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红人_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下的_草根偶像_余霞
国内网红经济与国外影响者营销的联系与区别——基于对于概念的比较和考察

学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理解的指导下,建立先行文献数据库并系统地对中国的网红与网红经济、中国的网红与国外的社交媒体影响者,
中国的网红经济与直播营销、中国的网红经济和国外的影响者营销的概念进行梳理,并找出他们的区别和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国
外的理论在哪些方面是可以借用的,在哪些方面急需中国自己的理论构建,以期为未来的理论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的观点,如表3所示。
归纳,开始有学者强调网红的商业价值(朱彤,2017)。我们同
通过比对不同定义我们发现对于网红经济的核心是 时注意到,许多文献将这从网红到网红经济的关键一跳的时
通过粉丝进行变现这一点,各位学者分歧较小,但是对于 间节点定在了2016年(肖赞军、康丽洁,2016;王兴元、刘泓辰,
最后的定性归类,即到底是一种营销手段还是经济模式, 先 行 研 究 的 分 歧 较 大 。支 持 营 销 手 段 说 的 学 者 将 网 红 经 济理解成为一种营销手段(黄维、夏雨,2016),而这种营销 手 段 和 传 统 模 式 相 比,以 通 过 大 数 据 技 术带 来 的 精 准 营 销 定位;移 动 通信 技 术带 来 的 高度实 时互动 性;和 互 联 网 传播性带来的巨大社会关注度而见长。而支持商业模式说 的学者将网红经济理解成为一种独立的,新兴的商业模式 或 产业,而 不仅仅 是 一种 营 销 手 段。他们 将更多的 焦 点 放 在了对 于网红 产业模 式,特别 是孵化器,M C N等 新兴事 物
3.1 社交媒体影响者(SMIs)的概念
的 描 述性 探 索 上( 陶 金国和 訾 永 真,2 016;邵 巧露 和 张 淼,
在英语中,网红被称为Social media influencer(SMIs),即
2016),并关注这种商业模式如何持续性盈利。我们还发 社交媒体影响者。他们以通过You Tube,Instagram等社交媒
刘屿霞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刘屿霞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刘屿霞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对她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解释。
刘屿霞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她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成就而闻名于世。
她的名字经常在各种学术、商业和社会活动中被提及。
她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对她所代表的价值观和追求的认可。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深入探讨刘屿霞的背景、成就、影响以及未来的展望。
我们将以客观、全面和深入的方式描述她的故事,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她的独特魅力和引人注目的特点。
在本章中,我们将对刘屿霞的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
她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个人成长经历将成为我们讨论的焦点。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她在相关领域中的突出成就,以及她对社会和行业的积极影响。
最后,我们将对刘屿霞的未来展望进行一些初步的猜测。
尽管我们不能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根据她现有的实力和才华,来推测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成就。
通过本篇文章的阅读,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刘屿霞这个名词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她不仅是一个杰出的人物,更是对我们的启示和激励。
她的故事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最后,我们呼吁读者们要关注刘屿霞的故事,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动力,为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努力奋斗。
因为刘屿霞的成功经历证明了,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并踏实努力,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总体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对刘屿霞进行了简要概述,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 正文部分包括了刘屿霞的背景、成就、影响和未来展望四个方面的分析和介绍。
在这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刘屿霞的个人经历、学术贡献以及对社会和行业的影响。
- 结论部分将对正文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刘屿霞的贡献,并提出对刘屿霞的启示和读者的呼吁。
