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报告

说明:2005年9月,受山西省晋城市经济委员会委托,卫虎林教授主持承担了《山西省晋城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研究》课题,课题包括一个主报告和八个分报告(分别是煤炭、电力、冶铸、建材、丝麻、煤化工、农产品加工、高新科技等行业的分析报告)。经过一年的研究,2006年9月完成课题。2006年底,主报告《山西省晋城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经晋城市政府有关会议研究通过。

一、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一)晋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根据晋城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3.05亿m3,(不含过境水3.92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1.3亿m3(不含过境水3.92亿m3),河川径流量为19.6亿m3,地下水资源量8.48亿m3,重复水资源量为6.73亿m3。地表水资源量11.3亿m3中,沁河流域占58.5%,丹河流域占23.6%。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572 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资源型缺水区域。但在华北地区,特别是与其他煤炭主产地相比,属相对富水区。

表1 晋城市水资源情况表(单位:km2、m3)

目前晋城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为7.76亿方(见表1),2004年,晋城全市总取水量为2.04亿方。由于晋城市地形复杂,加之缺乏大型地表水控制工程,地表水的开发利用较少,200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在沁河上游规划一座大型水库——张峰水库,水库设计总容量为3.89亿方,可供水量约为2.1亿方,与之配套的有晋城城市引水工程,供水管线从张峰水库到晋城地区。如果坚持节水战略,目前的水资源可以支持晋城市2010年GDP实现1000亿的目标。

晋城市2004年总取水量为2.04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取水0.28亿立方米,工业取水1.03亿立方米,农业取水0.73亿立方米(包括农村人蓄吃水0.24亿立方米)。按用水水源分类:河川径流为0.48亿立方米,其中沁河流域取水0.27亿立方米,占56.25%,丹河流域取水量0.18亿立方米,占37.5%,其它区取水0.03亿立方米,占6.25%;地下水取水量1.56亿立方米,(含深层岩溶水0.82亿立方米以及阳电提取岩溶泉水0.38亿立方

米,郭壁提取岩溶泉水0.024亿立方米),其中沁河流域0.72亿立方米,占46.2%,丹河0.837亿立方米,占53.6%,其它区0.003亿立方米,占0.2%。

从万元GDP用水量来看,2004年晋城市万元GDP用水量为83.4立方米/万元,工业用水定额97.4立方米/万元,高于我国2001年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90立方米左右的平均水平,说明晋城市工业耗能水平比较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从人均水资源来看,按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丰水线(3000立方米/人)、警戒线(1700立方米/人)、和下限值(1000立方米/人),晋城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最佳人口规模43.5万人,警戒人口规模76.8万人,最大人口规模130.5万人。晋城市2004年人口总数达到212.2万人,超过水资源最大承载人口数,说明晋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较低,发展新上项目必须首先考虑水资源承载力。

(二)晋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目前晋城市土地现状为,土地总面积为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7%。其中平川1221.6平方公里,丘陵2704平方公里,山地5564.4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12.9%、28.5%、58.6%。在总面积中,耕地282.6万亩,占19.85%;林地518.44万亩,占36.41%;草地65.41万亩,占4.6%;园地22.92万亩,占1.61%;水域18.45万亩,占1.3%;未利用地391.59万亩,占27.51%;城乡居民用地40.07万亩,占2.84%;工矿用地8.27万亩,占0.58%;交通用地12.1万亩,占0.85%;其他63.25万亩,占4.45%。见表2。

表2 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其中,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晋城市外围山地丘陵区。园地主要分布在中部丘陵沟坝地区。水域主要分布在沁水、陵川、高平、阳城和郊区的外围山地。2005年晋城市人口密度为224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1.29亩,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十一五”期间晋城工业行业拟建的重点项目测算,“十一五”期间,晋城市拟建工矿用地37528亩,其中煤炭行业用地需求6992亩,电力行业用地需求6863亩,化工行业用地19500亩,冶炼铸造行业用地需求909亩,建材行业用地896亩,纺织服装行业用地480亩,食品饮料行业用地407亩,医药行业用地93亩,其它行业用地1118亩。

“十一五”期间,晋城市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复垦每年不低于8000亩,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不少于5000亩,来确保全市耕地193793.31公顷面积不减少,基本农田181720公顷稳中有升。同时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年均不得突破1500亩,乡村建设用地不得突破2000亩。优先安排煤炭、化工、电力、交通、水利等工业用地,确保国家、省、市

重点工程用地37528亩,基本满足工业用地需要。晋城市“十一五”土地规划可以满足上述用地需求。

(三)晋城市矿产资源承载力分析

目前晋城市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资源探明储量273.48亿吨,铁矿资源探明储量6245.8万吨,硫铁矿资源探明储量4084.6万吨,锰铁矿资源探明储量473万吨,铝土矿资源487.8万吨,石灰岩资源8624.万吨,硅石资源419.3万吨,粘土资源1918.4万吨,铁矾土资源229.8万吨。沁水煤田煤层气资源丰富,煤气层含量平均15-25 m3/T,探明储量为5.35万m3。

就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而言,目前矿石资源年开发利用总量得到有效调控。2005年矿石年总产量预计为6000万吨,矿业总产值100亿元,比2000年分别提高22%和226%,2010年矿石预计产量6500万吨。2005年煤炭年生产总量控制和稳定在1亿吨左右,2010年预计在15000万吨,现有的煤炭资源储量可以支撑今后长远的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煤炭资源承载力最强。2005 年铁矿年产量稳定在400万吨(生铁年产量300万吨),“十一五”期间通过提高选矿水平和综合回收率,铁矿资源也具有较强的承载力。2005年石灰岩矿产预测产量480万吨,其中水泥灰岩200万吨,电石灰岩30万吨,熔剂灰岩100万吨,石料灰岩150万吨,之后产量逐年递增,到2010年预测石灰岩矿产产量680万吨。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石灰岩矿产具有较强的承载力。

