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引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论文(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论文(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论文(1)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庞大的上市公司市场的国家中,一些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不得不使用各种手段,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财务舞弊。

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旨在探讨财务舞弊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财务舞弊的定义与原因所谓财务舞弊,是指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篡改、隐瞒或虚增财务数据、财务报告等方式,掩盖其真实经营情况,达到欺骗投资者、误导市场、追求短期利益的目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激烈,上市公司为了保持业绩增长,增强市场竞争力,利用财务操作来夸大业绩,获取更多融资支持,从而扩大生产和经营活动。

二、财务舞弊案例分析1.神华能源公司虚增营收案神华能源公司虚增营收案是我国知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典型案例。

该公司在2019年年报中虚增营收30.8亿元,涉及超过50家子公司,影响巨大。

其虚增营收主要是通过伪造广告服务等费用来实现的。

2.东方通信公司虚假交易案东方通信公司虚假交易案也是一起较为典型的财务舞弊案例。

该公司在2010至2013年间,通过虚构双方交易、虚报收入、提高净利润等手段,披露虚假财务信息,欺骗股民和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中弘股份借款标的虚构案中弘股份借款标的虚构案也是一起严重的财务舞弊案例。

该公司在2015年到2016年期间,虚构抵押、质押标的物,违规收取借款服务费等行为,造成银行多次鉴定、评估、检验的标的物并不存在,这意味着该公司销售及借款金额的超额夸大,拉高投资者期望值。

三、财务舞弊的危害1.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财务舞弊行为直接违背了投资者获取真实信息的权益,投资者在欺骗下进行的投资必然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损失,造成对于公司的很大质疑。

2.影响市场的公正和透明财务舞弊行为会破坏市场公正和透明,使得市场的活力和秩序被破坏,降低市场活力。

3.破坏企业声誉财务舞弊行为劣化了企业形象,严重者会导致公司主体地位、信用等方面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诉讼、市场禁入等严重后果。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2019年,某知名上市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

经查,该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交易、隐瞒费用、虚增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数十亿元。

三、事件分析1. 财务造假原因(1)业绩压力:在市场竞争激烈、业绩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市场预期,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虚增业绩。

(2)监管缺失: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企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3)内部控制不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4)道德风险:部分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为追求个人利益而铤而走险。

2. 财务造假手段(1)虚构交易:通过虚构销售合同、采购订单等,虚增收入和利润。

(2)隐瞒费用:将实际发生的费用归入其他科目,减少当期利润。

(3)虚增资产:通过购买低价值资产、虚增存货等手段,虚增资产规模。

(4)操纵利润:通过调整收入、费用等科目,操纵利润。

3. 财务造假危害(1)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其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市场信誉。

(3)加剧金融风险:财务造假企业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防范措施1.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

3. 提高企业道德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探讨[合集5篇]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探讨[合集5篇]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探讨[合集5篇]第一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探讨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探讨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探讨摘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一直是证券市场的“痼疾”,并一直令会计界头痛的问题。

这不仅仅危害到市场本身的公平性,阻碍市场健康的发展,而且伤害到各个利益相关者得切身利益,使他们的投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

如何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进行有效治理,这不仅是理论研究者和会计实务人员探讨的课题,更是广大财务报告使用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鉴于此,本文将要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产生的原因以及遏制舞弊的方法,旨在对投资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探讨目录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1 1.1 法律环境的缺陷................................................1 1.2 证券市场相关制度的不完善......................................1 1.2.1 “IPO”制度..............................................1 1.2.2 配股政策.................................................2 1.3 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不合理、监督不到位............................2 1.4 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空隙..........................................2 1.5 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2 2 财务报告舞弊防范预警、治理方法的探讨......................3 2.1 加强上市公司外部监管. (3)2.2 加强上市公司内部监督..........................................4 2.2.1 加强内部审计.............................................4 2.2.2 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4 2.2.3 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4 3 结论..............................................................4 主要参考文献. (5)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探讨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1.1 法律环境的缺陷首先, 是受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制约。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公司越来越注重在市场上的竞争,因此在尽可能地扩大公司影响力的同时,也面临着财务造假的风险。

