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化的历程教案

人类进化的历程教案
人类进化的历程教案

人类进化的历程教案

件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8715385351.html,第二单元人类起源之谜第2课人类进化的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从古猿到人猿相别森林古猿的特征;南方古猿的特征从森林古猿到晚期智人在体质、使用工具方面逐步进化的表现,以及发展过程反映出的特点探究影响从森林古猿到晚期智人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因素运用图片直观反映运用地图表明遗址列出表格横向比较人类在适应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逐步演进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从人猿相别到智人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生存时间和特征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人类进化的集中反映是文化的进化探究人类进化的意义体质变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物证比较人类进化与文化进化相伴随,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人类进化的进程。难点影响人类不断进化的因素及主要原因。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围绕“人类进化的历程”这个主题,用三个子目,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个方面,介绍“从古猿到人猿相别”“从人猿相别到智人”人类进化的粗线条发展过程;第二方面,介绍“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画龙点睛,揭示历史探究的现实功能。本课内容与第一课一

样,历史久远,资料匮乏,但由于人类进化本身就具有神秘性和吸引力,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建议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人类进化过程的新发展,深入理解探讨人类进化的重大意义。本课引言部分由示意图和文字组成。示意图用形象的躯体形态勾勒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一方面,从古猿到人类的进化就是从四足行走到上肢和下肢分离、直立行走的发展过程;同时,脑形的变化揭示了古猿到人的脑容量的变化。文字部分是围绕“人类进化示意图”,用生动、细致的语言描述现代人与祖先的变化,并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类是在不断进化着的。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正文内容之前,充分运用引言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放大的、动态的图片或是投影演示人类的进化过程。问题一:现代人与祖先从体质上对比,有哪些变化?允许学生阅读引言文字内容,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问题二:现代人与祖先的差别说明什么问题?导致这样变化的因素是什么?人类是如何进化的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内容。第一个子目“从古猿到人猿相别”课文叙述了2300万年前~180万年前古猿的进化概况。由于古生物化石资料的缺环,从古猿到“能人”之前的进化链难以比较清晰地绘制出来,课文只选择了从古猿到人猿相别进化过程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环节,一个是森林古猿,一个是南方古猿,虽然不能确定二

者具有直接的进化联系,但是它们同属于猿类,存在的先后关系和反映出的不断进化趋向为探究人类进化历程提供了有力证明。(1)森林古猿的进化森林古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森林古猿的出现是探索人类进化历程的阶段性标志,即一部分具有猿类特性的灵长类逐步区别旧大陆猴类。课文关于森林古猿的概念分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一是关于森林古猿体质的基本特征。森林古猿生存于距今2300万年~1000万年,生活在热带森林,过树栖生活,以果实为食,体质与黑猩猩接近,用四足行走,可以用臂行法在树上活动,因此,考察森林古猿化石而只针对其某一部分进行分析就会出现错误的结论。建议教师补充猿和黑猩猩的相关知识。二是关于森林古猿分化。森林古猿是自然发展的产物,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森林古猿有重要的影响。在地质年代第三纪中新世到上新世末期,地球上的气候和地形发生了变化,全球范围的造山运动很活跃,相继出现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在东非甚至出现了长达8000千米的断裂谷,这样大规模的地壳运动,致使全球气候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森林逐渐消退,林间空地增大,稀树草地出现,森林古猿面临生存的选择,沿续旧的生活方式的古猿选择南方和森林;留在新环境生活的古猿,开始地面生活,适应性强的,逐步演变为新的种属,不适应的逐步被淘汰。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两种发展方向初步形成。(2)南方古猿的进化课文关于南方古猿的介绍跳跃

性比较大,学生阅读可能在理解上有点困难,或是产生误解。建议教学时,对涉及南方古猿内容的两个自然段可以适当调整。课文解释南方古猿一是进化的表现,南方古猿体质特征与人类接近,能够直立行走,可以使用天然工具,可能有语言能力;二是关于南方古猿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地位的评价。课文采用了一种观点,即南方古猿是最早的人类或是从猿到人的最早类型。南方古猿生存年代是距今550万年~100万年前,因此,从森林古猿到南方古猿,之间有一个寻找化石的缺环,这也是课文“历史纵横”补充的问题,建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信息,弄清人类进化大致态势,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第二个子目“从人猿相别到智人”课文叙述了180万年前~4万年前人类进化历程,这也是现代人种最终形成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阶段划分,目前国内外学者存在一些分歧,主要是角度和标准的差异导致的,由于这一时期古化石、遗址发掘相对丰富,因此,选择任一分期法都有充足例证,课文选择了比较严谨的分期法“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建议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选择空间,不要强求学生接受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就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1)进化的能人。能人概念的提出是人类进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无论是森林古猿,还是南方古猿,如果称之为人猿,到这一时期,就可以称为原始

人了。课文关于能人的进化表现谈了四点内容:第一,能人的出现是与南方古猿有亲缘关系的,进化具有连续性、传承性,在此之后的进化链较为完善。第二,能人不仅是工具的使用者,而且是工具的制造者,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发现的能人化石附近还发现了石器,包括可以割破兽皮的石片,带刃的砍砸器和可以敲碎骨骼的石锤。第三,能人体质进化中,脑容量接近现代人的一半,手骨和足骨与现代人相似,手脚变化先于脑容量的增大。第四,由于对黑猩猩制造工具的观察,现在基本放弃了“人是工具制造者”的定义,人类的形成是以直立行走为标志的。(2)进化的直立人。直立人显然在身体方面比能人有了更大进化,能够直立行走,脑量也增加了,但是猿的特征很明显。在170万年到30万年前的漫长岁月,直立人的体质变化不大。课文着重提到两点,一是直立人学会使用自然火。火的使用增加了原始人抵御自然的能力,扩大了生存的空间。直立人这一时期不仅可以在热带地区生活,也可以到气候相对寒冷的地球中纬度地区生活。用火烧熟那些难以消化和不宜生吃的食物,穿兽皮以保暖等,使人类的文化又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二是周口店的北京猿人。20世纪20年代末,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发现的猿人遗址,出土的化石数量多、门类全,为关于人类进化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同时,也有力证明中国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地位。北京猿人是直立人的重要代表。(3)