通过这些内容的呈现,读者将对刘屿霞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从她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
网络红人: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下的“草根偶像”

了普 通 网民 的心理 需求 , 别是 满足 了青 少年群 体追 求 自我的 需要 。但 是 , 特 网络 红人 消解或 消弱 了传统榜样 和 文化偶 像 的影响 力 , 对青年 群体 树立 正确 的价值 观产 生影 响 。总之 , 会 网络红人 的 出现 表 明 网民对话语 权 的拥 有 和 实现 , 为一种 文化现 象 , 消 了先前 高级 文化和 大众 文化或 商 作 取 业 文化 间的界 限 , 明大众媒 介 的话语 权 力发 生 某种程 度 的转移 , 大众媒介 与科技 文化 和 大众 表 即 文化 汇流 , 造成 了一种 新的“ 意识 形 态” 话语 , 这具 有鲜 明的后 现代 主 义文化 的特征 。 关键词 后现 代 主义 ;草根 偶像 ;网络红人 ;自我
民借 网络参 与生产 新 的文化形 式—— 草 根文 化 。 草 根 文化 不 同 于传 统 大众 传媒 时期 由媒 体 主 导 生产 的大 众 文 化 , 不 同于 传 统 社 会 的 民 间 文 也
化 。 民 间 文 化 是 一 个 需 要 经 历 漫 长 时 间 浸 润 方 逐 步 形 成 , 受 制 于 空 间 的文 化 形 式 。草 根 文 化 是 全 且 球化 背景 下 中国文化 多元格 局下 的一 种文化 形式 ,
生 产 方 式 的 基 础 上 , 发 展 了 新 的 可 能 , 就 是 网 又 这
种 草根 文化 的意义 。
一
、
榜 样 、 像 与 网络 红 人 偶
偶像 是什 么?其 历 史 内涵 在 当代 社 会 中逐 渐
被篡 改 , 变成有 复杂 多元 文化含 义 的概念 。历 史 演 上 , 像 的宗教含 义是 神像 , 圣 经 》 , 偶 在《 中 指所有 上 帝 之外 的其 他神③。敬 拜 偶像 , 原 始宗 教 后期 的 是 信 仰形 式 , 它有赖 于神 话故事 的发 展和 雕刻 、 画 、 绘 塑 造等 工艺美 术 的发 展 。偶像 崇 拜 一 直延 续 到 阶
知识网红知识分子在后现代社会中的角色转型

知识网红知识分子在后现代社会中的角色转型一、本文概述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知识分子的角色和地位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
作为社会精英和意见领袖,他们不仅需要继续承担起传递知识、推动思想进步的重任,更需要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路径。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知识网红作为一种新兴的知识分子形态,逐渐在公众视野中崭露头角。
本文旨在探讨知识网红在后现代社会中的角色转型,分析他们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媒体生态,以及他们在知识传播、社会影响和文化塑造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知识网红现象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后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新角色和新使命,为未来的知识传播和文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知识网红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崛起在后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知识网红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他们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独特见解和人格魅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聚集了大量粉丝,成为了后现代社会的“意见领袖”和“知识传播者”。
知识网红的崛起,首先得益于后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和知识碎片化。
在这个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过载和知识焦虑的问题。
知识网红通过整合和优化知识资源,将复杂、深奥的专业知识以简洁、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公众,满足了人们对高效、精准知识的需求。
知识网红在后现代社会的崛起还离不开其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人格魅力。
他们善于运用故事叙述、情感共鸣等手法,将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
同时,他们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魅力也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喜爱,形成了强烈的粉丝效应。
知识网红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崛起还受到了社交媒体平台的推动。
这些平台为知识网红提供了展示自我、分享知识和互动交流的舞台,使得他们能够快速积累人气和影响力。
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技术也使得知识网红的内容更容易被目标受众发现和接受。
在后现代社会中,知识网红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逐渐崛起,成为了知识传播和意见领袖的重要力量。
从拉斯韦尔5W模式看“丁真走红”事件

|RADIO &TV JOURNAL 2021.42020年11月,来自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的少年丁真因为一条不到10秒的抖音视频走红网络。
