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

最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
最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

1

一、《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本草纲目·序例》)

2

泻子:泽泻、葶苈、桑白皮、地骨皮

3

泻实除湿:半夏、白矾、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

4

泻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

5

虚实通滞:枳壳、薄荷、干生姜、木香、杏仁、厚朴、皂6

荚、桔梗、苏梗

7

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芪、山药

8

肺补虚润燥:蛤蚧、阿胶、麦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冬9

敛肺:乌梅、罂粟壳、五味子、白芍、五倍子

10

清热——清本热(清金):黄芩、知母、麦冬、栀子、沙参、紫菀、天冬

11

12

标本温本寒(温肺):丁香、藿香、款冬花、13

檀香、白豆蔻、益智仁、砂仁、

去寒糯米、百部

14

15

散标寒(解表):麻黄、葱白、紫苏

16

17

泻热:大黄、芒硝、芫花、牵牛、巴豆、郁李仁、石膏18

泻实

19

泻气:枳壳、木香、橘皮、槟榔

虚实补气:皂荚

20

21

润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黄、乳香、松子、当归、22

苁蓉

补虚燥湿:白术、苍术、半夏、硫磺

23

24

大肠升陷:升麻、葛根

25

固脱:龙骨、诃子、罂粟壳、乌梅、白矾、赤石脂、26

禹余粮、石榴皮

27

清本热:秦艽、槐角、地黄、黄芩

28

清热

29

标本散标热(解肌):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30

去寒——温本寒(温里):干姜、附子、肉豆蔻

31

泻湿热:大黄、芒硝

32

33

泻实

34

消饮食:巴豆、神曲、山楂、阿魏、硵砂、郁金、三35

棱、轻粉

36

虚实化湿热: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橘皮、生姜

37

补虚

胃散寒湿: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豆蔻、人

38

39

参、黄芪

清本热(降火):石膏、地黄、犀角、黄连

40

41

标本

42

散标热(解肌):升麻、葛根、豆豉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泻子: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子

