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_七论语言的体验性_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

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_七论语言的体验性_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
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_七论语言的体验性_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

2006年11月第22卷 第6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Nov.,2006

Vol.22 No.6

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

———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

王 寅

(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

提 要:人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包括多个步骤。本文尝试以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核心思想“现实—认知—语言”为基线,将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学科以及国外主要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贯通起来,

图1

从图1可见,体验哲学和C L认为人们的认知过程起始于互动性的感知体验(如感知环境、移动身体、发出动力、感受力量等),逐步形成了意象图式(I m age Sche ma),在此基础上结合隐喻模型、换喻模型、命题模型,建构出抽象的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简称C M),若干个相关C M整合起来进而形成了理想化认知模型(I 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 C M),基于此自然就可形成一个范畴原型,进而可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同时形成意义。将范畴、概念和意义用语言形式固定下来就形成了词语和构造。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基本概念,又逐步将其组合和整合成复杂概念,进而逐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掌握的复杂概念结构。

2.感觉、知觉和表象

从体验到意象图式的过程可根据普通心理学讨论的感觉(Sensati on)、知觉(Percep ti on)和表象(I m2 age)来解释,这三个过程的递进关系就表示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初始阶段的一般规律。

2.1感觉 客观世界是我们感觉的源泉,其中的事物在当前情况下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它的个别属性就会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某种反映,这就是我们对该事物的初步“感觉”,它是认识的最简单形式,人们一开始就是依靠它来认识世界中的客观事物。

2.2知觉 “感”是初步的、简单的认识,而“知”则意味着较为全面的、复杂的认识,因此“知觉”是一种比“感觉”更为复杂的认识形式,是各种感觉的总和,指客观外物当前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各种属性在头脑中的综合反映。例如,我们起初可以感觉到梨子的颜色、形状、味道、硬度等等,我们在综合这些感觉的基础上就可构成对梨子这一整体的总体印象,也就是说,此时就可获得对梨子的“知觉”。

2.3表象 “感觉”和“知觉”都是以存在当前事物为前提的,即为一种“在线(On2line)”认知加工,而“表象”则指客观事物不在场时依旧能够留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人们依旧能够通过想像“唤起”或“回忆”起该事物的表象,它是感觉和知觉的抽象性心智表征,当属一种“下线(Off2line)”认知加工。很多学者认为,其他动物可能不具备这一本领,那么,这就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所在:下线加工的灵活性①。

3.意象图式

“表象”和“意象”、“心象”常作为心理学术语,它们都指人类特有的、下线的心理表征。有学者认为它们基本相同,也有学者认为意象或心象比表象更为抽象和概括,其实对这三个术语没有必要再加严格区分。

图式(Sche me,Sche ma)是指人们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把有关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某种常规性的认知结构,能够较为长期地储存于记忆之中,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古希腊哲学家、Kant(康德)、巴特莱特(Bartlett)、Piaget(皮亚杰)、菲尔墨(Fill2 more)等学者都对其作出了论述,当代C L接受并发展了图式理论。Lakoff&Johns 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将“意象”和“图式”这两个概念结合而成“意象图式”,并将其应用到隐喻分析之中。他们又分别于1987年基于体验哲学再次详细论述了“意象图式”,认为图式是我们日常的感知互动和运动程序中反复出现的比较简单的、动态的样式,可为我们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结构性。

正如术语本身所示,它既有“意象”的含义,又兼有“图式”的含义。作为“意象”,它是特定的、体验性

①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性区分除了“下线加工的灵活性”之外还有:理性思维的程度性、认知方式的复杂性、交流渠道的多样性、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文化知识的百科性等。

经验的心智表征(Fill m ore,1975:123;Cr oft&Cruse, 2004:44),具有非命题性;作为“图式”,它不仅限于某一具体的体验或活动,更强调了这种意象的概括性、抽象性、规则性和结构性,与特定环境无关,同时还具有无意识性。因此,意象图式比起表象或心象更为抽象和概括。另外,意象和图式都是下线的认知加工,其中就必然要涉及到人的主观因素,因此意象图式必然具有一定的想像性,人“言”人“殊”在所难免。

意象图式有基本和复杂之分。Lakoff(1987:282 -283)曾论述了七类基本意象图式,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形式空间化假设。Johns on(1987:126)列出了最基本的、最具代表性的27个意象图式。这些基本意象图式可结合构成更为复杂的意象图式,它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一定灵活性,人们可在其基础上以类推的方式来建构体验性概念,还可通过隐喻换喻等认知方式形成更多的范畴和概念,特别是抽象的范畴和概念,建立更多的C M和I C M,进而也就获得了抽象思维和推理的能力,建构非体验性的知识(Lakoff, 1987:453),帮助我们理解无限的事件。人们经过这一过程的反复不断循环,就能基于基本概念不断形成复杂概念,通过日积月累和文化的沉淀,逐步形成了今日的复杂概念系统。

通过上文论述可见,意象图式是人们通过对具有相似关系的多个事例反复感知体验、不断进行概括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抽象的框架结构,是介于感觉与理性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运用了完形、动觉、意象三种互动方式认识外界事体间关系而获得的一种C M;是积聚在一起的知识单元,构成心智的基本元件,认知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形成句法构造、获得意义的主要方式,反映了一个抽象的语义原则。

人们为了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获得意义、建构知识,就需要多次运用这样的意象图式来对外部世界中事体间的同一关系进行反复比较、仔细分析、不断抽象,从而逐步完善了一个意象图式,使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样它才能作为了解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储存于记忆之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它还可以不断根据新信息来扩充或修正已建立起来的图式,或再建新图式,为其后的信息处理提供了基础。

4.认知模型与理想化认知模型

4.1解读C M和I C M

人类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互动性体验逐步形成了基本的意象图式,也就形成了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简称C M)。模型是指某个事体的定型样式。认知模型就是人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其间的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一个概念就对应于C M中一个成分。Lakoff(1987)基于此进而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I dealized Cognitive Mod2 el,简称I C M),从完形认知角度来说,它是由多个C M 组合或整合而成的,可将其表述成:I C M=C M1+ C M2+C M3+C M4?C Mn。

C M和I C M主要是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可被理解为一种具有原型性的结构,因此I C M也可视作一个抽象的原型(Tayl or,1989:59),它们都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极易被用于其他场合,为有关事体和情景提供合适的解释,是理解更为复杂概念的基础,也是建构知识的出发点。人类在此基础上就可进行范畴化,建立范畴;概念对应于范畴,从而获得了概念,同时也就获得了意义,参见图1。

