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创新性成果

初中语文创新性成果
初中语文创新性成果

初中语文创新性成果

初中语文国培作业创新性成果——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

徐君琴

在这次国培学习中,我对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阅读与文本对话,也是在与人对话。”从前也在作者简介上做过很多功夫,力图让学生能够知其人,明其文。文章与文人是不能分割的,一次又一次地阅读文章,一次有一次地走进文人,每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每一次了解文人的经历,都会对他的文章有新的体会。

我选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经典散文,而文章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二字表达出文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所以,我搜集了更多相关苏轼的文章,了解他的人生,走进他的内心。发现他的豁达并不是一种天赋,而是后天的应运而生,人生中每一次贬谪都是他“羽化成仙”的台阶。在设计终稿里,我加入了对苏轼人生经历的细致梳理,让学生能够有条理、更直观地看到他人生一次次被贬谪的经历,体会苏轼面对人生挫折时的积极心态。这样,学生在读他的文章,对他复杂的内心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而文中叙事和描写的内容,学生容易理解,对文章的赏析没有太多的变化,主要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品味作者的心境。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候,水到渠成地对学生的人生观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只有在挫折中历练,在磨难中成长,才能走出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最后,我还选择里一篇苏轼的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体会作者内心的寂寞,凄苦,彷徨,从而进一步理解苏轼在黄州贬谪期间,内心由苦闷到豁达也需要一个痛苦的过程。在引导学生了解了苏轼,喜欢了苏轼之后,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阅读他的诗词,阅读他的人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活动设计(初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并能当堂背诵课文。学习本文记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文中的描写月色运用的写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写作背景体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过程与方法:诵读法。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写景的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结尾抒情句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有一个人,他与屈原比,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角——苏轼。下面请允许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默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来学习本课。

三、新课:

1、简介作者:请同学们说说你了解苏轼的哪些信息?(指名回答后教师补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2、读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记承天寺夜游》。

(1)听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画出句读;

(2)自由朗读;

(3)指名读:分层读,完整读;

(4)齐读:体会文章内容。

3、疏通文意: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解和学过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如果遇到难题,请小组同伴帮助

解决。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小组长提出来。

出示幻灯片,强调重点词语。

4、赏析文本:

(1)解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解读文章。同学们觉得想要解读文章,从最先哪里入手呢?(引导学

生从题目入手)找出题目中给出的信息:时间、地点。

(2)分析第一层叙事部分:那么文章中那些文字也介绍了这些信息,是否补充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明确:文中交代了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结果---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就是谢了:苏轼与张怀民月夜漫步。

(3)赏析写景句:那么苏轼二人在亭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齐读写景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一下苏轼笔下的美景。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么?(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澄澈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引导学生赏析语句,可以小组讨论。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透明、澄澈;动态与静态的结合,生动地描绘出竹柏摇曳的姿态,表现出月色的皎洁;运用倒装句,增强比喻效果,意趣横生;无一”月“字,却无一字不写月,语言含蓄、凝练。

(4)体会文章情感:作者看到了如此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去

读这一句呢?为什么?

欣喜:能够欣赏美景的喜悦之情。

抑郁:被贬之后的苦闷和忧伤。(出示幻灯片,学生默读苏轼被贬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抑郁之情。)

旷达:虽被贬却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出示幻灯片,展示苏轼人生的重大事件,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

(5)苏轼在黄州经历了思想的飞跃,从苦闷到旷达乐观,他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呢?同学们脚下的路还很长,谁能说我们就会一帆风顺呢?当我们遇到了挫折,我们要怎样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出示幻灯片补充总结。)

四、小结: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小结,并再次出示教学目标。最后让我们带着我们品读出的情感,再次跟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请尽量背诵全。

记承天寺夜游(终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并能当堂背诵课文。学习本文记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文中的描写月色运用的写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写作背景体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过程与方法:诵读法。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作业,利用现有资料了解苏轼其人及写作背景;反复阅读文章,熟读成诵;查阅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有一个人,他与屈原比,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角——苏轼。下面就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含义。背诵课文。

?学习本文记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

?体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应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三、新课:

1、简介作者:请同学们说说你了解苏轼的哪些信息?(指名回答后教师补

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

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2、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如此高的造诣,他还

有什么值得我们欣赏的呢?你了解多少?(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出示幻灯片)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9岁任登州太守: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

