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
洞穴隐喻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洞穴隐喻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洞穴隐喻是柏拉图著作《理想国》中最著名的段落,柏拉图对人类的处境,尤其是人类的认识加以形象的描述,并把它们同整个现实联系在一起。
柏拉图著作中最著名的段落,就是《理想国》中的洞穴隐喻。
从此,柏拉图对人类的处境,尤其是人类的认识加以形象的描述,并把它们同整个现实联系在一起。
他说,设想有这样一个大洞,通过一个长长的通道与外部世界相连,整个通道能够挡住任何阳光进入洞内。
一组囚徒背对着出口,面向远处的墙壁。
他们的四肢被套上了枷锁,并且他们的头颈也被固定住,无法转动,因此看不到他人,实际上也看不到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而只能够看到面前的墙壁。
他们在如此的环境下终其一生,不知道其他任何东西。
洞穴隐喻的道理这里面包含了一系列的隐喻:“洞穴”是我们的可见世界、主观世界;“洞穴中的囚徒”是无知百姓,有待教育;“洞穴外的世界”是可知时间、现实世界;“墙壁上的阴影”是我们的主观感知;“太阳”隐喻真理;“那个走出去的囚徒”就是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自己。
现代教育,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的。
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和实践中学会的技能,还包括对年轻人进行正向的引导,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笔者提出现代教育中较为普遍的几个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因此,我们要想追求真理,就必须解除束缚、走出洞穴、历经痛苦,最终才能获得自由,迎来光明。
我们可以大胆得出一下的推测:处于现实世界中大多数人都是不自由的,既不能摆脱束缚,也无法追求真理;只有极少数精英人才可以追求真理,但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充满荆棘,甚至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洞穴隐喻”中的自由思想,在政治、教育等领域影响深远。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状况,探讨了“洞穴隐喻”中的自由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们创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应鼓励孩子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并在引导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从而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发展。
洞穴理论及其比喻义

洞穴理论及其比喻义洞穴是指地下或山间的天然空腔或人工挖掘的空间。
在古代,洞穴是人类最早的居住地之一,也是人类逃避自然灾害和敌人的地方。
洞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因此在不同文化和传统中,洞穴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中,洞穴常被用作比喻,象征着知识的获取、内心的探索、意识的觉醒和个人成长。
洞穴理论和其比喻义,对于我们思考人类的本质、生活的意义和世界的运行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洞穴理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洞穴是一个象征,用来说明认识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著名的洞穴寓言,寓言中描述了一群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他们被铁链锁住,只能面向洞穴的墙壁。
他们所看到的一切都只是洞穴墙壁上的影子,而不能看见洞穴外的世界。
柏拉图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他对于知识和现实的理解。
他认为人们就像洞穴中的囚徒一样,受困于感官世界,只看到感官世界中的影子,而无法认识真理和现实的本质。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和智慧的开启,我们才能够逃离洞穴,认识真理,从而获得智慧和真知。
洞穴理论在心理学和心灵成长领域中也有着重要的比喻义。
在心理学中,洞穴常常被用来比喻内心的探索和自我认识。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像是一个洞穴,其中包含着许多未知的领域。
通过对内心的探索和了解,人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局限性,认识到自己的喜怒哀乐,进而实现自我成长和完善。
洞穴也象征着心灵的觉醒和意识的提升。
当一个人能够洞悉自己内心的真实和本质,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时,他就完成了心灵上的觉醒,获得了内心深处的平静和自由。
洞穴理论还有着生活的意义和社会的启示。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局限和束缚。
有些是来自于外界的环境和社会的压力,有些则是来自于自身的惰性和局限性。
而这些局限和束缚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洞穴,限制了我们认识和体验世界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囿于这些局限,一味地沉湎于表面的认知和功利的追求,那么我们就像是囚禁在洞穴中的人一样,无法领略到生活的真谛和美好。
对柏拉图洞穴比喻的深度解读