C M/I C M与意象图式一样都具有如下特征,如:体验性和互动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动态性①和相对稳定性、结构性和完形性、初始性和基础性、简洁性和原型性、无意识性和联想性等。它与意象图式一样,对于形成经验、识别事体、建构心智空间、进行逻辑思维、理解范畴、概念和意义、认识世界和掌握语言等具有关键作用。Lakoff提出的I C M对于人类的想像性认知能力和语义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因为I C M仅是一个抽象的、理性化的模型,有较大的灵活性,少一个或数个C M,依旧可视为该范畴的成员,可根据不同情况作出认识上的调整,以适应于客观世界中各种情况,这比起客观主义语义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认知语言学家一般都主张用C M/I C M来描写概念和意义(王寅,2005a:140-149)。

Lakoff还指出I C M包括四种模型,即意象图式模型、命题模型、隐喻模型和换喻模型,但我们认为这四种模型并不处于同一平面,不是完全并列的:前两个模型主要是就其内容而言的,一个强调抽象性、想像性和灵活性,另一个强调其陈述性和可证性;后两个模型实际上是就范畴或概念的扩展机制而言的。前两个模型通过隐喻和换喻这两个机制进行辐射性扩展,就可形成更多的范畴和概念(特别是抽象概念),进而建立出更多的C M和I C M,使得人们获得了丰富的抽象思维和推理的能力,从基本概念到复杂概念,逐步形成了概念结构,从而构成了人类的认知结构,形成了知识体系。

意象图式和C M/I C M分别是由Johns on和Lakoff 在各自的论述中提出的两个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根据Lakoff的观点,I C M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

①这里的“动态性”具有两层意义:(1)意象图式主要来自“力量—动态”;(2)人们随着认识的变化,会不断修正意象图式,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相对的稳定性。

完整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它是建立在许多C M 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I C M 主要是意象图式模型,而不仅仅是命题模型。这样C M /I C M 就成了意象图式的上义性术语,后者成了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前者就比后者更具解释力。

4.2I C M 与其他术语的关系

I C M 与域(Do main )、图式、框架(Fra me )、常规(Stereoty pe )、脚本(Scri p t )、辖域(Scope )、基体(Base )等术语密切相关(Cook,1994:20;Tayl or,2002:203;Cr oft &Cruse,2004:28)。这些术语是不同学者

在不同的理论背景(如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等)中提出的,其侧重点是不完全相同的(图2中用约等于号“≈”来表示这一观点)。它们对I C M 理论的提出产生了很大影响,或者说,它们是I C M 理论的来源。

根据Lakoff (1987)、Ungerer &Sch m id (1996:211)和Cr oft &Cruse (2004)的观点,I C M 是由很多C M 构成的,主要表征的是理想化框架知识,与实际世界并不一定完全相吻合,因此I C M 是一个更为概括的术语,可包括C M 、框架、认知域、脚本等。

(1)域。又叫认知域(Cognitive Do main )或语义

域(Se mantic Do main ),为Tayl or (1989:86)所用术语,相当于Lakoff 所用术语C M 。Cr oft &Cruse (2004:15)认为:“域”与“框架”大致同义。Langacker (1987:

150)曾将“非基本域(Nonbasic Do main )”或“复杂概

念域(Concep tual Co mp lex )”称为“抽象域”,并认为抽象域基本等同于I C M 。

“辖域”和“基体”也是Langacker 的术语,前者是指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配置,应至少包括基体(一个述义所参照的辖域基础)和侧面(Pr ofile,被突显的某一部分)。“辖域”与“认知域”或“域”基本相当。

(2)图式、框架。由于20世纪30~50年代行为

主义在心理学界占主导地位,再加上哲学界普遍流行“实证主义”思潮,因而强调心智表征的“图式、框架”的观点受到了较长时间的冷落,直到70~80年代随着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发展,这一观点才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并以此为基础研究语篇理解,设计出了几套人机对话的软件。

M insky 于1974年系统论述了框架理论,认为“框

架”是储存在记忆中的、表征特定情景的信息结构,是含有若干节点和联接的网络系统;人们可从记忆中随时调出框架中的信息作为背景知识来理解新的情景和语句。Fill m ore (1975:124)将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将其视为一种概念结构或经验空间,与认知域相当,一个词语可能会激活其所涉及到的一整套经验或概念结构。他(1977,1982)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框架语义学(Fra me Se mantics ),认为我们需要特定的框架知识来理解语句。

(3)常规。这是Putna m (1975)提出的术语并将

其定义为“正常情形的理想化心智表征”。Hurf ord

(1983:98)将其定义为“事体的典型特征表”,大致相

当于M insky 的“框架”。徐盛桓(1993,2002)也曾详细论述过“常规关系”,认为它是抽象化、概念化加深的关系,意识到事物、事态内部或相互间某一方面的某种联系,于是将其突现出来,并加以程式化、规范化,这就成为常规关系。

(4)计算机科学家Schank &Abels on 于1975年

提出了“脚本理论”,并将其定义为(1977:41)“是描写特定情景中事件的恰当程序的结构,是预先设定的、常规性的动作程序”,可用来限定一个熟知的情景。Lehnert (1980:85)和Cook (1994:80)指出:框架包括脚本,脚本是框架之一种,脚本理论可用来分析和理解表示动作性事件的语篇。

现将上述几个术语小结如下

:

图2

从上图可见,Lakoff 所使用的I C M 是一个概括性术语,由多个C M 组成,相当于Langacker 的抽象域,能体现它的样本可视为范畴中的原型样本。下面几个术语可视为I C M 的下义性概念,基本同义。框架是与一特定意义相关的知识网络,常指客观性的命题意义,但忽略了人的主观因素,只是I C M 之一种。框架可包括静态性和动态性事件,后者主要由

“脚本”来描写。 5.范畴、概念和意义

5.1范畴与范畴化

范畴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只有对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通过对比、概括和分类等方式进行范畴化,以范畴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被

认识。可以想像,倘若人们没有范畴化和概念化的机制,不对客观世界进行类属划分,不确立存在和认知的类型差别,就根本无法识记大千世界中无限多的事体。因此范畴化是人类复杂认知活动中一种最基本的能力。

