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doc

2020年整理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doc
2020年整理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doc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肝部

肝,藏魂,属木,胆炎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徵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有余泻之。

泻子:甘草。

行气:香附、芎穷、瞿麦、牵牛、青橘皮。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

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簿、铅丹、龙骨、石决明。

搜风: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防风、皂荚、乌头、白附子、僵蚕、蝉蜕。不足补之。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解、阿

胶、菟丝子。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本热寒之。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

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

和解:柴胡、半夏。

解肌:桂枝、麻黄。

心部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诸痛痒疮。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大黄。

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

血,丹参、丹皮、生地黄、玄参。

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

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

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

凉血,生地黄,栀子、天竺黄。

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脾部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月付]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土实泻之。

泻子: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子。

吐:豆豉、栀子、萝卜子、常山、瓜蒂、郁金、薤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汤、苦茶。

下:大黄、芒硝、青礞石、大戟、甘遂、续随子、芫花。

土虚补之。

补母,桂心、茯苓。

气,人参、黄芪、升麻、葛根、甘草、陈橘皮藿香、葳蕤、缩砂仁、木香、扁豆。

血、白术、苍术、白芍药、胶饴、大枣、干姜、木瓜、乌梅、蜂蜜。

本湿除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茱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

洁净府:木通、赤茯苓、猪苓、藿香

标湿渗之

开鬼门:葛根、苍术、麻黄、独活

肺部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本病:诸气贲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数而欠,遗失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月需]臂前廉痛。

气实泻之。

泻子:泽泻、葶苈、桑白皮、地骨皮

除湿:半夏、白矾、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泻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

通滞:枳壳、薄荷、生姜、木香、厚朴、杏仁、皂荚、桔梗、紫苏梗、苏梗

气虚补之。

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芪、山药。

润燥:蛤蚧、阿胶、麦门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门冬。

敛肺:乌梅、粟壳、五味子、白芍、五倍子。

本热清之。

清金:黄芩、知母、麦冬、栀子、沙参、紫菀、天门冬。

本寒温之。

温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仁)、(砂仁)、糯米、百部

标寒散之。

解表:麻黄、葱白、紫苏。

中医诊断学口诀

1 表里寒热虚实辩证歌诀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14、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5、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 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粗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 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 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 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 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脏腑用药规律总结版

1、养心阴安心神一一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 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2、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 乱益心气一一人参,黄罠,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日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苓,山呃,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子心。 5、镇心神一一朱砂,琥珀,珍珠母。 6、开心窍一一菖蒲,远志,冰片。 肝 1、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子,牛膝,大枣,木瓜,鸡血藤。 2、滋肝阴一一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鳖甲,白芍,乌梅,龟板。 乱温肝寒一一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荔枝核,肉灰蓉。 4、平肝潜阳 (1 )平肝:菊花,川楝子,天麻,钩藤。 (2 )潜肝: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

(3 )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5、熄肝风一一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螟蚣,地龙,蝉蛻,菊花。 6、理肝气一一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苏梗,川楝子,元胡,木 香,沉香,薄荷,旋复花。 7、化肝瘀一一川苒,桃仁,红花,三棱,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脾 k补脾气——人参,黄罠「党参,白术,扁豆,炙日草,升麻,逹子肉,葛根,山药,大枣,茨实。 2、温脾阳---- 吴茱萸,苍术,干姜,半夏,肉豆蔻,白蔻仁,砂仁,草豆蔻,益智仁,附子。 3、养脾阴——白芍,山药,荧实,黄精,蜂蜜,大枣。 4、燥脾湿一一苍术,白术,厚朴,半夏,茯苓。 5、理脾气一一砂仁,蔻仁,陈皮,木香,薑香,厚朴,枳壳,大腹皮,佩 -^=-0 6、消脾积一一枳实,大黄,山植,神曲,麦芽。 7、清脾热一一黄连,黄苓,大黄,连翘,石膏’山梔子,芒硝,西瓜,绿豆。 k滋肺阴一一天冬,麦冬,沙参,山药,阿胶,百合,川贝,黄精,玉竹,花粉,石斛。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肝,藏魂,属木,胆炎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徵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有余泻之。 泻子:甘草。 行气:香附、芎穷、瞿麦、牵牛、青橘皮。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簿、铅丹、龙骨、石决明。搜风: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防风、皂荚、乌头、白附子、僵蚕、蝉蜕。 不足补之。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解、阿胶、菟丝子。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本热寒之。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 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 和解:柴胡、半夏。 解肌:桂枝、麻黄。 心部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诸痛痒疮。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大黄。 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 血,丹参、丹皮、生地黄、玄参。 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 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 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 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 凉血,生地黄,栀子、天竺黄。 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施治 证候是人体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时,所表现的一系列证状的综合。某些证状的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有其病理、生理上的共同性和必然性,所以证状的出现,虽然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并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些证状的辨认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作出适当的治疗方案。所以证候分类的方法,是辨证识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可以概括一切疾病的证候。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的总纲,里、寒、虚三纲属阴,表、热、实三纲属阳。但在具体临证时,在阴证或阳证之间,还会挟有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等表里、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状在内。所以对八纲的运用,既要有分纲的辨析,又要有综合的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证候的转化和真假。

