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硚口区绿地系统规划 文本

武汉市硚口区绿地系统规划 文本
武汉市硚口区绿地系统规划 文本

武汉市硚口区绿地系统规划

一、城市概况及现状分析 (1)

(一)城市概况

(二)城市绿地现状及分析

二、规划总则 (2)

(一)规划范围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三)规划依据

三、规划指标 (2)

四、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与分区 (3)

(一)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

(二)规划分区

五、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3)

(一)公园绿地(G1)

(二)生产绿地(G2)

(三)防护绿地(G3)

(四)附属绿地(G4)

六、树种规划 (4)

(一)硚口区植物现状

(二)树种规划原则

一、城市概况及现状分析

(一)、城市概况

1、自然资源

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节气候,为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冬夏季季风交替明显,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1℃;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长达135天。由于武汉处于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城区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2℃,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而硚口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6.3℃。

硚口区为武汉市七大主城区之一。武汉市地形属于残丘性河冲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中部地平,沿长江、汉江展布平原。平原南北两侧和蔡甸区中部为第四纪阶地,呈波状起伏的高岗和低丘,东北和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地貌特征是低山丘陵,南部为丘陵岗地,全境土地大致为“二山三水五分田”。在武汉市主城区内,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硚口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0°33“、东经114°19”,位于武汉市汉口西部,东接长江,与江汉区毗邻,地形平坦。

2、社会资源及发展前景

硚口区地处武汉市商贸中心地区──汉口,南滨汉江,与汉阳区隔水相望;西抵舵落口、额头湾,北至张公堤与东西湖区接壤,东部是商贸旅游区,西部是武汉市新经济增长带,北接武汉市中央商务区,是武汉市重要的商业发展中心。硚口区总面积为41.46平方公里,全区户籍人口为531662人,其紧邻汉口火车站,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区内有107国道连通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并且有5条主干道和一号轻轨线贯通全区,交通便利;在区辖内有130个社区委员会、10个村村民委员会和11个街道。

硚口区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清末到民国初期,国外和国内资本纷纷在硚口投资建厂,南洋烟草、宗关水厂、黄鹤楼酒厂、燧华火柴厂等民族工业企业。而现在硚口区工业重点在机械电子、印刷包装、医药化工、新材料、服装加工和现代物流等产业,同时,引导与汉正街市场内旺销商品相关的塑料制品、小家电等小商品产业。在商业上以汉正街闻名。汉正街以商为媒,又借商兴盛,演绎了“江南四大名镇”之首,又有近代“东方芝加哥”的美称。

但作为传统发展的老城区,硚口区遗留了一定的历史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硚口区的人均密度到2010为11592人每平方公里,人口的高度密集。同时区中存在大量老厂房、旧城区、传统市场和城中村,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硚口区的土地的合理规划和改善人居环境问题亟需解决。为突破区域发展,促进城区持续发展,硚口区《“两型社会”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将土地的集约利用作为创建"两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即把硚口区在东部加快提升商贸业档次,建设商贸旅游区;在中部着力完善商务功能,建设中央商务区;在西部规划了集居住、科研、生产、生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古田产业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都市工业;在滨江地区制定了汉江(北岸)滨水区域发展规划,建设新家园区、东风居住生态区、SOHO商务公寓区和汉正商贸文化区。把硚口建设成为全市土地集约利用先行区,打造以集约发展模式、宜居生态环境、绿色生活方式为标志的都市产业创新区和民营经济强区。

(二)、城市绿化现状及分析

1、武汉市绿地现状分析

武汉市市域土地辽阔,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市域范围内长江、汉水等8条江河穿插其间,湖泊星罗棋布,山体连绵起伏,水体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20%,具有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独特优势,长江与汉

水在城区内呈“Y”字形横贯全市,两列东西走向山轴平行排列,27个湖泊散布其间,从而形成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空间格局,为形成山、水、城、林交融的园林绿化总体特色提供了基本框架。为构建独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框架奠定了基础。长江与汉水在市域内岸线总长达350km,在主城区内岸线总长达226km,沿江岸线具有丰富的江滩和河滩资源,郊区段江滩腹地宽度一般达到500m左右,主城区江滩腹地的平均宽度也达到lOOm以上,局部地段江滩宽度更达到数千米,如洪山区建设江滩宽达1000余米,新洲区双柳千堤江滩宽度更达到了3700余米。另外,主城区内27个湖泊和58座自然山体,现只有13个湖泊和8座山体用于建设城市公园绿地,提供了大量潜在的绿化用地。武汉市在植物区系上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地带,兼有南方和北方植物区系成分,使本市乡土植物物种丰富,兼具南北各种乔、灌、草植物物种。而广阔的市域所备的类型丰富的立地条件,如山地、平原、湿地等,可以种植多种类型的植物品种,保护和发展植物多样性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硚口区绿地现状分析

武汉市以自然人文资源和现有绿化条件为基础,结合农田林网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以建立风景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农业生态区等市域大型生态绿地为重点,通过滨湖绿化、山林绿化、交通干线(公路、铁路、河流)绿化、农田林网绿化,与深入城区的楔形绿地相联系,形成“两轴一环、六片六楔、网络化”的绿地空间布局框架,构筑武汉市绿地系统“环状放射式的网络结构体系。

其中在主城区内并延伸至市域的以“龟蛇锁大江”为中心的东西轴中,硚口区以南的汉江沿岸建设滨江绿带景观,开辟观江平台,加强堤防绿化,形成开放式的观光绿地景观轴。

一环这一条水体绿化环中六处绿化功能集中区中的金银湖休闲度假区处于硚口区的北面。同时为硚口区的居民服务。

在六片中硚口区与东西湖生态旅游区片相邻,对硚口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态有很有益的作用。