自古以来,很多学者都论述了范畴化问题,大致可分为两大阵营: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前者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认为范畴是可通过共同特征束来定义的固定模型,可用充分必要条件来描写,对意义持客观主义的观点,常采用二元对立的语义特征来分析词义。后者以W ittgenstein、Rosch等为代表,主张用“属性”这个术语,将范畴视为通过原型扩展机制而形成的经验完形,认为范畴主要是通过成员之间的家族相似性来建构的,概念和意义可用理想化认知模型来分析,对意义持体验观和互动观,并认为语义与文化背景、百科知识密切相关,范畴、概念、意义、语义都与认知主体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很多认知语言学家,如Lakoff(1987:166)、Tayl or (1989:1-60)、Langacker(1991:16)、Jackendoff (1983:78,77)、Ungerer&Sch m id(1996:2)、D irven& Vers poor(1998:108)、钱冠连(2001)等都对范畴化作出了论述。我们认为:范畴化是一种基于体验,以主客体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体(事物、事件、现象等)进行主观概括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赋予世界以一定结构,并使其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理性活动。由于人们倾向于将相同或相似的事体进行概括和归类,视为同类的事体,这样才符合经济原则,便于认知加工,进行范畴化,形成范畴和概念。从家族相似性这个角度来说,范畴化就是要使得同一个范畴内部诸成员的相似性达到最大化程度,使得不同范畴的诸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到达最小化程度。

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和结果,范畴化又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人们基于身体经验,通过对客观外界的事物进行感觉、知觉、表象的认知处理,逐步形成了意象图式和认知模型,基于其上就形成了范畴的原型,其又通过I C M处理(调整或减少I C M中的属性)逐步扩大了范畴边界。我们还认为,范畴、概念和意义这三者基本是同时形成的,可将它们称为“三位一体”,以简化理论分析。

一个概念对应于C M中一个成分,一个概念结构可以包含很多概念或C M,沉淀了很多信息,它们就被储存于同一个I C M之中,发话人可根据具体场景和交际需要,赋予语词以所欲表达的含义。同样,受话人也可根据具体场景,运用I C M知识来获取发话人的话语含义和交际意图。因此C L主张用C M 和I C M来描写概念结构和意义系统。

5.2概念、命题、判断、推理

我们知道,命题与概念、判断、推理一起,构成了逻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因此本文将命题置于图1中的“概念”之下,并根据Lakoff的观点,它与其他三者(意象图式、隐喻、换喻)共同构成了C M/I C M,这样,就可将两套术语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理论,以此来论述认知过程。

5.3概念与意义和语义

概念与意义两者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两者基本可以通用。一般说来,概念是思维的基本要素,而意义却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术语,可指基本单位,也可指复杂内容(即多个概念整合成一个意义)。概念和意义这两者除了“后者比前者更为宽泛,所含范围更为宽广”之外可以基本通用(抛弃传统上对概念所作的客观主义的镜像观、静态观),因为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意义的形成过程,它们几乎是同时的,其实这也与Langacker将意义等同于概念化(强调其主观性、动态性)的观点是一致的,这有利于简化术语。

但是,我们应当区别意义和语义,因为后者是指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是语言成分中的意义要素。意义(概念)与语义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Langacker 在2002年发给我的电子邮件中指出:认为任何语言成分都有语义,可用“语义极”来表示,而概念却不一定非与语言有关。Tayl or(2002:115)也举例说明了这一区分:我们可有关于某人长得如何、讲话时声音特征等概念,但不一定有对应的语言表达。

上述几个认知环节的基本程序可表述为:“感觉—知觉—表象—意象图式—认知模型—范畴化—概念化—意义”。当然,认知过程不一定就严格依照此顺序单方向行进,而可能会循环加工处理,认知模型也需要范畴和概念来建构。

6.词汇化和语法化

6.1词汇化

概念和意义是语义(包括语言各层面上所表达的意义)的基础,人们自从有了语言之后,就自然会将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相对固定于词语和构造表达之中,所以概念和意义是用词语来表示的,是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范畴、概念或意义固定下来,这就叫做范畴或概念的词汇化。由于每个概念都有一个对应的范畴,因此大部分词和概念是用来指称范畴的,概念、意义、词语与范畴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词义的理解和掌握,最终要涉及到人们对范畴的划分和概念的理解。由于范畴、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再加上概念与词义经常是不对应的,以及

语言经济性的需要,因此一个词往往有很多意义,平均约有3-4个(D irven&Vers poor,1998:25),这就又加剧了概念与词义之间的非对应性。我们也只能从一个词的语义范围(也可视为一个语义范畴)中选择一个恰当的意义与语境意义结合起来,才能在实际语言交际中获得较为正确的理解,这时就必然要涉及到人的主观因素,因为一个语言表达式所唤起的认知域必然要包括人们不同的分析和识解方法,传统语义学恰恰无视这一至关紧要的现象,受到了认知语言学家的严厉批判。

6.2语法化

从“语法化”这一术语本身来说,它应包括语言在进化过程中能够形成各种语法手段以及表达方式的内容,据此就不应将其局限于“实词虚化”的范畴。据此笔者(2005c)曾将语法化暂且定义为:从认知角度阐述语言中原来实意性词语和表达式(以及典型概念结构)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虚化(或显性)成为稳定的语法标记或手段、抽象语法构造或惯用表达的过程和结果。根据这一定义,语法化研究可分为三类:狭义语法化(指实词虚化)、广义语法化(语篇和语用层面)、最广义语法化(典型的概念结构、事体结构等如何显性成为语法手段和句式构造,即定义中括号部分)。

前两种语法化研究主要是关于语言中原来已有的实意性词语和表达式(包括原可独立使用的词、词组或分句)如何演变虚化为语法标记或语用句式的,深入解释语言中的虚词(如冠词、介词、连接词等),以及时、体、态、式、情态、词类、主语、宾语等语法标记是如何从实词、句法和章法中演变而来的,系统阐述与语法化相关的因素,这也是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论述的语法化主要内容。而第三种研究则是最广义的语法化,涉及到C L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典型的概念结构或事体结构等如何被显性码化为语法构造,语言结构又是如何体现出典型的概念结构或事体结构,其内容主要包括命题图式与时体标记、句式构造语法化等。因此我们将Langacker(2000)所论述的两个“典型事件模型”(如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形成英语基本句型的观点也视为一种语法化研究。而且我们(2005b,2005c)还运用事件域认知模型(EC M)论述了语言基本句型的语法化过程,尝试从人类所体验的事件域和典型概念结构角度来分析语法化现象,这是C L对语法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而且这也可用来解释语言是如何基于认知过程而形成的。

7.结语

本文主要以C L的“现实—认知—语言”为基本程序,对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同时也采用了跨学科(如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的研究方法,将国外诸多主要认知语言学家的有关术语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中加以深入理解和消化吸收,这将大大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掌握体验哲学和C L关于语言形成的核心观点。

分析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人类的一般认知过程。同时这也算是对唯物主义所坚守的“物质决定精神”这一基本思想的一种发展性解读,因为该认知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是如何决定精神的心智过程。

参考文献:

[1]B ier wisch,M.&R.Schreuder.Fr om Concep ts t o Lexical

Ite m s[J].Cognition,1992,(12):23-60.