另外,粘土矿产2005年预测产量40万吨,2010年预测产量50万吨;白云岩2005年预测产量60万吨,2010年预测产量100万吨,现有的矿产资源总量完全可以支撑今后五年的经济发展需要。花岗岩、大理石、硅石、重晶石等矿产资源按照市场需求生产,资源储量可以保证晋城市“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需要。

(四)晋城市环境承载力分析

工业污染源是晋城市水污染的最主要方面。2004年晋城市工矿企业共排放废水5006万立方米,这些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直接造成地表水污染,在河道渗透地段造成地下水污染。另外固体废弃物、废弃尾矿、工业废气等都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农业污染源主要是化肥、农药,这些成分大部分都残留在土壤和水分中造成污染。2004年晋城市城镇生活污水排放1551万立方米,主要集中在城区及各县县城,生活污水基本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2004年晋城市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共设5个,点位分别是:自来水厂、气门公司、市环保局、技术学院、白马寺,监测项目包括PM10(可吸入颗粒物)、SO2、NO2。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242天,占66.1%;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118天,占32.2%。空气质量优于Ⅱ级的为192天(含Ⅰ级6天),占52.4%;Ⅲ级为161天,占44.1%;Ⅲ级以上13天,占3.5%。相比2003年优于Ⅱ级天数增加20天。

由于晋城市的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这种高耗能经济结构对大气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压力,SO2年排放量1.97万吨,TSP年排放量2.60万吨。2000~2004年,市区空气中SO2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等污染物浓度均不同程度超标,给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荷和压力。

从污染物角度分析,2004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0.170mg/m3,超二级标准0.7倍;SO2日均值0.171 mg/m3,超二级标准1.85倍,全年逐月平均浓度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NO2年日均0.039 mg/m3,比2003年下降15.2%,而且2004年月平均浓度和日均值均低于一级标准。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资源和环境问题

(一)水资源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与晋城市工业布局不协调

晋城市水资源总体情况是“富在沁河、贫在丹河;富在山区、贫在盆地;富在下游、贫在上游”。沁河水资源总量7.07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54.2%;丹河水资源总量3.37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25.8%;其它区域2.61亿立方米,占20%。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分析,丹河流域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市的66%,沁河流域的工农业总产值仅占全市的25%。

根据《晋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到2010年丹河流域需水量为1.29亿立方米,但可供量仅为0.75亿立方米,缺水0.54亿立方米,丹河流域为相对缺水区。因此,“十一五”期间,晋城市工业规划应优先向沁河流域进一步集中;丹河流域已有的企业,要强化节约用水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2、地面水开发利用程度低,地下水超采严重

2004年晋城市取水总量2.0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取水总量1.56亿立方米,占晋城市取水总量的75%以上,占地下水资源量8.48亿立方米的18.4%;地表水取水总量0.48亿立方米,占地表水资源量11.3亿立方米(不含过境水量3.92亿立方米)的4.2%,对比可知晋城市地表水资源利用率非常低,而地下水资源存在资源超量开采的现象。特别是丹河流域由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发展,高平市区、巴公、北石店及市区四个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岩溶地下水位累计下降达69米、64米、53米、42米,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

3、水资源污染加重,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下降

晋城市的污染源按性质划分主要是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类型。其中从河流来看,晋城市的河流不同程度地均受到污染,尤其在设有入河排污口的河段,污染更为严重。沁河67.3%河段水质良好,为Ⅱ类水质,但是在端氏——润城和西神头——延河泉河段水质为Ⅲ类,在润城——西神头段水质污染严重,为劣Ⅴ类水质。丹河的整体水质比沁河更差,寺庄——任庄河段和高都——河东河段都为劣五类水质。

从河流污染趋势来看,沁河的氨氮、总硬度、氮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等重要指数逐年上升,高锰酸盐指数呈总体下降趋势,挥发酚和溶解氧变化不大。

4、水资源工业利用效率不高

晋城市的工业以电力、化工、煤炭和冶金铸造为主,高耗能工业对水资源有着非常大的消耗需求。2004年晋城市工业用水定额97.4立方米/万元,高于我国2001年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90立方米左右的平均水平,说明晋城市工业耗能水平比较高,工业用水定额急待降低。

(二)土地资源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根据晋城市土地变更数据显示,1996年晋城市全市耕地211586.0公顷,人口205.5万人,人均耕地1.54亩,到2003年全市耕地下降到193793.31公顷,人口增加到211.83万人,人均耕地下降到1.37亩,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人地矛盾比较突出。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工矿、城市建设、交通用地的增加,晋城市人均耕地仍然会下降。

2、耕地质量相对较差,利用不充分,生产率低

晋城市耕地总体质量相对较差,2/3耕地是中低产田。全市旱地多、水地少,梯田、坡地多,平川、沟川地少,中低产田多,高产田少。中部河川盆地地区(城

区、泽州、高平、阳城部分)耕地多,质量好,效益好。外围山地丘陵区(陵川、沁水等)几乎全是旱地,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质量差。

3、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尤其是交通、道路占用耕地速度快、数量大。据统计,2003年非农建设主要是高速路、道路绿化带及村村通工程等占用耕地1500余亩。

4、耕地弃耕和破坏现象较为严重

据统计,2003年晋城市因移民并庄、交通不便、耕地困难、投入大、产出小等原因弃耕地面积53830亩,占耕地总量的1.9%。全市2003年自然灾害和采矿损毁耕地1214.67公顷,造成地表塌陷、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5、违法占地、浪费土地现象不断发生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刚性不足,国土资源规划宣传不够,不按照规划占地、违法占地现象仍然屡禁不止,破坏和浪费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土地现象还很严重。据统计,土地市场整顿期间,全市共查处违法占地案件798起,占地面积6000余亩,大部分属违法占用耕地。

(三)矿产资源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矿产资源地质勘查程度较低,可供建井设计的高级储量不足