在六楔中以东西湖巨龙湖-径河-金银湖-汉西这一生态廊道,通过这一生态廊道将硚口区的所产生的热岛效应带出,对硚口区内部空气的流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硚口区西北面有金银湖休闲度假区,东北面有江汉区的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南面越过汉江有汉阳区的汉水公园、月湖和其周边的绿化。

因此硚口区绿地现状为;

(1)、周边绿环条件很好,内部绿化不足。

(2)、绿地分布极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形成了绿化的盲点。该区绿地多分布在三环线、滨水带及铁路沿线上,西部工业区及东部商业区几乎无大型绿地。

(3)、由于该区为工商业及居住密集区,导致该区无大型绿地分布,且由于是历史老城,绿化简陋,公共休憩空间贫乏,公园绿地不多。

(4)、绿化基础薄弱,现有绿地保护管理不到位。

硚口区绿地现状调查统计分析表:

二、规划总则

(一)、规划范围

规划区域包括主城区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主要规划范围是城镇地区,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绿

地生态系统框架和城市用地外延扩展形态。城市规划区面积为41.92平方公里。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绿地系统规划,结合本区域现状与特色,打造以集约发展模式、宜居生态环境、绿

色生活方式为标志的新城区。在规划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依据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中的原则,对相应本区的建设重点、绿地结构体系中对应区域、

总体植物配置等结合本区区域实际进行合理规划。

2、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城中村改造是硚口快速发展的“拦路虎”,在推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挖掘潜在绿地,旧城改造、城中

村改造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

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

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将防护绿地重点建设纳入两区的重点规划当中,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两区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结合硚口区地理位置及地域特点,体现滨江滨湖特色,实现引楔入城的绿地设想,见缝插绿,

加强建设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5、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和绿树成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区绿地系统。

6、强调可行性和加强实施管理

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氛围,科学地安排和组织项目施工,强化管理,推进依法行政

工作。

(三)、规划期限: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始,规划期限分为:

中期:2015年;远期:2020年。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

(3)《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务院100号令)

(4)《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建设部784号)

(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6)《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2002年)

(7)《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8)《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9)《武汉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998-2010年)》

(10)《武汉市硚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

三、规划指标

总绿地面积:785.29(公顷)

公园绿地面积:304.55(公顷)

人口:55.69万人

城市规划区面积: 41.92平方公里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5.47(㎡/人)

人均绿地面积:14.10(㎡/人)

城市绿地率:18.73 %

四、硚口区绿地系统结构布局与分区

(一)、绿地系统结构布局

根据硚口周边绿色资源丰富,内部绿地缺乏的特点,建立“一楔、三带、两横、两纵”式绿地结构引入周边良好的绿色资源,并使绿地结构规划与交通路网充分结合,同时增添区内绿化。城区内土地利用率低、绿化率低,通过旧城改造或拆迁,建设一定量的街旁绿地、带状公园、绿化小广场等较小规模绿地,以片林为主要绿化形式。通过公园、生产、防护等各类绿地的合理安排,形成硚口区点、线、面相结合、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分布格局。

“一楔”:指顺应从东西湖区巨龙湖——府河——泾河——金银河的绿地趋势,经

竹叶海公园、长丰公园沿汉丹铁路至区内汉西的楔形绿地。以城郊公园、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为主要组成部分。利用楔形绿地将北侧优良绿色资源引进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三带”:其一指汉江及其两侧的绿地组成的带状公园,位于硚口区南侧,长约14.5公里,宽约500米,结合沿江绿带景观,开辟观江平台,加强堤防绿化,形成开放式的观江绿化景观带。

其二指中环线绿带,该绿带是一条集生产绿地、农业用地、防护绿地和公园用地为一体的绿带。

其三指北边汉丹铁路防护绿地。

三条绿带与南北向汉丹铁路防护绿地相联系一起构成环绕硚口区的天然绿色屏障,发挥着及重要的生态效益。

“两横”:指以解放大道和长丰大道为轴,串联散点绿地,与“两纵”一起构成城市内部绿化网架,均衡绿地分布。

“两纵”:指以古田二路和武胜路为轴,串联内部散状绿地,同时引入汉江、汉阳绿色资源的南北向带状绿地。其组主要为卫生隔离带、带状公园、街旁绿地。

绿地布局综合考虑了绿地分布的均衡性即统一性,通过各类绿地的合理安排,形成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绿地系统格局。

(二)、规划分区:

(1)、滨水景观带绿地建设

利用临睡开敞空间,按照生态原则分段式规划,公园绿地与防护绿地相结合,江桥口江滩打造成为

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滨江景观绿地。并确保滨水绿地的公共性和开敞性,使其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2)、区内交通要道绿网规划

着重建设道路附属绿地,可加强与其他主城区绿地之间的联系,改善城市环境,创造生态效益,并以重要道路绿网串联区内绿地散点,构成严整有序的绿地网络体系。

(3)、硚口区北部中环线与汉丹铁路间大型生态绿地建设

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构架,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五、硚口区绿地分类规划

(一)、公园绿地(G1)

充分利用南北两侧良好的的绿色资源建设全市性综合公园,隔离城郊,完善绿地结构。内部以集约利用土地,均衡布局为原则,按照服务半径的要求,分别布局区域性综合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等社区公园。见缝插绿,加强建设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确保市民出门500米范围内能够到达公园绿地,方便市民生活。

公园绿地建设与武汉市地理和气候特点相适应,以乔木为主要绿化形式,在区内依托带状绿地、街旁绿地等小游园建设“城区片林”,以到达改善城区小环境、调节城区小气候的良好效果。