转化:由于人体抗病能力的改变,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往往可以互相转化。一般的说,阳证转为阴证,表明病情恶化,阴证转为阳证,表明病情好转; 由表入里为病进,由里出表为病退; 虚证转为实证为吉,实证转为虚证为凶; 寒邪化热表示邪实,热病变寒表示正衰。 真假:一般在重病和久病的阶段,往往能出现“热深厥深、阴盛格阳”的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现象;有时也会出现“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的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的特殊情况。稍一不真,就能造成大错,所以应该仔细辨别。 1. 阴阳辨证

2.表里辨证 辨别应变的浅深和转变的趋势

一般皮毛、肌肉、经脉等属表,五(六)脏六腑、血脉、骨髓等属里。 3. 寒热辨证 4. 虚实辨证 从虚实辨别体力的强弱和病势的盛衰。

脏腑辨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风寒束肺、寒邪客肺、饮停于肺、痰湿阻肺四症比较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五行相生相胜汤液经法图 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生我(母),左者:我生(子),前者:克我,后者:我克。如是,则“用金体”栏之内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证:“用火体”栏中“咸”字与“用金体”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为火克金,克我之关系,栏中补入的“酸”字与“用木体”栏中的“酸字”用直线相连,为金克木,我克之关系,与其它栏目之五行制克关系相一致,因此,补入的“酸”字正确。为能清楚地反映斯图之五行生克关系,笔者把图1填入五色绘成彩色《经法图》(图2)如下,完成破解斯图之第一步。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辅行诀》曰: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又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气法时论》曰: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肝色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心色赤。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脾色黄。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肺色白。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肾色黑。 为解析《辅行诀》书中医方所列之药味,笔者摘录《神农本草经》中有关药物之药味于下。 《神农本草经》曰:(按《辅行诀》之药味分类法分类) 味辛属木:牡桂[木中木] 味辛温。秦椒[木中火] 味辛温。(蜀椒味辛温。)干姜[木中土] 味辛温。细辛[木中金] 味辛温。附子[木中水] 味辛温有毒。 味咸属火:旋覆花[火中火] 味咸温。大黄[火中木] 味苦寒有毒。泽泻[火中土] 味甘寒。厚朴[火中金] 味苦温无毒。消石[火中水] 味苦寒。卤咸(戎盐)味苦咸寒。亭历[火中火] 味辛寒。 味甘属土:人參[土中土] 味甘小寒。甘草[土中木] 味甘平。大枣[土中火] 味甘平。麦门冬[土中金] 味甘平。茯苓[土中水] 味甘平。 味酸属金:五味[金中金] 味酸温。枳实[金中木] 味苦寒。豉(缺)[金中火] [大豆黄卷味甘平无毒]。勺药[金中土] 味苦。署豫[金中水] 味甘小温。

中医五脏用药歌诀

中医五脏用药歌诀 中医五脏用药歌诀 五脏,是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肺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等正常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肾藏精主水,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肺疾用药妙诀 桑叶杭菊味苦甘,疏散肺卫风热先。 前胡杏仁入太阴,咳嗽初起肺气宣。 桑皮配伍淡黄芩,泻肺泄热功堪任。 野荞麦根配连翘,肺系热甚咽喉清。 麻黄宣肺杏仁合,降气化痰平喘息。 苡仁杏仁共入方,化湿除痰能止咳。 痰热欠母蒌皮联,寒痰半夏陈皮痊。 款冬紫苑亦治咳,理肺温润痰嗽安。