进化的早期智人。直立人发展之后是早期智人阶段,这一阶段无论是人的体质,还是工具的使用,人类的演化有了明显的进步。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5万年~4万年前。课文首先介绍早期智人的体质和使用工具的进步,早期智人脑容量增加,体质形态与现代人接近。发明了人工取火,制造的工具较为精细,但依然属于旧石器时期。其次,早期智人的化石遍及欧洲、亚洲、非洲,1856年在德国发现了被后来定名为尼安德特人的化石,考古显示尼安德特人不仅使用精细的工具和人工取火,而且还有埋葬死者的习俗,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早期智人的一个重要代表。在中国,发掘的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化石比较多,有广东马坝人、山西丁村人、湖北长阳人等,可以认为它们代表了中国长江、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里程。(4)进化的晚期智人。课文介绍晚期智人内容很少,距今4万年前,人类进化历程进入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种在这个阶段基本形成。晚期智人化石遍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使用工具更加精细,而且掌握了穿孔技术。体质的发展与现代人没有差别。建议教师运用课文中克罗马农人化石复原图或者中国的山顶洞人复原图加以说明。第三个子目“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课文用三个自然段叙述了两个观点,一是人类进化的涵义;一是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虽然三个自然段字数不多,但理论性强,认识水平高,学生可能一时不能理解,建议教师多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内

容整理、归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活动探究,理解课文观点。(1)人类进化的涵义。课文归纳了三点,第一是人在与自然互动过程中,生存和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工具的使用和发明方面;第二是人的体质的变化,但这不是主要的;第三,是与人的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相伴随,创造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进步,如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等,它是人类进化的最集中的反映,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课文中人类文化发展的物证加以说明。三者关系是,体质变化是一种自然性,工具的创新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动力和表现,文化进化是人类进化整体、质的反映。(2)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课文十分明确讲了三点,即有助于科学理解人类的来龙去脉;有助于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有助于对人类未来积极的预测。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关于“从古猿到人猿相别”一目,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时间遥远、课文叙述简单、相关概念好记不易理解,教学设计不能指望师、生的一方活动,必须形成互动,形成探究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利用课文引言的“人类进化示意图”和右边文字,提出问题“人类是怎样进化的”导入课文学习。其次,要求学生通读课文,粗线条设计人类进化的“流程图”,同时把相关的固定概念圈出来。在此基础上,策划小型的阅读交流会,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画出的人类进化“流程图”,师生共同对“流程图”加以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

第三,教师对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总结,结合学生的疑惑和课文内容,重点讲解。(1)区别人猿和猿人的概念,前者是古猿向人类过渡,属于猿类,后者虽然带有猿的特性,但已经过渡到人类。(2)森林古猿的分化是自然环境变化和古猿的适应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占主导的因素是古猿的适应能力。(3)从森林古猿到南方古猿在传承关系上,目前化石考古还有缺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表,让学生边听边看,了解古猿的进化历程。也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对比森林古猿和南方古猿的异同,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是在进化的。关于“从人猿相别到智人”一目,这部分虽然概念多,但内容详实,通俗易懂。难点是每个时期的代表性化石、遗址多,学生容易混淆。本目教学,可以与第一个子目一样,首先,教师请学生通读本目,圈出相关的概念,由于本目条理较为清晰,教师可以转换角度,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表格,对比“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为了帮助学生区分代表性化石、遗址,教师应准备中国和世界地图,通过地图加深学生印象。其次,请部分学生展示所画的表格,并引导学生对表格内知识点进行评价,包括正确与否、完善与否。对表格同类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如“从能人到晚期智人体质是如何变化的?”“从能人到晚期智人使用工具上有怎样进步?”“从能人到晚期智人化石、遗址发掘范围是怎样变化的?”“如何看待上述三个进化的关

系?”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把第一目人类进化内容和第二目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进化在距今180万年以后,呈现加速度发展的趋势。关于“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一目,如上所述,理论性强,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前面内容回顾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1)“人类进化的涵义是什么?”(2)“人类进化的成果是什么?”不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而是让学生结合表格内容自己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可能提出新的观点,有依据的就要鼓励。在这里,教师要对文化这个概念加以诠释,可以结合课文中“人类文化发展的物证”形象说明。最后指出,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所在。2.教学案例案例一讲解从森林古猿到南方古猿的进化历程,用图示法:图1:进化历程图2:对比图名称时间体质特点使用工具进化评价森林古猿南方古猿案例二讲述进化中的直立人,选择北京猿人为代表,用遗址照片和猿人头部复原像,通过投影说明。图片1 北京猿人遗址照片距北京城约50公里,位于北京房山县的龙骨山。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具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这一发现和研究,奠定了“北京人”在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遗址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的遗址。图片2

北京猿人头部复原像北京猿人是因1927年北京周口店发现一颗猿人牙齿而得名,1929年发现完整的头盖骨,遂闻名于世。北京猿人的特点是头骨最宽处位于左右耳孔稍上,眉脊粗壮向前突出,头骨厚,牙齿粗大。案例三分析人类进化的涵义,要借助“从古猿到人猿相别”“从人猿相别到智人”两目内容的整合,启发学生。首先问学生:从古猿到智人的进化主要探讨哪几方面问题?图示1图片2 人类文化发展的物证,这些物证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四、问题解答【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人类进化经过几个重要阶段?解题关键:自然性直立行走是人、猿的分水岭。思路引领:阶段;主要表现。答案提示:第一阶段是从古猿到人猿相别,距今约2300万年~180万年。典型代表有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第二阶段是从人猿相别到智人。距今是180万年前~4万年前。人类进化经历了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时期。2.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何在?解题关键:人类进化集中是文化的进化。思路引领:进化的涵义;进化的意义。答案提示:人类的进化过程是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的体质不断增强的过程,更是人类文化进化的集中反映。探索人类的进化有助于科学理解人类的来龙去脉;有助于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有助于对人类未来积极的预测。

件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8715385351.html,

人类的进化历程.