硚口区公园绿地的主要指标如下表:

1、综合公园(G11)

2、社区公园(G12)

在居住区内配套建设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等社区公园,居住公园面积在以2~5公顷左右,小区游园人均不低于1平方米,且集中绿地总面积不低于4000平方米。

结合居住人口的分布特点,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块0.2~0.4公顷以上的公园绿地,每个社区至少建设一块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确保市民出门500米范围内能够有一处公园绿地。

社区公园规划总面积约为35.20公顷。

3、带状公园(G14)和街旁绿地(G15)

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主要沿区内街道、堤防设置。硚口区土地资源紧缺,同时存在大量老厂房、旧城区、传统市场和城中,村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硚口区《"两型社会"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将土地的集约利用作为创建"两型社会"的重要抓手。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占地相对较小、布局灵活分散,绿化效率高,其是硚口区建设的理想选择。

规划带状公园(G14)面积13.54公顷,街旁绿地(G15)面积42.46公顷。

(二)、生产绿地(G2)

区内生产绿地分布在汉丹铁路三角交叉口处,利用此处复杂地形建设生产绿地达到生产、防护、传递楔形绿地的作用。

规划生产绿地(G2)面积为20.54公顷。

(三)、防护绿地(G3)

区内主要防护绿地分布在三环线两侧和汉丹铁路两侧。规划汉丹铁路防护绿地宽50米,其是楔形绿地入城的主轴。规划三环线防护绿地100米以上。另,区内国道——解放大道和建设大道规划30米防护绿地,城市主干道——长丰大道、汉西路、硚口路、青年路规划30米防护绿地。其余次干道规划15米防护绿地。在工厂与住宅区之间,规划控制35米的卫生隔离防护带。

防护绿地(G3)规划总面积154.82公顷(四)、附属绿地(G4)

(1)、对公共设施、工仓储、对外交通、市政设施和特殊用地的附属绿地(G43、G44、G45、G47、G48),在核心区绿地率控制在20%以上,中心片区绿地率控制在25%—30%以上,综合组团绿地控制率控制在35%以上。

(2)、居住绿地(G41)按照居住区在区内的不同区位条件,对居住用地内(不含居住区公园)的绿地实行不同的控制要求:核心区内绿地率控制在25%以上;中心区属旧城改造的居住用地,绿地率控制在25%以上,新建居住区绿地率控制在30%以上;综合组团内拆迁改造的居住区绿地率控制在30%以上,新建居住区控制在35%以上。

结合住宅区推行物业管理和小区综合整治,积极开展园林式居住区的达标活动,提高现已建成住宅区的绿化质量和景观效果,挖掘潜力,扩大绿化面积,积极推行垂直绿化,改善住宅区的绿化环境。

(3)、道路绿地(G46)按国家有关道路绿地的规划要求,结合各级道路红线内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对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景观路,其绿地率要求大于40%。红线大于50米的道路(区内包括解放大道、建设大道、长丰大道、汉西路、硚口路、青年路)绿地率要求大于30%。红线宽度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要求大于25%。

对于区内已经形成的道路绿化要进行植被充实、调整和更新,补齐行道树,更换老化植被,形成良好整洁的道路绿化景观。城市街道绿化按道路长度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

六、树种规划

(一)、硚口区植物现状

武汉地处从中亚热带到北亚热带的过度地带,自然条件多样,为种类繁多的植物提供了适于生长繁殖的环境,生物资源较多,分布较广。

适于生长繁殖的环境,生物资源较多,分布较广。

武汉市硚口区植物区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的地带,兼具南方和北方植物区系成分。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全市典型的植被类型。

(二)、树种规划原则

树种规划以生态优先、遵循自然、丰富景观、突显特色为基本原则。具体原则为:

(1)推广应用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本地乡土树种。如:梓树、朴树、珊瑚朴、马尾松、紫玉兰、广玉兰、山胡椒、紫薇、柞木、乌桕、棣棠、算盘子、豆梨、绣线菊、胡枝子、中华胡枝子、紫藤、枫香、旱柳、苦槠、青冈栎、构树、枸骨、冬青、胡颓子、蛇葡萄、野花椒、无患子、三角枫、清风藤、盐肤木、化香、满山红、映山红、女贞、络石、荚莲、臭牡丹、牡荆、弥猴桃等。

(2)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国内外相同或相近地理、气候条件下的新优树种。如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海拨在600米以下区系的植物品种。

(3)从生物习性互补、美观和防护功能配合、群落均衡等方面来安排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的植物配置。

速生与慢生:搭配比例根据绿地性质确定,以保证城市绿化的近远期效果。

常绿与落叶:搭配比例控制在4:6。

乔木与灌木:乔木与灌木搭配比例控制在1:8。地被植物要求全覆盖。

(4)明确园林基调树种,形成园林植物的统一基调和特色。

常绿基调树种:樟树、广玉兰、桂花、大叶女贞、石楠。

落叶基调树种:二球悬铃木、枫香、栾树、水杉、池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讲课讲稿

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 文本

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 前言 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的象征。 绿化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日益成为未来城市绿化发展的主旋律。 一、总则 二、现状分析 三、绿化系统规划四、近期建设 五、实施对策 一、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5/11批准)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2、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规划城乡一体、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 第三条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 3、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 4、地带性原则: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 第四条规划期限远期到2020年,近期到2005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为市域6340平方公里 二、现状分析 第六条对城市绿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和分析