视频中的他身着藏族服饰,眼神干净清澈,面露微笑,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和未经修饰的容貌与人们已经审美疲劳的精修美颜形成强烈的对比。
丁真的出现唤醒了人们对于原生态审美的渴望,这种稀缺性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拉斯韦尔5W 传播模式为理论依据,分析“丁真走红”事件。
一、拉斯韦尔5W 模式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谁(Who )、说了什么(Say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即5W 模式。
这个模式简明而清晰,是传播过程模式中的经典。
该模式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5W 模式下的“丁真走红”事件(一)传播者拉斯韦尔5W 传播模式中的“谁”就是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丁真走红”事件背后的传播者主要包括普通网民、丁真本人和当地官媒等。
福柯在《无名者的生活》中感叹道:“长期以来,只有血统的传承、出声与英雄事迹才能赋予一个人进入历史的权力。
如果说有时的确会有一些无名之辈享受历史的荣耀,但那也是借助了某些异乎寻常的事情,这些事情要么圣洁要么罪大恶极。
”但是,新技术的发展赋予了普通人参与传播的能力,他们就是福柯所说的“无名之辈”。
社会话语权逐渐从精英让渡给普通人,广大群众也可以代替专业团队成为造星主体。
丁真最先是在抖音平台走红,摄影师胡波作为个人用户将拍摄的视频发布在抖音平台,用最直观的方式进行个体叙事。
文艺论坛佘晔简介

文艺论坛佘晔简介
佘晔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艺评论家之一,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成长于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父亲是一位文学教授,母亲是一位作家,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佘晔从小就对文学、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展现出异于常人的思辨能力和文学才华。
他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在各大文学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艺评论文章,对于文学的鉴赏和理解非常独到。
大学期间,他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团,并且在社团中担任了编辑和撰稿人的职务。
他以他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才华出众的写作技巧,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毕业后,佘晔进入了一家文艺杂志社工作,他成为该杂志的编辑部成员,负责撰写文艺评论文章和进行编辑工作。
在这个职位上,他有机会接触到众多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见解。
2010年,佘晔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本专著《当代文艺中的审美价值》,该书从哲学和艺术的角度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文艺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的里程碑之作。
佘晔的文艺评论风格独特,富有思想深度,同时又通俗易懂,让众多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启迪和收获。
佘晔的评论涵盖了文学、电影、音乐、绘画等多个艺术门类。
他善于从不同艺术形式中发现共通之处,并将之与当代社会背景相结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他对于文学作品的细致剖析和独特的视角,使他的评论具有一种独特的思考力和深度。
除了撰写评论文章,佘晔还积极参与文学研讨会和文艺论坛。
他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发表演讲和主持讨论。
他的思想观点和文学见解被广大读者和学者认可,并且对于文艺界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后现代主义视域下赏析《看不见的人》

从后现代主义视域下赏析《看不见的人》孟红霞【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12)002【摘要】小说家拉尔夫.埃利森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虽然不是创作于后现代主义小说高潮时期,但小说明显地带有很多后现代主义的写作特征。
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看不见的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要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当时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揭示了人们在迷茫的世界中,积极寻找内心追求的渴望。