财务造假是指公司以欺骗的手段来进行财务报表的虚假呈报,以达到误导股东、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目的。

财务造假已经成为市场文化的一种变形,其中的风险不仅会影响公司本身的信誉度,也会对整个市场带来难以预测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供一些应对的方法。

1.法律层面上的原因目前,国内存在一些钻法律漏洞的人,他们会通过制造虚假财务报表的手段,来非法获得融资和资本收益。

同时,当前监管部门的能力还比较脆弱,针对问题公司的处罚力度也较小,这使得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2.公司内部管理层面上的原因有些公司的管理层缺乏风险意识,他们可能会披着假账的外衣来掩盖公司盈利水平的下降。

而一旦这种行为得到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发现,公司的信誉度将严重受损,进而影响公司的未来发展。

市场环境的变幻也是导致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

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持自己的发展势头,这其中就包括信息的滞后和虚假财务报表的制作。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可能孕育的风险1.公司信誉度的下降财务造假会使公司的信誉度急剧下降,投资者会失去对公司的信任,进而降低对其的投资价值。

2.投资者的利益受损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的利益是最重要的。

如果上市公司继续制造虚假财务报表,投资者的权益将会受到损害,有可能引发夺权或股东斗争等问题。

3.监管部门的执法难度增大监管部门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罚问题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就会在市场上流传开来,这将进一步削弱社会信心,增加了监管部门的执法难度。

三、对策1.加强法律监管针对当前市场上的财务造假问题,监管部门应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尤其是强化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对财务造假等行为持续加大处罚力度。

公司的高管团队应该提高风险意识,定期过会,审查并约束会计部门的行为,确保公司的财务报表真实、准确并符合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浅析——基于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的思考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浅析——基于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的思考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浅析——基于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的思考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案例频频出现,给投资者和整个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其中,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成为了备受关注的典型案例。

本文将从这一案例出发,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和影响,并探讨如何加强监管和防控,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一、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的背景与原因康美药业是一家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药企。

在2018年,一份匿名举报信揭露了康美药业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经过调查,康美药业被发现虚增了销售额、减少了费用支出等财务造假行为,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造假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些根本原因。

首先,康美药业高管追求短期业绩表现,为了达到市场预期,采取了肆意夸大业绩的手段。

其次,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强大的市场压力和监管层的要求导致了企业高管在财报中不断地夸大利润和业绩。

同时,康美药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审计监管体系也存在漏洞,给了高管们造假的机会。

二、财务造假案的影响和教训财务造假不仅对康美药业和投资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损害了整个市场的信任度和稳定性。

一方面,造假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竞争的原则,造成了投资者的财产损失。

另一方面,由于康美药业作为上市公司的重要代表,造假行为让投资者对整个上市公司体系产生了质疑和怀疑,使得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加,投资活动减少。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广泛的重视和思考。

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审计监管体系,及时发现和惩罚财务造假行为。

其次,上市公司自身要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和监控,完善内部控制流程,推动公司治理水平提升。

此外,还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的审慎性和辨别力,增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能力。

三、提升市场透明度和公信力的建议为了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审计监管体系。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1. 事件概述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通过虚构业务、夸大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公司利润。

经监管部门调查,该公司涉嫌财务造假,被责令改正,并处以巨额罚款。

2. 事件影响(1)投资者利益受损: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误判,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

(2)资本市场信誉受损:事件曝光后,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监管机构公信力下降:事件暴露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财务造假事件频发。

三、事件原因分析1. 内部因素(1)公司治理缺陷: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内部控制失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防范和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3)道德风险:部分管理人员和员工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进行财务造假。

2. 外部因素(1)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提高业绩,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

(2)监管力度不足: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3)会计准则不完善:部分会计准则存在模糊地带,为企业进行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事件影响分析1. 对投资者的影响(1)投资决策失误: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误判,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

(2)信心受损:事件曝光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导致市场恐慌。

2.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1)市场秩序混乱:财务造假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