51

泻实涌吐:豆豉、栀子、莱菔子、

52

常山、瓜蒂、郁金、韭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53

汤、苦茶

54

虚实泻下:大黄、芒硝、磁石、大戟、续随子、芫花、甘55

56

补母:桂心、茯苓

57

补虚补气:人参、黄芪、升麻、58

葛根、甘草、陈皮、藿香、砂仁、木香、

59

脾扁豆

60

补血:白术、苍术、白芍、胶饴、大枣、干姜、木瓜、乌61

梅、蜂蜜

除本湿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茱萸、南星、

62

63

草蔻、白芥子

64

标本洁净府:木通、赤茯苓、猪苓、藿香

65

渗标湿——开鬼门:葛根、苍术、麻黄、独活

66

67

泻子:黄连、大黄

68

火实泻之气分: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

69

血分:丹参、丹皮、生地、玄参

70

虚实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71

补母:细辛、乌梅、枣仁、生姜、陈皮

72

神虚补之气分:桂心、泽泻、白73

茯苓、远志、茯神、石菖蒲

心血分:当归、熟地、乳香、没药

74

75

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

76

本热寒之

标本凉血:生地、栀子、天竺黄

77

78

标热发之(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79

80

气分:木通、猪苓、滑石、瞿麦、泽泻、灯芯草

81

泻实热

82

血分:地黄、蒲黄、赤茯苓、栀子、丹皮

虚实气分:白术、茴香、砂仁、神曲、扁豆

83

84

补虚实

85

小肠血分:桂心、延胡索

86

本热寒之(降火):黄柏、黄芩、黄连、连翘、栀子

87

标本

88

标热散之(解肌):藁本、羌活、防风、蔓荆子

89

90

泻实热(泄火):滑石、猪苓、泽泻、茯苓

91

92

虚实养阴清热:知母、黄柏

93

补下虚

94

膀胱通气散寒:桔梗、升麻、益智仁、乌药、山萸肉

95

本热利之(降火):地黄、栀子、茵陈、黄柏、丹皮、地骨皮96

标本

97

标寒发之(发表):麻黄、桂枝、羌活、防己、黄芪、木贼草、苍术

98

99

100

泻子:牵牛、大戟

101

102

水强泻之

泻腑:泽泻、猪苓、车前子、防己、茯苓

103

104

补母:人参、山药

105

水弱补之气分:知母、玄参、补骨脂、砂仁、苦参

虚实血分:黄柏、枸杞、熟地、锁阳、苁蓉、山萸肉、106

107

阿胶、五味子

108

火强泻之(泻相火):黄柏、知母、丹皮、地骨皮、生地、茯苓、玄109

参、寒水石

110

火弱补之(益阳):川乌、硫磺、天雄、乌药、阳起石、茴香、111

附子、

112

肾玉桂、益智仁、破故纸、沉香、胡桃、巴戟天、113

丹砂、

114

当归、蛤蚧、覆盆子

115

精脱固之(涩滑):牡蛎、芡实、金樱子、五味子、远志、山萸116

肉、蛤粉

117

本热攻之(下):承气诸法

标本标热凉之(清热):玄参、连翘、甘草、猪肤

118

119

本寒温之(温里):附子、干姜、官桂、白术、川椒

120

标寒解之(解表):麻黄、细辛、独活、桂枝

121

122

汗:麻黄、柴胡、葛根、荆芥、升麻、薄荷、羌活、

石膏

123

124

实火泻之吐:瓜蒂、沦盐(?)、韭汁

125

下:大黄、芒硝

虚实上焦:人参、天雄、桂心

126

127

虚火补之中焦:人参、黄芪、丁香、木香、草果

128

下焦:附子、肉桂、硫磺、人参、沉香、乌药、破129

故纸

130

三焦

131

上焦:黄芩、连翘、栀子、知母、玄参、石膏、生132

133

本热寒之中焦:黄连、连翘、生地、石膏

134

标本下焦:黄柏、知母、生地、石膏、丹皮、地骨皮135

标热散之(解表):柴胡、细辛、荆芥、羌活、葛根、石膏136

137

实火泻之(泻胆):龙胆草、牛胆、138

猪胆、生蕤仁、生酸枣仁、黄连、苦茶

139

虚实

140

虚火补之(温胆):人参、半夏、细辛、当归、生蕤仁、炒酸枣仁、地黄

141

142

脏腑用药规律总结版

1、养心阴安心神一一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 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2、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 乱益心气一一人参,黄罠,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日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苓,山呃,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子心。 5、镇心神一一朱砂,琥珀,珍珠母。 6、开心窍一一菖蒲,远志,冰片。 肝 1、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子,牛膝,大枣,木瓜,鸡血藤。 2、滋肝阴一一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鳖甲,白芍,乌梅,龟板。 乱温肝寒一一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荔枝核,肉灰蓉。 4、平肝潜阳 (1 )平肝:菊花,川楝子,天麻,钩藤。 (2 )潜肝: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

(3 )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5、熄肝风一一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螟蚣,地龙,蝉蛻,菊花。 6、理肝气一一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苏梗,川楝子,元胡,木 香,沉香,薄荷,旋复花。 7、化肝瘀一一川苒,桃仁,红花,三棱,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脾 k补脾气——人参,黄罠「党参,白术,扁豆,炙日草,升麻,逹子肉,葛根,山药,大枣,茨实。 2、温脾阳---- 吴茱萸,苍术,干姜,半夏,肉豆蔻,白蔻仁,砂仁,草豆蔻,益智仁,附子。 3、养脾阴——白芍,山药,荧实,黄精,蜂蜜,大枣。 4、燥脾湿一一苍术,白术,厚朴,半夏,茯苓。 5、理脾气一一砂仁,蔻仁,陈皮,木香,薑香,厚朴,枳壳,大腹皮,佩 -^=-0 6、消脾积一一枳实,大黄,山植,神曲,麦芽。 7、清脾热一一黄连,黄苓,大黄,连翘,石膏’山梔子,芒硝,西瓜,绿豆。 k滋肺阴一一天冬,麦冬,沙参,山药,阿胶,百合,川贝,黄精,玉竹,花粉,石斛。