晋城市矿业以采煤为主,其次为铁矿和硫铁矿资源,其他矿产开发程度较低。晋城市煤炭地质勘查程度相对较高,但探明储量和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储量基本是保证国、省营煤矿及重点市、县营煤矿生产和改扩建需要。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地方大中型矿井的接替矿区和新建矿区的勘查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建井需求。同时其他矿产勘查程度普遍偏低,特别是水泥灰岩、电石灰岩、白云岩、粘土矿产等调产项目急需的矿产地质工作程度均较低,不能满足建设需求。

2、矿山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浪费资源现象严重

近几年虽然对乡镇小矿山整顿多次,但总体上矿山开采规模仍然偏小,矿业开发布局仍然不合理。年产原煤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开采回采率大部分在35%以下,资源浪费严重。非煤矿山全部为小型矿山,大部分矿山无正规设计或不按照设计开采,不利于整体开发和合理布局。

3、矿业经济结构单调,矿产产品结构不合理

多年来,晋城市一直是以煤、铁等矿产开发为主的矿业开发结构,对其他矿产开发不够重视。

此外,集体小矿山技术装备差,开采技术落后,抗灾能力低,安全保障程度较低,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资源综合利用、综合开发程度低,引发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例如煤矿废弃和开采引发的耕地减少、地表破坏和水环境破坏等。

(四)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1、矿产资源开采中面临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土地和植被严重破坏,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塌陷,以及TSP(总悬浮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SO2、NO2等造成空气污染。

2、矿产资源利用过程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以煤炭采选为基础的产业链延伸逐渐扩展到电力、化工、冶铸等下游产业,造成了水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空气污染、河流和地下水污染、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土壤的酸碱度失衡、生态破坏等综合性的生态问题。

3、城市面临的综合性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总量的迅猛增加,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使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负担加大,对生态环境容量造成严峻考验。例如,城市综合区的烟尘废气排放,汽车拥有量迅猛增加带来的汽车尾气污染,交通噪声污染,房地产开发带来的施工噪声污染、粉尘污染,餐饮业带来的油烟污染,居民生活中的大量生活垃圾排放等等都成为制约城市生态、影响城区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此外,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等的大量使用也给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总的来看,单纯的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五年,必须强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资源要素规划管理和资源市场体系建设

1、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加强对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工作

(1)节约用水与治理污染并重

从电力、冶金、化工、焦化等高耗水行业入手,采用先进的节水工艺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同时要加大对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抓好在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巴公工业园污水处理及日用工程的同时,在规划的高平地区化工工业区以及其它工业相对集中地区要实现污水集中处理,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

(2)大力开发地表水资源,保护地下水资源

坚持“建立一批大中型的地面水控制利用工程,与开发小泉小水并举”的战略,同时坚持“优先利用地面水、优先利用废污水,优先利用现有水利工程供水、限制开采地下水”的方针,加大地面水的和边界水的开发力度,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实施流域与区域水资源总量的分配制度,依水布局,依水规划工业带,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发展

根据水资源总量和地理分布状况分析,今后晋城市工业发展要充分利用沁河流域水资源,“十一五”期间新建工业项目应该重向沁河流域集中,逐步减轻丹河的水资源开发压力。

(4)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全面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禁止对水资源超负荷开采

工业用水(占水资源利用总量的50%以上)是晋城市水资源利用的主体,为了缓解水资源压力,今后在工业项目论证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坚持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综合利用的原则,企业按照下达的年度计划用水指标取水,超计划用水部分按累进制加征水资源费。

(5)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设,完善水资源市场体系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对全市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各县区相关水利部门要积极配合负责水资源管理工作。同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积极探索和建立水权、排污权分配制度,对用水量和排污量实行总量控制、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2、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工作,确保重点建设工程用地

“十一五”期间,土地管理部门要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天然林保护、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坚持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综合利用法律、

经济和行政手段,严格实施土地的规划管理工作。在保证基本耕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应优先确保重点工程建设用地。

3、加强对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工作

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调查评价,通过精查和详查做好矿产资源的开采和管理工作,鼓励对一些矿产资源进行商业性勘查,力求增加高级储量,以适应矿产资源开采和使用需求。同时严格执行规划分区制度和矿产资源开采准入条件,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资源的总体规划工作,有效控制煤炭产量,提高非金属矿产产量。对于煤炭行业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控制好煤炭企业规模和数量控制,实现向质量效益型经营方式转变,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采矿效率和资源开发效率。

完善矿产资源要素市场,继续实施“关小改中建大”战略,培养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管理科学的资源企业。

4、提高矿产资源企业技术水平,建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运行机制

对于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一定要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规范和改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规范经营,逐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采用新型的现代化开采设备从事生产工作,从而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效率。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的延伸扩展,积极发展工业园区,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1、继续坚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不变

“十一五”期间,晋城市工业应继续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按照“创优发展环境,大上调产项目,发挥比较优势,做强新兴龙头”的发展思路,通过上大的工业项目来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八大产业”建设,实施“双百工程”,把晋城市打造成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基地。

2、引导企业兼并、整合、重组,引进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培养一批规模大、技术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作为煤炭资源大市,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上大关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高效益”为发展思路,通过兼并重组的资本运作形式,大力扶持一批规模以上的煤炭及相关行业企业集团,提高晋城市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水平,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加强产业链延伸,逐步建立一批一体化、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十一五”期间,晋城工业的总体发展应以做大做强煤炭产业为基础,加大煤炭产业链延伸力度,重点向煤炭洗选、加工转化、焦炭、甲醇、二甲醚等下游产品延伸,积极从事煤电、煤焦、煤化工、煤建材等相关多元化经营,提高煤炭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建立几家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煤化工企业。

4、以煤炭产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全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全面提升接替产业

综合利用晋城市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粘土等资源优势,以“四梁八柱”为指导战略,重点建设煤、电、化工、冶铸四大行业,积极发展丝麻、建筑材料、高新技术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四大接替产业,培养晋城经济新的增长点。