(2)监管公信力下降:事件暴露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监管公信力下降。

3. 对社会的影响(1)诚信缺失:事件暴露出我国部分企业诚信缺失,损害了社会道德风尚。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利益诱惑之下,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面临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屡见不鲜,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旨在分析其发生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对市场和投资者的危害,并从公司内部和监管机构两个层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象日益突出,其中主要涉及伪造财务数据、篡改报表和报告以及关联方交易等问题。

具体表现在虚假增资、操纵利润、避税行为、掩盖资产质量恶化等手段。

这些造假行为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无法被真实反映,使投资者和股东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以某著名上市公司(以下称A公司)为例,其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等手段,在连续数年内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

然而,经过深入调查发现,A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

具体表现为:虚增的营业收入、虚假的利润增长以及关联方交易的不透明性等。

这些行为严重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导致其股价在短期内出现大幅波动。

四、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一)公司内部原因1. 利益驱动:部分上市公司为了实现股价上涨、满足业绩承诺等目的,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2. 内部控制失效: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内部审计制度,使得财务造假行为得以发生。

3. 道德观念缺失:部分公司高管和财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为追求个人利益而采取财务造假行为。

(二)外部监管原因1. 监管不力: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使得部分公司得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2. 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上仍存在一定缺陷,为部分上市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应对措施与建议(一)公司内部层面1.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2. 提升道德观念: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公司员工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对于上市公司财务作假的思考

对于上市公司财务作假的思考

对于上市公司财务作假的思考第一篇:对于上市公司财务作假的思考继2002年安然公司暴出财务丑闻后,华尔街又接二连三地发生大公司财务舞弊事件。

2003年6月25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有线电视网揭露了又一个惊天丑闻:电信巨头世界通信公司涉嫌虚报巨额利润,在五个季度中先后共虚报38亿美元的利润,将亏损变成了盈利多多。

另据路透社8月8日报道:已破产的世界通讯公司当天宣布,通过内部审计,追溯到1999年公司还有一笔33亿美元的错账。

这样世通公司财务丑闻所涉及金额增加到70多亿美元,创下了美国财务假帐的历史记录。

在安然公司假账案中声名扫地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又一次与此假帐丑闻牵扯在一起。

而在世通公司承认作假帐的几天后,老牌复印机企业施乐公司也被查出虚报收入14亿美元以上,另一家世界驰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涉嫌与施乐假帐案有关。

华尔街正在上演着一个危险的假帐丑闻的多米诺。

在暴出华尔街假帐丑闻不久之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作假的曝光也是接踵而至。

银广夏事件、蓝田事件、亿安科技事件、东方电子事件等早已广为人知。

据财政部两年以前的统计资料,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存在问题的比例高达70%。

霎时间,高呼诚信之音是此起彼伏。

但仅从诚信出发,不免将问题简单化。

以前大家不是一致认为美国的商业有着良好的信誉机制吗?然而现实破灭了我们对于美国商业的理想认识,原来美国也有财务欺诈!人们普遍认为的“五大”不容置疑的公信力到那里去了?况且在我国稀缺的并不是道德宣传,提倡诚信来解决财务作假只是隔靴搔痒的办法;针对财务作假大规模地宣传诚信可能麻痹人们对于问题本质的认识,也不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

中国与美国分别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上市公司财务作假的发生分别有着各自不同的市场基础: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而在美国早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

因此在讨论财务作假时,不能不考虑经济体制的差异而一概而论。

一、对于美国上市公司财务作假的思考(一)经济泡沫成为财务作假的温床,而泡沫的破灭迫使作假事件集中暴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引发的思考
摘要:中国股市发展进程中的造假案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大损失,同时给人以思考。

文章从会计诚信、证券监管等问题出发,进一步探讨了前进中挫折给今后发展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银广夏;安妮股份;财务造假
一、时代背景,发现问题
前不久,安妮股份这支上市仅三年的股票再度陷入诚信危机:经查,其2008年虚增营业收入6900万元,虚增营业成本5292万元,虚增利润1609万元。