53岁任杭州太守:筑苏堤。

55岁被贬颍州太守:振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

56岁任扬州太守:改革税务,识破道士巫术。

58岁被贬惠州:建议捐资修建铁索桥。

61岁被贬儋州: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3、苏轼的这些经历你读出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了解他人生坎坷,但却仍积极向上,在地方为官政绩斐然。他一生四次被贬官,值得一提的是他第一次被贬黄州,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介绍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将他逮捕入狱。经过一百多天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由于其好友范镇、张方平等极力营救,十二月,苏轼终于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生活上无经济来源,无房,便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里亲自动手改建了一座五间房,自名“雪堂”;无地,便在黄州城东小山坡开垦荒地,自号“东坡居士”。

几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在黄州所写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4、读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记承天寺夜游》。

(1)听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画出句读;

(2)自由朗读;

(3)指名读;

(4)齐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疏通文意: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解和学过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苏轼游承天寺的所见所感。

6、赏析文本:

(1)赏析写景句:那么苏轼二人在亭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齐读写景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苏轼笔下的美景。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讲解文言词语:交横,盖)

我们用这么多笔墨写出了月夜亦真亦幻的美景,而作者只用了18个字就表

现出来了,我们来学习一下,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引导学生赏析写景句)然后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透明、澄澈;动态与静态的结合,生动地描绘出竹柏摇曳的姿态,表现出月色的皎洁;运用倒装句,增强比喻效果,意趣横生;无一”月“字,却无一字不写月,语言含蓄、凝练。

(2)作者为什么会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心境,理

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文中交代了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内心的苦闷和悲伤无法入眠)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结果---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学习文言词语户、欣然、念、遂、相与。)

(3)体会文章情感:作者看到了眼前如此的美景,有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呢?请你揣摩作者的心理,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欣喜:能够欣赏美景的喜悦之情。

抑郁:被贬之后的苦闷和忧伤。(出示幻灯片,学生默读苏轼被贬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抑郁之情。)

旷达:虽被贬却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出示幻灯片,展示苏轼人生的重大事件,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

(4)拓展延伸:

①苏轼在黄州经历了思想的飞跃,从苦闷到旷达乐观,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②学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出示幻灯片)学生听读朗读录音,提问,你从词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残月、疏桐、幽人、孤鸿营造了弥漫天地间、挥之不散的清冷、寂寞。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③作者这首词也是在黄州所做,我们可不可以猜想一下,它们的前后顺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面对坎坷是也曾痛苦、彷徨,后来能够通过自然景物来排解内心的悲伤变得豁达、超脱。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联系实际:他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同学们脚下的路还很长,谁能说我们就会一帆风顺呢?当我们遇到了挫折,我们要怎样做?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出示幻灯片补充总结。)

四、小结: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小结,并再次出示教学目标。最后让我们带着我们品读出的情感,再次跟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请尽量背诵全文。

五、作业:根据我们学习的写月的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收集描写月的句子,并简单赏析它的精美之处。查找资料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两首词,体会作者的豁达胸襟。

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时间地点起因经过

写景:月色——如水

竹柏——藻荇

闲人:忧愁豁达超脱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行动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创新行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研究 林甸县第二小学邹俊霞 课题名称: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时间:2012年9月---2015年7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身”是我们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较大的增加。也就是说,我们的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了,抓好课外阅读是国家教育教学的要求。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形式,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很是令人担忧,越来越多电子产品对学生的诱惑是我们的下一代离读书这种枯燥的活动越来越远,我们课题组对林甸第二小学一千多名学生的调研中发现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漫画类的书籍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占据了孩子们大量的课余时间,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阅读消费少的可怜:经调查,林甸第二小学的学生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3.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 4.课外阅读的时间几乎为零: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 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由此可见让小学生从小课外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本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通过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为开展本项研究提出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意义

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

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 国培学习中,聆听了专家的细致讲解,观摩了名师的课堂教学,让我对数学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成过程: 我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不是为了打高分,而是为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意识是浅薄的,需要老师的引领和点拨。新课标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可能运用多种感官学习新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反复思研究,不断思考,我的课堂教学始终有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但落实到行、动做得还不够。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堂数学课,做了进一步调整。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熟悉的校园环境照片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把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主动探究,使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我通过看“角”、找“角”、摸“角”、制作角、比“角”、画“角”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