[2]Cook,Guy.D iscourse and L iterature[M].OUP,1994.

[3]Cr oft,W illia m&D.A lan.Cruse.Cognitive L inguistics

[M].C UP,2004.

[4]D irven,R.&M.Vers poor.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 an2

guage and L inguistics[M].Am sterda m:John Benja m ins, 1998.

[5]Fill m ore,Charles.An A lternative t 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A].I n Cogen C.et al.(eds.).Proceedings of the B erkeley L inguistic Society[C].Berkeley:Berkeley L in2 guistics S ociety,1975.

[6]Fill m ore,Charles.T op ics in Lexical Se mantics[A].I n

Cole,R.W.Cole(ed.).Current Issues in L inguistic The2 ory[C].B l oo m ingt on:I 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7. [7]Fill m ore,Charles.Fra mes Se mantics[A].I n L inguistic

S ociety of Korea(ed.).L inguistics in the M orning Cal m

[C].Seoul:Hanshin,1982.

[8]Hurf ord,J.R.&B.Heasley.Se m antics:A Coursebook

[M].C UP,1983.

[9]Jackendoff,R.S.Se m antics and Cognition[M].Ca m2

bridge,MA.:M I T Press,1983.

[10]Johns on,M.The B ody in the M ind:The B odily B asis of

M eaning,I m 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 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 o Press,1987.

[11]Lakoff,G.&M.Johns on.M etaphors W e L ive B y[M].

Chicag 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 o Press,1980.

[12]Lakoff,G.W o m en,Fire,and D angerous Things:W 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M ind[M].Chicag o:The Uni2

versity of Chicag o Press,1987.

[13]Lakoff,G.&M.Johns 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 bodied M ind and its Challenge toW estern Thought[M].

Ne w Y ork:Basic Books,1999.

[14]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 ar vol.

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Calif 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5]Langacker,R.W.Concept,I m age and Sy m bol:The Cog2

nitive B asis of Gramm ar[M].Berlin:Mout on de Gruyter,

1991/2002.

[16]Langacker,R.W.Gramm 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Mout on de Gruyter,2000.

[17]Lehnert,W.G.The Role of Scri p ts in Understanding

[A].I n Metzing, D.(ed.).Fram e Conceptions and

Text U nderstanding[C].Berlin:W alter de Gruyter,

1980.

[18]Putna m,H ilary.M ind,Language and Reality.Philosophi2

cal Papers[M].Vol.2.C UP,1975.

[19]Schank,R.C.&R.P.Abels on.Scri p ts,Plans,and

Kno wledge[A].Pr 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 nternati 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 rtificial I ntelligence.Tbilisi,USS R.

I n Johns on2Laird,P.N.&P.C.W as on(eds.).Think2

ing:Readings in Cognitive Science[C].C UP,1977. [20]Tayl or,John.L 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 in2

guistic Theory[M].OUP,1989/1995.

[21]Tayl or,John.Cognitive Gramm ar[M].OUP,2002.

[22]Ungerer,F.&H.J.Sch m id.A 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 inguistics[M].London:Long man,1996.

[23]钱冠连.有理据的范畴化过程———语言理论研究中的

原创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

[24]王寅a1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25]王寅b.事件域模型的认知分析和解释力[J].现代

外语,2005,(1).

[26]王寅c.狭义与广义语法化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

学报,2005,(5).

收稿日期:2006-06-15

作者简介:王寅,男,四川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英汉对比研究。

责任编校:冯 革

(上接第37页)经典叙事的叙事规约。从结构上呈现出不稳定的叙事结构,是对二元对立式结构的瓦解。它的叙述者具有穿梭故事内外的滑稽身份,将故事统筹于全知叙事中,又用自省评述暴露故事的虚构性和游戏性。视角是作者调节叙事距离的重要手段,同时利于其叙述者将人物掌控于张弛之间,人物有足够的自由,但他们都被驾驭在故事中虚构的生存空间。读者与叙述者与作者的交流,正是通过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或赞同或戏谑的态度展现出来。自由的主题通过这一系列的叙事手法释放出自身的意义。自由是维多利亚时代规约束缚下想要自主权利的渴望,自由是传统叙事规约里想要逾越和拓展的张力,自由是一旦被完全给予又无法完全实现的梦想,它遗落在快乐的彼岸。我们始终离不开束缚,却又始终向往着自由,这也许就是人类追寻自由的困境吧。

参考文献:

[1]Perkins,W endy1Critical Essay on The French

L ieutenant’sWoman[A]1in N ovels for S tudents(Vol.

21)[C]1Thom s on Gale,2005.

[2]任红红.双重走向的叙事图景———《法国中尉的女人》

的叙事艺术研究[D].源于CNKI数字图书馆12005. [3]申丹等.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5.205.

[4]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182.

[5]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Z].陈安全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91.(文中所注页码的引文均出自此译本)

[6]Neary,John1So m ething and N othingness:The Fiction of

Jonh U pdike and John Fo w les[M]1Ill onois:Southern Illi2 nois U.,19921162.

[7]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8.123.