%Invisible Man is Ralph Ellison's masterpiece.Although the novel is not written in the period of postmodernism,but it is of some postmodernist characteristics shown in this novel.The author wants to reveal in his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ism some social phenomenon people longed for understanding and the attitude people have towards their life.【总页数】2页(P115-116)【作者】孟红霞【作者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相关文献】1.《看不见的人》象征主义手法赏析 [J], 张雁2.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看不见的人》 [J], 黄耀华3.《看不见的人》象征主义手法赏析 [J], 张雁4.互文性视域下《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黑人男性自我建构研究 [J], 孟萍;赵学德5.成长小说视域下《看不见的人》中祖父的形象探析 [J], 阿依则姆古丽·如苏力;王业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余华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论余华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巨匠,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本文将探讨余华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并列举以下九个提纲标题:一、逆向叙事余华的小说常常使用非线性时间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时间的错乱。
他善于用闪回和预示的手法,将时间线打乱,增加了小说的复杂性和难度。
二、碎片化叙事余华的作品善于运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在文本中穿插着各种看似毫不相关的碎片,如随机的文字、语句和符号,这一些看似故意的断片式写作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也是他对现实世界的抵抗。
三、否定权威后现代主义作家反对权威和权力的统治,他们经常使用荒诞和讽刺的手法来质疑既有的权威和主流的话语体系,突出小人物的角度和想法,余华的小说中常常表达出对社会现实、人性弱点或政治话语的反思。
四、文本的自我反思余华的小说经常反思文学创作本身,他对小说的写作形式和创作技巧的探究,使读者发现文本内部的问题和矛盾,这种对文本自身的重视和探究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特点之一。
五、多元观察角度叙述者的切换和人物间的交错,使得小说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观察角度。
这种多元的视角展示了小说人物的复杂性、跨越角色和身份的多样性,使得小说的故事更加生动、奇幻、真实和复杂。
六、混杂文本余华的小说常常融合多种文本形式,如情节、传说、新闻等,这种混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和娱乐性,同时也突出了文化碎片的世界化、融合性和流动性。
七、意义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认为意义并非是固定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余华的小说经常在意义上出现多样性,读者往往面临着一种不确定性和困惑,他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历史环境之下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八、自由主义与反知识分子余华的小说探索自由主义的观点,在文本中反映了小人物对自由主义的向往和追求。
另一方面,余华的小说表现出反知识分子的倾向,对那些弱势群体抱有深情和关注,并对富人、权贵持有一定的严肃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9卷第4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Vo l .49 No .4Journal o f Huazho ng N or mal U nive rsity (H umanities and So cial Sciences )Jul . 2010 收稿日期 2010-04-10网络红人: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下的“草根偶像”余 霞(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武汉湖北430070)摘要 网络红人是网络中产生的“草根偶像”,是一种重要的网络文化现象,它展示了一个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景观。
网络红人与榜样、偶像密切相关,但在生产主体、情感取向上不同。
其编码模式深深打上了后现代的烙印:通过去背景与背景重置,消灭了历史感;通过碎片化,呈现出肤浅化;众人狂欢式的集体生产令主体消亡。
其生产和消费中的娱乐心态和放纵心态亦具有后现代的特征。
网络红人的文化意义变动不居,同样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网络红人反映了普通网民的心理需求,特别是满足了青少年群体追求自我的需要。
但是,网络红人消解或消弱了传统榜样和文化偶像的影响力,会对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总之,网络红人的出现表明网民对话语权的拥有和实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取消了先前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或商业文化间的界限,表明大众媒介的话语权力发生某种程度的转移,即大众媒介与科技文化和大众文化汇流,造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话语,这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草根偶像;网络红人;自我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当代传媒日益将人们带离物质消费,引向符号消费,深刻体现了后现代社会的文化逻辑。
