追溯往事,还原细节插叙可以回忆过去、追忆往事,帮助读者弄清事情的缘由,或对情节进行追溯性的叙述。

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全文都是对“我”和母亲之间往事的回忆,“我”因身体瘫痪而沉浸在悲痛中,却没有察觉到母亲已经病入膏肓,直到母亲去世后,“我”才回想起那些爱的细节,由此,母爱之深沉、母爱之细腻、母爱之急切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通过追溯往事的方法,让适当的插叙还原当时未知的、被忽视的情节,可使行文主旨更加深刻。

二、描绘景物,引出主旨插叙运用得巧妙,可使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故我们可以用一些恰當的景物描写巧妙地引出主旨,让文字更有内涵和深度。

如莫怀戚的《散步》中,第四段就描绘了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随意铺展的绿意,树枝上的嫩芽层出不穷,田野里刚刚融化、冒着水泡的春水……作者不仅通过这段插叙写出了南方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也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温馨的气氛,为“散步”营造了一个美好而幸福的背景;同时,自然而然地由这些景物联想到了更深刻的话题——“生命”。

三、今昔对比,突出形象有时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完整丰满、立体突出,我们也会采用插叙的方式。

边城主题意蕴及现实意义

边城主题意蕴及现实意义

边城主题意蕴及现实意义边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重要文学名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边城的主要人物翠翠、永娘、老船夫等人都是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命运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贯穿了整个小说。

本文将从边城的主题意蕴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边城文学名著的价值和意义。

一、边城主题意蕴边城小说的主题意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人性:边城小说中的翠翠、永娘、老船夫等人都展现了鲜明的人性特点。

他们善良、勇敢、坚韧不拔、富有同情心,这些人性的方面构成了边城小说的主题。

2.自然:边城小说中的自然描写是其独特的,如茶山、翠峰、河流等,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边城的自然美景,更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3.爱情:边城小说中的爱情主题是深刻的,翠翠和永娘之间的爱情、永娘和船夫之间的爱情,都展现了边城小说中爱情的独特魅力。

4.历史:边城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传奇小镇,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边城小说中对历史背景的描写,不仅让读者了解到边城的历史,更展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精神。

二、边城现实意义边城小说作为中国文学名著,其主题意蕴和现实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1.文化价值:边城小说作为中国文学名著,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如忠诚、善良、勤劳、勇敢等。

这些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艺术价值:边城小说的语言、结构、情节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文学形式和语言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边城小说的艺术价值不仅为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教育意义:边城小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自然、爱情等主题,更让读者了解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边城小说对读者的思想、情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高考小说意蕴主题探究题答题方法总结

高考小说意蕴主题探究题答题方法总结

小说意蕴解题方法意蕴探究题主要出现在江苏高考试题中,考察类型可以分为主题意蕴、句子意蕴、标题意蕴等。

意蕴指内容的深刻含义,须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不可以停留在表面,应考虑作品的主旨意义,所以主题意蕴最具有代表性。

下面对这几类题型尤其是主题意蕴的探究做详细讲解。

一、标题意蕴其实直接考察标题意蕴的情况不算多,不过解读标题意蕴对于探究主旨、探究主题意蕴有一定帮助,如《药》《审丑》,所以也要稍加关注。

标题意蕴通常的解题思路有:1.标题的含义和手法,有无双关或比喻象征2.标题与环境、人物、主题的关系例:“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手法)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表层含义)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人物1)④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人物2)补充:小说题目的考查类型及做题技巧1、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①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②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③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2、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3.标题是否可以替换①这个题目的优点(是否有助于突出XX形象、主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

②替代的题目有XX缺点。

二、句子意蕴通过江苏卷历年试题来看,考察结尾句意蕴的情况较多。

小说结尾据的意蕴,要结合小说内容,即情节、环境、人物、主旨来思考。

具体可参考下文对主题意蕴的讲解。

句子意蕴的答题思路1.句子的表层意思2.句子的深层意思(比喻义、象征义)3.情感意义4.主旨意义例:《安娜之死》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6分)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挪威的森林》主题意蕴及艺术特色

《挪威的森林》主题意蕴及艺术特色

《挪威的森林》主题意蕴及艺术特色【摘要】《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以描写青春与成长为主线,探讨生命的意义。

小说通过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困惑,借助自然景观反衬人物情感,借助音乐元素烘托情感氛围,展现了一幅浓烈的青春画卷。

作者多次以挪威森林为背景,巧妙地借助自然的力量,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

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赋予小说以独特的艺术性表现,深刻启示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小说风格简洁清晰、情感真挚,为当代文学作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挪威的森林》,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青春的悸动与困惑,更能从中汲取生活的启示和哲理。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青春、成长、生命意义、孤独、困惑、自然景观、音乐元素、艺术性、主题意蕴、启示、小说风格、文学贡献。

1. 引言1.1 概述《挪威的森林》《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最悲伤的爱情小说”。

这部小说以深刻的情感描写和抒发,触及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主人公的青春成长故事,小说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内心的孤独与困惑,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村上春树独特的写作风格,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观和音乐元素,为故事营造了独特的情感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小说世界之中。

通过对《挪威的森林》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够领略到这部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性表现,以及主题意蕴对读者的启示,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小说风格对文学的独特贡献。

这部作品在文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视为一部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的经典之作。

2. 正文2.1 描写青春与成长《挪威的森林》作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深刻描写了青春与成长的主题。