收稿日期:2006-02-28

作者简介:邓帮华,女,四川外语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责任编校:欧阳亚丽

[修饰语,语序,汉语]汉语修饰语语序类型的认知解释

汉语修饰语语序类型的认知解释 20世纪上半叶语言学界主要采用了李方桂对汉藏语系的类属划分,认为汉语属汉藏语系。采用这种观点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是单向的,在研究汉语以及壮侗语、苗瑶语之间的关系时,将焦点放在汉语对于这些语言的影响上面,忽略了这些语言对汉语的影响。Paul K.Benedict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东南亚文化流这个观念。他认为,史前时代长江以南广大区域(包括现在的海南岛、云南、四川、广西、贵州、广东、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台湾、中南半岛)长久以来居住着众多的民族群体(包括使用孟高棉语的族群、使用南岛语的族群、使用汉藏/藏缅语的族群),他们在文化上是平等的,不同的民族之间必然有着文化和语言上的相互接触,因此文化的流向不可能是单向的。以此类推,语言的影响也不可能是单向的。这种观点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汉语修饰语语序的类型异质,但要搞清汉语的修饰语语序类型异质的原因还需从认知视角来考察。 一、语序类型学视角分析 从语言事实上来看,一般来说,汉语的修饰语(定语、状语)都在中心语的前面。比如: (1)关于历史的无聊的书。 (2)从昆明来的很漂亮的朋友。 (3)他常常跑步。 Greenberg对语言类型归类时,使用了基本语序类型这样的用语,他指出绝大多数语言有几种语序变体,但总有一种是占优势的语序。从逻辑上来看,有六种可能出现的语序:SVO,SOV,VSO,VOS,OSV和OVS。然而,在这六种之中,只有三种通常作为优势语序而出现。其它三种则根本不发生或极为少见,它们是VOS,OSV和OVS。其共同点是宾语处于主语之前。 [1]按照他所提出的语言共性第一条带有名词性主语和宾语的陈述句中,优势语序几乎总是主语处于宾语之前。[2]汉语采用S-V-O的语序,是采用了优势语序。Greenberg做的语言调查中不包括汉语,未对汉语属于哪种类型的语言做出明确的论述。但根据汉语S、V、O的位置,我们可以判断出汉语应属于SVO型语言。 Greenberg提出了划分语序类型的三种标准:第一是使用前置词还是后置词,分别标作Pr和Po。第二是带有名词性主语和宾语的陈述句中主语、动词和宾语的相对顺序。第三是表示性质的形容词与名词的相对位置,形容词位于名词之前的优势语序标作A,名词位于形容词之前的标作N。 I II III Po-A 0 1 6 Po-N 0 2 5 Pr-A 0 4 0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出示预习作业,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学生谈出意见后老师总结: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语言准确……符合客观事实)(二)、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并比较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总结其中的规律。5分钟后,比比谁能说得好。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②卢

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讨论后明确:“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

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三)、学以致用,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粗的词能否去掉?)“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2、①(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②(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3、.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 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分析:“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这种表达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 ①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这种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讨论后明确: 第一组:一座50多米长的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的写作态度。 第二组:“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三组:“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更好地

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常见以下几种情况: 1、数字运用:①使用准确数字;②没办 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 字; 2、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 推测的语言来表达。例如:大约、几 乎、可能、大概、差不多、应该等。 3、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 意思趋于准确。例如:表时间限定: 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在 当时、最早等。表程度限定:最、比 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 更加等。表围限定:绝大部分、极少、大多、一律、很少等。 4、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 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容的重点。 概括规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

开发一个简单的解释型编程语言

项目名称 开发一个简单的解释型编程语言 开发人员 目的 1、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灵活运用指针和指针数组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指针对程序设计的作用; 3、掌握编程语言的内在机理,提高对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认识,进而真正掌握C 语言;并为下一步学习面向对象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4、初步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原理,以及编译型语言和解释型语言在执行机制上异同,特别是 为同学以后自学脚本语言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脚本语言是非常有用的一种开发语言,特别 是在大型游戏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编程技术; 5、在实战中提高同学的编程能力。 一、开发要求 1、 用C 或Java 开发一个简单的解释型编程语言; 2、 实现要求:解释器软件从文件或键盘上逐行接收输入的语句,一条语句是一行,所以不需要以“;” 作为语句的结束符。解释器根据语句类型执行不同的动作,遇到输入语句则从键盘接收用户输入的一个整数或一串以回车结束的字符串;遇到输出语句则在屏幕上显示指定的变量的值。 3、 该编程语言必须支持至少以下功能: ⑴ 变量声明语句: 语法:数据类型 变量名,变量名,… 数据类型要求至少支持整数和字符串,例如: 整数 学生人数,grade string 学生姓名 ⑵ 赋制值语句: 语法: 变量名=常量/变量名 变量名=常量/变量名 + 常量/变量名 变量名=常量/变量名 - 常量/变量名 变量名=常量/变量名 * 常量/变量名 变量名=常量/变量名 / 常量/变量名 要求:常量是整数或字符串,对于整数支持加、减、乘、除运算,对于字符串则只支持加法运算,必须能检查运算或赋值的两个表达式类型是否一致。 例: 学生姓名=”独孤求败” grade=grade*10 ⑶ 输入语句: 语法:input 变量名; 例: input 学生姓名 ⑷ 输出语句: 语法:print 变量名; 例: print 学生姓名 东 华 大 学 计 算 机 学 院 DongHua University 软 件 开 发 任 务 书

解释性语言和编译性语言的区别

解释性语言和编译性语言的区别 计算机不能直接理解高级语言,只能直接理解机器语言,所以必须要把高级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计算机才能执行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 翻译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编译,一个是解释。两种方式只是翻译的时间不同。 编译性语言 编译型语言写的程序执行之前,需要一个专门的编译过程,把程序编译成为机器语言的文件,比如exe文件,以后要运行的话就不用重新翻译了,直接使用编译的结果就行了(exe文件),因为翻译只做了一次,运行时不需要翻译,所以编译型语言的程序执行效率高。 解释性语言 解释则不同,解释性语言的程序不需要编译,省了道工序,解释性语言在运行程序的时候才翻译,比如解释性java语言,专门有一个解释器能够直接执行java程序,每个语句都是执行的时候才翻译。这样解释性语言每执行一次就要翻译一次,效率比较低。 脚本语言 脚本语言是解释性语言。脚本语言一般都有相应的脚本引擎来解释执行。它们一般需要解释器才能运行。所以只要系统上有相应语言的解释程序就可以做到跨平台。脚本语言是一种解释性的语言,例如 vbscript,javascript,installshield script等等,它不象c\c++等可以编译成二进制代码,以可执行文件的形式存在。 JAVA语言 java语言是解释性语言。java很特殊,java程序也需要编译,但是没有直接编译称为机器语言,而是编译称为字节码,然后用解释方式执行字节码。Java 既可以被编译,也可以被解释。通过编译器,可以把Java程序翻译成一种中间代码 - 称为字节码 - 可以被Java解释器解释的独立于平台的代码。通过解释器,每条Java字节指令被分析,然后在计算机上运行。只需编译一次,程序运行时解释执行。 Java字节码使“写一次,到处运行”成为可能。可以在任何有Java编译器的平台上把Java程序编译成字节码。这个字节码可以运行在任何Java VM上。例如,同一个Java程序可以运行在WindowsNT、Solaris和Macintosh上。 编译器与解释器的区别 编译型与解释型,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由于程序执行速度快,同等条件下对系统要求较低,因此像开发操作系统、大型应用程序、数据库系统等时都采用它,像C/C++、Pascal/Object Pascal(Delphi)等都是编译语言,而一些网页脚本、服务器脚本及辅助开发接口这样的对速度要求不高、对不同系统平台间的兼容性有一定要求的程序则通常使用解释性语言,如Java、JavaScript、