人类的进化历程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猛烈撞击到墨西哥的尤卡坦丰岛上。这一撞击在短时间内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和气候,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崩溃,当时80%的生物物种惨遭灭绝,尤其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地球霸主恐龙的消亡,为哺乳动物的演化和繁盛提供了契机。 50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放射状快速进化,从低级灵长类动物的原猴类中,分化出高级灵长类动物。这时候,有的猴类开始向猿类演化,原始猿类逐渐从猴类中分离出来。目前已知的最早猿类,是出土于埃及法雍的生活于3500万至3000万年前的原上猿,其次是距今2800万至2600万年前的埃及古猿。2300万年前,又演化出森林古猿,目前在非洲和亚欧大陆的很多地方,都发现有森林古猿的化石。1000万年前,森林古猿消失。 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森林古猿分化出了巨猿、西瓦古猿和拉玛古猿等多个分支。1400万年前,拉玛古猿开始出现,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都发现有拉玛古猿的化石(中国云南禄丰也有发现),其共同特征是: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前臼齿为双尖型,釉质厚。这些等点与人类相似,而与猿类不同。多数学者认为,拉玛古猿是人类和猩猩的共同祖先。 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开始在非洲东部制造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裂谷,把非洲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相对独立的动植物系统,这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因素。600多万年前,南北美洲还不相连,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中部,洋流相通;北冰洋较暖,其海水盐分较高,不易结冰。后来,

地轴倾斜角产生变化,地球接受的太阳光略微减少;地壳运动在中美洲制造了巴拿马地峡,阻断了两大洋的中部洋流;北冰洋雨水增多,其表层海水的盐分降低,较易结冰。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南北两极形成大冰盖;南北极的大冰盖又反射出大量的太阳光,从而使地球进入冰河期。在那冰河时代,气候严寒大量的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于陆地之上,海平面下降了大约50米,全球干旱少雨,地中海干涸。这时候,在非洲大裂谷的西部,由于地处赤道附近,距离大西洋不远,而且地势较低,仍然雨水充沛,森林茂密,那里的拉玛古猿栖息在大树之上,食物充足,生活悠闲,所以进化缓慢,后来逐渐演化成猩猩。与此同时,在非洲大裂谷的东部,地壳运动抬高了地势,阻断了来自遥远的大西洋本来就不太多的水汽,使那里的降雨量由西向东渐次减少,原有的大片森林退化成草原,那里的拉玛古猿无树攀援和栖息,不得不来到地面,而且食物稀少,生活艰难。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取食物,躲避天敌,使视野开阔,大裂谷东部的拉玛古猿开始学习直立行走。这期间,一些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种群,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灭绝了。500多万年前,非洲东部出现了一种双脚勉强可以行走,双手作辅助的大型高级灵长类动物,这就是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因其骨骼化石最早发现于非洲南部而得名,又称最早的人类(人属),或与其后裔的鲍氏猿人、能人和匠人一起统称为早期猿人。南方古猿的骨骼化石,主要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发现过十几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露西女士”。露西女士,1974年出土于埃塞俄比亚,生活在300多万年前,死亡年龄在20岁左右,全身骨骼保存率达40%。南方古猿的主要特征是:齿弓呈抛物线形,犬齿不突出,没有齿隙;脑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案

第二节生物的进化 一、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够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了解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够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难点】 用比较的方法,利用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排列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容】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是一团迷雾,世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我们一起学习了5种,比如? 学生:神创论、小水滴、外星球或星际尘埃、热泉喷发…… 教师:虽然生命的起始点还找不到源头,但生物进化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生物逐渐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演变成现在的万物。生物进化的历史是久远的,没有人能在历史的隧道中畅游,所以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失去了见证人。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教师: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主要看以下几种。首先,大家翻

开书55页;仔细观察课本上所提供的图6-3-6生物化石和图6-3-7不同地层化石示意图,动动脑,能否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呢? (学生阅读,教师出示挂图或标本。) 教师:挂图上所示是课本上两幅图的放大图,以及其他的一些生物化石。大家注意比对,把你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学生A:我曾经看过一个资料,里面介绍了一些有关化石的问题。有些化石是生物的遗体,像琥珀里的昆虫;有些是遗物,例如恐龙蛋、粪便等;还有的则是它的生活痕迹,例如已经发现的恐龙大脚印。这些化石都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 教师: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为什么它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呢? 学生B:化石之所以能为研究提供证据,因为古生物的遗体、遗物、生活痕迹都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后形成了化石,而且这些化石与当时的生活年代是在一起的。 学生C:在第二幅图中,我观察到这样几个问题: (1)地球表面在生物进化中是不断运动的,地层也随之上升、下降、扭曲等; (2)通过对地层由下到上的比较,我发现从下到上的地层中生物遗体越来越复杂; (3)通过同一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可以大致了解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不同生物。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或同一地层中的不同化石作比较,就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教师总结: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P56图6-3-8始祖鸟复原图。仔细观察这种始祖鸟更像哪种动物?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讨论) 学生D:我感觉它比较像鸟类。它的身体表面有羽毛,还有翅膀,嘴的外形又比较像鸟的喙,所以我认为它应该归属到鸟类中。 学生F:我认为它更像爬行类动物。在它的前肢上长有指,指的末端有爪,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

生物的进化历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济南版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3节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在知识目标上,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在能力目标上通过观察化石、标本、图片等,尝试推测生物可能的生活环境,并且对生物的进化趋势进行推理;在情感目标上,引导学生破除对生命的神秘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学习,知道了不同生物的结构、功能、生理特点以及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是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其次才是进化的主要历程。目的是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点,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轻松解决重难点问题。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用进化树的形式介绍这一内容可以通过直观又简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个知识。这里面涉及到的生物种类虽然基本上都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已经隔了一段时间。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我先以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在完成进化树的填图之后,纵观全局,引导学生总结出进化的总趋势,并且点出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自共同祖先这一真理。让学生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 提高分析比较信息的能力,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目标 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三、重点难点 1.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方法,提高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说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制作生物的进化树卡片、化石标本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和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讨论为主,并渗透启发式和配以多媒体放映 六、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设计过程

