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

一、当事人中心疗法(Person-centeredtherapy)

历史: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

概念: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当事人的问题与情绪,为其提供一种无所顾忌地自由表

达和宣泄的机会,并帮助其体验其自我价值,实现其人格成长。

罗杰斯说:“个人中心疗法学派主要是一种存在观点,寻找适当的态度和行为的表达,而这些态度和行为乃是能够创造出促成成长的气氛。它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哲学,而不是

一种简单的技术或方法。

治疗者应具备的三种态度:

真诚一致(congruence),即治疗者所表达的内容与他自己内在的体验是一致的,不说

言不由衷的话,不摆专家的架子和说教者的姿态,而是坦诚交流。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regard),即积极的非批判性的接纳态度,但不可与赞赏混淆。

同理心(empathic understanding),即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所体验的情感和个人意义。

技术要点:促进当事人发生变化的方向

从缺乏信任、封闭和畏惧人际关系,转变为对别人更具开放性和愿意探索改变的可能性。鼓励当事人放弃排斥别人或固执己见的想法,对经验和外在的世界的可能性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愿意探索改变的可能性。

技术要点:完全投入与互动

治疗师如何评价或诊断当事人并不重要,当事人如何评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给当事人作心理测量等评估可能反而不利于当事人主动积极地参与治疗过程,因为他以为治疗师

对他的问题能提供一套现成的解决的办法。

促使当事人完全地投入治疗历程才是最重要的

治疗过程就是咨询者与当事人共同参与的探险是双方显露人性,一起追求成长经验的过程。

技术要点:兼容的实务方法

本疗法不排斥任何其他治疗学派,心理医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实务工

作,而只要你始终遵守治疗的核心条件即可。

本疗法特别适合那些没有受过系统的临床心理学教育与训练的人士应用。

咨询发展的阶段或过程

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的经验持僵化、刻板和疏远的态度。

第二阶段:可以畅谈自我以外的话题。

第三阶段:流畅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第四阶段:自由地表达个人过去的情感。

第五阶段:自由地表达当时自己的感受,但有所迟疑。

第六阶段: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和否认的情感。

第七阶段:不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可自由表达自己。

二、非指导性心理疗法,又称点头疗法、询者中心疗法

本疗法旧称非指导性心理疗法(non-directivepsychotherapy),或译为患者中心疗法,为罗杰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于1942年提出的。它与心理分析疗法相反,不要病人回忆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症结,而是帮助病人认识此时此地的现状,由于他缺乏自知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环境的现状,拒绝感受当时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病态焦虑,因此治疗的目的就是让病人进行自我探索,了解与自我相一致的、恰当的情感,并用此感情体验来指导他的行动,也就是靠自己本身的力量来治疗自己存在的问题。

此疗法的适应症和心理疗法一样,主要是神经症。

这一疗法的具体作法如下:

1.会谈时治疗者不是以一个权威专家的面貌来分析和解释病人在言谈中所暴露的问题,而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鼓励病人发泄内心的情感。对病人所说出来的事件不作任何评价和指引,而是对他所表达的情感作出反应。例如某询者在谈到她丈夫不让她出门自由行动而表现出不平的情感时,治疗者说:你是有些发火了吧!询者说:我当时简直是气疯了……。也就是治疗者不断用反响(reflection)的方式来激发病的情感。一再重复病人在言谈中所表现出来的是最基本的情感,使病人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一事件或问题中所克制的消极情感和自我评价。

2.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不作解释,很少提问题,也不回答问题而是无条件的正面关心病人,使病人感到温暖。不管他暴露什么情感,总是充分理解和信任,有如治疗者已进入病人当时的情感中,让病人看到治疗者是直诚的和表里一致的,对他的谈话是感兴趣的。在这样一个气氛下病人没有顾忌地畅所欲言,逐渐从消极被动的防御性的情感中解脱出来,不再依靠别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价值。由于每个病人都具有对自我实现

(self-actualixation)的健康态度,所以一旦认识自己问题的实质,就能发挥出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的潜在能力,改善了人际关系,达到了治疗的目的。

3.一般治疗时间和次数不固定,由病人自行决定。这一疗法也可集体进行(10人左右)。每周1~2次,集体治疗时,治疗者只能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参加。

三、存在主义治疗(Existentialpsychotherapy)

基本假设:我们是自由的,我们不是环境的牺牲品,我们大多是自身选择的结果,因此,

我们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有责任。

治疗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当事人自我察觉,帮助其充分地认识自己的存在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治疗的目的:激励当事人去发现各种替代方法并从中选择,要成为自己生活的建筑师。

理论要点: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焦虑

焦虑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特征,并不一定是病态的,而是成长的催化剂。

自由和焦虑是一体的两面,有自由时就会出现焦虑,焦虑源于“自由的眩晕”,即源于

在指导不明,结果不清的情况下又不得不作出决策并要对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

焦虑的作用:它鼓励我们采取行动对了无生趣的存在作出改变。如果我们对存在的焦虑,

麻木不仁,我们就束缚了生活并限制了自己的选择。

理论要点:自我察觉观

存在主义认为,人之所以能作出决定及反应,系因为人拥有自我察觉的能力。察觉能力愈强,自由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拓展人的察觉能力也就能增进我们充分体验生活的能力。

察觉是个体对生命意义、自我发展的能力、人的情绪控制与行为选择自由的自我意识。

理论要点:

存在治疗关于自我察觉的命题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拥有无限的时间去完成生活中想要做的一切事情。

人有采取行动或不行动的潜能,即使不行动也是一种选策。

人能通过选择自己的行动而左右自己的命运。

人生的意义来自个体的追求和创造,并不会自动出现。

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但又有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机会。

理论要点:存在的焦虑

焦虑使人趋于“团体化”:焦虑毕竟是令人不舒服的,为了逃避焦虑,当事人会放弃自己的认同(潜意识的)和个性,使自己淹没于团体之中,毫不抗争地屈服于生活的情境,

以及试图靠实现他人的期望而生存。

一个人如果找不到生活目标,或因某种挫折失去了生活目标,或因环境巨变,感到生活迷惘,就会有“存在挫折”(existential frutration)和“存在空虚”(existentialVacuum)的心理困惑。案例:膜拜痴迷

治疗要点

存在治疗的目标不再是帮助当事人消除焦虑,使生活变得更轻松或更安全,而是鼓励当事人愿意接受和挑战生活中的正常焦虑,这同时意味着对新生活的开放态度和探险精神。

焦虑可被转换成当事人冒险实验的能源。

理论要点:

以死亡的意识作为治疗工具

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将死亡看作是揭示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的工具。