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的绿化建设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量变逐步到质变的发展阶段,形成今天的格局和特点。 1、1949~1978年,缓慢发展阶段。 解放前,上海的绿化建设缓慢、无序,分布不均。1949年前的百年间,全市平均每年仅开辟绿地0.6公顷,各种公园绿地约为89ha。这些绿地绝大部分集中于租界和上层人士聚居的住宅区,市民群众居住集中的南市、普陀、杨浦等地区没有一块公共绿地。 解放以后,上海的绿地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展开。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相继建成第一条外滩滨江绿带、肇嘉浜林荫道、人民公园、杨浦公园、长风公园、西郊公园等。到1978年,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 76lha,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由解放初的0.13平方米增加到0.47平方米。29年间绿地年均增长约23ha。 2、1986~1998年,稳定增长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土地有偿使用、引进外资参与城市建设等政策推行以来,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城市外环绿带的启动建设、陆家嘴中心绿地、滨江大道、上海大观园、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到1998年底,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8278ha,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77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96平方米/人,绿化覆盖率为19.1%,郊区各区县基本实现每个郊县县城一个公园的目标。20年间绿地年均增长413公顷。 3、1998年以来--快速发展阶段。 98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的指示精神,特别是黄菊书记提出的"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生态环境"的要求,坚持"建管并举"、"重在有质",上海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的绿化发展之路。紧紧围绕改善上海生态环境这个目标,遵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改以住"见缝插绿"为"规划建绿",结合大市政建设,旧城改造、污染工厂搬迁等,辟出成片土地建设绿地。按照生态学理论,城乡一体,平面绿化与空间绿化相结合,形成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绿化发展之路,城市绿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1)98年起,实施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块5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经过近2年努力,全市共建了140块。 (2)99年起,实施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经过努力建成了120块。 (3)2000年起,实施中心城每个区至少建设一块4ha以上的大型公共绿地,目前已建成了约20块。郊区开展了"一镇一园"的建设和营建大面积人造森林的活动。 (4)2000年起,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计划》。在三年内,城市绿化常用植物将从目前的500种增加到800种。 2001年底,上海市区绿地总面积达到13319公顷,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573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已从1998年的2.96平方米提高到5.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从19.1%提高到23.5%。四年间绿地年均增长1260公顷,四年所建的公共绿地总面积超过了过去49年的总和(98-2001年共建公共绿地3247公顷,过去49年共建公共绿地2483公顷)。这些绿地建设对提升上海的生态环境质量,缓解市中心热岛效应、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等起到到重要作用。 4、全市林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上海郊区的林业建设得到逐年完善和加强。从1989年到2001年,森林覆盖率从5.46%提高到10.4%,郊区林地面积从146.4平方公里增加到373.3平方公里。上海林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沿海防护林、河道水源涵养林、道路景观林等生态公益林为屏障,桃、梨、柑桔、葡萄、竹等经济林为主体,大型苗木基地为基础的林业发展格局。

安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教学文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绿地系统划是安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凡在规划区内有关绿地的一切生产与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第二条城市性质: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的现代绿色工业强市和休闲养生名城,现代新昆明的西部新城,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 第三条规划范围: 规划总体规划用地面积 14519.14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014.60公顷,城市发展备用地面积1010.35公顷,昆钢生产用地面积500.25公顷,特殊用地(军事用地)面积194.12公顷,水域及其他用地7799.82公顷(其中:水域及其他用地354.98公顷,耕地3273.65公顷,林地4000.57公顷,村镇建设用地170.62公顷)。 第四条城市发展规模: 据《安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2),人口规模与建设用地规模为: 一、人口规模 近期:2012年至2017年,城区城镇人口达36万人。 远期:2018年至2022年,城区城镇人口达39.8万人。 二、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2年至2017年,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约 5.015km2。 远期:2018年至2022年,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约 6.056km2。 第五条规划依据: 本规划以国家和云南省、安宁市有关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为基本依据。重要依据还包括: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颁布,1998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5、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 第六条技术标准、规范 1、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10.16) 2、建设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 )》(2007) 3、国务院:《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5、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6、建设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 7、建设部:《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8、建设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定》(CJJ 75—97) 9、建设部:《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 10、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2年) 11、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12、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 第七条其它有关文件 1、《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 2、《国家园林县城标准》 3、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容貌标准》 4、《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5、《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6、《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7、《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8、《云南省城市园林绿地专业规划技术要求暂行规定》 9、《昆明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2—2020)》 10、《昆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6) 11、《现代新昆明地区网络城市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在充分认识城市自然条件、地貌特征、自然植被及地方性园林植物特点等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统一的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各级各类绿地按合理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结构形式进行布置,形成完整的体系,以促进城市健康持续的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及时的进行反思并找出相关的对策。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和生活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渐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人们不单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园林绿地问题比较突出,于是出现了建筑、城市规模很大,但是园林远远不能满足的现象。这种现象实际上也是重实体建筑轻开敞空间的表现。在社区、区域的中观层次和建筑的微观层次,实践中同样需要园林建设的相关理论作为依据。如果建筑决定一切或者建筑优先,环境只是配角和填空,缺乏环境上的充分考虑,结果是建成的环境并不为广大居民所接受。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人性化的设计。人性化设计是改造世界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是发展的更高阶段。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在以人为中心的问题上,人性化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以人为中心不是片面的考虑个体的人,而是综合的考虑群体的人,社会的人,考虑群体的局部和社会的整体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因此,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应该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第十章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一、现状分析及规划原则 (一)现状分析 本规划区跨度较大,景观类型丰富,涉及到山、水、村、城,景观绿地资源还没有形成系统,各种绿化资源之间呈零散、无序的分布状态,景观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自然资源和人文有待整合、完善、提升,为休闲旅游服务规划拟通过山体植被规划、道路及河流岸线绿化、景点及建筑群周边绿化,将现有的绿化体系进行梳理,形成系统,为将定军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生态的、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旅游度假区提供保障。 (二)规划原则 1.尊重自然、保护利用原则 景观设计要在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保护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和提高生存与生活环境,创造自然、优美、和谐的景观空间。2.合理布局、满足功能原则 景观的总体设计要服从于区域的总体规划,从空间的性质与功能出发,对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进行合理布局,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大多数的植物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种植设计要兼顾四季景色,应用较多的植物种类,使园林环境在每一个季节都有代表性或特色景观。 3.远近结合,经济实用原则 植物的生长周期有长有短,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近期功能与远期目标,以及随时间的推移所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征。规划区域的开发也有缓有急,景观设计应根据开发的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发掘更多的乡土树种,包括原生树种或长期栽培适生的地带性树种,以及外来的归化树种,作为栽植的基本树种。为了提高绿化植物的丰富度,可有节制地引进纬度相仿、海拔相近、土壤性质又类似地区的植物。