在该公司随后召开的网络致歉会上,公司高管向公众草草道歉,却并未谈及根本问题。

这不禁让人陷入思考:自银广夏事件以来,关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案件层出不穷,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据相关媒体调查,87.1%的中小投资者认为,财务造假现象在中国股市中普遍存在。

曾备受投资者追捧的银广夏,1998至2001年间屡次虚增利润,瞒报亏损,制造虚假财报。

负责对银广夏进行审计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却由于工作流于形式,对外发布多份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之前曾对银广夏做出财务状况无问题结论的证监会也不得不再次介入调查。

这一事件使广大的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并对会计行业乃至政府丧失了信心。

其掀起的风波至今仍未能完全平息。

银广夏之外,琼民源、东方锅炉、红光实业、郑百文到今天的安妮股份,再到中国境外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引发的退市潮,那些曾
光彩夺目的“绩优股”相继陨落,成为了中国股市及上市公司成长过程中一个个挫折。

这些挫折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呢?我们可以看到公司治理结构、会计诚信、证券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将指导我们的未来之路。

二、回顾历史,分析问题
第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首先,许多公司存在内部人控制。

如银广夏高层队伍基本都是围绕着陈川而渐次成形的。

陈川是银广夏的创始人,1984年曾南下深圳创业。

公司发起人之一为宁夏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而曾任银广夏总裁的张吉生,即担任过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后任银广夏总裁的李有强曾与陈川合作创业,而身兼财务总监、总会计师、董秘等多职的丁功民则常驻深圳。

其次,某些上市公司监事会形同虚设,督办不力,未起到监督经营的作用。

有机构曾对我国34家上市公司监事会7年来运作情况调查后发现,其中52%没有检查过公司的财务,96%没有发现、指出过公司董事、经理在执行职务时存在的违法、违章行为。

再次,大股东侵占挪用上市公司资金公司与庄家为伍,肆意操纵市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许多公司上市仅仅是为了圈钱,成为少数人的“提款机”。

这一方面体现在了大股东屡屡占用上市公司融资的优质资产的行为,如银广夏年报披露1999年配股资金30388.96万元已全部投入承诺的配股资金项目,但其实际投入仅为17876.88万元,其余配股资金均被银广夏董事局及其控股子公司占用及借
款。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从二级市场上赚取差价,许多上市公司还与庄家为伍,通过低吸高抛操纵股价,为害股民。

第二,会计师成“帮凶”。

有些会计师玩忽职守,并未按照核算审计的规范步骤分析操作,便草草作出结论。

上市以来一直为银广夏审计的中天勤,内部管理混乱,审计态度随意,签字注册会计师刘加荣对风险的判断近乎错误,未经严谨分析,便“以为”银广夏财务状况良好。

而近日的安妮股份事件中,会计师对问题的解释仅是“算错了”。

会计师在外界看来是精通财务学的象征,所以外界对会计师说“没问题”的公司便不会产生过多的怀疑甚至产生了思想上对风险的忽视,许多财务造假案中,会计师沦为“帮凶”,是其造假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三,证监会查处力度不严,处罚力度过轻。

银广夏被曝光之前,证监会曾对该公司进行过调查,但未发现问题。

而事实证明,证监会显然对银广夏的查处力度不严;另外,即便是事实真相大白之后,银广夏也仅仅受到了相对轻微的处罚。

银广夏15个跌停导致80亿元的损失,而自己只受60万元的处罚。

从十年前的银广夏到今天的安妮股份,我们明显的发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所付出的代价,与社会公众所遭受的损失及市场所受到的影响是不成比例的。

违规成本过低使得监管处罚不足以对上市公司形成较强的制约力。

第四,核准制下,公众过于依赖外界对公司实质的判断。

目前,证券发行的审核制度主要分为注册制和核准制。

注册制强调信息公开,审核机构只对申请文件做形式审查,不涉及发行申请人和发行
证券的实质条件,也不对申请发行的证券投资价值做出判断;核准制重视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实质性管理,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营业绩差的股票和债券发行上市。