因为死亡,所以现有的时光才具有格外重要的价值,生活是有意义的。现实是宝贵的,

因为它们是我们所真正拥有的一切。

面对自己不可避免的死亡,我们就不再做历史的牺牲品,而应该有一种急迫感,激发前

所未有的力量,让生活有所作为。

理论要点:生命意义观

努力寻求生活中的意义和目的是人类的一个独有特征。缺乏意义感是现代社会中存在的

压力和焦虑的主要来源。

意义疗法(Logotherapy)并不在于告诉当事人生活中的特殊意义是什么,而在于鼓励

他们为自己发现意义。当然,意义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来自投入创造后的副产品。

举例:痛苦可因我们采取勇敢面对的立场而变为成长的源泉,并找到某种意义。

意义疗法奉行的箴言

“只要拥有一项生存的‘理由’,就能忍受任何生存的痛苦”(尼采)

“那些没有将我置于死地的事物,将使我更加坚强。”

要真实地活着,意味着去做一切能证明我们自己的事。

你是谁,是上帝给你的礼物;你使自己成为谁,是你给上帝的礼物。

理论要点:体验孤独和认识关联

观点:人的处境是一种矛盾的存在:既是一种孤独的存在又是与他人相关联的存在,但

我们必须在我们能真正与别人站在一起之前,先自立起来。

方法:努力建立自己的认同感,我们不能在别人身上找到有关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的答案,

我们是自我决定的存在,只要我们活着,就必须继续作出选择。

四、意义疗法,又称言语疗法

意义疗法是存在主义疗法的一个分支。意义疗法(Logotherapy)是一种在治疗策略上着重于引导就诊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和驾驭生活的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由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弗兰克V.E.Frankl(1946)所倡导。

基本原理

该治疗方法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弗兰克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的需求满足的交互作用统合而成的整体,生理需求的满足使人存在,心理需求的满足使人快乐,精神需求的满足使人有价值感。"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探索和追求是人类的基本精神需要,人所追求的既非弗洛伊德所说求乐意志,也非阿德勒所说的求权意志,而是追求意义的意志(即Willtomeaning)。而一些人在患重病、绝症,或遭受生活挫折,年老孤独或环境剧变时常常会感到失去了生活目标,对生活的意义感到迷惆,出现"存在挫折"(Existentialfrustration)或"存在空虚"(Existentialvacuum)的心理障碍。表现出对生活的厌倦,悲观失望或无所适从。据估计,在北美和西欧就诊的神经症中约有20%的病人有"存在空虚"感,可称之为"迷惘经症"(Nogenicnevrosis)。弗兰克尔认为,人生的意义建立在精神层面的价值感的获得。意义治疗的核心就是要帮助来访者寻找失落的生活目标和三种价值,建立起明确和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

具体操作要点

(1)向就诊者讲授存在主义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和观点,帮助就诊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就诊者回顾和参加写作、绘画或原比较专长的活动与劳动,发现和体验创造的价值;通过参加劳动、观赏自然风光和艺术作品,从平常的生活中体验经验的价值;通过阅读名人成才的传记和回顾自己过去的成功与失败的苦乐经验,讨论生活态度在对待人生逆境中的巨大作用和价值。

(2)引导就诊者从上述三个方面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同时引导就诊者作"转向思考"和"反向思考"的心理练习,明确自己有决定如何存在的自由,确定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

(3)复诊时,及时地对就诊者在生活目标上迈出的任何一步都给予鼓励和支持,对其任何生活意义的新发现都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可建议写日记以随时记录生活中的感想体会。

意义疗法特别适合于因各种原因而出现抑郁、空虚、迷惘、绝望的就诊者。

五、格式塔治疗法(Gestalttherapy)

历史:格式塔治疗法是现象主义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整合,它由弗里兹.佩尔斯

(Fritz Perls)所开创。

概念:本治疗方法是一种经验性的而非解释性的方法,它主要经由一些促进当事人现时知觉的技术,促使其获得对自身的障碍和矛盾冲突的即使察觉,并接受个人的责任,找

到自己走出困境的道路。

应用:尤为合适于治疗那些过度社会化的、拘谨的、压抑的、过分挑剔的个体。

技术要点

了解一个人现在如何表现,比注意他为什么会如此做也许更重要。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由知觉者的及时的体验而产生的。完形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在于逐渐整合当事人不

时存在的内在冲突,让他“重新拥有”自己曾经否定的部分。

除了“此时此刻”,没有什么东西是存在的。完形疗法强调现在此时此刻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沉缅于过去实际上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完形疗法的格言是:“力量存在于现在”。

技术要点

完形疗法者很少问“为什么”的问题,因为“为什么”的问题不仅只会引导当事人不停地思索过去,助长其对现在体验的抗拒,而且可能导引当事人编造合理化的解释及自我欺骗。

应该鼓励当事人以“现在时态”进行晤谈,治疗者也只问“是什么”和“如何”,以增

进当事人对现在此时此刻体验的察觉。

技术要点

“未竟事务”是当事人心理困境的胶着点,心理脆弱的人为了避免面对那些未竟的事务,避免去体验因此而引发的不愉快的情绪,而不愿作必要的改变或放弃成长的可能性。

完形疗法就是要协助当事人突破困境,鼓励他们通过体验来整合原先曾极力排斥的自己

的另一面,启发其认清并接受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不是只希望成为怎样的人,

技术要点:蜕掉五层神经症之皮

治疗方法:双椅对话试验

安排两张空椅,请当事人先坐在其中的一张椅子上,用平时自己习惯的语气和句式表达

自己对某个问题(如被纳入治疗的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情感。

然后,换坐另一张椅子,用对立一方的语气和句式表达与上述表现相反的观点和情感。

治疗方法:双椅对话试验

治疗方法:角色翻转训练

要求当事人用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表演他们自己平时很少或从不表现出来的另一面。

如让谦让的人表演霸道者的言行,殷勤的人表演懒惰者,温柔的人表演凶恶者,自卑的人表演自大者,外表坚强的人表演软弱无力者、爱奉承别人的人表演一些挖苦别人的言行等等。

通过训练使当事人与潜意识中那些被埋没和拒绝的另一面进行接触,从而实现人格的整合。

治疗方法:句型替换训练

格式塔理论认为,一个人内在的人格特点常常投射在其习惯的语言表达的模式中,因此,

我们可以经由对自己的言语习惯的关注,来增进对自我真实人格特征的察觉。

用“我……”取代“他…..”的句式;

以“我选择……”取代“我知道…,但……”;

用“我不愿…..”取代“我不能…..”的句式;