5、建立专业化或者综合性的生态工业园区,发挥企业集群效应、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性,提高晋城市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根据资源和产业优势,应着力打造综合性的和专业性的工业园区,通过工业园区的科学规划,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相互衔接,发挥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最终带动晋城市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三)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1、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强化节能节水,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的污染排放水平

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在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改造,使企业以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提高产量,降低能耗和污染。同时采取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重视在单个企业内部开展系统化的污染预防治理工作,鼓励企业对生产流程技术与产品材料、包装的设计改造,从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水平。

2、重点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企业经济结构

大力引导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和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减少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实现企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例如,在焦化企业实现循环用水、尾气发电、热电联供的模式。

(四)逐步建立环境污染治理的综合机制,加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积极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排污、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标准。

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在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改造,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使企业以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提供产品,降低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减轻环境压力。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监管机制,严格矿山开采准入制度,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明确矿区生态环境治理责任,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强化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全民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四、“十一五”规划的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一)张峰水库工程

张峰水库地处晋城市沁水县郑庄镇张峰村,控制流域面积4990平方公里,坝高72.2米,总库容3.89亿立方米,总投资17.5亿元,建设工期四年,从2005年开始至2008年完工。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导流泄洪洞和大坝上游围堰截流工程,大坝主体工程全面铺开。张峰水库建成后,每年可向晋城市供水2.1亿立方米,可有效缓解我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二)高平——新乡高速公路

高平——新乡高速公路晋城境内全长59.9公里,投资总额30亿元。2005年3月,高平—新乡高速公路列入全省高速公路路网规划,2005年6月通过了省交通厅组织的工程预可研预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晋东南与豫北的又一高速通道,进一步完善该区域的高速公路网络结构,实现我市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三)阳城——侯马高速公路

阳城——侯马高速公路,全长131.6公里,投资总额为55.8亿元,其中晋城境内64.9公里,投资额为36.8亿元。该项目由中港集团总公司与山西中昌集团共同投资兴建,是山西首个BOT模式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已被省发改委列入2005年重点项目,临汾境内的控制性工程已经开工,晋城境内2006年上半年可以开工建设。

此外,规划建设晋城西北环高速公路(30公里,投资15亿元)、泽州南义城——沁水嘉峰一级公路(44公里,投资3.2亿元)、沁水郑庄——临汾安泽一级公路(35公里,投资4亿元)、太焦与侯月铁路连接线(35公里,投资10亿元)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火车站改造、集中供热增容等项目。

(本文为2005-2006年卫虎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山西省晋城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部分内容)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设计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及其 主要问题剖析 齐亚彬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人们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它是环境科学研究中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由承载体、承载对象、环境承载率三要素组成;衡量承载力的指标可分为自然资源支持力,环境生产支持力和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三项指标。目前,各种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个环境生产力集合,如区域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等。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承载力;要素承载力;承载力类型集合 中图分类号:F1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995(2005)0520007205 1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历史 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早期的承载力研究首先与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杂志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后来这一术语被 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便形成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国内较严格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京大学完成的《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即“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环境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活动(主要指人类的经济活 家,更重要的是和大家共同研究问题,探索地勘工作和单位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建议大家要积极去抓,要学会积极参与。也请全国不同行业的地勘单位,互相参观学习,共同研究这些试点单位的改革发展,共同促进全国地勘工作和单位的改革发展。 地勘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面临的困难又很多。但是,近几年,大家已经从思想上、工作上、物质基础上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虽然在地勘业、矿业的改革在某些方面与其他竞争性行业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但大家重视它、关心它、都想加快改革发展这个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当前大家主要是担心问题解决的程度,职工住房问题、老干部安置问题、发展的资金问题、管理体制问题、不同系统地勘单位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改革发展的进程。大家都希望这些问题能够解决得好一点、快一点,从而使改革发展的步子也迈得大一点。我认为大家的这些想法符合当前的实际,应该共同努力来当好中央和部党组的参谋助手,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争取制定好相关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 作者简介:齐亚彬(1961-),男,河北省定州市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国土资源经济研究工作。 Resource Econom y 资源经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N at ural Res ource E c onomics of China 2005Π05  7

第五章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5.1土地资源承载力 根据本次郭坑园区总体规划可知,开发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72.11 hm2,其中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为197.07 hm2,新增建设用地152.67 hm2。郭坑园区的规划建设需要漳州市龙文区提供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作为保障。 本次郭坑园区规划的土地利用类型情况见表5.1-1及图5.1-1。 表5.1-1 郭坑园区规划用地情况表 图5.1-1 郭坑园区规划用地类型构成图

本次规划实施后郭坑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将发生明显的改变,规划范围内现状的园地、耕地、林地等农林业生产用地将逐步被建设用地所取代,工业用地将大规模的引入郭坑。规划实施后郭坑园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见下图及下表。 表5.1-2 规划实施前后郭坑园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表 图5.1-2 郭坑园区规划实施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图 根据《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2010~2020年,龙文区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不超过1151 hm2,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不超过1289hm2,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不超过528 hm2,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不少于73 hm2。 表5.1-1 龙文区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

