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的体验性——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

论语言的体验性——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
论语言的体验性——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

F

L S

e p .2006

V

o l .3N o .5(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13)

论语言的体验性

——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

王寅

四川外语学院

摘要:我们基于L akof f &Johnson 所创立的体验哲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曾对狭义

认知语言学做出了权宜性定义,基本概括了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基本性质、显著特

点、研究中心、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同时该定义本身也已揭示了语言“具有体验性”这一重要性质。本文拟根据该定义简述狭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并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论述语言的体验性,这对语言的成因及教学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主题词: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权宜定义;体验性中图分类号:H 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06)05-0022-061

作者简介:王寅,四

川外语学院外国语

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汉对比。E -m a i l :@z j f 。

概述

近20多年来狭义认知语言学(C L )已成为

国内外主流语言学流派,我国学者近年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征:(1)中西结合互相促进;(2)理论探索兼顾实证支撑;(3)跨学科多方位的全面探索;(4)中外语言对比研究;(5)多层次的统一性分析;(6)理论研究结合实践应用;(7)分析不足尚待进一步发展之处(详见王寅等,2003)。

我们对西方体验哲学和C L 多种述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在引进介绍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消化和吸收,立足于有所创新和突破,努力尝试结合汉语史料和我国的语言教学,

逐步发展出有我国特色的C L 研究之路。近年来主要在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作出了狭义C L 的权宜性定义,以期能大致涵盖该学科的基本内容;(2)归纳并发展了体验性认知方式(约10种),以期能运用这些认知方式对语言各个层面作出较为统一的解释,实现语言研究中的一个较高目标;

(3)慎重提出并且局部论证了语言具有体验性这一重要观点,着手纠正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这一重要语言性质的忽视;

(4)深入剖解了人类体验性思维的认知过程,尝试解释人类如何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过程;

(5)在语言教学中有效实践了上述有关观点,理论联系实际,推动了语言教学(详见发表于《中国外语》2006年第3期的千字文)。

本文在简述C L 的哲学基础之后,重点从理论和运用这两个角度来论述语言体验性这一重要的语言性质。

CL 的哲学基础:非客观主义的体验哲学

我们知道,从古希腊以来2500年间的西方

哲学一直贯穿着感性与理性,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的争论,两者的理论观点相互对立,但有一共同点,都承认在外部世界存在一个客观真理,它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但不同学派对于如何获得这种客观真理的途径有不同解释:经验论者认为,感觉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唯理论者认为,只有先天具有的推理能力能给我们提供关于真实世界的知识。Lakof f &J ohns on (以下简称L&J )(1987,1999)将这两学派的主要观点统称为客观主义(O j )哲学理论,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非客观主义的体验哲学理论①,详细论述了它们的根本分歧,阐明了3

2

22

C s dw a ng pub.s .sin o .net b ect i vi s m

3

2006年9月第3卷第5期(总第13期)

国外语

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构成了C L 理论的哲学基础。

2.1客观主义与非客观主义

L&J 接受并发展了杜威、梅洛庞蒂、史密斯、普特南的心智体验观,大力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根基“客观主义理论(具体包括英美分析哲学、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的白板论、镜像观、二元论、自治观、天赋论、形式主义、非隐喻观等)”,提出了非客观主义的体验哲学,并以此为依据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重新分类:

感性理性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唯名论唯实论经验论唯理论英美分析哲学新唯理论

行为主义、实用主义

客观主义哲学

非客观主义的体验哲学

现根据我们的理解,将两位教授对客观主义的批判和非客观主义体验哲学的主要观点概括整理如下:

(1)批判世界的范畴具有客观性与独立性的观点,认为范畴具有主客性和依存性。现实世界中的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独立于人的主观认识,对它们的划分和描写必须充分考虑到进行范畴化的主体,即人的因素,主张主客观并举的观点。

(2)批判人类思维的分离性和镜像性观点,坚持认为思维具有体验性和互动性。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二分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人们的心智与身体不是分离的,人们的心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想象力,不可能镜像般地反映客观外界的实际情况。人类的范畴、概念、心智、思维、推理、意义都是基于实践性的体验之上形成的,它们是身体与客观外界互动的产物。

(3)批判心智结构的非隐喻性和原子性的观点,大力倡导心智结构的隐喻性和完形性。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心智结构必然要或多或少地超出对现实的直接映射,在其形成过程中必然要运用诸如隐喻、换喻等认知方式,从而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抽象的概念。人类的思维、心智、推理乃至语言,在本质上具有隐喻性和创造性,心智具有完形性,不可分解为“建造构块”。

(4)批判概念结构的符号性与对应性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概念结构的非符号性和建构性的特征。由于概念结构不是与外界完全直接对应的,而是在对客观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主

观认识加工和建构而成的,它就不能像形式主义学派那样用一套符号来进行精确的运算,只能用诸如认知模型、识解等认知方式来描写人类的概念结构和语言系统,这是心智结构和思维方式具有上述特点所使然。

(5)批判意义系统的固定性和组合性的观点,积极倡导意义的模糊性和整合性。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心智现象,是主客互动的结果,具有动态性、相对性、模糊性,不能用简单组合和形式主义的方法通过符号运算而获得。意义主要是依靠原型范畴理论来限定的,须运用整合方式对其加以描写更为合适。