用“我选择……”取代“我应当…..”的句式。

用“我能做些什么…..”取代“我为什么这样不幸….?”的句式。

治疗方法:想象预演训练

要求当事人对恐惧的情境作想象预演的训练。如一个害怕与异性接触的人可以想象在一

个封闭的空间(如电梯内)正好遇到一个熟悉的异性的情境。

如果当事人能够真正体验到深层的情感,他可能就会发现,无论他对这种情感有着怎样的灾难性的预期,都不过只是幻想而不是现实,他并不会因为无助感、恐惧感而被摧毁。

因此,体验可怕的情绪反而会导致整合与成长。

治疗方法:感觉留置训练(stayingwiththefeeling)

即指在当事人想逃避不愉快的情绪和情境时,治疗者鼓励当事人尽力暂时保持和体验这种不愉快的感觉,并借机深入触及这种想逃避的感觉。忍受和体验这种痛苦可促使人对

自己的察觉和引发新的成长。

治疗方法:夸张练习(theexaggerationexercise)

即让当事人重复地和夸张地表现其欲表达但却掩饰的话语或动作,将可使之与该行为有关的情感强烈化,促使其内在隐藏的心声或意义更清楚地表现出来,提高当事人的察觉

能力并开始倾听自己真正的心声。

人本主义疗法基本知识

人本治疗法(Person-denteredTherapy)又名当事人中心治疗法

(Client-centeredTherapy)的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

(CarlRogers1902—1987))。罗杰斯自1940年开始建立此疗法的基本概念和治疗方式。

此疗法充分反映出罗杰斯的个人体验和理想。罗杰斯生于一个父母管教非常严格的清教基督徒家庭。父母高度强调刻苦、忍耐、自我约束和崇高的道德标准,引致早期的罗杰斯内心常有强烈的压迫感、自信心低落、孤寂、与其他人的关系疏离,不敢与人坦诚透露内心的意愿,因为怕被家人批评为贪婪。故此,罗杰斯创造此治疗法是刻意希望帮助协助人释放内心的枷锁,开阔自己的自由感,重拾本身活泼的动力,忠于自己和尊重自己。

此疗法亦深受罗杰斯的兴趣所影响,罗杰斯曾攻读农务科,非常喜爱大自然和栽培植物。他认为人的成长好比植物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周围有适当栽培的条件;故此,他所订立的一些基本条件(coreconditions)亦成为此治疗法的精髓。

基于此治疗法很着重对生命的投入和体验,以及对人的尊崇,它被视为“存在—人道主义派”的主流,与强调人是潜意识被控制的心理分析派、强调人是被环境控制的行为治疗派分庭抗礼,从而成为辅导界的第三势力。

一、人本治疗法的历史发展

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人本治疗法经历过不少的改变。罗杰斯和他的跟随者一直作出这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实验,不断修正治疗的理论和方式,务求使它更适合时代的需求。大致上来说,人本治疗法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Corey,1986a)。

第一阶段(一九四零至一九五零年)10年

罗杰斯于一九四二年所作的书《辅导与心理治疗》(CounselingandPsycherapy)奠定了这治疗法的基本概念。当时它常被称为非指引式辅导(non-directivetherapy),因为罗杰斯强调辅导员要避免表露个人的看法和意愿,要尽量减低自己对当事人的影响,免致妨碍当事人的自然成长;所以,当时的治疗法提倡辅导员接受当事人,与他建立一个融洽、宽容和不带批评性(non-judgmental)的气氛,以及信赖当事人能以他的内在资源来协助自己。所着重的技巧乃是澄清(clarification)当事人的意念,表达对当事人的基本同感(primaryempathy);这主要是透过一些留神的技巧(attendingskills),如解义(paraphrase)和情感反映(refkectuionoffeelings)

所达成(lvey,lveyandSimek-Downing,1980)。另一方面,此时的非指引式辅导员亦避免采用一些指引性的技巧,如问题、批评、演绎(interpretation)、纪录个案历史、心理测验和诊断(diagnosis)等方法。

第二阶段(一九五零至一九五七年)7年

罗杰斯于一九五一年时所作的书《当事人中心治疗法》(Client-centeredTherapy)使人本治疗法更上一层楼。此时的他再不如早期般重视技巧,而是渐渐趋向强调辅导员的本质。他指出当事人的情绪状况应是辅导员重视主要环节,所以此时这治疗法被称为当事人中心治疗法。辅导员要敏锐地反映当事人的感受,了解当事人主观的体验,和尽量使他与当事人的关系免除威力性。此阶段所采用的情感反映较前阶段的深入,务求使当事人更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当事人解决真我(rdalself)和理想我(idealself)之间的矛盾,减低其中的冲突,使两者可以有适当的调和与统合,达致一个重新组成的自我概念。

第三阶段(一九五七至一九七零年)13年

罗杰斯在一九五七年出版了《促进个性改变的必要条件》一书(TheNecessarySuffientConditionsofTherapeuticPersonalityChange)。这可以说是人本治疗法的第三个里程碑。在这书内,他提出治疗重点不再纯粹是反映当事人的感受,而是要提供一些可以协助当事人性格成长的基要条件(coreconditons),如表里一致(congruence)、无条件的关怀(unconditionalpositveregard)和同感(empathy)等。辅导员要尽量投入整个辅导过程中,利用他个人本质来引导当事人探讨问题,辅导员与当事人"此时此地"的关系和对彼此的感受亦极为重要。

第四个阶段(一九七零年至现在)40余年

这个阶段强调辅导员在辅导过程中更积极的参与和个人的投入。除了以上所提的技巧,辅导员更可运用一些影响性的技巧(influencingskills),如自我披露

(self-disclosure)、回馈(feedback)、问题(questions)立即性(immediacy)等。辅导员与当事人"此时此地"的动态仍是深受重视。大致上,此阶段不强调技巧,而着重于辅导员的特质、信念和态度,赋予辅导员更大的自由去建立与当事人的关系,尽量使当事人感到被接纳。

罗杰斯于一九七四年将当事人中心治疗法改称为人本治疗法(Corsini,1986)。改名后,更能反映他将人放在首要地位的信念,和需要辅导并非是病态的表现,而是成长中一个正常需要之信念。

二、假设与概念

人本治疗法包含一套很独特的人格论,对人性本质及行为有很详尽的解释。这些理论亦透着"存在-人道主义"的意味和罗杰斯积极的人生观,清楚地反映出此治疗法的基本精神,指引辅导员应以何种角度去了解当事人及在辅导过程中应采取的路向。

a.人性观

1良善的本性

如同孔子般,罗杰斯对人性抱着非常积极的看法。他认为人基本上是善良、理智、仁慈、现实、进取、可信赖和有目标的。他并觉得人是有责任感,能和谐地与别人合作和迈向成熟。在适当情况下,人是有能力指引和掌管自己的生命(Rogers,1959)。