热伤肺津津液耗,芦根石斛鲜用妙。沙参麦冬甘苦寒,清金润肺奏奇妙。胖大海合净蝉衣,化痰开音投最宜。旋复花加海浮石,痰鸣气逆哮喘医。补骨脂兼紫石英,补肾敛肺上气宁。人参哈蚧治虚喘,纳气归肾研未珍。仙鹤草伍白芨片,功专止血安肺金。 二、心脑病用药妙诀 黄芪宜与人参共,心气虚弱首当宗。孩儿参合丹参用,益气行血心痹通。胸膺痞闷或隐痛,香附郁金两相同。当归身与酸枣仁,营血不足心怔忡。温补心阳桂与草,止汗除烦药力宏。蜜炙远志淮小麦,安神宁心总堪供。夜交藤偕合欢皮,通治失眠建奇功。痰火内发心官病,菖蒲郁金宜窍好。

类中胆星天竺黄,豁痰清热不应少。半身不遂亦可治,地龙牛膝用须草。心下支饮长沙法,白术泽泻疗昏冒。天麻更同白蒺藜,头晕目眩常取效。景天三七徐长卿,研吞能除癫痫扰。 三、脾胃病用药妙诀 柴胡黄芩调升降,肝胃不和法宜尝。芍药甘草缓急求,苏梗香附疏理良。九香虫共八月札,通则不痛气滞解。丹参苦同血竭配,痛则不通血瘀泰。旋复代赭治噫气,降逆宣中仲师旨。呃忒频仍尚有方,柿蒂应偕刀豆子。连翘若还配知母,胃脘灼热服之愈。扁豆山药补中虚,嘈杂思食勿庸虑。白螺蛳壳能制酸,更增瓦楞效益显。纳谷式微劝加餐,木瓜乌梅宜膺选。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肺 虚实 泻实 泻子:泽泻、葶赓、桑皮、地骨皮。 除湿:半夏、白矾、白茯苓、苡仁、木瓜、橘皮。 泻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 通滞:枳壳、薄荷、生姜、木香、杏仁、厚朴、皂荚、桔梗、苏梗。 补虚 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芪、山药。 润燥:蛤蚧、阿胶、麦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冬。 敛肺:乌梅、粟壳、五味、白芍、五倍子。 标本 清热 清本热(清金):黄苓、知母、麦冬、栀子、沙参、紫苑、天冬。去寒 温本寒(温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仁、砂仁、糯来、百部。 散标寒(解表):麻黄、葱白、紫苏。 大肠 虚实

泻实 泻热:大黄、芒硝、芫花、牵牛、巴豆、郁李仁、石膏。 泻气:枳壳、木香、橘皮、槟椰。 补虚 补气:皂荚。 润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黄、乳香、松子、当归、苁蓉。燥湿:白术、苍术、半夏、硫黄。 升陷:升麻、葛根。 固脱:龙骨、白垩、诃子、粟壳、乌梅、白矶、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 标本 清热 清本热:秦艽、槐角、地黄、黄芩。 散标热(解肌):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去寒 温本寒(温里):干姜、附子、肉巢。 胃 虚实 泻实 泻湿热:大黄、芒硝。 消饮食:巴豆、神曲、查肉、阿魏、硇砂、郁金、山棱、轻粉。补虚