人类的进化历程有哪些详细过程

人类的进化历程有哪些详细过程? 在地球生物圈中,物质和意识组成我们这一现实世界,组成了地球生物进化文明的序幕,使得我们这一现实世界五彩缤粉。 在当代人类的眼里,科学与文明是一盏不可分割的神灯,它带给人类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试爆成功,爆炸力相当于两万吨TNT炸药。同年8月6日和9日两颗原子弹分别投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使两个城市瞬间化为废墟,举世震惊。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宣告了航天时代的到来。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将两名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第一次实现了数千年来月亮旅行之梦。1945年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现晶体管后,电子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每5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和成本降低10倍,把人类带入了电脑化时代。 20世纪的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巨大生产力,创造出文明史上最为辉煌的伟大奇迹。在物质领域,高分子化学材料、生物技术、遗传工程、新型建筑材料、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等;在意识领域,科学文化、教育、艺术均步入电脑时代,都在点缀着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对这异彩纷呈的物质、意识文明,人类不禁会产生这一个信念,科学文明简直是万能的,它会有什么做不了的事情呢?如果它现在无能为力,那肯定是因为它还不发达,只要继续发展科学文明,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人类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 然而,在科学文明成功的背后,人类已经看到一个无比强大的潜在危险正在显露出来,1987年7月11日,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市的一名叫特伊.加斯帕尔的男婴降生了,这事引起全世界的特别关注,连当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德奎利亚尔先生也专程赶到医院探望。事情的关键并非由于这个男婴自身有什么独特之处,而是因为,他是地球上的第50亿位居民。50亿,也许算不得什么惊人的天文数字,但对地球来说,不啻于足球场上亮出一枚黄牌,50亿人口,对地球生物圈环境而言,的确是一声洪钟般的警告。到了1997年,人类的人口已近60亿;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预测今后50 年内,世界人口可能翻一翻,大大突破百亿人口大关,这意味着人类将面临生存与毁灭的严峻挑战。 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物质、意识领域的同步均衡增长,人类通过更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地球自然,掌握更高的能量,支配自然,从而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但地球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物圈,既无法承受人类掠夺性的野蛮破坏,同时,最终也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的根基。 现代工业和现代生活所需的能源绝大部分来自煤、石、油和天然气,这是地球在演变过程中花了近30亿年积攒下的非再生能源,以目前的开采速度,在一个不远的将来,也许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将被彻底耗光。到那时候没有新能源供应,氧化文明社会就会土崩瓦解。可是环境呢?地球是否会回到30亿年前的原始荒芜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呢?空气中缺乏氧气, 二氧化碳可能成为超过氧气的主要气体,碳氢、碳氧、氧化氮、氧化硫等化合物的有毒气体会窒息地充满在大气层内。由于工业、农业的污染,大量含氯类的工业及消费品的排放,将彻底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层, 紫外线将长驱直入地杀伤地球生命。同时大气在失去臭氧层的情况下, 会失去保温层的作用,昼夜的温差变化极大,狂风暴雨,炎热干旱酷暑严寒将扫荡

人类进化的过程

人类进化的过程 上文阐述什么原因造成人类进化与起源——“人,多种能源的使用者”。下面我就人类进化的特殊道路进行描述。 因为生命是在时间周期内熵值呈现周期变化耗散体系。不断地吸收周围能量是生物的本能活动。科学界所共识“进化是由于气候的原因”,而人类以外的物种其进化方式是被动的适应周围环境与气候,所以人以外的生物其智力进化与其身体其他器官进化是同步进行的,而当环境与周围竞争相对稳定后,大脑与其他身体器官的进化日渐缓慢。除人以外动物进化曲线可以为: 但是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在于进化过程中不但本能利用几种特定生物能量,还超出身体机能使用周边其他能源。这里我就要提出一个新概念——辅助进化。辅助进化就是利用自然界物质而非本体器官间接获得能源的方式。辅助进化是由于人类利用能量种类、量级、效率的增加,而带来超出自身器官功能可以处理信息量的非本能的转化过程。同时,辅助进化的产生不但使得人类走向不同于其他动物的进化道路,也成为自有语言产生以后人类进化的主要手段,从远古直到现代,甚至可以预见的不远未来。 “火的使用”是生物界第一次不利用自身新城代谢的方式把自然界的能源转化为可控能,从而使自身的熵值负化的过程。正是由于货的使用导致的多信息在没有身体基因遗传的基础

上语言产生才有最大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虽然开始阶段火的使用可能是无意中进行。可是以后保留火种的行为是人类走上特殊进化的标志,至此以后的用火照明等活动与以前的所有动物都不同了。因为这时人猿开始从大自然索取能量方式中使用非自身代谢的能量而改变自身的熵值使自身有序化,从被动进化、被动适应环境,而转入主动进化、主动的使环境适应自身的生理条件。从而使人类整个智力的进化曲线发生了改变。人类的智力改变也由上图变为下图状态。这几个折线的节点风别代表:人类使用能源的种类增加与是利用能源效率的增加。 由上图可以看出来人类群体智力的进化过程中,辅助进化的表现与能量的使用种类增加与使用能源输入效率的增加是一致的,而且辅助进化在人类群体活动出现组织不同个体分工后,其表现为组织整体的进化方式更为突出,比如:近代人类的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其科技水平超出其他地区的现象就是辅助进化在人类社会的表现。 下面我就描绘一下人类进化全过程。 第1步、第一次非自身新陈代谢能源的使用——火的使用 由于气候与地理条件的变化,古猿失去了森林生活的条件,转而向森林与草原的过度地带生活。为了适应树木与草原的同时生活,一群古猿被迫—“直立行走”就此产生。从而诞生了一个新种—“直立人种”。这样古猿直立人种既可以从树上取食,又可以在草原上奔跑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展开过程探究新知 虽然我们看不到生物进化的 历程,但通过科学的探究可以推测 出生物进化的历程,下面,根据我 们学过的动植物知识,推出它们的 进化历程。 请各小组回忆我们学过的动物、植 物类型,并把这些类型名称填写在 小卡片上。 根据生物进化历程,把代表这些生 物的小卡片按先后顺序排列。 环节动物呢?应放在哪里? 在老师启发下进 入上课状态。 (小组讨论,填写 卡片,小组汇报) 植物由低等到高 等的顺序: 藻类植物→苔藓 植物→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动物由低等到高 等的顺序: 腔肠动物→软体 动物→节肢动物 →鱼类 通过小组讨 论培养了学 生的发散思 维能力、提出 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 能力及小组 协作能力。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现在请同学们把小组拼的进化树 与书上的进行比较,回答以下问 题: (1)多细胞生物都是由什么生物进 (1)都是由单细胞 生物进化而来的。 (2)起连接作用。 因为地球上最初 扩展知识,培 养学生观察 和语言描述 能力。