2要了解人的整体性

在罗杰斯心目中,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是彼此相关和互相影响的;我们断不能单凭某一两种行为来分析他整个性格。他主张人是一个“统合的整体”(integratedwhole)。简单来说,当我们看到人的行为表现,要进一步理解其情绪、感受、观感和处境等因素。例如一位单身母亲常以打骂方式督责其子女,旁人可能认为她不爱惜子女;但若从其他角度看,却发现该母亲实在是悉心地照顾子女的需要,如饮食营养、功课、社交活动及礼貌等;只是她期望很高,怕孩子会有行差踏错及担心自己未能适当地管教子女,所以才倾向对子女采取较严厉的措施,以免他们出现偏差行为。

罗杰斯相信若当事人整个人的适应是满意的话,其他的问题便会逐渐消失;但若当事人的基本问题未被解决,而只是某些表面问题被改善,到最后,其基本问题仍会经过转移的过程而在其他行为上表现出来。例如一名少年被发现在超级市场盗窃,这行为之背后原因看似是贪念所致,但实际却是受朋辈影响,想拥有名牌用品,以求得到朋辈的接纳和认同,故有此行为。辅导员要从人的整体情况着手,例如协助此少年增强自信心,学习如何适当地拒绝朋辈的不良要求,而非单是消除其高买行为。

3自我实现的倾向(self-actualizingtendency)

罗杰斯深信人有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之倾向,例如满足食、穿之基本需要后,会寻求安全感、知名度以达致自我实现。此倾向乃是推动我们行为的基本动力,促使我们发挥内在潜能,提升本身的功能,使个人更超成熟。他认为所有心理困扰都是由于此倾向被压制所致。例如:沈少艾(Minashum)是一位加拿大华裔女导演,自幼喜爱艺术,她对华人在加拿大生活有很深的感受,很想将此拍成电影,向华人及主流社会表达出来。她成长后加入戏剧界,并导演一套名为“双喜”(DoubleHappiness)的电影。该片甚获好评,成功地将其意念表达出来。

4个体的评估过程(organismicvaluingprocess)

人经常不断地衡量本身所遇到的经历,判断这些经历是否对本身有用,能否协助满足自我实现的倾向。基于此种倾向,人会追寻或珍惜一些能帮助发挥本身功能的经历,而避开一些会妨碍本身功能的事情。例如:一个婴儿在寻找食物过程中,自然喜欢一些能提升本能和协助适应环境的经历,如好奇地探索;另一方面,会抗拒一些不能协助提升本能的经历,如痛苦或肚饿等。此评估过程是自发的,而不是经过刻意思考。故此,它是真正反映出个体的需要和协助自我实现的方法。

5主观的参考架构(subjectiveframeofreference)

罗杰斯认为了解别人的窍门,是在于我们能否采取现象学的角度(phenomenologicalapproach),亦即是我们能否重视当事人主观的参考架构。这是指旁人(如辅导员)需尝试体会当事人对某处境的主观经历、避免将旁人本身的看法强加于当事人身上,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由于个别不同的经历、性格和自我概念,对同样遭遇都可能有不同的体验。这些主观的体验对当事人来说,不但是非常真确和实在,而且更影响他的行为。

例如:同是上司的一早上好,甲职员听后可能会很开心,觉得这是上司对自己表示欢迎和友善的行为,因而增加对上司的好感,对上司更为信赖和勤奋为他工作;但对乙职员来说,他听后可能会感到很不高兴,认为这是上司间接讽刺他没有更早上班,因而他以后对上司会更加抗拒、不信赖、更刻意保证自己。

在此情况下,若我们刻意强求乙职员接受上司不是讽刺他或教化他要“客观”地看事物,相信多数会碰着一鼻灰,被乙职员反驳谓“你又不是我,你怎会知道上司与我的关系!”所以,最切实的方法莫过于接受乙职员有此感受,和详细地与他探讨这些感受的存在、由来和影响。

b.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的意义

自我概念是人本治疗法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罗杰斯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自我概念”而定。它与“自我”(self)不同,“自我”是指当事人真正、本身的自己(real,underlyingorganismicself)(尼信钟氏[Nelson-jone,1982]),而“自我概念”是指当事人如何看自己。如一个只有七十五磅的二十岁女孩子,她的“自我”可谓是相当瘦,但她的“自我概念”可以是一个大肥妹,她不满意自己身体仍是那么“重”,常嚷着要减肥。

自我概念包括当事人对自己身分的界定(我是谁?)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我可以做什么?),及对自己的理想或要求(我应该是怎样?)。引用罗杰斯的话,“自我概念”乃是“一套有组织,有连贯性对自己的观感”(Rogers,1959,P.200)。在内容方面,自我概念可包括以下九个方面:身体、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职业、价值观和对人生的哲学(Nelson-Jones,1982)。我们每天的行为,与人的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都是无时无刻地受着我们的自我概念所影响。

2、自我概念的形成

在我们成长的初期,自我概念是由很多自我经验(self-experiences),即对自己的体验所形成。透过周围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如父母等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我们不断地积极着很多的自我经验。基于这些自我经验,我们于是便建立一套对自己的看法,和对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产生喜欢或讨厌的感觉。比方说,一个经常挨饿的婴儿,他的自我概念很可能是包括“我是一个常肚饿的人”、“我不喜欢肚子饿”和“我得不到家人适当的照顾,所以我不是一个好孩子”等等的想法。故此,自我概念其实是透过我们与环境,尤其是生命中重要的人物相交而形成。

3、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conditionsofworth)

在日常生活中,罗杰斯留意到要得着家人的关怀并不是无条件的,当事人必须满足家人的要求、期望或家庭规条,这些东西便是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例如:志强的父母很希望他能考进医学院,将来成为医生。若他真的能成为医生,他的父母必然会很喜悦,对他关怀、尊重和加以欣赏。所以对志强来说,能够成为医生便是他被父母认为有价值的条件。

4、“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罗杰斯相信“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自重(self-regard)或对自我概念的接受程度。再引用志强的例子,由于他能满足父母的要求,成功地成为医生,他感受到家人对他的好感和重视,他因而亦学会珍惜、喜欢和重视自己。家人对他的高度接受亦会协助他高度接受自己,提升他的自重。若他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如考不进医学院),他便可能得不到家人的赞赏和重视,因而他认为自己力有不逮,难以接受自己,引致自重低落。