脏腑用药

脏腑用药【中医基础版】 脏腑用药 一、心、小肠医学教育网 补心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炙甘草五味子 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薤白 补心血:当归熟地龙眼肉酸枣仁柏子仁紫河车阿胶丹参夜交藤桑椹子淮小麦 养心阴:生地麦冬百合丹参阿胶龟板 安心神:茯神远志朱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花夜交藤琥珀龙齿珍珠母淮小麦 清心热:黄连栀子连翘心竹叶木通莲子心水牛角玳瑁牛黄竹叶卷心鲜地黄丹皮紫草大青叶医学教育网 开心窍:石菖蒲郁金远志麝香苏合香冰片安息香牛黄 养心敛汗:莲须浮小麦麻黄根煅龙骨煅牡蛎 祛心经瘀血:丹参红花桃仁归尾赤芍川芎三七降香蒲黄郁金玄胡 温小肠:肉豆蔻乌药肉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清小肠热:木通栀子竹叶灯芯草泽泻车前子赤小豆瞿麦海金沙冬葵子滑石生地赤茯苓白茅根半边莲 二、肝、胆 补肝血: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阿胶龙眼肉枸杞子紫河车桑椹子酸枣仁鸡血藤黑芝麻 滋肝阴: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何首乌白芍生地山茱萸沙苑子旱莲草龟板鳖甲 疏肝气:香附郁金柴胡川楝子青皮橘叶佛手香橼绿萼梅玫瑰花婆罗子玄胡八月札枸橼小茴香刺蒺藜 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橘核荔枝核艾叶乌药胡芦巴 散肝经风热:桑叶黄菊花刺蒺藜蔓荆子谷精草木贼草 清肝明目: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秦皮夏枯草 清肝泻火:龙胆草夏枯草栀子黄连黄芩苦丁茶青黛大黄芦荟 平肝潜阳: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赫石生石骨生牡蛎刺蒺藜白菊花珍珠母磁石礞石铁落山羊角羚羊角玳瑁罗布麻 熄风镇惊:全蝎蜈蚣白僵蚕羚羊角山羊角牛黄胆南星猴枣礞石熊胆地龙玳瑁天麻钩藤紫贝母珍珠白花蛇乌梢蛇 清肝熄风:水牛角牛黄玳瑁羚羊角山羊角熊胆钩藤 清热利胆退黄:茵陈栀子虎杖金钱草郁金蒲公英垂盆草地锦草大黄 退虚热:银柴胡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鳖甲秦芄 活血化瘀:川芎郁金玄胡姜黄三棱莪术丹参乳香没药鳖甲益母草茜草鸡血藤泽兰红花桃仁月季花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蒲黄三七花蕊石虎杖牛膝土鳖虫水蛭虻虫降香苏木自然铜凌霄花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肝,藏魂,属木,胆炎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徵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有余泻之。 泻子:甘草。 行气:香附、芎穷、瞿麦、牵牛、青橘皮。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簿、铅丹、龙骨、石决明。搜风: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防风、皂荚、乌头、白附子、僵蚕、蝉蜕。 不足补之。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解、阿胶、菟丝子。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本热寒之。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 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 和解:柴胡、半夏。 解肌:桂枝、麻黄。 心部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诸痛痒疮。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大黄。 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 血,丹参、丹皮、生地黄、玄参。 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 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 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 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 凉血,生地黄,栀子、天竺黄。 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五行相生相胜汤液经法图 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生我(母),左者:我生(子),前者:克我,后者:我克。如是,则“用金体”栏之内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证:“用火体”栏中“咸”字与“用金体”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为火克金,克我之关系,栏中补入的“酸”字与“用木体”栏中的“酸字”用直线相连,为金克木,我克之关系,与其它栏目之五行制克关系相一致,因此,补入的“酸”字正确。为能清楚地反映斯图之五行生克关系,笔者把图1填入五色绘成彩色《经法图》(图2)如下,完成破解斯图之第一步。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辅行诀》曰: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又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气法时论》曰: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肝色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心色赤。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脾色黄。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肺色白。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肾色黑。 为解析《辅行诀》书中医方所列之药味,笔者摘录《神农本草经》中有关药物之药味于下。 《神农本草经》曰:(按《辅行诀》之药味分类法分类) 味辛属木:牡桂[木中木] 味辛温。秦椒[木中火] 味辛温。(蜀椒味辛温。)干姜[木中土] 味辛温。细辛[木中金] 味辛温。附子[木中水] 味辛温有毒。 味咸属火:旋覆花[火中火] 味咸温。大黄[火中木] 味苦寒有毒。泽泻[火中土] 味甘寒。厚朴[火中金] 味苦温无毒。消石[火中水] 味苦寒。卤咸(戎盐)味苦咸寒。亭历[火中火] 味辛寒。 味甘属土:人參[土中土] 味甘小寒。甘草[土中木] 味甘平。大枣[土中火] 味甘平。麦门冬[土中金] 味甘平。茯苓[土中水] 味甘平。 味酸属金:五味[金中金] 味酸温。枳实[金中木] 味苦寒。豉(缺)[金中火] [大豆黄卷味甘平无毒]。勺药[金中土] 味苦。署豫[金中水] 味甘小温。

