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之纵横家

合集下载

纵横捭阖之鬼谷门

纵横捭阖之鬼谷门

鬼谷子—学术修为
• 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 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 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 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 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 延寿,学究精深。是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谋略 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 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 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 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
纵横捭阖之“鬼谷门”
பைடு நூலகம்
谢 谢!
合纵—相关历史
• 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战国时期,齐、楚、燕、 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 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 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 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 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 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 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 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 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 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 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 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 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 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 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盘点诸子百家的9大家有哪些?一篇文章让你了解清楚

盘点诸子百家的9大家有哪些?一篇文章让你了解清楚

盘点诸子百家的9大家有哪些?一篇文章让你了解清楚本文导读:中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同根同源,系出一脉,都源自于人文始祖伏羲创立的元气本体论的智慧。

诸子百家,学派众多,众说纷纭,各有其侧重点,也各有其信徒所在。

也就是说,其所选择的服务社会的方向不同,方式不同,方法不同。

9.农家代表人物许行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农家分为两派:一是农耕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

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许行(约前372~289),东周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思想家,楚国之随人,约与孟子同一时代,在《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有许行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

滕文公元年(公元前332年),许行率门徒自楚抵滕国。

滕文公根据许行的要求,划给他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经营效果甚好。

大儒家陈良之徒陈相及弟、陈辛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弃儒投农。

同年孟轲游滕,遇到陈相,展开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农”“儒”论战。

许行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贤德的国君应该要和百姓一同耕种获得自己的粮食,自己做早晚餐并处理国事。

“仓廪府库,是厉民而以自养也”,反对国君设仓库储存米榖,认为这就是伤害人民来供养自己。

许行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获。

由于儒家轻商轻农,汉朝中期以后农家迅速衰落。

8.阴阳家始祖邹衍邹衍(约前324—约前250)是战国末期齐国人,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

《盐铁论·论儒第十一》云:“邹衍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

”邹衍先学儒术,不用,“变化始终之论”非本体论而是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范畴,提出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

诸子百家纵横家产生发展主要思想

诸子百家纵横家产生发展主要思想
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最好办法,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其在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 慧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
纵横家人物多出身贫贱,在最艰苦的投机倒把下是一种人类智慧的超 常解放、创造和发挥,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 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 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 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 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 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代表人物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 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纵横家简介
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 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 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 仪。 出自《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 张仪者, 魏人,与苏秦俱事鬼 谷先生 ”。
纵横家的发展
纵横家的发展,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战国七雄确立的初期,各国虽都纷纷称王,但立国尚未稳固,大都忙于巩固内政, 而无力外战,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规模还不太大。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众弱联合以攻伐一强的合 纵运动为主。代表人物是惠施、公孙衍。 第二阶段: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愈激烈,国际政治形势变化迅速而频繁, 纵横家的作用更加重要,影响也更为巨大。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形成了东西方各以齐秦为核心的两 大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合纵连横的盟主在齐秦的之间变换,双方都企图通过合纵连横运动有效 地遏制对方的兼并战争,阻止对方的过分强大。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合纵连横运动适应着各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及经济形势迅速而复杂的变化, 而达到了高潮。这个高潮在整个纵横家发展历史中,是第一个高潮,其标志一是产生了众多的纵 横家代表人物,最为著名的有苏秦、张仪、陈轸、楼缓、郭隗、虞卿、甘茂等人;二是纵横家的 行为模式基本形成,而其思想与文化的内容也发展成熟,终于确立起独具特色的纵横家思想及学 术流派。 第三阶段,战国时期以统一中国为目的的兼并战争已经接近尾声,秦国由于成功地实行了纵横家 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为特点的新的连横政策,经过长期的政治和外交攻势,发展成为最大的 强国。秦国的统一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纵横家长期努力的结果。这个阶段纵横家发展的特点是 以秦国纵横家的连横运动为主。这一阶段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是范雎、蔡泽。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纵横家