我国目前实行核准制,公司上市门槛较高,所以公众潜意识里认为政府已经为上市公司作了全面的体检,上市公司的质量是由政府保证的,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一是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政府不能确保核准都是正确的;二是政府对证券发行的核准容易导致投资者产生依赖心理,依赖外界对公司实质的判断。

而一旦外界判断失误都会导致投资者权益和市场效率的损失。

第五,中国股市投机性过强。

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市场上不论机构还是中小投资者均倾向于短线交易。

这其中,许多中小投资者并不精通财务分析以及上市公司基本面情况的分析,股市对其成为了投机场所。

许多股民进入股市的初衷便是希望“一夜暴富”,而非分享上市公司成长而带来的收益,从而导致人们只关注由差价产生的利润,而非由分红扩股而产生的利益。

三、多方借鉴,解决问题
市场经济有两个车轮,一个是法治,一个是道德。

对此我们应该给予的理解是:任何组织想要良好的运转,都需要有完备的规范制度。

市场即是一个大的组织,若无恰当的约束总是要出事故的。

(一)法治层面
1、政府应根据中国股市的发展情况适时的对证券发行审核制度进行相应的补充调整。

我国证券发行的审核应按“实质重于形式”
的原则,对上市公司的人员构成及关系、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潜在的关联交易方进行根本上的审核与清查,进而选择最优质的企业交给社会。

2、借鉴外部经验,完善我国的退市机制。

美国的纳斯达克是个充满朝气的股票市场,但由于其坚持严格的继续上市标准和公司治理标准,故退市的公司也不少。

在过去五年中,其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1100多家被摘牌。

良好的市场机制,应是有进入,亦有退出,这样才能保证股票市场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发展。

3、加强会计行业监管。

银广夏事件中,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对审计目的、目标、范围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多数表达不清;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而且执行不力;未履行基本的三级复核制度,审核工作流于形式,审阅与签发均由刘加荣一人包办。

在客户选择事务所与该客户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加盟新事务所之间,存在相当高的关联度,超过1/3的客户与其签字注册会计师“共进退”。

我们应坚决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否则受损失的还是我们广大的投资者和中国经济。

4、政府应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查处力度,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成本远大于其可能获得的收益。

银广夏、大庆联谊等事件告诉我们:不相称的法律惩罚根本无法给有利可图的做假行为以吓阻。

近日爆发的中国境外上市公司集体退市潮让我们看到了财务造假
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多么惨重的损失;另一方面,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规范的严格。

(二)道德层面
1、公司上市一定要端正动机。

健康的证券发行过程应当是将优质公司交由社会接管,让市场上的投资者拥有平等的机会对其投资,进而使公司获得价值实现和更大发展的过程。

公司的管理者应专心于构建优质企业,而非仅仅为上市而去做表面指标的文章。

2、会计师一定要坚持自身的职业操守。

会计师应当时刻牢记自己对整个市场和社会的意义和责任,自己应充当好市场和社会的“核算员”和“审计员”。

中天勤审计不严,最终牵连了自己;安妮股份将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的销售计入报表虚增利润,误导了许多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这都说明会计师对工作的疏忽,对职业道德的漠视将会导致整个经济社会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3、股民入市要增强财务分析能力,亦要考虑长远的利益。

股民要努力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

银广夏案例中,若按传统理念只关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则很难发现其问题,但该公司的现金流量表中会露出诸多破绽。

另外,股票市场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市场参与者的心态健康与否。

股民入市时应当考虑的是如何以合适的价格拥有优质公司的股票,从而成为其所有者中的一员,并分享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收益与成果,而非仅仅通过投机赚取差价。

中国股市是个刚刚兴起的市场,这里机会与陷阱并存,收益与风险共生,这里充满了财富与梦想。

但愿参与各方都记得自己最初的愿望,从银广夏到安妮股份,在经历了起伏、狂热与恐慌之后,让
这里的财富不再只是梦想。

参考文献:
1、杨超.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8.
2、杨向阳.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5).
3、王林清.上市公司监事会之殇——11年目睹之怪状[z].
4、郝素珍,高建宁.证券发行核准制与注册制的比较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