化湿热:苍术、白术、半夏、茯菩、橘皮、生姜。 散寒湿: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果、人参、黄芪。标本 清本热(降火):石膏、地黄、犀角、黄连。 解标热(解肌):升麻、葛根、豆豉。 脾 虚实 泻实 泻子:诃子、防风、桑皮、葶苈。 涌吐:豆豉、栀子、萝卜子、常山、瓜蒂、郁金、韲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汤、苦茶。 泻下:大黄、芒硝、礞石、大戟、续随子、芫花、甘遂。 补土 补母:桂心、茯苓。 补气:人参、黄芪、升廊、葛根、甘草、陈皮、蕾香、葳蕤、砂仁、木香、扁豆。 补血:白术、苍术、白芍、胶饴、大枣、干姜、木瓜、乌梅、蜂蜜。 标本 除本湿 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整理说明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原书写于帛绢之上,藏于 敦煌千佛洞,1918年河北威县张偓南(1867-1919)于敦煌王道士处得此卷,后一直 秘藏张氏家中,至其孙张大昌(1926-1995)时,原卷于1966年毁于文革,1965年 春张大昌先生将首次《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抄录本交范志良先生抄录,张大昌先生原抄录本目前下落不明,范志良先生1965年抄本即为现存最早抄本,因此具有 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今根据张大昌、钱超尘及张大昌先生诸弟子等编辑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范志良1965年抄本内容整理成网络版,目的是方便大 家交流学习,以期引起更多同道对《辅行诀》的关注、研究和应用。 现存范志良抄本为1965年据张大昌抄本竖行抄录而成。长宽约为20.0cm X 13. 3cm,书封从左至右分别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范志良抄”和“秘本” 等3行毛笔字。原抄件连书封及末页补抄为42页,每页11至13行,行约22字。文末有“一九六五年二月初六夜抄完”12字。此外,该抄本还另纸横排补抄有2 页内容,其中一页为“药物化合”与“处方正范”中的部分内容;另一页为“启喉 方(注文)”和“熨耳以通肾气(原文)”两方,与正文中“(原文)启喉以通肺气”及“(注文)灌耳方”相应。 原抄本有20条小字新增按语,与1988年出版的《敦煌古医籍考释》之按语语 义同,阅读时需与抄本原文加以区别。(范按:此按语是先师与范审核拟定,非按《考释》本化裁挪移。),《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均做了标注,本网络 版中均用“《传承集》注:”标示。 部分生僻字电脑字库中没有,均以造字图片代之,不另做注示; 以下为抄本原文内容:

脏腑用药

脏腑用药【中医基础版】 脏腑用药 一、心、小肠医学教育网 补心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炙甘草五味子 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薤白 补心血:当归熟地龙眼肉酸枣仁柏子仁紫河车阿胶丹参夜交藤桑椹子淮小麦 养心阴:生地麦冬百合丹参阿胶龟板 安心神:茯神远志朱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花夜交藤琥珀龙齿珍珠母淮小麦 清心热:黄连栀子连翘心竹叶木通莲子心水牛角玳瑁牛黄竹叶卷心鲜地黄丹皮紫草大青叶医学教育网 开心窍:石菖蒲郁金远志麝香苏合香冰片安息香牛黄 养心敛汗:莲须浮小麦麻黄根煅龙骨煅牡蛎 祛心经瘀血:丹参红花桃仁归尾赤芍川芎三七降香蒲黄郁金玄胡 温小肠:肉豆蔻乌药肉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清小肠热:木通栀子竹叶灯芯草泽泻车前子赤小豆瞿麦海金沙冬葵子滑石生地赤茯苓白茅根半边莲 二、肝、胆 补肝血: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阿胶龙眼肉枸杞子紫河车桑椹子酸枣仁鸡血藤黑芝麻 滋肝阴: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何首乌白芍生地山茱萸沙苑子旱莲草龟板鳖甲 疏肝气:香附郁金柴胡川楝子青皮橘叶佛手香橼绿萼梅玫瑰花婆罗子玄胡八月札枸橼小茴香刺蒺藜 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橘核荔枝核艾叶乌药胡芦巴 散肝经风热:桑叶黄菊花刺蒺藜蔓荆子谷精草木贼草 清肝明目: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秦皮夏枯草 清肝泻火:龙胆草夏枯草栀子黄连黄芩苦丁茶青黛大黄芦荟 平肝潜阳: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赫石生石骨生牡蛎刺蒺藜白菊花珍珠母磁石礞石铁落山羊角羚羊角玳瑁罗布麻 熄风镇惊:全蝎蜈蚣白僵蚕羚羊角山羊角牛黄胆南星猴枣礞石熊胆地龙玳瑁天麻钩藤紫贝母珍珠白花蛇乌梢蛇 清肝熄风:水牛角牛黄玳瑁羚羊角山羊角熊胆钩藤 清热利胆退黄:茵陈栀子虎杖金钱草郁金蒲公英垂盆草地锦草大黄 退虚热:银柴胡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鳖甲秦芄 活血化瘀:川芎郁金玄胡姜黄三棱莪术丹参乳香没药鳖甲益母草茜草鸡血藤泽兰红花桃仁月季花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蒲黄三七花蕊石虎杖牛膝土鳖虫水蛭虻虫降香苏木自然铜凌霄花