纵横家

张仪是纵横家?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 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战国时 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是诸子百家之一, 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是诸子百家之一, 创始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苏代、姚贾,苏秦, 创始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苏代、姚贾,苏秦, 张仪,公孙衍, 汉书·艺文志 列为“九流”之一。 艺文志》 张仪,公孙衍,《汉书 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韩非子》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 《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 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人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 字季子 年幼之时,曾与张仪在颖川阳城( 氏,年幼之时,曾与张仪在颖川阳城(今河 南登封县)拜鬼谷先生为师。学业成就之后, 南登封县)拜鬼谷先生为师。学业成就之后, 曾先后去东周(当时周王朝已经沦落为“ 曾先后去东周(当时周王朝已经沦落为“国” 并分裂成东西二周) 并分裂成东西二周)和秦国请求出仕欲施展 抱负。 抱负。
苏秦的游说故事及传奇人生
张仪(?-前309),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国大梁( 河南开封 开封) 张仪( - ),魏国大梁 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贵族后裔 著名的政治家 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外交家和谋略家 作为中国纵横家 和谋略家。 纵横家鼻祖的张 外交家和谋略家。作为中国纵横家鼻祖的张 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 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 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学习权谋 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 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 自叹才能在张仪之下。张仪曾两次为秦 自叹才能在张仪之下。张仪曾两次为秦相, 前后共11年 亦曾两次为魏国国相,第一次4 前后共 年,亦曾两次为魏国国相,第一次 第二次仅一年余即卒于任上, 年,第二次仅一年余即卒于任上,死后葬开 封市东郊宴台河村。 封市东郊宴台河村。

诸子百家的文章

诸子百家的文章

诸子百家的文章诸子百家时期的文化大发展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但这个时期虽然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宝贵的一页。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诸子百家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诸子百家的文章一:诸子百家与天下治法进入了中学,学过了历史,我看到了自春秋战国以后,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各朝各代的治理手段的影响,想到的也很多。

看秦朝,焚书坑儒,只支持法家思想,中央集权,以法治国,我并不能说这有多么不对,但是,秦始皇不是法治有错,而是法治过了头,听不得别人一点怨言,听到别人反对他焚书,就动手坑杀儒士,到最后,秦朝也只是个短命王朝,仅有15年的政权统治,就被农民起义推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可是,他独尊儒术的行为没有体现在治国治天下上,连年征战,耗资巨大,这并非是儒家思想,官员的选拔是从儒书中选取的题目,因此,许多其它学派的才子因此而江郎才尽,虽说儒家思想影响深刻,但是这种才能,思想的虐杀,并非是儒家思想本意吧!在春秋结束之后,秦始皇采用的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曾遭到冷落,如果说董仲舒将儒家思想改进的比春秋时期更令人能够接受,以至于汉武帝将儒家思想采用为几千年来的正统思想,那么被称圣人的除了孔子应该还有董仲舒才对。

用一种幽默的话来说,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也是为了弘扬儒家思想,而汉武帝正为加强思想控制的问题而发愁,董仲舒提出这个建议,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正合适。

暂且不管他们是不是各有所思,就历代皇帝的统治时间来看,一个政权顶多就维护800多年,况且周朝大半部分的天下几乎都是别人坐的,那些霸主根本没把他当回事。

于是,我心里就有了一个想法。

治理天下未必只采用一种学说,尽管汉武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老子,庄子,韩非,仍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如果从多角度来看,中央上实行法治,也就是中央集权,而外交方面,实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礼、德与西方国家交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行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和非攻。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分析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分析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分析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和学派,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而多彩的思想世界,被后人称为“诸子百家”。

本文将就该时期的主要思想进行分析。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

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仁爱”、“礼制”、“忠诚”等重要概念,认为人的价值在于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君臣相爱”、“父子亲亲”、“夫妻一体”的理念,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

儒家思想核心在于“君子修身,以立天下”,即通过个人的修养和提高来影响整个社会。

儒家思想对后世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也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学派,其主要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认为世界是由“道”构成的,而“道”则是一种无形无物的自然力量,统领着宇宙万物的变化。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应该去刻意追求成功或名利。

他们认为个人应该让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超越人生的境界,进入到“无我”状态,从而达到心灵的彻底自由。

道家思想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不仅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对现代的哲学与社会思潮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的创立者是墨子,他主要强调工程和防御术的重要性。

墨家思想主要强调功利主义和人类平等。

其核心概念包括“兼爱”、“非攻”、“尊师重道”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后世的思想。

四、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一个独立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在于“名实不分”,即强调名声和实际行动应该是一致的。

其主张个人应该努力追求名声和地位,而不是道德修养或个人情感。

名家思想的影响力不如儒家和道家,但是其与道家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些学者认为他们常常会混淆。