最新高中化学创新实验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目录 §1《Fe(OH)2快速转化成Fe(OH)3》的实验§2《气密性检查》的四种方法 §3《浓硫酸使蔗糖炭化》的环保实验法 §4普通酒精灯可成为《高温防风酒精灯》§5《焰色反应》实验的新做法 §6水蒸气与铁粉发生置换反应实验 §7安全自动的《沉浮式贮气瓶》 §8有害气体(Cl2、CO)的安全环保收集法 §9用《沉浮式贮气瓶》快速制取大量氮 气 §10快速做《煅烧石灰石》实验 §11《沉浮式气体发生器》简介 §12用《沉浮式气体发生器》制氧气 §1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的趣味实验 §14安全准确地《检测电解质溶液导电性》 §15可做八种实验的《多用实验管》 ①二氧化碳四个性质系列实验 ②铜片与浓硝酸反应的环保型实验 ③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的环保型实验 ④硫化氢和二氧化硫反应的环保型实验 ⑤硫化氢和氯气反应的环保型实验 ⑥ NH3和HCl气体化合反应实验 ⑦不加热快速制氨气的环保实验 ⑧加热快速制HCl气体的环保实验 §16制取一氧化碳、氯气等气体时,分液漏斗里的酸液放不下来怎么办? §17长时间观察《钠的金属光泽》 §18《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 §19《离子的电荷及运动》实验§20《Cu-Zn电池》实验 §21《燃料电池》H2-O2电池和H2-Cl2电池§22制取乙酸乙酯能清楚地显现乙酸乙 酯§23连续做氨气红色喷泉实验 §24甲烷气(CH4)的快速制法 §25乙烯气(C2H4)的优化制法 §26乙炔气(C2H2)的优化制法 §27《醛、葡萄糖、蔗糖水解后产物的银 镜反应》实验方法 §28如何完成《气体通过串联溶液》实验§29关于化学实验教师的工作若干问题 1 卤素实验中的若干问题 2 分装液体试剂 3 大量气体贮备方法 4 洗涤试管上铜渍的方法 5去除锰渍 6 怎样快速、高质量地给橡胶塞打孔? 7 洗涤酚醛树脂的两种方法 8 氢气吹泡简易实验方法 9简易的防爆装置 10如何打开粘结的试剂瓶塞? 11 实验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地位? 题外话:中学化学实验的误区

综合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教学大纲

综合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90151149 周/学分:2周/4学分 一、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7-2020版教学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二)课程设计性质 必修课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分析》 2.后续课程: 毕业设计 二、课程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设计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重要实践性课程。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结合课程的Python/R/Hadoop等大数据相关软件学习进行大数据处理及深度学习,提升学生对大数据开发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后续毕业设计等课程奠定必要的实践基础。 设计目的: 1.进一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思想,加深对Python/R/Hadoop等语言的理解。 2.针对Python/R/Hadoop等语言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训练,独立完成有一定工作量的程序设计任务,同时注重养成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3.掌握Python/R/Hadoop等语言的编程技巧和上机调试程序的方法。 4.掌握预测性分析与机器学习程序设计中的常用算法。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掌握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算法,按设计流程编程,上机调试通过,验证结果并进行分析、完成论文。 三、课程内容及安排 综合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不仅是对程序设计能力的综合锻炼,更是对团队合作,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过程的训练。因此,综合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根据题目的难度不同由小组合作完成,每个小组1-3人。 整个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基础知识介绍,开题,编码设计,编码实现与调试,书写设计论文,编码评价与验收。 (一)第一周语言学习 1. 基础知识介绍 1)主要版本及安装过程