化而来? (2)原始生命在生物进化中起什么作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到的只是生物界里面的一小部分生物,生物界并非只有这些类型,甚至有些生物人们还没认识,这就有待于你们今后去学习研究。产生的是原始生命,再由原始生命进化到现在的各种生物。 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在以前学习的基础 上进一步学习了生物的进化历程, 本节课重点掌握植物的进化历程 和动物进化历程中脊椎动物的进 化历程。 学生自主回顾本 节所学所得。 使本节课所 学知识形成 知识网。 效果 检测完成达标检测,小组交流解决。 学生独立自主完 成课堂检测并及 时互纠。 针对不同层 次的学生达 到因材施教 的效果。 板书 设计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人类进化史的演进

人类进化史的演进 引言:进化论中男性中心的想象 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于1859年发表,论述了人是从猿进化而来之后,由于人类出于对自己来自何处的好奇,使该书引起的争论与关注延续至今。对于史前人类进化过程的研究在其后一直占据了动物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甚至政治家的视野。其后,美国的民族学家摩尔根根据其在美洲的印第安部落长期的田野调查的结果,综合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著成了《古代社会》一书。该书阐述了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经历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发展的过程,以进化和发展的理念贯穿其中,认为原始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再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进步的结果,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也会进入新的社会发展的阶段。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致认可。马克思在阅读过该书后写下了详尽的摘录和批语,试图用唯物史观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可惜未及著成便逝世了。根据马克思留下的手稿,恩格斯在1884年发表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而早在1876年时,恩格斯已经采纳了进化论的观点,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这篇论文。 而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进一步研究,尽管在考古、田野调查的材料上日益丰富,但关于人类进化的研究却陷入泥潭,没有太多实质性的突破。时至196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海洋生物学家阿利斯特?哈代(Sir Alister Hardy)在一篇发表在《新科学家》上的论文中,首先提出人类进化的水生理论,认为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即

从有毛的猿猴变成无毛的裸猿——是因为经历了水生的阶段。该理论一出,对当时的科学界造成了巨大的轰动,其影响力堪比达尔文在100年前写信给林奈协会第一篇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后来的学者在研究到这一问题的时候,虽然给予哈代的理论一定认可,却没有顺着他的思路进一步研究人类进化的问题。以至于1967年由美国学者莫里斯发表的《裸猿》一书,仅仅用一页多的篇幅草草介绍了哈代的理论,并且对其可信度表示怀疑。莫里斯认为,人类毛发的退化更多的是因为人在狩猎时由于身体运动需要排出体内的汗液,为了使得汗液的排泄顺畅,体毛就退化了。这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因——还包括人类汗腺的增多,皮下脂肪的形成,双手的灵巧——都是拜人类狩猎活动的开展所赐。 以莫里斯为代表的一批动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对人类狩猎活动的重视和对哈代水生理论的忽视并没有让太多人感到惊奇,反而是他的理论变得街知巷闻,《裸猿》在当时热销一千万本就是最好的证明。究其原因,乃是其内部蕴涵的男权中心的理念与时人的认知完全一致。正是因为人们太习惯于认为男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狩猎行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意义,使得读者们甚至遗忘了一些已经得到的常识,去拨开莫里斯理论外面那层男权主义的面纱,成为其理论的忠实拥趸。 这种人人唱赞歌的局面在五年之后被另外一本热销的著作打破,这就是英国剧作家伊莲?摩根根据哈代的水生理论写成的《女人的起源》一书。限于她剧作家的身份,摩根的著作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初中生物《生物进化的历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解读生物进化树,推测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总结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能力目标:掌握生物学探究方法——比较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生物是进化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爱护生物,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测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树解读 难点:解读生物进化树 三、新课导入 视频动画导入。通过刚刚的动画,我们看出,现在身边形形色色的生物在几十亿年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而这个单细胞生物,几十亿年间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才形成了现在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题“生物进化的历程”。 四、新课讲授 首先出示“岩层与化石关系示意图” 。 提出问题:你能从此图中看出不同地层中化石的出现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越深层越古老的地层当中出现的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晚期地层中出现的化石结构越复杂,生物也更为高等。 教师:科学家们纵向比较不同地层中出现生物化石的早晚,从而绘制出这个生物进化树。 PPT 出示生物进化树图片 教师:这棵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了地质年代的延伸,也就是时间的延伸,树干代表了不同生物类群他们的共同祖先,也就是在同一条主干上她们有共同的原

始祖先,树枝代表的是相互关联的生物进化线索,要特别注意分支出现的位置和分支点的高低。 PPT 动画展示植物的进化历程。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植物是怎样进化的?原始生命出现了营养方式的分化,而自养的那些就成为了原始的单细胞藻类,然后进化出了原始的苔藓和蕨类植物,其中一部分蕨类植物又进化成了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请尝试跟你的同桌复述一遍,植物的进化历程。 学生:同桌相互复述植物的进化历程。 教师:仿照植物的进化历程,我们再来看动物的进化历程。 PPT 播放动画,全体学生随动画一起说出动物的进化历程。然后用名称和箭头在学案上写出植物动物的进化历程,并思考学案第三题(有人认为生物进化树还不够全面,你认为怎样修改才能更完善?)。PPT 循环播放进化树构建的进化历程,学生边看边写,写完后组内可以交流,并派代表写到黑板上。 学生回答:进化树上应该加上微生物。 教师:点拨黑板上的进化历程,提醒学生注意在动植物类群前加“原始”,并抛出问题“为什么要加原始二字?” 小组合作完成学案上【能力提升】的两个问题