中医五脏用药歌诀

中医五脏用药歌诀 中医五脏用药歌诀 五脏,是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肺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等正常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肾藏精主水,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肺疾用药妙诀 桑叶杭菊味苦甘,疏散肺卫风热先。 前胡杏仁入太阴,咳嗽初起肺气宣。 桑皮配伍淡黄芩,泻肺泄热功堪任。 野荞麦根配连翘,肺系热甚咽喉清。 麻黄宣肺杏仁合,降气化痰平喘息。 苡仁杏仁共入方,化湿除痰能止咳。 痰热欠母蒌皮联,寒痰半夏陈皮痊。 款冬紫苑亦治咳,理肺温润痰嗽安。

热伤肺津津液耗,芦根石斛鲜用妙。沙参麦冬甘苦寒,清金润肺奏奇妙。胖大海合净蝉衣,化痰开音投最宜。旋复花加海浮石,痰鸣气逆哮喘医。补骨脂兼紫石英,补肾敛肺上气宁。人参哈蚧治虚喘,纳气归肾研未珍。仙鹤草伍白芨片,功专止血安肺金。 二、心脑病用药妙诀 黄芪宜与人参共,心气虚弱首当宗。孩儿参合丹参用,益气行血心痹通。胸膺痞闷或隐痛,香附郁金两相同。当归身与酸枣仁,营血不足心怔忡。温补心阳桂与草,止汗除烦药力宏。蜜炙远志淮小麦,安神宁心总堪供。夜交藤偕合欢皮,通治失眠建奇功。痰火内发心官病,菖蒲郁金宜窍好。

类中胆星天竺黄,豁痰清热不应少。半身不遂亦可治,地龙牛膝用须草。心下支饮长沙法,白术泽泻疗昏冒。天麻更同白蒺藜,头晕目眩常取效。景天三七徐长卿,研吞能除癫痫扰。 三、脾胃病用药妙诀 柴胡黄芩调升降,肝胃不和法宜尝。芍药甘草缓急求,苏梗香附疏理良。九香虫共八月札,通则不痛气滞解。丹参苦同血竭配,痛则不通血瘀泰。旋复代赭治噫气,降逆宣中仲师旨。呃忒频仍尚有方,柿蒂应偕刀豆子。连翘若还配知母,胃脘灼热服之愈。扁豆山药补中虚,嘈杂思食勿庸虑。白螺蛳壳能制酸,更增瓦楞效益显。纳谷式微劝加餐,木瓜乌梅宜膺选。

中药复习重点(1)

中药学复习重点 1、中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2、配伍: 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3、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4、祛风湿药: 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治疗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5、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称为止血药。 6、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7、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煅: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9、利水渗湿药: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10、安神药: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叫安神药。 11、相反:两种药物同用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12、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13、理气药: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舒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1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轻或消除。 15、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 16、化痰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17、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 18、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19、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0、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21、止咳平喘药:以缓解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治疗咳嗽、喘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22、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23、五味:指药物具有的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味道。 24、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正气虚衰为主要功效,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25、化湿药: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治疗湿阻脾胃证的药物,称化湿药。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肺 虚实 泻实 泻子:泽泻、葶赓、桑皮、地骨皮。 除湿:半夏、白矾、白茯苓、苡仁、木瓜、橘皮。 泻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 通滞:枳壳、薄荷、生姜、木香、杏仁、厚朴、皂荚、桔梗、苏梗。 补虚 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芪、山药。 润燥:蛤蚧、阿胶、麦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冬。 敛肺:乌梅、粟壳、五味、白芍、五倍子。 标本 清热 清本热(清金):黄苓、知母、麦冬、栀子、沙参、紫苑、天冬。去寒 温本寒(温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仁、砂仁、糯来、百部。 散标寒(解表):麻黄、葱白、紫苏。 大肠 虚实

泻实 泻热:大黄、芒硝、芫花、牵牛、巴豆、郁李仁、石膏。 泻气:枳壳、木香、橘皮、槟椰。 补虚 补气:皂荚。 润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黄、乳香、松子、当归、苁蓉。燥湿:白术、苍术、半夏、硫黄。 升陷:升麻、葛根。 固脱:龙骨、白垩、诃子、粟壳、乌梅、白矶、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 标本 清热 清本热:秦艽、槐角、地黄、黄芩。 散标热(解肌):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去寒 温本寒(温里):干姜、附子、肉巢。 胃 虚实 泻实 泻湿热:大黄、芒硝。 消饮食:巴豆、神曲、查肉、阿魏、硇砂、郁金、山棱、轻粉。补虚