网络无疑是其中最具后现代特征的媒体,其强大的技术支撑使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形式成为可能,草根参与文化创造和消费就是一种表现。
大众文化时代,文化的机械复制特征解构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遭受来自精英文化的深刻批判和种种抵制之后,这种市场和经济驱动的文化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形式。
网络在承继大众文化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可能,这就是网民借网络参与生产新的文化形式———草根文化。
草根文化不同于传统大众传媒时期由媒体主导生产的大众文化,也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一个需要经历漫长时间浸润方逐步形成,且受制于空间的文化形式。
草根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多元格局下的一种文化形式,在这个特殊语境中,中国、西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等多种文化共时并存①。
后现代主义正是“一种允许一系列极不相同而又从属的特征存在和共存的文化概念”②。
带有网络媒体技术独特性的网络文化展示了一个后现代的文化景观。
本文拟对其中的网络红人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关注它与传统的榜样、偶像的差异,探讨它的编码模式及其后现代文化特征,进而分析其生产和消费心理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以此为基础总结网络红人作为一种草根文化的意义。
一、榜样、偶像与网络红人偶像是什么?其历史内涵在当代社会中逐渐被篡改,演变成有复杂多元文化含义的概念。
历史上,偶像的宗教含义是神像,在《圣经》中,指所有上帝之外的其他神③。
敬拜偶像,是原始宗教后期的信仰形式,它有赖于神话故事的发展和雕刻、绘画、塑造等工艺美术的发展。
偶像崇拜一直延续到阶级社会④。
当下,它除了部分地保留崇拜等含义外,内涵和外延都被世俗化扩大,这种世俗化就像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一样,从高雅文化走向大众文化、通俗文化。
偶像在今天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
这里的大众文化主要指由现代大众传媒等文化工业所制造的流行文化,草根文化则强调来自普通人。
作为颇具代表性的草根文化现象,网络红人就是由草根生产、主要在网络中被广泛传播,随后为传统媒体跟进关注,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的大众偶像———本文中称为“草根偶像”。
105网络红人与榜样、偶像密切相关,他们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如被关注,被喜爱,被学习和模仿),但本质上却存在差异。
第一,生产者不同。
榜样是官方生产的,他们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也可以是被塑造的文学艺术形象。
他们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往往表征了某个时代官方所鼓励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追求。
如雷锋、焦裕禄等所代表的政治榜样,鲁迅等所代表的文化榜样。
偶像是当代各种社会力量共同生产出来的,其中传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代表为体育明星、歌星、影星等。
他们是消费社会背景下迎合受众的消费心理被商业化地生产并通过批量复制和广泛传播制造出来的大众偶像,有比较突出的经济和文化意义。
网络红人是由网民生产出来的。
如“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凤姐”、“犀利哥”等等,他们具有较多的文化意义。
榜样、偶像、网络红人的生产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变化,“走过了一个政治文化驱动———商业文化驱动———草根文化驱动的历程”⑤。
第二,受众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取向不同。
受众对三者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取向。
受众对榜样是“敬”———敬仰榜样的行为,相信榜样的力量。
榜样为官方推介,受众被教育,逐渐形成对榜样的敬爱,将之视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受众对偶像是“爱”———喜欢并崇拜偶像,甚至出现盲目崇拜。
受众对网络红人则是“乐”———一种娱乐的心态。
网络红人的受众就是网民自己,他们有特殊的情感渗透在里面,不同于对榜样的崇敬和对消费偶像的喜爱,更多的是一种娱乐。
网民生产网络红人并置之于被看的位置,既不是用来自我教育,也不是用来模仿,只是一种带有欣快感的娱乐化的体验和观赏。
在这场草根阶层的文化盛宴中,真正主导的是平民大众。
正是这种娱乐的平民化才使“芙蓉姐姐”的S型身材暴露在网民的视线里,“凤姐”才可以毫无顾忌地将自己与鲁迅相比较。
因为摆脱了政治的束缚和经济的控制,作为纯粹的娱乐,这些原本普通的人才“受关注”和“受重视”。
二、网络红人生产的编码模式及其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几乎同步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