生物进化的历程

22-2生物进化的历程(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二)能力目标: 根据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排列出生物的进化顺序,进一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规律 难点: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规律 教学设计思想: 动、植物进化的历程是本小节学习的重点。通过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动物学、植物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抓往能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师准备:1.查找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CAI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生物进化究竟经历了哪些进化环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新授: 教师:原始生命在原始海洋中不断繁殖,不断进化。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

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 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学生:结合已有的动植物的知识,自学生物进化的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 思考题:(1)总结出植物进化的历程。 (2)分析促进植物进化的外界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3)总结植物进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 学生:(1)植物进化历程是:藻类植物(单细胞藻类植物→多细胞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2)促进植物进化的外界因素是地球环境的变化。如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部分蕨类植物进化成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3)植物进化过程中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动物进化的历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动物进化历程,并对动物进化的原因作出分析。 思考题:(1)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分为哪两大类群?这两类动物进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2)无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怎样的?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怎样的? (3)根据各类动物特点,总结动物进化过程中的规律是怎样的,并举例说明。 学生:(1)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群。先出现的是无脊椎动物,后出现的是脊椎动物。 (2)无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动物进化过程中的规律和植物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如在

《生物进化的历程 第2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 2.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3.列举生物进化的证据。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难点: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植物、动物进化大致历程的相关视频、图片等。 四、相关资源 《【生物世界】植物的进化》视频资源、《【知识探究】地球上的生命史》交互动画资源、《【知识解析】生物进化的历程(微课)》视频资源、《【教学图片】生物进化树》图片资源、《【教学实验】观察生物进化树》视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哪些进化环节呢? 【新知讲解】 (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原核生物,后来才出现了真核生物,现在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动物都是真核生物。 展示教材第59页动植物的大致进化历程图,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完成拼图游戏。 播放视频:【观察生物进化树】。 1.植物的进化历程 讲解:最先出现的是原始藻类植物,然后出现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蕨类植物出现分支,进化出原始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动物的进化历程 讲解: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是原始单细胞动物,然后出现了原始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棘皮动物。然后依次出现了原始节肢动物、

古代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从原始的爬行类分为两支,一支进化为原始的哺乳类,另一支进化为原始的鸟类。 总结: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 (三)评价证据与假说(有关恐龙绝灭的原因) 提问: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只有物种的产生,没有绝灭吗? 讲解: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展示恐龙化石和恐龙的图片。 提问:恐龙曾经作为地球上的“霸主”达一亿多年,但是,它们却在距今约有六千万年前神秘地绝灭了。恐龙究竟为什么会绝灭呢?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两个假说及证据: 假说A:有些科学家认为,大约在六千多万年前,一颗小行星、陨石或彗星撞击了地球,引起了海啸、火山爆发,导致恐龙迅速绝灭。 假说B:有的科学家根据另一些证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恐龙是逐渐消亡的,绝灭原因是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变化。 以下所列的一些证据,有的可能支持假说A,有的可能支持假说B。 1.在墨西哥,人们发现了一个六千多万年前由一颗直径近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大坑。大的行星和陨石撞击地球会造成尘埃飞扬,遮天蔽日,导致生物大量死亡。 2.恐龙灭绝的时间相对较短。 3.恐龙的化石常常是集中出现,表明它们可能是同时大批地死亡的。 4.在造成墨西哥大陨石坑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之后,恐龙还生存了几十万年。 5.有人发现,在某一批70个恐龙蛋的化石中,只有1个有胚胎,这表明这批恐龙蛋的受精率比较低。 6.化石证据显示,在绝灭之前一段时期的恐龙,骨骼出现变形,蛋壳变得很薄,因此卵中的胚胎容易受到威胁。 支持假说A和支持假说B的证据分别有哪些?你对各证据对假说支持的力度是怎样评价的?你更倾向于支持哪种假说? 讲解:支持假说A的有:1、2、3;支持假说B的有:4、5、6。支持假说A的证据中,证据1的支持力度最大;支持假说B的证据中,证据4的支持力度最大。

人类Y染色体进化历程解读

关于人体Y染色体的进化历程的研究报告 研究课题:人类Y染色体的进化历程 研究成员: 文章撰写人: 人类属于XY性别决定类型,在正常男性体内X与Y染色体是23对同源染色体中形状差别最大的一组。人体内的Y染色体在形状上比X染色短。单从数据上看,X在23对染色体中要排上第8位,但与其配对的Y染色体却只有它的三分之一,比最小的22号染色体还要小。 Y是惟一一个对个体生存不必要的染色体。人如果没有X,或者没有其他任何一对常染色体,就无法出生,在胚胎期就会死亡。而没有Y染色体却对个体生存没有关系,比如女性都没有Y。其他染色体一般互相依靠,但是它们不依靠Y染色体。 2005年,X染色体基因草图显示,Y染色体上有用的基因部分转移到了X染色体上。Y染色体甚至被戏称为X染色体的“错误版本”。实际上,现在Y染色体上最有用的基因仅剩SRY基因(决定了睾丸的发生)此外,Y染色体还有抗癌作用,那么Y染色体的起源和发生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知道无脊椎动物是没有性染色体或是没有雌雄异体的机制,