语言学的名词解释

序论部分 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从方法上分为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语言学;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19C 初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语言学。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依存性(强制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语言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音节,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部分;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语言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继,好像一根链条,一环扣着一环,处于这个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序列之间的关系就叫组合关系。如:主谓、动宾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 聚合关系:在线性序列的某一结构位置上语言成分之间相互替换的关系。在同一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在这个线性序列中,每一个语言单位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其他语言单位替换下来,犹如一根链条,某一环可以被另一环替换下来,从而形成一根新的链条。 语言习得性:是指虽然人类先天就具有潜在的语言能力,但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不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 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的结合,即,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如:炊烟代表人家。语音部分语音:即语言的声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一定的意义,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依靠语音来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 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 国际音标:由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制定的一套记音符号,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主要使用拉丁字母和各种变形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记音符号。语音的生理属性:指语音的动力、发音体和发音方法。 语音的物理属性: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振动,形成音波,音波传入人耳,使鼓膜发生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的物理属性包括音高、音长、音重、音质。 语音的社会属性:指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交际功能,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汉语的声调。音重:指声音的强弱,取决于振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语音的强弱与气流量的大小和发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出示预习作业,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 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 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学生谈出意见后老师总结: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语言准确……符合客观事实)(二)、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并比较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总结其中的规律。5分钟后,比比谁能说得好。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 讨论后明确: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三)、学以致用,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_七论语言的体验性_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

2006年11月第22卷 第6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Nov.,2006 Vol.22 No.6 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 ———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 王 寅 (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 提 要:人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包括多个步骤。本文尝试以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核心思想“现实—认知—语言”为基线,将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学科以及国外主要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贯通起来,

图1 从图1可见,体验哲学和C L认为人们的认知过程起始于互动性的感知体验(如感知环境、移动身体、发出动力、感受力量等),逐步形成了意象图式(I m age Sche ma),在此基础上结合隐喻模型、换喻模型、命题模型,建构出抽象的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简称C M),若干个相关C M整合起来进而形成了理想化认知模型(I 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 C M),基于此自然就可形成一个范畴原型,进而可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同时形成意义。将范畴、概念和意义用语言形式固定下来就形成了词语和构造。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基本概念,又逐步将其组合和整合成复杂概念,进而逐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掌握的复杂概念结构。 2.感觉、知觉和表象 从体验到意象图式的过程可根据普通心理学讨论的感觉(Sensati on)、知觉(Percep ti on)和表象(I m2 age)来解释,这三个过程的递进关系就表示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初始阶段的一般规律。 2.1感觉 客观世界是我们感觉的源泉,其中的事物在当前情况下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它的个别属性就会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某种反映,这就是我们对该事物的初步“感觉”,它是认识的最简单形式,人们一开始就是依靠它来认识世界中的客观事物。 2.2知觉 “感”是初步的、简单的认识,而“知”则意味着较为全面的、复杂的认识,因此“知觉”是一种比“感觉”更为复杂的认识形式,是各种感觉的总和,指客观外物当前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各种属性在头脑中的综合反映。例如,我们起初可以感觉到梨子的颜色、形状、味道、硬度等等,我们在综合这些感觉的基础上就可构成对梨子这一整体的总体印象,也就是说,此时就可获得对梨子的“知觉”。 2.3表象 “感觉”和“知觉”都是以存在当前事物为前提的,即为一种“在线(On2line)”认知加工,而“表象”则指客观事物不在场时依旧能够留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人们依旧能够通过想像“唤起”或“回忆”起该事物的表象,它是感觉和知觉的抽象性心智表征,当属一种“下线(Off2line)”认知加工。很多学者认为,其他动物可能不具备这一本领,那么,这就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所在:下线加工的灵活性①。 3.意象图式 “表象”和“意象”、“心象”常作为心理学术语,它们都指人类特有的、下线的心理表征。有学者认为它们基本相同,也有学者认为意象或心象比表象更为抽象和概括,其实对这三个术语没有必要再加严格区分。 图式(Sche me,Sche ma)是指人们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把有关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某种常规性的认知结构,能够较为长期地储存于记忆之中,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古希腊哲学家、Kant(康德)、巴特莱特(Bartlett)、Piaget(皮亚杰)、菲尔墨(Fill2 more)等学者都对其作出了论述,当代C L接受并发展了图式理论。Lakoff&Johns 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将“意象”和“图式”这两个概念结合而成“意象图式”,并将其应用到隐喻分析之中。他们又分别于1987年基于体验哲学再次详细论述了“意象图式”,认为图式是我们日常的感知互动和运动程序中反复出现的比较简单的、动态的样式,可为我们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结构性。 正如术语本身所示,它既有“意象”的含义,又兼有“图式”的含义。作为“意象”,它是特定的、体验性 ①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性区分除了“下线加工的灵活性”之外还有:理性思维的程度性、认知方式的复杂性、交流渠道的多样性、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文化知识的百科性等。

经济学述行性的神经语言学解释(中文版)