二、景观系统规划 (一)景观构成 1.绿化景观 整个景区的绿化以现有的山体为基础,尽量保护已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山体、水系、绿带、建筑群落绿化、田园风光等共同形成旅游区的生态绿色网络,且在各景点的植物配置上注重可观赏性。 2. 水景观 规划区内有河流、温泉和湿地三类水景观。静态水体和动态水体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水环境,通过河流的水上游线游客可以游览各个功能区的特色景观。 3. 建筑风貌 为了改善和提高整个度假区的景观环境质量,扩大旅游景观资源,丰富景观资源的内涵和层次,规划区内的建筑设施和景点建设都必须文化背景及整体环境相协调,以汉唐风格为主,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形式,以及色彩材料等都要和整体环境相协调。 (二)景观结构 1. 景观结构 整体构筑“一核、两带、三廊、多节点”的景观结构。一核由武侯墓和以开发的定军山景区组成,两带分别为滨水城市休闲带和漾河风光带,三廊由从天荡山——勉县城区——定军山——虎头山景观主轴,两大主题廊道:三国文化景观廊道和山水文化廊道构成。

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文本)

前言 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的象征。 绿化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日益成为未来城市绿化发展的主旋律。 一、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5/11批准)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2、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规划城乡一体、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 第三条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 3、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

4、地带性原则: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远期到2020年,近期到2005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 为市域6340平方公里 二、现状分析 第六条对城市绿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和分析 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的绿化建设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量变逐步到质变的发展阶段,形成今天的格局和特点。 1、1949~1978年,缓慢发展阶段。 解放前,上海的绿化建设缓慢、无序,分布不均。1949年前的百年间,全市平均每年仅开辟绿地0.6公顷,各种公园绿地约为89ha。这些绿地绝大部分集中于租界和上层人士聚居的住宅区,市民群众居住集中的南市、普陀、杨浦等地区没有一块公共绿地。 解放以后,上海的绿地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展开。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相继建成第一条外滩滨江绿带、肇嘉浜林荫道、人民公园、杨浦公园、长风公园、西郊公园等。到1978年,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76lha,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由解放初的0.13平方米增加到0.47平方米。29年间绿地年均增长约23ha。 2、1986~1998年,稳定增长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土地有偿使用、引进外资参与城市建设等政策推行以来,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以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生态建设 1、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郑州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生态网络

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河湖水系等。结合郑州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四带七廊多核”的市域生态网络体系。 四带:北部沿黄生态带、中部山林生态带、南部生态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加强绿化,恢复自然植被,减轻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及风沙的影响,建设城市生态屏障。 七廊:建设七条南北向生态廊道。沿南北向组团隔离带、高速公路、主要城市道路布置绿色廊道,连接东西向生态带,保证绿色空间渗透到城市内部。 多核:由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等构成市域生态核心。 3、森林公园 完善以河南嵩山国家森林公园、郑州国家森林公园、新郑始祖山森林公园、河南嵩北森林公园、巩义青龙山森林公园、中牟森林公园为重点的生态森林公园建设。 4、风景名胜区 依托各地特色风景资源,设立风景名胜区,包括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河南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新密黄帝宫风景名胜区等。 5、湿地保护区 在黄河沿线划定黄河湿地保护区、雁鸣湖湿地保护区范围,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6、生态农业区 加强以市域中、东部平原地区为主的生态农业区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控制,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控制禽畜养殖污染。 7、河湖水系 按照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要求,结合防洪除涝,构建六横六纵河渠、七中五小水库、两湖泊两湿地的生态水系格局。保护常庄、尖岗、坞罗、纸坊水库等水源地,治理伊洛河、贾

民权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民权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文本

12) 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 13)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14) 公园设计规范》 15)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16)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17)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第1条 编制目的 为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促 进民权县绿化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达到国家 园林城市标准,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 要(试行)的通知 >》,规范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发挥城市 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 社会经济效益,尤其突出景观、文化功 能,特编制《民权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6-2030)》,以下简称规 划。 第2条 规划依据 1、国家有关法律及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城市绿化条例》 10)《关于印发 <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方法 >、<国家园林城 市标准 >的通知》 关于印发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 >》 第一章 总则 5) 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 6)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7)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8)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9)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11)

18)《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2、地方法规与行政规章 河南省城市规划指引: 《区域绿地规划指引》 河南省城市规划指引: 《环城绿带规划指引》 商丘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 3、相关城市规划文件 商丘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005- 2030)》 商丘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25)》 商丘市民权县分区规划( 2002-2030)》 商丘市主城区近期建设规划( 2006-2010)》 民权志》 10)民权县政府相关构想 第3条 规划范围 第4条 规划期限 近期: 2016-2030 年 中期: 2021-2025 1) 河南省城市绿化条例》 5) 商丘市公园管理办法》 6) 商丘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7) 商丘市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8) 商丘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4) 5) 商丘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6-2030)》 6) 商丘市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7) 民权县“十一五”规划》 9) 民权县已编控制性详细规划 民权县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民权县行政区划范围,包括 个社区, 总面积为 平方公里,现状建成区为 平方公里, 2030 年规 划建成区为 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 2016-2030年