创新性成果文字阐述

一、创新性成果文字阐述 1、创新性成果生成过程 (1)在全面完成继续教育学习后,我对《新课改》有了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新课改明确定位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这种教学思想的引导,我在教学中更加坚信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我不断地对此进行尝试,进行l校本研修研。创造了“阅读→实践→写作”纵向发展的创新性教学成果。在教学中取得很好地效果。 (2)《新课改》在小学中、高学段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这进一步证明我在教学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与新课标精神一致的道路。 (3)新课改在高年级习作教学中提出“要求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些要求提出后,我们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是值得探究和挖掘的工作。我想,写作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因为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我要把写作指导回归于自然和生活中去。这样就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了素材,体验了生活,学生写习作的时候就不会因素材不足而执笔不前。事实上这样做也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解决了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4)在教学活动实践中重视开发自然资源。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即取材和立意。 (5)在不断学习《新课改》的过程中,我对前面的《爬山虎的脚》教学预案做了修改和完善。前后两稿的不同点是:初稿在活动前预设了精讲课文的内容。而终稿只确定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写作”。修改的原因是,初稿过于片面,只抓住《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统领写作。而忽视了单元整体目标要求。所以,不利于学生更广泛学习思维的形成。因此,我对教学内容做了大幅度修改。终稿突出体现了本次活动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并且增加了在大自然中品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使阅读和实践活动遥相呼应,共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是最新颖之处。两稿相同之处是:我仍然坚持“阅读、实践、写作”三者结合的教学思路,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大自然资源进行教学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2.创新体现 语文教学回归于生活之中,重视语文学习的体验过程,有效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真实的写作素材,在阅读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下,形成开放式的写作文风,使学生的写作建立在观察、感悟的基础上,避免了浮夸、虚假、空洞、脱离现实的写作倾向。为学生指明一条正确的写作导向。此外,把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融为一体,互相支撑。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创新价值 (1)“阅读→实践→写作”这种教学成果易于操作、学习与推广。解决了教师指导写作难和学生不会写的问题。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观察点是开放的,写作的思维是开放的,那么,写作的角度就是广泛的。极为有利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高中化学创新性成果

高中化学创新性成果 《数形结合思想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Al3+、Al(OH)3、AlO2- 的关系及计算 连江一中:王赞华 拟解决的问题:化学图形题是一种利用数学中的二维图象解决化学问题的题型。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以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题目不断增多。如何析图、弄清“起点” “交点” “转折点(拐点)”“终点” 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是关键。通过对图形的分析与比较,希望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分析】 化学图形题是一种利用数学中的二维图象解决化学问题的题型。它考查范围 广,如元素化合物、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均可以此方式 进行考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以 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题目不断增多。 近几年来在全国高考题以及上海、广东高考题中,数型结合的试题频频出现, 成了高考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 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图象是题目的主要组成部分,把所要考查的知识寓于坐 标曲线上,简明、直观、形象。解答图象题必须抓住有关概念和有关物质的性质、 反应规律及图象特点。析图的关键在于对“数” “形” “义” “性”的综合思考,其重 点是弄清“起点” “交点” “转折点(拐点)”“终点” 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 【知识技能】用数形结合思想理解Al3+、Al(OH)3、AlO2- 三者之间关系及相 关计算,掌握铝化合物的性质与变化。 【能力培养】通过对图形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思维能 力和应变能力,优化思维品质。 【科学品质】通过提问创设情景以及分析多种图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感受科学的内在美。 【科学方法】由浅入深、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重点难点】 析图的关键在于对“数” “形” “义” “性”的综合思考,其重点是弄清“起点” “交 点” “转折点(拐点)”“终点” 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学生交流讨论、指导解题方法:

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发表时间:2016-06-29T14:50:03.63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6年第6期作者:孟燕飞[导读]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创新的钥匙,开启每一扇问题之门。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三中学孟燕飞 736102 【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让其主动地参与教学,鼓励质疑,启发创新思维;教师需要教给学生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手段与方法。 【关键词】:创新教学、数学思维、创新品质、 一、引导高中生数学活动探究,激活创新品质的形成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创新的钥匙,开启每一扇问题之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和积极探究的精神品质,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数学课不能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但也不能是纯粹为活动而活动,而应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数学的思考”。以培养他们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与加强,在活动中发展,在过程中升华。二、加强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思维过程”,这一过程隐?了大量的创新。因此数学教学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注重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维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不仅要揭露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更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家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暴露”,不断地创新,将隐?在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的头脑中,学会思维,提高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有知识结构,教师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了解学生的?有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只有考虑清楚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有基础知识是否够用,过渡性的目标与支持性的条件是什么等等,才能明确选择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三、引导利用“类比联想”解决问题,激活创新品质的再生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将归纳类比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利用类比法可以简化对相似问题的研究,也有利于发现、推广某些性质,它是获得发现或发明的重要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类比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类比思维是提出问题,做出新发现的主要源泉,是创新思维的主要部分,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类比的基础是比较,类比的关键是联想,而联想是一种由此即彼的创造思考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蕴含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类比联想其实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到质变时候,发散就变成创造了。在教学中,时时不忘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类比联想,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四、培养“归纳猜想”的思维,促进创新品质的良好延续 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指导着我们的学习,也为我们处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方法。归纳指的是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若干个体进行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属性,由此猜想这类事物总体也具有这种性质的思维方法。在数学史上不少的数学发现都来源于直觉归纳,如笛卡儿坐标系、欧?定理、歌德巴赫猜想等。它们都不是任何逻?推理的产物,而是通过观察、比较、领悟、突发灵感所发现的。虽然它们的真理性是或然的,有待于逻?来证明或反驳,但它们对数学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归纳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源泉,是数学教学应该培养的思维形式之一。而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提出新结论,研究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研究活动的一种形式。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它超越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其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论文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论文 ——冲破思维的墙 学院:专业:学号: 姓名: 摘要:“创新”,这个词是我自上大学以来听到比较频繁而且比较新的词,听得多了,就产生了好奇:为什么我们要创新,究竟什么是创新?要怎么样创新才是有效的创新?带着这些疑问,我选择了《创新思维训练》这个课堂,希望会对我的理解有些帮助。虽然网络课堂有一定的弊端,并未达到课堂中的“训练”目的,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帮助。开阔了一定的眼界,了解到许多方法,比如转换思维方式、六顶思考帽等。本文主要是结合超星网络平台上的视频课程及作业,从一个事例引入为什么我们需要创新,然后具体说明我对创新的理解。涉及到一些课程中提及到的创新方法以及自己的见解。创新不能只有想法而不去实践,故本文也阐述了一些创新思维的应用穿插其中,希望对于所看的人也有所帮助。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业心智枷锁思考方法 目录 一、了解我们所需 (3) 二、克服心智枷锁 (3)