小说通过主人公渡边直的视角,展现了他在大学时代的成长历程,以及与两个女主角——直子和蜷川关于友情和爱情的复杂纠葛。

在书中,直子是渡边直的初恋,她青涩的美丽和对生活的迷茫成为了渡边内心深处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而蜷川则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女孩,她的出现让渡边直陷入了更加纠结和困惑的境地。

通过渡边直的经历,读者可以深刻体验到青春期的矛盾和烦恼,以及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困惑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蕴深刻的主题
悬疑片同惊悚片和恐怖片要造成惊悚、恐怖效果所不同,就像电影《扎纸先生》,它旨在通过别出心裁的情节、引人入胜的悬念,来揭示一个发人深省的主题。

这使得悬疑片看来,要比惊悚和恐怖片更有内涵和深意。

从表面上看,心理悬疑片更关注主人公的内在的心理精神问题,而惊悚悬疑片的关注范围更多是犯罪杀人这样的社会问题。

但是从深层次上看,二者探讨的其实都是人性的主题,它们共同关注人内心深处的抉择,反映了导演对世界、对生活的思考。

在《记忆碎片》的结尾处,主人公莱昂纳多其实已经杀死凶手,但他为了使自己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和目标,刻意篡改了自己的记忆。

抹杀掉“正确”的记忆,寻找下一个复仇的“目标”。

当莱昂纳多决定遗忘掉自己已经杀过凶手的事实,在泰德的照片上写下“千万不要相信这个人”的时候,正义与罪恶,复仇与杀人,这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模糊了。

而在《七宗罪》中,不得不说杀人犯多伊是个变态杀手。

他犯罪的动机居然是要用他精心策划的的“杀人杰作”而进行宗教的审判,惩戒“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愤怒”这七项原罪,对人类实施救赎。

多伊的杀人动机源自于他自身的人格分裂。

正像片中老侦探说:“如果我们抓住了杀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话,那也许是我们所期望的。

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个人……”。

可怕的是,一个人,妄图成为上帝旨意的执行者,却做出魔鬼的行径。

最可怕的是,对于自己魔鬼般的行径,他却打着神圣的宗教的名义。

此时此刻作为人,高度的理性和魔鬼般的疯狂在一个人的身上对立却又完美的融合着,这令人难
以理解。

本应是正直正义的代表——年轻警察米尔斯,也终免不了在得知多伊杀了爱妻后拔出了手枪,从此背上了“愤怒”的原罪,等待人间“杀人罪”的惩处。

《狙击电话亭》中,骄傲自负的经纪人斯图,面对一个天眼杀手的威胁,也不得不对妻子坦诚他的不忠。

在业务中如鱼得水的经纪人,在生活中却编造着各种谎言,这场惊心动魄的电话游戏中潜藏着对谎言的质疑,对不忠的质疑,以及对人心灵深处的质疑。

这里的杀手同《七宗罪》中的多伊所扮演的角色相同,都是人类罪行的惩戒者,他们站在“上帝”的高度,对人类中的“罪恶”进行审判和惩罚。

善恶本应在一念之间。

而有些事情让情感与理智起冲突,善恶在一念之间并不那么明朗,这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还是导演冷眼旁观的嘲讽?就像《七宗罪》结尾时说的,“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

我只同意后半句。

”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人心叵测,善恶难分,十恶不赦的杀人狂魔成了惩戒人类原罪的执行者,为了面对生活却不得不逃避真相,变复仇为杀人。

导演通过犯罪杀人,对人性中爱恋与仇恨,诚实与谎言,罪与罚和主人公叵测的心理状态做了几近完美的展现。

悬疑片的导演们绝不是要展现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而是复杂的,爱恨并存的,甚至趋于精神分裂的世界。

而在心理问题的诱导下,人性的善恶、面对还是逃避生活、正义与非正义,这些都该何去何从,这正是这类悬疑片想要探讨的吧。

三、风格特征
悬疑片因凶杀犯罪等情节的出现、悬疑气氛的营造、主人公心理的难以揣摩及其所表现的人性阴暗面、复杂性等因素,而在艺术风格上显现出晦暗、阴沉、压抑等的特点,并且带有紧张恐怖惊悚的色彩。

《记忆碎片》里,封闭的旅馆房间,莫名的电话,主人公断断续续的记忆,时而在凶案
现场,时而又被追杀,周围的人到底谁心存好意,谁心怀鬼胎,种种因素,使影片疑云密布,观众因主人公的命运和事实的真相而紧张。

《七宗罪》中,本身与宗教有关的杀人动机就已经让观众感觉神秘,加之连续七天的七宗命案,连续的阴雨天,阴暗的人物心理,这些也使影片具有恐怖,晦暗,沉闷,阴郁等的艺术风格。

《狙击电话亭》将叙事放在一个密闭、狭小的空间——电话亭中进行,配合以紧张的音乐,不同角度的呈现主人公斯图从最开始自信满满到最后仓皇害怕,汗流满面的画面镜头,使得整个影片呈现出紧张、扣人心弦的的风格。

纵观以上分析,悬疑片,主要通过独特的悬念营造手段,表达导演关于人性本质,关于心理状态的思考和对生活、对善恶等的态度。

他们通常以悬念建构全片,其中人物内心世界复杂多变,事态发展琢磨不透,艺术风格阴郁、沉闷、疑云重重,甚至有时带有恐惧,惊悚色彩,而结局往往是意想不到却又震撼人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