其次,这些条件往往使当事人忽略或牺牲自己内在的真正需要;久而久之,使他感到自我概念迷糊和紊乱。当事人为了博取他人的好感,使被认为有价值,于是便会不自觉地内化(internalize)他人对他的要求而渐渐与自己的真正需要脱节,形成他亦不能肯定自己的为人、自己的理想和能力。严重的情况更会引致身分危机(identitycrisis)。例如,假设志强的真正兴趣不是从医而是从事艺术,但为了得到家人的称许和接受,他终于牺牲了自己的真正意愿而投身医学界。虽然表面上他是得到家人的重视,但他的内心可能会感到苦闷和乏味,因为他未能真正发挥到自己的兴趣、理想和潜能;他对自己会有很多怀疑和不满。

罗杰斯认为我们很难完全避免不内化这些“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很多时我们会有错觉,以为这些条件是我们真正的需要而极力去追寻。我们常听到的例子如:“事业有成对男性是非常重要的”,“赚钱最重要,如果赚不到钱,便是失败者。”这些条件不单只包括对当事人的要求,还包括若当事人未能满足这些条件的话,他会如何看自己。

由此可见,这些内化了“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往往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引,而且还常掩盖了我们的真正需要(organismicneeds)和自我实现的倾向,成为我们行为的第二个评估过程(valuingprocess)。前文所提及的“个体评估过程”(organismicvalingprocess)乃是真正反映当事人本身的意愿,协助当事人自我实现,但“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却会妨碍我们发展潜能“如志强的例子”,降低我们的自重,增加我们的自我压迫感(self-oppression)。

5、自我概念对行为的影响

A、经验的演绎

罗杰斯认为人的自我概念决定了接受和处理经验的方式和态度。首先,我们看看一个理想的情况:若我们的“现实经验”与“自我概念”是互相符合的话,我们对这经验是正面的。例如:一位自觉钢琴造诣很深的女孩子会相信自己在公开赛中有良好的表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 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等同于一般动物学习,学习只是外在的行 为变化,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学习者的知 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 人本主义认为,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 发展自我的潜能。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通常认为的学习涉及到的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 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 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因此,学习能对学习者产生意义,并能纳入学习者的经验系统之中。总之,"有意义的 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统整的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 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学习是出于内部动机,发挥自身的潜能。 人本主义过于强调学生的兴趣爱好,却低估了教师的教师的作用,教师只需要给学生创 设一个安全感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上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R.Rogers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 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 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目录 1. 基本理论 2. 差异 3. 分类 4. 自然人性论 5.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 6.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7.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8.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9.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 一、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 。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 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 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 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

几种常见心理治疗技术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目前都归属于临床心理学的范畴,但它们确实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心理学操作技术。当然,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国。许多心理咨询门诊实际上也在进行心理治疗的工作,心理咨询似乎与心理治疗同义。在国外,虽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不同名称,帮助者与求助者也有不同称谓,但人们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之间有无不同,仍有争议。一些人不赞成对二者进行区分。他们把咨询与心理治疗当作同义词来看待。另一些人则认为,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又在二者究竟有何不同上意见分歧。美国人哈恩(M. E. Hahn)的一段话经常被人们引用:“据我所知,极少有咨询工作者和心理治疗专家对已有的在咨询与治疗之间的明确区分感到满意……意见最一致的几点是:(1)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不能完全区别开的;(2)咨询者的实践在心理治疗家看来是心理治疗;(3)心理治疗家的实践又被咨询者看作是咨询;(4)尽管如此,咨询和心理治疗还是不同的。” 为了说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必然先给心理治疗下定义。按照给各类事物下定义的科学原则,心理治疗的定义只有一句话:“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心理咨询的定义也是如此:“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从定义的内涵来看,两者并无相同之处。一个是“协助”,即协商和协同地进行帮助,另一个则是“矫治”,即有强制性的矫正和按治疗师的方法进行调治。这显然是性质不同的操作。尽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操作本质上不同,但由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交互使用,有时也被混为一谈。例如,在咨询过程中,为了使求助者情绪相对平静,心平气和,以便进行心理交流,有时不得不对求助者实施放松治疗,使其情绪稳定下来。又如,在心理治疗时,若遇阻抗,无法切实地执行治疗计划时,往往要转向心理咨询,使用咨询技巧,改善求助者心态,以便使其配合治疗。两种方法交互使用的情况比比皆是,由此便容易使人误解两者就是一回事,无法区分开来。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专家钱铭依教授认为,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北京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专家郝滨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当您遇到生活中的困扰,准备选择一位心理咨询师走入咨询室时,应选择具有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等相关教育背景、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咨询师。 尽管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实际应用中也常常结合在一起,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其一、心理治疗的对象是病人,无论是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生理疾病还是社会疾病;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不是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精神状态基本健康,而心理上存在冲突的亚健康状态的人。 其二、心理治疗的目的着重是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治疗程序进行;心理咨询的目的着重是帮助咨客发现问题,靠挖掘咨客自身的能力来解除心理困扰。 其三、心理治疗师与求助者的关系又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病人必须听取医生的劝告、建议并服从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关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原理与案例分析

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人本主义疗法,基于人本主义理论而创立,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人是有理性的,在适当的环境下,会努力朝向潜能充分发展的方向前进。因此,应当注重提供良好的咨询气氛,给来访者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共情,调动来访者自身的潜力,开放内在的自己和外在的经验世界,从而迈向自我实现的境地。人可以独立自主、自我引导自己的生活,无须凭借心理分析和行为指导即可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的中心应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来访者自身的潜能和积极能动作用,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心理问题。 关键词:人本主义疗法理论方法 一、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概述 (一)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概念 人本主义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向上趋势,治疗者只要对病人关心,给予温暖和鼓励,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完全有能力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自救。 该治疗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1902~1987)于1940年代创立,强调调动患者(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患者为中心或围绕患者做心理治疗。1974年,罗杰斯又进一步发展,改称为人本疗法(personal-center therapy),更强调以人为本,而非患者或来访者,进一步突出被治者为正常人、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未尽发挥或暴露的阶段性逆遇或问题,治疗本身就是指导被治者认识和了解自我、发挥潜能。由此形成了社会工作领域重要的治疗模式。 (二)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最重要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是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够得到自己价值的实现。二是个体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完整版备课讲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完整 版