化湿热:苍术、白术、半夏、茯菩、橘皮、生姜。 散寒湿: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果、人参、黄芪。标本 清本热(降火):石膏、地黄、犀角、黄连。 解标热(解肌):升麻、葛根、豆豉。 脾 虚实 泻实 泻子:诃子、防风、桑皮、葶苈。 涌吐:豆豉、栀子、萝卜子、常山、瓜蒂、郁金、韲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汤、苦茶。 泻下:大黄、芒硝、礞石、大戟、续随子、芫花、甘遂。 补土 补母:桂心、茯苓。 补气:人参、黄芪、升廊、葛根、甘草、陈皮、蕾香、葳蕤、砂仁、木香、扁豆。 补血:白术、苍术、白芍、胶饴、大枣、干姜、木瓜、乌梅、蜂蜜。 标本 除本湿 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

脏腑用药规律

中医中药——脏腑用药规律 (2015-01-27 09:23:56) 转载▼ 玉棠:中医中药 脏腑用药规律 (一)肝 养肝血: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阿胶桑椹子 滋肝阴:山萸肉熟地枸杞女贞子憋甲 清肝热:桑叶菊花羚羊角青箱子密蒙花决明子 平肝潜阳: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泻肝火:龙胆草青黛栀子夏枯草 熄肝风:羚羊角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 疏肝郁: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元胡薄荷 伐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益母划川牛膝

(二)胆 清胆:柴胡郁金金钱草青蒿茵陈 泻胆:龙胆草黄芩栀子黄连 (三)心 养心阴:柏子仁酸枣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 助心阳:桂枝附子薤白干姜 益心气:人参黄芪太子参五味子炙甘草 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栀子生地大黄丹皮天竺黄连翘竹叶莲子心 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灵磁石 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冰片 (四)小肠 清小肠热:木通泽泻灯心瞿麦滑石赤小豆车前子赤茯苓小蓟

白茅根淡竹叶 (五)脾 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 温脾阳:干姜苍术吴茱萸肉豆寇半夏砂仁白寇仁白术燥脾湿:苍术白术薏苡仁半夏草蒄厚朴茯苓藿香佩兰 理脾气:陈皮砂仁白寇仁香附木香厚朴枳壳 (六)胃 益胃阴:石斛麦冬天花粉芦根沙参玉竹 清胃热:生石膏知母黄连大黄大青叶芦根 温胃寒:高良姜生姜干姜丁香草叩毕澄茄吴茱萸砂仁白寇仁 消食积: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炒卜子谷芽 泻胃实: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 降胃气:沉香丁香柿蒂半夏竹茹旋复花代堵石

============== 中药口诀 消导药 消化增食欲,化食消导进,脘胀食欲减,嗳腐吐酸频。过食可消导,脾虚配健运,宿食已化热,苦寒轻泻姻。气滞食不化,理气消食呈。脾胃后天足,谷麦鸡楂神。 谷芽健脾消食积,炒用消食能养津。 麦芽和中消乳积,疏肝回乳生麦用。 健脾消食鸡内金,肿块结石亦可进。 山楂消食能行瘀,肉食积滞功最能。

归经用药概论

归经用药概论 《素问?调经论》云:“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归经的概念和沿革 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即归属,经即脏腑经络,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换言之,药物进入体内后,并非对所有脏腑或经络都发生同等强度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脏腑经络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脏腑经络则作用很小或无明显影响, 归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威先人肾”已表明药物五味对机体不同部位有选择性,即某种药味主要人某一脏腑。但《内经》中并没有用它来解释具体的药物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按照伤寒不同的证候和六经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来论述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某一部位的特殊作用及适应范围如 太阳病所用以发表的麻黄、桂枝为人太阳经之药,少阳病所用以和解半表半 里证的柴胡为入少阳经之药等等,这些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的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临床基础。 到唐宋时,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定向、定位已作为独立药性而不再依附于药物的色、形、气、味等特性。虽未正式提出归经,但却反映了这?时期对药物归经作用的认识水平及该理论体系的雏形。 孟诜《食疗本草》中“绿豆行十二经脉”;寇宗寅《本草衍义》有木瓜人肝、戎盐入肾、桂圆归脾、泽泻引药归肾经等记载, 把归经正式提出来作为中医药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是金元时期张元素,张氏对脏腑辨证和遣药制方深有研究.提倡分经分部用药,“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引经报使”等,并将《珍珠囊》中30余味药载有“某经药”、“某行经药”的内容,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各归其经,则力专效著。 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探讨,创立了“引经报使”理论,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同时明确指出了各经的引经药,如手足太阳经病的引经药为羌活、藁本;手足少阳经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枳实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炙黄芩大黄各一两《甲辰本》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心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甲辰本》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枳实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炙黄芩大黄各一两《甲辰本》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心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甲辰本》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二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脏腑用药规律表