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发表时间:2017-06-16T11:42:51.0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6期作者:毕艳霞 [导读] 摘要:我国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是现代城镇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现阶段的整体绿化建设水平就需要从小城镇建设入手。 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天津 300191 摘要:我国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是现代城镇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现阶段的整体绿化建设水平就需要从小城镇建设入手。本文作者结合自身设计实践对中国小城镇园林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某些小城镇园林建设的思路及想法,现就对我国的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些认识进行浅要的阐述,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城镇园林绿地;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实验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有效将城市化和自然环境进行结合,实现城市和乡村共赢的目的。 一、小城镇园林绿地建设的意义 (1)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只有充分保证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才能证良好的城市环境,从而有效推进整体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良好的小城镇建设能够有效提高人居环境生态价值,良好的城市自然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外部人员进行投资,有利于促进城镇经济进一步发展甚至是迎来城市发展的新起点。 (3)小城镇园林还能够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对城镇的危害。 二、目前我国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十分深远,可以说,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几种表现,又可以提高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小城镇建设之路仍然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1.忽视区域大环境规划 城镇相较于大中城市规模小,建设用地相对宽松,主要是由于本身地理位置特殊,一般城镇建设和城市建设相结合,在田园风光中表现城市风光,在城市繁忙的步伐中看到田园风光,通过区域环境的影响,来推进城镇的发展。就城镇化设计来说,需要打破传统的观念,着重绿地空间的开拓,实现城市化和乡村化的完美结合。 2.布局模式单一、机械 我国城市相关部门将各类公园绿地与道路相联接,形成“点”;要求道路绿化,形成“线”,然后将点和线拓宽到面,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将“点、线、面”结合在一起,这其实也是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必然之路。 三、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始终坚持乡村景观和城镇绿地景观相互协调的原则:主要是我国的小城镇都处在乡村之中,因此我们在进行城镇园林绿化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将其和乡村景观结合,打造出具有城市特色的乡村景观,同时该景观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2)绿地建设与城镇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园林绿地在我国的每个小城镇都有,因此要想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城镇绿地景观就需要将其和地方特色融合,在园林设计中不断融入地方的设计特点,使园林的设计更具有魅力。 (3)绿地建设要坚持“静”的原则:对于小城镇来说,安静舒适的环境是吸引人口入住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现在很多城市人口已经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因此还会想找一个地方安静的生活。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城镇建设的时候要多注意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现多层次、立体化的设计理念。从而使小城镇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想之地。 (4)以人为本的原则:另一条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主要是因为小城镇的设计是以人为本。因此在园林设计中要更加注重总体设计,从总体上进行规划并且结合各个细节进行综合设计。在设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小镇的背景,用宏观的视野来规划园林设计,摆脱局限的眼光,以人们生活的舒适为出发点,来进行规划设计。 (5)城市双修的原则:将当今最新的城市发展理念,融入小城镇建设之中,充分尊重城镇、场地自身特点,做到最大程度尊重城市生态建设。 四、小城镇园林绿地规划建设要点 1.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内容 在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中。首先应该合理安排各类绿地的布局,确定主要绿地位置、性质、范围、面积等,并且对小城镇的绿化进行综合设计,制定明确的城市绿化设计路线;并且对小城镇绿化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综合设计,划分绿地系统的区域,以及完善绿地设计相关的网络。并对绿地设计中的管理要求以及指标进行合理分析。下面对常见的小城镇绿地进行观点阐述。 (1)道路绿地规划。在设计的时候还需要设计人员对当地的绿化系统进行综合调查,特别是要注意在设计中城市的中心和城镇建设的重点,对各种调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当前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提出整改意见。其中,道路是小城镇建设的基本骨架,因此我们通常可以通过小城镇的绿化程度来判断小城镇的精神面貌,以及通过道路的绿化建设水平对小城镇的政治、文化及经济水平也有着综合性的了解。因此在小城镇的绿化设计中,需要设计人员尽量选择一些具有观赏性的树种和能够体现小镇文化特设的植物品种,一般我们可以种植一些大型的乔木和灌木和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树种。 (2)河岸绿地规划。在某些拥有河道水系的小城镇绿地规划中,设计人员需要按照河道的走向以及沿线的建筑分布情况来进行综合设计,并且建立绿色防护带,这样既能够改善河道本身的生态环境,又能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但是在进行绿化设计的时候,需要设计人员对绿色防护带的宽度按照设计地区的综合情况进行设计,比如对于滨河小区,我们一般设置30到50m之间,而对于一般性河道的防护带设计在10到20m之间。种植设计中需在河两岸增加适合的植物品种,整体种植规划要尽量保证景观的层次性和错落性,增大光合作用的面积。可以适当采用对称设计的设计理念,并利用一些规则设计、设定不同规格、品种的植物来提高整体绿化景观的层次感。 (3)广场绿地规划。广场是小城镇生活人群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进行小城镇绿化设计的时候要对广场的社会功能和交通功能进综合考虑,在进行绿植布置的时候,需要设计人员综合广场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合理布置,植物种类可以不多,但是一定要有一定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报批稿) 一、总则 1、规划背景 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指导思想和原则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 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3、规划依据 (1)《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务院100号令)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3)《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建设部784号) (4)《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号) (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7)《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2002年) (8)《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9)《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0)《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综合规划(1998-2002年)》 (11)《武汉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998-2010年)》 (12)武汉市相关专业部门(园林、林业、水务等)规划或计划 4、规划范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主城区功能布局,按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三个层次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安排。 市域即武汉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主城区和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六个远城区。在市域范围内结合市郊风景区、森林公园、林业用地、农田林网以及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大环境绿化。市域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主城区、外围城关镇、重点镇(新城)、风景区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主要规划范围是城镇地区,即在主城区外围、主城区和重点镇(新城)之间,控制绿化和生态空间,以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生态系统框架和城市