包括许多属于变温动物的脊椎动物也是没有性染色体的。这些动物的性别许多不是受到基因型的控制的,他们的性别决定是受到环境影响的:像是一些动物的性别决定取决于温度——海龟的性别决定依赖于孵卵时的温度;对于盐生钩虾来说,在5℃下后代中雄性为雌性的5倍,而在23℃以下的后代中雌性是雄性的13倍。 故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性染色体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XY染色体决定机制是高等生物标志(相比于其他的性别决定机制,如:ZW,XO等),可见Y染色体在生物进化上的重要地位。 根据《自然》杂志上一篇关于Y染色体进化的研究报告显示:Y 染色体的进化速度比其他的基因快2%,科学家通过将人类的基因与最像人类的“近亲”猩猩相比对,发现Y染色体与猩猩的差异度为30%,而人类其它基因与猩猩的差异度为28%,这也就是说人类的Y 染色体与人类其它基因相比存在2个百分点的进化程度差异。而这一进化过程是从大约600万年前开始的,其他的基因的进化时间要比Y 染色体长的多。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剑桥大学怀特黑德研究所主任戴维·佩奇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教授表示:“看起来Y染色体是人类染色体中进化最快的一个,它几乎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基因,就像是一座不断重建的房屋一样。 动物的雄性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5亿年前,而Y染色体的出现不到3.1亿年,目前创造雄性所必须的基因出现可能不到1.7亿年。3亿年前的某一天,在其中一条原始性染色体上一个叫SOX3的基因发生突变,变成了名为SRY的基因。SRY基因是现代Y染色体上决定

济南版生物初二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word教案1

济南版生物初二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word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2)概述生物进化的要紧历程。 (3)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些差不多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依照各种生物的要紧特点,排列出生物进化的顺序,进一步锤炼学生运用比较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培养唯物主义思想观和爱护生命、热爱生命的人一辈子态度。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教学难点】 概述生物进化的要紧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方法】 激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预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复习动植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展现:恐龙复原图 在距今2亿~6500万年前,恐龙曾经是地球上最繁盛的陆生脊椎动物。随着年代的更替和环境的变迁,许多种生物像恐龙一样永久地消逝了。然而,还有许多生物类群坚强地存活下来,繁育生息,不断地进化和进展。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如何样进化成今天如此丰富多彩

的生物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物进化的历程》去探个怎么说吧! 二、问题引导,探究质疑 (一)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过渡)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直截了当用观看和实验的方法再现。科学家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类群的要紧特点,能够间接地概括出生物进化的趋势。 1.观看课文P14图5.1-11,回忆讨论: 比较四类常见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状结构特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课件展现:四类植物 学生回忆、讨论、反馈、总结: 2.观看课文P14图5.1—12,完成表格内容: 课件展现:脊椎动物心脏结构示意图比较 学生回忆、讨论、反馈,总结: 质疑: (1)依照各类动物心脏的结构特点,估量哪类动物的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最强? (2)分析填写的表格,你能从中估量出动物的进化趋势吗? 学生依照已有知识摸索,归纳: (1)鸟类和哺乳类的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最强。 (2)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

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

人类进化的历程 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南方古猿: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00万年-100万年前的非洲,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两足行走的原始人类,身高为130-140CM。 能人:大约出现在距今200万年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身高为140-150CM。 直立人:出现在距今180万年-20万年前,会用火和更先进的工具,身高为150-160CM。 智人:相当于现在的人类,出现在距今20万年-1万年前,身高为150-180CM。 一下为具体发展有兴趣可以看看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化石最早发现于1924年,地点是在南非金利伯以北,那是一个幼年古猿的头骨。后来,在南非马卡潘山洞、唐恩等地和东非奥莫、奥杜威等地也有发现。这些化石主要是头骨、下额骨、髋骨、牙齿、四肢骨等。粗壮型体平均在40公斤以上,脑量大于500毫升,身材较高。纤细型身材高约1.20到1.30米左右。 南方古猿是一个属名,它包括许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阿法种(距今约400万~300万年前)、非洲种(距今约300万年~200万年前),埃塞俄比亚种(距今约280万~220万年前)、鲍氏种(距今约220万年~140万年前)、粗壮种(距今约180~150万年前)等。 原先人们认为南方古猿阿法种是最早的,后来,考古学家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批化石,年代为距今440万年前,这批化石被定名为“南方古猿始祖种”,这是现今所知最早的人类直接祖先。 从化石材料看,南方古猿的头骨要比人类的短,其脑容量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却与人类相近。南方古猿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但还不能制造工具。 能人 能人于1960年发现于坦桑尼亚西北部的奥杜威河谷。头骨壁薄,尾嵴不明显,平均脑量为637ml。颊骨比非洲古猿窄,下肢直立行走,手指能对握,身高1.2-1.3m,还能制造石器。 从地猿到南方古猿所代表的人的起源是一次进化上的飞跃,标志着人类家族与高等灵长类中的其他类群分化开来。接下去的一次飞跃是人类家族内部的飞跃:人科当中一类更接近我们的类群--人属,在大约250万年前的那段时间里出现了。 1960年,就在玛丽·利基(Mary Leakey, 1913-1996)于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发现著名的“东非人”(即南方古猿鲍氏种)一年之后,她的大儿子乔纳森·利基(Jonathon Leakey, 理查德·利基的哥哥)在奥杜韦峡谷发现了另一种类型人类的头骨骨片,还发现有与之相关的下颌骨、手骨以及其他的一些锁骨、手骨和足骨。这块头骨片相对较薄,表明这个个体比已知所有的南方古猿都要体格轻巧。其他的骨骼也证明这样的推测,尤其是颊齿较小。然而最为重要的是,这种新类型表现出他们的脑子要比南方古猿大出50%。又经过几年的发掘和研究,乔纳森和理查德的父亲、玛丽的丈夫路易斯·利基(Louis Seymour Bazett Leakey, 1903-1972)下结论说,虽然南方古猿是人类祖先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新发现的化石却代表了最终将产生出现代人的那一支早期人类类型。因此,路易斯·利基把这个新类型命名为能人,作为人属的第一个早期成员。“能人”这一名称是达特向路易斯建议的,意思是“手巧的人”,因为推测发现于这个时代的工具就是他们制造的。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总体教学思想是本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强调了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形式上采用启发式的探究学习方法。注重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是研究进化的方法,其次才是进化的历程。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方法与结果之间的紧密联系,获得知识不是第一位的,掌握方法才是首要的。在比较法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采用以往的先点出知识点,再体会、练习的方法。而是通过从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这个方法。这样可以使他们更深的体会到比较法在进化学的研究上的作用。在课本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了化石。很多学生对化石不是很了解,但又有很大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好奇心,也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在本节课的开头安排一个狼鳍鱼化石的展示和讲解。资料二中提到了始祖鸟,为了让学生对这种在进化史上有着重要作用的生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加入了始祖鸟的原始化石图片、鸟类以及以鳄鱼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的图片,以便更好地锻炼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另外还安排了中华龙鸟的化石,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给学生强化科学是不断前进的这一观点。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用进化树的形式介绍这一内容可以通过直观又简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个知识。这里面涉及到的生物种类虽然基本上都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已经隔了一段时间。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我先以小组讨论根据特点贴图的环节,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脊椎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在完成进化树的填图之后,纵观全局,引导学生总结出进化的总趋势,并且点出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自共同祖先这一真理。让学生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人类的进化历程.