从郭坑园区开发建设所需的土地资源量和《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给出的区域土地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来看,到2020(规划中期),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将达到152.52 hm2,约占龙文区建设用地总量的3.25%,占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总量的3.65%;规划中期(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08.12 hm2,占龙文区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5.41%。郭坑园区建设所需的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靠占用规划范围内现状的园地、耕地、林地等农林业生产用地来满足供给需要,根据开发区总体规划,到2020年,开发区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的农用地规模为龙文区所给调控指标的5.44%,所占比例较小,并且被占用的耕地中不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 因此,环评认为本次郭坑园区到规划中期(2020年),即《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规划年限时,龙文区的土地资源存量可以承载郭坑园区的规划建设,规划是实施不会影响《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确定的耕地、园地和基本农田面积等保有量指标的实现。但是,郭坑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占用有条件建设区的,应按规定进行报批和调整,杜绝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在龙文区下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调整的过程中,在龙文区土地资源可以承载的前提下,也应适当考虑郭坑园区园区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以满足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5.2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区域水资源能够承载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极限值。随着时间和空间转换,水资源承载力与自然资源条件以及资源开发配置紧密相关,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禀赋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互动。 依据供水量分析和需水量预测结果,分析可利用水资源量与水资源需求总量的关系,评价水资源供给的安全性及用水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水资源配置、节约用水等方面的建议。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中国主体功能区的问题与走向 刘栋 (41406057,法学)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以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导致了当今中国的资源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面对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的冲突,国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划这一全新的协调经济与环境的方案,但是主体功能区划却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资源环境,经济,问题,解决方案 一、中国主体功能区出现的背景 改革开放后,我国将加速经济增长作为重要的发展内容。在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各地都将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致力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地域差异很大,对于不适于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加速经济增长就意味着要付出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将受到极大威胁。樊杰、洪辉(2012)认为主体功能区的宗旨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功能,包括引领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化开发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点开发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限制开发区,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禁止开发区。 二、中国主体功能区的现状 张玉娴、黄剑(2009)认为主体功能区最早由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前司长杨伟民提出。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2006年10月11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07 年年底前编制完成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草案。由此,主体功能区筹划工作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体功能区划和建设将成为我国国土区划和国土开发整治的主要形式。目前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等省级单位都积极响应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号召,开始了省级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现今,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等已经完成了各省的主题功能区的规划。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能够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经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能够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进”、“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其中,基础情景依据各个因素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划确定,如:市、县、区政府考核目标中确定了经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分析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分析 万艳芳 201302411101 【摘要】旅游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旅游地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之一。如此一来,正确判断人类旅游经济行为是否与旅游资源、环境条件相匹配,是实现持续发展旅游的前提。本文主要探讨旅游游环境承载力的进程、科学内涵、特征、功能、组成体系及成就与不足,并预测了今后该领域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旅游;环境承载力;承载指数;持续发展 注:文章主题的确定来自于今年国庆节三峡大坝旅游区免费新规的出台,带动了游客“井喷,以及去年黄金周因人气太旺而发生游客滞留事件的九寨沟景区,使我不能忽视旅游环境超载状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再加上自己对环境承载力知识的浓厚兴趣,更加坚定我了解旅游承载力的决心。首先进入中国知网,选择文献全文,输入“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进而出现大量关于旅游承载力的文献,然后挑选需要的材料即可。 引言 随着国内旅游业市场的发展,各种对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而产生的消极效应也开始出现: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的无序建设,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等等,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环境与旅游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通过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能分析评价区域旅游开发潜力并掌握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关键性限制因素,并能为区域旅游部门制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本文将综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国内主要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 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一)国内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国内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的最早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赵红红(1983)在《城市规划》中,对“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刘振礼和金健(1985)的“特定区域旅游规模”

2015XX公司年度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

****年度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 为了更好地完善公司的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帮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通过有效管理,更大程度提升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本次人力资源分析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员工行为观察、员工代表沟通交流、整理汇总历史资料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基本清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并对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形成了以下报告: 第一部分 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一、 集团总部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一) 集团总部现有员工119 人,其中,高层管理人员11人,占9.24%,中层人员 24人,占20.2%,基层84 人,占 70.6% (二) 不包括基层后勤辅助类岗位的总部员工现有107人,其中男、女比例如下 (三) 高层队伍结构分析 ◆ 高层队伍的年龄结构良好,平均年龄44岁,年富力强,学历结构较合理,全日制第一学历均在大专及以上,资质上有6人(占55%)持一级建造师证,职称上36%为高工,18%为中级,18%为助工,28%没有任何职称。 ◆ 高层队伍的结构缺陷主要是 ● 73%的高层是从事项目施工和项目管理出身,司龄10年以上,缺乏专业的企业管理方面的训练,在11名高层中只有2名是在2012年通过社会招聘引进的,有一定现代化企业管理经历。 ● 高层人员的职称和资质匹配度不足以应对企业发展需求 (四) 中层队伍结构分析 ◆ 中层队伍的平均年龄是38.7岁,年龄结构如下:

◆ 中层队伍的工龄结构分析:现有人员中54%是在2010年改制后通过社会招聘引进的,优势在于这批人即拥有一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又有较好的工作经验,同时劣势是缺乏对建筑行业的认知。其余在改制前入职人员,其在中恒工作时间均超过10年,企业忠诚度较高,同时缺乏的是专业的职业化训练和素养。 ◆ 中层队伍的第一学历结构分析:本科占29%,大专占 46%,中专以及下占25%。通过函授或其它在职教育形式,90%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员工有提升,获得大专及上学历,同时还有二名中层获取MBA 硕士学历。 ◆ 中层队伍的职称和资质结构分析:职称上8%为高工,13%为中级,17%为助工,62%还未获得任何职称。资质上有8位(33% )中层获得一级建造师。缺陷是:职称和资质持有率太低,有待提升。 (五) 基层队伍结构分析 ◆ 基层队伍的平均年龄是30.6岁,具体占比如下: ◆ 基层队伍的第一学历结构如下: ◆ 基层队伍工龄结构分析