莱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莱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适应莱芜市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需要,根据国家、山东省和莱芜市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政策,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指导莱芜市城市绿地建设的法律性文件,规划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切相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 1 、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从维持规划范围内区域生态平衡的功能要求出发,确立市域大环境概念,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绿化格局。 2 、与城市的职能特性相结合。使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定位与城市功能组团的建设相呼应,与城市产业结构布局相配合。 3 、因地制宜、发挥特色。整体协调、统筹兼顾城市各发展片区,探索适合以工业生产为主的两中心、多组团的中小山水城市的生态绿地体系。 第4条规划原则 1、持续原则:从城市的发展需求出发,科学制定分期规划,兼顾规划的超前性和弹性,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人本原则:从市民的实际生活、健康、审美等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城市特点的绿地体系,真正服务于民。 3、多元原则:完善城市绿地类型,形成科学合理的绿地体系,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绿量原则:生态优先、绿地优先,追求城市与自然共荣,挖掘潜力,增加城市绿量,为城市发展提供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保障。 5、特色原则:尊重城市结构,强化“一城、两区、多组团”的城市形态,挖掘区域文化特征,形成具有特色及文化内涵的城市绿地体系。 第5条规划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将“鲁中山水园林城市”和“绿色钢城”作为城市长期发展的目标,把莱芜市逐步建设成为:山水优美、城乡一体、生态环境良好、各种绿化衔接合理,各项绿地指标一流、居民生活品质高尚的城市。 2、近期目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A卷答案版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开卷考试(A) 课程名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6分) 1.为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理论上每人所需要面积为 平方米的树林或面积为平方米的草坪绿地。(10/25) 2.研究证实乔、灌、草结构的绿地空气湿度可以增加,一般森林的湿度比城市高,公园的湿度比城市其他地区 高。(10-20%/36%/27%) 3.武昌江滩公园属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的类绿地,代码是;黄鹤楼公园属于类绿地,代码是;东湖风景名胜区属于类绿地,代码是。 (带状公园、G14;历史名园,G134;其他绿地,G5) 4.一般而言,城市的园林绿地资料向政府的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规划资料向政府的获取;林业普查资料向政府的获取。(园林局/国土局/林业局) 5.依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年版)》,在人均建设用地小于80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达到以上,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为以上。 (7.5/5平方米) 6.某市级综合性公园的面积为24公顷,其合理的游人容量为人。(4000) 7.110KV高压线走廊的绿带宽度为米;防风林每条林带宽度不应小于米,林带与林带间距离为米。 (15-25/10/300-600) 8.国家二级古树指树龄年的树木。 (300-499) 9.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方式有和。(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请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四种主要模式的优缺点。 答:以块状绿地为主的布局、以带状绿地为主的布局、以楔形绿地为主的布局、混合式绿地布局。 答全以上4种绿地的优点给1分,缺点给1分,答对一部分则给0.5分。 2.请对比分析新、旧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在城市绿地方面的差异,并阐述 其改进理由。 答:生产绿地G2在新版中没有了(2分);增加广场绿地G3(2分) 以上2点分别阐述理由较好2分,一般1分,无理由0分。 3.道路绿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一板二带式——1条车行道,2条绿带(2分)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绿化形式,中间是车行道,在车行道两侧的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其优点是简单整齐,用地比较经济,管理方便。但在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同时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不利于组织交通,易出车祸。 二板三带式——即分成单向行驶的2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中间以1条绿带分隔开。(2分) 此种形式对城市面貌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车辆分为上、下行,减少了行车事故发生。但由于不同车辆,不能分开行驶,还不能完全解决互相干扰的矛盾。这种形式多用于高速公路和入城道路。 三板四带式——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3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4条绿带,故称为三板四带式(2分) 用地面积较大,但组织交通方便、安全,解决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矛盾,尤其在非机动车辆多的情况下是较适合的。 四板五带式——利用3条分隔带将车道分成4条(2分) 这种道路分割可以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均分成上下行,互不干扰,保证了行车速度和行车安全。但用地面积较大,其中绿带可考虑用栏杆代替,以节约城市用地,此种还是可行的。

柳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柳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2005——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7)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14)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控制 (17) 第四章主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布局规划控制 (24) 第五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控制 (29) 第六章树种规划控制 (49) 第七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要求 (53) 第八章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控制 (55) 第九章分期建设规划 (62) 第十章规划实施措施 (72) 第十一章附则 (7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柳州市的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本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柳州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三部分

组成,批准后的规划文本与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城市规划范围内任何单位或个人的开发与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本规划需要进行修编时,必须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有关部门备案。 第三条本规划所界定规划范围与《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相一致。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主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总面积18707.25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总面积882.2平方公里; 主城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 市域范围包括:三江、融水、融安、鹿寨、柳城、柳江六个县和市区。 规划区范围包括柳州市市区及市区外围紧密相连的邻县、镇的部分区域,具体为:拉堡镇、进德镇的部分用地;雒容镇的部分用地和古亭山开发区。 主城区范围:为城市的整体布局结构,即中心城区+外围组团的结构格局。 中心城区由若干城市片区组成,城市片区、组团间有风景区、山体、河流等绿色空间自然契入、渗透。 中心城区为相对集中紧凑的布局形式,形成相对完整的五大片城市分区,即城中、柳东、柳西、柳南、柳北五个城市片区,各片区由城市快速环路贯穿、连接。 北部的沙塘和东南部的阳和为城市的两个外围组团,结合城市东部的三门江森林公园,和城市南部的龙潭——都乐岩风景区,规划两片风景区。 第四条主要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文物保护法》等国家法律; 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条例; 三、建设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