五、纵横家思想纵横家思想是以商鞅为代表的一个政治与军事思想体系。

纵横家思想主张政治家和军人应该采取“纵横捭阖”的策略,以达到政治和军事的目的。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实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个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个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称“巨(钜)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子百家之纵横家摘要: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诸子百家、纵横家、代表人物、影响及其意义正文: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

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其灿烂、其多彩,在我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纵横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有鬼谷子,而最出名的就是那两个同出一门的学生, 苏秦和张仪. 对于纵横家, <韩非子> 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一、纵横家的定义「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

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纵」指「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横」指「连横」,即一强连一弱以破获众弱,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九流十家中有「纵横家者流」,是其中最讲实务的,一切从客观出发,并以取得成功为目标。

纵横家,其实是一类杰出的谋士和辨家,一直是战国社会舞台上的活跃分子,并且举足轻重,被形容为「翻手为云,覆手变雨」,操纵著战国斗争的局势。

二、纵横家的起源纵横家起源於春秋向战国过度的时代,是当时社会变革与动乱的产物。

纵横家的来源是春秋战国之交极为活跃的游士阶层,部分包括了曾是周代和春秋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所存在的一种固定职官,即刘向、刘歆和班固所说的「行人之官」;这种「游士」主要由因社会变动而获得周游列国,宣传乃至实验自己思想与政见的自由,却同时也失去固定生活经济保障与各种世袭政治地位的「士」构成;除此之外,还有当时各国诸侯、大贵族所招养的宾客,以及讲授百家之学的私学所受的弟子门徒这样几人也都是「游士」的重要成分。

纵横家从产生之初就积极干预社会政治生活,参与「百家争鸣」,充分显示出纵横家思想文化的独特风貌,纵横家是中国文化的哲学突破进程中形城和发展起来。

三、纵横家的发展。

从战国七雄的确立开始,到公元之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止。

若除去楚国早在公元六七一年就已称王之外,这段时期,若从魏国惠王在公元前三七零年称王起,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统一中国止,共历时二百多年。

这个时期的纵横家的发展,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战国七雄确立的初期,各国虽都纷纷称王,但立国尚未稳固,大都忙於巩固内政,而无力外战,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规模还不太大。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众弱联合以攻伐一强的合纵运动为主。

代表人物是惠施、公孙衍。

第二阶段: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愈激烈,国际政治形势变化迅速而频繁,纵横家的作用更加重要,,影响也更为巨大。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形成了东西方各以齐秦为核心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合纵连横的盟主在齐秦的之间变换,双方都企图通过合纵连横运动有效地遏制对方的兼并战争,阻止对方的过分强大。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合纵连横运动适应著各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及经济形势迅速而复杂的变化,而达到了高潮。

这个高潮在整个纵横家发展历史中,是第一个高潮,其标志一是产生了众多的纵横家代表人物,最为著名的有苏秦、张仪、陈轸、楼缓、郭隗、虞卿、甘茂等人;二是纵横家的行为模式基本形成,而其思想与文化的内容也发展成熟,终於确立起独具特色的纵横家思想及学术流派。

第三阶段,战国时期以统一中国为目的的兼并战争已经接近尾声,秦国由於成功地实行了纵横家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为特点的新的连横政策,经过长期的政治和外交攻势,发展成为最大的强国。

秦国的统一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纵横家长期努力的结果。

这个阶段纵横家发展的特点是以秦国纵横家的连横运动为主。

这一阶段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是范雎、蔡泽与早期的李斯。

纵横家---战国纵横之世的显学四、纵横家思想作为同属百家争鸣中一派的纵横家,则明确宣称他们所奉行服膺的是「进取之道」。

因此,各家在表述其思想时,所用之「道」的具体含义各有其异,既便同一家、同一学派在用「道」字表述其思想时,「道」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而存在细微的甚至显著的差别。

纵横家所用之「道」,具体内涵自然也有不同层面的内容。

纵横家思想与文化的三个方面包含了纵横家由表及里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即纵横家有关於社会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思想,可说是纵横家道术。

第二个层面:即有关於纵横家的道德伦理观,就是纵横家道德。

第三个层面:则显著地呈现出纵横家富於进取的纵横精神。

一、纵横家道术:事实上,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纵横家的外交政治思想对於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不仅在当时,就在战国之后的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当中,甚至直到今天,国人往往用「折冲尊俎」这个成语作为「外交政治」的代词。