天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今天,蔡老师为我们分析评价了“天津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天津市的资源环境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 蔡老师通过对天津市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的分析,分别选取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限制较大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等三个方面若干因素进行评价,得出在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在环境容量达到一定的极限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建设用地空间、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发展规模,达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完善提供基础支撑的目的。 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是从评价指标的选取,并结合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在指标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矢量分析法,对天津市资源环境各因素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并将部分因素承载力高低落实到空间分布。 天津市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物覆盖。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平均在2-10米之间(大沽高程),最高峰为蓟县和河北省兴隆县交界处的九山顶,海拔1078.5米。土壤分布从山地、丘陵、平原到滨海,依次为棕壤、褐土、潮土、沼泽土和盐土五个主要土类。并且,天津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面对太平洋,季风环流影响显著,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位于海河流域下游,历史素有“九河下梢”之称的天津,水资源十分充足。 2013年末,天津市常住人口1472万人,居住在城镇的有120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2%,人口密度为1252人/平方公里;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37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9607元;2013年天津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26514亿元,主要产业为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 2013年,天津市耕地总面积438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总规模为4059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城乡用地3192平方公里。但土地资源所能容纳的建设空间、水资源和环境容量成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性因素。 考虑一般做法,结合天津市资源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对天津市资源环境影响显著的指标,又结合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3级指标因素和10个具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1、环境容量;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或者具体来说是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2、在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的原则(3项):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3、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对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给予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

预测总量大于上述两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5、河流/湖泊:水环境容量;河口/海湾:水环境容量/最小初始稀释度;(开敞的)近海水域:最小初始稀释度。 6、给定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有关(5个):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程度;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7、大气容量的计算方法(3种):修正的A-P值法;模拟法;线性优化法。 A-P值法特点:不需要知道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就可粗略估算制定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对决策和提出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适用于开发区规划阶段的环境条件的分析。该法原则只适用于大气SO2环境容量的计算,在计算PM-10的环境容量时,可作参考方法。 模拟法:利用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开发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是否会导致环境空气质量超标。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复杂环境功能的信件开发区,或将进行污染治理与技术改造的现有开发区。需要通过调查和类比了解或虚拟开发区大气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其优势在于充分考虑周边发展的影响。 线形优化法:将不同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保护目标为约束条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综合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方式。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电白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及效率三个准则层承载力值分别为0.3,0.32,0.84,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承载力与效率承载力间存在较大差距。考虑到全区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建议必须加强对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耕地等的保护,优化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水平。 1前言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对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承载力之间是否协调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综合衡量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 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目的是为建设用地供给的空间配置和社会生产力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区概况 电白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东南部,粤西地区的东部,东经110°54′-111°29′、北纬21°22′-21°59′。东部以儒洞河与阳西县为界,东北部与阳春县相邻,西北至北部与高州市接壤,西至西南部与茂南区、茂港区毗连,东南濒临辽阔的南海。电白区海岸线长约220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2014年2月,国务院同意调整茂名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茂港区和电白县,设立茂名市电白区,原茂港区并入电白区成立新的电白区。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3.1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由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构成,遵循综合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区域性等原则,根据区域资源状况、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密切相关因素,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效率五个方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合并为资源环境子系统,将社会、经济合并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效率单独为一个子系统。本次评价通过专家咨询并借鉴国际国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5.1 土地资源 5.1.1 规划土地资源需求量 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总用地为67.171公顷,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40.2798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60%。规划实施后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将发生明显的改变,具体变化情况见表5.1-1。 从规划后的土地使用情况来看,规划实施后,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用地范围内工业建设用地面积将新增加33.2782hm2。评价区范围内的农用地的面积将大幅度减少,其中农用地(包括基本农田)将完全消失。目前规划范围内的炉铺村上铺、下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规划实施后,加工区范围内的农用地将不再存在,将给这些居民的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带来土地资源损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变得突出,多余

的劳动力将不得不依托加工集中区的建设,转职成为进厂务工人员,以寻求新的经济收入来源。 5.1.2 区域土地资源供给量 本规划区在浦城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位置见图5.1-1和图5.1-2。根据《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30)》,浦城县2006~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计划见表5.1-2。 5.1.3 土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分析 (1)规划实施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压力分析 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总用地为67.171公顷,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40.2798hm2,现状工业用地面积为7.0016hm2,规划期内需新增工业建设用地面积33.2782hm2。规划实施后,还导致农用地减少54.4097hm2、林木地减少0.471hm2。 根据浦城县2006~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计划,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实施所需的土地资源量中,农用地调整量在浦城县土地利用调整量范围内。但是,本次评价是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员工流动分析指标如下: 1:员工流失率(以年或季为单位) 2:员工入职率(指员工经过培训后正式被单位录用及公司总拟录用数) 3:员工满意度指标(影响员工的稳定性) 4:员工梯队建设比例(指不同年龄、层次和经验的员工在公司的具体比例) 5:员工稳定性指标(可分为一年、两年等多项考核日期进行评价)。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为协助公司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完善管理体制? 年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加强定岗定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开拓人力资源视野,把握人力资源动态。 一、人力资源的状况 截止年月日,公司员工总人数225人,其中半导体照明公司22人,为保证可分析性,本报告只对光器件部分进行统计分析。 人员结构 *管理人员:部门经理及以上人员 *技术人员:直接从事生产、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 *销售人员:直接从事销售工作的 *职能人员:为生产、销售、产品质量提供服务工作的,指财务、人事、质量、信息部门人员等 *综合事务:后勤服务人员,司机、清洁人员。 管理队伍中5人是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员,技术人员实际占比为15.3%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人员净增长率 = (入职151-离职87)/年初数161 = 39.75% 人员流动率 =当期离职人员数/(期初人员数+期末人员数)/2*100% 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领导虽有先进理念,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认识 公司领导层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观,尚未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战略发展紧密集合起来规划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发展。公司领导也没有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战略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尚处于行政事务结合阶段,尚未起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充当助手的作用。公司长期忽视或轻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现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所设岗位及人员配备不足以胜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 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公司领导尚未完全树立人力资本投资观,表现为常常在投资观与费用、成本观之间游移。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得投资犹豫,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各类人员的培训投入。 2、公司未形成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所有部门主管们的一项日常性工作,但目前中间管理层对此认识不足。公司高层除总裁因兼管人事工作,其他高层少有人力资源管理意识,难能主动将主管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考虑问题。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经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非份内之事,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错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督导、制度、政策制定工作误作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由于缺乏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他们在行动上更难协调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工作。典型的,各部门经理就不能准确即使提供有关员工的培训需求、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信息;缺乏与员工的沟通意识,极少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于日常工作中去。 3、人力资源部门存在的问题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相关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少。人员、岗位配置少,大部分精力仍放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从事的大多是发工资、处理档案和人事关系、办理社会保险等事务性工作,而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却了解不多,无法有效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职务评价、绩效评估和薪酬设计、员工激励、文化建设等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更谈不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高层决策服务。以上这些,也制约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难以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组织结构 公司采取扁平式的组织结构,管理层级少,组织架构相对平坦。战略决策层的职能重心是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上进行决策并制定宏观战略计划;管理控制层的职能重心是对宏观