2.2体验哲学的三条基本原则

L&J (1999:3)将体验哲学的核心内容总结成三条基本原则,后来(1999:90)又对其作了更为简洁的概括: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他们强调以身体经验和认知加工为出发点来研究范畴、概念、推理、语言等的形成过程,这对人类本质的理解、智能的研究、感知的描写、思维模式的确定、语言性质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本书在西方被认定为一本具有开创性、深刻性、挑战性的著作,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巨大轰动(L&J:1999封面和封底;王寅:2002)。

2.3语言学派的哲学基础

语言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相互依赖,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很多对话就是关于语言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对语言理论也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以至今日他们的许多重要观点还在影响着我们的语言研究。按照Ro b i n s (1967:103)的观点:最广义的哲学是语言学和古希腊最初对语言问题进行研究的摇篮。他(1967:90)还指出:语法的理论基础属于哲学

家的研究范围,通过对语言特征进行周密思考并发现语法的,不是语法学家,而是哲学家。于根元(1999:86)也认为,西方的语言研究往往与一个时期的哲学思想相贯通。我们知道,语义学、语用学也是发端于哲学家的研究,语言学家将其引入到语言学理论之中,并作出了适当的发展。当代的著名学者Ch o m s k y 、L a k o f f 、J ohns on 、Fauconni er 等既是语言学家,也是哲学家。正如罗素(1963:12)于1946年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说,“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要了解它的哲学,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就是哲学家。”因此,要能对中外语言作出深入的研究,

就必须熟悉有

2

F

L S

e p .2006

V

o l .3N o .5(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13)

关中外哲学理论,就必须学好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

上文所论述的西方哲学界中客观主义与非客观主义的对立,也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在语言研究中,直接影响到语言的研究方法和进路。被L&J 称为客观主义哲学理论包括经验论(感知)和唯理论(理性),它们直接影响了近代和现当代的语言研究:基于前者,语言学家主张通过可观察到的语言事实和用法对其进行经验性分析;基于后者,语言学家则主张把语言看作人的天赋才能的一部分,看作人类理性的表现,对语言进行心智性分析。传统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语言学等主要是基于经验论,而思辨语法、普遍唯理语法、转换生成语法主要是基于唯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哲学基础是分析哲学兼唯理论②,因而将其置于下图的中间部分。

现根据L&J 的哲学理论,我们拟将上述这些主要的语言学流派划归为客观主义语言学派,C L 则属于非客观主义哲学观的语言学派,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产物,是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现小结如下:

19C 前传统语文学思辨语法普遍唯理语法

19C 比较语言学

20C

结构主义语言学

描写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

客观主义语言学

C L

C L 一方面坚决反对客观主义的哲学观,认为语言主要受到了现实世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受制于人们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另一方面又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因素,人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因此C L 理论还具有辩证法的思想,认为语言是体验和认知的产物和结果,同时,由人创造的语言还可能影响到人的认知和现实世界。

语言的体验性

我们基于国外认知语言学家L a k o f f ,

J ohns on,Langacker,T ayl or ,Fauconni er 等论述对C L 下了一个权宜性定义: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本定义基本概括了L 的理论基础、基本性质、显著特点、研究中心、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同时,基于该定义必然能获得语言具有体验性这一重

要性质。

近年来,我们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通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语言具有体验性”这一观点,并连续发表了系列论文。语言的体验性可分别从理论阐述和语言表达这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论述。关于理论阐述部分可参见笔者(2005a :第二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体验性与体验哲学;(2)身体—空间基础论;(3)体验性与社会性;(4)体验性与人文性;(5)体验性与劳动创造语言;(6)隐喻的体验性;

(7)如何分析语言的本质特征;

(8)中西学者对体验哲学的论述对比,特别是易经、荀子的有关观点。

关于语言表达层面的体验性,主要包括语言的语音层面、词汇层面、词法层面、句法层面、语篇层面的体验性论述,本文将对其作一简单论述。我们认为,这一论述一方面可以支撑语言具有体验性这一重要性质,另一方面也可直接运用到具体的语言教学之中,实现了语言研究中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的目的。

3.1体验哲学在音义层面的解释力我们知道,大部分关于语言起源理论是基于“模仿”的,包括对自然界中物体和动物发出声响的模仿以及对事物形状的模仿,这还是一种可以被接受的假设。因此可以说,音义关系最初也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对自然声音和动物声音的模仿。关于这一点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都有很多论述,西方学者包括:Pl at o (柏拉图427B C 一347B C )、A ugus t i ne (奥古斯汀354一430)、L ei bni z (莱布尼兹1646一1716)、H er der (赫尔德1744一1803)等。中国学者包括:刘熙、戴侗、方以智、黄生、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程瑶田、章太炎等(王寅,2005a :215一220,300一312)。本文再强调以下5点:

(1)西方在论述语言起源时,常常从人类模仿声音的各种方法和效果来加以论述,如:感叹说(又叫“啵啵说Theor y of Pooh-pooh ”)、拟声说(又叫“咆哮说T heor y of B ow -bow ”)、声象说(又叫“叮咚说Theor y of D i ng-dong ”)、喘息说(又叫“吆嘿嗬说Theor y of Y o-he-ho ”)等。

(2)H er der 早在1772年《论语言的起源》(该书曾获柏林皇家科学院奖)中就提出了语言源于对自然界声音模仿的观点。他还指出语言结构是人类本性的真实影像,在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现实世界是通过人类的认

3

24

C C

5

2006年9月第3卷第5期(总第13期)