归经用药概论

归经用药概论 《素问?调经论》云:“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归经的概念和沿革 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即归属,经即脏腑经络,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换言之,药物进入体内后,并非对所有脏腑或经络都发生同等强度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脏腑经络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脏腑经络则作用很小或无明显影响, 归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威先人肾”已表明药物五味对机体不同部位有选择性,即某种药味主要人某一脏腑。但《内经》中并没有用它来解释具体的药物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按照伤寒不同的证候和六经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来论述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某一部位的特殊作用及适应范围如 太阳病所用以发表的麻黄、桂枝为人太阳经之药,少阳病所用以和解半表半 里证的柴胡为入少阳经之药等等,这些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的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临床基础。 到唐宋时,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定向、定位已作为独立药性而不再依附于药物的色、形、气、味等特性。虽未正式提出归经,但却反映了这?时期对药物归经作用的认识水平及该理论体系的雏形。 孟诜《食疗本草》中“绿豆行十二经脉”;寇宗寅《本草衍义》有木瓜人肝、戎盐入肾、桂圆归脾、泽泻引药归肾经等记载, 把归经正式提出来作为中医药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是金元时期张元素,张氏对脏腑辨证和遣药制方深有研究.提倡分经分部用药,“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引经报使”等,并将《珍珠囊》中30余味药载有“某经药”、“某行经药”的内容,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各归其经,则力专效著。 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探讨,创立了“引经报使”理论,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同时明确指出了各经的引经药,如手足太阳经病的引经药为羌活、藁本;手足少阳经病

中医寒热虚实特征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枳实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炙黄芩大黄各一两《甲辰本》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心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甲辰本》

脏腑用药规律

中医中药——脏腑用药规律 (2015-01-27 09:23:56) 转载▼ 玉棠:中医中药 脏腑用药规律 (一)肝 养肝血: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阿胶桑椹子 滋肝阴:山萸肉熟地枸杞女贞子憋甲 清肝热:桑叶菊花羚羊角青箱子密蒙花决明子 平肝潜阳: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泻肝火:龙胆草青黛栀子夏枯草 熄肝风:羚羊角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 疏肝郁: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元胡薄荷 伐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益母划川牛膝

(二)胆 清胆:柴胡郁金金钱草青蒿茵陈 泻胆:龙胆草黄芩栀子黄连 (三)心 养心阴:柏子仁酸枣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 助心阳:桂枝附子薤白干姜 益心气:人参黄芪太子参五味子炙甘草 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栀子生地大黄丹皮天竺黄连翘竹叶莲子心 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灵磁石 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冰片 (四)小肠 清小肠热:木通泽泻灯心瞿麦滑石赤小豆车前子赤茯苓小蓟

白茅根淡竹叶 (五)脾 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 温脾阳:干姜苍术吴茱萸肉豆寇半夏砂仁白寇仁白术燥脾湿:苍术白术薏苡仁半夏草蒄厚朴茯苓藿香佩兰 理脾气:陈皮砂仁白寇仁香附木香厚朴枳壳 (六)胃 益胃阴:石斛麦冬天花粉芦根沙参玉竹 清胃热:生石膏知母黄连大黄大青叶芦根 温胃寒:高良姜生姜干姜丁香草叩毕澄茄吴茱萸砂仁白寇仁 消食积: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炒卜子谷芽 泻胃实: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 降胃气:沉香丁香柿蒂半夏竹茹旋复花代堵石

============== 中药口诀 消导药 消化增食欲,化食消导进,脘胀食欲减,嗳腐吐酸频。过食可消导,脾虚配健运,宿食已化热,苦寒轻泻姻。气滞食不化,理气消食呈。脾胃后天足,谷麦鸡楂神。 谷芽健脾消食积,炒用消食能养津。 麦芽和中消乳积,疏肝回乳生麦用。 健脾消食鸡内金,肿块结石亦可进。 山楂消食能行瘀,肉食积滞功最能。