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一、定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是以人为本研究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简而言之,因强调以人为本体的价值观而得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整体人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二、特点 因其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三、代表人物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其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性善论(或人性本善论),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和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主要观点是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而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C.R.Rogers),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包括人格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和会心团体治疗。其主要观点则是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四、主张 1. 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并且正常的人,重视人的心理活动,强调影响个人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注意研究自己的情感,学会正确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当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学习者展示其真实的内心世界,促进学习的发展。 2. 强调人的因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是一个有意识和目的的人,他能够主动进行选择和塑造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此外,把学习者当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3. 主张有意义的或有经验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的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因此,学习者应全身心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老师也给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学习他喜欢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 4.促进学习者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如何学习。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各种知识理念层出不穷。又因为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学习者需要感受到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卡尔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另一种是经验学习,他以学习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多久、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等,都不是有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或者说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等决定的。 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非指导性”的思想,必须遵循着一些基本的原则或要求。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也信任他,不能把学生当成敌人,备加提防。总之,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的、诚意的、开放的、相互支持的。其他的具体原则为: 1、“促进者”(即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定课程计划、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由教师独揽这些事情,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因此也没有任何责任。 2、“促进者”各种各样的的“学习资源”,包括他自己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资料,社会时间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将他们自己已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已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带到”课堂上来。 3、让学生单独的或者与其他学生共同的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并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样做不仅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努力)方向,而且也让他们对自己这种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4、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一个好的班级、好的课堂,应充满真实、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围。罗杰斯认为,这种气氛最终来自“促进者”,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学生就越来越多的并且很自然的流溢出这种情感与态度。 5、学习的重点是 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至于学习的内容(即学生学到什么)是次要的东西。一堂课结束的标志,不是学生掌握了“需要知道的东西”,而是学生学会了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 6、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他们自己确定的,因此,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必须提供的训练形式是“自我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训练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而且要承担这种责任。自我训练要取代外部训练。

心理治疗历年考试简答题答案

2017年10月考试试题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8 分,共24 分) 32.简述阻力的表现形式。P139-143 答:1、对约定的治疗时间采取消极态度,对治疗的时间规则抗拒;2、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治疗者有关的问题上;3、对问题的回避;4、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33.简述决断训练的基本步骤。P205 34.简述森田疗法中“顺应自然冶包含的涵义。P260 五、论述题( 本大题16 分) 论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2016年10月考试试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2.简述咨询的特征及定义。P1-2 答:1.咨询的特征为: (1)咨询体现着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人际关系。 (2)咨询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 (3)咨询属于一个特殊的服务领域。 2.咨询的定义: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33.简述在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运用各种心理测验的注意事项。P102 答:在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运用各种心理测验时,要注意下列3点注意事项:(1)要正确选择测验材料。任何心理测验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出一定的范围,测验的效度和信度就不可靠了。 (2)不要滥用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为了帮助诊断和分析,如果通过与咨询或治疗对象的交谈,对其问题已形成明确的看法,就可放弃不必要的心理测验。 (3)测验结果要可靠。为了达到这一点,首先专业人员要有标准的指导语、标准的答案和统一的记分方法,不可因人而异;其次要使咨询或治疗对象打消思想顾虑,如实地完成测验项目。 34.简述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及其结果。P236 答: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1)怀有绝对化的要求的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当某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感到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 (2)过分概括化的一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评价,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产生以及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另一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这会导致一味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 (3)有糟糕至极的信念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五、论述题(本大题16分) 35.罗杰斯曾指出:“治疗的成功主要并非依赖治疗者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治疗者是否具有某种态度。”试进一步对该观点展开论述。P37 2015年10月考试试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的精神状态也陷人了更大的危机,人受制于物而无能为力、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急需借助心理学,从而使得临床心理学、心理诊疗、社会心理学等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开始认识到,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人缺乏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但是传统心理学存在着严重的贬低人性和非人性化的倾向,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便应运而生。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中除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派别之外的第三大势力,其理论产生是出于反击当时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这些心理学中,作为心理学核心的人的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没有得到正确阐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在心理学的基木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 9 世纪末狄尔泰和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的中心是基本的人性(自我的成长、需要、天赋潜能、自我实现等)。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其基本观点是: 1.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又有高低层次之分。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们只有在低一级的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才会有高一级的需要。不同的人一生中达到的需要水平是不同的,有些人毕生挣扎在饥饿线上追求温饱的需要,而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水平。自我实现不仅是人最高需要的满足,而且是个人价值和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和价值。当人达到自我实现时,就可以体验到一种无自我中心的、达到目的的状态,使人产生极大的幸福感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当自我实现受挫时,则会产生心理上的病态:孤独、沮丧和失望等。 2.自我论:罗杰斯特别强调“人”本身(自我)与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因此,自我论又称为“人本论”。罗杰斯的自我论有两个主要概念:一为“自我

心理咨询最有效方法之一:心理治疗的意象对话技术

心有心的语言——心理治疗的意象对话技术 意象对话过程概述 意象对话技术也是一样,我们可以说,它就象是两个人有象征的语言在交流,是心和心的交流,是自由的交流,靠的是咨询师的直觉和悟性,以及他真诚的态度和关心。没有绝对固定的程序。另一方面,意象对话毕竟也有一些基本的程序。

那么,我先说一下基本的程序。 第一节引入的过程 意象对话技术不象其他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要求的条件那么多,有时甚至在酒桌中也可以做。不过不论在什么场合做,首先要简要说明这个方法,从而引入意象对话。 如果不告诉对方意象对话是怎么一回事,突然地就让对方闭上眼睛去想象,对方会是什么感受?我想大概对方一定会感到很迷惑而且害怕,他不知道你要做的是什么鬼把戏。 小孩子比较好办,我们只要说:“我们做一个游戏吧,我说什么,你就想象什么。然后你告诉我你想象出来的是什么样子。”或者说,“我们一起编一个故事吧,故事的一开始是……”。 对成年人就不行了,成年人戒备心强,我们先要给对方解释一下意象对话技术。 在非正式的场合,也可以很简单的介绍说“我有一种心理测验的方法,很有趣,就是通过想象,可以测出你的心理。”一般来说,人们对心理测验都很有兴趣,这样说就可以了。在正式的心理咨询中,解释可以多一点。但是也不需要太多,因为对方也并不是要来学习心理学,不是来学习意象对话技术,不必要知道太多。 解释完之后,就可以引入了。先说好让对方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想象。要说明一下,不要刻意地、努力地想象,意象的出现应该是自动浮现在意识中的。还要告诉对方在想象过程中不要询问咨询者自己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以免中断想象过程。然后要做的是先让他放松。坐的姿势要舒服些,调节一下呼吸,闭上眼睛(也可以不闭眼,但是还是闭眼比较的好),放松下来后,就可以开始想象了。 第二节来访者做想象 心理咨询和治疗者可以先设定一个内容,让患者想象。例如:“请想象你看到了一座房子,告诉我,那是什么样子的房子?”或“请想象你走进自己的头,在里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要求患者想象的内容是针对某些特殊问题的,相当于投射性的测题。例如“房子”是内心世界的象征,我们平时说“心房”,也就是潜意识中把心比做一个房子。那么,当我们说“请想象你看到了一座房子”的时候,实际上对方的原始认知中,就把这话理解为“请看看自己的心房”,来访者的意象就是他内心的象征。根据来访者想象出的房子的特点,就可以判断其心理的状态。 “房子”的想象是我用的最多的,因为它最简单,而且它可以指示出人的心理的基本状态。 有一个高中生想象房子的时候,想象是这样的“房子的外面是一圈围墙,进去是一座城堡。城堡的门关着。” 从房子的状态看,这个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显然是太自我封闭了,他缺少安全感、害怕被伤害,所以他想象中的房子不仅是封闭的城堡,而且在外面还有围墙。