国外语

知加工之后才与语言符号发生联系的,这才出现了语言符号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即使是拟声词,虽仍可隐约地体会到音义之间的拟声关系,但也绝不是、也不可能完全复制自然声音,况且不同民族的发音系统、拟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3)我国古代训诂学家所倡导的音训法,就是要探讨语音与语义之间的有机联系。他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语言性质的理解,也极大地丰富了国外新建的音义学理论。

(4)苏联语言学家St ani s l av V oroni n 于1982出版了俄文版《音义学原理》(主要研究语音和语义之间的象似性,英文版Fundam ent al s i n Phonosem ant i cs 即将出版),这一最新理论已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密切关注。语言中确实有大量的例子可以说明音和义之间存在种种有机联系,我们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论述音义之间的理据性联系,但并没有排斥音义之间存在许多任意性,但我们不同意将“任意性”视为“语言的第一原则”,“是头等重要的”,“支配着整个语言的语言学”,“是整个语言系统的基础”。

(5)分析音义之间的理据性(即象似性)关系,必将大大有助于外语教学,大大提高学习动因,增强记忆效果,这显然比任意说更具有实用性。

C L 的诞生使得音义象似性关系的研究重新被提升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也使得“音义学”这门学科在新的理论框架的支撑下获得了新生,确立了其在语言研究中应有的地位。而且,音义学也应当依据体验哲学和C L 所倡导的语言体验观为其理论基础作进一步研究,并可考虑在C L 理论框架下建立认知音义学(或将其作为认知音位学的一部分)。同时,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将充实C L 的研究内容。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还具有极为重要的实用价值,对于我们大量识记英语单词具有重要的意义。

3.2词汇层面上的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是“现实-认知-语言”,即人类在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进行范畴化,建立了范畴,每个概念对应于一个范畴,同时形成意义,然后将其固定于词语之中,形成语言。因此词语的形成也是基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和认知加工之上的(王寅,2005a:55一58),每一个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身体经验和空间直接相关。

C L 倡导用原型范畴和隐换喻理论来解释一个词汇范畴中的多义现象。一个词会有一个中心意义(常为原始意义),然后运用隐换喻等认知方式不断扩展,形成了一个多义词范畴,它们之

间具有理据性(即象似性)。H es t er (1967:215)曾说过,如果仔细研究每一个词的词源,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隐喻的影子。G oat l y (1997)发现整个英语词汇都是建立在隐喻模式之上发展起来的。而我们知道,能作隐喻的喻体常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已知的事体,可见,隐喻具有明显的体验性。

Lakof f (1987:283)提出了SFH (形式空间化假设),意在强调可直接体验的空间对于人类概念系统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Sw eet s er (1990:30,45)指出:身体经验是心理状态的词汇源,如汉语中表示生气的词语大多是基于人类生理状态以及对客观现象的体验感知而形成的(王寅,2001:375)。

近来我们读到国外很多学者对换喻的论述,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思考。一般说来,隐喻是发生于跨概念域之间的映射,而换喻是发生在同一个概念域或事件域(同一个I C M 或EC M )之中的,人们可用这个概念域或事件域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之间互代,这不仅可用来解释一个静态性事体③中各要素间的关系,还可用来解释一个动态性动作中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根据一般思维规律,邻近的事体和概念更易被激活,因此换喻(基于邻近概念c o n t i g u i t y ,cont i guous )比起隐喻(基于跨概念域)可能起着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认知作用,所以Tayl or (1989:124,139)认为换喻比隐喻是一种更为基

本的意义扩展方式,Pant her &R adden (1999:1一2)也指出:“越来越明显地表明:换喻是一种可能比隐喻更为基本的认知现象。”我们还发现,人们在对事体命名时常常也是基于换喻的,以事体某一突显特征来指代整个事体,如地瓜例(王寅,2005a:56一57)就可解释这一现象,若依据表皮颜色这一部分特征来指代整个事体就叫红薯、白薯、红苕,如依据其出处和产地这一部分认识来指代整个事体就叫地瓜(长在地下)、山芋(来自山地)、番薯(出自外国)等等。对事体突显特征的认识也是完全基于人们对事体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在用词语命名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验性特征。

文字之初也是基于对现实世界模仿之上形成的,拼音文字之始源也是基于象形文字的。汉字的基础是象形,我国学界素有“字画同源”之说,大多汉字都能追溯到原始所描摹的外物,追寻到原始造字时的象形理据,其中的体验基础也是不言而喻的。

33词法的体验性

体验哲学和L 认为:人类的词法范畴也是

2.C

6

F

L S

e p .2006

V

o l .3N o .5(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13)

4

与人类的体验密切相关的,语言表达中许多词法范畴形式都是人们体验和认知后的语言外化表现。

(1)名词的性、数、格等特征都与人们对自然生物体的性别、计量、功能、所有等认识有关。西方许多民族的祖先倾向于将无生命的事体也视为生命体,从而也赋予其性别概念;事体总是要计量的,就有了数的语法形式;事体在不同场所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体现了一定的所有关系,就有了不同的语法格概念。名词的分类与对事物典型特征和功能的体验认识密切相关,如:有灵与无灵、具体与抽象、可数与不可数、可分离和不可分离、有界与无界等。

(2)代词主要是用以指代名词的,它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例如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就是现实生活和语言交际中的需要,代词的性、数、格之别也是受到了事体名词的影响。代词还有一个重要的体验性特征,空间距离上的近指和远指,如英语有:t hi s ,t hat ;汉语有:这,那;再将它们与数量概念结合起来就有了:t hese,t hos e ;这些,那些。日语除近指和远指之外,还有“中指”,说明日本人在这一方面的概念化更为细致。