中医基础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中医学概论 一,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治疗 整体观念:1,把人作为整体,内脏五官皮肤经络都是一体的,通过气血津液完成统一的功能2,天人合一,人受四季和昼夜地区的影响 辨证治疗:1,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钢辩证 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二,中医治病三大原则:审查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 第二章:脏象 脏是内脏,象是内脏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 脏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五脏:心肺脾肝肾 六腑: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 奇恒之府:脑,骨与髓,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五脏 一,心 位于胸腔之上,两肺之间,偏左,形似倒垂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明,在体合脉,开窍于舌耳,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互为表里,互为表里就是相互传导作用的意思。在五行属火。 1.心主血脉:心是血液的起动泵,通过血管(脉)向全身输送血液供给各个器官。 心的正常有赖于心的气血充盈和血管的通畅。 心健康的表现: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均匀有力,舌淡红,心胸无不适感。 心病的表现:面色苍白,脉象无力,舌淡白,心悸,甚至血脉淤阻导致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脉象结代,心胸部憋闷刺痛。 2,心主神明 神明就是人的精神,思维等 心主神明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异常表现为:精神亢奋(失眠,多梦,神志不清,狂躁)和抑制(健忘,萎靡,昏迷) 3.人的五志(情绪):喜怒忧思恐 心在志为喜 喜则气缓,过喜可以使心神涣散,精神不敛。 我们小学就有个乐起来没完的人,上着课没人搭理他就乐,估计他就是心的问题。 喜伤心,恐胜喜,内经文字简练,里面讲的喜伤心意思是过喜伤心。 由于过喜可以导致心气四溢,精神涣散,所以用恐则气下的办法可以收敛涣散的心气,当然还要看病人的承受能力。 内经阴阳别论篇:阳加于阴谓之汗。 晚上睡觉出汗是盗汗,阴虚的表现。

梁陶弘景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全文

梁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全文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汉代以前经方剂量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汉方)及其以前的方剂中。 汉1斤=今250g 汉1两=今15.625g 汉1升=今200mL 如:汉1升半夏=今法半夏56g,京半夏58g 汉1升麦冬=今61g 汉1升火麻仁=今49g 汉1升五味子=今40g 汉1升吴茱萸=今31g 汉12枚大枣=36g 汉12枚栀子=20g 汉50枚杏仁=25g 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 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枳实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炙黄芩大黄各一两《甲辰本》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心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甲辰本》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二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焦树德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焦树德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肺 虚实标本 补虚泻实清热袪寒补母甘草,人参,升泻子泽泻,葶苈子,清本黄芩,知母,麦温本丁香,火香,款 麻,黄芪,山药青陈皮,地骨热冬,栀子,沙寒(温冬花,檀香,白 皮. (清参,紫菀,天肺) 叩,益智仁, 金) 冬. 砂仁,糯米,百 部. 润躁蛤蚧,阿胶,麦除湿半夏,白矾,白散标麻黄,葱白,紫冬,贝母,百合,伏苓,薏仁,木寒(解苏. 天花粉,天冬瓜,橘皮表) 敛肺乌梅,米壳,五泻火粳米,石膏,寒味子,白芍,五水石,知母,诃 倍子. 子 通滞枳壳,薄荷,生姜,木香,杏仁, 厚朴,皂荚,桔 梗,苏梗 大肠 虚实标本 补虚泻实清热袪寒补气皂荚泻热大黄,芒硝,芫清本秦艽,槐角,地温本 干姜,附子,肉 花,牵牛,巴豆,热黄,黄芩. 寒(温桂. 郁李仁,石膏, 里) 润躁桃仁,麻仁,杏泻气枳壳,木香,橘散标石膏,白芷,升仁,地黄,乳香,皮,槟榔, 热麻,葛根. 松子,当归,肉(解苁蓉肌)

躁湿白术,苍术,半夏,硫黄 升陷升麻,葛根. 固脱龙骨,白垩,诃子,米壳,乌梅, 白矾,赤石脂. 禹余粮.石榴 皮. 脾 虚实标本 补虚泻实除本湿渗标湿补母桂心,云苓。泻子诃子,防风,躁中白术,苍术,开鬼葛根,苍术, 青陈皮,葶苈宫橘皮,半夏,门麻黄,独活。 子。萸肉,南星, 草蔻,白芥 子。 补气人参,黄芪,涌吐豆豉,栀子,洁净赤茯苓,猪升麻,葛根,卜子,常山,府苓。 甘草,陈皮,瓜蒂,郁金, 火香,葳蕤,藜芦,苦参, 砂仁,木香,赤小豆,盐 扁豆汤,苦茶。 补血白术,苍术,泻下大黄,芒硝,白芍,胶饴,礞石,大戟, 大枣,干姜,芫花,甘遂。 木瓜,乌梅,蜂蜜。 胃 虚实标本