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下简要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责任; 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它能说明我们为什么经常说“我不得不”这句话,例如“我不得不去上班”、“我不得不去洗澡”、“我不得不听老板的调遣”等。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做这些事。我们甚至可以选择不做任何事情。在特定的时刻,行为只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弗洛依德和行为主义把人说成是无法自我控制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与之相反,他们把人看做是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如果不能改变,只是因为身体上有局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使来访者认识到他们有能力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但是,正如弗洛姆所说,有许多自由是可怕的。 2、此时此刻; 生活中总有很多怀旧或无法自拔于过去的人,他们常常追忆往昔的美好时光,或是反复体验以往尴尬的遭遇或是痛苦的失恋。也有一些人总是在计划将来的日子,而不顾眼前的生活。从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角度,每天的怀旧或是白日梦使你失去了N分钟的时间,你本应该享用这N分钟去呼吸新鲜空气,去欣赏日落或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个体的现象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人的成长;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人本主义治疗师允许来访者自己克服困难,继续成长。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简介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差异

心理治疗新技术

心理治疗新技术-----呼吸疗法 一、呼吸原理的概述 研究口吃的问题,首先要研究整个语言系统的活动状态。这里所说的是广义语言系统,它包括大脑、呼吸和发音等方面。本篇就呼吸和语言的协调配合问题,加以研究和阐述,对此,对呼吸的原理有简单介绍的必要。 人要维持生命,不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以适应人体的需要。呼吸时最明显的是肺部的一张一缩,事实上肺的收缩是被动的。胸腔的扩大,肺就随之扩大,胸腔缩小,肺就随之缩小。而胸腔的扩大与缩小,又是由于胸膈肌和肋骨间肌肉的缩和松弛作用所至,膈肌横布在胸腔和腹腔中间,将这两部隔开。膈肌的四周是肌肉,中央是厚膜,在呼气终止的时候,就好象一个倒放的锅。吸气的时候,膈肌收缩,使胸腔上下直径扩大,同时,肋骨的外层肌肉收缩,使肋骨向上和向前高举,因而使胸腔的左右和前后的空间扩大。胸腔扩大了,具有弹性的肺气囊自然扩大,因而空气就被吸入肺内,呼气过程则相反。 二、呼吸运动的控制 我们常说用胸部呼吸或用腹部呼吸,事实上腹部不会吸入空气

的。在膈肌的下面的腹部的一些器官。例如:肝、脾、胃、肠等。虽然说是用腹部吸气,这些器官是不会吸进空气的(特殊情况例外),不过膈肌尽量向腹腔压缩,把腹部压得鼓鼓的,就好像腹部装满了空气。 无论采取胸部呼吸还是腹部呼吸,都可以随着自己的自由意志加以控制和支配。因为膈肌和肋骨间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可随着自己的自由意志加以控制和支配的。在人脑有一部分是呼吸运动中心,它受大脑支配,引起各种不同程度的呼吸。若将延脑割去,呼吸即行停止。 人们的呼吸运动是随着自然环境和人的心理状态的不同而变化的。它不是均匀的、相同的、一个模式的活动。呼吸运动固然可以受人们自由意志的控制和支配,但它也随着环境和心理状态的不同而引起不同的变化。客观环境和内在的心理因素时刻在调节着它,使它变得粗重,变得平和,常常不是个人意志能够控制的。1.平常不大跑路的人,偶然很快地跑了几里路,呼吸就会加快而急促。2.夏天,刚一跳进游泳池里,触着凉水,会猛然地吸进一口气。3.清晨走到花园,空气新鲜,鸟语花香,人会自然地深深吸进几口气。4.渴慕已久的或是初恋的朋友,一旦约你会谈,走到他(她)家门口,呼吸会感到拘束而紧张。5.严厉的老师,叫患有口吃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他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而紊乱。6.看到电影上紧张的镜头,呼吸会随着情节的紧张而紧张起来。 上述各种事实,充分说明呼吸是随着环境和心情的改变而改变的。但它们有一共同的性质,就是在上述任何环境和心情下,可以由大脑发

浅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浅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操作 过程中意义 杨波 【摘要】结合存在主义理论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操作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更对整个社会工作从基础思想到操作方法都有具体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存在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社会工作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对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学体现了巨大的号召力,因为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去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这不仅是适应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与需求,他的观点及其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应用,对于生活在现代及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中的人永远都有其深远的指导意义。人本主义主张首先把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且个体是具有自然与社会性的开放的有机系统。同样“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要求在医疗实践中,要以人为本,有整体人的意识,强调人的身心健康。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共同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和存在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的首位。关于健康的个人生活的“终极目标”的研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贡献。精神分析理论把“趋向平衡”作为人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终极目标,人本主义认为这只是病态下的目标,或只是过度状态。 一、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 以人为中心疗法当人的自我实现的成长性动机与现实中遇到种种挫折相冲突时,就会产生焦虑与罪恶感,这种冲突自我不能解决时,人就会产生心理或精神痛苦,需要求助心理咨询与治疗。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称为“以人为中心疗法”。他对个体采取了一种积极的观点,认为人们趋向于自我完善。罗杰斯认为治疗性的变化是在一些条件满足后就能发生的。 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治疗中使来访者发生转变的条件是:①心理沟通。②不协调。③平等与真诚。在治疗关系中尤为重要的一点,这也是所有人本主义所提倡的。④多无条件积极关注或接受。⑤移情。指不受个人观点与价值观的影响,而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体验对方的感受。与第4条是一致的。⑥移情与接受的知觉。对治疗师来说,无条件的接受与移情的理解患者是不够的,患者必须也觉察到自己正以某种方式被理解和接受。是自然的而非强迫的。罗杰斯的”以人为