(3)动词的时体态式范畴是基于人们对事件发生时间和方式的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语法形式。在不同时间(现在、过去、将来)发生的事件,反映在语言表达中就出现了不同的时态。事件发生的方式有完成或进行,持续或短暂,一次性或多次性,静态或动态等之别,屈折语将这些概念反映在语言表达中就要采用相应的词法变化形式。动词的语态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动作主体或受体关系的经历和认识。虚拟语气反映了人们对事件虚实的经历和认识。

可见,人类初民在对现实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认识,这些认识在语言表达中就有了对应的词法形式。通过对词法范畴的分析,可以窥见初民认识世界的一些原始方式。

3.4句法的体验性

体验哲学和C L 认为人类语言的句法结构也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Tal m y 在分析各种类型的

身体经验[特别是“力量—动态型(Fo r c e -D ynam i c )”]的基础上建立起几种抽象的意象图式,然后基于其上形成了基本句法结构。L akof f (1987:283)提出了SF H ,认为语言中的基本表达方法是基于6种动觉意象图式之上形成的。Langacker 则基于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分析了英语基本句型的成因。我们(5)还基于M 提出了句法形成的体验性依据。儿童在面对眼前各种不同场景时,会从中概括出事件域中

的两大要素:行为(A ct i on )和事体(B ei ng ),通过识别两者之间的种种关系形成了一些典型的概念结构,这两个要素与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名词和动词两大词类范畴密切相关。

我们在此强调了被国外认知语言学家所忽视的一点,成人语言输入在此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儿童通过体验和认知,逐步建立起以事件域和ECM 为基础的概念结构,又通过成人的语言引导,慢慢掌握了母语的基本句法构造。

3.5语篇的体验性

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C L 认为,语言是在人们通过自身对客观世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一思想也适用于语篇分析,也就是说语篇也是通过这一基本程序形成的。基于这一思路,我们完全可以把C L 所倡导的可用有限的认知方式来分析语言各层面的观点拓展到语篇层面,这样更可体现C L 所追求的建立语言分析统一模式的理想。笔者(2005a )曾尝试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 i zed C ogni t i ve M odel ,I C M )、认知参照点(C og ni t i ve Ref er en ce Poi nt ,C R P ④)、当前语篇空间模式(C ur r en t D i s cour s e S pace ,C D S )、原型范畴理论来解释语篇连贯现象,我们还可运用突显、概念隐喻和象似性原则等从心智上来分析语篇的连贯性,这比起仅从语篇表达层面的经验性分析更为深入,也更有说服力。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连贯分析方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只要心中有连贯,语篇表达才是连贯的。

另外,我们经常说:文学作品是来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也充分体现了C L 的“现实—认知—语言”的基本思路。说其来自生活,是因为创作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体验;说其高于生活,是因为创作要对体验到的材料进行筛选、组织、提炼等认知加工。这就是说,文学语篇是基于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的。

结语

许多语言学著作和教材都提到了“语言的

社会性”,主要从社会交际需要的角度论述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功能等,而认知语言学在这个基础上更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深入论述了语言是如何在人们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这实际上也是对语言起源研究的新见解。我们基于体验哲学和L 在国内首先提出并论证了语言体验性,这是对语言总体性质的一个重新认识和重要补充。当然,这里所说的体验性,不是像欧洲传

2C 200b EC C

2006年9月第3卷第5期(总第13期)

国外语

统经验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感性经验是人们观念的唯一来源,而是对其注入了人本精神,范畴、概念、推理和语言等的形成必然受制于人们基于互动体验建立起来的主观认知能力。我们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并没有排除人类主观认识、理性加工的因素,因此,我们所说的语言的体验性,实际上相当于语言的体验认知性,这是C L “现实

—认知—语言”核心观点的基础。

语言具有体验性的观点,一方面可以解释语言在很多不同层面上的成因,是对TG 学派关于语言天赋说和自治观的有力批判;另一方面对于语言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更能合理地解释语言表达形式背后的理据,这必将大大有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为我们的语言教学带来了新思路。注释

在英语中Em pi r i ci sm 和E xper i e nt i al i sm 是有不同含义的,前者指16—19世纪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流派,后者为L &J (1980,1987)的哲学观点。倘若这两个术语都译为“经验主义”,就很容易产生混淆,因此笔者主张将前者译为“纯经验主义”或“传统经验主义”,后者译为“新兴经验主义”。L &J 两位教授在1999年合作出版的《体验哲学》一书中,正式用“体验哲学(Em bodi e d Phi l osophy )”取代了E xper i ent i al i sm 。②

笔者经过多年思考以及与哲学界朋友的多次探讨,认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不宜按照国内许多教材或著作里所说的是经验论,也不宜将其仅归结于唯理论,主张将其主要归结于分析哲学(因为分析哲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很多基本理论思路和研究方法上有相通之处),同时也兼有唯理论特征。③

我们主张将t hi ng ,t hi ngne ss 翻译为“事体”和“事体性”,因为“事物”常使人想到具体的事物,而英语术语t hi ng 还包括抽象概念。④

系统功能语法所倡导的主位—述位分析法,其心智基础其实就是认知参照点原则。或者说,心智中的认知参照点决定了语篇实际表达中的主位推进模式。这样,我们就能将对语篇表达层面的主位—述位分析方法上升到心智层面来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G oat l y,A ndr e w .T he L anguage of M et aphor s[M ].L R ,[]

,G 论语言的起源[M ]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3]H est er ,M .M .T he M eani ng of Poet i c M et aphor [M ].T he H ague :M out on,1967.