人类的进化历程.

人类的进化历程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猛烈撞击到墨西哥的尤卡坦丰岛上。这一撞击在短时间内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和气候,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崩溃,当时80%的生物物种惨遭灭绝,尤其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地球霸主恐龙的消亡,为哺乳动物的演化和繁盛提供了契机。 50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放射状快速进化,从低级灵长类动物的原猴类中,分化出高级灵长类动物。这时候,有的猴类开始向猿类演化,原始猿类逐渐从猴类中分离出来。目前已知的最早猿类,是出土于埃及法雍的生活于3500万至3000万年前的原上猿,其次是距今2800万至2600万年前的埃及古猿。2300万年前,又演化出森林古猿,目前在非洲和亚欧大陆的很多地方,都发现有森林古猿的化石。1000万年前,森林古猿消失。 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森林古猿分化出了巨猿、西瓦古猿和拉玛古猿等多个分支。1400万年前,拉玛古猿开始出现,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都发现有拉玛古猿的化石(中国云南禄丰也有发现),其共同特征是: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前臼齿为双尖型,釉质厚。这些等点与人类相似,而与猿类不同。多数学者认为,拉玛古猿是人类和猩猩的共同祖先。 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开始在非洲东部制造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裂谷,把非洲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相对独立的动植物系统,这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因素。600多万年前,南北美洲还不相连,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中部,洋流相通;北冰洋较暖,其海水盐分较高,不易结冰。后来,

地轴倾斜角产生变化,地球接受的太阳光略微减少;地壳运动在中美洲制造了巴拿马地峡,阻断了两大洋的中部洋流;北冰洋雨水增多,其表层海水的盐分降低,较易结冰。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南北两极形成大冰盖;南北极的大冰盖又反射出大量的太阳光,从而使地球进入冰河期。在那冰河时代,气候严寒大量的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于陆地之上,海平面下降了大约50米,全球干旱少雨,地中海干涸。这时候,在非洲大裂谷的西部,由于地处赤道附近,距离大西洋不远,而且地势较低,仍然雨水充沛,森林茂密,那里的拉玛古猿栖息在大树之上,食物充足,生活悠闲,所以进化缓慢,后来逐渐演化成猩猩。与此同时,在非洲大裂谷的东部,地壳运动抬高了地势,阻断了来自遥远的大西洋本来就不太多的水汽,使那里的降雨量由西向东渐次减少,原有的大片森林退化成草原,那里的拉玛古猿无树攀援和栖息,不得不来到地面,而且食物稀少,生活艰难。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取食物,躲避天敌,使视野开阔,大裂谷东部的拉玛古猿开始学习直立行走。这期间,一些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种群,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灭绝了。500多万年前,非洲东部出现了一种双脚勉强可以行走,双手作辅助的大型高级灵长类动物,这就是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因其骨骼化石最早发现于非洲南部而得名,又称最早的人类(人属),或与其后裔的鲍氏猿人、能人和匠人一起统称为早期猿人。南方古猿的骨骼化石,主要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发现过十几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露西女士”。露西女士,1974年出土于埃塞俄比亚,生活在300多万年前,死亡年龄在20岁左右,全身骨骼保存率达40%。南方古猿的主要特征是:齿弓呈抛物线形,犬齿不突出,没有齿隙;脑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精品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2.难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有关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化石的实物或模型;始祖鸟化石复原模型 2.纸板、彩笔、剪刀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上节课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在大家心中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长什么样子呢? 学生:很小,球形的,只有一个细胞…… 教师:大家的推断很有道理。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为大家的推断提供了证据。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生物界,千姿百态,纷繁复杂。这么美丽的生物又是如何来到地球的呢? 学生:进化来的。 教师:它们是怎么进化来的? 学生:先是单细胞生物,然后是多细胞生物,然后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从书上知道的。 教师:书上的知识从哪里来的?有什么证据吗?

学生:有化石! 教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化石。展示化石挖掘的场景的图片和典型化石图片、地质年代表教师:我国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这些图片都是我国出土的各种生物化石,并且标明了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资料,将这些化石标注到课本插图中。 学生:讨论、标注、公布答案。 教师:根据这些化石排列的顺序,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越古老的地层化石越简单。 教师:由此可推论出:这些古老地层形成的年代里,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复杂的生物,可见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 教师:最近我国辽西的化石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有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辽西发现了中华龙鸟……(有的同学可能说出一些不确切甚至错误的信息,可以在随后的课程中进行纠正) 教师:比较中华龙鸟和始祖鸟的化石复原图,再比较它和今天的鸟具有哪些不同特征? 学生:中华龙鸟没有翅膀没,身上的羽毛也很细,嘴(喙)比始祖鸟尖…… 教师:这些说明了什么? 学生: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教师: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还有其他一些学科也为证明生物的进化做出了贡献。比如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也做出了同样的推断。(展示图片)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在生物的呼吸作用中负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它不会也不能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请阅读课本54页资料,和黑板上提供的数据表,你能判断出在进化的历程中,谁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吗? 学生:黑猩猩与人关系进,向日葵和螺旋菌与人的关系比较远。 教师: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都使用了同一种方法,就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法。还有很多研究中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