脏腑用药规律表 脏腑用药规律表 一、心 1、养心阴安心神、-----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2、助心阳-----肉桂,桂花,附子,干姜。 3、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支子,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仔心。 5、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6、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牛冰片。 二、肝 1、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杞子,牛膝,大枣,木瓜,鸡血滕。 2、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鳖甲,白芍,乌梅,龟板。 3、温肝寒----- 吴茱萸,肉桂,小茴,荔枝核,肉苁蓉。4、平肝潜阳-----(1)平肝、菊花,川楝子,天麻,钩藤。(2)潜肝、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3)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5、熄肝风-----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蝉蜕,菊花。 6、理肝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苏梗,川楝子,元胡,木香,沉香,薄荷,旋复花。 7、伐肝淤-----川芎,桃仁,红花,三棱,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三、脾 1、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升麻,如米,莲仔,葛根,山药,大枣。 2、温脾阳-----吴茱萸,苍术,干姜,半夏,肉豆叩,白叩仁,砂仁,草豆叩,益智仁,附子。 3、养脾阴-----白芍,山药,芡实,黄精,蜂蜜,大枣。 4、燥脾湿-----苍术,白术,如米,厚朴,半夏,茯苓。 5、理脾气-----砂仁,叩仁,陈皮,木香,藿香,厚朴,只壳,大腹皮,佩兰。 6、消脾积-----枳实,大黄,山楂,神曲,麦芽。 7、清脾热-----黄连,黄芩,大黄,连翘,石膏,山支子,芒硝,西瓜,绿豆. 四、肺 1、滋肺阴-----天冬,麦冬,沙参,山药,阿胶,百合,川贝,黄精,玉竹,花粉,石斛。 2、补肺气———人参,黄芪,党参,炙甘草。 3、敛肺气———白果,五味子,诃子,乌梅,粟壳,白芍。 4、止肺气———白芨,仙鹤草。 5、通鼻窍———辛夷花,苍耳子。 6、温肺寒———麻黄,苏叶,细辛,干姜,生姜,紫苑,款冬花 7、清肺热———桑叶,黄芩,知母,栀子,瓜蒌皮,桑皮,地骨皮,生石膏,芦根,茅根,枇杷叶。 8、宣肺气———桔梗,杏仁,前胡,射干,牛蒡子,桑叶,蝉蜕,百部。 9、降肺气---百前,前胡,

焦树德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焦树德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肺 虚实标本 补虚泻实清热袪寒补母甘草,人参,升泻子泽泻,葶苈子,清本黄芩,知母,麦温本丁香,火香,款 麻,黄芪,山药青陈皮,地骨热冬,栀子,沙寒(温冬花,檀香,白 皮. (清参,紫菀,天肺) 叩,益智仁, 金) 冬. 砂仁,糯米,百 部. 润躁蛤蚧,阿胶,麦除湿半夏,白矾,白散标麻黄,葱白,紫冬,贝母,百合,伏苓,薏仁,木寒(解苏. 天花粉,天冬瓜,橘皮表) 敛肺乌梅,米壳,五泻火粳米,石膏,寒味子,白芍,五水石,知母,诃 倍子. 子 通滞枳壳,薄荷,生姜,木香,杏仁, 厚朴,皂荚,桔 梗,苏梗 大肠 虚实标本 补虚泻实清热袪寒补气皂荚泻热大黄,芒硝,芫清本秦艽,槐角,地温本 干姜,附子,肉 花,牵牛,巴豆,热黄,黄芩. 寒(温桂. 郁李仁,石膏, 里) 润躁桃仁,麻仁,杏泻气枳壳,木香,橘散标石膏,白芷,升仁,地黄,乳香,皮,槟榔, 热麻,葛根. 松子,当归,肉(解苁蓉肌)