三、学会创新思维 (4) (1)转变思考方向 (4) (2)软性思考 (5) (3)强制联想 (5) (4)思维导图 (5) (5)简化思维与打破规则 (6) (6)批判性思维与创新 (6) (7)平行思维与六顶思考帽 (7) 四、应用创新思维 (7) 五、达到新的高度 (8) 结论 (8) 六、致谢 (9) 参考文献 (9)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竞争与压力,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1]。 在数学中,模式化是一堵很难突破的墙,它坚硬、顽固而且已经深深驻扎。很多时候,在做数学题时,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遇到不是老师所讲过的题型,我们就会感到一阵迷茫,到底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呢,老师讲过的似乎都行不通啊?很多人

小学语文创新性学习成果

习作练习心得 要指导学生提高习作水平,就要从平时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身边生活,学生观察前,要提出观察要求,并进行相应指导,观察后要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分析事物的好习惯。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是把观察作为作文教学的基础,认为观察作文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这三者是科学的作文教学的“支柱”。然后指导学生平时注重积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并且学习一些写作技巧。通过本次学习我收获很大,下面是我的一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次习作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与老师说说心里话。从对老师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老师的爱;建议老师也要改进教育方法,也可同老师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教学目标:让学生选择最想跟老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并在写完后读给老师听。 教学重点:让学生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的体验老师之爱的伟大与无私,从而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和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与感恩老师,与他们进行真诚地沟

通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关心你的人,最爱你的人是谁呢?(爸爸妈妈)师补充:还有老师啊! 是啊!老师!他们将你从无知孩童变成知识渊博的人;他们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把所有的知识给你。 (播放一组幻灯片,片中照片系班中孩子的学校生活照,力图走进孩子的内心) 看了这么多老师与你之间点点滴滴感人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感谢老师) (设计意图:用富有感染力的画面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老师之间的故事,体会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引起学生内心的震憾。) 二、指导选材 1、生活中,我们与老师朝夕相处,有许许多多的心里话想和他们说,但却羞于说出口,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勇敢地把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来吧!(齐读习作主题“老师,我想对你说。”) 2、创设情境,播放张丽莉老师舍身救人的感人视频、音乐等。(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畅所欲言,述说心里话) 3、自由读习作要求,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注意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即曾经有过不理解老师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老师的爱;对老师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

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

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 一、生成过程: 经过这次的国培学习,并在国培课程学习与同行交流研讨后,我对所拟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把对拟解决问题的新认识具体化为教学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经过校本研修集思与岗位实践检验后的再提升成果,最终形成终稿(方案)。在百分数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探索与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地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更好的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二、创新体现: 通过国培的学习和与其他学员的进一步研讨交流,发现了预案中许多不足之处,也对我的教学设计预案进行了修改,很多地方有了创新的体现; 1.教学材料组织实现了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已经跳出了教材,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现实中丰富鲜活的素材,使“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与“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有关的信息材料是生活化的最好写照。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在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设计了:课前收集身边的百分数,为本节课学习的展开提供现实的有价值的素材;课中采取一人一表,一人一例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独立思考,探索解决各自的问题,既有助于深刻的理解概念,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理念。 3以“情感评价”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上我们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感受,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会去审视自己的学习情绪,反思自己的学习情绪,更学会了用数学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情绪,从而让教与学达到更加和谐统一 三、创新价值:

初中化学创新性成果

初中化学创新性成果 -------燃烧的条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时。知识难度较小,但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课题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内容编排上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学习了前面六个单元的知识后。学生已经对化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运用前面掌握的一些方法、理论来完成本课题的学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本单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和生活常识的积累都有很好的作用。例如: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和燃烧的条件,建立科学的燃烧概念,认识着火点的含义。 2、反思日常生活中对燃烧、燃烧条件认识的误区,体会通过学习、思考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 3、认识燃烧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合理安全的控制、利用燃烧现象的重要性。(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慨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理解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初中化学上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的最后一个实验课题。前面我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的化学实验知识,具有了对化学实验进行观察、探究、分析的能力,所以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知识难度较小。重在通过学生自学来获取知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即重点在提升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了以实验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燃烧、燃烧的条件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勤动手的能力。在愉快的环境下,轻松获得知识。为此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的现代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改革综述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综述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发展主要依赖知识不断创新和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这就需 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标准主要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发展能力为主, 其中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 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大任,相对于比较成熟的基础知识教育模式,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 力培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意识、综合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我们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认真分析传统物理化学实验教 学的弊端,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探索,获取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1 高校物理化学实验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高校物理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只是对理论的验证,实验项目都是一些系统物理性 质测定,实验课对学生要求很低。一个实验往往简单重复测量一个物理量,实验课内容单一, 缺乏综合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内容。并且随着现代教学仪器的改进,目前高校实验设备大多是厂 家组装好的成品,学生操作简单,基本上是按键操作。学生对仪器构造、工作原理仅通过看图 和听教师讲解,仍是不甚了解。在实验方式上,采取的是“保姆式”方法:即在确定时问内, 让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按照统一方法和既定仪器设备进行简单操作,获 取一串相关数字,实验即可完成,而且所有学生做同一件事。实验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 态,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探索创新。学生对反复测定一个物理量麻木、厌烦、应付,不认 真观察实验现象,甚至相互之间抄袭数据,减少测量次数,以拼凑的数据完成实验报告。使得 物理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没有起到应有作 用,对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毫无体现。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不符合教学规律, 很难培养出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因此,实验教学内容必须从单纯验证理论转化到加强学 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训练上来。必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内容、充实及开发 新的实验,使其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物理化学实验内容改 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 科学设定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传统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面临着挑战。 一些过去属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实验技能转化来的实验项目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般性、常规 性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在今天来看已经缺少探索性、创新性。虽然物理化学实验提出的目 的是“要求学生在实验中了解实验仪器设备工作原理,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创新性成果体验

创新性成果体验 首先本人很荣幸在教研活动中得到学习提升,经过这次活动的学习,对我自己的教育教学态度有了变化,对我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得到了补充。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上也有了明显的改变。通过各种平台和与各位学员的互动,也经过网上视频文字等学习参模,对各种提出的问题的交流和研讨,得到了很多, 也学到了很多。这次教研活动成果的总结如下: 1.生成过程本次教研活动中提出的“提高小学低年级生字教学效率”的问题是由观看培训专家视频教材后感触而来,通过认识,学习专家的意见就教学重难点,基础教育等问题。并且关联到本人工作中实际遇到的和实际存在的问题而生成。 2.创新体现在本人提出的“提高小学低年级生字教学效率”问题既是属于一直存在的问题也属于一直未能重视,也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前两次的作业中提出了创新性的体现,而且这些是由本人通过实践学习等途径得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是能够促进边远地区教师的重视程度,也为广大教师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坚持去提高边远地区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最基础最根基的问题,通过不断的累积新生字,累积新词语为以后的提高打出更牢固的基础,并以踏踏实实的脚步去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也认为在我们学校而言,小学低年级阶段最重要是提高他们的识字量,以识字量为基础,然后拓展到造句等等,在本人看来打好他们的基础是最重要的。 3.创新价值如上面所讲“提高小学低年级生字教学效率”创新在于能够根本性地解决边远地区学生的语文根基问题,从低年级开始能得到关注注重的话,在到了高年级在到了初中就不会出现连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汉字都不认识的问题,更能够在造句,写作等问题上可能有发展的空间,如果连最基本的“字”都不认识的话,拿什么来谈学生的写作能力,汉语口语能力等问题?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我做起加以注重,加以重视,使广大边远地区的老师也能够如此。