对柏拉图洞穴比喻的深度解读一、本文概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隐喻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智慧宝藏。
其中,他的洞穴比喻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思想实验之一。
这一比喻不仅揭示了人类对真理追求的艰难历程,也探讨了认知、真理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本文旨在对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进行深度解读,揭示其背后的哲学意蕴,以期对我们理解现实与真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回顾洞穴比喻的基本内容,以便为后续的深度解读提供基础。
随后,我们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洞穴比喻所揭示的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真理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来追求真理。
我们将总结洞穴比喻的哲学意义,并思考其对我们理解世界和自身的启示。
通过对柏拉图洞穴比喻的深度解读,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自我提供一种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视角。
二、柏拉图洞穴比喻的基本内容在柏拉图的《理想国》第七卷中,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以此来描述和批判人类的认知状态。
这个比喻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设想一群人生活在一个洞穴里,他们从出生开始就被锁链绑住,无法移动,只能面向洞穴的内壁。
这些人只能看到洞穴内壁的影像,这些影像是由洞穴外的事物经过火光照射到洞穴内的。
他们把这些影像误认为是真实的事物,并对此进行争论和解释。
在这个比喻中,洞穴内的人代表了被束缚的人类,他们的认知被局限在有限的感官经验中。
火光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各种观念和习俗,它们塑造和限制了人类的认知。
而洞穴外的真实世界,则代表了真理和真实的知识,但这些真实的知识却被人类所忽视和误解。
柏拉图通过这个比喻,批判了人类的无知和盲目,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感官经验的束缚,去追求真实的知识和智慧。
他主张通过哲学的学习和思考,人类才能从洞穴中走出来,看到真实的世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这个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可能性,引导人们去思考如何超越自身的限制,追求真理和智慧。
关于柏拉图洞穴譬喻的感想

关于柏拉图洞穴譬喻的感想关于柏拉图“洞穴譬喻”的感想其实,对于西方哲学史我并没有读多少,只是在一次听朋友说了柏拉图的“洞穴譬喻”,感觉比较新奇,就很想去读一下,后来就找到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看了一些柏拉图的思想,觉得很是有意思,因此这里我就写写一些我关于柏拉图思想的一些认识。
柏拉图的洞穴譬喻大致是这样的:从前有一群人住在洞穴里,他们被枷锁固定着,世代不能出去,就如囚犯一样被禁锢,由于枷锁的原因,他们不能走动,不能环视,不能回头,而在他们的后面不远处,有一堆燃烧的火,中间隔了很矮的墙,火后面有人拿着雕像移动,因此在火的投影下,他们的面前就出现了移动的影像,长时间的观察,他们便以为这些影像是真的…………然而如果有一天,有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回头的那么一瞬间,他可能会被刺眼的火光弄得比较难受,但是当他适应之后,自习观察,他就会明白,原来这些影子是假的,明白了雕像比这些影像更加真实。
如果他被人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也会再次眼花缭乱,先见到阴影,再看水中映象,进而看事物,最后抬头望天,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
柏拉图明确指出,这个比喻“可以整个地应用到之前的论证上,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见世界,里面的火光比作太阳。
先从小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柏拉图在讨论囚徒的困境和被解放的囚徒的认识变化过程,有着很深的寓意,这是一个关于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有知,从被遗弃到自我拯救的过程的神话。
我从中提炼一点,就是:“不断的自我更新”,就是一个物质与意识的不断变化与升华的过程。
倘若,没有后来的挣脱束缚,那么故事的情节就是继续那样轮回,一群囚徒每天对着影像发呆,生活就没有任何的转机和变化。
那样大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就是停滞的,一成不变的,最终呢,就不能适应这个宇宙的准备而被淘汰。
因此这也就教育我们要有探索的意识和不怕失败的信念,我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拯救自我,来推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总结到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促进社会的发展。
柏拉图洞穴理论的启示

柏拉图洞穴理论的启示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是西方哲学史源头成型的理论,自它之后,西方哲学的体系才开始建立起来。