躁湿白术,苍术,半夏,硫黄 升陷升麻,葛根. 固脱龙骨,白垩,诃子,米壳,乌梅, 白矾,赤石脂. 禹余粮.石榴 皮. 脾 虚实标本 补虚泻实除本湿渗标湿补母桂心,云苓。泻子诃子,防风,躁中白术,苍术,开鬼葛根,苍术, 青陈皮,葶苈宫橘皮,半夏,门麻黄,独活。 子。萸肉,南星, 草蔻,白芥 子。 补气人参,黄芪,涌吐豆豉,栀子,洁净赤茯苓,猪升麻,葛根,卜子,常山,府苓。 甘草,陈皮,瓜蒂,郁金, 火香,葳蕤,藜芦,苦参, 砂仁,木香,赤小豆,盐 扁豆汤,苦茶。 补血白术,苍术,泻下大黄,芒硝,白芍,胶饴,礞石,大戟, 大枣,干姜,芫花,甘遂。 木瓜,乌梅,蜂蜜。 胃 虚实标本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发表时间:2011-07-20T14:45:07.467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魏领琴 [导读] 中国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5%。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魏领琴(河北省邯郸经济开发区医院河北邯郸 056000) 【摘要】中国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5%。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特别是在20—60岁年龄段的男性,糖尿病、肥胖、内分泌紊乱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以往,且明显高于同龄女性。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糖尿病;中药治疗;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4-013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并且有发病低龄化的倾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1]。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是现代多发病常见病。 1 治疗糖尿病收集方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医药卫生辑专栏目录,搜索2000年至2010年期间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收集整理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以及其提取物。所收集的治疗糖尿病相关中药按照以下标准筛选:药味完整、药量准确、主治明确、疗效确切、临床病例至少在40例,且总有效率达70%以上,共收集到中药复方73剂、常用21种单味药及其提取物。 2 用药频率的统计方法 所收集的中药复方73剂、常用21种单味药及其提取物,共用药113种,共用药1658次。各种药物的使用频率(%)为该药物的使用次数除以所有复方用药的总次数(即1658次)。 3 用药规律 3.1 用药频率统计分析使用标题2所述方法进行计算,其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药出现次数越多,在中药复方中出现的频率越多,其药用价值越高,越有研究意义。30味中药中出现频次在60次以上的有黄芪、山药、茯苓、麦冬、天花粉、白术、人参、山茱萸、知母、黄连、生地。它们主要以益气养阴药、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 注:表1列出治疗2型糖尿病使用频率75%以上的前30味药。 3.2 中药学分类使用频率及所占比率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所用113种中药,按照中药学分类所占比率及使用频率统计分析,见表2。益气养阴药居于首位,其次是清热药,第三是利水渗湿药,补阴药、活血化瘀药、补血药等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肝部 肝,藏魂,属木,胆炎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徵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有余泻之。 泻子:甘草。 行气:香附、芎穷、瞿麦、牵牛、青橘皮。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 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簿、铅丹、龙骨、石决明。 搜风: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防风、皂荚、乌头、白附子、僵蚕、蝉蜕。不足补之。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解、阿胶、菟丝子。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本热寒之。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 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 和解:柴胡、半夏。 解肌:桂枝、麻黄。 心部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诸痛痒疮。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大黄。 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

血,丹参、丹皮、生地黄、玄参。 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 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 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 凉血,生地黄,栀子、天竺黄。 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脾部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月付]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土实泻之。 泻子: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子。 吐:豆豉、栀子、萝卜子、常山、瓜蒂、郁金、薤汁、

【中医执业医考试】脏腑用药规律总结版

心 1、养心阴安心神——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2、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 3、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山栀,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子心。 5、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6、开心窍——菖蒲,远志,冰片。 肝 1、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子,牛膝,大枣,木瓜,鸡血藤。 2、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鳖甲,白芍,乌梅,龟板。 3、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荔枝核,肉苁蓉。 4、平肝潜阳 (1)平肝:菊花,川楝子,天麻,钩藤。 (2)潜肝: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

(3)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5、熄肝风——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蝉蜕,菊花。 6、理肝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苏梗,川楝子,元胡,木香,沉香,薄荷,旋复花。 7、化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脾 1、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升麻,莲子肉,葛根,山药,大枣,芡实。 2、温脾阳——吴茱萸,苍术,干姜,半夏,肉豆蔻,白蔻仁,砂仁,草豆蔻,益智仁,附子。 3、养脾阴——白芍,山药,芡实,黄精,蜂蜜,大枣。 4、燥脾湿——苍术,白术,厚朴,半夏,茯苓。 5、理脾气——砂仁,蔻仁,陈皮,木香,藿香,厚朴,枳壳,大腹皮,佩兰。 6、消脾积——枳实,大黄,山楂,神曲,麦芽。 7、清脾热——黄连,黄芩,大黄,连翘,石膏,山栀子,芒硝,西瓜,绿豆。