经济学述行性的神经语言学解释 何梦笔 摘要:什么使得制度成为一种“现实存在”?近年来在社会学中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核心 概念——“述行性”(performativity)——一个借自语言哲学的术语。根据约翰·塞尔(John Searle)的制度理论,尤其是他的“地位函数”(status function)的概念以及他将遵守规则解释为一种神经生理学倾向(disposition)的观点,我提出了一种关于述行性的神经语言学解释。设想一种地位函数就是一种述行行为(Performative Act)。我分两步建立这个神经语言学的架构。首先,我用借自认知科学的“概念融合”(Conceptual Blending)的概念来分析地位函数,并且对于在金融市场中关于述行性的研究给出经验应用。其次,我用行为金融学和神经元经济学的实际例子来说明有关隐喻的神经理论,然后根据这种理论简要描述基础的神经科学架构。 关键词:述行性(performativity);塞尔的制度理论;概念融合;市场形成;隐喻的神经理论;神经经济学 1. 导论:经济学中的实在状态 在最近关于金融的社会研究中,一种研究经济实在的新方法正在兴起(有关综述,参见Preda 2008a)。经济学中的实在状态绝不是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确定的: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股票市场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毕竟在许多博弈论的概念中,诸如股票市场等经济行为的规律被简化为心理现象,即行为主体的共同预期(例如,Aoki 2001,2007)。在这种经济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灵主义背景下,经济社会学家近来相对应地提出了经济物质性的概念(Pinch and Swedberg 2008),按照这种概念,经济行为是通过物质实体尤其是人工制品来促成的,比如在现代股票市场形成中的股票价格收报机以及其他的“市场装置”(Callon,Millo,and Muniesa,2007;Preda 2008b)。这种物质性概念包括人(由血和肉组成),主要关注,比如,人在交易场所中的实际安排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比如,Zaloom 2003,2004)。这种新方法与行为经济学有所不同,因为行为经济学这个研究分支,和神经经济学一样,都是专注于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大脑的状态,这种方法论观点只不过是经济学中由来已久的心灵主义的自然主义版本,心灵主义专注于个体的内部心理状态,但现在被看作大脑的状态。相反,经济社会学中的新物质主义假定行为是根植于人和物组成的网络中,因此它是基于完全不同的理论传统,比如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Latour 2005;Callon 2008)。因此,社会学家甚至可能拯救理性的概念,因为他们承认理性行为可能是这些网络的突创特征(emergent property),而不仅是个体理性(MacKenzie,2006 p266ff.)。 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提出述行性这种概念来分析人类行为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有关综述,参见Callon 2007)。大致意思就是个体通过与其他个体和实物互动来实现经济实在(perform the economy)。这种述行性的概念借自普通语言哲学,这种概念出现于为哲学和科学构建完美语言的正式计划失败之后。在1950年代,哲学家们开始提出一种简单的观点:自然语言不仅仅包括可以赋予真假值的句子,尽管这是完美语言计划的唯一焦点(有关综述,参见Lycan 1999)。实际上,可以说人类口头语言中大部分话语都是非描述性的,比如发号施令、表达悲伤或者做出承诺。这种深刻见解在语言哲学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综述参见Green 2009)。按照这种理论,一类很重要的话语就是述行语,这种话语创造一种社会现实,比如宣布一个国家独立或者在法庭上宣布一种判决。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说明文的语言特征分成两类: (1)平实说明:语言表达注重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靠副词来表达) (2)生动说明:语言表达生动、形象。(主要靠形容词来表达) 具体到一个句子中的词语,要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哪个特点。形容词,体现的是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副词体现的是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在本类题型中,主要考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的作用单一,让语言生动形象;副词主要只考核表示限制、或表示猜测和估计作用两种形式。 2、考试类型关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说明句子加点词的作用;体会句中加点词的作用;说说下列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从句子中找出能表达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说明起作用(表达效果)。 (2)句子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3)句中加点的词能否被某个词替换,为什么? (4)从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或生动性说明句子的含义。 (5)特殊类型的短语的表达作用 3、主要考察的词语分类: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某些词语上,这样的词语分为三类: (1)起限制作用,表示限制。如大体上、大概、几乎、差不多、左右等 (2)另一类是起修饰作用,作用是让语言更生动形象,这类词主要是形容词。如:可爱的,美味的。 (3)强调作用:起强调作用的词如完全,最,所有、分为。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完全”“更是”都是强调作用。这样的词语一般表现在一些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估计等的副词上.为了使说明语言准确严密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修饰限制。 表程度的词语:比较、几乎、相当、更、最、尤其、稍微、十分、…… 表估计的词语: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的词语:当时、刚刚、迄今、有时候、刚才…… 表范围的词语:一切、部分、全部、大部分…… 表频率的词语:经常、常常、屡次…… 二、题型训练 (一)体会加点词的作用 答题模式: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从表推测、估计、强调、限制、等方面进行解释; (2)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1、一张普通课桌的重量大约30斤。这句话中“大约”有什么作用?(表估计、猜测的 副词) 答案:“大约”指大概;表估计、猜测;这里指普通的课桌个体重量在30斤上下,强调了“30斤”这个数量是估计的结果,不是实际称量出来的;“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2、水常常表现为液态。这句话中“常常”有什么作用?(起限制作用的副词) 答案:“常常”指通常情况下;起限制作用;这里指水在普通条件下,大多数时间表现为液态,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强调了液态是水的常态;“常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序论部分 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从方法上分为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语言学;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19C初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即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形成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分别探讨和研究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 专语语言学:以某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根据语言体系的稳固和变化,把语言研究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研究,。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在特定时期内相对稳固的语言体系,如对现代汉语的研究;历时语言学研究的则是描写语言体系的历史演变,如对汉语发展史的研究。 普通语言学:是对人类语言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语言学。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代表著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简单要加补充) 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就其本质而言,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就其社会功能来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语言的行为和结果。 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思维: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社会: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体传统的人类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 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 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结合构成的,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的符号。“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义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符号。 语言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其声音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延伸,绝不能在同一时间里说出两个符号或两个声音。 语言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语言的依存性(强制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语言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音节,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部分;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 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语言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继,好像一根链条,一环扣着一环,处于这个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序列之间的关系就叫组合关系。如:主谓、动宾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 聚合关系:在线性序列的某一结构位置上语言成分之间相互替换的关系。在同一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在这个线性序列中,每一个语言单位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其他语言单位替换下来,犹如一根链条,某一环可以被另一环替换下来,从而形成一根新的链条。 语言习得性:是指虽然人类先天就具有潜在的语言能力,但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不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 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的结合,即,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如:炊烟代表人家。 语音部分 语音:即语言的声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一定的意义,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依靠语音来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 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 国际音标:由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制定的一套记音符号,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主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题目训练及答案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训练及答案分析1.“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中“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3.“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句中“几乎”—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5.虽然有上述很多优点,但目前电子纸还不完善. 加点词“目前”不能删去,请你说明理由。(3分) 6.“这一新的龙冀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冀龙”中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7.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①”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 8.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节能膜材料,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ETFE应用工程。 9“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一句的“最少”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2分) 10.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11.“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99%。(4分)