这个比喻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讲述的,实际是他自己的意思表述,说的是一群囚徒被束缚在一个洞穴里,背对一堆篝火,面对一面墙,头颈不能转动,看到的只是一些在墙上的投影,自以为就是真实的存在,实际全都虚无;当一个人解脱了束缚,开始能够行走,看到篝火后,也就相对的明白了囚徒们所面临的情况,再去看那些投影,反倒有些不适应;如果这个人被带到了洞外,见到了阳光,看见了太阳,那么按照柏拉图的意思就是找到了真理,如果再重新返回洞穴,由于光(真理)的作用,就不能适应洞穴里的一切,或者说要有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但是,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会去适应的,因为他找到了真理,这样一来,洞穴里的囚徒们会去迫害他。
学习西方哲学,柏拉图的洞穴理论都要涉及到,后世的一些哲学家们,每每也谈到这个比喻;近日,在阅读海德格尔的《路标》时,在柏拉图的真理学说的篇章中又涉及到了这个比喻,他原封不动的重述了一遍,想来海德格尔非常重视这个理论。
海德格尔在后面的解释和阐述中,比较鲜明的有两个说明,一是真理者被洞穴囚徒迫害,是世俗中常有的现象,严重者就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真实写照,被古希腊的群氓民主投票决定所毒死,当然,苏格拉底能够遵循世俗规矩,也就是当时的民主法律而不逃跑,自愿地走向不归路,那是高贵哲学家的体现,另当别论。
二是,真理在不同的元素环境中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条鱼在大河里可以自由的遨游,仍到陆地上,没有多长时间就得干瘪和死亡,他的这样比喻正好与柏拉图的例子是反向的,但意思是相同的;以此作为展开,实现中世俗观念、技术手段、短视有用等等都限制了哲学的探讨,如同洞穴中的囚徒们被束缚住了,缺少了真理元素的环境。
不管是柏拉图还是海德格尔,他们的己任是探讨追求真理,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呢?两位把意思说的差不多;但是,学习他们的学说只是理解了应该说不是真正的学习,延伸一下,哪怕是错误的谬论都是好事,起码有了哲学精神。
理想国里著名的洞喻

理想国里著名的洞喻洞喻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被广泛引用和解读。
洞喻是寓言的一种形式,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理想国》中,洞喻被用来揭示人们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
洞喻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地下洞穴中,里面住满了被囚禁的人类。
这些人从小就被困在洞穴里,无法看到外面的世界。
他们被束缚在一处固定的位置,头上还有一根杆子,用于固定他们的头部,使他们只能朝前方看。
洞穴后方有一个火堆,火堆后面还有一个小路,沿着小路有一道高墙,墙上有人经过时会拿着各种物品。
囚禁在洞穴中的人们只能看到火堆后面的墙壁,而墙壁上的阴影则是他们所能观察到的唯一事物。
他们以为这些阴影就是真实世界的一切,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他们互相交流,试图解释这些影子的意义,却并不知道它们只是外面世界的映射。
有一天,一个人突然被释放出来,他摆脱了束缚,走出了洞穴。
刚开始,他被强烈的阳光刺眼,不适应外面的世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适应了光明,看到了外面的一切美好。
他看到了大自然的景色、美丽的花草、蓝天白云,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和风的轻拂。
充满喜悦的他决定回到洞穴中,告诉其他人外面世界的真实。
然而,他回到洞穴后却遭到了其他人的嘲笑和不信任。
他们无法理解他所描述的光明和美好,只认为他是在胡言乱语。
他们习惯了洞穴中的黑暗,无法接受外面世界的真实。
这个寓言故事揭示了人们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
洞喻中的洞穴象征着人们的局限和无知,囚禁在洞穴中的人们代表着那些对世界认知有限的人。
火堆和墙壁上的阴影则是那些片面、表面的认知和理解,而外面的世界则是真理和智慧的象征。
故事中被释放出来的人代表着那些敢于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人,他们通过超越自身的局限和舒适区,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认知。
然而,这种追求并不容易,因为人们往往习惯于已知和熟悉的事物,对于新的真理和智慧产生抵触和怀疑。
浅谈柏拉图“洞穴隐喻”的启示

浅谈柏拉图“洞穴隐喻”的启示摘要: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揭示了人类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两个阶段:可知世界阶段与可见世界阶段。
而学习的过程就是促进人们灵魂的转向,追求知识和真善美的过程。
因此洞穴隐喻的所包含的理论对当今的法学研究和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洞穴隐喻;启示;法学研究一、洞穴隐喻的含义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黑暗的洞穴中,有一条通向外面的崎岖小道,阳光可以透过这条小道进入到洞穴内,在洞穴中有一群人,他们的手脚被绑住面对着墙壁,而在他们的身后有木堆在燃烧,发出明亮的火光照亮着洞穴的墙壁。
同时外面不断的有人举着木料和石料制作成的人和兽有说有笑的从火堆前走过。
这些假人和假兽通过火堆的光映射在墙壁上,被捆绑住的人们如看电影般注视着墙壁上的影像,在他们眼里那些墙壁上的影像就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当有一天,其中的某个人被解除了束缚后,他缓缓的站了起来,环顾四周,感觉周围的一切都眼花缭乱,慢慢的他适应了黑暗,当他再次向后转去他发现了火堆,就在这时,他突然被人强行拉到了洞穴外,洞穴外阳光四射,他被阳光照的满眼金星。
但是慢慢他可以模糊的看到影子、树木、花朵、等事物了,出于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他开始四处的看,此时他明白了这一系列曲折的过程就是为了能看到美好的事物,而使他看到这些事物的正是阳光。
他为能看到外面的美好而高兴同时他又为洞穴中那些被捆绑手脚人而感到怜悯。