(完整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大纲及答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大纲 1、开放空间(open space) 指“一部分或者全部作为庭园或者休憩活动场所、建筑物覆盖率不超过1/20的土地,和没有建筑物的未利用土地”。(1906《开放空间法》) 开放空间的特性: ?使用目的为娱乐休息的空地 ?使用者为公众,即具有公众性 ?由自治体或国家进行管理,对开放空间的设施维护也由自治体或者国家保证其财政来源。 2、美国城市公园运动的背景和代表作品 背景: ?环境和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 ?知识分子团体宣扬公园对于城市的意义 ?公园墓地运动提升了人们对公园的兴趣; ?政府领导人认识到必须通过城市公园的建设来推动纽约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明城市。 ?19世纪后半叶成为美国历史上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851第一部《公园法》通过(美国) 代表作品: 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in New York ) ?弗雷德里奇﹒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与沃克斯(Vaux) ?第33号方案——“绿色草原(Greensward Plan)” ?特点: 1、公园绿地的建设走上了法律的轨道。 2、通过政府发行“公园债券”筹集建设资金。 3、公园建设与城市化同步进行。 布鲁克林市的希望公园(1876) 波士顿富兰克林公园(1886) 3、公园系统及代表作品 美国的公园系统(Park System)指公园(包括公园以外的开放绿地)和公园路(Parkway)所组成的系统。 公园路的思想源于奥姆斯特德等先驱设计的林荫道或有公园状人行道的车道,作为公园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连接公园路(Parkway)的特征: ?有两个地方车道绕山分成了不同的高度,这一做法后来成了技术标准。 ?尽量加大公园路的宽度,以防止两侧出现广告牌。 ?公园路延伸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则在道路两侧采用大量乡土植物材料间或夹杂着成片的野生花卉,整体效 果就是要尽量减少任何公园路与周围地形的可见边界,从视觉上让人感到公园路就是乡村景观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为公园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连接点。 ?拥有不同宽度的中央分隔带,采用纵向上的视觉阻挡来有效地防眩。 ?由多家工程公司通力合作。 代表作品: 芝加哥公园系统 意义: ?芝加哥公园系统由于被分割成三个独立的公园区分别进行建设,管理主体分散而且协调不够,没有能够建

第二章-园林绿地功能及城镇园林绿地系统教案资料

第二章-园林绿地功能及城镇园林绿地系统

第二章园林绿地功能及城镇园林绿地系统 城镇园林绿地系统是由一定量与质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绿色统一体。它具有城镇其他系统不能代替的特殊功能,并为其他系统服务。它的特殊作用是:改善城市环境,抵御自然灾害,为市民提供生活、生产、工作和学习、活动的良好环境,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游憩功能和经济功能。 第一节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 一、生态功能 城市园林绿化被人称为“城市的肺脏”,它既能调节城市的温度、湿度,又能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既能促进城市通风,又能减少风害,降低噪音。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都能起巨大作用。 1.净化空气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在城市中,人口聚集,石化燃料消耗多,造成氧气消耗过多,二氧化碳大量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氧气减少时,会威胁人的身心健康,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并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相应增加,所以植物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和氧气的制造者。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活动保持着生态平衡的关系。 (2)吸收有害气体 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及汞、臭氧等是城市的主要有害气体,对人体十分有害。一些园林植物能够吸收有毒气体,降低大气中的有毒气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体的浓度,因而能够净化空气。植物吸收有毒气体的能力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如槐树、银杏、臭椿对硫的同化转移能力较强;女贞、大叶黄杨等吸附能力较强;喜树、梓树、接骨木等树种具有吸苯能力;樟树、悬铃木、连翘等树种具有良好的吸臭氧能力。另外,植物吸收有毒气体的能力,还与叶片、年龄、生长季节、大气中有毒气体的浓度、接触污染时间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有关。 (3)减少粉尘污染 植物、特别是树林能减少粉尘污染,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是由于树木具有降低风速的作用,随着风速减慢,空气中携带的大量灰尘也会随着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树叶表面不平,多绒毛,且能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吸附大量飘尘。植物的滞尘量大小与叶片形态结构、叶面粗糙程度、叶片着生角度,以及树冠大小、疏密等因素有关。一般叶片宽大、平展、硬挺而风不易抖动,叶面粗糙树皮凹凸不平能分泌树脂、粘液等植物,一般滞尘能力普遍较强。如刺楸、榆树、朴树、刺槐、臭椿、悬铃木、女贞、泡桐、侧柏、圆柏、梧桐、构树、桑树等树种对防尘效果较好。草坪具有吸附灰尘、固定地面尘土飞扬的作用,被蒙尘的植物经雨水冲洗,又能恢复其吸尘能力,所以城市园林植物被称为“天然的净化器”,可见,在城市中扩大绿地面积、种植树木、铺设草坪,是减少粉尘污染的有效措施。 (4)减低噪声污染 园林树木,对减弱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树木之所以能减弱噪声,一方面是因为噪声波被树叶向各个方向不规则反射而使声音减弱,另一方面是因为噪声波造成树叶枝条微振而使声音消耗(图2-1 )。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