它强调解构、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共生、折中主义、否定权威等等,按詹姆逊的归纳,有平面感/深度模式削平、断裂感/历史意识消失、零散化/主体消失、复制性/距离感消失等特征。
作为后工业社会的标志之一,互联网也许是后现代主义状态的最完美的说明书。
可以说,网络传播与后现代理论所倡导的思想不谋而合⑥。
如网络传播主体的消解、文本的拼贴与粘合、信息的表面化、肤浅化等等。
网络红人是作为普通民众的网民———草根生产出来的,其编码模式深深打上了后现代的烙印。
我们将以“芙蓉姐姐”和“犀利哥”为例进行分析。
网络红人这一名称在中国的出现与“芙蓉姐姐”有关,可以说,她是中国网络红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经百度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等网站的检索发现,作为专有名词,“网络红人”2005年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并与芙蓉姐姐产生较多的联系。
因此,选定芙蓉姐姐为例进行分析是有代表性的。
另一个案例是2010年初最有名的网络红人“犀利哥”。
“犀利哥”源自蜂鸟网上传的一组照片,后于2010年2月23日,因天涯论坛一篇帖子,被网友誉为“极品乞丐”、“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乞丐王子”等。
其影响席卷国内,并迅速传至日韩和欧洲国家。
“犀利哥”的传播和走红表明:网络时代的当代中国文化,在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对其他国家产生类似的影响,这正是詹姆逊所说的多国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化特征。
因此,本文将“犀利哥”作为另一个重要的案例讨论。
(一)去背景与背景重置———历史感的消失历史感的消失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其手段往往就是借助于背景的模糊化或者去背景化。
这也正是当下网络红人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编码模式。
“芙蓉姐姐”最初借网络进行自我展示,利用了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论坛,大学生们的力捧使其渐渐脱离原型本身的背景。
她的身份、生活经历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不断放大和突出的对自我的身体迷恋。
“犀利哥”源自摄影爱好者的偶然捕捉,一旦进入网络传播,他就被去背景化了。
令其迅速传播和走红的不是他的真实身份和生活背景,而是与图片相关的视觉刺激。
网络上被疯狂传播的是背景越来越变幻无穷的犀利哥,大都市中乞丐的阴暗的背景渐渐被消解,移入的是T台、影视场景等充满时尚气息的场所。
与此一道被消解和替换的还有人物身份。
犀利哥蒙上了电影明星的光环,除了显目的着装和独特的眼神外,其他真实的东西都被隐去,犀利哥转身成为与其他明星偶像一起闪耀在荧106幕和舞台上的偶像———尽管是虚拟的符号化的偶像,但这才是真正被喜欢的网络红人“犀利哥”。
詹姆逊在揭示后现代主义的内在逻辑时,正是以大众传媒的影响作为典型加以论述的,他说:“我只能就着一个重要的题旨揭示这一点:即历史感的消失,那是这样一种状态,我们整个当代社会系统开始渐渐丧失保留它本身的过去的能力,开始生存在一个永恒的当下和一个永恒的转变之中,而这把从前各种社会构成曾经需要去保存的传统抹掉……于是,媒体的资讯功能可能是帮助我们遗忘,是我们历史遗忘症的中介和机制”⑦。
当网络红人被从真实的历史生活场景中剥离出来之时,不仅其本身变成了一个没有历史内涵的空洞的符号,历史本身在这里也变得不清晰,甚至看不见了。
(二)碎片化的原型与变型———平面化、肤浅化网络红人的生产经历了由原型到变型的编码过程。
无论是原型的呈现还是变型的过程,都表现出无深度的平面化,使之最终成为与有深刻政治内涵的传统榜样和经济内涵的大众传媒偶像不同的肤浅的网络“草根偶像”。
尽管传统的榜样和偶像生产过程中,也会突出某些方面,但整体性仍然是受众所期待的。
网络红人则不同,受众和生产者都只是关注某一点,或者某些零散的方面。
如“芙蓉姐姐”的S型,“犀利哥”的“混搭”服饰。
“芙蓉姐姐”在网络上传播的照片和抒情文字可以说是碎片化的视觉文本,以视觉的刺激吸引注意力,而不是以完整的形象吸引人。
“犀利哥”亦是如此,网民在传播过程中专注于根据原型的着装和表情来变型,破旧的牛仔裤、醒目的腰带、皮夹克和大衣的组合、冷漠的眼神,这些纯粹视觉化的碎片吸引了网民的注意力。
对原型的种种变型仍借用这些碎片化的东西,与大家熟知的影星、电影等随意嫁接,产生奇特的效果———一种由网民自己生产出来的虚假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自实现预言,即网民们在发掘出犀利哥的视觉化特征后,将它和熟悉的影星及背景融合,从而生产出更加熟悉和喜爱的形象和场景。
于是,变型更加以碎片化的方式和印象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犀利哥”的变型大量运用了PS手法———以计算机进行图文处理的方法,实际上它正是网络红人生产的技术特征,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上的特征———操作日益简单化的电脑技术使网民成为草根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同时也导致了网络红人的另一个后现代主义特征,即主体性的消失。
(三)众人狂欢的集体生产———主体之死根据传播符号和传播时间,中国的网络红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木子美、蔡痞子等为代表,他们以文字等传统符号介入网络,受众关注的是他们传播的信息而不是他们本人;第二阶段以“芙蓉姐姐”为代表,综合运用图片、视频等符号展示自己或他人,受众关心的是信息和信息所指向的人;第三个阶段是以“天仙妹妹”、“犀利哥”等为代表,他们偶然被发现并被传入网络,受到网民合力编码和传播,成为备受关注的第三代网络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