他为了帮助洞穴中那些可怜的人了解真相,他有重新返回了洞穴中,但令人惊讶的是洞穴中的其他人非但不相信他,反而试图像杀死他。
二、我国视角下的洞穴隐喻通过柏拉图洞穴隐喻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生活状态并且它们各有特点:其一,我们每个人生活都是一种机械和重复活动,就好似洞穴中的人们一般。
其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洞内”与“洞外”两种生活。
倘若身处洞穴内的我们不能及时与外界沟通交流信息,那么我们的信息就会封闭,思想就会变得狭隘、机械、呆板,丧失了对外界的正确认知,就如同洞穴中被捆绑手脚的那群可怜人一样。
洞穴理论及其比喻义

洞穴理论及其比喻义洞穴理论是一个深刻的哲学概念,被用来比喻人类对于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局限性。
洞穴理论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并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得到了深刻的阐述。
洞穴理论比喻了人们的认知局限性,以此来启发人们追求智慧和真理。
本文将讨论洞穴理论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比喻义。
洞穴理论的核心概念在于描述了一个世俗的寓言:人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洞穴中,身上被锁住无法动弹,脖子和脚上也是如此。
他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前方的一面墙,背后的火光照射在墙上,且在火光之后有人来回携带各种物品。
这些人的影子被投射在墙上,成为囚徒们唯一可以观察到的世界。
而这些影子正是他们整个生活的全部。
当柏拉图向囚徒们揭示了外部世界的真相时,囚徒们会感到怀疑和害怕,甚至对柏拉图感到愤怒。
这个寓言象征每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局限性,以及对于真理的追求和理解。
洞穴理论的比喻义在于提醒人们认识到自身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只是“影子”的投射,而非真实的本质。
在当代社会中,洞穴理论的比喻义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洞穴理论被用来阐述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教育旨在拓展人们的视野,使他们能够超越局限性,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和理解。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人们才能逐渐摆脱“洞穴”,迈向真理的殿堂。
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如何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而不是仅仅对他们进行知识的灌输。
通过引导学生思辨、批判和探索,将有助于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认知局限以及对真理的责任。
在心理学领域,洞穴理论被用来探讨人们对自我认知的局限性。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内心的世界往往受到各种偏见和认知偏差的影响,使得他们对自身和他人的真实状况产生误解。
通过了解和认识自身的局限性,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以及更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洞穴理论的比喻义在于提醒人们要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意识到其中存在的盲点和局限性,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社会和政治领域,洞穴理论被用来分析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对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的分析与解读,得到了一些独特的启示。
关键词:柏拉图洞穴囚徒太阳现象本质理念
一、柏拉图简介
柏拉图(Plat,公元前427-前347)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1]
二、洞穴比喻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有一群人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犹如囚徒,身体也无法转动,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
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徒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后来,其中的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
个别囚犯被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们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
看不见。
于是他们开始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们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们带来了痛苦。
所以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从洞穴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2] 这就是“洞穴比喻”的基本内容。
这个比喻中涉及到太阳、洞穴、囚徒等多个方面,它们各是指什么?值得思考。
很明显,洞内和洞外分别比喻两个领域:洞内的影像和雕像相当于一种想象和自然物,被锁住的人观看的是幻想,自由的人在洞内观看的是信念。