[4]L akof f ,G .W om en,Fi r e,and D anger ous T hi ngs :W ha t C at egor i e s R eveal A bout t he M i nd[M ].C hi cago:U n i ver si t y of C hi cagoPr ess,1987.

[5]L akof f ,G .&M a r k Johnson.Phi l osophy i n t he Fl esh -T he E m bodi ed M i nd and I t s C ha l l enge t o W est er n T hought [M ].N ewY or k:Basi c Books ,1999.

[6]

Pat her K l a us-U w e &R adden,G .M et onym y i n L a nguage and Thought [M ].A m s t er da m :J ohn B enj am i n,1999.

[7]R obins,R .H .AS hor t H i st or yof L i ngui st i cs[M ].L ondon:Longm an G r oup Li m i t ed,1967.[8]R uss e l l , B.1946.A H i s t or y of W e s t e r n Phi l os ophy[M ].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9]T ay l or ,J.L i n gui st i cC at egor izat i on[M ].O xf or d :O xf or dU ni ver si t yPr ess,1989.

[10]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 ].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王寅,朱长河,狄梅.第二届全国认知语言学

讲学班与研讨会综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2).[12]王

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 ].重庆:重庆出版

社,2005a.

[13]王寅.狭义与广义语法化研究[J].四川外语

学院学报,2005b(5).

[14]于根元.语言哲学对话[M ].北京:语文出版

社,1999.

On th e Em b od ime nt o f La ng u ag e:A Ne w Lan g u ag e Fe atu re Bas ed o n E mb o died P h ilo s o ph y a nd Cog n itiv e Lin g u is t ics Abstr act:Based o n Lakoff &Johnson's ground-breakin g t heory "Emb odied Philos ophy"an d cognitive lin guistics,we have made an expedient definition of Narrow-sens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CL),which includes its rationale,basic properties,salient features,research center,main contents and research methods.At the same time the definition itself also indicates an important language feature"embodiment",which will be expound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iewpoints,as well as the rationale of CL.The explanation of this feature is of high explanatory power to the f K y W y;L ;x f ;27

ondon:out l edge 1997.2H er der J..1772...1999.

language ormation and teaching.

e or ds:Embodied Philosoph Cog nitive inguistics e pedient de inition embodiment

语言学课后习题答案

语言学概论作业 Chapter 1 1.How do you interpret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of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To understand this definition, we should focus on three words in this sentence: scientific, study and language. First of all, scientific here means a study which is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linguistic data, conducted with reference to some general theory of language structure. The linguist studies it to discover the nature and rules of the underlying language system. Secondly, the word study here refers to investigation or examination. Thirdly, Language here is general term. It refers to any human language, Chinese spoken by the Chinese, English by the English people, German by the Germans, or even Esperanto, an artificial language. Language here also means the dialects or variants of a common language such as Cantonese, a variant of Mandarin.Therefore, this whole sentence can be interpreted that linguistics is a language study through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linguistic data and some general theory of language structure. 2.What are the major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What does each of them study? Phonetics:the study of sounds used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It describes individual speech sounds and indicates their physical or phonetic properties. Phonology:it studies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sounds form patterns and systems and how they work to convey meaning in the system of language. Morphology: a field of linguistics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the forms and formation of words in a language Syntax:A set of rules that govern how words are combined to form phrases and sentences. Pragmatics: the study of the use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context. 3.In what basic ways does 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①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 while traditional grammar is prescriptive. ②Modern linguistics regards the spoken language as primary, not the written. ③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also in that it does not force languages into a Latin-based framework. 4.Is modern linguistics mainly synchronic or diachronic? Why? In modern linguistics, the linguists seem to give priority to synchronic studies other than diachronic ones. Because it is believed that unless the various states of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讲解

陈忠著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2005年 , 第1页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概说 第一节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及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并以1989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为准,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正式成立。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立,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叛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认知语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G.Lokoff;R.W Langacker ;C.Fillmore;M.Johnson; R.TayIor;Haiman,M.John;D.Geeraerts;P.Kay等。 戴浩一1985《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争议》;谢信一1991《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1999《转指和转喻》、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张敏l 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理论》;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自学的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相对立。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建立在经验主义或称为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抽象的心智活动不能脱离身体经验和形体。认知结构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并且以感知、动觉、经验为基础,思维具有想象性。概念要么来源于经验,要么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发展而来;思维具有完形件和整体性;语言符号不是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而是与用科学概念结构保持一致。 关于语言能力的问题,认知诺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自足的封闭系统。一方面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认知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在结构方面也参照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换言之,语言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是建立在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基础之上的。语言不能脱离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而独立运作。 就语义而言,用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和使用者的知识系统密不可分。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知识系统。 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之间没有绝对而明确的界限。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是分不开的。 从语言内部层面来看,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句法跟词汇互参互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不存在一个可以脱离语义、词汇意义独立运转的独立的句法系统。 关于句法是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这是认知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争执的焦点。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极端形式主义观点的基本主张,是句法自主论。该观点把句法看做是自主的系统.可以脱离语义独立运作。并且认为语百符号的编码具有任意性。 关于语吉符号有没有任意性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索绪尔把符号内部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结合,但是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对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如:“大小、长短、左右、前后、高低”合乎正常范式和语感,而x“小大、短长、右左、后的、低高”却不正常。在“量级”表达形式方面,高量级和低量级之间往往不对称、不均衡,因此“量级”范畴的编码并不是任意的。在这种不对称、不均衡的背后,是认知动因在起制约作用。 无论是“量级”、空间、时间关系,还是其他方面,也无沦是汉语还是英语,语言都不是任意进行编码的。而且编码的依据也不是仅仅根据句法规则。