究其渊源,「折冲尊俎」这个成语就产生於战国纵横家。

《战国策‧齐策五》这麼记述道:「苏代说齐闵王曰:『臣之所闻攻战之道非师者,虽有百万之军,北之堂上;虽有阖闾、吴起之将,禽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衡,折之衽席之上。

』」同篇又说道:「故谋约不下席,言於尊俎之间,谋成於堂上,而魏将已禽於齐矣;衡撸未施,而西河之外已改於秦矣。

此臣之所谓北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於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

」然而,对於纵横家,数千年来,不论是在情绪渲染的层面上,还是学术意义的层面上,最受到非议与贬抑的却又正是纵横家的外交活动,与纵横家的外交政治思想。

二、纵横家道德:由於纵横家不是纯粹学术意义上的道德伦理学家,没有专门对於道德伦理问题作过长篇大论的系统分析与论证。

纵横家是通过亲身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体验加深对儒家道德学说的认识并提出评价的,其意见散见於纵横家在战国时期奔走驰说於各国之间的纵横捭阖的游说与论辩当中。

但并不等於纵横家就没有自己的道德伦理观,一般论者认为纵横家至多只有纵横之「术」而无纵横之「学」,不承认纵横家伦理观的存在与价值。

实际上通过《战国策》、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史记》中有关纵横家的传记、史料,以及先秦的其它史籍文献,可以了解到纵横家的道德伦理学说不仅是客观的历史存在,而且具有纵横家自己的风貌与特色。

三、纵横家的进取之道:纵横家「进取之道」的特点一是「进取」,二是「有为」,如果说「有为」极大地突出了纵横家进取之道的实践性,那麼「进取」则象徵著纵横家进取之道中所蕴含的创造精神,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纵横家以「进取有为」作为最大的利和最高的善的行动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

五、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一、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鬼谷子》就是众多优秀纵横家补充、修改而成的集纵横家、兵家、道家、仙家、阴阳家等思想於一体的政治理论著作。

其书强调人在社会斗争中的主导作用和能动功用,鼓吹通过人为努力,可以改换事物的阴阳形态,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进而左右社会局面,使其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面发展,在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鬼谷子》认为,一个成功的策士在游说之前必须「定计」,「定计」前必须「知情」。

「知情」的要旨在於掌握对方的隐情,包括诸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诸侯间的关系、民心的向背和政治家本人的心性、能力、品质、憎恶喜怒等。

根据这些情况制定谋略计策,并依内外因素的变化修正自己的决策,然后加以实施。

可以说,为决策者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

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

”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

二、苏秦:苏秦是东周洛阳人,被人们认为是有名的辩士,为合纵之祖,生卒年不详。

在西元前三世纪初的历史舞台上,他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一生为了燕国的强大而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同时又大大影响齐、赵、魏等国的政治决策,为燕伐齐做了准备。

他取法诸於百家的学说加以融汇,游说诸侯国君,讲究机谋权变,被推为当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三、张仪: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为连横之父。

张仪为魏人,于魏惠王时入秦。

秦惠文君以为客卿。

惠文君十年(前 328),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

当年,张仪为秦相。

惠文君於十三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

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相会,随即免相。

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

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

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素与张仪有隙,仪于武王元年(魏襄王九年,前 310)离秦去魏。

据《竹书纪年》,张仪於此年五月卒于魏。

《汉书。

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

此书汉以后已亡佚。

在传世的战国铜兵器中,有一铜戈之上刻有“十三年相邦仪之造”和“咸阳工师”之类的铭文,当是秦惠王十三年张仪任相邦时所作。

六、纵横学术对现实的意义纵横派的学说是居士的最爱,居士爱的不是合纵或者是连横派中的那一个,而是他们能审时度势,能将自己的想法去说服诸侯,然后付之实行,借用别人只力去达到自己的理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负。

纵横派不同于儒家那种只说不练的学院派风格,也不同于道家那种虚无缥缈的高深莫测。

他实际,立竿见影。

也不像墨家那样,用个人或小团体之力去阻挡历史的发展居士是存在主义的信徒,坚信存在的就是正确的这个概念。

因此,九流十家个有各的存在价值,只是用者的看法,角度和观念之差而已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