洞内的火相当于太阳,洞外的太阳相当于在柏拉图“太阳”比喻中的善,洞外的自由人看见的是理念,他的观看是知识,获得知识的渐进过程相当于借助阴影和映像的数学推理,以及逐步上升的辩证法,最后认识到最高原则和万物本原是善。
再说这个解放的囚徒,当他回想往事的时候,他在庆幸自己的解放的同时,怜悯他的囚徒同胞。
这些囚徒中最有智慧者,充其量不过是敏于发现转瞬即逝的影像,善于记住他们出现的惯例,正确推测将出现的影像的可怜虫。
知道事物真相的人不会向往洞穴中的荣誉和奖赏,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宁愿在外面做贫困的主人也不愿回到洞穴中作高级囚徒。
但是为了解放他的同胞,这个解放了的囚徒还是义无反顾的回到了洞穴中。
他的失败却是不可避免的,他从光明处来到黑暗处,已不能适应光明的影像。
别人会因为他看不到影像而嘲笑他,说他在外面弄坏了眼睛不合算。
没有人相信他在外面看到的东西,他不得不在法庭上和其他场合与他们争论幻觉和真理,偶像和原型的区分因此激起众怒,恨不得把他处死。
他虽然失败了,但却经历过真正的幸福,值得赞扬,因为他失败的原因是光明不能适应黑暗。
他的同胞因为黑暗不能适应光明而未被解放,则是可悲叹的。
柏拉图借解放囚徒失败的故事比喻苏格拉底的悲剧。
他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了哲学家的使命和工作。
按照他的想法,哲学家的兴趣在可知的理念,最高的目标是追求善;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世俗的兴趣和利益,包括参与政治的兴趣。
他说:“达到这一高度的人不愿参与公共事务,他们的心灵渴望停留在上方;那些从神圣的沉思下降到尘世生活的人会认为自己犯了愚蠢的过错。
”[3]然而,柏拉图又说,哲学家如同返回洞穴的自由的人一样,他们为了其他人的利益,不得不放弃个人的兴趣和思辨的幸福而参与政治。
启蒙和解救陷于悲惨境地而毫无自觉的人,乃是哲学家的公民义务。
柏拉图提出“哲学家王”的主张并不是因为当王符合哲学家的兴趣,利益和目标,而是因为哲学家当王符合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他说“除非哲学家成为这个世界的王,或者我们现在称之为王和统治者的人成为真正的哲学家,否则,国家的灾难,人类的灾难将没有尽头。
”为了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利益,政治权利和哲学同样要被同样人掌握,“用一个排斥另一个的做法要被有力的禁
止”。
[4]柏拉图还说,他犹豫再三才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很难找到一条既符合公共幸福又符合个人幸福的道路。
看来,哲学家的命运只能是放弃个人思辨的幸福而为公众谋幸福,哲学家为公众谋幸福的途径是启蒙教育。
三、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
暂且不说这个比喻给哲学家带来什么样的启示,至少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比喻说明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上的不同。
这种比喻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在现实观的基础上的一种理论升华。
这种理论升华也是根植于柏拉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也是柏拉图试图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改铸人的灵魂,进而构建一个和谐有度的、正义的城邦共同体。
其实,在这个比喻过程中,我们不难想象到一个未受教育到受过教育的长途跋涉的艰难过程。
灵魂一开始误以飘忽的影像为事物的真实,并强以为知,这是一种未受教育的愚昧的表现。
而一旦上升到洞外真实的世界才知道原来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自出生之日开始就被捆绑了手脚一生囚禁在洞穴内,恐惧的来到洞外看看真实的世界,他们的存在犹如被囚禁在洞穴的囚徒一样,从孩童时代起就被捆绑了手脚,除了面前洞壁上的影子之外什么也不能看到,一生都是活在影子的世界里。
更有自欺欺人者,认为在洞内看到的就是真实世界。
在洞穴比喻中,太阳其实就是这个真实世界。
生活中,试想一个人一生都没有见过太阳或者因为恐惧太阳的光亮而拒绝阳光是多么可悲的一生,事实上,洞内人永远见不到真实世界,其人生是没有阳光的人生。
其实,柏拉图“洞喻”的实质就在于通过这个比喻,让一个“解除了桎梏”的囚徒去体会这两个世界,最后知道哪一个世界更真实,从而达到对人生和世界的澄明。
柏拉图用囚徒来比喻生活在可变的现象世界中缺乏哲学知识的普通人,从洞穴走到洞外,直到见到太阳的过程,就是一个灵魂转向的过程:从以个别事物(洞壁上的影像)为对象,转向理念世界(地面上事物),最终转向善(太阳)。
普通人往往只满足于对可感知事物的了解。
而哲学家则走出了洞穴,看到了阳光世界的真理以及理念。
教育就是促使灵魂的转向。
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只是现象,全部的本质则是现象之外。
如果要认识本质,必须“转向”——不是身体的转向,而是“灵魂的转向”,柏拉图的意思是:我们不可能从现象中认识本质,要想认识本质(理念),必须灵魂的转向:从现象转向理念。
因为在柏拉图看来,现象就是现象,现象不可能是本质的“载体”,纯洁的理念无论如何不可能存在于现象之中。
因此,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可以得到的真正的启示是: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只是现象,事实的真相在另一个世界;2.要想认识事实
的真相,必须灵魂的转向--从现象转向理念;3.现象是感觉经验的对象,理念则是思想的对象。
可能我们还生活在洞内,但是,我们渴望阳光,从这一刻开始,我要给给自己拟订一个逐渐适应的计划,让自己的“视力”恢复。
在通往真实世界的道路上,有不适,但最终是阳光普照、活在喜悦中。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3页
[2]柏拉图《理想国》,514a-517a
[3]柏拉图《理想国》,517d
[4]柏拉图《理想国》,473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