浅谈对语言学的认识

浅谈对语言学的认识 语言学如同它研究的对象——人类语言那样普通显现,没有什么特别艰涩的,这是大多普通人在第一感观中的认识。这样可以说是将语言学简单而且表面化,这是肤浅的理解,如此这样,就无法深刻的探索得语言学的本质。 那为什么大家会如此的认识而且还很固执的笃信自己的判断 呢?这是因为视野,大众只是看到了语言在自己存在的时代,自己生活的群体间的交流。也就因为视野决定了对语言格局的把握,决定了对语言区间的把握。 语言的区间存在多样性,有历史的区间,有地域的区间,特别还有未来的区间,而种种区间间有距离,有距离也就构成了交流的障碍。单从语言讲,它是用来沟通人类情感的,它是人类感情、思想、智慧的载体,而一种天然的距离阻隔了今日与历史的对话,本土与异域的交流,今天与未来的传承,那么语言学作为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就为消除这种障碍构筑彼此对接的轨道,以一种平台使他们交流畅通。交流才是语言的本质,交流流畅是语言学的功能所在。 我们若只认识到语言学在人类语言交流的本质职能,也无法深刻的理解语言学,而只是使语言学平面化,不能使其主动影响社会交流的功能,也就削减了它的职能。我们还要在语言发展的轨迹上,以一种科学态度审视,揭示其本质。 语言不仅是讲述客观事实,而更重要的是那是人类情感表达的载体。语言在传递中发生了变化,如遗失现象,还特别的是反义现象,

这些特点也就是语言学存在的意义,那么情感就为语言的发展的隐性动力,而情感抉择是人类价值观,世界观的外征,是自我意识的展示。这就是我们依语言的表现特征探知一个时期一个人群的情感特征,从而解读他们的心理。

语言的发展当然不只在主观因素,还有众多客观因素,而客观因素的共同特征就是:语言的不通存在,他们彼此要在碰撞中融合。例如我们中国语言,我们普通话是以北方语调为基础,而就在北方语言区上也依然存在历史进程中传递下来亦然消失的语言的痕迹,特别表现在口语上,更具体讲如陕西人说“快”它不是一个字,而是一连串的“音读”我们即就是用音标也无法注明。 语言学作为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在不同历史环境下其研究的主体也发生变化,最早期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由此,在教育部发达历史环境下,以此沟通学习者与先贤们智慧、情感上的共鸣。而今天,我们语言学则以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为何?因为今天教育的发达普及,群体间拉近了沟通交流的重心,那么彼此重合度高了,而促使这一切发生的一个原因就是全球一体化,文化碰撞成为了一种必然,而彼此的抵触融合在所难免。我们的语言体系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引进了音标,此为国际通用。还有在文化融合中我们自己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也是彼此有借鉴。如字体我们由过去繁体字表象功能更强,而简化字叙述性更强。而音标的引入,还有我们语言教育的一种取向,使我们汉语与英语这两种语言体系有彼此影响。用音标字母表示词语,而且还有讲汉语总是掺杂英文单词,这已是

英文文献综述样本 威尼斯商人

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 (中文小二号黑体居中或英文Times New Roman小二号加粗居中或日文明朝体小二号加粗)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二级学院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年月日

(标题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Mystery of Antonio’s Sadnes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正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1.5倍行距,各段首行空4个字符,书名用斜体加粗) Written sometime between 1596 and 1598,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classified as both an early Shakespearean comedy (more specifically, as a "Christian comedy") and as one of the Bard's problem plays; it is a work in which good triumphs over evil, but serious themes are examined and some issues remain unresolved.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Shakespeare wove together two ancient folk tales, one involving a vengeful, greedy creditor trying to exact a pound of flesh, the other involving a marriage suitor's choice among three chests and thereby winning his (or her) mate. Shakespeare's treatment of the first standard plot scheme centers around the villain of Merchant, the Jewish moneylender Shylock, who seeks a literal pound of flesh from his Christian opposite, the generous, faithful Antonio. Shakespeare's version of the chest-choosing device revolves around the play's Christian heroine Portia, who steers her lover Bassanio toward the correct humble casket and then successfully defends his bosom friend Antonio from Shylock's horrid legal suit. Antonio, as the title character, is sa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play but never names the cause of his melancholy even when his friends ask him. Antonio plays the role as an outcast in the play. Shakespeare uses Antonio’s sadness simply as the device to set the tragic tone in the comedy or make Antonio be one of his melancholic characters in his works? Or Antonio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licated human nature? Antonio's unexplained melancholy is a significant elem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play. 1. Studies on The Merchant of V enice(Times New Roman + 四号+首缩进4字符,下同) Karl Marx once cited that Shakespeare is the greatest playwright in the world.