12.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请分析“大面积”的作用。(3分) 13.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之一”能不能删除?(4分) 14. “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18.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19.. “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20、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句中的“一定的”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21、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22、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句中的依次可以去掉么?为什么? 23、飞行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句中的“只”能否删掉?为什么? 24、它的唯一产物是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中唯一能删去吗?为什么? 25、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应该能否删去,为什么? 26、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它经常在高处活动。经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练习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重点: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教学难点:理解用不确定的词语表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四、教学设施: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预习作业,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 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 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学生谈出意见后老师总结: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语言准确……符合客观事实) 师:引入新课,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并比较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总结其中的规律。5分钟后,比比谁能说得好。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这种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讨论后明确: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概括规律: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总之,要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注意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和数量词。在说明文中最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主要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应重点注意这类词语的使用特点和规律。 在说明文中,用表示肯定的语气的句子和确定的数据,自然能准确说明,这也是同学们容易接受的;而另一方面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一种估计和推测,要用表推测、估计的语气,就要运用到表概数、约数的词语,这其实也显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学以致用,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认知体验性与等效翻译的关系

认知体验性与等效翻译的关系 摘要:体验是认知的本源。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而语言的结构和意义受制于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结构。世界范围内人类的生理结构以及所处环境的大致相似,这决定了经验结构的相似性,这是翻译成为可能的认知基础。经验结构是一个丰富的意象图式网络。意象图式是人在认识世界的主客观互动中,外部世界的物理能量转换而成的心理事件,是我们经验和知识的抽象模式。因此思维带有具象性,这决定了信息的意码和形码的双重编码结构。翻译的过程即是以意象图式为媒介的、原文与译语文化意象之间的辨识和匹配。翻译中的“等效”即经验结构的相似性。 关键词:认知体验等效翻译 1.引言 关于翻译的定义,可谓见仁见智,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一种完全令人满意的、为学界所公认的说法。现代认知语言学已经揭示,语言是心智的表征,语言结构映照了人类经验结构。翻译活动中的语码转换,就是对心智的解读和编码,翻译活动必定反映心智活动的规律,因此翻译研究决不可忽视对心智的研究。 2.体验是认知的本源 莱考夫(1987)的著作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标志着现代认知语言学的诞生。 莱考夫等人认为,人以“体认” 的方式认知世界,心智离不开身体经验,作为心智的表征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工具的语言就具有体验性,这就是体验哲学的思想。语言的结构和意义受制于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结构,因此,语言是有形的。“从根本上讲,思维产生于人的肉体经验”(Lakoff&Johnson1987)。 人认识客观世界是从自己的身体感知开始的。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实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在主客观互动中,各种关系反复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在记忆中形成丰富的意象。大脑从这些意象中抽象出同类意向的的共同本质,从而形成意象图式。在这个过程中,外部世界的物质能量转换成了心理事件,也就是由经验结构抽象成概念结构。马克·约翰逊(1987)说:“意象图式使我们经验和知识的抽象模式”。人类的生理结构式相同的,又由于同居于一个地球,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大致相同,所以,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也必然大致相同。因此,以体验为本源的认知模式就具有普世性,由此决定语言本质的普世性,这就是使语际转换—翻译成为可能的认知理据。 3.信息的双重编码 认知语言学揭示,脱离了人对客观世界的一般认知和对经验进行组织的机

编译型语言和解释型语言

编译型语言&解释型语言&混合型语言&脚本语言 计算机不能直接理解高级语言,只能直接理解机器语言,所以必须要把高级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计算机才能执行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 翻译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编译,一个是解释。 编译型语言写的程序执行之前,需要一个专门的编译过程,把程序编译成为机器语言的文件,以后要运行的话就不用重复翻译了,直接使用编译的结果就行了。程序执行效率高,依赖编译器,跨平台性差些。如C、C++、Delphi等。 解释型语言在运行程序的时候才翻译,专门有一个解释器去进行翻译,每个语句都是执行的时候才翻译。效率比较低,依赖解释器,跨平台性好,如Basic。 脚本语言介于HTML和C,C++,Java,C#等编程语言之间。 HTML通常用于格式化和链结文本。而编程语言通常用于向机器发出一系列复杂的指令。脚本语言与编程语言也有很多相似地方,其函数与编程语言比较相象一些,其也涉及到变量。与编程语言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编程语言的语法和规则更为严格和复杂一些. 脚本与程序代码的关系:脚本也是一种语言,其同样由程序代码组成。注:脚本语言一般都有相应的脚本引擎来解释执行。他们一般需要解释器才能运行。JA V ASCRIPT、ASP、PHP、PERL都是脚本语言。C/C++编译、链接后,可形成独立执行的exe文件。 脚本语言是一种解释性的语言,例如vbscript、javascript、installshield script等等,它不象c\c++等可以编译成二进制代码,以可执行文件的形式存在。 脚本语言不需要编译,可以直接用,由解释器来负责解释。 脚本语言一般都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类似于一种命令。 举个例子说,如果你建立了一个程序,叫aaa.exe,可以打开.aa为扩展名的文件。你为.aa 文件的编写指定了一套规则(语法),当别人编写了.aa文件后,你的程序用这种规则来理解编写人的意图,并作出回应.那么,这一套规则就是脚本语言。 JA V A语言 java很特殊,java程序也需要编译,但是没有直接编译称为机器语言,而是编译称为字节码,然后用解释方式执行字节码。Java既可以被编译,也可以被解释。通过编译器,可以把Java程序翻译成一种中间代码- 称为字节码- 可以被Java解释器解释的独立于平台的代码。通过解释器,每条Java字节指令被分析,然后在计算机上运行。只需编译一次,程序运行时解释执行。下图说明了它是如何工作的: 可以把Java字节码看作运行在Java虚拟机(Java VM)上的机器代码指令。每中Java解释器,不管是Java开发工具还是可以运行Java小应用程序的Web浏览器,都是一种Java VM 的实例。JavaVM也可以由硬件实现。 Java字节码使“写一次,到处运行”成为可能。可以在任何有Java编译器的平台上把Java 程序编译成字节码。这个字节码可以运行在任何Java VM上。例如,同一个Java程序可以运行在WindowsNT、Solaris和Macintosh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