公司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XX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前言 (1) 第一部分:人力资源状况综述......................................... 21.1公司背景....................................................... 21.2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21.2.1管理人员..................................................... 31.2.2技术人员..................................................... 41.2.3市场人员..................................................... 5第二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诊断..................................... 62.1概述........................................................... 62.2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72.2.1公司领导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72.2.2未树立全员参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72.2.3组织结构..................................................... 72.2.4人力资源规划................................................. 82.2.5工作分析..................................................... 82.2.6员工培训及开发............................................. 102.2.7绩效考核................................................... 122.2.8薪酬....................................................... 152.2.9企业文化.. (17) 2.2.10结论...................................................... 19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样本

XX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前言 (1) 第一部分:人力资源状况综述 (2) 1.1公司背景 (2) 1.2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2) 1.2.1中高层管理人员 (2) 1.2.2技术人员 (4) 1.2.3一线生产人员 (6) 第二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诊断 (7) 2.1概述 (7) 2.2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7) 2.2.1公司领导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7) 2.2.2未树立全员参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8) 2.2.3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存在问题 (8) 2.2.4组织结构 (9) 2.2.5人力资源规划 (9) 2.2.6工作分析 (10) 2.2.7招聘与选拔 (14) 2.2.8员工培训及开发 (15) 2.2.9绩效考核 (19) 2.2.10薪酬 (25) 2.2.11企业文化 (31) 2.2.12结论 (32)

前言 为了更好地深化XX有限公司的人事制度改革,协助XX公司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之路,完善管理体制及调动员工积极性,2002年10月—2003年5月,XX大学MBA人力资源课题组本着真实性、系统性、直接性和保密性的原则对XX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情况作了全面的诊断。 本次诊断主要采用了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及访谈法。课题组通过一系列调查、分析,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基本摸清了XX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并对XX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形成了以下报告。 本报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XX公司人力资源现状;第二部分着重分析XX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师题-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积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师题-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 积影响评价方法 1、在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到()的原则要求。 A.集中供热 B.环境自净能力 C.污水集中处理排放 D.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2、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等因素有关。 A.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 B.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 C.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D.区域内污染源以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 3、交通规划可以引发一系列的资源开发、产业集聚、城镇布局与空间结构改变等影响属于()。 A.复合影响 B.诱发影响 C.间接影响 D.最低限度及饱和限度影响

4、常用的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和步骤中,应建立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其一般选取的指标与承载力的大小成()关系。 A.正比 B.反比 C.线性 D.非线性 5、《某新城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适宜环境人口承载力的估算则采用()方法。 A.单目标决策 B.模拟估算 C.多目标动态决策 D.趋势分析 6、水环境容量是水体在环境功能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所能接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按()方面计算水环境容量。 A.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如常年径流的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应估算其环境容量 B.污染因子应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开发区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 C.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受纳水体不同断(界)面的水质标准要求;

通过现有资料或现场监测弄清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 D.在对受纳水体动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之问的输入响应关系 7、环境承载力分析确定的约束条件不包括()。 A.自然资源条件 B.社会条件 C.生态建设要求 D.经济条件 8、常见的环境累积影响评价的方法有()。 A.核查表 B.网络法 C.现场咨询法 D.环境数学模型法 9、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对评价一项规划的()类型的影响更为适用。 A.基础设施或公共设施 B.空气和水体质量 C.自然保护区域的休闲使用 D.野生生物数量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公司2009年1-6月人力资源分析报告模板 (标题黑体三号加粗居中) 说明:本模板罗列了大致分析方向,第二部分所提供的表格仅供作图时参考,具体表现形式不局限,可采用多种图表格式进行。全文请用倍行距编辑。分析报告完成后请将红色及蓝色字体部分删除。 一、公司组织结构图(一级标题黑体四号加粗左端顶头对齐) 描述公司现有的组织结构设置,如有调整,反映出组织结构调整过程并简述原因。 分析:(宋体五号) 二、201X年1-6月人力资源效率指标分析 人力资源效率指标主要是指人均净利润、万元人工成本净利润、人均销售收入,该指标可以与历史数据对比进行分析,也可以在集团内部与其他单位进行对比分析。人均净利润可以分析年度目标值完成情况。目标值以净利润双定目标除以年初人数确定。

三、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人力资源结构主要包括岗位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工龄结构、职 称结构等, 分析时可对进行组合如岗位——学历结构分析,岗位——年龄结构分析等,还可考虑对一定时间段内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或者挑选较重要的类别如管理类、产品类人员进行专门的分析。 1岗位结构(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加粗左端顶头对齐) 依据最新的岗位序列结构,岗位设置分为五大类:管理类、产品类、专业类、客户类、生产类。可对公司进行整体岗位结构分析或者对某一类别的结构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例图: 2 年龄结构 年龄龄区间划分为25岁以下、26岁-35岁、36岁-45岁、45岁以上四个区间。 仅仅对年龄分布进行一维分析,只能看出员工的年龄层次结构。只有当把年龄分布和其他相关的指标结合起来,才可以从数据中看出问题,例如将年龄分布和学历分布结合,或者将年龄分布和人员职位层次结合,组成一个二维的人员结构分析表,才能从双重指标中所显示的数据中,看出人员结构所折射出的具体情况。 企业的员工理想的年龄分配,应呈三角形金字塔为宜。顶端代表45岁以上的高龄员工;中间部位次多,代表36岁-45岁的中龄员工;而底部位人数最多,代表20岁-35岁的低龄员工。 例图:

洞庭湖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生态环境 2004, 13(3): 354-357 https://www.360docs.net/doc/873241816.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360docs.net/doc/873241816.html,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KXCX3-SW-331);中国科学院领域前沿项目(S220017) 作者简介:姜加虎(1962-),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湖泊资源与环境研究。E-mail: jiangjh@https://www.360docs.net/doc/873241816.html, 洞庭湖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姜加虎,黄 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 摘要:洞庭湖湖内冬枯水季节,有芦苇面积530 km 2,草地面积800余km 2,泥滩地面积367 km 2,天然水域面积约993 km 2。湖洲之间隔水相望,河沟水系纵横交错,具“水浸皆湖,水落为洲”的地貌特征,呈现出支离破碎的形态面貌和典型的自然湿地景观。文章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压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承载力;生态;环境;洞庭湖 中图分类号:P941.78;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3-0354-04 洞庭湖作为目前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荆江段唯一与长江干流直接相通联的大湖,正担负着维系区域水沙平衡、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等的多重任务和压力。公元以来,洞庭湖区历经河网沼泽平原和沧海桑田的变迁,其生态功能既调蓄了长江干流巨额的超额洪量,也承担了长江干流巨额的泥沙淤积,同时支持了区域农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并且维系着江湖的水域生态平衡,繁衍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蕴藏了长江中下游水系珍贵的物种基因[1] 。 1 承担着长江干流超额洪水的蓄滞洪压力 历史上,长江中游大水年份的超额洪水有云梦泽调洪,云梦泽演变为江汉平原后,超额洪水靠洞庭湖和洪湖等湖泊调洪,而洪湖等通江湖泊尽堵后,仅剩洞庭湖单独调节中游长江洪水。因此,若将荆江入洞庭湖的分流穴口全部堵闭,则一般洪水也将超过荆江两岸目前的堤防高程,长江中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将更为频繁,也更加难保防洪安全。由此可见,洞庭湖承担着繁重的分蓄长江超额洪水的任务。据1933~1991年资料,洞庭湖四口分流多年平均洪峰流量22359 m 3/s ,约占宜昌多年平均洪峰流量(51374 m 3/s )的44%。洞庭湖区在历史上实际发生的洪水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1.1 四水发生大洪水,而同期四口分流流量不大 这类洪水,如1926年7月上旬,湘江的长沙段最大日平均流量达19800 m 3/s ,沅江的常德段日平均流量24200 m 3/s 米,澧水的乔家河段日平均流量6050 m 3/s ,资水的益阳段日平均流量9000 m 3 /s ,造成四水洪峰严重遭遇,但同期长江的洪水并不大,长江枝江站的最大洪峰流量仅40000 m 3/s ,而且洪峰流量出现在一个月之后的8月中旬。另外,1915、1924、1958、1964、1970和1974等年的洪水,也均属于这种类型。 1.2 长江洪水很大,但同期四水流量不大 该类型洪水最突出的例子是长江1870年特大洪水,是年洞庭湖区一片汪洋,而四水的洪水均不见历史记载。又如近期1981年的洪水,也具有这种类型的鲜明特点,该年7月中旬,长江上游发生了建国以来的特大洪水,7月19日洪峰传 播至宜昌,洪峰流量达72000 m 3/s ,比1954年的52000 m 3/s 洪峰流量还大20000 m 3/s ;而同期洞庭湖四水的洪水却很小,且洞庭湖底水不高,从7月17~22日,城陵矶水位由29.54 m 上涨至31.70 m ,洞庭湖共调蓄洪水水量约72.9×108m 3,正由于江湖两大水系未发生不利的洪水遭遇,加之洞庭湖调蓄才未出现大的灾害。另外,1958、1974和1987年洪水也属于这种类型。 1.3 四水和四口洪水遭遇 该类型洪水一般表现为洪水洪峰流量主峰与次峰的遭遇,峰头与峰尾的遭遇,这是洞庭湖区较为常见的、危害最大的洪水。这类洪水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四水、四口入湖组合洪峰同期很大,四水主峰稍推迟,或四口主峰稍微提前出现的条件下,洪水过程往往是前峰未落后峰又至,形成连续性重叠复峰。这种组合情形,其破坏性极大,通常造成湖区极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1996年特大洪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是年7月1日至8月10日,洞庭湖出现了四水、四口组合的连续性重叠复峰。7月1~4日,长江上游及洞庭湖区沅、澧两水上游普降大到暴雨,澧水流域平均降雨量达171 mm ,西洞庭湖区的津市站3日22时洪水位42.60 m ,超过警戒水位1.00 m ;七里湖的石龟山站洪水位42.50 m ,荆江分流洪道的松滋河安乡站洪水位38.10 m ,它们均超过警戒水位0.80 m 以上。7月8~11日,暴雨中心又移至湘、资两水的上游,至11~12日四口、四水出现第一次洪峰,入湖组合洪峰流量34000 m 3/s ,出湖洪峰流量28000 m 3/s ,洞庭湖调蓄洪峰流量约6000 m 3/s ;13日20时城陵矶出湖口的七里山站水位涨至32.41 m 。7月13~14日,长江和资、沅两水流域及洞庭湖区又连续普降大到暴雨,四口洪峰与资、沅两水的洪水遭遇,洞庭湖出现了第二次组合洪峰流量,17日8时七里山洪水位达33.74 m ;18日20时入、出湖洪峰流量分别为51000 m 3/s 和42000 m 3/s ,由于洞庭湖先期被第一次洪峰流量注满,因此仅调节削峰17.6%。7月19~20日,长江和资、沅、澧三水流域及洞庭湖区,再次发生了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交替反复降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