脏腑用药规律表

脏腑用药规律表 脏腑用药规律表 一、心 1、养心阴安心神、-----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2、助心阳-----肉桂,桂花,附子,干姜。 3、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支子,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仔心。 5、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6、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牛冰片。 二、肝 1、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杞子,牛膝,大枣,木瓜,鸡血滕。 2、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鳖甲,白芍,乌梅,龟板。 3、温肝寒----- 吴茱萸,肉桂,小茴,荔枝核,肉苁蓉。4、平肝潜阳-----(1)平肝、菊花,川楝子,天麻,钩藤。(2)潜肝、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3)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5、熄肝风-----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蝉蜕,菊花。 6、理肝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苏梗,川楝子,元胡,木香,沉香,薄荷,旋复花。 7、伐肝淤-----川芎,桃仁,红花,三棱,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三、脾 1、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升麻,如米,莲仔,葛根,山药,大枣。 2、温脾阳-----吴茱萸,苍术,干姜,半夏,肉豆叩,白叩仁,砂仁,草豆叩,益智仁,附子。 3、养脾阴-----白芍,山药,芡实,黄精,蜂蜜,大枣。 4、燥脾湿-----苍术,白术,如米,厚朴,半夏,茯苓。 5、理脾气-----砂仁,叩仁,陈皮,木香,藿香,厚朴,只壳,大腹皮,佩兰。 6、消脾积-----枳实,大黄,山楂,神曲,麦芽。 7、清脾热-----黄连,黄芩,大黄,连翘,石膏,山支子,芒硝,西瓜,绿豆. 四、肺 1、滋肺阴-----天冬,麦冬,沙参,山药,阿胶,百合,川贝,黄精,玉竹,花粉,石斛。 2、补肺气———人参,黄芪,党参,炙甘草。 3、敛肺气———白果,五味子,诃子,乌梅,粟壳,白芍。 4、止肺气———白芨,仙鹤草。 5、通鼻窍———辛夷花,苍耳子。 6、温肺寒———麻黄,苏叶,细辛,干姜,生姜,紫苑,款冬花 7、清肺热———桑叶,黄芩,知母,栀子,瓜蒌皮,桑皮,地骨皮,生石膏,芦根,茅根,枇杷叶。 8、宣肺气———桔梗,杏仁,前胡,射干,牛蒡子,桑叶,蝉蜕,百部。 9、降肺气---百前,前胡,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肝部 肝,藏魂,属木,胆炎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徵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有余泻之。 泻子:甘草。 行气:香附、芎穷、瞿麦、牵牛、青橘皮。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 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簿、铅丹、龙骨、石决明。 搜风: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防风、皂荚、乌头、白附子、僵蚕、蝉蜕。不足补之。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解、阿胶、菟丝子。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本热寒之。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 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 和解:柴胡、半夏。 解肌:桂枝、麻黄。 心部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诸痛痒疮。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大黄。 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

血,丹参、丹皮、生地黄、玄参。 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 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 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 凉血,生地黄,栀子、天竺黄。 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脾部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月付]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土实泻之。 泻子: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子。 吐:豆豉、栀子、萝卜子、常山、瓜蒂、郁金、薤汁、

汤液经法图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一)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方国强撰 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方国强撰 卷首语 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无闻」推测,《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五行属性归类,其成书时间早于《神农草本经》。而《神农草本经》虽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但已将药物分为五味,并一直沿用至今,从逻辑关系上分析,其成书时间似要晚于前者。由于《桐君采药录》之佚失,将药物以五行属性归类之法已无从考证矣,但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汤液经法图》中可略窥其概要。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因而感叹之: 阴阳交替, 互补互藏,实难穷尽;五行相生,一而化五,如缕不绝。 无闻居士又言: 中医中药同本,阴阳五行共享,而今药缺五行,奈何汤液经方。 目录 1、卷首语 2、卷一绪论 3、卷二破解《汤液经法图》 4、卷三《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 ⑴、五(六)脏虚实病症补泻方证图解第一 ⑵、外感天行方证图解第二 ⑶、救五脏中恶卒死方证图解第三 ⑷、古今医案方证图解第四 5、卷四《汤液经法元始图》与变体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