医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第六单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A型题:在以下每道试题中,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使病人向正常方向发展。其主要的内容是 A.偏离的正常人格 B.偏离的正常情绪 C..偏离的正常行为 D.偏离的正常思想 E.偏离的正常外貌 2.长程心理治疗所需的时间较长,主要用于改善 A.情绪 B.行为 C.人格 D.认知 E.躯体疾病 3.短程心理治疗一般不超过 A.3个月 B.4个月 C.5个月 D.6个月 E.7个月 4.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治疗方法是 A.支持治疗 B.行为治疗 C.生物反馈治疗 D.精神分析治疗 E.认知治疗 5.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们心理障碍的原因在于 A.潜意识矛盾冲突 B.意识矛盾冲突 C.认知矛盾冲突 D.本我矛盾冲突 E.性矛盾冲突 6.心理障碍是由于错误的不合理的信念和思考方式所致,如果教会患者校正其非理性认知,问题就会解决。这是何种心理治疗的主要原理 A.贝克认知治疗 B.合理情绪治疗 C.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D.行为治疗 E.精神分析治疗 7.心理障碍至少部分是由于在错误前提和假设的基础上对现实的认知曲解所致。首先提出这一心理治疗理论的学者是 A.Rogers B.Beck C.Erikson D.Freud E.Skinner 8.患者能从治疗性医患关系中感受到真诚、协调、医生的通情和无条件的积极关心。在良好的治疗性医患关系中,患者在直接经验、平等协作、促进成长的治疗方式中实现态度和行为的转变。这种心理治疗方法称为 A.行为治疗 B.精神分析治疗 C.患者中心疗法 D.合理情绪疗法 E.系统脱敏疗法 9.心理咨询的对象大部分是 A.勉强求助的人 B.心身很健康的人 C.有幻觉的人 D.正常的人 E.思想觉悟不高的人 10.综合性医院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 A.病人 B.护理人员 C.病人的领导 D.病人的亲戚 E.医院管理人员 11.患者中心疗法的理论认为,使来访者改变和成长的重要治疗因素是 A.医生通情达理 B.病人有强烈的求助要求 C.明确的治疗目标 D.医患关系 E.集中的治疗时间 12.选择局部细节作出总体的结论,这种负性自动想法称为 A.非黑即白的绝对思考 B.主观臆断 C.以偏概全 D.过度引申 E.夸大 13.将一个偶然的事件中取得的信念不恰当地用于其他情况,这种负性自动想法称为 A.选择性概括 B.缩小 C.主观臆断 D.过度引申 E.以偏概全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h u m a n i s t i c p s y c h o l o g y)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种革新运动。 60年代初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后,这一运动有较大发展,1971年在荷兰举行过国际会议,影响扩及欧洲和亚洲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运动是由许多具有类似观点的心理学者共同发起的,主要有: ?人格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h.a.默里、g.墨菲 ?新精神分析学家k.霍妮、e.弗罗姆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r.梅 ?机体论者k.戈尔德施泰因;发展心理学家c.比勒、j.f.布根塔 ?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a.h.马斯洛 ?心理咨询家和教育改革家c.r.罗杰斯等 其中马斯洛、罗杰斯和梅是这一运动公认的领袖人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点 ?关注人的经验,将人作为处在其整个生活过程中的一个整体进行理解?强调人类独有的特性,如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 ?强调选择产生出意义,所以应选择有意义的研究问题而非为求客观牺牲命题的意义性 ?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潜能和发展 研究和理解整体的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普遍同意的一个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他们既反对s.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又反对行为把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 ?关于人的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同意柏拉图和卢梭的理想主义观点,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 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9世纪末w.狄尔泰和m.韦特海默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疗法的创始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是人本主义治疗的核心内容,相对于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被称为心理治疗理论中的“第三势力”。 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学习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训练,毕业后在罗彻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中心作为心理治疗家工作了12年。他在心理治疗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阐述自己的来访者中心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出版了《来访者中心治疗》一书,为来访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罗杰斯在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是杰出的,曾于1964-196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1956年和1972年分别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和杰出专业贡献奖。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不适合处理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不适合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访者。 1.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在搜寻资料过程中找到两个版 本的说法,下面一一罗列)一理论基础:1.实现的趋势它假定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不论是植物或动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的趋势。 2.自我概念这个自我形象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特别是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相互作用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3.充分体验它是对宏观事物和可以意识的机体内部过程的态度。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人人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与尊严,人人都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 二理论基础:1.1 自我治愈的潜能 罗杰斯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的尊重和信赖。他认为人性发展的基本属性是建设性的。人有追求美好生活和为之奋斗的本性。健康代表着人格健全和人性的完满发展,病态是健康人格的异化。心理疾病患者并没有失去自身原有的潜能,我们要相信他们有能力发掘自身潜能恢复健康。 1.1.1 造型倾向 人性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罗杰斯把这种方向叫做“造型倾向”。这是一种积极的倾向,它假定人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有一种不变的诊断,即认为所有心理问题及困扰均是由于这种实现的倾向的阻滞所造成的。基于他的这种观点,他所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使来访者向着自我调整、自我成长和逐步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的方向迈进。罗杰斯认为需要心理治疗和帮助的人正如地下室的马铃薯一样,曾受到环境条件的严重扭曲。但他深信这些

心理咨询与治疗试卷

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题4分,总分20分) 1.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建立一个具有治疗功能的良好关系,协助有心理问题或困惑的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以维护其心理健康,促进个人成长过程。 2.咨询关系。 咨询关系也称治疗关系,是存在于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达到心里改善的效果。 3.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是指咨询师不以评价的态度对待当事人,不依据当事人行为的好坏来决定怎么对待当事人。 4.反映性倾听。 反映性倾听是指接受当事人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信息,不仅注意外显的内容,更把握到说者内隐的思想和感受。 5.系统脱敏。 系统脱敏是指通过使当事人在放松状态下接触实际的或想象的恐惧对象来克服焦虑。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6分,总分24分) 1.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同点。 (1)目标相同,都在寻求求助者的积极改变和进步。(2)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相同,都是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行为主义理论与技术以及人本主义理论与技术。(3)过程相同,都是出诊接待---评估---目标确定---方案实施---结案。(4)依据的人际关系性质一致,都强调良好的救助者与求助者之间的关系。(5)对专业人员的伦理要求一致:保密、真诚、尊重。 2.弗兰克关于各种治疗的共同功能的观点。 (1)激起和维持当事人的获助期望。(2)唤起当事人的情绪。(3)提供新的学习经验。(4)增强当事人的“主宰感”或自我效能感。(5)提供机会,使当事人能够内化并维持治疗收获。 3.需要—价值结构的影响。 (1)影响着人的认知过程。(2)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3)制约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做什么,追求什么。(4)不仅是认识人的正常行为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解个人问题,困难的重要参考系。 4.结构家庭治疗的特点。 (1)治疗针对的对象是整个家庭的界限与互动。(2)以系统的眼光看待家庭现象。(3)结构家庭治疗带有较强烈的指导色彩。(4)结构家庭治疗关注此时此地,但也以栋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