高中化学实践研修成果

高中化学实践研修成果 学员将所学到的知识、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校开展的相关教研 活动,完成1篇实践研修成果。实践研修成果等第为优秀、良好、合格、不 合格。(不少于1000字) 我看化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通过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的培训,感触颇深,在这里谈谈自己在培训中的一点感悟:中小学教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基础知识方面的重复传授而已,其实不然。它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行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在不断提高。要做开放型、创新型的教师,要做与时代脉搏共跳跃,与学生心理生共鸣的现代教师。今天教师的一桶水,早就应该是八方汲源,不断更新,成为取之不尽的活水。面对这样的形势,作为教师,我们的角色定位与把握,就大有探讨的必要了。从传统教学模式到新课程改革;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到今天信息化时代的实物投影、光盘及幻灯片放映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从教师起主导地位的课堂,到今天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角色的转变,一路走来将留下我们辛勤探索的汗水,我们的种种付出也将换来从教的快乐与幸福。 听过很多关于现代教师标准要求的报告,许多大师对有效教学提出诸多不同的见解。但我以为,现代教师的“现代性”,主要是教师本人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那么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力,才会富有诗意,才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我们的教学也才是有效的、高效的,和有着长远潜在的良好影响的。 做一名现代化学教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角色中得到启示: (一)指点迷津,做一名胸有千壑的导航员。 应当看到,不断进行的教学改革要求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多用些多媒体手段而已,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种大变革的形势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不断扩充专业知识,尤其要注重专业的横向发展,因为今天的教师如果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必然满足不了现代学生的知识欲求。因此,至关重要的是就是强化自身的学习,只有先行改变了教者自身,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一个具备了学习力的教师,就会逐步夯实适应这种要求的基础。通过培训,让我能从比较高的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对整本教材的处理,以比较全面的视角审视“反应原理”模块的内涵、课标以及教材,现代化学教师的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也就会相应建立并强化起来。而教师以往头脑中占主导地位的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狭隘教学观,则会有所转变。 要实现这种转变,我以为,现代教师不能眼睛盯着知识点,成天强调标准答案,只应对统一考试。一句话,教师不能做书本与考试的奴隶,不做教师爷,不当传声筒,要做一名能为万千学子指点迷津的导航员。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创新思维及其培养》论文

学生创新思维及其培养 四川省中江县甘柏中学邓秋林 二十一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源泉”,因此,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学校应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创新型学生的责任。学生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学生敢于置疑,善于置疑,敢于推陈出新的问题意识和不迷信权威的勇气;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具有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归纳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有进行科学创新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即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能经受挫折,为创新而寻根问底,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主要是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而不是要求学生象科学家、发明家一样有多少创新理论和科学发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改革当前课堂结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的欲望,才能主动思考,追求创新,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

从以上几方面进行:向同学们讲清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利用古今中外创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排除学生创新思维障碍。 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障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教师,由于传统教法的限制,教师对课文繁杂的讲解,肢解整体,过细分析,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同时,由于教师本身由于缺乏爱心,无意中扼杀学生个性或者由于教师学法误导等,都可能造成学生思维的闭塞。另一方面来自学生,由于农村中学教学方法的长期落后,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满足心理,缺乏自信,思维狭窄,迷信教师和课本以及学习中兴趣不大,厌学的心理等。 克服来自教师方面的故障则需一方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不轻易否定学生,对学生思想火花要多鼓励,另一方面,努力学习教改实验理论及教学原则,探求教学方法,改进教学,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灵活,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克服来自学生方面的故障则需教师进行一定的心理训练具体作法有如下几步:首先建立民主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情绪放松的关键,只有在学生心情放松的情况下思维才能集中而敏捷,同时只有发扬课堂上的民主,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干,才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思维进行下去,才能排除紧张的学习心理。事实上,可以改变教室布置,播放轻松音乐等来达到调节学生情绪的目的。其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说,不敢做,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自卑心理所造成的学生心理脆弱是缺乏自信心根源。一方面教师要利用政治课或专题讲座专项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大声喊:“我很棒!”、“我能行!”、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717285908.html,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研究 作者:赵丽霞 来源:《文理导航》2019年第11期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明确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深入改进和创新实验的操作内容,思考实验改进的具体内容和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学策略;改进与创新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结合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出符合他们心理特征的教学内容,充分改进实验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要求,使学生充分理解实验的具体内容,了解到实验的实施过程和注意事项。 一、高中化学实验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原则 (一)高中化学实验实施的理论基础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增强他们对实验的了解和掌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实验讲解时不可忽略一些实验细节,应追随新课改的脚步,明确高中化学实验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实施实验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可以熟练地应用化学的知识和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化学演示实验可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識的理解和应用,改进和创新可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教学心理学提出:教师要设计出创新型的实验教学内容,将生活和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充分体验到知识的魅力,了解到实验的重要性。 (二)高中化学实验实施的具体原则 高中演示实验的实施需要遵循许多的原则,明确实验实施的方向和目标。 1.趣味性原则 高中演示实验要有一定的趣味性,生动有趣地展示出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投入课堂学习,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创新思维与方法结课论文 (2)