脏腑用药简介及其使用法则

脏腑用药简介及其使用法则 心与小肠 1.益心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茯苓、炙甘草等。 2.温心阳:桂枝、肉桂、制附子、干、薤白等。 3.补心阴(血):当归、白芍、阿胶、丹参、酸枣仁、柏子仁、龙眼肉、紫河车、熟地、麦冬、玉竹、百合等。 4.安心神: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远志、丹参、茯苓、淮小麦、松针、龙齿、珍珠母、磁石、琥珀、朱砂等。 5.清心火(热):黄连、栀子、连翘心、竹叶、木通、莲子心等。 6.开心窍:菖蒲、郁金、远志、麝香、合香等。 7.温小肠:肉豆蔻、乌药、肉桂等。 肝与胆 1.补肝血:当归、白芍、制首乌、阿胶、熟地、枸杞子、鸡血藤、紫河车等。 2.滋肝阴:地黄、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制首乌、潼蒺藜、龟板、鳖甲等。 3.理肝气:香附、郁金、柴胡、薄荷、橘叶、青皮、川楝(lian)子、元胡、白蒺藜等。 4.清肝热:桑叶、菊花、柴胡、夏枯草、青黛、钩藤等。 5.泻肝火:龙胆草、栀子、青蒿、茵等。 6.清肝明目:桑叶、白菊花、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等。 7.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荔枝核、橘核、仙灵脾等。 8.平肝潜阳:菊花、钩藤、天麻、白蒺藜等偏于清热平肝;珍珠母、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等偏于镇肝潜阳;钩藤、僵蚕、地龙、全蝎、蜈蚣、蝉衣、天麻、羚羊角等偏于熄风。 9.利胆:茵、栀子、郁金、苦参、金钱草、玉米须等。 脾与胃 1.补脾气: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薏苡仁、山药、扁豆、炙甘草、大枣等。 2.温脾阳:干、附子、益智仁、肉豆蔻、草豆蔻、砂仁、蔻仁等。 3.理中气:木香、梗、佛手、香橼、枳壳、皮、砂仁、厚朴等。 4.祛脾湿:藿香、佩兰、苍术、厚朴、半夏、薏苡仁、茯苓、蔻仁、草豆蔻等。 5.升中气:升麻、柴胡、根等。 6.养胃阴:石斛、天花粉、玉竹、北沙参、生地、麦冬、芦根、乌梅等。 7.清胃火:生石膏、寒水石、知母、黄芩、黄连、大黄、大青叶、竹茹、芦根等。 8.散胃寒:高良、生、吴茱萸、丁香、附子、肉桂等。 9.消食积:神曲、山揸、麦芽、谷芽、鸡金、炒莱菔子、槟榔、皮等。 10.降胃气:沉香、丁香、旋复花、代赭石、梗、半夏等。 肺与大肠 1.补肺气:黄芪、人参、党参、百合、炙甘草等。 2.养肺阴:天冬、麦冬、山药、熟地、玉竹、黄精、南沙参、百合、阿胶等。 3.清肺热:桑叶、黄芩、栀子、栝楼皮、桑白皮、地骨皮、茅根、生石膏、知母等。 4.温肺寒:麻黄、干、细辛、紫菀、款冬花等。 5.止咳化痰:前胡、杏仁、枇杷叶、百部、橘红等。 6.敛肺定喘:五味子、白果、乌梅、胡桃肉、诃子、五倍子、米壳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自制)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后,邪气虽[难]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钭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个,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七味,以水一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升]。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心虚则悲不已,心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前,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崦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①。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泻心汤 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 龙胆草栀子(打,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 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迫急,无可奈者方: 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苦参升麻(各二两)豉(半升)戎盐(如杏子大三枚) 上六味,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当从) 小补心汤 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方: 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厚朴(炙,二两)桂枝(一两) 上六味,以白浆一斗煮取四或,每服二或,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无半夏,当从)。

金元四大家教学文稿

金元四大家 (张元素)、李东垣、刘完素河北人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即刘完素的火热说《河间学派》[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的攻邪说、李杲(李东垣)的脾胃说《易水学派》[补土派]和朱震亨(朱丹溪)[ 养阴派”]的养阴说。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 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 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其实什么派别无所谓,在百姓眼里,能治好病的医生就是好 医生 张元素 金代医学家。撰《脏腑标本药式》、《医学启源》等。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医家(二级学科) 张元素,字洁古,金朝(北方被金占领之后)的之易州(河北省易县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 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脏腑辨证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至清代,则脏腑辨证理论趋于完善,现已成为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此外,张氏还对药物学研究颇有发挥,张氏根据《内经》的理论,强调由于药物有四气五味厚薄的不同,因此药物作用才会出现升降浮沉的区别。他强调首先应明确其气味厚薄,然后再进一步阐发其功效,使中药学的理论与其临床效用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医学、中药学理论的发展。 不同的药物对于不同脏腑的效用所以不同,是因为其各归于某一经的缘故。因此,了解药物的归经,就可以掌握其药效特点。如同一泻火药,黄连则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则泻肝火,知母则泻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