语言学语言学1

Linguistics is usu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or, alternatively,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Systematic---- rule-governed, elements in it are arranged accor ding to certain rules; can’t be combined at will. Arbitrary---- no intrinsic(natural)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d and the thing it denotes。Convention: the link between a linguistic sign and its meaning. Symbolic---- language signs are associated with objects, actions, ideas by convention. V ocal---- the primary medium is sound for all languages; writing system came much later than spoken form. Human-specific---- different from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s other forms of life possess. Design features: the features that define our human languages. Design features: Arbitrariness.Linguistic forms are said to lack any physical correspondence with entities in the world to which they refer. Duality:By duality is meant the property of having two levels of structures, such that unites of the primary level are composed of elements of the secondary level and each of the two levels has its own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The Advantages of Duality: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units can be formed out of a small number of elements- Creativity:By creativity we mean Language is resourceful because of its duality and its recursiveness. Displacement:Displacement means that human languages enable their users to symbolize objects, events and concepts which are not present (in time and space) at the moment of communication. Human language is stimulus-free(无刺激的) Origin of languang: The divine-origin theory”:man was created almost instantaneously, and at the moment of his creation, he was provided with speech as a divine gift.(language was given by God) The invention theory:which holds that man invented his own language. ‘yo-he-ho’ theory (language first began in social setting, that of men working together) ‘pooh-pooh’ theory (expression of emotion as ‘cries of nature’) bow-wow’theory (imitation of the sound of nature) The evolutionary theory: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biological base.Some genetic mutation leads to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n. Brain capacity outweighs other animals. (language is developed by a long process of evolution involing bi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as a whole.) Functions of Language: 1.5.1 Informative:when language is used to express human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1.5.2 Interpersonal function:when language is used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 1.5.3 Performative:the use of language to ‘do things’, to perform actions. Primarily used to change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person, often in quite formal and ritualized language. It can also extend to the control of reality as on some magical or religious occasion. 1.5.4 Emotive function:when language is used to change the emotional states of an audience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_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 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崔达送 内容提要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学研究!突出地体现了其从日常语言切入和解决哲学问题的企图。在对哲学问题沉思的过程中,他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着认知性的彷徨,而对?家族相似性#的论述显示了其对词义概括性的谨慎探求,通过对词义和语义的可能性空间的展示,他直接得出了?意义即用法#的结论,这个结论立即汇入了哲学语言转向的潮流。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考充分展示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张力关系。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 形式和意义 可能性空间 引 言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而英国哲学家艾耶尔则断定奥斯汀才可当此誉。他说:?有一种流传很广的看法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岁月里,英国的哲学界为所谓的语言哲学所把持。人们认为它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分支,而且那些非专业的评论家还把这个名词不分青红皂白地安在像维特根斯坦和他剑桥的学生吉尔伯特%赖尔及其在牛津的追随者和我本人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头上。然而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我认为这个名称还是用到以牛津为中心、主要是五十年代在约翰%肖兰%奥斯汀指导下盛行起来的那种独特的哲学立场上为好。#&成中英先生也持此说。?我们倾向认为,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从奥斯汀的代表性文章和讲演看,他的语言哲学观点并未超出维氏的思想。他的主要观点是:执行式陈述与记述性陈述之间的界限不明;表达语意的言语行为、加强语意的言语行为、取得语效的言语行为之间应该区别开来;动词在强调语意上有差异。这些观点在维氏的哲学研究!中是当做普通的语言知识背景来使用的,维氏的研究不仅布置了这种背景而且在背景之上推出了他的语言哲学前景,这比奥斯汀的研究要来得深刻。维氏的哲学研究!第一部分完成于1945年,第二部分完成于1946年,而奥斯汀的语言哲学代表性文章他的人心!发表于1946年,讲演如何用词做事!则更迟了,观察语言问题较为细密的文章请求原谅!和 ?假如#与?能够#!则于1956年才写成,他讨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哲学深度,但在日常语言问题上的思考之深、困惑之苦,似乎还不及维特根斯坦。况且维氏1921年就在德文期刊Annalen der Natur philosophie(自然哲学年鉴!)上发表了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逻辑哲学论!),该书对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共同的东西着力颇多,并且认为: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这条论断和晚期的 35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

一、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成立于1978年,是全国最早建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院校。我校于1978年就开始招收英语教学(TESOL)研究生。1990年获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有外国语言文学硕士一级学科点和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具有二十多年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一流的教学设备。一贯注重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常年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授课,所有导师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很强。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语言测试、文体学、语料库语言学、语音学与音系学、语篇分析、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笔译研究与实践和口译研究与实践。外语系奖助金体系包括学业奖学金及各类国家及国科大奖学金,并每月发放助学金。 2019年,外语系预计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5名,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10名。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英语口译两个专业计划招收推免生共13人。多年来,外语系毕业生活跃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中小学校等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欢迎有志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和翻译专业研究与实践的高校学子踊跃报考。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招生情况、考试科目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5人

三、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分数线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四、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参考书目

1.政治理论(100分)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2.第二外国语(100分) 1)日语:《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上、下册)(2014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法语:孙辉,2006,《简明法语教程》(上、下册),商务印书馆。 3)《新编大学德语》(第1-2册) ,2011,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大学德语简明教程》,2010,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新概念德语》(第1-2册),2012,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3.基础英语(150分) 第一部分词汇(20分) 第二部分阅读(50分) 第三部分翻译(50分) 第四部分写作(30分) 4.综合考试(150分) 1)文学:40分 参考书目:张伯香,1999,《英美文学选读》(英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语言学:110分 参考书目: 胡壮麟,2006,《语言学教程》 ( 修订版英文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版)。胡壮麟,2002,《语言学教程》 ( 修订版中译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五、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复试(2018) 一、复试原则: 复试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全面考查、客观评价、科学选拔。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复试形式: 复试采用面试形式,面试时间每人约20分钟。 三、复试内容: ⑴面试:考生自我介绍(3分钟)、语言学基础知识考查、语言沟通能力、英语综合水平 ⑵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心理测试及体检 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拟录取资格确定(2018) 1.总成绩核定: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各占50%,复试成绩由业务能力、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以及听力和口语考核结果综合评定。 2.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体检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总成绩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 3. 复试成绩不合格者(即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七、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复习建议 1、零基础复习阶段(6月前) 本阶段根据考研科目,选择适当的参考教材,有目的地把教材过一遍,全面熟悉教材,适当扩展知识面,熟悉专业课各科的经典教材。这个期间非常痛苦,要尽量避免钻牛角尖,