华北电力大学创新思维与方法结课论文关于学校床的创新 姓名:贺子新 班级:会计1001班 学号:201006060106

床的演变 关键字:创新、床 摘要:从床的出现,到发展至今,每一步的变化都是人们创新的结晶。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简陋,睡觉只是铺垫植物枝或兽皮等,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席子出现以后,床就随之出现。春秋以来,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唐代出现桌椅后,床由一种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为专供睡卧的用品。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弹簧床。19世纪后期,金属床开始出现。到现在,各种样式的床:单人床、双人床、儿童床、双层床等……每一种都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正文: 一、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具体的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是人类生命体内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自然天性。创新是人类心理特有的天性。创新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创新是人类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我们为何要创新?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的商汤王就喊出了响彻环宇的创新之音“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资源匮乏、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疾病丛生;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人口压力、经济压力、安全压力、资源压力、技术压力、分配压力、创新压力、文化教育压力、国民素质压力、民主与法制的压力;以创新为特征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从生产率看,日本是中国40倍,美国是中国50倍,中等发达国家是中国10倍;从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25倍,美国是中国50倍;从人均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250倍,美国是中国300倍。98年全国专利35960件,外国人占61.3%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和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创新人才及创新人才所具备的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创新速度与效率的竞争,而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制度安排与环境营造是创新的根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特别是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有这种信心、有这种信念,要坚持弘扬创新精神,要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一定能够重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加需要的就是创新精神,但是创新不是凭空想象,那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想要进行创新,我们就要对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

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的课题小结

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的课题小结 我校于2013年9月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的课题申报为晋中市教研室课题时,我们所负责的这一课题便扎扎实实的开始运行。自从开题以来,学校领导多次对课题进行指导。我们课题组成员也用课程改革的理念分析、审视和把握课题的研究思路,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几个月来,课题研究正在按照预期的计划顺利推进,现对近段时间的课题工作进行汇报。 第一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 (2)组织调查、问卷检测、分析,制定小学语文作业现状调查报告实施方案。 (3)学习各种现代教学理论、学习领悟好的经验与做法。 (一)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 课题成功与否,与课题组成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半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文学修养提高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理论学习,通过在教研组、课题组,课余时间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自两个方面:网上下载、阅读书籍。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在网上浏览了二十余篇有关小学生课外作业设计的文章,搜集了近年来一些在第一线工作的教师的教学笔记和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仔细研读了十余篇,可以看到一线的在作业设计与评价上的努力探索与积极实践。这些老师的设计注意到以下几点:1、趣味化作业,充满浓浓的趣味性和人文性。

作业不仅是复习、巩固功能,而且还要有对学生的学习促进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2、多元化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新型的作业设计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动手做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3、差异性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多层次的作业,不同的作业,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这些理论为我们研究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作业的设计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此外,课题组每两周一次活动,时间长度为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力争做到主题明确,高效率学习;要求每位教师认真阅读《国际教育新理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作业》等书籍,每月摘录一篇理论文章,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或研究随笔。 (二)健全课题研究组织,完善细化研究制度 1、为细化研究工作,围绕课题,我们建立了语文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课题主持人具体负责。教研组又设立了行动研究小组,由行动小组组长具体负责,使课题研究工作层层负责、有效落实。 2,对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课题主持人教导主任高怀平老师负责此课题的方案设计、管理实施、协调运作、主持研究并撰写有关论文;组员们负责实施各年级的课题方案,积累资料,做阶段性总结; 3、学期初,课题组与担任实验的教师围绕专题共同拟定实验计划,集思广益,定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