0903012234陈绿清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外语系 年级专业:09英语 姓名:陈绿清 学号:0903012234 题目名称:英语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

英语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意在研究象似修辞在诗歌当中的运用,研究象似性修辞的运用给诗歌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本文将具体从象似修辞的不同方面,语音象似性,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等等入手,着重研究某个诗人的诗歌。在前期资料的搜寻中,发现王寅先生在象似性这方面,做的研究相较其他学者的多。对于象似性的研究,在句法,方面研究的较多,在诗歌方面,研究的人相较于前者还是比较少的。 【关键词】:象似性诗歌语用分析 导言 本文意在研究英美诗人在诗歌写作当中的对象似性修辞的应用。本人旨在着手分析某个具体的诗人。从这个诗人诗歌的篇章,用词,句法结构的对称加以分析。象似性是许国璋先生首先从英文的iconicity翻译成象似性。最先涉及到象似性的研究的有C.S.Peirce,peirce首先提出了象似符这个概念,Haiman对象似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而索绪尔认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是任意性的。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里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他还进一步解释说,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地联系,两者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或无可理据的。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发现语言间存在着象似性。即语言的形式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Haiman,J.(1980).The iconicity of grammar:isomorphism and motivation.Language,56:。515-516Haiman, J.1985. Iconicity in Syntax: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on Iconicity in Syntax, Stanford, June 24-6,1983.stanfold: John Benjamins Haiman,J.(1 985a). Iconicity of sequence: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the positioning of temporal adverbial clauses in English.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 3, 468Zhou Siyan [周思言],2012, on the iconicity in John Keats’ poetry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10 Hong Qi [洪琪],2009,弗罗斯特诗歌的象似性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6,1:13Hu Zhuangling [胡壮麟],2011,《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Huang Qinggui [黄清贵],2009.《从语言到语用:理论与实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Li Han[李涵],2009,iconicity in E.E.Cumming’s Poetry,四川师范大学,16Lu Weizhong

【语言哲学】语言学研究要以哲学为基础

朱晓军新疆大学学报 “从哲学角度研究语言学”包括两方面的意义: 一指研究语言所采取的语言观,即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 二指语言研究也应该采用哲学思辨形式,富有逻辑和可验证性。 本文重在强调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当代语言学各流派大多可归入形式主义(formalism)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这两大阵营。这两大派别最外在的差别体现在研究重心、分析方法和表述方式方面。 形式主义重点在对语言的形式结构和特征的刻划上,在取材上注重内省的、理想化的语料,并用概括性极强的抽象的形式化规则表述出来; 后者则主要着眼于语言构造中的功能因素,注重自然、实际的语料,重视语义、语用、话语的分析,并将形式上的规律诉诸非形式化的合乎直觉的外在解释。 究其根本,二者的分歧多出自对语言的本质看法上的不同,或曰语言观上的差异,即到底是把语言看作一种天赋的、自主的形式装置,还是基于人类一般认知能力,负载交际功能的符号系统。 任何语言观都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上。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客观主义认知观, 本质在:人类心智是脱离主体的,是超验(transcendental)的,不依赖与认知主体的身体经验以及与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仅仅是以映射(mapping)的方式被动的反映现实。这种认知观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将符号与其意义分割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思维看作抽象符号的算法操作。 客观主义认知观的背后的形而上学也是客观主义的。普特南将它称作“形而上学现实主义(metaphysical real-ism)”,他认为:世界是由这样的实体构成的:他们有着固定的特性,特性间存在着在任何时刻都一成不变的关系。这样的体系与心智无关,即独立于人类的理解之外。这种状况显然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客观主义范式本身就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主流的西方哲学、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近几百年,尤其是本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之进一步具体化和精细化。 功能主义,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认为:客观主义范式忽略了人类认知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即在形成有意义的概念、进行推理的过程中,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以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类概念范畴的形成受制于人类感知能力。语言与人类的认知密不可分。人类所以能够创造和使用语言,是与其感知、记忆、判断等基本能力分不开的。人类有一种天生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认知能力。而认知对象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经验世界。语言具有丰富的属性,包括物质的、生理心理的、社会文化交际的等等属性。 语言的形成的两方面的决定因素=认知能力和经验世界(认知对象),语言系统就是认知能力和认知对象相互作用的产物[6]。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理论,称为“经验主义现实论(experientialist realism)”。他首先是现实主义的,更重要的是其经验性,包括人类基本的感觉——运动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特别包括塑造这些经验并使之成为可能的人类天赋的认知能力。 四、语言学与哲学密不可分 在哲学上,语言学的地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过,哲学家可以从语言学汲取营养,就像从各种经验各门学科汲取营养。在语言学上,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哲学问题。一些有真知灼见的学者开始振臂高呼:语言学家必须要懂哲学。 在西方,洪堡特索绪尔乔姆斯基奥斯汀等不但是语言学家,也是哲学家,陈嘉映在《语言哲》中称他们“之为哲学家,殊不亚于一般所称的哲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